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关于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
现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 篇1
摘要: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体现着不同的家风,直接影响着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形成。我国现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各具特色,针对大班幼儿的不同情况,家长应采取提高自身素质、家园共育等不同的教养方式。通过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定会有所提高。
关键词:
幼儿自信心;教养方式;家庭;培养策略;
引言: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行为方式、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从幼儿期起步培养自信心,给幼儿从小播下自信的种子,是形成其健康人格的关键。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会造成不同的影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使幼儿乐观自信,乐于与他人交往,社交能力强,更易于成功;反之,家庭教养方式若有偏差,会让幼儿内向,不善言谈,产生自卑心理,更甚者会变成自闭。因此探讨出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及有效的培养策略是重要且必要的。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
(一)民主型教养方式
民主型教养方式是目前最值得提倡和学习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父母与幼儿处于平等地位;父母尊重幼儿的生长,给予幼儿自由和空间;父母将幼儿看作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人;父母愿意仔细倾听幼儿之间的谈话并对幼儿提出合理的要求,制定幼儿以后的发展目标;限制和宽容得当,对于原则性问题要求严格,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小错误保持包容。
(二)专制型教养方式
专制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视自己地位高于幼儿,将幼儿视为自身毫无任何思想和能力的个体,强制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做事情,幼儿“只许遵从,不许反抗”。此类型的家长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幼儿的执行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但是幼儿的自主性会受到限制,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
溺爱型教养方式是如今较为常见的类型,在隔代教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其特点为父母视幼儿地位高于一切,幼儿可以为所欲为,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对于幼儿各种要求不加思辨的无条件满足,处处迁就,一切以服从幼儿为宗旨。在这种家庭条件下,幼儿成熟较晚,自我控制力不强,很难服从于他人管理,不懂得理解和尊重别人。
(四)忽视型教养方式
忽视型教养方式也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较为常见的一种情况。家长为了给幼儿营造更好的物质环境,不停地在外奔波,除了保证幼儿的生理需求之外,陪伴幼儿的时间较少,很少关注幼儿的发展和心理需求,与幼儿缺乏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幼儿处于被忽视的境地。在这种家庭下,幼儿表现出内向冷漠,不爱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心等特点。
(五)过分保护型教养方式
过分保护型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将幼儿的一切需要都规划好,将幼儿前进的道路铺的平平整整,生怕幼儿受到一丁点困难和挫折。如为大班幼儿拿书包,系鞋带等。此类型的家长只看到了困难带给幼儿带来的不利因素,却没有正确认识到困难对于幼儿的积极意义。对于困难正确的解决方式是家长与幼儿一起正视并处理困难,积累生活经验,丰富获得成功时的成就感,增强处理事物的自信心。
(六)否定型教养方式
否定型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对于幼儿严要求,制定的目标高于幼儿现阶段发展水平,经常将幼儿的劣势与其他幼儿的优势相比较,对幼儿的批评惩罚多于赞美鼓励,缺乏正面的引导教育。长此以往,幼儿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产生挫败感,慢慢习惯并甘于落后,自暴自弃。当再次处理事物时就会变得畏畏缩缩,没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也失去希望。
二、大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家庭教养策略
家庭是幼儿生长的第一个环境,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与家庭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为幼儿营造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和和谐温暖的家庭气氛,为构建幼儿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从家长、幼儿园、幼儿三方面提出如下教养意见供家长参考。
(一)由“养”转至“育”,提高自身素质
父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的重点在于“教”,而非“养”。这里的“教”不只是指教会大班幼儿书本上的知识、生活中的技能,更多的还是做人的道理和完整的人格品格。家长应该多读书,多参加有利于教养大班幼儿的亲子活动、讲座等,了解当今时代有利于大班幼儿成长的教养方式,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家长应善于运用优势视角的教育观念,即用开发的眼光看待大班幼儿,激发幼儿克服困难的潜力,培养积极进取的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父母要抱着宽容和理解的心态肯定幼儿的行为方式,用情感来温暖幼儿,既爱护幼儿生活起居,又鼓励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幼儿遇到困难时,家长与幼儿共同分析原因,当问题解决时,幼儿自信心将会获得极大的提高。
(二)家园共育,密切关注幼儿发展
家园共育对于大班幼儿的早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养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促进作用,也是时下所提倡的一个教育理念。在大班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是连接家长与幼儿园的桥梁,家长与幼儿园互相扶持、寻求有效的教养方式,携手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幼儿共同努力。
家长和幼儿园应建立合作关系来促进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幼儿园制定了一些关于促进大班幼儿自信心发展的、有目的的教育策略,家长可以通过主动询问教师和保育员、观察幼儿手工作品等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分析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现状;幼儿园可以通过举办家长会增加与家长沟通机会,向家长传达正确的家庭教养思想。家长与幼儿园的紧密配合,利于大班幼儿建立健康的自尊与自信,增加幼儿积极发展的可能性。
(三)尊重幼儿,保护幼儿自尊心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曾指出,人在自尊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自信,而在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则会产生自卑。大班幼儿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的,某些家长却因幼儿问题太多而限制幼儿的提问或者敷衍的回答,不仅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使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一定的损伤。家长的耐心陪伴和仔细倾听会让幼儿有归属感,让幼儿意识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家长的鼓励将会成为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父母也可以通过幼儿说出的看法和想法,了解幼儿提出问题的真实想法,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结合《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对幼儿各项能力发展情况的介绍,帮助幼儿针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采取能够保护幼儿自尊心的方式与幼儿讨论并努力寻找答案。父母要引导大班幼儿正视消极情绪,学会判断是非黑白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对于幼儿犯的错误,父母要予以包容,增强幼儿提问的自信心,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四)做好榜样,构造学习氛围
大班幼儿的年龄阶段正处于第一次反抗期,家长在此过程中应扮演好模范和后盾这两个角色,即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做好榜样,教给幼儿正确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便于幼儿模仿和学习,获得间接性经验。在幼儿理解之后,鼓励幼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保持相信幼儿可以成功的心态,赋予幼儿决策和服务的权利,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观察、思考、行动、感受,用实际操作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家长可以先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暗示幼儿这是一个简单容易的事情,他可以做到,让幼儿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其次给幼儿做示范,教给幼儿动作要点,带动幼儿进行尝试,最后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遇到错误及时改正,每成功一个环节父母要及时给予奖励,最终提升大班幼儿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程志宏关于幼儿自信心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07-08):88.
[2]赵亦强幼儿自信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20.
[3]易棠"幼儿园一-家庭伙伴关系”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16.
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 篇2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初的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由于儿童的行为极具模仿性和依附性,因此,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学者们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进行综述,为优化儿童成长的教养环境,促使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材料。
一、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理论观点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的两个基本维度,以此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之后,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等都进行了父母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论。鲍德温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继鲍德温之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德(D.Baumrind)通过采用实验观察、家庭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她认为亲子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中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儿童所作要求的数量和种类,一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馈。
总之,西方心理学家由于采用实证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结果具有可信性及有效性。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在继承西方科学实验成果的基础上,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划分出适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父母教养类型,同时也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教养观念和行为与各种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
二、我国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
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学习(如智力、成绩、学校适应)、社会化发展(如社会期望、同伴关系、性别化)、创造性(如艺术、科学、社会活动和社交领域)、个性(如人格特征、自我概念、自尊)等方面,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的关系的研究表明,父母负性教养行为(包括惩罚、权威控制、挑剔挖苦、溺爱和限制干涉)和教育困惑主要与不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如忧郁性、紧张性)相关,反映亲子关系的亲子气氛与子女积极的人格特征(如稳定性、有恒性和敢为性)相关。而正性教养行为(包括关怀爱护、鼓励理解和自我教育)中仅关怀爱护与子女人格特征中的忧郁性呈负相关。
一些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母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呈显著负相关。如果父母对儿童能够做出积极地反应,能够换位思考,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则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母亲行为与小学儿童自尊的关系研究发现,母亲的支持、鼓励和积极参与可以促进儿童自我的健康发展,母亲的不支持行为如拒绝、惩罚,易引起儿童较低的自我评价,进而导致其较低的自尊水平。
上面所引述的研究主要针对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的影响进行的,另有一些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习的关系作了深入地探讨。曾琦等人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性及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严厉性父母的儿童在学校的社会适应和学习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相反,民主性父母的儿童倾向于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的社交和学习活动。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表明,父母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分干涉都与学习成绩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在一次调查中,有31.4%的家长承认,如果孩子考试达不到要求,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就是“痛打一顿”或“严厉批评”。44.9%的学生则认为在考试成绩达不到父母要求时,自己会遭到父母的打骂。
此外,父母教育方式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放任型教育方式的父母虽然给孩子的自由较多,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父母采取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过多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谷传华等对30位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的早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进行考察,也得出了与此相似的研究结果。
近年来父亲抚养方式引起了研究者的日益重视,研究者认为,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父亲有着比母亲更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孩子在幼小时虽然更多地依赖母亲生长,但必须要有亲生父亲和强有力的父亲形象的影响,否则,儿童就容易形成女性气质的、被动性的人格特征,还会出现性别角色以及人格适应的障碍,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一点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已得到实际和理论的验证。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心理学者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既是对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理论的印证,又是对其理论的深化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料。
三、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评析
综观现有研究,笔者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心理学者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发展某一方面关系的研究较多,对父母抚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少,而国外心理学家对父母教养方式本身的研究较多,并揭示出父母抚养方式的不同类型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根据本国的文化特点,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划分出了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的父母教养方式类型:溺爱型、专断型、纵容型和民主型。
第二、长期以来,心理学者过多地把父母教育观念因素作为一个整体因素来研究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但对母亲教养方式或对父亲教养方式的单独研究较少,尤其是对父亲教养方式的研究则更少。而实际上,父亲教育观念和母亲教育观念虽然存在着很大的相关,但它们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各有独到的作用而不能相互替代,而且由于父母性别角色的差异,父亲在儿童生活中起着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对幼儿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多,而对青少年期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小学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要少得多。尽管儿童入学后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已由家庭转向学校,但并不能就此否认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四、现有的研究只重视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单向研究,而没有探讨儿童已有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是如何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儿童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施加给他们的影响,但这种接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这其中包含着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认知、理解和选择,反过来,儿童的行为或个性特征也会引起父母对自身教养方式的反思,促使他们调整教养方式,采取新的行为。
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首先,迄今进行的有关研究一致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是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予以情感温暖一般指父母尊重子女的意见和思想,保护子女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经常与子女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能从子女的角度看待子女的言行,双方处于一种情感洋溢的氛围中。父母作为家庭生活的主导,子女健康成长的监护者,应仔细观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绪、行为的微妙变化,给孩子的行为更多理解、信任、鼓励、肯定和表扬,少一些埋怨、惩罚和责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养态度和方法,给孩子以理智的爱,促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警惕教育过度。父母这不准,那不准的戒律越多,孩子的活动范围就越小,生活中的直觉经验就越少,将来就越缺乏灵活性。孩子是在经验中成长的,为了使孩子掌握知识,并以此去进行正常的生活,经验比什么都重要,这是现代儿童心理学为我们送来的最为珍贵的财富。此外,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态度和执行倾向要一致。当父母对孩子表示一种期望后,对孩子规矩的标准就要严格按照期望去执行。如果说得严,而做得不严,孩子就会见风使舵,不诚实。
同时,有关研究也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影响他们选择不同教育方式的诸多因素中,是最关键性的因素。这就提醒我们应提高母亲的文化修养,加强对父母、尤其是母亲教育方式的研究和干预工作,以便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应当指出的是没有一种教养方式是对所有父母和子女都适合的。父母要常注意子女对管教方式的反应,并加以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儿童的生活范围较小,早期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父母,父母的态度和教养方式不仅极大地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通过较为正确的教养方式给儿童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的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及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策略论文(精选5篇)05-25
幼儿园游戏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06-15
幼儿品德教育现状及措施论文(通用6篇)05-19
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其效率提升策略03-02
浅析高校学生干部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04-18
市场营销策略论文11-06
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论文04-29
文学鉴赏研究论文11-03
幼儿教育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论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