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时间:2024-05-22 15:26:02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教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1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学,症结,创新教学

  论文摘要:许多高校的广告教育与时代脱节,广告传播学教学与教育部倡导的素质教育错位。广告传播学教学存在学科不成熟、内容泛化、手段老化、师资落后等问题,所以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大系统、小专题,多媒体实验室等广告传播学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广告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归属尚未定论,各科教学处于不断地摸索之中。面对“两难”(广告公司招人难,高校广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广大教育界人士认识到:教育拉了广告业的后腿,广告教育必须面对市场,课程教学必须为培养目标服务。高校广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广告专业的惟一基础学科,广一告传播学必须围绕市场做文章,改进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新型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广告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市场要求。

  一、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症结

  现行的)’一告传播学教学,存在许多违背高校教育规律和广告行业市场规律的弊端,已成为培养学月创新能力的掣肘。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症结主要表现在:

  (一)广告传播学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广告传播学归属于传播学,而传播学是从国外引来的“舶来品”。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粗具规模的译著算起,传播学在中国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20年中,传播学在中国经历了“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起步”、“投身改革潮—纸上谈兵和介人实际”、“洋为中用—中国化和本土化”三个阶段,召开了6界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1982年、1986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出版了一批著作(例如:居延安的(信息、沟通、传播》,邵培仁、戴元光、龚炜的《传播学原理和应用》,周晓明的《人类交流与传播》,徐耀魁的《大众传播学》,张隆栋的《大众传播学总论》,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张国良的《传播学原理论》,胡止荣的《传播学总论》),似乎蓬勃发展。但是,中国传播学者研究的主流还是引进和介绍西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还没有建立,在为我所用、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够,与传播实践之间也存在距离,尤其缺乏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即便上面提到的书籍和教材,也多以“概论”形式出现,专门研究传播学中某一重要传播理论或专论传播模式、传播研究方法的学术专著至今尚未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播学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

  广告传播学源于传播学,是传播学在广告领域中的发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广告传播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广告专业仅讲授传播学理论即可,没有什么广告传播学;有的主张,广告传播学应充分结合广告学和传播学二者内容,建立自身体系;有的提倡,广告传播学以应用为主,少讲理论;有的认为,广告传播学是独立的,不应与其他学科发生任何联系。此外,广告传播学的著作较少,至今只有几种。相对于传播学教材,胡卫华编著《广告传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也仅是一本小册子。可见,广告传播学离成熟学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

  (二)教学内容泛化,重理论轻操作。广告传播学没有自己的体系,往往沿用传播学的章节内容,造成知识理论的泛化,违背了知识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的辨证统一的原则。尽管传播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中国的传播学教学则是注重介绍西方的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传播学的实用性。广告传播学与传播学教学有着共同的缺陷。教学中,较少考虑广告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单纯地“就理论言理论”,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唯物辨证理论,往往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重理论轻操作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混固吞枣的死记硬背理论,不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教学效果很差。

  (三)教学手段老化,重课堂轻实践。在许多高校,广告专业的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具有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受教育对象较多,容易量化管理等特点。但是,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信息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没有个性和专长的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也谈不上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很难想象,一个课堂教学口径培养出来的广告人才能够在实际操作时体现多元化的广告行业的人才特征。此外,当前广告传播学教学多采用教师拿着讲义授课,学生下面记笔记的形式,较少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活泼的感性材料。教师辛辛苦苦地讲授,学生却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大一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的广告业发展的栓桔,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堕待提倡和实施。

  (四)师资队伍落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来讲,广告专业师资队伍较落后。主要缘于广告业是新兴的行业,高校广告专业非常年轻,专业归属呈多样化,广告师资多半路出家。高校广告专业,有的隶属于新闻传播学院,有的隶属于财经学院,有的隶属于艺术学院,还有的隶属于历史系、管理系等。专业归属的多样化,直接导致师资来源的多渠道。他们的学科来源大部分为:新闻学、文学、美术,少量为市场营销、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同样,广告传播学师资来源也呈多样化,有的源于新闻专业,有的源于中文专业,有的源于历史专业,有的源于管理专业,学术观念、思维视角和科研能力差别较大,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倾向也有所不同。此外,日前从事高校广告传播学教学的教师,除了个别曾到过日本、美国或在一些跨国公司中接受过国际化广告实务培训外,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广告学专业教育。因此,广告传播学教师很难有效地传授时代前沿的专业知识。广告行业流行的“高校培养不出真正的广告人”、“上大学,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于熏陶”的论断,多少也显示了高校广告教学的无奈和滞后。

  二、创新教学改革措施

  加人WTO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人高效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一告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正朝着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方向一匕速发展。而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广告教育与时代脱节,教育改革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关节。面对广告教学的种种弊端,高校广告传播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教学理念改革:观念教学。高校广告传播学教学从单纯地传授知识应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涵可持续创新和白主创新两层含义,是广告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

  〔1)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着手,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s_体复合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刻提醒学生各门科学和权威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传授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理论。创新思维的运行过程,就是“化无穷为有穷”。具体来说: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过程中首创或独创地选取对象,抽象、舍象对象的属性,动态截取对象时空。

  (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的”。创新思维的结果为概念、学说、观念、对策等,这些结果是头脑中的东西,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它们并非纯粹客观,也达不到彻底全面,其本质和主流也不是惟一不变的。创新思维结果的“似是而非性”往往缘于思维观念的一般性、科学的非纯粹客观性、理论难觅“彻底客观”、本质和主流的凸现等。本质和主流是多方面的,不应停留在现有的本质和主流的表象上,要进一步挖掘新的木质和主流,创新随之而来。

  2,努力建立学生思维的多种创新视角。创新视角,是用不同寻常的视角观察寻常的事物,使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广告传播过程中,要求视角变化。单一视角泛化,产生不同寻常的创意。创新视角一般有几种相对类型:发散与收敛、求同与寻异、肯定与否定、顺向与逆向、自我与非我、有序与无序等。 3.要消除妨碍创新思维的惯常定势。思维定势是特定思维框架,受实践目的、知识储备、价值标准的影响,往往新定势的形成慢,而旧定势的消亡难。尽管思维定势有利于处理惯常、照例的事物。但是,当事物变化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束缚创新思维的开展。思维定势,包括一般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唯经验定势、唯书本定势、非理性定势。

  4广告传播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观念的培养主耍有两个目的:(1)为培养具有再生能力的全息广告人才着想。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广告策划、广告创意是瞬间万变,日新月异的。因此,全息广告人才必须有独特思维视角和首创思维成果。(2)为透彻理解和把握广告传播理论孕育力量。一告传播学是发展、开放的学科,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挖掘。创新思维的建立为透彻理解和把握广告传播学理论提供了资本和财富。

  (二)教学模式改革: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包含两层含义:

  1.教师走出去。教师大多局限于学校,对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往往是理想化和学究化,较少全方位的把握社会。广告传播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广告传播实践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就理论讲理论”,脱离实践。教师走出去,走进火热的广告行业,走到缤纷的媒介实践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杂揉到一起,讲得生动,学生学得有趣。但是,现实生活中,广告传播学教师很少出去实践。主要缘于两个方面;(1)目前的广告学系师资缺少,广告传播学专职教师很少。即使有专职教师,也往往兼授其他课程。这种情况下,广一告传播学的教师一年两个学期授课,不能抽出时间外出实践。

  (2)高校往往侧重于传统的重点学科建设,树立名牌战略。而广告专业是新兴专业,各方面力量薄弱,难以受到学校重视。广告专业的教师外出学习和实践基本卜不一予以批准。.这样,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只能低层次重复,教师疲惫于繁重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培养的1、一告学生自然不能适应广告行业的发展。

  2.学生走出去。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身于真枪实弹的广告实践。

  (1)广告专业必须建立高规格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高校广告专业应利用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学科优势,加强与名牌广告公司和媒介联系,作到校企联合、系企联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生有了实践经验,学习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应有实践的意识。很多学生存在惰性和依赖性,安于现状,不敢走向社会。教师必须灌输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走出去”的好处。教师也要鞭答学生,锻炼他们的“野外”生存的能力。

  (3)学生“走出去”,选择的广告媒介应是多层次、多品种的。既可以选择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介,也可以选择报社、期刊、出版社;既可以尝试党刊,也可以尝试商报;既可以尝试综合频道,也可以尝试专业频道……多方面的亲密接触,往往造就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请进来,指聘请在广告传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到课堂传授知识。这些人主要指媒体经营人员、广告公司精英、高校广告传播学知名学者。媒体经营人员、广告公司精英大多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了解广告传播的现状,把握广告市场的走向。他们的讲授往往生动活泼,具有实用性和引导性。高校广告传播学知名学者,了解广告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引导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方向。他们的授课,往往具有启迪性和先导性。二者的结合,既可以缓解本校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狭隘,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主要的是,将课堂教学与当前的广告业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使广告传播学的教学走在时代的前列,解决了广告教育的滞后问题。

  (三)教学内容改革:大系统,小专题。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内容,也不能脱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应立足于广告专业,开创新的体系。

  1.讲授传播学的主要内容,即大系统。传播学包括传播史、传播业务和传播理论,即“史”、“术”、“论”三部分。针对广告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告传播学教学内容的“大系统”应侧重于传播理沦和传播业务两部分。传播理论主要讲授“传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分析”和“效果研究”五部分:传播业务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实务问题,诸如传者社会影响、内容的窄广、媒介经营、受众的文化品位等。传播业务应杂揉到传播理论中。这样,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经验的分析,广告传播学的“大系统”讲授往往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2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广告专业的特色,开设专题讲授。“大系统”体现传播学内容的完整性,“小专题”表现出专业特性。专题与“大系统”内容是同步的。同时,专题为了深化内容,将传播学的“一般”与广告的“特殊”相结合。讲授过“传播内容”,笔者尝试开设了专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讲授“传者研究”、“控制分析”时,开设了“广告传播的导向研究”专题,学生反响很好。“广告传播的导向研究”专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广告传播过程中,“星”、“性”、“腥”、“洋”等内容泛滥,影响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广告传播的社会化功能(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倡导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影响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等);广告传播倡导的导向,包括文化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及政治导向等;广告传播任何坚持健康导向。这样,讲授内容“博”和“专”结合,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提高。

  3教学手段多样化也是广告传播学创新教学的重点。广告传播学教学中,我们不应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应扬长避短,汲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同时,更应充分利用新时期的科技成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娱乐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枯燥的理论往往变得有趣生动。建立广告传播学实验室,有利于对广告信息传播进行定量研究,尤其对传播效果、受众反馈研究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广告传播学实验室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一目了然,个案研究更加客观、科学。利用广告传播学实验室进行教学,不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教育论文2

  一、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一)排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将教师作为主要方面,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为重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产生了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现象。项目教学法主要是将学生做为中心进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动性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能够通过分析项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换位

  在职业计算机教育中的“项目教学法”得到应用,应该将项目的制作方法摒弃,将几组项目作品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比较完成的课件,并进行相应的总结,最后根据项目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教师主要是做为引导,督促学生有效的完成项目,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得到有效的转换。

  (三)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项目教学法”中应用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了项目的全过程,而且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主要是听老师的讲解,观看教师演示知识要点,然后在进行自主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很大的帮助。在职业教育中的“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改变了这种状况,使学生能够可以自主的进行知识探索,使得学生知识和能力能够的到不断的提高。

  二、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一)中职计算机专业项目教学的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的重点就是对于项目选择要重视,每个教学项目的选择都要有其原型,因此在项目教学设计中的第一步就是对企业的环境进行模拟。在对每一个项目情景进行设计时,必须从实际选取案例,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向。根据教学项目的情况,再对企业的实例进行再加工,使每一个项目能够覆盖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在允许的`教学时间内学会所需要学习的技能,以学校现有的实训基地为基础,进行适当编辑,使得项目与学校学生的实际有效的结合。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项目教学的组织形式

  项目教学主要由各个子项目构成,任务是组织的最小单位。各子项目主要包括热身任务,阅读材料,而且每个任务都分为任务描述,知识准备和任务实施三方面组成,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考虑,合理的安排内容,突出重点,语言文字要浅显易懂,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和学习。

  (三)中职计算机专业项目教学设计的心得

  1、项目教学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炫目教学不是在每个方面都有效的,主要是对计算机专业的设计和培训对象来设计的,我们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根据专业特点来设计其内容,即“根据具体岗位选取特定的项目”进行教学。而且要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兴趣来设计任务,既不能太复杂也不要太过简单。

  2、项目教学的设计要体现区域经济特点

  项目教学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重点放在具体应用上,把目标着眼于增强学生的工作能力,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具体的进行设定,使其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也有利于项目对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和开发,学生也可以进行自由发挥,为学生就业提供前期的有效指导。

  3、项目教学要区别于工作项目

  确定项目教学首先要确定典型的职业任务,从企业中获取典型的项目,但并不是对企业实际工作的再现。为教学提供服务是其重点,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就必须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教学生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四)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中职业计算机教育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方面:教师展示具体的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项目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确定该项目的目标和任务,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完成项目的具体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找到解决项目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由独立完成。学生完成项目后,教师和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项目中出现的问题由教师给予分析和解答,学生对经验进行总结并吸取教训。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根据项目任务确定的实践教学模式侧重于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应用。符合中国的职业教育当前发展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广价值。

教育论文3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调查

  在具体提出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方案之前,我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共随机发放问卷25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12份,占全部调查问卷的84.8%。为了综合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对基于职业规划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的态度、看法和期望,也为了能使大多数被调查者完整完成问卷,问卷的设计全部采用了选择题,但是在部分问题上采用了多项选择,在有效问卷中,大一学生共72人,大二学生共68人,大三学生72人。对于目前市场上热议的大学生创业,从大学生填写的问卷情况反应来看,总的来说还是不甚了解且意愿不够强烈,大三学生选择没有创业意愿的占到了70.83%,反映出大学生总体而言对于创业持谨慎和保守的态度,未能形成具有氛围的创业文化。更重要的是,虽然从以上的反映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高,然而大学生渴望获得创业职业规划的意愿确很高。说明这已经为高校开展有效的创业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基础,而鼓励和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值得期待。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现有创业教育中的其他问题,如学生职业规划认识不清、创业教育体系政策性缺失等等。

  二、基于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一)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作用来完成的。由于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竞争不断加剧,一个人想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必须具有竞争性的就业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依赖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同时也是由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优势积累”和“潜能开发”得到的。这必然要求高校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自己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教育使得学生竞争性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二)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建设校外实践平台

  充分利用地域中小民营企业众多,创业、经商氛围浓郁等特点,在校外建立企业实践基地,加强学生校外创业实践的引导,增加学生创业体验和创业实践。建设校内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学生工作室、学院创业指导中心、学院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实践平台,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模拟谈判、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市场调研等活动,强化校内实践。通过校内外实践平台结合,把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纳入到专业教学实践环节,逐步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无论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还是专业教育阶段均要渗透创业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基础平台,面向全校低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必修课,把创业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注重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教育;面向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开设《KAB创业教育基础》等系列公共选修课程,注重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专业平台上,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门,如在经济管理专业,设置《创业学》《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创业实务》等课程。今后根据条件进一步增设创业有关的核心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有机结合,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技能。

  (四)改革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

  逐步探索和完善以依托地域优势、汲取传统文华精髓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教育中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通过“请进来”的办法,让企业家现身说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在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调查报告或参与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由创业导师、科学家、专业老师、企业家参与考评,把创业教育实践考核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为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组建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

  首先,大学设立创业学专业,开展创业学方向大学生的培养,并设立创业学博士学位,培养未来从事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其次,建立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激励教师参加国内外深造、参与合作项目研究等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创业学科前沿与先进技术,并及时将其融入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再次,建立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途径,一方面注重从企业行业引进教师为特色专业上专业课程,另一方面把校内教师安排到企业挂职工作,共同培养人才。最后,建立创业实践教师队伍可以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咨询、创业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创业技能和创业经验,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的几率。

教育论文4

  校园音乐教育创新思路

  一、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价值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甫夫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思维自身来讲,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身属性及内外有机联系,在思维内容、形式上具有新颖思考,或从事他人没有而本人独有的新的思维构建,形成新的观念、形象体系;第二,从思维类型来讲,创造性思维不是独立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整合运用;第三,从思维成果和人类已有的成果比较来说,创造性思维突破了自然和人类已创造成果的局限,在创造领域开创新局面,新成果是一种思维动力。①可以看出,创造性人才主要是指运用创造性思想实现革新、创造的人才。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具有两种功能。

  (一)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开发形象思维最直接的动力

  今天,基于发展创造能力的需要,“全脑开发”已成为时代越来越强烈的呼唤。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RW斯配里揭示了人体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他的实验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同知觉空间有关,它具有音乐、情感、综合以及几何空间的鉴别功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得加富尔在报告《学生生存》中便指出,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右脑形象思维能力。音乐是具有表情和造型性的艺术,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过多重视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寻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课题。而在音乐创造教育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表现音乐,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形象思维训练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当代社会对人的研究也进入了更深化的时期。面对生产过程的日益智能化,现代社会更需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人们自身也在寻求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美国在1994年通过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据竞争位置的成败关键。②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良好的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多彩的想象力、饱满的创造热情以及高度的灵活性和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可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现代教育家的探索及现状分析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什么新课题,特别是自20世纪以来,中外教育家们对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相对而言,西方各国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题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一定的体系,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尼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对以后出现的各种艺术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达尔克罗兹认为,在教育中应同时对学生的理性和感觉进行训练。他采用体态率动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在训练中采用即兴创作来开发培养学生的直觉理解和意识创造能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而音乐上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③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达尔克罗兹的教育体系有益的部分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采用灵活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要的是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活动非常强调发现式教学原则,即教师并不做太多说明,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获取。这些教育观念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以其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个体系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审美要求。他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掌握,以学生的“唱”为主要手段,并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体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德国,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他的教育体系中,节奏训练、率动、歌唱、语言节奏和即兴创作是主要教育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开发学生的潜能。其中,即兴音乐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中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奥尔夫将游戏引入其中,通过即兴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由于其极富自由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教师发挥创造性拓展了空间。④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习要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育学生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的教育思想总体也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宋代的程颐、张载、朱熹也都有培养创造思维的论述,虽尚未成为教育体系,但是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近代,我国音乐教育家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培养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其中,陶行知对于创造性思维理念的研究,至今对教育界还有影响;朱工一曾指出,“不要把学生推入纯技术的死海,而要把他们引入艺术创造的花园。”⑤目前,我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潮中,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状况,结合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创造性地吸收其有益成分,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是我们应着力解决的课题。

  三、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即是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功,领导和教师都应意识到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时代国家文艺振兴的要求,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更适合时代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将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渗透到各学科、各门课的教育中去,在思想观念上领先一步。

  (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音乐教育要真正全面面对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求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以往传授多于智力开发、技术重于思维的培养、模仿多于创造的偏向,注重在各环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所表现出的鉴赏力和才能。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指出,在我们教学中遇到学生敢于想象、不愿走老路与常规教学发生冲突时,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遵循五条原则:1.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学习提供机会并予以肯定;5.给学习、实践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⑥这五条原则,向我们提供了在教学中如何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创造力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三)变授受型教育为授受与创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来讲,基本为授受型,即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单靠授受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渊博、技巧纯熟并不代表有充分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模式上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设想。

  1.探索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将音乐中的创造性因素交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音乐作品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并在学生自由思考后,再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和研究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2.形象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景——生情——投入——知能并获,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和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接受教学内容。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可先将欣赏作品主要情节和情景氛围进行设计,并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意图,教师再稍加讲解即可;也可让学生根据感受到的音乐情景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3.合作模式

  教学过程为诱导——共鸣——探讨——获得共识,教师先在基础知识之上诱导性地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并获得共识。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瞬间灵感,进一步提高兴趣。

  4.潜在模式

  教学过程为暗示——渗透——移情——得到熏陶,将课程的目标潜藏于教学之中,渗透于模式中间,使各种教学目标交叉,具有感应力和移情作用。⑦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科学掌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

  思维方式主要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在进行创造性教育中,应科学掌握二者的平衡。在注重形象思维的同时,绝不能走极端,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但绝不是非理性的自我发泄。综上所述,当我们强调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置于领航地位的同时,绝不是忽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真理超越一点,便成谬误。结语在21世纪的教育旅程中,面对全面素质化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将面临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挑战。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能否突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引入思维科学,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改革现有的专业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教育论文5

  【摘要】本文通过语文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语言的激活,文本解读的丰富性及个性化,学生主动参与,拓展情感空间等几个方面,探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人文情怀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体验;人文情怀

  在科学扫荡我们生活的时候,在计算机化和数字化时代到来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疏于用书面去表达的时候,语文学科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有关语文课程改革的口号此起彼伏,推动课改越来越朝着人性化的方面发展。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语文教师应该体现其良心与职责,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新语文程标准也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1大胆革新,创设情境,提供交流的平台

  情感教育该如何进行?怎样的一个过程才算是比较完美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产生清楚的具像性知觉及表象,并以理性高度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由此产生和发展情感,这就是情感教育。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源于知觉和表象,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是主体对文体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追求真实的交流和深刻的体悟,是情感教育的核心。而课堂上我们看到,在教师繁琐的提问干扰下,思维漂浮在热闹的.问答上,学生由于没有沉静的阅读品格,这样的一种心智活动实际上已经消亡,情感体验也显得简单化、标签化、虚伪化。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作一些尝试:

  (1)大胆的开放课堂,设置情境。我们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由于时代的变迁,生活境遇的悬殊,中学生对古典诗词容易产生“隔膜”。因此,古典诗词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不可少,教师通过创作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倾听的心理机制。

  据闻一多的学生回忆,闻先生给他们讲授“楚辞”,喜欢选择在黄昏时分授课。随着最后一抹晚霞的消逝,口含烟斗,腋下夹着布包的闻一多笑容可掬地来到教室。落坐后,闻先生点点头,高声吟诵一段源于《世说新语》的开场白:

  “痛饮酒,读楚辞,方可以为名士!……”

  在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之后,昂扬的激情师生之间弥漫开来。在单一的情境之下,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课堂变化,开放课堂,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一个自然的人,()我们提倡让学生在一种更人性化的环境下学习。配合课本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课堂引向户外,徐徐的和风,蝈蝈儿的齐鸣声,夜空中星星的闪光,空气里弥漫开来的芬芳,都可以成为教学的辅助,帮我们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理解作者的情怀,构筑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2)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其他的艺术手段,会起到良好的功效。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语文教学也更具有时代性。以杜甫的《蜀相》为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成都草堂的近况,截录展播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五丈原前的衰飒形象,先从直观上让学生有一种沧海桑田,华屋山丘之感,使教学在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中展开。与此相应教师应以深沉、伤痛的言语叙说,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及诗人坎坷经历。

  2发挥语言魔力,注重审美特性,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关键要从语言入手。这里包括师生诵读时的语言,也包括文本中的语言。

  (1)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以及范读能力,声调的高低及表情的变化,手势的运用都要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如范读《乡愁》宜用沉静、低缓的语调,哀婉的语气,把作者思念亲人,眷恋亲人祖国的感情表现出来。而诵读《安塞腰鼓》则要情绪高昂、亢奋,语速随着腰鼓的节奏而相应改变,充分感受腰鼓的气势。学生随着老师诵读,也要有“文章不厌百回读”的信念,常读常新。

  (2)其次,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教师应该传递文本阅读中的愉悦经验,让学生意会,学会欣赏。我们再次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其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给我们营造了一种美丽、和谐、恬静的意境。喧声→莲动→舟行,我们以为作者是为热闹铺排,而恰恰相反,诗人妙笔生花,借动显静,着力表现幽静的情趣。“蝉噪林逾静”莲动并不与幽静相抵触,反而有摇曳生姿的动人神韵。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分析,学生很快就能感知以动写静的手法,及王维诗中有画的特征。词语是美的,画面也是清新、淡雅的,学生感性认识因此而得以丰富。

  3主动参与,利用联想和想象,拓展情感体验空间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完成教与学的互动,合理地利用联想想象,可以外延文章的内涵,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

  (1)联想的作用,我们以朱自清的《春》为例。让他们联想相关的描摹的春天的诗文,作一次横向比较。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有声的春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有情的春天,“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温暖的春天,“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赏心悦目的春天……春作为被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永远向往的,憧憬的。学生对春天也会油然而生出赞美热爱之情。

  (2)其次,利用想象,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以诗歌为例,诗歌的语言往往非常凝炼,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现画面。如杜甫的《旅夜书怀》最后一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个比喻,学生通过想象,看到“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的画面,再比如《沁园春?雪》同学们根据诗文,再现北国风光:冰天雪地,群山绵延,大雪纷飞,翩翩起舞,仿佛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天晴后,阳光下夺目的白雪……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沟通作品的好的方法之一。

  (3)在行动上参与,组织学生上台演讲,反串课文中的角色,编排课本剧。延伸情感体验的空间。当同学们去扮演喜极而疯的范进时,他大笑着说:“我中了,我中了。”在轻松的表演中,对那个朝代的知识分子的命运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嬉笑之后,也许会产生更深沉的同情、批判、感慨,而当一个同学模仿闻一多慷慨之词,作最后一次演讲,也会使同学被闻一多的勇气和激情所感染。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我们常说“以情动人”,有情才能打动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让学生在情中学、在情中写。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全新的观念,让我们的课堂多彩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动人”起来。

教育论文6

  1.乡村医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主要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基础和临床脱节主要的原因是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分离,导致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这个问题不解决,医学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目前,乡村医生教育同样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这必将导致乡村医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不能有效结合运用。

  1.2没有较好的教学体系

  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医学教育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造成学生思维单一,知识不系统、不连贯,综合能力差。比如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变化时,乡村医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往往无法用整体观分析、解决问题。

  1.3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系统辩证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乡村医生培训理论多于实践,因此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乡村医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严重阻碍了乡村医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4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适合乡村医生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少,质量差,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仍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乡村医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导致乡村医生所学知识明显受限。

  2转化医学理念引入乡村医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于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只有让转化医学理念在乡村医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乡村医生才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而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因此,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3.1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乡村医生教师队伍培养

  提高乡村医生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医生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关键。由于乡村医生学历文化素养偏低、生命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较差、医患沟通少、成人教育复杂多变等,加之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不便,同城市相比,更需要全科医学知识等特点,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加强乡医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但要掌握乡村医生教育训练培养目标及特点,而且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感受转化医学理念,从而使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在他们的教学中。

  3.2加强转化医学在乡村医生教学中的应用

  3.2.1整合课程,促进多学科融合,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

  转化医学教育强调各学科的联系,要求基础与临床整合。通过对乡村医生的调研,在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后,可以将正常与异常、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有机整合,以构建适合乡村医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或“以疾病系统为中心”教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精简内容,增加乡村医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能促使乡医把握基础知识为临床服务的正确方向,增进乡村医生对交叉学科之间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

  3.2.2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转化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乡村教育中,应重视乡村医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PBL教学、CBL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如将临床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进行启发式、情景式、提问式、自主式、讨论式学习,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病理生理到发病特点,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该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等进行综合学习。教学中应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乡村医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辩证思维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实用型高素质的乡村医学人才。

  3.2.3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实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转化医学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原则。乡村医生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医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是在对实际病变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综合的结果,对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指导意义,因此,要求乡村医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3.2.4注重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转化

  医学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以人性和人文理念关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人文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良性互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每天都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提高乡村医生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3.2.5构建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推动教育信息化

  承担培训乡医任务的地方医学院校应利用网络及电子资源的优势,搭建信息化交流平台,这将不但有助于冲破基础与临床间的障碍,而且极大地便于乡村医生获取所需知识。构建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时,注意主要收集适合乡村卫生医疗的信息资源,构建以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为主的内容体系。例如,在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构建中,将临床的相关疾病资料(如病例、实验室检查、病理资料、影像资料、视频资料等)进行信息化处理,用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如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不但使乡村医生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而且能激发乡医对疾病的预防进行讨论等。

教育论文7

  一、德育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

  古人有言:“有才无德,行不远。”可见,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齐抓共管如果缺少了德育,我们的孩子也许会知书,但却很难做到达理;如果缺少了德育,我们的孩子必定会长大,但或许不会“成人”;如果缺少了德育的引领,我们的孩子将不会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绝不能做。近年来,未成年犯罪人数不断攀升。看看那些犯罪分子,他们中有多少人因为是非不分而误入歧途,他们中有多少人因不懂谦和礼让而对他人大打出手以至酿成惨祸,他们中又有多少人因怙恶不悛而悔恨终生。因此,一个人德育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他的成长及未来。一个有道德没知识的人,他还可以在不同岗位为家庭为国家做贡献,但一个有知识没道德的人,他的本事越大,他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二、德育教育需家校携手,齐抓共管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在学校接受道德行为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我们也渴盼着在他们心底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但我们还需要家长的通力合作。曾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他总是我行我素,老师教育他他还骂老师,老师问他在家里是不是就这样对待父母,孩子说:“我在家里不骂我妈(他的'妈妈是后妈),只骂我爸哩”。这难道不是家庭德育教育的缺失?我们也经常会看到学生的父母笑嘻嘻地对我们说:“我娃在家就不听我的,你好好给我把他(她)管管!”不知别人听了这话什么感受,作为教师的我们,每每听完这话后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我们教师教育的是所有家庭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可听听现在家长们的话,看看家长们的态度,似乎所有的孩子倒像是我们教师自己的了。即使我们按照家长的意愿在学校好好管束了他们那些目无尊长、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孩子,难道孩子回家后的所有时间也需要我们教师去好好管教吗?如果我们在校严格教育,回家后又“放羊式管理”的话,我们的学校教育又会有多大的成效呢?

  三、结语

  所以说,为了塑造一个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为了塑造一个个品行兼优的孩子,为了塑造一个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我们的家庭必须和学校携起手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在今天的中国,要真正的抓好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我们民族的发展,为了我们所有家庭的幸福,为了我们所有孩子的未来,请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吧。

教育论文8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寻求高校数学教学的新方式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重视。同时,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能够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建模更加能够体现数学的逻辑性,因此,在高校的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建模这一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此,本文就数学建模教育与高校数学教学方式改革模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校数学;教学方式;改革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通过数学的模式表现出来,也可以说是利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数学建模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桥梁。

  一、将数学建模应用于高校数学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数学建模能够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以数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利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来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还减少了学习数学的枯燥感,从而使得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2.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教育目标也有意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靠拢。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很难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数学建模来进行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因为它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从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知识。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能有效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二、当前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建模存在的问题

  1.落实数学建模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建模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学校的教学方案还有待完善,缺乏科学具体的落实措施。2.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前高校教师的质量已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没能很好地掌握数学建模这一教学方式,不能发挥出数学建模的作用。3.数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不足。当前,我国高校还是以专业教育为主,数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仅局限于数学领域,难以与实际进行结合,也很难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因此学生难以拓展自己的数学知识。4.学生缺乏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数学建模来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清晰的思维能力,但是很多学生缺乏这种能力,导致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缺乏自信,无法迅速解决团队中的分歧,降低了学习效率。5.学生不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较好地结合。通过数学建模来学习数学,需要学生掌握数学术语,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由于学生没有树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导致他们在这方面比较弱。

  三、如何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应用数学建模来进行教学

  1.学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当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转变,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建模势在必行,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对数学建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学建模教学的作用。2.完善数学建模体系。完善数学建模体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当前,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将知识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第二,充分运用实验教学。教师还需要加入一些基础实验,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进行数学建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并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较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要让学生多多练习,以此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是笔者通过分析数学建模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将数学建模应用于数学教学中,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各个高校的不断探索、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肖楠,唐敏.分析数学建模对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xx(10):112-114.

  [2]徐岗,许金兰,陈临强.数学建模驱动的“计算机图形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6):89-91.

  [3]马丽雅.“数学建模”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xx(26):121.

  [4]葛亚平.数学建模融入民办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初探———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xx(21):82-83.

教育论文9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是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英语老师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除了要认真学习英语的有关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亲自实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衡量教学效果的最终尺度是学生对英语掌握的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地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引导者或促进者,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的过程,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事物内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性格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内部的矛盾性。教师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对学生来说虽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终究还要靠内因起作用。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因此,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确立自身的主体作用意识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创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沟通理解,只有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表现出来。主体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客观上不对等,主观上平等民主的关系,客观上的不对等指的是学识的不对等,但在主观上教师要视学生为与自己平等的社会成员,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实现情感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教育场,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以人为本,分层教学。

  以人为本,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而且由于各自的智力、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的差异,其英语学习情况必然也千差万别。因此,为了使英语教学适应于学生的不同情况,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实行分层教学,给每一个学生必要的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时间,促使有差异的学生的普遍发展。

  分层教学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和评价分层等。教师应针对学生个体不同情况,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策略,支持和鼓励学生更充分地发挥主体性,感受成功的欢乐和自豪,从而促进英语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由表现是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没有自由的学生,在教学中就谈不上主体参与。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参加的,是英语学科实践活动和英语知识认知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所担任的角色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这就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真正突出精讲巧练,不搞满堂灌,从课堂的主角位置退下来,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要把知识作为思维的结果去教,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作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去实践。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让学生带读单词领读课文;让学生批改作业;让学生提问和回答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真正成为学生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与发展智力的场所。

  4.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识规律,在研究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教法,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法符合英语学科的认知规律。教学的意义首先应该是教学习,即让学生知道怎么学习,进而善于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知识本身,又是训练思维的材料。教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方法,探索规律,学习和掌握简捷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主动和科学有效地学习。[论-文-网]

  二、学生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是保障其主体地位的决定者。为了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把自己置于主体地位,我们应努力让学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一个有强烈学习动机的人,才可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也才能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

  2.善于自我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要自觉地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总结学习方法,建立认知结构。从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并以兴奋活跃的思维状态去面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同时,使基础知识转移为语言技能,并发展成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而英语就堪称为时代信息的首要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学会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学生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

  4.培养自我创新能力。

  自我创新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对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来说,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地去总结,才能不断地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英语学习的方法对于学习英语来说将事半功倍。

  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英语教师就要特别注意研究学习英语的规律特点和方法,让学生会学与学会。

  教师的教法应符合学生的学法。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学生要采用不同方法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听、说、读、写技能。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感官协调活动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教师要有效使用直观教学手段。教师不仅在讲新课时要有计划地以新带旧,使新知识和旧知识有机结合,而且要指导学生复习。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英语课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学生参与程度如何,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不仅要采取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来突出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而且要使自己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李丽生。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xx.

教育论文10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是涌动着的生命体,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然而,就每个个体而言,其经验世界又是独特的。

  因此,语文教学应牢固树立生命意识,注意开启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倡自主、自悟、自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努力让“文本”拓展开来,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活力。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师生互动的教学最关键是师生不分彼此,积极参入,共同创建教学环境,共同完成教学活动任务,共同检评教学效果。我认为要在课堂中实现师生互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中师生互动应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共同参与教学活动评价。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利用学生心理特征中的积极因素使学生以愉快乐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二、课堂师生互动应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的设计,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为学生留出必要的自主学习的时空,确保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开展与整合过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要“蹲下来”跟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距离,使教师成了学生可亲、可信、可依的学习伙伴。

  此外,课堂师生互动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包括组内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小组合作学习,合作的内容可以是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等。

  三、课堂师生互动应关注下层学生

  下层生往往在课堂中被忽略,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给中等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尝受到成功的喜悦,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对教师的畏惧,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是兴趣的支柱,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有了学习的胜任感,也就有了求知欲,这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表扬、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思维,使他们想学、乐学。这样他们会受到鼓舞,激起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此外,教师应当布置多层次分类的自选作业,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会,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习效率。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积极营造师生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探索,研究和总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可行性学习方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氛围。

  四、课堂师生互动应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五、课堂师生互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显然,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必须从小抓起,从课堂教学抓起。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才能使他们充满渴求知识的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成为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所提倡的积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是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育论文11

  幼儿3岁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此期间,由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表现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好哭、说谎、胆怯等。小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小班幼儿争抢攻击行为对同伴和集体的学习、生活妨害最大,假如争抢行为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笔者尝试运用正强化理论矫正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作了一点探索和研究。

  一、小班幼儿争抢行为成因

  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开端,由于幼儿年龄小,爱模仿,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好行为易于培养,坏习惯也容易形成。因此,老师在这一阶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方式和习惯,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尤为关键和重要。这一类幼儿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将来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据统计,小班争抢行为的幼儿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老师们都觉得现在带班越来越“吃力”了。从社会适宜观点而言,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出现,皆可视为适应困难的征候,显示孩子遭遇困难,不仅无法以自己的智能、经验去克服,而且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应环境的需求,唯有诉诸偏差行为以满足。从心理卫生的观点来看,孩子的不良行为显现,皆可视为求助呼声,需要老师来帮助,予以有效的矫正和辅导。幼儿期属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是初级阶段,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比较差,通过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或要求他们自我约束的办法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而斯金钠提出的强化控制论恰恰为我们塑造幼儿良好行为、矫正幼儿偏差行为提供心理学上的`依据。

  二、小班幼儿争抢行为的强化矫正策略

  对于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交往沟通能力欠缺,特别是行为偏差的儿童,情绪上与老师对立,老师的说理、劝告根本无济于事,常会让老师感到无从下手,直接实施强化措施会有很大的障碍,有必要从心理上、思想上与幼儿进行沟通,营造和谐氛围,有助于激发和提高期望行为的发生率,保证强化策略顺利实施。

  1.关注争抢行为的幼儿,搭建心理桥梁。争抢行为的幼儿常招老师批评、责骂。老师不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害怕和远离老师。因此,老师应更多的给予他们关爱和关注,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孩子,多用赞扬、肯定的方式与幼儿对话,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只有老师走近孩子、了解孩子内心世界,才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喜欢上孩子,也只有让孩子喜欢上老师,他才会配合教育。

  2.寻求家长支持,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在园表现,家

  长不能直观了解,他们不能客观的认识评价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总是最棒的,因此,老师更要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运用录像的方法记录孩子的不良表现,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教育,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提高争抢行为幼儿的威信,协调同伴关系。争抢行为的孩子,由于扰乱集体秩序或伤害欺负同伴,因此会招同伴集体的敌视和冷落,再加上老师对他们批评和斥责,影响了他们在集体中的形象和威信,很多同伴不愿与他们交朋友,在这种敌视和孤立的环境中生活,会使孩子破罐子破摔,行为更加偏离。老师要树立争抢孩子在同伴中的威信,使同伴愿意和他们交往,使他们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三、实施强化矫正的基本原则

  1.恰当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发放要及时,一旦所期望的行为出现立即发放。强化物的使用量要尽可能地少,每次正确反应之后,只能给予少量的强化物如葡萄干、巧克力球等,每次只能以一粒或一颗为单位来强化某种正确反应。总之,正强化物的给予量要充分体现“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矫正初期,老师更多地使用食物、玩具等物品作为强化物,借以强化受训者出现的良好行为反应。但经过一段时间矫正过程之后,如果能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与关怀,加以运用适当的次级强化物或社会性强化物。

  2.严格执行方案的程序,严密操作行为矫正策略。实施行为矫正方案必须严格执行既定的一切操作程序,正强化的操作步骤如“典型案例分析”中所示,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否则行为处理过程就会乱了套。严格执行程序和严密操作行为策略是前提,如果在行为处理实践中发现原来的程序或策略难以实现终点行为时,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调整。

  3.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人类行为的矫正,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执行矫正方案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始料未及的情况。老师必须坚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先易后难,选简单后复杂、每次只解决一个具体目标行为问题的进行矫正,在矫正过程尽量适合幼儿的具本特点与实际需要,以确保方案最终取得成功。幼儿期是人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现在的孩子适应能力越来越差,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幼儿教师要注重个别教育,注意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孩子发出的信息,深入调查研究,运用科学的教育原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幼儿进行辅导,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教育论文12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蓬勃发展,不断填充着幼儿教师的人力市场。但是从这近年来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幼儿的艺术领域教育教学中发现她们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在音乐素养方面,学生欠缺的东西更多。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音乐素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综合能力

  由于用人单位对幼儿教师的急需,造成学前教育专业的红火,社会上一些学校争先恐后开办学前教育专业,致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以至于用人单位不时反馈现在的幼师学生动手能力不足,尤其是弹唱技能和音乐素养知识欠缺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经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学生的底子薄,在入学时对音乐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在校学习时间较短,不能很好的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彻底消化吸收;第二,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识不足,入学后对理论课程不够重视,造成缺少理论知识的支撑最终对技巧能力的影响较大;第三,学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音乐素养的相关课程安排较少。目前很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强化的是儿歌弹唱的能力,殊不知儿歌弹唱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对音乐的感知,对歌唱的要求,对钢琴弹奏知识的了解,对声音美的追求,和对手指与肢体的协调能力的配合等等各方面,并不是每周一节声乐课、一节钢琴课就可以解决的。而学生音乐素养能力的综合提升必定可以对她们的弹唱能力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一、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一门音乐知识的综合学科,它并没有一个专业的学术解释,但却是学习音乐的学生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必修课,而且音乐素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这个学生的学习音乐的能力和动力。目前对音乐素养的普遍认识是:音乐素养是一门包括读谱、视唱、听音、节奏、和声、写作创编、音乐赏析和中外音乐史等多方面的综合理论基础的课程,是我国各个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的入学必考科目和入校后的必修科目,同时也是目前器乐考级开始要求逐步增加的音乐理论基础,是培养学习音乐的学生的全面音乐素质提高的一门重要学科。当前,在学习音乐素养上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在老师方面,认为一节课时间有限,大部分时间用在乐器演奏教学上,哪有时间去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素养?这种想法,容易产生演奏能力与音乐素养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它直接表现出学生识谱速度慢,识谱错误率高,对音乐内涵不能领会,致使练琴效率变低,学琴周期拉长,压力增大,兴趣消失。在学校方面,如何快速培养一个零基础的孩子在短短的几个学期内达到可以胜任幼儿园儿歌弹唱教学的需要,是培养机构的责任和重中之重,因此,培养机构和院校往往比较重视技能教学,以便快速的完成培养目标。在家长和学生方面,忽视音乐教育规律,拔苗助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一味要求老师赶进度,赶级别,只为了拿到证书而努力,致使老师只能舍弃音乐素养课程的教学,即使考级通过了,或是比赛拿了奖,也只能停留在会弹或唱一、二首曲子,其他什么都不会,造成这种情况是学习音乐者极大的不幸,也是老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时间上的一种浪费。使得学生未来的'工作学习以及发展缺少动力和创造性。

  二、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一般是一周一节声乐课,两节钢琴课,这样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技能技巧的练习,重在让学生掌握了弹唱能力,而忽视了音乐理论课程的支撑,殊不知任何技能技巧都离不开理论知识,就像大楼的根基一样,只有根基牢固了,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建造高楼大厦。而幼师学生将来面对的是幼儿学前教育的教学,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可以看出幼儿音乐艺术的培养目标主要从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进行制定,因此幼师生的培养和教育不应该仅从弹和唱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而更应该重视音乐素养的综合教育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基础乐理知识、音乐赏析的方法、中外音乐的发展历史、音乐的和声结构、音乐的创作编辑等各方面。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从他们入学的水平层次以及在校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和走向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而言,学校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她们的技能技巧以外,还应该在理论知识方面给予她们一定的补充,音乐素养的相关课程和知识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的课程比例,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将来走向工作岗位之后还可以有更多的可发展性,能够更好的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尤其是基础乐理知识,儿歌创编、和弦编配以及音乐赏析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些理论知识的支撑,才可以更好的服务学生的技能技巧能力的学习,也才可以更好的在幼儿园音乐教学、幼儿音乐艺术培养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运用。

  三、综合能力

  总的来说,一个学习音乐的人,不学习音乐素养就等于是一个机械地弹奏和歌唱的机器人,他就无法去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所以,学习音乐素养是为了全面提高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并且以此促进学员对专业科目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感悟、理解和创造能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歌弹唱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个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各个理论课程的支撑和铺垫,仅仅依靠每周一次的钢琴技能课堂是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和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的。因此需要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和院系共同努力,从课程设置到课程安排以及实践课程训练等全方位的重视和提升,从而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技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弹唱技能和音乐素养课程知识的学习除了要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各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还应结合幼儿三至六岁的发展特点,重点培养幼师学生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表现的能力,运用肢体动作、或节奏韵律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学习音乐的引导者和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刘川.《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测略》[J]北方音乐20xx.10

  [2]杜涓李云秋《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音乐素养培养的策略探讨——关于应用型本科办学的思考》[J]音乐时空20xx.06

  [3]李娜.《浅析幼师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基于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J]大观20xx.11

教育论文13

  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属性分析

  一、大学继续教育的概念

  在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德国颁布了“巴拉特教育法”,对继续教育做了系统阐述并加以实施,这被世界公认为继续教育的起源。继续教育在美国被认为是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一种范围很广泛的教育,旨在使人不断获得与自己职业有关的,或为了转换职业、岗位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在法国,继续教育则是在人生中继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大学教育后的第四种教育,它包括为获得学校毕业证书的补充教育,为获得职业资格的职业教育以及大学毕业后学术再教育。在日本,把继续教育叫作研修,即研究、进修,主要有在职培训、业余培训、自学和自我发展等三种形式。我国关于继续教育概念的界定也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大学继续教育是大学面向在职人员提供的一系列教育培训,包括学历与非学历多种形式和多个层次。1979年,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在墨西哥城召开,中国代表团在参加了这次教育大会后,正式把“继续教育”一词引入中国。1984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继续教育办学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成为我国继续教育步入正规化办学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继续教育日益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已发展为支撑国家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模和社会效益上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大学继续教育主要表现为:一是学历教育,包括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学考试;二是非学历教育,即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

  二、大力发展大学继续教育的现实必然性

  (一)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20xx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部属高等学校成人大学教育和继续教育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各校要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和规范管理,并纳入到学校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求大学整合资源,进一步理顺成人大学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20xx年2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引导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随着全社会终身教育体系的推进,大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发挥大学在高等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承担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为让更多的人接受适合自身的继续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学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四个主要功能。大学继续教育作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要主动服务引领国家终身学习社会构建,主动担当起积极服务与引领的社会责任,这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但可以迅速提高所属大学的办学声誉,而且有利于提升所属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另外,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事业还能够使大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取一定数量的办学资金,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主决定继续教育结余资金的用途,从而为开展大学品牌宣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职工待遇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教育机构是大学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学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经过多年的积累,相对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而言,拥有资源上的先天优势:有一整套规范系统的继续教育教学制度、管理规章制度,总体上办学规范、有一定影响力且规模较大;大多办学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人文气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优势;学科专业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综合实力强;管理人员大都经历了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传统成人教育向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转变过程,队伍稳定;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齐全,具有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风气,能促进继续教育良性发展。这些优势决定了其在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中是实施继续教育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教育机构。

  (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应成为大学的重要战略选择

  顺应形势,充分发挥大学在继续教育事业中的主力军的作用,把开展继续教育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有利于体现大学存在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大学继续教育地位的高度重视,体现出大学对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战略前瞻与把握,将更好地拓展和延伸大学的战略空间,为大学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强的战略支撑。

  三、大学继续教育的市场属性

  (一)市场的需求引导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正在向创建新型工业化国家的目标迈进,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关键时期。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现阶段非常关键。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正是源于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的这些迫切需求。对大学继续教育的市场的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了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它要求办学主体的办学行为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对市场变化敏锐反应,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计划制订等。大学继续教育要注重开发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继续教育市场,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策提供人才支撑。

  (二)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大学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优胜劣汰的市场的法则,使得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过程充满竞争性。在“适者生存”的大学继续教育生态环境中,作为大学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继续教育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把提高办学质量和学员的满意度作为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大学继续教育和市场需求之间相互选择的效率。它要求大学继续教育机构既要注重对办学资本的经营取得社会效益,又要追求兼顾办学使命前提下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市场的公平性保障大学继续教育的'健康发展

  市场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公平的市场环境。大学应对继续教育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做出制度规定,明确继续教育作为大学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将其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要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建立专家型的管理队伍,体现专业人做专业事,还要加强制定和建立健全与市场对接的政策与机制。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加快大学继续教育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建立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建立办学机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四、大学继续教育的市场化之路

  (一)建立市场化思维方式

  与传统大学教育不同,继续教育的内在特点决定了它的发展必须在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需求的指引下,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大学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能否有市场化思维方式,而是必须有,否则就不能发展,甚至影响到生存。大学继续教育的市场意识淡薄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最终影响到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大学继续教育应该牢固树立服务市场的意识,要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市场需求,确定服务对象,准确进行自身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教育项目、设置专业课程;要保证课程质量,倾听学员心声,方便学员学习。此外,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还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积极开拓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国内外教育机构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规模发展为前提,树立特色发展的理念

  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在重视质量的前提下,必须有规模地发展。没有规模,就不会有质量。有了规模,其效益就会大,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就可以拿出一部分收益来抓质量。所以,继续教育永远要把保有和扩大规模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规模促进质量的提升,这是它与普通大学教育不同的地方。大学继续教育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应依托本校的文化传统,注重传承大学的文化价值传统和精神气韵,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大学继续教育要有完善的品牌化发展战略,强化有特色的品牌发展理念,坚持走有特色的品牌发展之路。

  (三)建立适合继续教育特点的市场化管理体制

  1.市场信息一体化。来自对整个教育活动相关的最新信息搜集,有助于教育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对教育系统进行调控,修改和制定更加切合实际情况的决策;通过对不同阶段数据的分析,可以寻找教育发展变化的规律,以便对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

  2.质量监督一体化。质量是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要在继续教育办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党政联席会议、会计报告制度、办学信息公开制度等,加大监督制约力度。研究和探索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有利于督促继续教育学院不断致力于课程开发和设置,从而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3.激励奖惩一体化。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要利用经济手段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参与继续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按照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发放奖金和福利,体现出他们的劳动价值,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潜能。

  4.学员服务一体化。大学继续教育机构要适应社会和个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做好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研发,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项目课程体系。不管是培训项目策划、项目管理、项目营销,还是课程研发、师资开发和配备、质量管理和控制、教学服务、培训效果评价与反馈,在各个环节都要优化流程,做到职责到位,责任到人,不断提高继续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四)构建灵活的、自负盈亏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1.实施“走出去”战略,稳步拓展发展空间。市场化运作下的大学继续教育机构应该在全国各地设立并维护好学习中心、办学点,积累办学经验,保持一定的办学规模,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在海外设点,提供全球教育服务。通过积极参与大学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看到与发达国家世界一流大学举办继续教育的差距,虚心学习,又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扬长避短,在理论与实践上掌握继续教育国际化的主动权。

  2.加强各方面合作,做好校友会工作。大学继续教育面对的中间客户包括招生代理人、师资服务提供商、教学服务合作方等;终端客户包括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个人等。加强与各方面的合作,在整体规模、项目规划、地区分布等方面为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化创造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要重视大学校友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校友资源的开发。通过成立继续教育学院校友分会,建设继续教育学院校友网站,主办继续教育学院校友杂志,开展继续教育学院校友活动,对加深同学情谊、提升校友对母校认同感和归属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实行项目运作制,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项目运作制具有便捷、责任明确、运作灵活等特点。实行项目运作制,需要:(1)项目负责人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拥有一定范围人、财、物管理支配权;(2)建立项目保护机制,创造条件鼓励做大做强,避免内部恶性竞争;(3)重视项目研发,建立一支既能及时搜集团体和个人的需求信息,快速反应,又有极强的课程资源整合与掌控能力团队;(4)做好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在项目结束后对学员的定期回访、座谈、联络,总结项目的课程对学员的影响,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完善。

  4.吸引继续教育投资,实现大学继续教育高速成长。大学继续教育办学资金严重不足和资本市场在配置办学资源中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是一个普遍问题。大学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就要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进行市场化运作,树立一种营销的理念。借助金融资本的力量,实现大学继续教育高速成长与对外扩张是未来的一种选择。用新的视角、思路、途径和方法来重新认识大学继续教育发展速度、规模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促使大学继续教育发展速度、规模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大学继续教育的发展,揭示其规律并用以进一步加快我国大学继续教育发展,才能在转型发展中抓住机遇,立于不败之地。

  (五)重视大学继续教育的教育属性

  在大学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市场属性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被扭曲和夸大,表现为对经济效益的追逐,使得大学继续教育具有浓厚的商业活动性质,背离甚至侵蚀大学教育的本质,但这不能成为否定大学继续教育市场属性的根据。大学继续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循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一般性规律和特点,脱离了这一根本,大学继续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必须认识到发展大学继续教育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还要符合市场规律,要做到两个规律的统一;必须警惕“市场化能解决大学继续教育所有问题”的简单化偏向,高度重视大学继续教育的教育属性,理性地应对挑战,创造大学继续教育的辉煌未来。

教育论文14

  艺术素养幼儿教育论文

  一、耐心润泽,积蓄体能

  健康的体魄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根本保证,是一切活动正常有效开展的前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幼儿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健康,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既重视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又注重他们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培养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耐心润泽,为幼儿可持续发展积蓄体能。为了增强幼儿体质,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力求上好每一节健康课。为了吸引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我精心设计户外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习基本动作,训练他们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例如,我设计了一节“玩转垫子”游戏。我将幼儿分成每四人一组,每组四块方垫子。为了让孩子们得到充分锻炼,我除了提醒他们活动中注意安全之外没有提出其他过多的要求,让他们各小组自由发挥,利用垫子尽情游戏。孩子们开始时小心翼翼地站到垫子上感受它的柔软,接着,有的孩子就在垫子上跳跃,有的孩子在垫子上翻滚,有的孩子把垫子叠起来在上面纵跳,有的孩子把垫子排成一排,在垫子上连续跳,还有的孩子手拉着手合作跳。最后,我用录音机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在垫子上发挥想象,自由设计动作,尽情舒展活动。孩子们在有趣的垫子游戏活动中锻炼了跳跃、平衡等运动技能,训练了协调性和灵活度,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我除了利用健康课开展好体育活动,还组织做好上、下午的课间操,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在各种活动中锻炼体质。除了幼儿身体素质的训练外,我还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讲究卫生、均衡营养的保健教育,对他们进行乐观合作的态度教育、勇敢坚强的意志教育。

  二、潜心培育,涵养素养

  美丽动人的鲜花无不经历阳光雨露的沐浴,鲜花盛开之前需要我们精心培育,给它浇水、施肥。我们要潜心培育幼儿这朵花蕾,为他们提供养料,促使他们更好地绽放。艺术素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生重要素养之一,我们不能仅仅看重知识素养,更要关注幼儿阶段艺术素养的熏陶和积淀。音乐和美术是世上最美的花朵,散发迷人的芳香,也是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主要内容。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特别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例如,我在教学儿歌《小燕子》时,首先给孩子们播放了一段关于小燕子的视频,让他们感受小燕子的`活泼可爱,然后组织孩子们戴上小燕子的头饰,扮演小燕子飞翔舞蹈、衔泥做窝,在角色表演活动中认识小燕子的美丽和勤劳。在接触感知小燕子后,我播放音乐让孩子们欣赏歌曲《小燕子》,最后,组织孩子们在一步步感受体悟中学唱歌曲,并且带领孩子根据音乐节奏律动。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情感,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素养思维和创造性。我们还经常指导幼儿参加绘画、手工等形式的美术活动,为他们创设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帮助提高艺术表现的技能,涵养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结语

  我们要创造和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自由表达情感,丰富想象创造,让他们享受到艺术的熏陶,涵养艺术修养,发展艺术潜能。在教学中,我们要更新观念,切莫心急,耐心培育,关爱孩子,静候花开。

教育论文15

  科学家认为,教学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体操,幼儿期数的概念和数学计算能力的发展,直接反映着幼儿发展的趋势。

  幼儿教育有其独特的独点,幼儿由于其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运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根据这一理论,在组织大班教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教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在游戏中学数学

  游戏是个体主动的、自发的、愉快的自由活动。教育学家说:“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年幼儿童必然会从事游戏,除非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不正常状况因而遭受痛苦,或者是被置于受到限制的环境。否则,他们是不可能不游戏的,游戏与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它是“儿童的工作”,但又不同于“成人工作”。将游戏融入数学知识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否则枯燥乏味的数学只能使幼儿敬而远之。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教师教的轻松,幼儿学的愉快,数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1.结合角色游戏学数学

  角色游戏,是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模仿和想象,体验活劝的乐趣,创造性地反映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可通过角色游戏帮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在复习整点、半点时,可做游戏“报时”,一名幼儿戴上公鸡鸡头饰,学公鸡叫“喔、喔、喔……天亮了”。教师扮演“太阳公公,敲六下三角铁,其余幼儿扮演“时钟”将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拨到12和6,表示6点钟。

  在数学活动中,还要接触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概念,可在“娃娃家”或“小商店里”,让幼儿扮演“小店员”或“娃娃阿姨”表演卖商品的游戏。还可以在“小诊所中”,让幼儿扮演“白衣小天使”的角色,给幼儿看病。还可以在“娃娃家”活动中提示幼儿清点娃娃的“数量”、玩具的“多少”,设计物品摆放的位置等。

  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既调动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又注重了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结合结构游戏学数学

  结构游戏中,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让幼儿明确用了哪类积木或插塑,应该放在哪个方位,哪块应该放在上面,哪块应该放在下面,哪块放在中间,积木的形状是梯形、三角形、圆形还是正方形、菱形,让幼儿搭座“小木屋”等。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教玩具,能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3.结合音乐游戏学数学

  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在音乐中接受数学教育。如:在复习“8的分成”时,我们可以做“拍拍奏奏”的音乐游戏。儿歌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花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每个摘了8个果,又有苹果又有梨。七个阿姨七个样,请你猜猜每个阿姨摘了几个苹果几个梨?请七个小朋友代表七位阿姨,分别用红、黄圆点卡片,摆出所摘苹果和梨的数目,并说出相应的组成形式,如:第三个阿姨摘了3个苹果5个梨(●●●○○○○○),以此类推。

  4.结合智力游戏学数学

  在智力游戏中,可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及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如:复习大于号、小于号时,把1—10的数字卡片,按单数在上,双数在下摆成两排,教师说“5和2比”,全体幼儿边举“>”的卡片,边说5大于2。老师再说“4和7比”,幼儿边举起“<”,边说“4小于7”。在复习对单、双数的`认识时,可做游戏《神奇的花》。请一名幼儿做种花人,其余幼儿集体朗诵儿歌:“神奇花,神奇花,风吹雨打都不怕,你猜猜,开的是什么花?”种花人可以回答“单瓣花”或“双瓣花”,其余幼儿分组手拉手相应的各种单数(1、3、5、7、9)或双数(2、4、6、8、10)。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的世界的,由于年龄特点,孩子们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结合户外游戏学数学

  我园幼儿大多数家庭来自农村。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在学习了数的组成后,让幼儿到户外活动时,让幼儿捡些小石子,小树叶或从家自带玉米、小麦、大豆粒等进行数的分合练习,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分,练习数的组成。在复习相邻数时,可以做游戏《找朋友》,让幼儿在户外站成一排,每位幼儿胸前挂张数字卡片(1—10),老师边拍铃鼓边说:“嗨、嗨快上来找好朋友”。老师用点兵点将的形式点到一名幼儿,幼儿大声报数,“我是×”。然后与这个数的相邻数一齐说:“嗨嗨,我是你的好朋友”。

  2.结合体育游戏学数学

  体育游戏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蹦蹦跳跳锻炼体质、提高技能、学得知识。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进行“投球”比赛,比较远近。在复习1—7的序数时,在硬纸板上画一幢楼房,一共七层,每层有两个房间。56张小兔卡片,小鸡、小鸭、鹅、狐狸、小熊、小乌龟、小花猫、小狗、小猪、小羊等14种动物的卡片。幼儿送小动物(小兔子除外)住新房,每种小动物住一间房,说说玩玩,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楼,谁和谁是邻居。在复习10以内数的相邻数、序数、双数、单数时,可为每一位幼儿编上号,从小到大排成一横队。教师说:“请单数幼儿出列,然后再请双数幼儿出列。请比某数大1或小1的数(幼儿)出列”。另外,通过训练幼儿各种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空间方位和时间概念的认识。

  3.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如:结合“按大小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我给球儿来排队》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数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有学者提出了让幼儿从“操作中学数学”向“社会情景中学数学”的理论。总之,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各类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散点渗透,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数学知识,发挥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掌握得更牢固、扎实,从而达到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

情感教育论文11-24

艺术教育的论文10-06

舞蹈教育论文03-15

关于教育论文11-08

教育故事论文07-30

与教育有关的论文11-07

中医教育论文11-30

小学教育论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