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9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1
摘要: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引导感恩行为,一个人只有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才会正确理解感恩的内涵,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并自觉践行感恩的实际行动,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感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感恩教育的文化价值所在。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点。感恩教育就是最佳的对接点。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由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是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来自不良文化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大学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抛掷于脑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尊师重教、感恩自然等思想,在他们的视野中失去了吸引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缺失、知恩不报、不讲信用等不良现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善”的品质,使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质。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志也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教育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称的现象:无视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和社会的关心,不能承担对自然恩惠的保护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和祖国的培养,培养他们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品质,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时代新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感恩教育,把感恩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怀感恩之心,留感恩之意,存感恩之情,行报恩之举,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
蓝天、白云、阳光、江河、山川、森林等,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可是我们不但不知道珍惜和感恩,反而总是无情地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几年,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雾霾、水资源短缺、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现象日益凸显,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要让大学生与大自然在互动的过程中对自然产生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和报答之情,树立大学生对自然的感恩情怀。否则环境就会恶化,能源也随之枯竭,人类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大学生只有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懂得如何去感恩自然,才能真正地珍惜资源,树立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自然界建立一种互惠互利、平等友好的和谐关系。只有精心呵护自然界,自然界才会慷慨地把青山绿水赠给人类,使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早日实现。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2
一、感恩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一)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感恩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德行养成的过程。感恩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孝心爱心,唤醒其亲情良知,唤起其感恩父母之情,激起其报答父母之为。这种感恩品质形成之后就会“迁移”到其他优良品质上,从小爱到大爱,懂得对爱心的回报,报答他人的帮助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国家的培育之恩;懂得爱国报国,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领悟人生的真谛,实现真善美的追求,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可以说,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不可能会关心他人,更不可能有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他的道德人格必定是有缺陷的。当一个人怀着感恩的心面对他人、面对生活,就会多一份宽厚、友善和快乐,就会情愿付出,对别人施以爱心,对社会予以回报,就会对生活寄予希望,懂得相互关爱,树立坚强的意志,为道德的成长奠定基础。因此,我们认为感恩教育是产生“道德移情”的动力源,从感恩父母这一最基础的道德起步,唤起个体心存感恩情感,能驱使个体从感恩父母有孝心“迁移”到感恩他人施关心、感恩社会献爱心、感恩祖国效忠心,升华了感恩的情感,从而完美个体道德人格。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二)感恩教育能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递,具有辐射效应感恩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感恩能够通过亲情恩情的传播在群体间和社会中产生辐射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促进社会正能量的传递,有利于社会和谐文化建设。道德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好比各细胞与有机体间的关系,相互促进与相互依存。个体感恩意识的提高能带动社会成员感恩意识的提高,形成人人懂得感恩的风尚。感恩能够引导社会成员多一些爱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友善,少一些对抗;用感恩的心对待社会中的人或事,缓解矛盾冲突。只有树立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整个社会才能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中。一个缺乏感恩的社会必定是冷漠的、彼此缺乏信任的社会,更谈不上幸福与和谐。因此,个体感恩意识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感恩能够促进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因为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情愿付出,才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回馈社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胸怀忠君报国的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和马革裹尸的壮举激励着代代中华儿女,守护了国家尊严,铸造了不朽的民族之魂。在当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期,更需要加强感恩教育,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心怀一颗感恩的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忠心报效祖国,积极回馈社会,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二、感恩品质的形成机理
大学生感恩品质的形成不仅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且感恩又是一种心理品质,它的形成同样遵循心理发展规律,是知、情、意、行的交互作用与内化过程,必须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着眼于主体的内化,引导他们识感恩之理、激感恩之情、践感恩之行,最终促使知恩图报成为主体的自我需要,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一个完整的感恩教育过程应包含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实践层次。感恩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德行养成的过程,感恩教育必须遵循道德教育规律。根据“道德移情理论”,道德移情与个体移情、情感的唤起有关、与个体的认知能力有关,因此,必须激情、明理并施之以行,以求情通理达,促进内化。
(一)识感恩之理———对感恩的理性认识是产生感恩之情的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和意志是受认知的调解和支配的。个体只有对感恩的意义有充分领会,对施恩者的爱心行动有充分的认可,才能产生感动和感激的情绪。因此,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让学生认知感恩之理,开设识恩的基础理论教育课,引导学生懂得“为何要感恩”等基本道理,强化其对感恩的理性认识,促进施恩理念的确立。个体只有树立正确的感恩理念,掌握正确的感恩方法,才能指导自己的施恩行为。
(二)激感恩之情———情感的激发是产生感恩行为的前提动力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的启迪和引导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它不仅是理性的、逻辑感恩知识的传授,而更多的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陶冶过程,是一种化育。感恩情感的产生是实施感恩行为的前提。感恩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种真挚的情感,它通过逐步感染和熏陶,唤起受教育主体的心灵共鸣,从而激发起主体自觉的感恩行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仅靠呆板的说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甚至会使之产生逆反心理。必须通过情感的疏导来排除其对外部教育的心理阻力。在感恩教育实践中,作为教育者自身必须拥有健康的情感,坚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把脉学生的情感,运用好情感沟通的桥梁,通过榜样教育法、情感教育法,设计各种活动平台等来开启他们的心扉,见贤思齐,使情感转化为信念和动力。
(三)践感恩之行———引导个体施恩实践是形成感恩品质的关键感恩教育过程就是一个从“感”到“恩”的启发引导过程。其中,人的知恩、识恩之后的“感动”是初始阶段,“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的行为模式的养成是感恩教育追求的最终结果,即感恩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个体的感恩认知、感恩之情内化为感恩行为习惯,升华为自身的品质。而感恩品质的形成过程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内含情感体验的生活实践过程。如果不经历生活化的情感体验过程,就无法完成向施恩和报恩的转变,对感恩的认知也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可见,情感体验的生活实践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实践能让921学生体验高尚行为的愉悦、获得正确的经验、砥砺坚强的意志,从而固化行为习惯。显然,只有感恩认知、情感激发是不够的,缺少实践环节的感恩教育只能是隔靴搔痒。因此,在感恩教育实践中,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回归实践,回归生活,要重视让学生付诸施恩的反复实践,可设立“感恩日”,要求学生以各种方式向有恩于自己的人行感谢之为。
三、感恩教育的路径选择
我们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以孝亲教育为突破口,以情感教育为主轴,引导大学生践行感恩,培养学生感恩品质,从而健全大学生道德人格。实践证明,感恩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为他们的人生奠基,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富有成效的长期机制,促进高校德育良性发展。
(一)以感恩课程为教育主阵地,以求学生情通理达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依据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4]。其中,让受教育者识恩、知恩尤为紧要。我们编写《感恩教育读本》校本教材,按照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思路编排内容,分为知恩篇、感恩篇、报恩篇三大块。同时,创造性地开设感恩课程,以求学生情通理达。感恩课程安排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德育自身特点,规范各年级教育内容,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序列。大一时,立足于明理,讲授《知恩篇———认知感恩理》,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感恩教育思想,系统领悟感恩基本道理,强化学生对感恩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感恩”;大二时,致力于育情,讲授《感恩篇———悠悠感恩心》,用古今中外“感恩典范”感染学生,让学生品味父母养育之恩、老师教诲之恩、他人帮助之恩、社会关心之恩、国家培育之恩,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确立感恩的信念,激发学生施恩欲望;大三时,着眼于导行,讲授《报恩篇———践行感恩为》,循着“感恩父母有孝心、感恩他人施关心、感恩社会献爱心、感恩祖国效忠心”道德提升的路径,进行相关内容讲授,让学生懂得“要怎样报恩”,升华感恩情感。
(二)以孝亲教育为突破口,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孝为仁之本,仁为德之本。只有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才谈得上其他社会道德。同样,感恩教育必须以“感恩父母有孝心”为突破口,促使感恩品质升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感恩课程中,我们安排“难忘父母恩”这一教育内容,让学生走进父母之爱,体味父母生养之恩,激起他们孝亲报恩之情。在感恩父母中,我们具体要求学生做到“四心”:多沟通不耍脾气,主动向父母问好,让父母舒心;自尊自爱,心态健康,心胸豁达,让父母放心;勤俭节约,减轻家庭负担,主动承担责任,让父母省心;笃学修身走正道,学有所成早立业,让父母称心。在孝亲教育的基础上,着眼于移情,把对父母的感恩推广到对朋友、老师和社会的感恩,拓展感恩教育的内涵,共分三个维度:一是感恩老师教育我,增强尊师意识,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和创造;二是感恩朋友帮助我,增强关爱互助意识,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031发展,增强感情交流能力,形成和谐愉悦的心境;三是感恩社会温暖我,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报于社会;四是感恩祖国培育我,树立振兴中华、报效国家的理想,升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
(三)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创设学会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情感体验的教育功能。通过情感体验,使得情感与认知相协调,达到内化为感恩信念和感恩行为的目的。我们充分尊重主体,以情感教育为主线,精心设计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感恩的校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第一,榜样激励,催化感恩。情感的相互影响,更多的靠感染,而不是说教。信息化的时代使得学生有了更强的独立意识,更多的学生热衷于从自己的情感出发去对待榜样。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中,我们充分利用榜样素材,创设一种促使学生“学会感恩”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催化学生的感恩之情。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挖掘古今中外的感恩榜样。我们用古今中外“感恩典范”的事迹感染学生,还可组织学生集中观看《道德模范》视频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节目,诠释着道德的真谛,激起他们道德体验的共鸣,引导学生热衷于做感恩模范的粉丝。二是树立教师的感恩榜样。我们通过树立教师中的孝亲典范,发挥教育者自身的感染力,言传身教,增强感恩教育的说服力。三是树立学生身边的感恩榜样。我们通过“校园十大感恩之星”的评选,树立同龄人的感恩典型,让其“现身说法”,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厚的感恩氛围中,从校园的感恩环境中受到启发和教育。第二,创设载体,体验感恩。要使感恩教育达到潜移默化,必须讲究教育载体。
我们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活动。一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感恩宣传与交流。通过QQ群、网站、微博活动平台宣传社会上的感人事迹和校园的典型事迹,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道德正能量的传递。二是利用主题活动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感恩主题文艺晚会、“家书传真情”“爱心祝福语传递”等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刻体认父母的恩情,架起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桥梁;通过师生互位体验、师生座谈会等形式,让师生平等交流,懂得尊师重教;通过“朋辈沙龙”“新老生爱心接力”活动、困难帮扶活动等让学生懂得感恩朋友,增强学生关爱互助意识;通过开设“感恩论坛”,引发学生情感的激荡。三是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母亲节、中秋节等感恩父母养育之情;通过教师节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利用清明节、国庆节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为了感恩教育的常态化和持续性,我们规定每周六为“感恩日”,通过持续的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的感恩意识得到强化,为报恩和施恩积蓄了情感力量。第三,社会实践,深化感恩。实践是联结知与行的桥梁。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感恩教育必须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内化为自觉的行动。我们通过关爱空巢老人行动、民工子弟学校结对帮扶、参与公共服务等志愿者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我们通过与敬老院、民工子弟学校、社区居委会等合作建立了十多个日常志愿者服务基地;在各地贫困乡镇或村建立了二十多个长期的暑期“三下乡”服务基地;与当地四十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顶岗实习服务基地。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假期参与家庭所在社区的服务活动。这些都为学生的感恩实践提供了充足的平台,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这些平台的构建,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在生动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报恩与施恩的乐趣,并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下反复修整,深刻领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人生观的完善。
(四)以评价导向为引擎,把感恩品质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为了发挥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固化感恩教育的效果,我们把学生的感恩品质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中,充分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感恩教育属于隐性教育,它的教育效果也具有隐形性,无法用一般学科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估。我们在遵循客观性、主体性和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和纵向评价,建立和健全感恩品质评价体系。一是依托实践活动进行过程评价,关注个体的参与程度。我们编制了《大学生感恩成长记录册》,对学生的感恩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每周一登记,每月一汇总,结合活动项目进行量化;二是采用学生自主评价和互相评价的办法,鼓励学生客观主动地总结和评价自己和同学,找到差距与不足,督促自我完善;三是建立家、校、社会反馈评价制度。我们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在学校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家长意见反馈和企业社会实践的评价反馈,进行评价。在全面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每年评选出“校园十大感恩之星”“校园微感动人物”。总之,在综合评价时,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全面看待,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作者:刘锦霞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3
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等,这些词语都使人娓娓道来,体现了知恩、报恩的美好品德。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呈多元化,在追求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感恩之心日益淡出人们生活的平衡线,欠债不还、杀害父母、破坏公共财物等现象层出不穷。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如今有些大学生对父母缺乏关怀,在校园里见老师不主动打招呼,任意践踏草地人的发展应该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思想道德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教育的开展,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巨大的推动力。
一、感恩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整体思想文化建设的状况。而感恩作为人类的道德品质之一,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人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更要有高尚的人格。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看来,如何做人应是每个人具备的良好品质的集中体现。感恩教育作为一种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在感恩教育的作用下,有利于大学生消除自私自利的心态,逐渐形成爱祖国、爱家人、爱社会和爱自然的良好心理,以致于在行为上表现为关爱他人、关心父母、爱护自然,进一步提高道德认知,内化道德意志,积淀道德素质,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这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这就决定了人的活动不仅是个人行为,更与他人、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个人的活动中,应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符合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当今社会推崇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道德理念,但是试想一下,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又怎么会给任何人伸出援助之手。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别人给予的关爱,我们用行动回赠,一句温暖的谢谢,一个感谢的眼神,都足以使人欣慰。同学间的相互关心是架起友谊的桥梁;尊教师长是做学生应有的态度;孝敬父母是做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是作为中国公民应有的职责而所有的这些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
感恩是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对激发自己产生积极作用的自然、社会和他人所抱有的一种由衷的认可和希望回报的内心状态或行为表现。但是,当前不少大学生出现人情淡薄、人际关系功利化、漠视生命、迷失自我、破坏公物等现象已屡见不鲜,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诸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误导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弱化
家长是儿童的首任教师,父母的言行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成长和道德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都在温室里长大,得到父母的宠爱,甚至是溺爱,父母对于子女是无条件的奉献,而相对而言,父母却不要求子女的回报,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子女的尽孝之心;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家教观念使父母在教育方式上重智轻德,从而使子女从小不懂得体谅和尊重他人。孩子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行对于子女的成长具有导向作用。有些父母虽在教育上也强调要关爱他人、无私奉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追求名利、损人利已的行为对子女所接受的价值观产生偏差,这容易导致子女逐渐滋长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造成感恩意识的弱化甚至是缺无。
(二)学校教育的失衡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的荒芜
学校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具有德才兼备品质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随着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学校在育人理念上重视学生文化成绩而忽视其品德水平,一味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主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被压缩课时,让位于专业课,道德教育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没有得到重视;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爱祖国、爱他人、爱社会的思想观念,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言行不一,这就很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为人师表的形象,造成大学生意识的混乱;学校一味的以追求学习成绩为目的,极易造成同学之间为取得优异成绩不折手段、关系冷漠的现象。因此,大学生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感恩意识可以说十分荒芜。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出发,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综合实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坚持理论教育,立足实践教育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知识分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没有同实践结合的时候,他们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因此,在开展感恩教育中,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强调行为养成,实现知行统一。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验在道德教育过程各环节中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道德认知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道德信念的稳定剂。因此,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巩固和强化理论教育的成果,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在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等方面接受熏陶,使其情感得到升华,真正提高思想实现觉悟和认识能力。感恩最终目的是要使其在思想上知恩,在行为上报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开展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环保行动等来加强感恩意识,最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感恩意识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内容,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在于“感戴”这一个体心理加工过程,即个体倾向于以感恩情绪来回应他人帮助的一种稳定、跨情境的特质性情感。感戴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许多人的努力”,更能够领悟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也会有更多的感戴情绪,对社会有更加积极正向的认知。相反,感戴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的体认与感戴情绪就会较少。国内感恩教育的相关研究多以综合类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方向多从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文化建设、感恩教育载体等理论角度出发,对于感恩教育实操性工作模式的研究鲜有涉及,以艺术类大学生为对象的感恩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影响的是社会群体的精神层面,如果创作者本身不具备感恩品质,其作品也只能是冷漠理念的传递。目前,大学感恩教育尚未课程化,因此班级就成了此项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班级因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也有着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艺术类大学班级化感恩教育的模式是必要、可行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对于大学感恩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补充。本研究选用国外相关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感戴问卷,选择性别、生源、民族、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多个背景变量,以浙江某艺术高校学生为样本,考察大学生在各个背景变量上呈现的感戴特点,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感戴心理加工过程的特点,从提升个体感戴水平的角度来探索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造型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学院等四个二级分院抽取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652名,其中男生204名,女生448名;大一学生182名,大二学生219名,大三学生150名,大四学生101名;造型专业学生220名,设计专业学生232名,建筑专业学生168名,传媒专业学生32名;汉族学生626名,少数民族学生26名;城镇学生496名,农村学生156名;独生子女416名,非独生子女236名;学生为单亲家庭的有43名,为非单亲家庭的有603名;学生干部188名,非学生干部464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423名,未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学生229名。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为感戴量表(GratitudeQuestionnaire)。感戴问卷共6个题项,经本研究翻译、试测、修改后修订成的5个题项的中文版。每题项采用“1.极不同意”至“7.极同意”的形式分级计分,第3题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感戴状况越好。经翻译修订后,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三)测评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对回答问卷的要求进行了测前说明,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被试约在10分钟内完成问卷,对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经统计,大学生感戴得分的均数为34.36。经差异检验发现: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几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四个背景变量上,感戴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的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过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间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大三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均高于大四学生。
四、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探索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具有这样的特点: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女生、双亲家庭学生)、有较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有助人体验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感戴水平较高,而“班级”正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服务他人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进行班级化感恩教育途径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根据感戴的心理影响机制来看,感戴水平高的个体能够对现实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能够看到个人的“积极结果”来自许多人的努力,而这些正向积极的认知让个体产生更多的感恩情绪和行为。所以如何通过环境去影响个体的认知,成为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的落脚点。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的调研数据,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班级支持系统
数据显示,女生及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其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女性在社会群体中相对弱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他人的帮助也会相对多于男性。而双亲家庭在物质与精神上所给予个体的支持也会比单亲家庭多,两个群体具备一个共性,即更多的社会支持。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应该成为班级成员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班级支持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针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群体的帮助型支持;针对有特定需求的服务型支持。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成立由教师、班委、学生组成的各类“支持小组”,独立开展工作,具体分类为:班级经济困难生支持小组,可以由班主任、生活委员、困难生代表、普通学生等几类人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掌握班级困难生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资助信息并协助申请,审批班级困难生资格申请及资助额度审定等。班级学业支持小组,由专业教师、学习委员、成绩优秀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组织班级学习经验交流;邀请教师或研究生举办读书会;针对特定课程举办师生沟通会;掌握班级后进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学业落后的原因,提供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型支持小组如:班级就业与实习信息小组,由辅导员、班委、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就业信息发布;实习岗位推荐;就业政策咨询等。班级文娱小组,由班级文体委员、特长生、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各类文娱活动的组织策划;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丰富班级课余生活等。以上是对部分“支持小组”的例举,班级可以视自身的情况来设立,鼓励班级成员根据自己某一方面所长或兴趣为大家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得到大家为他提供的资源,形成“助人自助”的班级支持系统,让每一个成员在需要时首先可以从班级——这个离自己最近的“家”里获得支持。
(二)建立“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07<0.01),而大四学生的得分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感戴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0.002<0.01),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社会活动的增加能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社会化活动逐渐增多,从社团活动到校园文化,从行业竞赛到实习就业,学生在这些社会行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自尊,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因此,也能更多体认到他人给与的帮助。而对于大四学生的感戴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的结果,本研究分析,这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双重压力有关:每一个人都希望为自己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倾尽全力投入毕业创作,学生之间竞争氛围浓郁;同时,毕业生需要独立面对毕业后去向、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人生重要选择,个体的自身价值凸显,对外界的关注力相对减弱,从而影响其感戴得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活动对于个体感戴水平的影响。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体验人际互动、提升社会活动能力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班级是组成大学校园的独立细胞,每一项学校的举措都会折射到班级,其既要适应大环境的循环,也有完成自身的代谢,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的班级管理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3-5人)来完成,容易出现大量工作积压在少数人身上、管理权利过于集中等问题。如果将班级工作分成不同的各个板块,对应每个板块成立负责小组,每个班委负责督导1-2个小组的工作,班主任督导班委的工作。班级成员根据自身情况来申报不同的小组,双向选择,最后将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鼓励班级成员共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个体的社会活动,提升感戴水平,又有益于形成一个民主、透明的班级氛围。
(三)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
本研究中,曾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未参与过的学生(p=0.000<0.001)。这一结果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感戴特质分高的个体有更多亲社会行为;第二,助人行为、体验他人对自己的感激之情等可以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笔者认为,感戴特质的确存在个体差异,但公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也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特质。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服务社会的热情,自从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称号以来,大学生公益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高校内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重要群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班级的志愿服务氛围就有了生长的土壤。而“氛围”的营造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存在形式”,即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搭建班级志愿者活动平台,以此作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现志愿者风采、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的载体。一个平台的生存有赖于四个重要因素,即项目、团队、宣传与发展方向。首先是项目。不同于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公益平台输出的资源主要是专业,因此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是重点。同时,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岗位。如果是长期项目,那么在项目策划时,首先考虑能发挥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的长期项目,如针对特殊群体的艺术类支教服务、针对普通群体的艺术推广普及活动等。其次,团队是平台生存发展的保证。引导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学生成立核心团队并明确分工,制订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同时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支教类项目需要的教学经验、义卖类活动需要的市场活动经验等,可以通过教案展示、经验交流、资深成员带新成员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再次,有了好的项目与团队,就需要提升这个平台在班级中的知名度。志愿团队氛围的营造与宣传密不可分。面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平台可以选择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载体,发布志愿岗位信息,招募志愿者,及时跟进最新的志愿活动动态以及展现志愿者的风采,让志愿服务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是发展方向。班级志愿服务可以有两个维度,对内以服务学生为方向,逐渐成长为“班级互助平台”,实现公益生活化;对外则以公益创业为目标,面向社会需求,寻找公益创业品牌,向公益专业化发展。
(四)开好“班会”
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p=0.000<0.001),这说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得到的关爱、支持与温暖也是影响其感戴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的逐渐成型期,而在此过程中,其所得到的引导、关爱、支持和温暖很大程度上来自班级。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而言,班级就是他们大学生涯中的“家庭”,同学就是“兄弟姐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班级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班级是一个“大家庭”,那么班会就是重要的“家庭聚会”,其既是班级教育特有的形式,也是体现班级“家氛围”的重要载体。就像每个家庭在一年中特定的时期都会有特定家庭日一样,班会也可以结合特定节日来开展,具体分为:家庭日班会:家庭通过家庭会议来制定重大决策、举行庆祝活动。班级在重要事务决策(班委选举、活动策划、班费使用等)以及班级重大荣誉获得时,都可以通过班会让每位“家庭成员”参与进来,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与责任感。感恩主题的班会: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等节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向父母、教师、长辈表达感激之情:如画一幅全家福,或是制作一张贺卡;或是一通问候的电话,在此过程中学习怎样表达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温暖主题的班会:一年中总有一些节日是要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每逢佳节倍思亲,身在他乡的学子到了此时,总是格外思念家人。此时的班会要以温暖为主旋律,可选择踏青、烧烤、烛火晚会、厨艺大赛等轻松的形式,全班一起过节,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特殊时期班会:班级中偶尔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学生罹患重病;家中遭受重大变故;学生发生意外等。此时,正是体现班级大家庭温暖的时候,学生要承担起“家庭成员”的责任,通过班会,群策群力,为帮助他人渡过难关贡献一份力量。所谓“实践出真知”,每一个“认知”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定的心理加工过程。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任何形式的灌输都难以真正成为个体的“认知”。因此,在对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的探索中,本文始终立足于对实践形式的思考,以期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改变个体的认知,从而提升感戴水平,为感恩教育研究提供操作性建议。而针对不同年级群体的特点形成完整的感恩教育体系、量化感恩教育的实效等,都可成为今后研究的方向。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5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常用感恩图报一词来教育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中国古代各流派都认为将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理念育人。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正统思想的儒家学说则把感恩教育发挥至极致,如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而当代社会,西方很多国家都有感恩节。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引入感恩思想迫在眉睫。
一、目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知上的缺位
如果意识不到别人的付出,如何能产生感恩之心呢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父母过于疼爱孩子,尤其是家中有独生子女者更为甚之。凡事把孩子摆在第一位,家庭中其他成员和其他事情都必须以孩子的利益为首。学生在这种长期溺爱的环境中成长,获得的只有物质条件的无限满足,而忽视了感恩意识的形成。以至于很多学生认为,父母为他们提供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无须感恩戴德,反而会变本加厉地索取,导致父母子女之间的矛盾产生并且激化。
2.感恩的想法没受到过鼓励
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感谢的时候,父母往往回答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等类似的话语。在学习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很多父母认为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只要取得好成绩,就是对父母付出的全部回报。长此以往,孩子感受恩德的神经就会麻木,学生头脑中潜移默化地认为父母对他的爱是应当的,无须回报的,教师再开展相关的教育,其影响力会大打折扣。
3.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父母如果不关心和感激上一代人,孩子很容易效仿父母。一些孩子不知道感恩,根本原因还在于父母。家庭的成长环境时刻传递给孩子无限量的信息,它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往往重视学习成绩的评定,忽视了没有客观评价体系的德育教育。唯成绩论英雄成为对学生褒贬的决定因素。这种重学习成绩轻道德人伦的教育方法,是啃老族滋生的根源,也是和谐社会中最不和谐、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1.要学会理解他人
感恩教育要始终抓住达到学生内省这条主线,将感恩教育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部分放大,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从要我做好的初级阶段发展到我要我学好的高级阶段,促进学生的感恩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经常一起讨论父母和教师的辛苦与劳累、压力与待遇以及最大的人生期望等,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尊敬父母、老师,主动表达回报父母、老师,使学生心存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责任缘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帮助与彼此的承诺。在组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曾经开展过一次活动:让我们来做一回账房先生,这里有一张调查问卷,关于你父母一个月挣多少钱,而你一个月要用多少钱,希望每个学生认真如实地填写让他们体会父母挣钱的艰辛,且为自己的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懂得家务就是义务,不要在做家务后向父母索要报酬和奖励。爸爸、妈妈和孩子既各自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如访问敬老院、参加社会公益植树、打扫卫生、保护生态环境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只空洞地讲大道理,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让学生懂得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平凡的精彩的故事。我们要相信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同,能获得别人的赞赏,能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6
1.感恩主题班会,走近学生心灵
学生到了高三,压力陡增,容易出现错误归因现象,常常会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产生隔阂或摩擦,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一段时间,班里几个同学闹矛盾,有的同学因此还出现了旷课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当时巧遇感恩节,我决定开一个关于感恩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多理解宽容身边的人,共同营造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单凭讲道理,学生印象不深刻,甚至学生们也能讲得头头是道。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呢我仔细斟酌之后,事先准备好约400只扎辫子的彩色皮筋,给它们赋予了神圣的使命,称作感恩圈。班会上引导学生做如下活动:选择自己周围的左邻右舍,先用感恩圈答谢那些帮助过自己的同学,然后向与自己有过不愉快的同学说出心中的结,道一声对不起或没关系,赠送感恩圈消除误会或隔阂。同学们交流的场面十分热烈,每位学生都发出或收到了很多感恩圈,有的套在手上,有的套在书本上,有的干脆扎在头发上相互开心地笑着。我专门留意了一下有矛盾的几个同学,他们都高兴地开始交流啦!当天的值日班长在班级日志中写道:12月10日,今天下午的班会课感触颇深。一滴水只有放入大海才不会干涸,同样,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会更加优秀、坚强!珍惜身边的每一个同学、每一位老师,因为这情谊是那样的真、那样的纯。珍惜高三这段拼搏的岁月,在其中我们收获了坚韧与顽强!看着大家手上七彩的感恩圈,听着大家的笑声,感觉好幸福。是的,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诚挚地对待他人,乐观阳光地生活,每一天都会那样精彩!希望19班这艘大船,在每个人的努力下,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明年六月,胜利必将属于每一个人!
2.成人仪式生活化,感动学生
高三的大多数学生都到了18岁成人年龄,自我意识增强,不喜欢大人说教,但面对高三的压力和困难,往往踌躇不前。学校每年都会在12月份隆重地举行高三年级成人仪式,进行责任教育,激励学生管理好自己,拼搏高三。恰逢此时,学生刚上高三的热情已渐渐退却,学习内容都到了攻坚阶段,增分的速度渐渐变慢,一些学生出现了懈怠。班级怎样配合学校的成人仪式呢考虑到学生虽人至成年,但还会像小孩子一样迷恋生日蛋糕,我给学生们订制了一个特大的生日蛋糕。怎样赋予它更多的教育意义呢为了学生能储存更多责任和奋斗的记忆,我让做蛋糕的师傅把蛋糕上的祝福语生日快乐换成了用奋斗点亮18岁!傍晚,看到蛋糕,参加完成人仪式回来的学生们眼前一亮,既幸福又兴奋当天的值日班长在班级日志中写道:12月14日,我们18岁了呢!老师切蛋糕的时候,大家一起高高兴兴地吃蛋糕的时候,忽然觉得这个班那么温暖,真的像个家。18岁的我们肩上多了一种东西叫责任,无论过去的我们怎样无知,怎样幼稚,如今我们需要直面现实的勇气,需要坚定地担当。还有174天,曾经漫漫长夜的艰辛终会化为满眼温暖,纪念我们的青春。我相信我们都是有梦的孩子,为了梦想,用奋斗点亮18岁!
3.把握高考时机,激励学生
高考前一个月,学生容易出现瞻前顾后、学不进去的情况,这会慢慢消耗学生的身心和成绩。心理专家往往提醒学生要专注现在,关闭昨天和明天两扇门,全力备考。如何让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并随时主动调整呢考前一个月左右,强化训练较多,学生们课外活动较少,学生们特别想上体育课。我和学生在篮球场上了一节班会课,将学生分成五组,先将过去的不愉快写满纸条,奋力向后投掷,比赛看谁掷得远;然后将写满未来梦想的纸条向前投掷,比赛看谁掷得远;最后分组竞走,体验心无旁骛全力冲刺的场景。灿烂的阳光下,学生们愉悦了身心,学会了排除干扰的方法,斗志昂扬。当天的值日班长在班级日志中写道:5月13日,老师今天带我们出去玩。主要是田径、掷纸球和18米团队竞走。觉得她真是一个很好的老师,能感染大家,带动大家。面对高考,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心态了,专注于自己手边的每道题,每个知识点,其它的不去想,要是遇到困难了,就设想一下成功之后的场景,心里就会好一点儿。还有,老师让我们把该抛下的都抛下,这个我真的很信服。就好像冥冥之中有这样一股力量,如果你把精力分散在不该有的地方,就会收到惩罚,相反,全神贯注的人会得到奖赏,这个看似无厘头,可是很准的。约半个月后,另一名值日班长又回想起了这件事:5月26日,当下发生时,你认为毫无意义的时刻,往往到头来成为一整时期的印记,所以珍惜吧。也不知道以后会泪奔成什么样子,那么多朋友、战友大家的状态都很好。犹记得那天被老师带到球场的那个下午,阳光明媚,微风习习,好像沐浴在梦想之中,青春而快乐。我们19班,在一起,大家手拉手,向前冲刺,毫无畏惧,还有12天了,大家一起忘掉所有哀伤,走下去!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高考之前信心无疑是最重要的了。如何增强学生自信心呢用曾经的事实和努力证明,会更加令人信服。考前10天,我用自己高三一年用过的31根红笔芯拼成一个大大的赢字,提醒学生关注自己过程中的努力,坚定自己的信心和决心,这个字高考后被一名学生永久收藏了。
考前我发现教学楼前的花开得正艳,为了鼓舞士气,顺手写了一篇习作《绽放的王子锦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渡过最后一个星期。下面是文章中的片段:你们是新一中首届全部使用三栋教学楼的学生,志恒、智达、致远雕刻了你们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你们从懵懂少年如何走向成人礼不是只有别人才能代言成功,把握好机遇,真抓实干,不抱怨,不放弃,充满激情,努力做最好自己的人都可以赢得成功已经看到了,跑操队伍中的英雄团队!看得我都有些感动!不羡慕鱼戏左右的荷叶,不羡慕雍容华贵的牡丹,看,王子锦带开得正艳,花团锦簇。,陪伴我们一起绽放!经过精心调整,面对高考,学生们信心十足。6月6日的值日班长在日志中写道:很难忘很难忘每次跑操时的喊口号,大家都是声嘶力竭地彰显士气,像老师那篇神文说的一样,眼眶有种湿湿的感觉了。今天天气很凉爽,不知道明天会不会也是这种好天气。凉爽的天气能让人心静呢。期待这一年的考生好RP,对了,提到RP,大家一整年都在攒RP,人在做,天在看,大家一定会考好的!现在不是煽情的时候,平静心态最重要。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最佳水平的,还有1天,大家推开一切不愉快,坚持到最后!翻阅一年来的班级日志,我发现那些精心设计过的教育形式,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收获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结语
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这符合教育学中可接受原则。有时班主任道理讲了很多,但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主要是因为所采取的教育形式或方法,不能被学生接受,没有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班主任工作应常做常新,不断探索新形式,拨动学生的心弦。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7
[摘 要]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感恩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的一个较严重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是受惠者在接受到他人、社会和自然等施惠者的恩惠之后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受惠者为所获得的恩惠做出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大学生感恩教育就是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素材和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的人文教育。[1]从感恩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感恩教育属于道德教育范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就要加强感恩教育,通过教育让青年大学生知恩图报,能够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能够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其实开展感恩教育就是培养青年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一种体现。
一、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表现形式
1.对待父母、亲人缺乏感恩之心
当代青年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笔者对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父母感恩教育方面作了调查,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都能记住父母的生日,只有极少一小部分同学不记得父母的生日,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能记住母亲的生日;对于青年大学生多长时间给家里打一次电话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同学主动往家里打电话基本上一周或者半个月,而电话内容基本上是关心父母的近况和需要寄钱等,也有的同学说基本上不怎么主动往家里打电话,因为父母会主动给他们打电话。
在中国古代社会,“感恩”主要是以孝道的方式得以体现,比如孔子《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些都说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应该懂得知恩图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百善孝为先”,当代大学生应该懂得孝敬父母。但有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以考研学习等为理由和父母要钱,却用于上网、玩网络游戏,购买高档化妆品和服饰。还有的同学在家里不但不帮父母做家务,在大学期间却定期把自己的脏衣服和袜子等寄回家让父母代洗,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能做,何谈孝敬感恩父母?
2.对待同学和他人缺乏感恩心态
与人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准则。要做到这一点,在生活中与人相处时就应该以欣赏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可在生活中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什么都是应该的,比如认为同学提供的帮助是应该的,谁让你是我的同学呢?
3.对待老师缺乏感恩之情
笔者对部分大学生作了调查,当被问到:“你经常会对辛勤培育你的老师表示感谢吗”,有部分同学选择“偶尔会,心里有,但从未表现出来”,还有部分同学认为从来都没有对老师表示过感谢,认为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没有必要感谢,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应该感谢老师,并会经常去看望老师。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都对老师缺乏感恩之心,认为老师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不需要感恩。在教师节,很少有毕业后的学生发短信给老师送祝福。
4.对待国家和社会缺乏感恩意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应该感谢中国共产党的关心和培养,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巨额资金培养大学生,还会在政策上扶持帮助青年大学生完成学业,比如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可有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身利益和前途,不去考虑回报党恩,回报社会。
二、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弱化了感恩教育
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父母一味注重孩子的成才教育,忽视成人教育。中国的父母有一种传统意识,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许多父母补偿心理过重,总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没有按照一个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要求去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实现自己意愿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子女回报。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2]家长对感恩教育的不重视,就会影响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他们得到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正常不过的事情。
2.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感恩教育的缺失
感恩教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但很多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没有把感恩教育作为必要内容开展。
3.社会环境中的不良思想,影响感恩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自主创新开放的思想文化意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率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等文明进步的社会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受到来自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挑战,形形色色的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一些不良思想也趁机而入,比如人与人之间真情诚信少了,一切唯金钱利益最大化,感恩意识淡薄,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现象严重,而当代青年大学生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身也会受到影响,会淡化感恩意识,淡化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自身的关怀帮助、教育培养。
4.青年大学生自我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感恩是一种美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要通过教育让人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要做好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家庭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对大学生施行感恩教育过程中,家庭承担着重要角色。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他们为人处世态度都会给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还要充当孩子的榜样,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学会感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并学会知恩图报。
2.高校应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都说明,感恩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加强感恩教育,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充满爱意的班会,以“我心中的感恩故事”为主题开展感恩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浓郁的感恩氛围,并通过感恩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感谢师长的教诲,感恩国家和社会的培养,形成热爱祖国和社会的情怀。
3.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建立社会感恩教育系统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应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和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感恩教育系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比如在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进社区等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他人提供的帮助,感受到感恩无处不在,并将感恩意识转化到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给家里打电话问候父母等,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平凡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教育,通过这些细小环节体现并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4.青年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重视感恩教育
一个社会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秩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好坏主要受到后天的教育影响,而在所有的道德体系中,感恩则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道德,中国是一个讲究仁爱、注重孝道的国家。尊老、敬老、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感恩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4]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应好好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传统文化,以欣赏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多看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充分说明修身养德的重要性。通过对感恩教育的学习认识和实践,知荣明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从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在家庭教育中创设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建立高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国家和社会应建立感恩教育系统,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成为每个人都具有的基本道德标准。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8
一、受助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和义务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懂得感恩和报恩的学生算不上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将来很难再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这些学生可能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很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青年期是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国家、家庭和社会都要重视青年社会化,重视青年社会化遇到的困难。”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首先,作为 90 后大学生,他们中间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过于关注自身的感受,很少换位思考,缺少对别人的关注和关爱。
其次,90 后大学生很多曾经是留守儿童。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家长经常出去打工,他们更多的是用物质来弥补他们对孩子的爱,这样做有时候适得其反。“穷人家的孩子本应该早当家”,而这些受到溺爱的家庭困难的学生却只知道一味索取却不懂得感恩和付出。
再次,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教育的作用缺位,两者都是过于强调学习成绩,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道德社会化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然而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很多学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提高学生成绩上,高中更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以上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最后,学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中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存在一些“过于重视和追求物质,忽视精神追求”的现象,一些人过于功利化;另外网络上存在负面信息和思想,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当今大学生有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感恩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对于 90 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首先应该有耐心,有信心。对于他们的处境我们也应该试着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对 90 后大学生有一种偏见,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给他们贴上了“问题”的标签。这其中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感恩意识缺失的大学生也不应该过分的指责,因为这样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任何益处。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很多学生有电脑,网络也因此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理所当然要学会并擅长利用网络,运用新兴媒体比如微博、微信等,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和老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老师不适宜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学生,最好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力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和老师要经常动员学生特别是受助学生积极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争做“活雷锋”,乐于奉献,用自己的专业和实际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活动结束后进行简单总结,对学生表现给予评分,平时的活动表现(最好有量化标准)作为评选助学金等资助的重要参考。总之,“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书育人网络。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离不开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支持。开好新生家长会、建好并利用好学生家长群。大学是每个人思想不断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感恩教育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在入学教育中可以考虑加入感恩教育的内容。在军训期间,可以结合军训内容,尝试通过教官来进行感恩教育。创新思想政治课授课方式,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普及语文课,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的力量,变得善解人意,逐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同时还需要报纸、电台、网络等社会媒体多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大家一起努力营造“感恩、知恩、报恩”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朋辈群体兴趣相投,性格差不多,比如同班同学之间、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帮助和影响,成长背景相似的老乡之间,彼此信任,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影响,不知不觉间形成相似或相同的价值观念。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9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当前,许多大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感恩意识了,他们往往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多大学生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父母在家含辛茹苦,而孩子们却挥金如土。某些受助大学生很坦然接受他人的帮助,之后却一点感激的心情都没有。有的大学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才得以上学,但是在学校学习并不努力;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们一定要传播感恩意识,使之让更多的学生们接受。
二、当代高校大学生感恩观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家庭是人生的出发点,父母给孩子上的第一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形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一个孩子受益匪浅。但是由于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孩子们的感恩观有所不同。它包括很多方面。
2.社会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大学就是校园与社会的桥梁。大学生在这个时期的各种能力水平都比较高,但新的竞争也很大。首先,自我意识方面。青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追求内心世界的自我,并把焦点聚集在自己的身上。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什么事情都不考虑别人,从而变得自私,往往是他人对自己付出,而自己却不以为然。其次是各方面压力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他们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以后的婚姻问题,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和父母的交流问题等。所以在他们的内心中就很难有一种感恩的情怀。
3.学校教育对感恩观缺失的原因。学校是大学几年生活的必须场所。因而它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学校的影响有几个主要方面:首先,人文教育不是很好。学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地方,它包含学生的德体美。他也教会了学生们知识和在社会上生活的方法。但它现在更注重智的教育了。它却少了一种传统观念的教育,所以他导致学生们内心的侧重点不同了。它使学生能很好的在社会上生存,却使学生们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理念忘却了。导致了学生们感恩情怀的下降。使彼此之间的信任下降了。
三、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们的一种方法,他们通过对内心的认知,从而从多方面对被教育者进行教育。使他们对社会有识恩、知恩、感恩、的心理。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关联着各种教育要素。并使这些要素能够稳定的并存。它也是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所以,在大学推行感恩教育十分重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道感恩的人能在社会中很好的发展。因为他们心地善良,他们知道吃水不忘打井人的理念。所以,感恩教育是十分有意义的,也是迫在眉睫的教育。只有学会了感恩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更上一层楼。学生胸怀感恩,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感激社会的恩惠,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会感恩,有利于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是他们能更好的更刻苦地学习。是他们能更好的做人。感恩教育进校园,能够使整个校园变得超尘脱俗。是校园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学生们也各个斗志昂扬,很好地学习。精神面貌得到全面提升。
四、编写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案
1.加大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高等学校要利用校内各种宣传文化方式,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使学生们从内心意识到这种教育。大力地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们的认知度。使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们。高等院校应该加强与父母的联系。大力向学生家长宣传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要帮助学生家长们充分认识良好家庭氛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帮助家长们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2.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应,所以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爱的校园。要大力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真正发挥它应有的德育功能。首先就要培养“爱心文化”,我们的师生都应有一种爱的精神。老师爱学生,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对孩子们的一种关爱,对他们负责。老师们之间应该精诚合作,同学们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开展一些老师与同学之间共同协作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是师生间感情更好,也为将来开展工作做铺垫。这些活动还能带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彼此间相互了解,以后也能够互相帮助。还应该多开一些总结会,通过活动有什么认知,有什么不足。使同学们互相学习,这样同学们自然而然的就有了感恩情怀。
五、结语
感恩是大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高等学校应该把感恩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以他为基本点,构造一个完美的校园。把家庭、学校、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共同构建感恩型教育。只有抓好了感恩教育,才能创造良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为学生们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也能为建设感恩型社会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11-13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11-14
感恩教育的论文11-09
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9篇11-14
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究的论文10-30
谈感恩教育的论文11-05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问题研究论文08-22
实践探索感恩教育论文精选10-25
感恩教育的论文范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