浅谈无意识教育
大部分人都要经历叛逆期这一特殊阶段,十三四岁的初中阶段正是人生叛逆期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沟通与引导,再加上易受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思想道德问题。但是由于其逆反心理的作用,正面的说教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初中生叛逆期这一特殊阶段,我们要根据其心理特点采取特定的教育方法。无意识教育能够符合初中生叛逆期的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在初中生叛逆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优势。
一、无意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
无意识教育最初是根据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来的,又被称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具体说,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借助于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进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内心体验的功能”,无意识这一特殊现象决定了无意识教育具有不同于有意识教育的显着特点,这种教育方式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具有潜隐性、渗透性、平等性、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方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
二、无意识教育在初中生叛逆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优势
1、无意识教育的潜隐性能够有效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往往会对正面的说教产生极其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不仅不会听从教育者的说教,反而会与其背道而驰。而无意识教育的潜隐性则顺应了他们的这种逆反心理,它能有效地淡化思想道德教育的说教、灌输痕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有意识教育不同,无意识教育不是开门见山的直述道理,不是直率地说教,不是把道理、观点、要求等裸地告诉受教育者,而是把教育意向、目的渗透到或潜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之中。寓教于不知不觉中,论道而不说教,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对有益活动的回味体现出来。”
通过这种潜隐的无意识的教育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2、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能够有效覆盖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
无意识教育具有渗透性,它的这种渗透性决定了它可以渗透到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和任何一个阶段,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教育者要积极利用其逆反心理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影响,从其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加强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可以贯穿于其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情、信、意、行的全过程,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无意识教育的平等性能够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
叛逆期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的一个“过渡期”,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都日益增强,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服从成人的权威,有些条件下甚至会反抗权威,他们不希望成人一直把自己当做孩子来看待,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已经是“成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他们就会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无意识教育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在无意识教育中,他们“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有形灌输,感觉不到‘我讲你听,我想你通’的权威训导,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被教育者,大家既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每个学生都在无意识之间受到了教育,每个学生都在无意识之间教育了别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地位平等,没有贵贱高低之分。”
无意识教育的平等性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受教育者希望平等的心理需求,进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4、无意识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能够随时随地地发挥教育作用
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往往思想不容易集中,课堂上不愿听讲,在学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家也不愿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这就决定了如果一味地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有意识教育不但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反而会使其更加叛逆。在这种情况下,无意识教育则能发挥较好的教育作用。无意识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决定了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发挥教育作用,从教室走向操场,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随时随地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决定了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适时地对其进行教育,何时何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者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必局限于有意识教育那样定时定点的教育方式,这样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无意识教育在初中生叛逆期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的基本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不仅不愿接受正面的`有意识说教,反而会与教育者的要求背道而驰。这就要求在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开展各种融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寓于活动之中,使教育者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此类活动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可以通过庆祝“五一”劳动节活动对其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可以通过庆祝“十一”国庆节的活动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对其进行感恩教育。
2、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思想道德教育寓于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水平得以提高。在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掌握渗透度,做到寓情于教、适时适度,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3、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精神文化主要指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思想意识、文化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力量,其教育作用可以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具有调节约束功能、集体意识功能和教育导向功能,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坚定信念、涵养德性、开阔胸襟、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作用。
高职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与教育途径
1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片面的强调个性,普遍敏感偏激。作为心理特征的常用术语,个性一词在心理学被频繁用来描述艺术专业的学生。其含义是指个体的与众不同性质,即与其他个体存在的差异,包括个性倾向、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内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为人处世的行为模式往往直接由他的个性决定,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当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类学生由于受艺术类专业的影响,在他们平时学习艺术技巧和艺术理论的同时,老师也在给他们灌输着艺术家个性的自我彰显的心理特征,这种长时间的诱导让一部分学生片面的追求与众不同的特征,一味地标新立异以至于偏离自己的本性,常见的行为有奇装异服、抽烟、蓄胡须、留长发等。在这种狭隘地追求个性的导向下和作用下,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能理智的解决问题,常常倾向于采用暴力和偏激的方处理。长此以往,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人际交往种种冲突现象。尤其是当他人意见或主张与其相左的情况下,他们往往表现得固执己见。
(2)缺乏责任心、自由散慢。由于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经常需要较为封闭和枯燥的环境去进行思考和训练,如经常需要在琴房训练两三个小时,或者在封闭的画室内画几个小时的画。长期这样训练的结果是使人的性格变得较为孤僻,导致对周围的事物失去兴趣。从而造成了现在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业的许多学生对周遭事物的淡漠,没有奉献精神和关爱品质,而一味单纯地标新立异的个性。最显着的迹象就是这些高校的学生漠视法律、法规、校纪,生活散漫、颓废。
(3)偏感性认识,缺乏理性分析。敏感、偏执、张扬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主要性格特征。而冷酷、忧郁、感性又大都是其气质方面的表现。这种性格特征导致艺术类高校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不是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和判断,而是往往比较冲动和意气用事,往往仅凭自己的一腔热血去办事。例如,要举行画展,他们首先表现出的不是如何制定详尽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而只是单纯的情绪高涨和热情洋溢,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运行中往往出现不能合理的分工、彼此协调配合等问题,导致活动不能圆满举行和完成,常常无疾而终。这时他们的行事的热情就会遭到打击,更重要的是其自信心与自豪感也随之受挫。
(4)心理偏执。近年来,由于扩招政策的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远小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尤其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状况并不良好,不能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此外,艺术类学生的缺乏求职技巧,就业态度也存在不端正问题。以上成为了艺术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根源所在。目前,我国的就业机制并不完善,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等现象是在所难免的。
这一方面造成了不良风气的产生,另一方面,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心理发展也有消极的影响,使他们面对困难更加情绪化,处理问题倾向于感性化趋势。有甚者将自己遭遇的一切彻底归结于社会,体制,而不肯理性思索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认知方面存在狭隘和偏执的心理特征。
2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主观原因。当前很多考生和家长对艺术专业的选择存在着盲目性。由于普通高考竞争压力较大,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一个较为理想的大学而让学生选择艺术专业,更有一些家长认为学习艺术赚钱容易,就业前景好而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艺术专业。这就造成了选择艺术类专业并非学生真实的兴趣所在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创作的热情。一方面,由于缺乏创作热情和艺术天赋,他们对自己即将学习和从事的专业没有起码的认知,不利于他们在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提升和深造。另一方面,对于未来的择业和生活,他们不能像其他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那样,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合理定位。这样在遇到各种生活和学业上的困难及压力时,就比较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2)客观因素。除却以上内在因素外,很多外在因素也会导致现在的高职院校艺术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如,大学生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他们未曾踏入社会,心智并不如年龄表现的那样成熟,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经受不住社会各方面的诱惑,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学校层面上,当今很多高职院校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不能有效的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引导,教师和铺导员也不注重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庭层面来说,很多家长对学生的管教仅限于要求孩子认真学习,但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孩子交流较少,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出现问题时无处诉说,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问题。
3 加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
(1)学校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当今社会,心理健康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自己心中的苦闷和困难等问题,他们都希望能够找人倾诉,得到缓解和帮助。故,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由于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更容易得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解决途径。这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来说是一条科学的途径。
(2)充分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作用。班主任和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担任着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主要可通过班委汇报、宿舍谈心等途径来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有利于问题的提早发现和解决。通过交流和沟通,有针对性的找到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加健康有序的生活和学习。
(3)教师应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和德育教育。教师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良好风貌与素质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感染学生。因此,首先,教师在平时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给自己的学生树立一个标杆,一个榜样。其次,要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中,把德育课程与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到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
(4)改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新模式。术业有专攻,文化修养不高、文化基础差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素质低通常是艺术类学生的标签,而社会发展又要普遍要求学生具有可以应对和处理问题的全面性标准。因此,面对如此现状,学校应该针对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完善他们的知识、技能。例如,为丰富学生的眼界、提高实践能力、开拓他们的眼界,学校可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再者,举办与其专业有关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等学术讲座等,让他们对未来学习、就业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设置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5)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学之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予以测验并记录在案,并对相关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并整理建档。在筛选、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因病施药。
4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其成长成才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强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心理教育的途径,希望能对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起到一个借鉴与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森,高玮玮。试论艺术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2007(3)。
[2] 康宁。理工类院校艺术生教育与管理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3] 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2001(4)。
【浅谈无意识教育】相关文章:
1.浅谈报纸教育
2.浅谈孩子教育
4.浅谈教育的改革
5.浅谈大学教育现状
6.浅谈中国的教育
7.浅谈教育的硬伤
8.浅谈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