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医教育论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教育论文 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高等中医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目前,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针对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却仍尚未广泛开展。
本文主要依托近两年来国家对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从学院辅导员的角度探究多种资助形式如奖学金、助学金、社会实践创新基金等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拟以本学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为分析样本,结合其受资助情况、参与“三助”以及各项社会实践的情况,参考20xx届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学生的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力求找到研究生资助体系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增强研究生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一、近两年来国家研究生资助体系改革及现状
从20xx年起,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逐步建立了由研究生国家助学贷款、博士生普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津贴、经济困难研究生困难补助、研究生医疗帮困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20xx年,国家加大了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设立体现了一定的导向性,主要根据高层次人才群体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着眼于科研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因素考量,激励研究生全面发展,对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逐步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末,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也开始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扩招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我们也看到,与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容乐观。
目前各高校均已将《大学生成才与职业发展》列为本科生必修课程,通过三个学年的授课,引导学生从认识自己、认识职业、认识外部世界开始,逐渐帮助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职业定位,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在毕业季来临之前逐步通过训练掌握熟练的求职知识和技能。相比之下,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目前开展得却远远不够。
在日常与研究生的交流及帮助研究生解答求职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时,笔者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考研前,很多研究生并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经过慎重的思考,目标明确,而是看到大家都考研,自己便也加入了考研的.队伍。其次,研究生刚刚入校时,最早经历的是适应期,这个阶段中,很多学生对于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再次,对于研究生学习阶段的特点,很多学生也没有很清晰的意识,仅仅是作为本科学习阶段的延续,认为随着学历程度的提升,将来找到好工作的几率自然便会增加。最后,由于研究生求职信息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网络,更直接的渠道则是来源于导师和师兄、师姐,因此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研究生最为关注的除了学习和科研以外,便是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学校和企业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三助”岗位的聘任等资助信息。因此,结合学生的关注点,针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625名在读研究生发放问卷“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资助体系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研究生受资助情况及职业规划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笔者团队对学生职业规划及受奖励资助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本文仅选取与职业规划相关的两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
1.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及对职业规划的看法
有27.16%的学生表示自己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于学校组织的就业讲座,29.24%的学生表示来自于专业老师或辅导员的指导,26.73%的学生表示来自于师兄师姐的指点,还有16.87%的学生表示来源于网络查询。30.61%的学生认为兴趣爱好是职业规划最关键的依据,12.24%的学生认为是特长,39.8%的学生认为是所学专业,7.89%的学生选择受社会热门职业影响,8.31%学生选择实习时间经验,另有1.17%的学生对此表示不明确。65.2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指导,5.9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19.0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9.71%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
2.学生对职业规划具体形式和内容方面的要求
对于相关职业规划指导,学生中有36.41%的学生表示喜欢面对面咨询,有15.24%的学生喜欢电话咨询,26.31%的学生喜欢网络咨询,还有22.04%的学生更喜欢同学互助。
在职业指导中,33.2%的学生最期望得到职业礼仪、形象指导方面的帮助,31.45%的学生期望得到求职面试技巧、说话艺术等方面的指导,23.34%的学生期望得到职场中人际交往的技巧之道,还有22%的学生期望得到专业知识方面的择业指导。
关于研究生阶段应增设哪些职业规划教育,32.66%的学生选择提供实习基地,35.01%的学生选择拓展与工作相关的社会实践,32.33%的学生表示应与实践结合开设职业规划课。还有学生提出,“学校奖学金政策不够明确,职业规划指导应从入学开始,逐步渗透,而非在毕业季重点突出”,并希望学校“提供实习机会”。
四、以就业为导向,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促进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与日常访问发现,目前研究生对于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困惑:实习机会较少、与就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足、职业规划教育不够完善、职业规划开始较晚、职业礼仪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系统性培训不足等。而在当前的奖助学金体系中,仍是以科研学术为主要导向,对就业指导方面侧重非常有限。因此,基于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未来应当依托研究生资助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
第一,根据不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类别的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如“健康职业全景图”“医药企业及医院实习参观”等。从学生的问卷反馈来看,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如针对博士生大多数会选择在科研院所就职并以从事本专业为主的就业意向及特点,对博士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应当以科研导向为主,在一年级入学时,通过学科带头人和一些药企、医院中的优秀导师在职业规划方面对学生及早进行指导,使学生一入学便明确就业方向和研究目标,最终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而针对硕士生中转行学生较多的情况,应当对硕士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培训,如简历指导、职场人际关系、求职形象与语言艺术等,同时及早介绍他们与不同领域的导师和师兄师姐认识,组织大家进行经验交流,利用朋辈辅导的方式,让大家及早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有的放矢。
第二,入学伊始应当通过讲座、师兄师姐交流座谈、问卷访谈、企业和医院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及早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择业偏好,以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有些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更为擅长,也很想做管理类的工作,可以建议其多关注药事管理这类工作的工作内容和性质。
第三,依托奖助学金,在奖助学金的设置中引入职业导向,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比如,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更加喜欢文秘管理类工作,那么也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信息和锻炼机会,如研究生助管,在替老师处理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这类工作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并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在奖学金的评比中,也可侧重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设置“社会实践奖”“优秀社会工作奖”等。我们还可以举办以职业能力考察为主的“职业能力大赛”,设置一定金额和级别的“优胜奖”,引导学生重视发展职业能力,向身边优秀的同学和师兄师姐学习更多的求职经验。
中医教育论文 2
关键词:中医教育;师承教育;创新模式;儿科临床教学
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自扁鹊以来历代中医名家,无不以师授徒承的方式形成了各种中医学术流派。但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渗透与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学院教育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教育模式。尽管如此,师承教育至今仍然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途径。东直门医院儿科在重视学术传承的同时,探索创新与改革师承教育模式,以期对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1师承教育的缺陷
师承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优点共存的缺陷有下述3个方面。(1)限于门户之见,限制了中医药学术发展。师承教育强调学术特征个性化,容易自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而这些学术流派通过师承教育传承,逐渐形成自家门户。受此影响,师承教育易表现为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而轻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难免有失保守性和狭隘性,从而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的局限[1]。“师带徒”教育模式注重强化经验的继承,受到老师个人学识和经验的束缚,各承家技,知识面较窄[2]。因此其弟子临床诊治多病种、应对疑难重症的能力不足,非常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2)学生表现为科研能力较差。由于师承教育注重继承,在培养方式方面以记忆和模仿老师经验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科学研究,学术创新思维模式难以树立,从而导致培养的学生科研能力下降。有调查发现,临床科研是这类中医师各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与其他指标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3]。(3)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师承教育注重学习老中医经验,而老中医的知识结构老化,导致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减少,知识更新滞后,影响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相关调查发现,师带徒中医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项指标上的得分不高[3]。这种现象也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创新和发展。
2师承教育创新与改革的必要性
师承教育方式的种种弊端和缺陷,表现出其在中医教育应用中的局限性,也为我们提出了改革中医教育“师带徒”模式的必要性。
2.1中医学术发展的需要
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利影响,决定了师承教育模式必须改革。作为中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师承教育是不能取消和被替代的。要维持师承教育的存在和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中医教育事业发挥作用,就必须减少其对中医学术思想发展的不利因素,通过改革减少缺陷,发挥优势。
2.2对师承教育自身完善的.需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对于一种教育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只要认识到问题所在,就有必要进行解决。如果对于师承教育模式的缺陷视而不见,不积极采取措施,无疑是加速师承教育模式的萎缩和消亡。师承教育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对于自身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3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
几千年来,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模式,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3.1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1)中医药学的知识特点,决定了其师承教育的必要性。中医药学作为一门传统医学,非常重视临床实践,即便是系统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也因其学术流派众多,学术特征个性化表现非常明显。对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需要个性化和体验式教学辅导,才能够很好地掌握。基于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师带徒”教学模式得以传承。近年来,有学者把中医药学归类为默会知识或者缄默知识[4]。与显性知识相比,默会知识的获得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潜移默化,其得以实施的最佳模式就是“师傅带徒弟”模式[5]。(2)师承教育是老中医经验继承的必经之路。中医药学的学术流派多样化,而临床经验具有个性化特征,很多著名老中医以其特异性的学术造诣获得非常好的临床疗效。这些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并不适合于学院教育的科班普及化传播,而更宜通过师授徒承的模式,通过师傅与徒弟长期共同的学术交流与沟通进行传承。
3.2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相辅相成
虽然师承教育的地位在中医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但仅有师承教育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来说是不全面的,必须借助学院教育才可以系统全面地推广中医药学知识,使其得以健康发展。
(1)学院教育有规模化和规范化特点,是中医教育的基础手段。院校教育根据“宽知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目标,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初步实现了中医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造就了一大批系统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医疗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较强的中医专门人才[6]。据统计,截至20xx年,全国各级各类中医药高等院校共有46所,中医药类在校生人数达55.3万人[7]。实践证明院校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方式。
(2)师承教育有重临床和疗效的特点,是中医教育的必要补充措施。院校教育是现代科班教育方式之一,与中医药学传统理论的个性化特征和缄默知识特征相匹配存在一定的难度,存在教学与临床相脱节,学生临床操作能力相对较差,在课程设置上中医药特色优势突出不够等问题[8-9]。目前中医院校教育设计上为避免这些又出现反方面的问题,如为实现“早临床、多临床”而压缩院校教育学时,把本来是院校教育优势的地方也变成了劣势,导致中医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师承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以临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将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合二为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院校教育中教学与临床相脱节的缺陷,强化临床实践经验的传承,注重临床疗效的获取。因此,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模式,与院校教育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4以儿科临床教学为模型,探索师承教育的创新模式
师承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贯穿于整个中医药领域。由于学科的差异性,其改革方案和措施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儿科临床教学为例,针对师承教育的缺陷,探索其改革模式,寻找合适的措施。
4.1以发展学术思想为指引
“师带徒”临床教学在继承方面优势发挥充足,但很少有导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容易形成门户之见,不利于学术交流和发展。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东直门医院儿科在多年的“师带徒”临床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制度性的措施,来保障师承教育的良性发展,制订了“师带徒”临床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以发展中医药学术思想为宗旨,指导儿科“师带徒”临床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并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这种以发展学术思想为宗旨的“师带徒”临床教学过程,首先是从“导师”做起的,只有导师放开学术观点的束缚,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形成以发展学术思想为特点的学术风气。东直门医院儿科几代专家的传承过程,验证了这种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正确性。刘弼臣教授所创立的“少阳学说”和“从肺论治”学术思想,是在老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而独创的儿科学术理论。其师孙瑾臣虽为当地名医,却不固步自封,尤其反对把弟子禁锢在自己的门派之内。刘弼臣教授师承中医儿科“臣字门学派”,以“医者意也”理论为基础,深刻突出“意”治,又继承了中医儿科鼻祖钱乙“五脏虚实补泻”的学术思想。尽管数百年来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存在着“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的争论,刘弼臣教授却不固守旧规,从明代万密斋的观点和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出的“盖少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的观点受到启发,根据小儿生理病理治疗方面的诸多特点,倡导用“少阳学说”取代“纯阳”和“稚阴稚阳”的观点。并根据北方气候特点,提出了“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成为中医儿科“调肺派”的创始人[9]。以徐荣谦教授为代表的诸多弟子在汲取刘弼臣教授学术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从肺论治”的学术观点,并应用于小儿多种疑难杂病,取得明显疗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调肺学派”。徐荣谦教授并没有在前辈的理论上停滞不前,而是秉承“学术创新”的宗旨,在东直门医院儿科近40年的儿科医、教、研工作中,根据疾病谱发展变化状况,提出“从胆论治”的理论体系,将其应用于治疗小儿厌食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小儿夜惊症等疑难杂病,取得很好的疗效。
4.2创造研究性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师承教育注重学派与门户,讲究经验传承,科研能力相对较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与改革。东直门医院儿科多年的“师带徒”临床教学在这些方面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徐荣谦教授在临床经验传授方面,改变通常以逻辑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使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内化、吸收和运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同时,还改革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注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结合,通过对学生创新实践技能的综合评定,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和探究精神;采用协同参与教学模式,如举办教学沙龙活动,注重发挥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学术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0]。
4.3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随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
“师带徒”中医教学的知识结构通常沿袭老师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容易老化,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与掌握比较滞后甚至缺乏,这也是师承教育需要改革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时代,知识的快速传播促进了中医药学知识与现代知识的融合。因此,师承教育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更新,将现代科学知识和新技术引入传统的中医教学当中,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培养出来的中医师能够胜任当今的医疗实践。首先,师承教育应注重与现代知识融合与贯通。网络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医生与病人沟通过程当中,需涉及很多的西医学知识,要求医生要不断学习和更新新技术,特别是在医院病房管理过程当中,掌握基本的西医学知识已成为必要。由于西医学知识需要系统地了解和学习,因此,改变“师带徒”教育知识结构和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必须以院校教育为补充,以改善师承教育知识结构老化与欠缺的问题。其次,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东直门医院在徐荣谦教授的带领下,借助信息技术创建立体、开放的教材体系,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内容的更新率。组织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将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声像、动画编辑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形象、生动而直观地展现疾病的发展过程,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师承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老中医经验继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而中医教育只靠师承教育已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针对师承教育的特点和缺陷,有必要探索其改革模式,并基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传承理念,从现代临床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求合适的措施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温茂兴.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之比较[J].江苏中医药,20xx,26(10):60
[2]徐荣谦.培养高层次中医儿科人才[J].中医教育,20xx,22(5):38
[3]李勇.师带徒中医师临床能力和岗位适应性调查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33(3):93
[4]夏登杰.从缄默知识角度谈中医教育改革[J].中医教育,20xx,27(5):13
[5]冯慧卿.基于默会知识理论的中医学术传承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xx,15(5):322
[6]高彦彬,赵慧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世界中医药,20xx,8(2):139
[7]中国中医药年鉴编委会.中国中医药年鉴.20xx行政卷(精)[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xx:653-666
[8]匡海学.中医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辅相成[N].健康报,20xx-11-09(5)
[9]石孟琼,卢训丛.构建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培育合格中医人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xx,7(11):
173[10]武锋.论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J].中医教育,20xx,33(3):17
中医教育论文 3
【关键词】 循证医学;中医药;研究生教育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指临床医师在获得了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找出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作出对患者的诊治决策[1]。该定义是从应用目的角度下的,广义而言,EBM应包括证据的提供、筛选、总结、利用的一系列过程。中医研究生教育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临床与科研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将EBM摆在突出位置。
1 循证医学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0xx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公布了一篇有关1994年1月-20xx年6月期间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的3137篇随机对照试验方面的文章,其中有1452篇西药研究、1685篇中药研究,令人吃惊的是,这3137篇文献中大多数是低质量研究[2]。这一调查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医学临床试验开展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如何加强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的流行病学学科素养和循证意识,已经成为了十分迫切的问题。医学教育是重视实践、重视知识更新的专业教育,对EBM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医药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EBM应用是密切相关的。而历年中医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论文的发表数量与质量是国内中医药EBM发展情况的客观体现。刘氏等[3]检索了1994-20xx年发表
在中文期刊上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献,指出我国中医药EBM文献的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杨氏等[4]对20xx-2007级的1137名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的EBM意识和对EBM理论掌握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说明EBM教育在中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目前尚缺乏对中医研究生EBM教育的调查报告,但从国内大环境和中医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来看,应与全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基本相似或低于全国水平。
2 循证医学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2.1 时代的需要
EBM不仅标志着一类新的流行病学方法的诞生,更带来了医学思维领域的革新,使人们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开始向更加严谨的EBM模式迈进。在具体临床与科研实践中,EBM理念也很大地丰富了从业者的思维。传统中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EBM对于中医药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医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后备军的历史使命,要使中医药的疗效得到广泛承认,就必须按照EBM的基本原则,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作为可靠的证据来源。
2.2 临床与科研实际工作的需要
EBM是为临床服务的,其理念要求医师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审慎地利用最新的证据指导诊疗。在病因与危险因素、诊断、防治、预后、药物不良反应及卫生经济学指标评价上,EBM都可以发挥其指导作用。遵循证据,客观上可以增加治病的疗效和节约卫生资源;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强医师的信心,增强患者对医师和诊疗方案的信任感。而在科研设计中,EBM与流行病学等学科一起,可助力于合理地选题立项和设计实施。另外,EBM的眼光也可以让研究生们对于已发表科研论文的可靠性更具备辨别力。
2.3 个人发展的需要
伴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更新信息产生并传播。要积极、合理地评价和应用这些新的知识,除了在专业和文献检索方面的功夫外,运用EBM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EBM的理念有助于研究生走在专业的前沿;另外,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因此,其培养目的不应仅局限在专业应用领域,而应着重培养其创新与理性思维。
3 对目前中医研究生循证医学教育的建议
3.1 开展相关调查报告
甘肃中医学院开展的一次针对中医药专业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接受EBM课程的学生在对EBM知识的理念与认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医学数据库的使用等方面均优于未接受该课程教学的学生[5]。这说明专门开设EBM课程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尚缺乏关于中医研究生EBM教育的调查。中医研究生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为理论课时少、学习主动性强、偏重临床与科研实践及自身专业特点等,如何制定出适合中医研究生的教学计划,需要经过试行后论证评估。
3.2 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行卫生部规划教材已包含针对西医院校学生的EBM教材,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EBM教育的重视,也对EBM教学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EBM在中医研究生课程中一般是作为选修课程或仅在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其他专业课程中作为章节出现,缺乏专门、统一的教材。应根据中医研究生教育的自身特点编写出一套系统、规范、高质量的EBM教材,以适应教学目的的需要。另外,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除组建专门的EBM教研组外,还应加强对各专业教师的培训,将EBM理念渗透到专业教学当中去。
3.3 重视学科间交叉和渗透
EBM不是独立存在的,要熟练掌握好EBM的理论,还应具备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信息检索及专业课程等基础。统计学是EBM的数学基础,流行病学是方法论基础,而以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最重要载体的信息检索技术则是EBM得以广泛应用的有力工具。除此之外,专业领域是EBM应用的核心,如现在各国针对每个疾病的预防与诊疗指南,就是在EBM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只有与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在EBM学习和运用上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在上述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强调EBM的重要性,应该使各自之间相互渗透,加深研究生对EBM的'理解,充分掌握EBM思维。在各门课程中向研究生渗透EBM的内容,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更有利于研究生掌握EBM思维。
3.4 重视实践教学
教育的目的最终在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中医临床专业的EBM实践主要体现在病房、门诊的实习和教学查房上。最可行的模式是由临床经验丰富和掌握EBM思维的临床教员直接带教2~3人的小组,结合具体病例,通过诊疗基本过程,对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开展EBM教育。国内有这种教育方式成效的报道[6-7]。中医研究生EBM教学的目的,不仅体现在对证据的利用方面,还应培养学生成为可靠证据的提供者。应鼓励研究生撰写专业领域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充分体验EBM的过程。而在科研实践中,可具体到文献检索、科研设计等,如指导怎样对已发表文献进行偏倚评价、进行针对实验指标与研究对象相关性的系统评价等。
3.5 重视中医药自身特点,提倡开展中医药循证的创新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中医药接受现代科学研究方法起步较晚,对严格的科研设计方法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医药疗法因为强调个体化干预,“内省”思维色彩浓厚,对医师经验要求高,使疗效评价困难重重,不利于EBM的应用。创新思维是教育的重头戏,循证需要创新,也需要“本土化”,国内已有中医药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制定的探索[8-9]。中医研究生应积极充当可靠证据的提供者,应引导他们关注这方面信息,看到中医药EBM发展的不足之处,积极运用现代科学的工具、方法和创新性思维,探索解决现代医学标准化模式和中医药传统诊疗模式矛盾的方法。重视中医药自身特点,与EBM结合,应当成为中医药EBM教育的特色,这对引导研究生客观理性地看待传统经验医学与EBM的辩证关系是有益的。
4 结语
中医中药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除了与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结合,还要与EBM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发挥更优、更可靠的疗效。研究生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军,重视研究生EBM教育,增强他们的EBM意识,对整个中医药从业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xx.1.
[2] Taixiang Wu, Youping Li, Zhaoxiang Bian, et al. Randomized trials published in some Chinese journals: how many are randomized[J]. Trials,20xx,46(10):10.
[3] 刘建平,夏 芸.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药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章的质量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xx,27(4):306-311.
[4] 杨克虎,田金徽,罗小峰,等.医学研究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态度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xx,9(4):396-399.
[5] 徐厚谦,金 华.对在校医学生循证医学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xx,26(3):49-52.
[6] 聂小蒙,徐晓璐.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xx,17(3):460-461.
[7] 卓文磊,朱 波,谢启超,等.循证医学在肿瘤科教学查房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xx,16(6):101.
[8] 刘志顺,彭唯娜,毛 湄,等.《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文献质量评价标准[J].中国针灸,20xx,29(1):81-84.
[9] 郭 旭,刘保延,刘志顺,等.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结构特点及方法学探讨[J].循证医学,20xx,8(2):105-107.
中医教育论文 4
摘要:目的 探讨现代中医师承较旧有师承模式的优势所在,并寻找进一步改进的思路。方法 以比较的方法探讨现代中医师承教学的优势与不足,为进一步深入改进适应于新时期的师承教学模式寻找思路及方法。结果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高学历高资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因此,基于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高层次师承教学逐步获得重视起来。现今的中医师承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的不同。结论 现代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师承教育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提供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提出有组织地进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班以及建立基于网络平台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将是更开放的中医师承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医教学;师承
《后汉书·儒林传序》有云:"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其后即以"师承"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古时无专项教材或典籍参考,一切学问均需由祖上或师傅言行所授,其后,虽有文书或印刷成相关典籍,可借其修习学问及技艺,但中医、曲艺、锻造等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师承(含家传)的方式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高度重视,为了大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许多中医院校,参照西方医学的教学授课模式,开始了大规模的中医学课程教学,培养出了大批的中医人才投身临床工作,几代中医人的辛勤工作为我国医疗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健康知识的普及,临床逐渐发现基础性的医学院课堂教学已满足不了飞速发展的医疗高层次需求,社会需要的是更多高学历高资质的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医师;近年来西方医学的飞速发展,也促使众多的中医同仁不断思考应该如何促进中医药临床能力的发展。因此,基于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高层次师承教学逐步获得重视起来。这类师承教学模式包含了各个中医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也包含了各级别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带徒班教学,当然也包含了一大批祖传中医世家的传承。正如笔者一样,一大批经历过正规医学院校课堂教学的医学毕业生,在临床上积累了多年的工作经验后,获得了向名老中医拜师求学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了脱胎换骨一样的成长。
1现代中医师承教学的变化
笔者有幸入选上海市第一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班跟师名老中医施杞教授学习,并顺利结业,通过笔者的亲身体验,发现现代中医教学中师承模式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学有着巨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建立在医学院校基础教学的根基上的现代中医学师承教育,学生更理解临床,更懂临床,成长更快。不管是哪一时期,愿意接受师承教育的学生都是中医药事业的热爱者、维护者,都具备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一般都有着较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有临床经历的学生,更能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更会相信中医的有效性,更是会把握住学习的机会,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主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能有质、有量、有责任、有使命地继承和总结导师的独到经验。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中,学生一般都是入门后就只跟着老师抄方,并没有前期系统性的中医基础理论等知识的培训,只有以跟师诊病为模式的学习,边跟诊边求问于导师或典籍,正如著名中医谢阳谷老先生所描述的从前学医时,白天跟着师父听医话、看医案,晚上就捧着书求解。所能接触的疾病种类相对有限,对一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透彻,学生的成长周期就较长。而现代的师承教育是建立在医学院校的早期教学基础上,跟诊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临床基础、现代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或是文化基础等多方面的中西医知识,并有着相关的临床经验,即便是新进的研究生也应有了临床实习的经历,因此,跟诊时将比较容易理解导师的理法方药的用意,学术上的成长就比较快。
1.2现代的中医学师承教育是个开放性的模式 现今的中医学师承相较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最大的差别在于教学状态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式,主要表现在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
1.2.1教学环境的差异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的环境相对封闭,一旦入门就只能在该导师的门下学习,不可以再随意跟随其他医师学习,学生的所见所学也仅仅是这位导师的学术经验临诊心得,而且当时的信息交流也较为封闭,不会受到外界学术信息的干扰,两耳不闻窗外事,故修业成长较为单纯直接,也较能保持纯朴的学术继承。而现今社会环境的较为开放,无论何时何地医学信息的交流也非常迅捷,学生们已经在医学院课堂上接触了很多专业教师,也已经有意无意地在教材教学中接触到了临床上多种思维理念的碰撞,其学习的过程永远是存在于诸多的知识信息中,即便是对自己的导师也会有时有选择性批判的可能,由此必然会影响学生对导师学术经验继承的`纯度。当然更有可能发生学生否认导师的教学,中止学习的情况,这无形中就给我们现今的师承教学中的导师们增加了压力,你要告诉学生你是正确的,你要让他们原汁原味地继承你的学术经验,你必须在整个带教的诊疗工作中展示你的疗效,用事实来说话。当然,教与学是双向的,老师有没有能力教和学生有没有能力学到导师的学术经验,对师承教育双方来说都是种挑战。
1.2.2教学模式的差异 旧模式的师承教育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封闭式的,导师只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同样是被牵着走,导师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学术进行继承,不可能允许学生有太多的创造发挥;教学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跟诊抄方,在实际病例接触中进行带教,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内容设计,但受限制于来就诊的病患种类,不能由导师自由控制。现今的师承教育模式是采用开放式的,非常灵活的,导师在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的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更好地继承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经验之外,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往往会允许学生自己找题目,给导师出题,让导师进行主题式教学的情况,允许或者更有一些导师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想象,撞击出新的科研思路;而教学方式现在也非常多样化,除了临床应诊抄方以外,导师可以将多年的典型病例输入电脑采用多媒体的讲课,或者在大会主题发言讲座,或者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组织主题性讲座、沙龙、投稿等,更多的培养学生开堂应诊以外的学科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完全开放的。 教学模式不同还体现在于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更多的以家庭式的进行,学生拜师后就成为导师家中一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学的过程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虽然这种形式会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但其优势在于长时间的相处,导师与学生间能更好的互相了解,更有利于导师因材施教的进行,而学生能更近距离的了解师父的言行举止,学其医术,更可学其为医之道。无论哪一时期,学成大医者,德与术双修都是必需的。于此同时,由于当时的交通及信息能力的限制,更多的医师诊治的病患是身边所熟悉的乡里乡亲,这种类似于家庭医师性质的诊治疾病,学生会代替师父进行随访的行为,这有利于学生了解疾病的发展与转归。而现今的师承教育已经难以像以往模式那样以家庭的方式进行,更多的是阶段性的跟师学习,学生与导师的相处时间较短,了解不可能十分全面,因此,因材施教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对病患的随访能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1.2.3教学理念的差异 以往旧模式的师承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应诊,只要学生有能力有自信处理好病患获得良好的疗效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由于老师的学医经历不同,所处地域有别,临床接触病种各异,加之学术观点各见山水,一师一徒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显得知识面不宽,常常有门户之见,甚或谬误相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早已为中医师承制定了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现今的师承教育的目的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诊之外,还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学科带头人之类的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导师拥有更为开放的教学理念。近年来,以培养高层次中医学术人才为目标的师承教育计划(包括研究生教学)中,都要求导师采用教学团队的形式,这一形式经过不断的摸索后进一步地发展成为打破学科和地域限制的开放式团队模式,为了中医的发展,同行之间的竞争转化成了合作,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已经在校门之间、乃至国门之间穿越,这一教学模式和理念在科研型师承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2现代中医师承模式的需要有组织的更开放的模式
2.1有组织地进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班形式的师承模式 近年来,国家中医管理局组织了多批次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高学历的临床资深中医师进行专项培养,打破了原有内外伤妇儿的分科界限,由全国知名的名老中医师统一授课,进行理论及临床学术的统一培养,培养出了一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中医青年专家。当然,这类师承模式的开展必须要以每一位导师能愿意接受这种开放性的教育理念为前提,这种打破门户间壁垒的理念对于旧模式的中医师承教育来说绝对是不可能接受的。但在笔者所接受的师承班教学中,每一位导师分别做了充分的准备给我们全体学员上大课,都把自己从医数10年的临床经验倾囊相授,认真仔细回答每位学员的提问。每位导师还鼓励各自的学生与同学间更多的交流学习,摒除学科或医院地区之间的隔阂,促使每位学员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就是这种无私的精神促使现代中医的不断开放与进步,也就是这种精神促进了很多年青中医人才的快速成熟与发展。
2.2建立在网络平台的更开放的中医师承教学模式的思考 目前由于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的入门要求较高,且考虑到老专家们的健康因素,跟师学习的机会有限,更多有需要的临床年青中医师难以进入这类高级别的学术培养模式,因此,为了现代中医临床医师专业能力的整体飞速发展,笔者设想:由中医管理机构统一建立并规范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网站,将具有特色的老专家的查房、门诊等文字影像记录资料上传于网络,供国内外中西医临床医师及爱好者观摩学习,也可以通过这些具体而实在的案例进行线上讨论交流与提问,由名老中医的学生们在网上进行答疑或会诊等。一旦建立了这种更开放的师承模式,将会有更多的中医临床医师受到专业学术教育,也将能更好更广泛地推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当然,将有更多的病患受到惠及。
3结论
以上是笔者对于现代中医学教育中师承教育模式的思考。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主动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培养较强临床能力、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优点。其主要的优势就是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教学,让不同风格的学生走不同的成长道路,这也是公认为师承教育较医学院课堂教育的最为突出的优势,值得我们不断地推广及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地加强新时期师承教育的效能。因此,为了能不断地培养出具有良好医德医风以及高超临床医学技能的中医接班人,我们各位中医同仁都应该重视新时期现代化中医的师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自立,刘国安.浅谈中医的师承教育.甘肃中医,20xx,21(1):38-39.
[2] 曹丽娟. 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J]. 亚太传统医药, 20xx,4(2):89.
[3] 邓华亮,田思胜.师承制教育模式内涵的探索[J]. 山东中医杂志,20xx,23(3):186.
[4] 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xx,26(6):402.
[5] 黄利兴,刘英锋,查青林等.当代百名名老中医成才之路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xx,19(2):87.
[6] 夏 蕾,郭建刚. 建立中医师承制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探讨[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xx,29(1):14.
[7] 王晓峰,周云,蒋华.师承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 新疆中医,20xx,25(5):101.
[8] 戴恩来.关于中医教育模式有关问题的理性思考[J].甘肃中医, 20xx, 18(3): 37.
[9] 王新陆.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J].中医教育, 20xx,24(5):1.
中医教育论文 5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中医护理作为中国所独有的特色护理课程,在护理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高等护理教育开展多年来,对于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始终存在误区,阻碍了我国医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现代护理体系的构成。高等护理教育设置中医护理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既能掌握现代护理学知识和技能,又能掌握中医辨证施护、整体护理的高素质全面型护理人才。
一、中医护理含义与特点
中医护理是指按照中医基本理论开展护理工作。中医护理的基本内容包括病情观察、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体质调护等。中医护理的核心理念为辩证统一施护。中医护理十分重视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的,一旦某个器官出现病变将会影响其他器官,造成病理上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医护理还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体的运行和自然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病理和生理状态都受到了自然界影响[2]。病情观察依靠辩证施护,在进行辩证施护之前首先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与现代护理中的仪器检测不同,中医护理诊断病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手段,同时结合病史询问、个体状况等信息,运用中医八纲辩证的方法加以分析、归纳(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医八纲辩证可根据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初步诊断病人的证型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提出护理措施[3]。起居护理指的是起居有常、劳逸适度、环境适宜。《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医学认为保持情志舒畅有利于抵御疾病,饮食调护也能治疗疾病,因此,中医护理可根据辩证施护原则对病人进行膳食和营养方面的护理指导。中医护理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护理方式,包括针灸、拨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中药熏洗等二十余种传统技术,同时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以上护理方法不仅操作简单,并且效果较好,尤其适用于家庭护理。
二、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关系
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之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随着现代护理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模式更加注重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进入整体护理阶段。这一点与中医护理中“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也和中医护理注重养生防病的理论相一致。中医护理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积累形成了非常完整的养生护理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对于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有很高的借鉴意义。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疾病发生,如何预防老年慢性病,如何更好地护理老年慢性病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而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加适合中医护理方法,运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进行护理,能够有效调理老年病人的机体,增强病人的抵抗力,对合并多种老年疾病的病人具有很好的疗效,避免了服用西药副作用多的弊端,并且可以减少服药次数[5]。
三、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十分必要。有研究显示,各高等护理院校中西医课程比例差异很大,中医护理课程多为选修,而西医护理课程为必修。在统计的39类中医课程中只有3个为必修。并且中医护理实践课程也远小于西医护理实践课程比例。由此可见,各高等护理教育院校对中医护理课程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只有将现代的护理观与中医的基本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护理,优势互补,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过程。现代护理人才不仅要专业化,更要掌握多学科知识,成为全面性人才。因此,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刻不容缓,同时合理分配中医护理课程比例,提高中医护理课程地位。
中医教育论文 6
摘要:中医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随着医疗改革,中医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匮乏,本文针对中医人才培养遇到的困境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培养教育模式———学徒制教育模式,从其概况、特点及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来探讨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关键词:学徒制教育模式;中医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文字记载以来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并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应用。但是,目前由于医学模式、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应用型人才显得十分匮乏,人才培养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
1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1.1中医特色不显著从目前高等学府的中医课程设置来看,发现涉及到中医经典著作的课程较少,其课程学时也有相应的缩减;从教师的教学内容来看,对经典著作的教学主要以书本知识为主,致使学生理解不够,临床实践能力差,中医特色不显著。
1.2临床实践教学缺乏临床实践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技
能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临床实践,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自己动手实施,发现理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巩固理论知识。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之一,从其形成开始,学习的途径就已经是跟从医家进行实践操作,积累临床经验。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各医学院校虽然也提倡加大实践教学学时,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实训室相应的设备不完善,尤其是实践模拟设备不足,缺少对应的病种,学生往往在实训课上走马观花,课后对设备的利用率低,达不到实训的真正目的。二是教学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对临床教学环节不够重视,临床教师的精力主要在医疗工作上,加之中医专业学生大量扩招,使得医疗教学资源满足不了所有的学生;再者,实习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处于盲目的状态,无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实习时间,更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到实践中来,大部分时间用于病例的书写及对化验单的粘贴。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大大下降,学生毕业后不会看病,培养的中医人才质量呈现下坡的趋势。
1.3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水平低下
从医学生的特点来看,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分析其原因:首先,学生对获取医学理论知识及实践新信息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较薄弱[1];其次,由于中医诊断疾病往往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临床思维,过于重视既往临床病案,知识更新不及时,难以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往往看重知识的继承,而缺乏其创新;再者,由于目前主要的.临床实践形式采用“大组实习”、“一对多”的方式,学生失去了对实践的正确认识及投入的主动性,加之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迫使学生踏上考研之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考研的复习中,忽略了对中医的创新。
2中医人才培养应用学徒制教育模式的优势
中医作为一种医学职业教育,在其人才培养中,也不例外,单凭靠学校的基础教育那是远远体现不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其中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需要后人去传承、总结及发展,因此,对中医人才的培养亦有其特殊性,从古至今,纵观历代中医医家的成才之路发现,培育中医人才、促进中医的发展,最有效的教育模式仍是学徒教育。学徒制是由经历丰富的教师担任师傅的角色,以一对一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进行一定时间的共同工作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学到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并具备独立思考、操作的能力[2]。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其疗效是判断中医学科学的关键所在,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学存在的底线,也是中医药能够发展的根本所在[3]。通过学徒制的形式,学生跟从老师(师傅)学习,不仅领悟到其临床诊疗思维,而且学生在老师的亲自指导下,学习中医临床技能。该教育模式通过手把手指导学生难易不等的中医临床技能,如各种推拿手法、针刺各种补泻手法等,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能扎实的掌握中医技能,也加强了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和做融为一体。此外,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不仅能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基本技能,而且也能使学生领悟到如何进行医患交流,掌握医患沟通的技巧。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更近距离的接触患者,也能在实践中体会到病人的痛苦,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心。
3新生代中医人才培养中学徒制的实施方式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医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其关键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的能力[4]。学徒制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使其能在各领域被广泛地应用,但是在中医人才培养中不能机械地强调学徒制的传统形式。中医学专业需要利用本身的优势,把学徒制教育形式充分有效地融入到人才的培养中,高效地培养出应用型医学人才。
3.1校内学徒制与校外学徒制相结合
医学实践教学往往由学校实践和医院实践两部分组成,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校内学徒制与校外学徒制交叉结合”的教学方式。校内学徒制由学校的专业教师担任师傅,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相关的中医技能培养;而校外学徒制则由医院的临床医生任师傅,在医院实践基地进行临床实践。两种方式交叉结合,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带教老师的不足,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都有教师的指导、考核,确保学生准确全方面的掌握中医实践技能,也满足了中医领域对人才培养的规范要求。
3.2现实学徒制与虚拟学徒制相结合
现实学徒制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有实际的操作环境和具体的患者;而虚拟学徒制是指除了有教师的指导之外,利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设备模拟实训的条件进行实践操作。当今由于计算机网络、传感、光电等技术的蓬勃发展,研发了不少仪器设备能够模拟多种病种,各种中医技能手法,如推拿手法,由特定的传感装置接收,并传入计算机系统,形成人机环境,实现技能的规范操作。虚拟技术所营造的实践环境能给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培养学生实践需要的技能,提升今后进入临床的心理素质,虽说不是真实的医疗场所,却胜似医疗环境。虚拟学徒制不仅可以缓解有限的实践场所,而且能够替代师傅部分的职责,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3.3“师-生”学徒制与“生-生”学徒制相结合
传统的学徒制是教师带学生手把手教,一对一学,即“师-生”学徒制,但是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临床教师,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医院无疑是个大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用伯乐的眼光,善于发现学习技能快,技能水平高的优秀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训练量,使其迅速成长为“小教师”,参与到培养学生的队伍中来,形成学生带学生的学徒方式,即“生-生”学徒制。这种学徒制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一些技术要领,也可以让教师拿出更多的精力来解决其它的难点问题,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学生教学生,被教者在情感上容易接受,从而能充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实践技能。同时学生之间还能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实现合作式学习。
4实施学徒制需注意的问题
学徒制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下列问题:一是实施学徒制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并不是所有的带教老师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有所保留,而且它还受许多因素制约,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执意地摒弃学徒制,当然也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愿意担任这份工作,愿意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在实施学徒制时尽可能挑选有多年临床经验且资深的教师担任师傅,被选中的每位教师不仅要全过程地传授中医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等方面加以正确地引导,使之成为一名全面的合格的医生。二是学徒制的性质决定了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师担任师傅,而目前临床上的教师远远少于医学生的数量,若仍然采取传统的一对一学徒模式,恐怕从数量上远远不够。因此,可将传统的一对一学徒模式改革为多对多的学徒模式,该模式可以克服一对一学徒模式传授知识面小、周期相对较长的缺点,同时还可以加强医院内部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样一来,形成一个学生可以拥有多个老师,一个老师也可以教多个学生的局面,扩大了知识的范围。
总之,学徒制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正因为该制度在医疗实践中实行“传、帮、带”,在中医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徒制度之所以具有此般生命力,不仅因为社会经济的需求,也因为它本身是一种适应于人的发展要求和学习需求的教育模式[5]。学徒制重视实践经验的传授,能够化解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当代医学生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困境,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中医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志强,林湘.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xx,20(3):63-64.
[2]肖玮玮,陈建成.重拾师徒制,促进人才培养[J].商业文化,20xx,12:177-178.
[3]李艳红,毕立雄,张顺贞.对现代中医教育模式的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xx,33(3):60-61.
[4]谢雪姣,卓海燕,熊辉,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xx,P(34):143-144,147).
[5]欧阳斐.师徒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6(12):38-40
中医教育论文 7
中医传统康复疗法对各种障碍具有很好的效果,如脑卒中及脑外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吞咽构音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脊髓损伤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障碍、膀胱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肢体痉挛;脑瘫的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3]。因此中医康复疗法与现代康复疗法结合,对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意义。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引入,中医界开始系统发掘、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的康复医学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中医逐渐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与中医养生学和中医临床学构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尽管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康复治疗技术,但二者都是以人的功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功能障碍,促进病、伤、残者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的数据和综合医院康复科对治疗师数目的规定,截至20xx年7月,全国综合医院所需要治疗师约8万人。而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总人数大约1万人。现代康复医学教育在我国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仍存在着人才缺少的局面。中医康复是康复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学科设计上看,中医康复本科专科设计几乎寥寥无几,更加凸显从事中医康复人员的匮乏。
中医康复与现代康复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医在关注患者康复时对障碍的观察较宏观;而现代医学则对障碍的观察细微并且定量,疗法多样,康复理论系统和规范。两者各有优势,将两者互相渗透融合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在中医康复的教育中融入现代的康复理念和评定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康复相结合是中医康复教育的一个方法。中医康复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中医人员和中医本科生;最常见的康复病种以神经损伤为主,例如脑损伤、脊髓损伤等,对主要病种进行中医康复教育,尽快掌握康复流程及主要内容,使从事中医康复的人员将中医康复理念及方法推广到心肺等其他领域应用。
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康复科是在现有中医科人员基础上组建而成,因此对现职中医师、针灸师、按摩师的培训和教育大多采用送到康复医疗发展较全面的医院进修学习,因此对进修生的培训在重视中医康复疗法的同时应该进行现代康复疗法及评定内容的补充,在培训方式上采用理论授课及实际操作相结合,使进修人员在进修后能将中西医康复知识运用于临床。
培训计划:将康复评定及中西医康复疗法设置为培训内容,与中医针灸、按摩、中药的'使用与具体问题相结合。以脑血管病及脊髓损伤的评定、康复为切入点,将现代康复理念融入中医康复疗法。针对具体的康复问题,如假性球麻痹、痉挛、肩手综合症、偏瘫平衡障碍、认知障碍、失语及脊髓损伤并发症等,设置相关课程,使进修医生对中医康复有全面认识。通过以上培训,使中西康复融合贯通。
现代康复疗法的介绍:在介绍以上评定和不同障碍康复的基础上,介绍物理治疗法、作业治疗法的基本方法及内容。培训计划目的是将中西医康复概念及方法融会贯通,必将对中医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现代康复医学本科教育是指20xx年度教育部正式批准首都医科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教育,学制4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使现代康复人才的培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医院校对中医康复专业的设置有限,使得中医康复人才的匮乏尤为突出。
因此中医康复本科教育及课程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中医康复本科教育应该在临床康复学、针灸学、推拿学等必修课程基础上,重点突出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学的课程。目前可供参考的教材为高等医学院校康复治疗学系列教材,如《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学》《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概论》《临床运动疗法学》等,应尽量争取做到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中医传统理论方法与西医康复理论方法并重,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培养。通过加强这两个层面的教育,必将使中医康复效果及地位在实践中大大提高。
由于残疾数量的增加,康复人才的缺乏,使中医康复效果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故中医康复的教育有待进一步完善。要适合中国康复医疗发展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借鉴西方康复医学的优点,如现代康复医学在康复评估、康复技术方面的专项化、规范化和量化。中西康复疗法有机结合起来,可大大提高康复疗效,推进中医康复医疗的进步与发展。
中医教育论文 8
中医学是融合了人文、自然、生命的医学科学。中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千锤百炼,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中医典籍,留予后人学习借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教育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目前主要以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为主,这也是我国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基本模式;其次还有民间师带徒的形式,主要是家庭内部成员的口口相传,更接近于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再者,医疗机构内部对西医临床医生进行的西学中的培训也是目前各级医院存在的另一种模式。
1中医教育的现状
1.1院校教育的现状和弊端
建国以后,政府设立了大批的中医药院校,希望能广纳名医,为新中国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中医人才。延至今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但毕业生中真正能用中医思维看病接诊的却寥寥无几,追根溯源,或因新生入学后,缺失了关键的思维过渡环节,而直接陷入古今、中西文化相冲击的文化振荡场,现代符号与文言文的共行令许多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无所适从。这种文化结构的对峙与中医、西医思维实际存在的差异导致学生处于被“手表定理”惩罚的状态,即一个人持有2只表,但它们走时不一,使持有人无所适从,失去判断正确时间的信心,行为陷于混乱。纵观中医院校学生,在5年本科学习期间,真正接触中医学的时间并不充裕。大学前3年除了中医课程与西医课程外,还包括英语、计算机等众多综合科目的学习,后2年则基本是在医院见习、实习或者考研、求职中度过。因而出现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拿着中医的文凭,却只知中医的皮毛,缺少对专业的自信与坚持。中医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则纷纷进入实验室,希望用现代科技的领先手段来发展中医、创新中医,然而高精尖的试验并未使中医的临证水平相应提高。这也导致高学历的中医人才不能用中医方法治病,医者逐渐丧失了中医自信,中医逐渐被异化,中医从业者的思想被西化,是故,一些中医学家痛心地指出:现代中医从业者是中医自己的掘墓人!
1.2师徒传承的模式与弊端
“师带徒”是当代中国渐趋没落的一种中医传承形式,在中医院校尚未建立之前,此种形式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和积极作用。古之弟子伺师临证,余暇则遍览经典史籍,研习流派思想,非得数载不可出师为医。当今,师带徒多半是家庭作坊式的代际相传,如父传子(母传子)、子传孙等,仅靠祖上留下的“秘方”从业,这样的中医也在逐渐走向没落。精研医术的传统已不复存在,根本无力担负中医继承与发扬的重任。此外,目前较为盛行的名老中医师带徒,设置了较高的.门槛,有心向学者必得满足各项条件,譬如职称、年龄、学历等方有资格申请,事实上徒弟本身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临床工作,已形成了自身的用药思路和习惯,很难在跟师学习后作出改变。如是,师带徒的传承模式也远未达到设立者的初衷。
1.3其他形式的中医教育
目前还存在诸多形式的中医传承模式,如中医院对西医临床医生进行的中医知识培训,此种速成班不过是让西医管中窥豹而已,只可算中医知识的扫盲,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其次中医院校还开设了成人教育课程,学习者多为评职称或拿文凭而来,真正对中医感兴趣者不多,或因授课者本身中医素养欠缺,中医文化底蕴不足,课程吸引力不够,亦是造成中医传承障碍的原因。再次,海外中医学院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和继承中医学的作用,但因文化差异的存在,学习者依然很难把握中医真正的精髓实质。目前中医在很多国家已获得执业权,每年有很多海外学子来中国学习传统医学,但是除了针灸之外,其他很多极富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却无法在海外普及和推广。
2中医教育面临问题的对策
2.1重视中医文化的教育
针对中医教育和传承的现状,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从学习的源头进行修正。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生命与健康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基因,而且进一步强化与深化了和谐观念对生命及健康的价值。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保持生命与健康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失衡而致,“顺应自然,法天则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中医治病养生的原则。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中医文化是发展和传承中医的根基所在,只有把中医文化植根于中医学生及从业者的心里,中医的各种精髓才能逐渐深入其心。目前很多中医院校都开展了中医文化课,希望藉此能提高中医学子学习中医的兴趣,真正领悟到中医的魅力。部分中医药高校则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名家讲坛,邀请名老中医进行专题讲座,借以激发青年学子投身中医的热情。通过经典研读社、研讨会等营造中医学术讨论、百花齐放的良好氛围。应该在充分传承中医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发展中医教育,才能有效推动中医的发展,使中医不仅有形,同时有根、有神,使中医发展不偏离方向。
2.2深耕中医高等教育
中医高等教育多年来主要从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角度传授知识,没有对中医大学生认知思维模式的转换和知识结构的调整进行必要的教育。在西医作为主流医学的趋势下,中医的初学者往往怀有试探、怀疑的心态,此时亟需一些能将其“领进门”的师傅,这个任务,必须有深厚中医文化底蕴的人才能胜任,用其自身的体悟来宣讲中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有兴趣,有意愿去进一步探究和学习,而学校则应注重校园内的中医文化建设,从多方面加强中医文化的熏陶以此增强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对于课程设置而言,应加大中医基础课程及四大经典所占的比例,适量增开中医史籍的选修课、赏析课,邀请名中医讲述临证中经典医籍与临床结合的体会。有相关专家提出了“中医文化入学教育”这一概念,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材,这种创新思维模式的教育,受到了中医药大学生的普遍欢迎,或可借鉴到其他中医药院校。目前高校因为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助教、讲师成为本科生授课的主力军,大多数教授则忙于科研或著书立说,在中医入门之机,由本身知识结构尚待完善的青年教师来充当领路人,便可知中医学生未来的中医之路必定坎坷不平甚至跑偏。中医院校教育不能照搬西医教育模式,应探索适合于中医传承的新教育模式,学习年限、课程安排、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均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
2.3中医从业者的使命
日前社会上对于中医的争议和部分西医的谬论确实让中医从业者警醒,盲目的自信或自卑都不利于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背景发展而来的医学,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人类,籍以各自的方式来维护人类的健康。传统西医重视检查,更倾向于对脏器结构和功能的纠正,而中医临证,却需关注很多除病本身以外的因素,如季节更迭、地域差异、情志因素、素体禀赋等。如今现代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生物医学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和数千年来中医所倡导的“天人相应”的思想是相契合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和各类中医药机构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需要寻求适合中医传承的有效方法,照搬西医院校的培养模式不仅无助于中医人才的培养,更会使中医教育陷入被动和混乱的误区,表中内西最终培养的人才非但不能传承中医的优势和特色,反而削弱了中医的影响力和自信心,这需要中医从业者始终把中医文化植根于内心,在坚守中逐渐树立中医的自信,方能构建起中医的磅礴伟业。
中医教育论文 9
药理学是中医药院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桥梁学科,涉及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其药名、药物种类繁多,基本理论和知识繁杂而作用机制抽象。如何激发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笔者有如下体会。
1中医药院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特点
1.1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成人教育学生来源多样,虽有部分学员曾接受过高等教育,表现为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较高,自学能力较强,但大多数学员中专或中职学校毕业,知识水平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弱,而且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年龄、社会阅历和知识结构也有很大差异,对药理学的学习,他们感觉难度很大。
1.2学习精力明显不足
由于成教学生半工半读,承受着学业、家庭和工作等多方面压力,学习时间和强度上难以保证,学习精力明显不如全日制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观性比较强,容易从其自身的认识和工作经验出发,对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1]。这有利于理解掌握个别知识点,但也会造成知识结构的片面化,很难系统学好药理学课程。
1.3西医背景薄弱
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以学习中医学、中药学课程为主,辅以西医、西药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以中医中药类学科课时多,西医课时少。学生对于属西医类课程的药理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其西医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不如西医院校好,给药理学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2药理学课程特点
2.1重点多、枯燥乏味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药理学具有抽象概念多、药名多、药物别名多、作用及其机制多、用途多、不良反应多等特点。但同时也有很强的系统性。其与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等的多学科交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困惑,增加了掌握和记忆的难度。
2.2实验内容多
与其他学科相比,药理学研究方法特殊,实验性比较强。实验教学是其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成人高等教育的药理学课程实验课比较欠缺,甚至有些院校没有安排实验课程。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按照已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而这不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3桥梁学科
药理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医学和药学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之间的桥梁[2]。中医学和西医学作为2个不同的学术体系,前者侧重于阐述疾病的整体性,虽然副作用比较小,但是较笼统而不够精准。而后者则偏重局部分析,作用机制比较单一,尽管起效比较快,但毒副作用比较多。中西医结合互补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药理学作为其间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在学好中医学的同时,也应该学好药理学,掌握现代药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
3药理学教学对策
3.1比较教学法
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知识点繁多。即使是同一系统的药物也具有很多不同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针对药理学这些特点,采用比较教学法,在授课时列出提纲,启发学生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在学习同类药物时进行横向比较,在掌握该类药物共有药理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强调药物特有的作用和规律[3];在学习具有相似作用的不同类药物时,对不同类药物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掌握药物特有药理作用的基础上,总结药物共有的作用特点和规律。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授课时要由浅入深。先讲每类药物的主要药理作用,在此基础上再讲授具有代表性的主药,然后通过列表、概括图等方法将同类其他药物同主药比较。比如,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要先讲此类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即对心血管的影响。然后依次讲授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其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作用于受体,可以加快心率。去甲肾上腺素属于α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属于α、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属于β受体激动药。虽然药理作用都是对心血管有影响,但作用及作用机制不同。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激动α受体,收缩血管;异丙肾上腺素激动β2受体,使血管扩张;肾上腺素可以激动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又可通过激动β2受体使血管舒张。如此使学生在比较中总结掌握重点、难点,学习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
3.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中,针对不同专题的药物特点及药理作用,进行专题讨论。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由教师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将药理学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确定讨论内容。然后通过课堂上需要讨论专题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可在专题讨论后进行合适的评价和总结。使学生掌握该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讨论式教学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思路、综合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布置思考题,这些思考题多是对相关知识和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由此因势利导学生主动地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专题讨论,锻炼学生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牢固,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创新实践教学
传统药理学实验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验证药理学的基本理论。针对药理学实验课内容比较多,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的特点,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通过观看实验课录像和虚拟实验,促进学生对基本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多媒体教学可以突破教材及实验的局限性,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具体化[5],直观地揭示药物与机体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药物研发历史。传统的药理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临床病例,无法进行实例操作。但成人院校部分学生有临床经验,可引用临床病例并进行讨论[6]。在临床病例讨论中更好地将药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用药联系起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促进临床思维的培养。在药理学教学课堂上引入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有利于学生参与临床用药实践。实践教学要紧跟临床研究的步伐,围绕着临床实践问题和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
3.4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出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其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教学法。由于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精力明显不如全日制本科生,甚至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时数明显减少,大量的内容需要自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自学能力[7]。在教学的不同阶段,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地提出关键问题,诱导学生思考,启发其思维,安排学生自学。结合难点内容的重点讲授,加深理解,增强记忆。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分析总结,更深入的了解药物作用的机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3.5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多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针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半工半读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的是各种各样复杂的临床问题。而药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药理学教学中使用PBL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的学会思考,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同学反映药理学药物名称、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繁多且易混淆。一番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之后,很快就忘记。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复习。PBL教学法调动学生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的积极性,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生活中遇到的药理学相关知识,主动提出问题,通过与同学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查找相关文献,并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学生复习的时候能够抓住重点,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中医药院校药理学教师,不能完全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具体讲授内容及学生层次的需要,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及创新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技能水平。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要以更好地满足中医药学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需要为目标,培养基础理论和实践能力均具备的实用性高素质人才。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及教学模式被广泛采用。笔者通过几年的探索与改革,药理学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将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
中医教育论文 10
1医学堂心思灵变、志坚才敏的中医人才观
历代医家在中医学教育实践中对人才的选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早在《黄帝内经》就指出不同水平的中医人定位“圣人”、“上工”、“粗工”等;至南朝阳泉《物理论》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历代医家对于中医学人才培养的观点,大多集中在医德和医术两方面,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人才,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次是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清代云南医学堂对中医人才的选拔上就认为“则医也者,明天道,达人事,关人祸福,司人性命,本其灵明之天授,极其心志之艰苦,而后能为之。岂愚鲁之质,薄弱之材,贪诈之夫之可尝试期间乎?……反以稚鲁而有妄想,以鄙诈而有希冀,以浮泛而治学力,以矜夸而见孟浪,以刻薄而少体恤,以计巧而取财物,有是六者,决不可以入斯门。……苟无聪明之资,勤苦之力,影响者多,心悟者少,不茫然自欺,必悍然不观矣。……果有聪明之姿,诚实之诣,仁慈之德,勤苦之志,活泼之机,充满之学,备此六者而后可也。”这些均显示出医学堂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极高要求。第一,自医圣仲景就提出中医乃“玄冥幽微,变化难极”的专业,“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遍览我国传统中医教育不难看出,中医学不是寻常人所能从事的职业,没有足够的悟性,达不到精深的水平,便不能委以救死扶伤的重任。第二,对名利物欲不可贪求,殚精竭虑研究医术,对身患疾病的大众均应一视同仁,达到淡泊的.境界。第三,身怀一颗仁爱之心。《黄帝内经》云“圣念慈悯,欲济群生。”南朝阳泉也曾说过“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这也是中医执业者所必须具备的优良品德。第四,勤勉不倦的毅力,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身为中医人,理应有着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对中医学的热情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第五,对于中医习医者要求心思灵变,不仅要遵循法度,更要富有创造力,不拘泥于古。“医之为术,全赖心思转变,刻舟求剑,终无一验也。”注重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临症时做到胆大心细,心圆志方。第六,具备丰富的文化修养,全面的临床知识。《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为医者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完整的学习中医知识理论,切忌追求片面,做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2医学堂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观
医学堂专用教材中没有单列出关于医德品行教育的专卷,而是将医德品行教育贯穿于各门课程之中,书写于诸多卷教材序言之中。据笔者统计,在20个序言中(其中卷九序已佚)就有14个序论述了从医者所应具备的医学品德。例如:卷八序中“为之医者,其将淡以寡欲,静以和神,智以养机,仁以处物,庶几不干天地之和,而能立万物之命也乎!”卷十七序又云“故凡学者必以正心术,济民命为重。”卷十八序“近世术士,铁骨石心,无恻隐羞恶动于中,玉屑金箔,胜布锦菽粟之致其用,无补饥寒,生人奇病。其贻害于人也,虽不觉其获罪于天也,其可幸免乎。”卷十九序中“古之学者内欲不出,外欲不入,勤力苦心,周知百物,是以精神蕴蓄,智慧清明,体含巨细用该本末。”
卷二十序中的“勤苦则五行备……清俭则五事适……合顺则五性调……学者自信而信天,信天而活人,此方为仁术也。”以上诸多序中显示出医学堂立志有恒、以德统医的中医德育教育思想不仅与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融合一体,同时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主张淡泊名利,不做“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之士,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民众疾苦,探究实用的医学知识。社会在高速发展,只是一味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却没有与自身国情相融合,曾为国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中医就出现发展凝滞、遭受质疑等尴尬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更应充分的挖掘古代相关医学史料,做到以史为鉴、以史启智,找寻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走出中医自己的特色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教育论文 11
摘要:中医是我国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医医学教育相关问题也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为中医医学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带来诸多挑战。市场经济大背景下,还需要立足实际情况,对如何更好开展中医医学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入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重点研究,以期更好立足市场经济背景,寻找正确、科学的中医医学教育方向。
关键词:中医;医学教育;市场经济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当前重要的经济体制类型,对不同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经济与教育之间向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不同阶段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都会对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会受到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影响。而面对现实经济条件,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也需要积极探索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发展途径。
一、市场经济大环境对中医医学教育的影响
经济与教育之间关系密切,经济环境也会对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具体来看,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以更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任。中医医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之一,在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不同个体在中医医学方面的文化素质和劳动能力以及劳动熟练程度等,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实际建设任务服务,促进整体建设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也需要提高对各种知识和科技成果的重视程度。经过长期的发展,多种中医理论和资源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思想和技术也开始被应用于中医理论和资源的开发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借助系统的中医医学教育来不断促进相应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以更好将各种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成果等应用到实际的劳动生产过程之中。
在这一过程中,各中医院校则属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中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必然会对中医医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案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医医学教育存在一定的无法良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的中医医学教育历史悠久,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滞后现象,无法很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的情况,相应的专业结构在设置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医药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对不同类型和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实际需求,相应的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没有很多好的针对市场以及各种中医药技术等。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医医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分析
(一)进行科学的教育体制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医医学教育,促进中医医学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需要积极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建设。针对以往中医医学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不适应现实经济条件的问题,还需要积极地立足中医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逐步制定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针对市场经济的特点,注重对教育评估所具备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予以应用,鼓励不同的中医类院校积极参与到激烈的投入与产出市场竞争之中。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对中医类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予以“倒逼”,促进其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要做好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更新。在中医医学教育中,要努力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中医医学教育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其提出的各种要求,从而制定完善的多方面对策,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优化。
例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在立足国家教委所制定的专业目录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对当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以及对中医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研和科学分析,进而以相应的调研和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一定的自主专业设置,并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备案。另外,考虑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交流频繁,大量人才的流动速度很快,并存在频繁的职业转换现象,在进行专业设置的时候,还要注意适当对专业口径予以拓展,以更好地增强毕业生的适应能力,为其更好地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包括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条件下的市场需求情况等。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注重教学实践和创业教育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在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教育与实际市场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密切观察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态,并积极对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等予以增加。加强中医药相关最新科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及建设,并加强中医药教材建设。尤其要注意在教材中对各种最新中医药科技成果予以收录和介绍、反映等,以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帮助其日后更好适合市场环境。另外,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和办学模式上要注意加强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医类院校可以积极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基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从而为中医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良好的条件。另外,加强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开展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的计划设置、内容更新、方法改革、建设管理等环节,遵循创业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育人,支持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全校创新创业氛围,积极构建学校“大创业”格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以项目科学化、规范化运作为原则,加强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按照小资金培育、梯次资助、不断推进的机制支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和师生联合创新创业。另外,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服务平台和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师生共享学校的省部级开放重点实验室,服务于创新创业重点项目;引导成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的校企联合培训机构,聘请校内外专家指导评价各院项目,选拔优秀项目给予基金支持和导师指导,进入校级创新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三)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往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医医学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五统一”体制。在这一体制模式下,相应的招生计划由国家统一颁布。不同中医类院校所使用的地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内容也是相同的,此外,还采用统一教学、统一审批专业以及统一办学等模式。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效果,培养出一定的中医人才,但也容易导致人才培养单一情况的出现,导致相应的中医人才在参与到市场竞争中之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甚至遭到市场的淘汰。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医学教育教学的水平,还需要在宏观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积极对中医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予以改革和创新。针对不同中医类院校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打破以往“五统一”的办学模式,鼓励通过多种不同的渠道进行共同集资办学。在具体的办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地方、学校与企业等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合作模式下,学校将作为企业的专业技术支撑单位,双方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活动,包括联合培训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课题等。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中医药职业教育新方法、新模式,搭建企业“用人”和院校“育人”之间的桥梁,培养综合素质好的实用型医药人才。另外,也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智力引进工作,在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临床医疗、临床医技、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刘红宁,袁杰,陈绍辉,等.市场经济与我国中医药发展[C]//华东卫生经济研究协作会第23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xx.
[2]王屹亭,沃红梅,徐玲,等.中医现代化滞后的制度分析[J].医学与哲学,20xx,(19).
[3]郑旭锐,李长秦,董正华,等.中医创新实验班《温病学》教学中PBL教学法初探医学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xx,(3).
[4]耿直.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医学教育问题的思考[J].新疆中医药,20xx,(6).
[5]姚其煌.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2).
[6]陈艳萍.中医院校创业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2).
中医教育论文 12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也被逐渐引起了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使得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产生了新的认识。我国教育部与20xx年颁布实施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各类各级学校强化教育工作中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学;教育
中医学是以生命和人文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展的跟进,也是中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中医学是一种人文与科学双重属性同时具备的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名族特征,其发展需要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跟进,并从中吸取精神养分。但是,在我国当今的中医学教育领域,很多学生都经过数、理、化等现代科学的长期熏陶,逐步形成了概念化、逻辑化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因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取较差,也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对于中医学理论的理解能力较差,甚至完全失去兴趣,所以,在中医学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有助于学生名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1.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模式
1.1体验思维
体验思维指的是人们在日常活动过程中,以各类经验的概括、分类、比较和积累为基础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模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其本质有在于生命哲学,中国传统哲学都是以精神、元气、阴阳、生、心、情、意、性等生命体验直接相关内容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经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各类事物与人类之间本质联系的认识网络,最终通于天地、返归内心,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1.2辨证思维
对于阴阳这一辨证矛盾范畴及概念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的开端和起源,阴阳两者之间是相互平衡、此消彼长、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医辨证逻辑体系。按照阴阳消长转化、对立制约、动态平衡的逻辑关系对人体生命运动的各个节段、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矛盾运动进行规律性分析,能够获得一个逐级矛盾分析式的辨证逻辑体系。针对于疾病不同发展阶段的患者,实施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就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也是传统哲学中朴素辨证法思想的体现[1-2]。
1.3整体思维
中医学领域中的整体思维指的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体自身完整性与统一性的结合,这也是中医学领域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在“天人相应”理念的指导下,中医学理论首先会将自然与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人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体思维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存在于疾病治疗、养生、辨证、诊疗、病理和生理的各个方面。整体思维是中医学辨证思维和古代唯物论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鲜明,也是一项重要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3-4]。
1.4意象思维
意象思维能够深刻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于中医学教育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意象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意象的思维模式,例如,阴阳、五行、八卦、干支等都是对中医产生深刻影响的思维方式,也为中医学“以象定脏”思维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意象思维符合传统思维方式动态变易、直觉感悟的及统一整体的特征,其媒介为象征、类比的方法,能够对人体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进行灵活把握,也能够实现对于疾病诊疗、表现和生命现象的.动态、整体思考,这一思维方式可以忽略逻辑的影响,因而也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中医学思维方式,有助于中医学学生对于患者疾病形成更加整体的认识,并与客观逻辑相结合,保证诊疗活动的准确性。
2.加强学生传统医德培养
传统医德是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传统医德坚持“贵义贱利,自正己德”的基本原则、“医贵乎精,仁术济世”的精神价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以及“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坚定信念,因而带有理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亮点。在中医学发展的数千年以来,传统医德都为医者提供了不断改善医技,树立道德的精神动力,这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生命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文化,而这一理念在传统医德中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传统医德强调人的修养、行为事件医技慎独精神,这都是道德自律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仁术也是传统医德的中药内容,符合医学领域的职业特征和职能特点,是维系整个传统医德体系的重要内容。《本草纲目·序》中曾经提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不仅是儒家行医治病中仁术精神的重要实践,更是“仁”理论的充分体现,将“仁”和“医”两者融为一体,能够体现医生职业“好生之德”的特征[5-6]。
3.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医学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中医思考方式以及“师从自然”学习态度的培养,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习惯来看,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医学教育,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而在西方文化逐步渗透以后,中医学教育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结构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中以文、史、哲为主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逐步转化为了以数、理、化为主,而这也是西方科学知识结构的中药代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数量概念理论以及分析还原的思维方式[7-8]。
从目前的中医学教育模式来看,虽然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教学的内容,但是,在现代西方思维的影响下,在学生切实进入临床阶段以后,其仍然会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甚至是质疑中医学临床疗效,而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逐渐变成了应付考试的工具,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当前中国教育系统的整体情况来看,已经基本没有了针对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智慧和哲学的教学内容安排,这就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步疏远,甚至被完全以往。因此,在中医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体系之中,都应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在其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题,从而深化学生对于中医学的领悟和理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9-10]。
4.总结
综上所述,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中医学教育中,有助于向学生说明人体疾病诊疗和病理的客观规律,吸取中国古代哲学理论的精华,对生命现象进行更加客观的解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传统医德的培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其精神内核之中,从而更加深刻解释本土文化印迹。对于中医学学子而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其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形成传统医德,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赵敏.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xx,23(05):789-790.
[2]王艳春,任旷.寓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的实践之中[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08):106-107.
[3]杨泽寅,曾红,陈晶.论道家医学伦理对医学教育的意义与价值[J].教育教学论坛,20xx,3(39):9-10.
[4]袁纲,李和伟,张荣兴等.在德育中融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2(10):1078-1079.
[5]吕庆建,毕于建.完善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西北醫学教育,20xx,24(02):263-264.
[6]赵仁龙,任杰.隋前正史医事伦理探骊[J].中国医学伦理学,20xx,28(04):507-508.
[7]金丽.中医学教育不可或缺文史哲底蕴之思考[J].光明中医,20xx,30(04):903-904.
[8]杨国利.医学人文: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J].医学与哲学,20xx,34(10A):30-31.
[9]梁晓春.寓传统医德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0(01):71-72.
[10]潘秋平.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传统文化的救赎[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xx,12(03):291-292.
中医教育论文 13
摘要:为满足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需求,实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师需求的精准对接,研究建设中医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教育技术知识库包括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能力评价两部分,是开展相关培训的基础。知识库针对中医高校教师的特点设计知识模块,根据教师不同学科分类设计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作为开展相关讲座和确定参加教师的依据。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来保障教育技术学习、能力评价、培训、知识库更新等活动良性运转,形成高效可持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建设与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日益成为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学校持续高额投入教育信息化硬件和软件建设,各个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而广大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效果不明显的现象[1]。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序的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存在多头开展、重复培训、缺乏保障、针对性差和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建设变得十分迫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主导,以知识库为基础的学习、培训、评价体系。实现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有序开展,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要求。
1中医院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中医院校在教师队伍的构成、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育技术培训的管理机构设置均与理工科院校有较大区别,有其独特的特点。
1.1教师的群体特征分析
中医院校教师的专业主要以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等学科为主,医学类专业占比达65%以上,其余教师中语言类、体育类、思政类教师占比较高,而信息技术类教师比例不足2%。教师的学历普遍较高,新就业的教师普遍具有博士学位,年龄在28岁以上,在其学习经历中信息技术课程较少,基本没有教育技术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经历[2]。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广大教师学习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达56%,其次是教师资格培训占18%,学校培训占13%,书本仅占13%。教师资格培训仅在入职时开展,而从人事处口径统计学校教育技术培训年均小于4次。因此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来源比较单一,且知识缺少系统性和连续性[2]。
1.2教师的教育技术需求分析
中医院校教师十分重视课堂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利用学习理论设计教学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内涵和原理。通过调研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的需求程度依次为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对教师教育技术知识的主要来源分析表明:排第1位的是网络自主学习,比例达56%;第2位是教师资格培训,占18%;第3位是学校课堂培训,占13%;通过书本仅占13%,广大教师基本没有教育技术学的相关教材[3]。
1.3中医院校教师技术培训的现状分析
中医院校普遍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其级别一般为处级单位,个别高校为科级单位。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人员构成上教育技术专业或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人员较少,普遍不足40%,其工作主要集中在教学资源维护和教学资源开发上。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无法有效承担全校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3]。结合座谈调研了解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学习也仅在岗前培训阶段开展,而后续的继续教育中与教育技术相关的培训年均不大于3次。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下高校的人事处、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等职能部门不同程度地履行了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的组织工作,但由于教育技术培训不是相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导致了教育技术培训缺乏体系和连续性,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缺乏跟踪和评价[4]。
2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建设研究
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良好的顶层设计,以保障其建设和应用顺利进行。
2.1知识库建设的基本原则
知识库的使用频率比较高,为保障教师日常的学习,知识库建设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集成性原则。知识库的应用需要记录教师的训练情况,统计教师的测试情况,其评价结果供第三方系统使用,如教师评价系统。因此,为了简化使用过程,实现数据共享,知识库需要与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集成,与信息门户系统集成,简化系统的认证过程;知识库需要与教师发展评价系统进行数据集成,将评价结果自动同步至教师发展评价库;知识库与人事系统集成,自动同步人事信息,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更新,如职称、部门信息,确保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情况分析的维度更加准确[5]。(2)权威性原则。教育技术知识库的知识条目添加、更新、知识的系数设定必须经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相关专家和教师发展评价中心相关专家论证,在周期性更新过程中确保教育技术知识的正确性和针对性。(3)实用性原则。教育技术知识必须保障其实用性,保障其符合中医院校的教学特点、教师特点,区分不同学科适用的技术,不同学习理论适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设计知识的难易程度,做到“学的会,用的上”。根据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及时补充相关应用知识。(4)兼容性原则。为方便广大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知识库,必须考虑到教师应用的各种场景,如计算机、Ipad、移动终端,并有针对性地设计web版、App版。根据移动终端的不同进一步设计Android版和IOS版等,尽可能地方便知识库的推广应用[6]。
2.2教育技术培训的知识体系设计
根据中医院校教师的'特点,知识库设计了教育技术概念模块,便于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由于教师关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知识库重点增加了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软件开发相关的学习理论模块,重点介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教育技术知识库的模块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库主要分为5个功能模块:知识学习模块,主要完成知识的学习,知识以图文和视频音频形式呈现,通过知识目录将相关文章、论文、相关资源、讲座视频等组织起来供教师学习[7];模拟训练模块,该模块提供基于题库的模拟测试,教师可以不限次数进行模拟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给出学习建议;能力评价模块,该模块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评测,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统一完成,形成教师教育技术评价报告、分类统计分析报告;知识库管理模块,该模块完成对知识库的更新,对教师测试的配置;统计分析模块,该模块实现对教师参与训练、测试的统计,实现对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的分析。
2.4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结构的设计主要包括:知识点设计,主要完成对相关知识进行编号,分类;学习资源设计,完成与知识点对应的资料结构设计;试题设计,主要完成与知识点相对应的试题设计,类型包括单选、复选为主;教师结构设计,完成对教师的属性设计和分类设计,其中分类与知识的学科分类系数相关,属性包括职称、学历、学科、教龄,为考核的统计分析提供维度。
2.5基于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培训流程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应用需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参与完成。教师主要完成参与教育技术知识学习、训练及评价测试;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完成知识体系的建设、学习资源的开发、知识分类系统的测定和培训的组织实施;教师发展中心协同教育技术中心开展知识分类设定,接收教师教育技术评价的成绩并纳入教师发展评价考核,根据教师发展评价结果拟定教育技术讲座培训模块和确定必须参加讲座的教师名单。
2.6知识更新与知识分类系数更新
随着教育技术理论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以满足教师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定期开展以下调整工作。
2.6.1教育技术知识更新
教育技术中心周期性地开展教育技术知识的更新维护工作,主要包括添加新的教育技术理论和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对原有的知识进行修正,删除过时的知识。每次知识更新工作需要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共同论证后开展[8]。
2.6.2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更新
知识点的分类系数需要以考核年度为单位进行更新,通常以学科分类中上年度95%置信区间教师测试成绩的平均值为参考依据。新增知识点学科分类系数由教育技术中心与教师发展中心研究设定。
3知识库的技术实现
3.1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系统采用HTML5技术开发系统的用户界面,以实现对不同浏览器和移动端的兼容;采用MVC技术架构,ASP.Net技术、C#语言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部分,保障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拓展性;采用SQLServer20xxR1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存储;系统运行服务器采用WindowsServer20xxR2Standard,发布服务器为IIS7.0。
3.2核心功能模块实现
教师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实现的技术核心主要集中在知识点管理、教师教育技术评价、评价分类统计输出。
3.2.1评价知识点管理
教育技术评价知识点管理,实现教育技术相关评价知识点的添加、修改和删除,该功能在重点实现添加题干、答案和类型的同时,需要设置该知识点所属评价库和关联知识库。在评价库中进一步设置教师分类系数,在关联知识库中添加与该知识相关的学习资源。
3.2.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与学习资源推荐
教师需要通过教育技术能力测试库的测试来辨别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系统根据评价结果推荐学习资源,教师单击资源名称即可学习,并记录学习结果。
3.2.3按模块统计培训名单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评价中心根据各个知识模块的评价结果确定培训项目和参与范围,筛选条件包括教师范围、教师类型和排名情况。
4知识库的运行保障制度建设
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应用需要相关的配套制度建设来保障系统的良性运转,相关制度如下。
4.1纳入教师发展评价制度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作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相关指标分数,系统以年度为单位同步相关数据。
4.2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的继续教育,其中对教育技术知识自主学习、参与的教育技术讲座纳入继续教育学分[9]。
4.3建立知识更新制度
为保障知识库的知识符合教师发展的需求,必须建立知识的更新保障制度,及时调整相关知识内容和学科分类系数。该工作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育技术科为主,教师发展中心协助完成。
4.4建立系统运行保障制度
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开展相关活动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相关的系统安全检查,数据备份、系统恢复、数据访问控制、软件升级维护等相关制度,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技术科具体实施[10]。
5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应用
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建设可以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需求,为形成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提供支持,具体应用领域如下。
5.1辅助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系统主要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辅助系统,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为教师提供全面的教育技术知识学习,通过知识章节目录检索相关内容,并提供图文、音视频等形式的内容;为确定培训内容和相关参加教师提供支持,如通过测试将教师进行分类,针对分类确定参与培训教师名单,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检验教师参加相关知识模块培训的效果。
5.2教师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系统的训练模式进行自主测试(不限次数),系统显示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向教师推荐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直接进入学习模式,根据知识目录选择相关知识学习。
5.3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分析
通过教师年度的教育技术能力测试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开展分析。对教师的评价分析包括如下方面。
5.3.1个人评价分析
主要以个人分析报表形式展现,内容包括个人的成绩分析,即最高分、最低分、本人全校排名、在本院排名、同职称中排名、同学科中排名;知识掌握程度分析,即各个知识模块的得分情况分析。
5.3.2整体评价分析
主要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包括正态分布分析、平均值分析,异常值分析。
5.3.3分类评价分析
主要对教师以职称、学历、学科为分类维度开展分析,分析不同类别的教师教育技术的知识整体掌握情况和知识点掌握情况。
5.4教师专业发展评价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测试的结果与教师发展评价挂钩,其测试的最高成绩自动同步到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数据库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考核中的一级指标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部分的成绩。通过与教师发展评价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为教师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提供制度保障。
6应用效果
通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的应用提高了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中医高校的相关工作开展,系统应用1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1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绩效
通过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库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绩效,实现了精准培训,避免了重复培训和过度培训。通过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将教育技术的年度继续教育主题由4个增加到6个,平均开班人数由100人降低到40人,教师参与率由72%提高到了95%。针对不同层次教师聘请主讲人员,降低了相关培训经费。
6.2提高了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积极性
通过知识库的应用,教师的教育技术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全校范围内统计100%的任课教师参与了知识库的使用,其中参与测试2次、5次的人数分别达到了40%和18%。图书馆教育技术相关书籍和期刊的借阅率具有大幅提高,以《中国电化教育》期刊的借阅为例,由月均借阅3人次,提高到了月均15人次。各个教学部门教师提交的教育技术类期刊的征订类别由2种增加到8种,涵盖了国内主要的教育技术期刊。
6.3促进了教育技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
知识库根据教师的测试推荐学习资源,为不断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教育技术中心不断增加学习资源,促进了存量资源的使用和新资源的开发,通过一年的应用实现资源累计访问120103人次,新增资源357个。
6.4改善了教师专业发展
通过精准培训、调整知识分类系数等方式明显优化了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库应用后有效改善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教育技术指标评价项的学科差异,实现了不同学科教师的成绩分布状态与全校教师的整体成绩分布状态一致。
7结论
通过建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知识库可以有效满足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学习的需求。培训知识库的建设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制度的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捋顺了教师、教育技术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关系。动态的知识更新满足了教师对新知识的学习,知识学科分类系数的设计保证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更加客观,而基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模块化评价的培训方法使得教育技术培训更加精准。
参考文献
[1]吴学会,祁建松,马云伟,等.中医院校教育技术机构设置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xx(11):29-30.
[2]吴学会,祁建松,马云伟,等.中医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xx,29(5):498-501.
[3]吴学会,祁建松,马云伟,等.中医药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17(4):84-86,92.
[4]吴学会,祁建松,李佳恒,等.中医药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监测系统的建设研究[J].中医教育,20xx,35(3):16-19.
[5]田萍.混合理论视角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xx(18):154-156.
[6]王洋.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39):29-30.
[7]吴青青.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构建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xx(8):73-74.
[8]卢启飞,邵加,赵治平,等.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模式研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xx,29(2):135-138.
[9]陈娉婷.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xx(14):121-122.
[10]常志英,崔维淼.高校教育技术“反转”培训模式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4(1):21-23.
作者:吴学会 祁建松 刘瑜 丛慧源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中医教育论文 14
1循证医学在中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现状
但是根据现在的情况看来,这项工作还有待加强。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李廷谦对中医、中西医结合类13种核心杂志进行调查发现,从1980年回顾性查阅至1998年为止,手检13种期刊的临床试验32939篇论文中,属RCT(随机对照实验)者3312篇,占10.06%,为数较少,其中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多,占24.24%,最低者仅占4.03%。在32939篇论文中符合临床对照试验(Cliniccon-trolledtrial,CCT)者有2522篇,占7.66%,仍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最高,占13.62%,最低者占3.10%。由此表明部分杂志论文质量较低,真正符合RCT者数量有限[2]。除此以外,循证人才的缺乏和循证理念的薄弱也是我国中医学循证的现状,虽然曾有大批人才被派往国外学习循证理念,但是他们大多以临床西医学为主,中医学人才并不多,这直接导致了中医领域循证人才缺乏或质量不高,进一步影响了中医的创新发展。
2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教学实践的思考与途径
2.1对中医学循证的思考
中医学与西方医学大不一样,虽然同属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学科,但是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建立于临床经验之上,而后有理论;西方医学建立于自然科学,理论先于实践。而循证医学兴起于西方,是西方医学对其基础———自然科学的尊敬;中医学里虽有循证元素,却并未提出类似理论,是出于中医学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先验性。所以从循证医学被引入国内以来,中医学界对中医学能否循证就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中医专家认为,循证医学就是要完全摒弃医生的个人经验而遵循所谓的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所获得的证据循证,因而不适合中医。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师更加重视经验在治疗中的作用,原因是中医强调辨证论治而轻视现代检查技术,这就要求医者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另一方面,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但是中医领域的研究成果、文献数量有限、质量也并不高,故而容易出现无证可循的尴尬场面。这些原因让很多人认为中医根本无法循证。但是循证医学更多地是一种理念,它不仅仅是一门由知识堆积起来的学科,也不仅仅是一些技巧性的内容,而是要求医生在医疗过程中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根据医生的经验和医学文献,寻找最佳的`证据,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它并没有否定经验医学,而是提高了证据的可信性。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代表,从来都是重视证据的,也就是一直都有着循证的“基因”。只是中医学所循的证,部分来自经典古籍,部分来自古时的医家医案,甚至有些属于“祖传秘方”。这些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也许真的存在疗效,但是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检验,所以这样的“证据”在现代社会并不具有太大的可信性。在这种状况下,中医想要适应时代生存发展,只有通过提升自己证据的“可信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素材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在中医的教育实践领域提出适应时代的新的循证观念和循证方案。
2.2如何将循证医学应用于中医的教育实践
2.2.1培养中医学生的循证思维
以前的中医教育传承,大多是学徒制,经验教学远远超过了理论教学,更不用提科学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各省成立中医学院,中医教育进入了正规教育的时代。但是由于这种教育并没有考虑到中医的特殊性,导致我国这些年来培养的中医药人才专业水平普遍不高,中医行业也青黄不接。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如果培养不出一批具有循证思维的高素质中医师,那么我们将永远在中医学循证之路上原地踏步。我国循证医学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医学院校的循证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与学期末考试的阶段,这导致很多医学生的循证观念还只是简单的文字概念,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更不用说与临床相结合。循证医学并非一门知识性的学科,它的教学必须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循证思维的中医生。教学不必局限在课堂,而应该拓展到临床上,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具体的说,可以在学生完成基本的教材学习后,通过见习的方式学习临床医生如何在治疗过程中融入循证思维,也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对某些文献做出“循证价值”的评价,这样更能训练学生的循证思维。
2.2.2循证观念与辨证施治相结合
中医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提出新的中医循证观念。但是由于中医学与基于循证理念上的西方医学是不同的两个学科,其理论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所以在中医学循证之路上,中医的精华思想不能抛弃,而应该在继承中医核心思想的基础上,将中医里的循证元素尽可能的发挥出来。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更偏向于理念,需要在治疗疾病或预防保健过程中体现出这种理念。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医的循证,其实应该是辨证论治的升级。千百年来,中医学所循的证,以中医经典、名家医案为主,这些文献资料都是中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部分存在极端迷信或玄乎的资料外,其他精华部分都可以作为指导中医师治疗疾病的证据。但是这些证据中部分证据可能因为时间的推移,其中的治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在搜集当代证据方面也需要努力。获得临床科研所取得的最佳证据,就要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即临床研究要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基于当代的流行病学统计的资料与文献,说服力要远远强于古代个别医家的医案。
中医教育论文 15
[摘要]从海外中医教育现状的视角分析了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的问题所在,并基于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必然需要准确表达中医文化的翻译;精选海内外中医药教材;坚决执行严进严出准则,提高国际中医教育质量,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等方面探讨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策略。
[关键词]海外中医教育;中医文化;翻译;传播;策略
当今世界,文化传播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只有传播才能使国家优秀文化具有持续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发展经济,文化先行。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地位显而易见。其发展和传播对国家软实力提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早日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快扫清中医文化传播道路上的障碍。
1海外中医发展现状
海外中医师包括海外中医院校研究人员,教师和管理者是在有关中医哲学思想、中医历史和中医治疗方法等研究和传播领域最活跃的专家,他们是国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发挥海外中医师在教育教学和社会文化活动的作用是中医国际传播的重要途经。其在海外教学行医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势必会阻碍中医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在不断清晰了解海外各国中医发展困境的基础上,联合中国内陆各方的努力和帮助推动中医海外发展是全球中医文化热爱者的共同愿望。近日,纽约中医论坛特邀美、加、澳3国的中医教育领军人物与众多中医群友共商中医教育的传承、融合与深化大计。美国中医校友联合会TCMAAA会长田海河在节目一开始对美国中医教育40多年来的发展和现状,风格和特色等做了肯定性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讨论的预期目标:在保持中医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加大海外中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就海外网友呼声较高的海外中医公众科普教育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进行探讨。访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的问题主要围绕海外各国中医学校的整体现状,包括教育目标,学校评估标准,各国的中医课程设计重心,中医针灸教育分类,考评体系,实习就业,临床疗效等。由此引出的焦点问题是如何避免重术轻道,去医存药,去医存针呢?海外本土化的中医是继续完全承载着中国文化?还是披上异国文化的外衣?怎样避免中医国内开花国外香,医学的中医在海外,文化的中医在国内现象;第2部分问题讨论着重在海外中医教育的学力上,包括学生的入学门槛,对中医针灸和东方医学课程的理论基础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毕业后就业率和处理疾病能力等,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学生走进正规医院实习难,学生入学门槛低,毕业又很容易通过执照考试的宽进宽出现象造成海外中医从业人员的素质无法和其他多数健康行业从业人员相比。个人不当行为影响中医行业的海外发展;第3部分讨论了中国内陆和海外中医教育的差异并由此引出的焦点是如何正式开启海外中医的科研工作和吸引海外患者看中医。
2中医文化翻译探讨
2.1向世界讲好中医故事必然需要准确表达中医文化的翻译
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是这样的:通常物质层面的东西(脸)首先被另一种文化接受;其次是机构方面的、社会规约性质的(手);最后被接受的部分就是信仰或者核心价值观(心)。拿中医的“术”来说,针、药、罐看得见、摸得着,疗效明显,就立刻被海外患者接受。而从中医“道”上讲,阴阳中和、天人合一、仁和精诚才属于核心价值。传承和深化的应该是核心价值,其中,“心”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需要通过“手”和“脸”表现出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中国的最高育人原则。在今天急功近利的市场上,人们买鱼抢术,如何摆平道的位置,渔的处所?笔者认为除了中医文化本身深奥难懂的原因外,被排斥的最大原因就是中医文化翻译不到位。解决翻译的问题首先要从中医英语翻译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中医专业+外语+国际传播+网络技术)的培养入手,因为特色文化翻译必须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传播技能才可以实现文化接纳的桥梁作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仅是技术的普及,更要关注技术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传播。首先,翻译并传播中医药文化的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是海外中医教育和大众科普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不同海外受众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最终能够达到传播和普及中医文化的目的;最后,中医文化的海外传播是面向世界的,因此其他语种的翻译也有待策马加鞭。蒋基昌(20xx)对《黄帝内经》的4种英译版本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留学生群体的接纳度做过调查,统计出得结果是MaoshingNi版的《黄帝内经》全文编译英译本,即融入作者对原文阐述的译释结合最受欢迎。与其比较的版本有吴氏父子版,罗希文版,李照国版。笔者分析MaoShingNi版受西方读者接受度高的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是译者学习、家庭和工作背景让其在中医理论和实践、英语表达以及西方文化上都非常专业;二是其采用加入自己阐述的编译策略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所以达到了让更多西方读者了解中医的交际目的。结合目前海外中医教育开设的课程更倾向中医技术培训的现状,笔者认为校方在中医典籍课程中采用和推荐的翻译版本应适合学习者的身份特点和预期目标。要想学习和领悟到中医的核心价值,“译古如今,文不加释”即最大限度的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的李照国译本是海外中医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当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从编译本读起,随着理论和实践学习的.提升,保留中医文化内涵最大化的译本必须荐读和体悟。以普通大众为接受对象,就多选用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的漫画对话形式,或用英文创作一些中医相关的普及性读物,以适合当地更多的普通受众。比如中医概念“火”,一般都被直译为fire,但这种翻译本身是不对等的翻译。Fire不能涵盖中医“火”的全部内涵。火的认识大有学问,热气命之为君火,暑气命之为相火,这是人体阳气正常状态下的火(少火)分化出来的两个概念,即使如李照国教授内经翻译中分别译为monarchfire和ministerfire,不了解中医文化的人还是一头雾水。笔者认为直译加很长的理论注释对于不懂中医知识的人而言作用不大。不懂中医或生活常识不足的中国人都未必分得清哪种是实火,哪种是虚火或是阴火?何况外国民众乎?通过配有以公共英语和西医术语为主的漫画绘本或短片描述具体症状、原因和解决方案。比如婴儿在受热后出现排泄物状态、颜色、气味等变化判断是哪种上火;迈克因为工作压力大出现牙疼是哪种上火,比如秋燥引起的嘴角起泡又是哪种上火等等。在解决方案的推荐上尽量以情志疗法和食疗为主,比如压力大建议中医音乐疗法,秋燥就用鸭梨炖冰糖等等。
3中医文化传播策略探讨
3.1精选海内外中医药教材,并且互相参考使用
海外中医教育教材的选用上采用国内和国外互为参考,二者必读的宗旨。国内权威教材的必读是确保其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为海外学生学习和领悟中医精髓打下一定基础,并且促使中医文化的学习得到应有的重视。海外中医教材的必读是因为其在语言的运用,内容的选择,设计风格等方面更符合海外读者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并且能够推动中医海外教育本土化。在此,笔者认为中医海外教育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中医核心价值的,就海外不同区域学生而言,其所属地区的气候环境、体制特征和人文属性等都会有很大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更加细致地择选出与其相适应的中医教育内容和治疗原则是有益于中医海外传播和发展的。目前,在海外中医院校中使用最普遍的教科书有GiovanniMaciocia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疾病治疗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心神病学》;DanBensky的《中药学》和《方剂学》;还有JosephHelms的《AcupunctureEnergetics》被医学针灸广泛使用。那么这些书会不会成为美国的《东医宝鉴》《医心方》呢?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可以高度关注,但中医药文化的根在中国,这个事实不会改变,所以无论何时,世界人民不得不承认日本汉方医学和韩国医学等等都与中医这个源头密不可分。
3.2坚决执行严进严出准则,提高国际中医教育质量,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
在访谈的第1和第3部分,纽约中医学院院长陈业孟提到几点中美两国中医教育的一些差异和担忧,比如美国中医教育资源与中国不能相比,其中包括他们没有统编教材;美国中医院校的学生所选的中医是其第2或第3专业,大多数学生在完成4年课程学习后即可参加临床执业考试,成绩合格就能开业为病人治疗,因此中医学院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其临床技能;美国中医药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走向而决定的,只要有疗效,就有市场发展。笔者认为这些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海外中医教育客观现状势必会影响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发展的平衡性。尤其在美国,医(包含针)过于药(中药);而中国,药(中药加西药)过于医(包含针);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只表现出临床医学(中医针灸为主)应用的一面。而这种失衡的中医学习必然会降低海外中医教育质量,最终影响到学生就业和实际看病能力。很多海外中医教育专家曾做过相关的调查:由于美国针灸专业的课时设计注重临床实用性,缺乏中医理论对各科指导的深度,学生对整个中医体系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西医的系统学习还有欠缺,尤其是学生的临床实习缺乏导致其实践经验不足。毕业生不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中医针灸知识正确地处理病人,不利于中医针灸的发展。又何谈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希望能够对海外中医药发展有所帮助。首先:把美国现存小规模的中医院校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合,实现优秀中医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中医院校口碑;其次,提高学生入学和毕业门槛,对于入学门槛应该严格把关,学生必须有汉语基础,同时向西医的学位教育入学标准看齐。避免由于生源缺乏而对满足最低要求的合格申请者通吃;第三,建议校方从新生入校开始帮助和引导其建立科学的中医学习方法,在熟读和领悟经典理论基础上不断磨练其临床技能操作和中医诊断复杂病情等。经典理论和操作技能是相辅相成,共同学习才能前进的。另外,在其各项考核中应将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等作为每学期的必考项目,并与毕业证及行医资格证等挂钩。为了解中医药领域发展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更深的领悟中医古籍文化,海外中医学生必须学会阅读中医文献,毕业前需做出相关论文。只有通过踏实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大量的阅读中医典籍,才能为日后的看病诊断做出正确的指导,具备有助于专业领域发展的独到认识和见解,这也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培育海外中医科研土壤的方式之一;第四,定期由各中医名校包括国内中医药专家举办高质量的继续教育讲座及学习班,不但可以提高在职医师的整体水准,还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新的中医科研方向。最后,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质量提高和中医师看病经验不断丰富的事实下,公众看中医的趋势就会加强。最好的中医文化科普就是作为病人前来体验中医。比如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食疗、太极拳等体验让海外公众在实实在在感受到效果的情况下逐渐打消对中医药的疑虑,从而为接受中医文化打下基础。
4小结
文章针对海外中医文化翻译和传播现状提出以上相关建议,并坚信在充分研究与传承中医药文化、技术、核心理念的内功操练下,在国家各级领导人海外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带动下,在中医治疗和保健的良好口碑宣传下,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和成效将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伯英.海外(英国)中医教学的特点和瓶颈分析[J].天津中医药,20xx,29(6):295-298.
[2]王宏才.中国针灸交流通鉴(历史卷)[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254-256.
[3]苏敏.美国针灸立法法案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药研究院针灸研究所,20xx.
[4]吴滨江.本世纪中医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及思考[J].环球中医药,20xx,4(9):377-380.
[5]杨渝.针灸在美国发展的历程及对海外中医发展的影响[J].中医药文化,20xx,12(1):36-40.
[6]樊蓥.海外中医针灸界联合反击20xx澳大利亚辛曼不实针刺研究报告事件始末[J].中医药导报,20xx,22(9):1-6.
[7]于福年.中东欧16国中医药概况与发展战略思考[J].中医药导报,20xx,22(12):1-5.
[8]王惠君,陆小左.学经典架桥梁提高海外中医教学水平[J].医学信息,20xx,25(4):1567-1568.
[9]陆颖,赵丹,李小青,等.海外中医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初探[J].中医药文化,20xx,11(3):18-23.
[10]矫雅楠.传播学视角下的孔子学院教师培养[D].济南:山东大学,20xx.
[11]刘国伟.中医在主要英语国家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xx.
【中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中职特殊教育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论文12-03
中医临床研究论文写法参考03-19
中医护理学论文06-11
中医学硕士论文提纲03-29
中医药论文参考文献02-25
[通用]中医护理学论文06-12
中医学论文范文精选11-29
中医护理学论文[优]06-13
教育论文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