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11 10:03:07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美育教育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美育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美育教育论文

美育教育论文1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

  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让孩子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人文底蕴。语文与美育的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美育教育论文2

  摘要:随着新课改发展需求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界人士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强。现阶段,在教育界中,各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同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所在,同样,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可有效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不断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所在,切实地提升了学前教育教学水平。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诸多优势,本文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阐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美育应用的相关策略,望为相关在学前教育的工作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前教育;美育应用;策略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作的一种教学体系,该教学手法主要突出的是多种艺术形式互相融合为一体,实现综合化的音乐教育形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不受年龄限制,此种教学法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来学习音乐。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1.即兴创作性

  现阶段,学前教育教学中愈加重视对幼儿多方面才能的培养,而音乐教育教学更是为了有效树立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幼儿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产生即兴创作的兴趣,对幼儿唱歌及舞蹈进行有效指引,以即兴创作为前提基础,实现对自身的情感和心理活动进行更为直观的体现,进而有效促进幼儿各项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发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他人和谐合作的意识。

  2.参与性

  音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表演者与聆听者之间产生精神的共鸣,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表演者通过音乐表达出自身的精神意愿,实现情感的抒发,而聆听者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表演者的精神灵魂所在,进而形成自身的感悟。因此,音乐的过程是由演奏与聆听两个部分组成,更加注重于参与的过程,表演者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音乐之中,在表演之中传递自身情感思想。在学前教育教学中,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幼儿积极参与到音乐的教学活动之中,同时突出幼儿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自身角度分析、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提升幼儿的音乐体验,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有效提升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巧,同时更促进了幼儿各项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教学的美育应用策略分析

  1.强化音乐教学师资队伍

  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各类院校的教学应用实践表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需要音乐教师具有过硬的音乐技能及较高的音乐素养。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工作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人员其专业素质及音乐素养相对较弱,同时缺乏一定的音乐教学技巧,另外,在教学理念上也较为落后,以致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上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不断加强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音乐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定期组织音乐教师技能培训,为音乐教师争取职称提升机会。

  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基于学前教育中的学生年龄多处于三到六岁之间,孩子们正处于一个对任何未知事物都存在好奇的心理阶段,同时也是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黄金时期,而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通过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可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际运用中,音乐教师需根据幼儿实际情况,针对幼儿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摒弃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通过创新各类教育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如教师在教一首歌谣“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脚底下”,教师前两句从低音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到低音,然后动作是从坐在地板上,到腿屈膝、脚平放,双手从脚随歌声做出上爬动作,双手到头顶后再唱下两句,通过这样边唱边做来提升幼儿对高低音乐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加强即兴创作教学的开展工作

  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幼儿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思想会因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见解。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需注意加强幼儿们对音乐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即兴创作的方式来表达幼儿对音乐的感悟,或可在此过程中改编歌词、音乐及舞蹈等来增添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实现幼儿们音乐创新能力的发展扩散。如在对“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进行歌词改编,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理解创新歌词,为其提供想象发挥空间,并针对改编的歌词说出自己改编歌词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促使幼儿树立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还能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严重影响,其教育评价体系仍较为固化和死板,同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幼儿的综合成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中,应注意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创新。首先,教师需注意以审美教育为评价体系当中的核心,重视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文化;其次,在对幼儿表现的评价中,切勿单纯的考查其学习成果,而是应加强对幼儿创新能力、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学习成果等相结合为参考的评价体系;最后,教师需加强对幼儿的表扬,运用适当的激励方式来提升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工作的工作重点已经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满足了新时代幼儿的心理需求特点,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较好地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服务于学前教学工作,提升幼儿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素贞.浅谈幼儿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5,19.

  [2]杨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9):217-217.

  [3]张羽程.试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大科技,2016(23).

  [4]丘宝玉.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15):121-121.

美育教育论文3

  摘要:在美育中,声乐教育是组成之一,可以通过审美教育实现出来,使审美教育可以利用声乐教学中的一些规律实现在整个声乐教学中的贯穿。学前教育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涯以及性格养成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利用声乐对其进行美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其从孩提时代便获得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从而为其未来审美情操与良好品格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美育;审美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学前教育中声乐教学正是可以通过美育来进行渗透。

  1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

  学习阶段,无论是哪一个学习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而对整个学习生涯阶段的学生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毫无疑问就是学前教育阶段。通过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声乐教学,可以让儿童们,最早的进行学习和接触一些美的认识感知。美育怎么来渗透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在最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中,声乐教学是一个非常简单,拿手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我们知道,在学前教育中,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游戏,声乐教育,还有一些视频来提高儿童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们进行实际的实践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美育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有趣的当属声乐教学了。通过一些声音的传播和感知,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任何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作为教师,对于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也是循序渐进的。

  2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建议

  2.1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我们自己认真领悟和体会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才能更好的将其中的意思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明白其中的内涵所在。有的歌曲宣扬的是激情澎湃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歌曲宣扬的则是互助互爱的友爱的精神,有的歌曲宣扬的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困难和阻挠。由于我们教授的歌曲的不同,所以我们更要准确的理解教授歌曲的内容以及背后的内涵所在。这项任务是非常意义深远而且重大的,歌曲中所传递和表达的内涵,通过我们的语言进行描述,会让学生对于美认识美的能力有一个很大的提高。这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步骤就靠我们教师去实现了,所以它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当好好地钻研理解教授歌曲的内容和内涵,只有钻研透彻,才能在声乐教学中对歌曲有更好的理解,结合美育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所以这对于教师来说,做好正确理解与教授歌曲的内容与内涵这一项是一个小小的挑战。

  2.2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我们应该知道儿童在学习的时候,特别擅长想象,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创造出一个幻想的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正确引导,而且要善于引导儿童自由发挥想象这一方面,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歌曲的内容内涵,更加深刻地体会其中美育的含义。比如说当我们教学生《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儿童自己站起来说一下,听到这首歌曲想到了什么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通过对不同的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儿童在这方面其实是有很大很大的想象空间的,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在教这样的歌曲的时候,我们不应当直接提供儿童视频画面,而是应当通过声音来传递一些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声音在这个过程中要富于变化,充满感情。不先把事实的真相给学生透露出来,就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极好的措施之一。

  2.3按照儿童喜好甄选歌曲:其实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按照儿童喜好来甄选出自己所要讲的歌曲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们都愿意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讲解起来也会有更大的动力和积极性,学生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美,认识到美,感受到美。什么样的歌曲才是好的歌曲呢?既需要满足儿童的喜好,又需要符合当下的时代潮流和主要的思想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完善,想象等措施来使儿童最深刻的体会到美,认识到美,感受到美的歌曲才是好的歌曲,才是应该洗尽万千的歌曲当中挑选出来的。只有正确选择儿童喜爱的歌曲,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歌曲的甄选对于教师来说尤其重要。儿童不懂特别高深的内容,如果我们教师硬是这样强调,学生肯定是理解不了的,所以甄选歌曲的度需要教师仔细把握。

  3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对教师的要求

  我觉得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第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要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就决定了对于学生来说的美育渗透可能性多少的一个掌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合理选择声乐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慎重再慎重,就应该通过千挑万选,左思右想,不能怕麻烦。而且对于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对于教师来说,我们很清楚,学前教育这个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如果我们选择的是一些比较高大上的歌曲来进行教学,那么根本不用说对教学一定会产生相当恶劣的影响,至少是毫无意义的影响。那么学生怎么才能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认识到美呢!另一个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教师需要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想想看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声乐技巧,唱歌都跑调,怎么来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内含和美妙呢?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良好的声乐技巧这是非常重要的。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教授一曲外国的非常流行的儿童听的歌曲的时候,那首歌曲还是美声的,如果我们不会美声的发声,那么我们必定是糟蹋了这首歌曲。学生们也不会有很好的理解和认识,更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美,认识到美,感受到美了。

  4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通过一点一滴来的。这篇文章主要从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渗透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教师的要求。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既然是渗透也是循序渐进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更加努力地寻求让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并且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美的措施.

美育教育论文4

  一、对生活美的体验

  美来自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体育运动、竞技、游戏不仅仅是人的情感的渲泄,更重要的是人改造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生活美的教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身体活动,促进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过程外,融合对生活美的教育。另一方面开展野外体育活动,更能使学生达到对生活美的教育。因为举行此类活动,学生通常都要准备食品及其备用灶具,在活动中,学生要生火、做饭、搭帐篷、确立方位、使用地图和指南针等。在出现伤病的情况下,还要会医务急救和排难,学生通过自身劳动,锻炼了独立生活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二、对情感美的感悟

  现代教学论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和利用提到了相当重视的地步。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非智力因素是为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服务的。但这里把情感放在了教学内容和追求目标的位置上,是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美的情感教育,即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要实现其目标,必须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因素:

  1、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强调学生是教学主体、学习的主人,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是实现目标的前提。使学生把体育的学习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的基础上,这是实现目标的基本保障。

  2、在教学的观念结构上,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这三种心理活动有机的统一,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强调体育课必须情知交融与身体发展并举,体育教育结构应是融认知、情感与身体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3、情境的创设、场地的安排、教材内容的`选舍,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都有成功的感情体验,使他们在“心态平衡发展”中产生强烈的体育爱好,养成喜欢学,以苦为乐,乐此不疲,自觉锻炼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又如场地处理安排上,仅跑道上划白线和不划折线,学生跑起来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觉,所以,在场地器材布置力求美观新颖,学生产生新鲜感。又可以挖掘教材中固有的情感因素,准确及时地给予培养,促使其情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4、个性的尊重并能使其充分发展是实现目标的基本方法。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体育、个性及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的认知规律,要用一种因材施教、分类组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方式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方面加以区别对待。特别强调,因体育动作困难,身体素质差比不上其他同学而产生紧张、畏惧、出现信心不足、抑郁心态等不良情感品质时,教师更要细心、耐心辅导、充分鼓励等手段,以求达到学生心理上的转变。

  三、对真善美的领悟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规律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形极其丑陋,但他却感人至深,正是由于他具备了真与善的品德,才使得他有一种崇高的美的形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真善的教育,即如何“做人”的教育。如教师可及时抓住体育比赛中时常出现的运用不正当竞争手段,靠投机取巧获胜的现象,是对学生的误导,因此从人的本质上去弘扬真正的人格精神,从体育精神方面去教育学生,认识和理解体育比赛对参与者行为规范的要求。在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遵守规则,言行一致,做一名名符其实、堂堂正正的胜利者。面对体育运动中艰难困苦对人体生理负荷能力的挑战,能否做到不怕苦不怕累,持之以恒;面对体育竞争中,时时刻刻有失败的同学,竞争对手意外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能否及时得到其他同学的友爱、温暖和帮助等等思想认识问题,都需要教师在有意无意之间悉心培养。

美育教育论文5

  论文概述:

  素质教育论文:如何推进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的美学教育由硕士毕业论文中心,硕士论文组整理提供,本文阐述了如何推进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的美学教育

  论文正文:

  如何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推进美育,由硕士论文中心和硕士论文组提供。本文阐述了如何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推进美育。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全国都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受到高度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引领”的旗帜。知识教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体育运动以全民健身为目标,其活动健康有力。劳动教育可能与生活实践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美育呢?美育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在谈到人文精神时,我们往往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讨论艺术美理论时,我们经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是正确的。无论初中数学理论离现实有多远,它总能找到自己的实际应用,体现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优点。初中数学的美在于它独特、微妙、简洁、有力的本质和人们在建立这些理论时的`创造性思维。这些观点是否充分反映在初中数学中?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教育”。在这里,我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然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确实令人深感遗憾。幸运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提出,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单元《初中数学与文化》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在美学中的重要作用,这鼓励人们将对初中数学的追求转化为对完美的追求。基于此,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2、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达

  美,作为真实事物和现象、物质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的总和,具有对称性、相称性、和谐性和色彩变化性。清晰度和新颖性,初中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上述美丽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世界充满了美:数字美、形式美、形状美。。。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合理的布局、严谨的结构、和谐的关系和简洁的形式。

  初中数学美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初中数学内容来看,有概念美、公式美、系统美等。从初中数学方法和思维来看,有简单美、类比美、抽象美、无限美等。从狭义的美学来看,有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

  通过对初中数学美的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初中数学中存在着美的因素,初中数学的发展受到美育思想的影响。在这里,我们可以用古代哲学家和初中数学家普罗克·拉斯来断言:“哪里有数字,哪里就有美。”

  2、数学美在初中的作用

  美育的范围正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不仅通过音乐和艺术获得美的熏陶,还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来美化精神境界。美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塑造完美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可以培养人们创造和发明初中数学的热情。

  (2)初中数学的美可以激励人们寻求真理。

  (3)初中数学的美感可以检验真理。

  (4)美与教的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的美感可以达到启发学生美感,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如何教育初中生数学之美

  从科学之美的层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在陶冶情操、提高思维品质方面发挥着作用。这些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感、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科学思维方法的美等。科学美的发现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美、理性中意想不到的“惊喜美”、技能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美”以及写小论文时的“创造美”。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讨论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美、证明美、系统美、无穷美、平衡美等。,从而引领学生走进初中数学美的天堂,培养他们的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和欣赏初中数学的美。另一方面,“从实践到实践”,只有把美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评价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的教育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表现美,二是运用美。具体的探究方式如下:

  (1)展现隐藏的美。

  (2)挖掘初中数学的美。

  (3)在初中创造数学美。

  (4)将美学原则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素质教育论文:如何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推进美育通过博士论文网,论文中心将为您提供信息。

美育教育论文6

  一、美育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是必要的,有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教育的运用将利于物理教学的高效开展,将利于物理学的持续发展,同时利于物理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物理主要研究的是物质构成、转化与运动等,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物理概念、模型、公式与抽象的思维方法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教师讲解的难度,同时物理的枯燥性,致使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不足,对其内容的掌握也相对困难,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将其对称美、统一美与和谐美等融入到教学中,将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物理的美,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效率。其二,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素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将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吸收,从而使其具有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美育教育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让学生通过美的熏陶,其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

  1.挖掘物理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物理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物理规律在不断研究与探索,这不仅体现了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学家的崇高精神美德。如哥白尼的地心说,在当时,哥白尼面对艰苦的环境,仍旧对其学说不放弃,执着的追求,其专心研究三十载,最终使其学说更加系统,让人们对世界形成了新的认识;同时,自然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物理学家对其研究,其思想也体现了和谐美,从而让人们对物理学所具有的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法拉第的理论中,统一了电与磁;在广义相对论中,统一了物质、空间和引力等,这些物理知识将统一美与和谐美真实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让教学与学习中蕴含了无限的美学精神与美学内容。同时,物理学的美还表现在色彩、形状与声音等方面,其一,在色彩方面,光的干涉试验中,将出现一种分布均匀的彩色条纹;其二,在形状方面,物理学中的形是由点线面等组成的,其中的蛇行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线条在简谐振动图像中便可以观察到;其三,在声音方面,由于光波与声波在其传播过程中有着奇异性,在声波中极易形成衍射现象,主要是其波长相对较长。

  2.了解物理学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着众多的物理学史,这些内容有着无限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其内容,还要对物理学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同时教师要对物理学史进行积极的利用,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学习物理的热情,进而实现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将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品格。在对行星三大运动规律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普勒的生平事迹,对其中有趣的事情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其思考,并让学生对开普勒的科学精神进行学习与感悟,从而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家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受到诸多的启迪,进而再进行物理内容的讲解,将利于学生的'吸收与掌握,让学生对物理学的美得到准确的认识,并促进其学习,为其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3.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从而丰富其教学手段。在众多物理现象中,对其观察有着一定的难度,从而制约着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其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实现教学,将声音与画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将通过审美情境,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将利于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让其保持高度的集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保证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三、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注重其教学。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蕴含着统一性、对称美与和谐美等众多美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物理美,充分发挥物理美的作用,美育教育的实施,要对物理美进行挖掘,对物理学史进行掌握,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利用。相信,通过美育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美育教育论文7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美术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美育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融入美育教学,能够在发展学生美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美学观点,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分析美,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发展学生审美能力。基于此,文章就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高中美术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美术教学与美育结合的有效教育方式,以供相关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美术教育;美育渗透;策略

  美术作为高中美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调整与完善,高中美育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美术教学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现有的美术教育依然无法脱离传统模式的禁锢,高中美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方面,忽略了美育的渗透教学,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制约影响,高中美术教育逐步陷人困境,处于为难的境地。鉴于此,在素质教育深人推进的大环境背景下,高中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在实施教学活动中渗透美育教育,把美术教育拉到美育的轨道上来,从基础开始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为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不仅对高中美术教学有了更全面的指导,而且把美术教育推进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使社会重新去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科协同发展

  德国的著名物理学家H哈肯(HemrannHaken)就协同发展创立了协同学理论,他在协同学理论中提出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运作原理。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独立运行,只有当关联运动占据系统内部的主导位置时,才能发挥系统运作的最佳效应,促使各子系统间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同样的,现行的高中教育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融合了德智体美劳等子系统,而美育也包含了美术教育,它们之间既有独立运行,又有关联运动,只有把德、智、体、美、劳五者之间形成一个关联运动,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最大程度激发素质教育的力量。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美术学科所特有的情感价值,决定了其在陶冶学生情操、涵养、美感及人格方面的优势。可以说,美术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高中学生处于巧一18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时期的高中学生正面临生理、心理的巨大变化期,在各种因素的驱动影响作用下,高中学生的情感、情绪日益丰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个性;无论是情感、思维,还是个性、自我意识等都逐渐增强。为此,在高中开展美术课程,可以通过美育的渗透教育,把学生的内在情感诱发出来,从而触发他们内心深处的积极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调整自己的身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一)教育系统内部对美术美育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高中美术学科教学的长期实践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美育教学的作用。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对美育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时代认识,学校单纯地把美术课当成特长教育,过于重视美术绘画技术的发展,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影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绘画教学,把教学重心放在美术技法的培养上,强迫学生对美术进行临摹和模仿创造,在理论知识上,生硬地灌输所谓的重点知识,严重扭曲了高中生学习美术的思维,使得学生缺乏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也严重被扼杀。

  (二)受诸多因素制约,难以准确把握美术教学的科学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在于通过美育渗透教育,逐步引导学生端正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就选用一些违背科学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受到学校环境条件的禁锢,使得部分美术教师与时代脱轨,自身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无法跟上时代发展潮流,在实际教学中,仍旧在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准确把握美术教学的科学性,这对美术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美术学科所特有的美育作用也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三、美术教学与美育结合的有效教育方式

  (一)寓教于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美好的事物更能感染和触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有效的教育目的。在美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授知识、启发智慧、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借助优秀的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然而,由于受到学生文化素养、个人情感以及经历的局限,他们即使对美术作品的作者情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难以深人地把这种情感表述出来。只有从文化视野对作者情感进行挖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才能更加深人理解作品的内在世界。以米勒的经典美术作品《拾穗者》为例进行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单纯地知道《拾穗者》是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理解作者的个人才华。但是,学生在学习以及鉴赏的过程中,过于追求绘画的技巧,而对于画作自身所蕴含的`情感,却缺乏了深人层次的感悟和表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应立足作品自身的创作基础,在强调绘画技巧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拾穗者》所体现的自然简朴的田园之美,以及作品所传递的一些主题思想,如勤劳节约的美德、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清晰阐释,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够更深人了解作品内涵,自然地形成文化认同,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激发。

  (二)传教于技,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汉存在于我们的教学活动之中,同时也溶于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可见,要想使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为此,高中学校应针对自身实际,在美术教学形式的沿用方面力求多样化,尽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渗透美育教育。譬如:在欣赏《百老汇街的爵士乐》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具备的大容量教学信息,一边播放与美术作品相关联的爵士乐,让学生在伴随着声像、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影像切换中,多维度、多层次扩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寻找画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并把感受表达出来。相信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深人了解爵士乐所特有的节奏感,《百老汇街的爵士乐》中抽象的绘画语言也演变成了形象的视觉符号,教学中难点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再如:在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中,教师可以以琵琶演奏的民歌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和谐的学习气氛,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教师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词。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在浓郁的学习氛围渲染下,完成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审美的享受。

  (三)创设良好的美育渗透教育环境

  所谓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良好的美育环境氛围能促进气场,体现立意,更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美术的重要条件。可以说,学校是否创设了良好的美育渗透教育环境,将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为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艺术修养,实现美术教学与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自我表现和自我满足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学校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美术天赋和创造作品。其次,美术室也需要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取得发展和进步。除此以外,教师自身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把学生放在首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美术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下心思,做到用心和学生交流,关心他们,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获得愉悦和快乐的身心体验,更好地接受规范、科学的美术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美育作为完善人格建构和道德素质获得的重要途径,其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创造性思维,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素质培养。美术学科作为高中实现美育教育的重点学科,其所具备的学科优势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为此,在素质教育改革深人推进的大环境背景下,高中美术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实际,从学科教学优势出发,注重优势互补,深人推进教育改革,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质量,为困境中的美术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美育教育论文8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一、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I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Ihelp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OK.”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二、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canyousee?Whatcanyouhear?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talkabouttheseasonyoulike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youhappy?Doyouknow?Clapyourhands…”的歌曲时,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孩子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三、动情朗读,感悟美

  一个情感真挚充沛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情意,更要把学生的心灵陶冶得圣洁、美丽。营造多种形式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去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桂林山水》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初步阅读感受到的美,只是粗浅的美,要想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交融,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精读细读,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领悟为什么桂林山水的美能位居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处?

  为了营造情感阅读氛围,调动学生深入阅读情感,我用诗情画意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陈淼先生《桂林山水》中,水是怎样的水?山又是怎样的山呢?”这样的导语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之中,此时,学生情绪昂扬,情不自禁地深情地齐声吟诵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奇’‘秀’‘险’,展示漓江的水是怎样的‘静’‘清’‘绿’。此时此境,学生的情感饱胀得呼之欲出,不时发出惊叹赞美之声!教师抓住时机指导朗读: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漓江的水真绿ya,桂林的山真奇啊ya,桂林的山真秀啊wa,接下来指导朗读感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节奏美,桂林的山因水而秀,神姿仙态,漓江的水因山而绿,如情似梦,读来气韵流动,语势圆转,“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百里漓江一路风景如画,泛舟江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时播放同步动态录像来展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最后组织学生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领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将感情朗读推向高潮!形式多样并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朗读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将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四、品读写法,创造美

  《课标》指出,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教师要透过优美的语言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桂林山水》语言优美而生动,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在描写桂林山水特点时,作者成功地运用排比句式,使的句子对称工整,再看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漓江的水,却并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也不直接写桂林的山,却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通过对比突出桂林山水别具一格的特点。为了巩固阅读效果,达到学用结合,我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一定被林林山水的美所感染了,下面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请你们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你自己的感受,相信,小诗人就在我们中间!”接着孩子们一个个思索着,动起笔来。我在一旁巡视,竟然发现几个同学写的不错,如杜晴雨同学的《桂林颂》(桂林山美如画,千山各显奇秀险。漓江水绿如玉,游山玩水不思归。)刘晓琳同学仿照《忆江南》写的《忆桂林》(桂林好,山水甲天下。水静水清绿清澈,山险山秀山奇特,能不去桂林?)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语言竟然如此富有诗意。

美育教育论文9

  一、让学生通过视唱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一)要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所有的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节奏或节奏混乱,只能是噪音,而不是音乐。要让学生有节奏感,首先得激发他们感知节奏的兴趣,从简单的游戏开始。记得教一年级音乐时,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慢,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听两段音乐,来分辨他们的快慢、时值的长短,而是在课件上做成了游戏,哪个同学答对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笑起来,如果答错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还有在教学一年级第一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单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有些学生兴趣就不浓厚了,但是让他们拍着手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跟前唱时,他们唱得就特别起劲。所以说,把感知节奏融入到游戏当中,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地感知节奏、掌握节奏。

  (二)音准训练是提高音乐视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没有音高概念的学生来说,音乐再美,也是对牛弹琴,因为他感知不到,体会不到,更创造不出音乐的美。所以,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加强音准训练。

  1。首先要进行音阶练习,把握音准。在音乐课堂上,每次唱歌前要稍微练一练声,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型、换气方法来唱上行的音阶r、m、f、s、l、t、d′,唱完再反过来唱下行的音阶,让学生学会用科尔文手势来找音高。

  2。其次对学生要进行识谱训练。只有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所以,让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意义,准确辨认出乐谱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音的强弱等,就很重要了。例如,教唱《两只老虎》这首歌,在反复聆听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音高感,教师再让他们看歌谱,说说歌谱中的数字要唱成哪些音名,学生再把记住的这些音名随着伴奏套到歌曲里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自己视唱歌谱了。识谱训练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多听多练,熟能生巧。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自我示范,榜样的作用最大,学生模仿力来源于教师,教师足够优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示范要贯穿整个音乐课堂。音乐课堂导入后,教师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和指导;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总结。

  三、让学生通过朗读歌词来感受音乐中渗透的文学之美

  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讲求声律和格律,富有深远的意境、诗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达到了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吟诵,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例如,教学一年级歌曲《跳绳》时,我发现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读起来很带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拍着手,按照节奏来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场朗读比赛,结果,学生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的,两段那么长的歌词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再反复听几遍歌曲伴奏,学生就能轻松地唱出此歌。我曾在同年级的一个班试了试不读歌词直接用听唱法让学生学唱歌会怎样,结果效果不好,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唱,歌词总也记不住。这就说明学生只有体会到了音乐的文学之美,学习音乐才能变得容易。

  四、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肢体语言演唱,抒发音乐美

  教师要给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尽情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熏陶下,不断深入。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尽量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是小组、个人、男女生演唱或加入伴舞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体会音乐的创造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编歌曲或乐曲(主要是打击乐),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三度创作的尝试,或尝试利用电脑等设备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提高创编能力,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随便给学生一个音乐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头有的任意的物品或乐器,合作创编打击乐,结果收效显著,五年级的学生,有的组甚至还把自己创编的打击乐划分好了段落,加入一些引子,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时声势浩大,有时如涓涓细流,他们演奏完,脸上的愉悦之情都溢于言表,可见,学生确实能够通过创编活动体会出音乐的创造美。综上所述,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美育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吧!

美育教育论文10

  一、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转变对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认识。高校大学生要想从思想上重新认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那么就需要选摒弃那种狭隘的美育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育观”。结合马克思主要美学思想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美育观念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美育教育不但要重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还要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美育的对象有很多,涵盖了艺术、教育、人性等方面。高校把美育应用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美育”思想有更多的认识,并积极进行宣传。加强大学生对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新认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素养。另外,还应该美育制度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法律法规来完善社会主义美育教育制度,修改不合时宜的教育政策,拓展美育教育内容,是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各级教育部门也要更新美育教育理念,制定专门的没有工作制度,对高校的美育教育工作进行规范。有人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美育教育,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美育教育,要健全美育教育制度,就需要各级教育部门认真指导高校的没有教育实践工作,加强监督管理,把美育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坚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美育教育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根据美育思想及德育理念来加强大学生的美育认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完美结合。具体来说,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以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为主要原则,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社会主要美育精神文明建设。马克思主要对美育的理论阐述十分重要,这种唯物主义的美育理论能够有效指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大学生去全面了解马克思主要美育理论,了解唯物主义美育发展观,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新的方向。美育思想的原则具体表现在审美形象方面,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作为审美对象,在实践中把握美育思想原则,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也大有裨益。其次,坚持心灵与行为美的统一原则。大学生的形象美主要体现在心灵与行为上,美育教育是根据美育思想将大学生塑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质量良好的社会人,将大学生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结合起来进行美育教育,才能促进大学生做到知行如一。将美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感性的方式来表现。教育大学生不断注重自身的心灵美和行为美的修养,使二者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这种美育教育才能真正对大学生起到积极作用。最后,坚持理论实践统一原则。美育实践活动让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把思想政治理论通过简易的生活实例表现出来,协调好二者之间的.紧密关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角度来看,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好美育实践教育,其意义重大。

  (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文化建设。以美育教育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大力支持。美作为文化载体在高校的美育教育中作用很大,它可以让大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思想,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让他们积极面对学习、生活。要想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美育文化,就应该以美立德,强化高校办学理念,弘扬高校校风学风。高校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党文化为基础理念,发展多样化的文化环境。校园美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党的先进文化的指导,党的先进文化反过来又会促进校园美育文化的积极发展,让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去面对现实,努力克服人生道路中的艰难困苦。在校园美育文化建设中,利用校园景观和高校自身的文化理念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树立他们正确的道德审美观。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会收到校园环境氛围的影响,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净化大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环境保护中形成健康的思想。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进行校园美的文化建设,从高校发展大局出发,营造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个性及情操方面得到熏陶。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校园美育文化,积极弘扬优秀的历史传统。通过文化设施建设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感受美的魅力。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高校要把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开展“美”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对美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

  (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美的修养。高校的美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工作者尽职尽责地付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信念、人格修养无形地影响着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来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思想及知识理论素养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有很大影响,只有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针,并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大学生形成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知识理论素养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品质。因此,要做一个有德的教师,就要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与品德,以人格魅力去教育大学生求知务实、向善向美。给予学生积极的道德影响,让他们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自我完善,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用的社会人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以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结合美育思想来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博爱精神。

  二、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了目前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同时也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际性不足的问题。实际上,高校根据自身的教育工作发展形势来确定美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正体现了新时期的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内涵。如何更好地将美育教育融合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以美育教育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也是当前高校应该普遍重视的重要课题。

美育教育论文11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一、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策略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某个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2.通过教学情景的合理创设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纵览小学语文主要教材内容,其中很多均是针对我国名山大川以及名胜古迹进行细化描写的游记以及散文、古诗等,就此类型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建议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就教学环节中相关的视频以及导语、结束语、图片等进行精心设计,旨在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激发出来。譬如说,教师进行《桂林山水》这一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在为学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关的景色图片时,向其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国伟大祖国神奇景观,引导其立刻拿起语文课本,情绪高昂且热情地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且积极,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鼓励其勇敢发言,学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纷纷发言,为祖国美景而深感自豪,爱国热情全面获得深化,基于此,教师可进行相关结束语的设计,比如,“伟大祖国拥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饶的大兴安岭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巍峨的黄山和陡峭的华山、雄伟的'泰山,我们为之骄傲的黄河与长江等,作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们真为自己的祖国倍感自豪”,在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慷慨激昂的结束话语,使得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渐入高潮,起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体现。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就日常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活来说,跟小学语文教师接触最多的东西则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伦理、性格等,在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人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学生而言,其人格可谓是学生的灿烂阳光,如沐春风之所感。教师授课中,需注重整洁大方的着装,通过庄重且自然的着装突显时代气息,彰显蓬勃精神;作为教师基本功之一的板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为此,教师需重视板书的美感,美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调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构思好板书,条理清晰且结构整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展现同样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势、眼神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譬如说,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文时,教师能够带感情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样的思亲愁死,深深感受独处异乡的无助感觉。除此之外,教师需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引入课堂中,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征,不打骂,通过自身魅力在语文中渗透美育与德育,推动高效课堂的完善构建。

  二、结语

  综上可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强化渗透开展美育及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课标理念要求的全面贯彻实施,促使学生知识储备有效增加,思想获得净化熏陶。

美育教育论文12

  摘要:学校教育过度的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出现“淡化”,教育呈现大众“模式化”结果.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短板的补充,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通过功能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分析美育对教育的意义,以此探究美育的重要抓手,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策略,为今后在院校的推行提供深层次依据.

  关键词:素质教育;审美短板;美育;素质教育舞蹈课

  “教育究竟是应该满足于社会需求,还是满足于个人发展”?一定时期内,我们的教育界提倡“社会本位”教育观,倡导并积极培养专门性人才,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全部活动终点是对社会需求的服务,并最终服从于社会化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段时间,“社会本位”教育观被普遍接受,中国的教育都在为政治,经济服务,是典型服务社会的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教育观.“社会本位”观的教育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专门技术人产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小的的贡献.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教育逐渐的从“社会本位”转移到“个体发展”上,但仅仅是探索阶段.

  1美育“短板”与人格“淡化”

  20xx年以来,使受教育者成为越来越多的“某类人”,还是个性独立的“某个人”?将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培养放在社会需求的次要位置,还是以“完整的人”存在于社会?这些矛盾不容当代教育界忽视.完全以社会需求培养的人与依照个人发展培养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格的养成.“人格”在现代心理学中指的是“非智力”因素,是人在社会进程中不停顺应潮流与社会导向的方式与行为,受自身遗传、外部生存、教育环境的影响.广义的人格即个性,是独立人有别于其他独立个体的心理与心理倾向性的综合态,狭义的人格则是个性的最高价值映现,是经过德行与社会化的自我精神[1].本文探讨的“人格”是广义与狭义结合的一种高阶“个性”人格.依照个人发展养成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形成完善的人格,全面发展;而以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则是社会需求至上,其个性人格已在所受教育环境影响下逐渐“淡化”,教育的大车间生产出庞大数量的“模式化”的人.以“木桶理论”分析,其核心内容是:木桶盛水有量,其量的大小最终决定于桶壁短的那部分.“短板”是“木桶论”思想产生“非完美”结果的重要阻碍.如果将普遍认知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说德、智、体、美、劳)比作“木桶”的四块板,多年的学校教育使得“智育”板块最长,“美育”板块最短,德育、体育板块参差不齐.个体受教育程度不均衡,导致文化教育充分实施,相应的素质教育不及,很难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补齐“美育”短板,最大化的平衡教育之间的差距,养成个性化的人格是当代教育者们应该要落实的问题.

  2美育———“艺术:让人成为人”

  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升级,德育、体育等都已经贯彻到了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成为了必修课.美育虽与德、智、体育等并列,相辅而行的关系,却甚少得到教育界的重视,推行相当有难度.美育在整个教育大系中仍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部分学校或个人在美育的育人功能上认知不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够均衡,美育师资的队伍建设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美育是审美的再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单纯的将缺失的“美育”短板部分补齐作为审美教育是极为片面的,前文提及的“木桶理论”可以这样继续推论:假如木桶的桶壁组成中有任何一部分不能达到完全高度,木桶盛水量就不可能在最大值;假如木桶的桶壁组成都是完全统一高度,盛水量才能出现最大值.因此,更为积极的审美教育是各个板块之间的互相融合与促进,以美育牵引,“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正如《意见》规定:面向社会,面向大众,以美进行人的教育.长久以来美育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育就是音乐和美术,其实美育≠美术,美育≠音乐,美育≠戏剧,那么真正的审美教育是什么?是融合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并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身体为媒介的一种综合体教育.更通俗来讲就是以自身的参与,以自身完成的一种艺术美,通过外部的各项“刺激”,结合身心的自我意识与运动而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产生美的教育效果.舞蹈教育恰恰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最能以身体为媒介,综合运用音乐、戏剧、美术等形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发展全面能力,具有人文性与综合性特点.并且,舞蹈教育在补美育短板的基础之上,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促进、融合,完善人格,成为美育实施的重要形式.首先,对体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舞蹈是一种动觉艺术,除了包含美术、音乐艺术所具有视、听感以外,还存在着自我的主体动觉感受.拉班指出:“我们全部感觉是人们独一无二的触觉引起的结果.”舞蹈的动觉感受是最接近人体本原的感受,是原始生命的体现,人们通过动觉去感知世界,完善生理感官意识.舞蹈以人体为本源的艺术,通过律动形态与体育的作用功能相似,在对人的身体的训练———肌肉、韧带、神经与各项反射系统———起着与体育同样重要的作用.其次,对智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人的左脑与右脑分工协作,负责各自的“领地”,左脑分管理论与思维,右脑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左脑过度开发,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缺少艺术修养的“高智商”人才,这类人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素质教育舞蹈课(“素质教育舞蹈课”由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及其团队创设,来自于20xx.3—20xx.12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作为舞蹈美育实行的手段,其紧密围绕培养人的五项能力之一“创造求新能力”正是对右脑的开发体现.左、右脑共同协作,科学与艺术结合,逻辑能力与形象意识并存,使人从“半脑人”转为“全脑人”.再次,对德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学校教学不仅是智力教育,还应该是一种人格与情感的“德行”教育.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可以进行鉴赏能力和美的培养的教育,审美教育可以在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与感性思维能力上达到较为和谐的作用.美能够使感性的人进行逻辑性与形式性的思维,通过美的养成使感性的人回归到原始的感性世界[2],通过美育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互相融合,和谐发展.马斯洛在后期理论中将人的发展需要划分从五个上升到七个阶梯型的层次:生理方面、安全与保护、爱和归属、尊重、自我促成、求知与理解、审美需求.他认为人的最终需求是审美,这是人的最终目标,也是人格的最高价值.这与席勒的“艺术游戏说”是统一的,席勒将艺术与游戏类同,更为狭义来讲是将具有舞蹈特性的活动与游戏等同,他说人之所以成为完整的人是因为他能够“游戏”,而在其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时,他才会游戏.“艺术:让人成为人”.舞蹈美育使人的个性心理完善、情感丰富,促使人的真、善、美的养成,在“让人成为人”的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舞蹈美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舞蹈课

  3.1素质教育舞蹈课的“五项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舞蹈课作为舞蹈美育,乃至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形成了覆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面向此阶段范围内的全体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普及,开发学生“五项能力”:其一,是学生在观察与模仿行为上的能力;其二,是学生在即兴与表演行为上的能力;其三,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行为上的能力;其四,是学生在创造与求新行为上的能力;其五,是学生在综合与融化行为上的能力.素质教育舞蹈课以“五项能力”为目的[3],以提高学习者完善的艺术素养、能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3.1.1观察模仿能力从观察生活、大自然、社会人生到模仿同学、老师、舞蹈家,素质教育舞蹈课由此开始,给零接触舞蹈的孩子一个进入的缓冲空间,易于接受的基础起步,在模仿上获得审美的快.

  3.1.2即兴表演能力人体运动具有先天性,是基因里带来的,如何开发这一人体基因的“原型”,是素质教育舞蹈课所应培养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自由舞动,用肢体释放情绪,外化意象,既作为舞蹈创作的组成部分,又能极大的改善学生的性格以及个性人格.

  3.1.3交流合作能力舞蹈形成过程中,不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演员与编导之间都存在着沟通交流,在长期的合作中默契配合.集体观念养成,团队精神建立,学会理解、尊重.

  3.1.4创造求新能力舞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通过视、听、动觉的练习,开发思维打破惯性,不断的拆解与重建,创作欲望迸发,获得美的鉴赏与判断能力.

  3.1.5综合融化能力素质教育舞蹈课不是孤立的舞蹈艺术,是一种融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甚至可以融合诗歌、散文、物理、化学等文化课的综合性课程.在课堂,舞蹈与这些课目相融合,应引发学生的想象,将知识运用到舞蹈上,知识之间进行迁移、嫁接、创造性整合产生美的教育效果.在幼儿至高中阶段课堂实施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五项能力”进行课程的安排,着重加强教学中的内在联系与融合贯通,形成一种立体、多维的教育模式,以养成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常态,促进优良素质的获取与习得[4].

  3.2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方式

  3.2.1进行主体性与主导权的转换普遍意识里的舞蹈教育模式讲求“言传与身授”,以教师为主导,运用身体“一笔一划”的临摹方式进行舞蹈教学.而“素质教育舞蹈课”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某个提示进行自我编创并跳出自己的所见所思.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年级所展示的高中课例《蓝》中,教师通过单一的“字”或“颜色”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引导学生用肢体表达情感.在这堂课例中,舞蹈教师扮演的角色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更加明显,个性突出.

  3.2.2进行编与演的角色转换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中,作品的编创者是教师,教师将想法付诸于学生的实践,学生将教师的思想完善,并将教师的编导作品进行演绎.而在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进程中,学生成为编创者与表演者,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学生的构思上进行合乎动作美感与情感表达的建议与指导.展示课中,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初一年级的原创作品《花儿阳光少年》是全班学生在对课例《快乐节拍》的学习之后,思维延伸,自己经过对音乐的感知、对3/4拍节奏型的运用,灵活使用舞蹈肢体完成作品.北京景山学校五年级同学表演的《博物馆奇妙夜》则是通过《魔纸》课例的学习,以“纸”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的肢体动机,从而产生了这个作品.这就促使了舞蹈美育在借助舞蹈的同时超越了舞蹈本身,进行了更多的创造与创新

  3.2.3少数人到全体人的变化传统的舞蹈教育是职业艺术教育,目的是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必然传统舞蹈教育面对的只是少部分的人.马赫尔曼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说指出,学生在繁杂的艺术门类中对不同艺术呈现不同的掌握程度,能力表现不一,有一定的差异表现,而这种差异却不等同于没有资格享受艺术,艺术面前人人平等[5].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对象是真正的面向全体,不分男女、身高、年龄、体重,都有适合自己的舞蹈课.

  3.2.4隔行如隔山到融会贯通一切创造都来源与不同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排列,艺术创作更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共通性,时空、韵律、结构等等都可以作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子,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跨越式综合.素质教育舞蹈课打破了常规的艺术与文化的界限,课堂上不同的学科之间碰撞产生不一样的美育效果.在这里没有“隔行如隔山”,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

  4结语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普及目前涉及幼儿至高中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格调、理想,丰富审美体验,开拓人文视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应该开设艺术鉴赏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舞蹈欣赏课、舞蹈游艺课等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高校衔接手段,设计上应该依托本校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势,拓展舞蹈教育教学手段,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同时进行,最大程度上面对全体学习者.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了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同时对身体形态再塑造,对身体意识再增强,对精神世界再升华,完善人格修养,终极目标是达到发现美、鉴赏美、开创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国宾,平心,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2):1-12.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xx.

  [4]彭红.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综合性特征[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3):13-18.

  [5]约翰马赫尔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刘沛,译.北京:舞蹈,1999(2):52-55.

美育教育论文13

  一、美育缺位:舞蹈基础教育的现实困境

  舞蹈,是人类起源最早的艺术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舞蹈艺术充满了厚重感。关于舞蹈起源,无论是“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劳动论”或者其他猜想,都没有脱离舞蹈抒发情感、传情达意的目的。舞蹈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人类对于美好情感表达的“任务”,而这,也构成了舞蹈艺术核心的美学价值。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舞蹈“美”的内涵的理解,以及对舞蹈美之所以为美的认识,是舞蹈基础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舞蹈基础教育中的美学属性常常被有意无意弱化,舞蹈教师对舞蹈技巧的教学,重视程度远超过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以下三方面,是舞蹈教育中美育缺位的重要原因:

  (一)舞蹈教师个人教学能力所限

  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舞蹈教师本人的教学习惯和能力,是影响美育环节的重要因素。对教学技能和教育效果的水平级别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很多时候,舞蹈中一个小小的动作变化就能传达很多信息,这种信息需要沉浸于特定语境的舞者自身感同身受,并用舞蹈语汇表达出来。很多舞者因为缺少这一点,使舞蹈显得没有灵气、呆板僵硬。然而,如果舞蹈教师本身就没有理解这种情感的能力,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舞蹈语汇的精妙之处,自然也无法传达给学生。因此,受能力所限,再加上受传统舞蹈教学思想影响,很多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以及舞蹈动作、姿态、步法、技巧的训练,对于更高层次的美学意义理解则无暇顾及。

  (二)传统教学方式相对简单粗暴

  由于深受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地方的舞蹈教学方式相对简单,学生不能完全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舞蹈教学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跳舞的基本技能技巧,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培养。对学生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久的熏陶和感知,并从整体到细节去切身体会。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相对刻板和流程化,灌输式的教学比比皆是,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缺乏和教师的交流,很多时候甚至连对舞蹈动作的细微变化都认识不清,更无暇对于审美有更多认识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需要面对问题:是否我们的美育要在完成了基本技巧的训练之后才能进行?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哪怕对于舞蹈的初学者来说,美的认识都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对于舞蹈美热爱的过程,更是学生理解和认识舞蹈技巧的重要前提。很多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都有意无意地传达着零碎的美育观念:一个手势,如果动作不到位,就像“枯树枝”一样,学生听到这样的描述,自然会有一种对美的感受。这个教学的过程,正是学生在和老师互动共鸣,同时也是美育的过程。美育应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然而,这种偶然性的美的熏陶,在整个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显得过于零散和随意。美育一定是有计划的、启发性的、需要学生自我感知的,而缺少系统性、相对简单粗暴的灌输式教学,让美育在舞蹈基础教育中,很多时候成为旁观者。

  (三)教育资源和评价体系的影响

  我们所关注的舞蹈基础教育,一定是既包括专业舞蹈艺术的培训,同时又包括舞蹈艺术普及教育的。对于我国各个阶段的舞蹈学生来说,特别是中小学生,美学教育都是相对薄弱的。“舞蹈,按其本质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从广义上说,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抒发情感的,都可称之为舞蹈。”首先对于普及性的舞蹈艺术教育来说,如果我们扩大视野,将各地的广播体操、艺术体操、武术都纳入我们的视野来分析,美育缺位问题的严峻性则更加清晰:这些“项目”的训练,无疑都是只重视动作与套路,业余的老师将动作分解、传授,对于美的讨论和教育几近于无。而由于各地资源分布不均,舞蹈教室和教师甚至在很多基础教育学校都没有;哪怕有的,老师教给学生的,也只是课外爱好性质的基本功训练和表演性质的舞姿展现。学校等机构对于相关教学结果的评价目标,往往只有整齐、协调,对于美学意义上的真正评价几近于无,造成了学校的舞蹈教育的重技巧轻内涵。对于专业舞蹈艺术的基础教育来说,评价体系的影响更重。哪怕在课外的专业舞蹈培训机构,往往都是具有特定目的性的教学组织,绝大多数的教学目标是考级、各类比赛评奖、自主招生考试、表演演出等,很多地方的舞蹈特长生能够以特招的身份进入重点中学、高中。这样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使得舞蹈教学往往急功近利:一味迎合评价标准,从最容易着手的技巧训练出发,追求高难度的动作和花哨的舞蹈技巧,却忽略最重要的舞蹈内涵本身,形式压过内容。

  二、转变观念:从教肢体动作到认识美

  舞蹈美在何处?从一个又一个动作,再到无数动作的组合,舞蹈通过音乐与人的'肢体动作有机结合,表现了人的内心情感。人们在舞蹈中获得美感的体验,是从舞蹈的动作开始的。表现性动作、再现性动作、装饰联结性动作相互配合,舞蹈美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出来。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要展现和分解相关的动作,更应让学生从细节去感悟和体验,技巧教学和美育应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一)领悟舞蹈的动作美

  舞蹈与动作分不开,作为一种艺术,舞蹈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肢体动作来形成流动的美感。舞蹈的最基本的语言就是肢体动作。人们通过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情感,辅之以音乐,这样就塑造出了一个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形象,而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示的情感和心境也会大相径庭。一些舞蹈动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固定的动作模式,舞蹈的动作的程式化大大提高了舞蹈的表现力,也提升了舞蹈的艺术感(美感)。舞蹈不同类型的动作,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人们自己的动作和理解周围的动作,属于一种基本经验”。舞蹈的表现性动作是舞蹈的动作主体,能够集中表现人的思想和性格。舞蹈的一些模仿性动作使得舞蹈语言更加的形象,并且这些动作还具有一定的意义。舞蹈中装饰性的动作对舞蹈起着衬托作用。舞蹈分很多的种类,中国的古典舞主要讲究的是韵律,芭蕾以舞蹈的线条作为美,而民族舞则是强调动作的风格性。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古典舞身韵组合及舞姿组合,让学生掌握其韵律“形、神、劲、律”之美所在,体会其中的积极向上;可分析东北秧歌《小看戏》顿步等动作特点,展现开朗热情的艺术美;而对于蒙古族舞《我是小骑手》,教师则可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配合舞蹈,想象快乐自由地骑着马儿奔驰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的场景。不同语境下的舞蹈语汇有着不同的美感,舞蹈的动作之美要靠学生自己去理解体会,教师在传授技巧的过程中,相关知识的补充、美学价值的体现以及个人情感的表达,都应融会在动作教学之内。

  (二)感受舞蹈的节奏美

  舞蹈是通过一定的音乐节奏来进行肢体动作的变化与衔接,通过流畅的舞蹈动作展现舞蹈的美感。舞蹈和音乐是无法分离的,舞蹈的节奏感与生俱来,动作的快慢及强弱构成不同的节奏感。舞蹈者在进行舞蹈的过程中,所有的动作和表情以及力度,都是根据音乐(舞蹈)的节奏来的。人们的节奏感通过动作的变化来体现,在进行舞蹈的过程中,通过节奏的强弱快慢来调整舞蹈的动作和幅度,舞蹈者的身体都迎合着节奏,这种节奏美,需要学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去体会,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节奏感,很多时候基础的音乐知识必不可少。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舞蹈。节奏美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至关重要,在我国的民族舞中,很多舞种都可以锻炼人的节奏感和肢体协调性。通过舞蹈的节奏感,人们更能感受到舞蹈的美感。一个有节奏感的舞蹈能让人心旷神怡,节奏很多时候起到渲染情绪的作用。在音乐的节奏配合下,舞蹈表现出来的韵味既可以深刻绵长,又可以欢快紧凑。如果音乐贯穿整个舞蹈,在此期间,既给了舞蹈者指引和提示,同时又可以让舞蹈形象和情绪更加饱满。因此,节奏的美也是创作舞蹈的美,学生只有真正将舞蹈和节奏融合在一起去看,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精髓与美,节奏在舞者情感表达的虚拟与现实之间,随韵律流转。有学者指出:“教师应该做的不只是教授一个一个的舞蹈动作,更应该是鼓励孩子在舞蹈中发现身心统一的自我,敢于通过肢体表达心灵,表现内心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学会用身体与世界对话,在舞蹈中实现自我。”③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就是一种找到舞蹈感的过程,也是探索艺术美的过程。

  (三)体会舞蹈的意境美

  经历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舞蹈作品,往往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技巧和舞蹈叙事的设计上,很多都还有丰富的意境美。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一点,可能既简单又非常困难,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部作品,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而其中不可言说的意境感悟,是学生需要有丰富的积累和开阔的眼界,才能收获的。绝大多数舞蹈作品,都表达了舞者的想法和情感,生动的艺术美依托不同的主题来展现,典型性情节和主题、形式、内容、情感的完美统一,让舞蹈作品有了类似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表现力。对于长期接受美学熏陶的舞蹈学习者来说,理解舞蹈所具有宽度和深度,以及诗意的美,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在舞蹈基础教学中,也可遵循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循序渐进的知识组织”思想,随着学生对舞蹈认识的加深,让舞蹈课程与文化课程得到合理恰当的安排,并按内容深浅逐级递增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舞蹈的意境美,实际上也是对舞蹈作品的一种整体把握和感受,也许某个小细节,舞者的情绪触动了观众,创造了独特的氛围,学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沉浸在这种氛围中,自然也会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意境美。而在许多优秀的当代舞蹈,都可训练学生去发现、感受这种意境美。典型的舞蹈如《母亲》,就通过朴实的音乐和舞蹈动作,塑造了一个默默奉献的老母亲的形象。

  三、再重视:舞蹈人才的成长与评价

  控制、力量、速度,舞蹈教育中缺少不了这种硬性条件的评价,基本功训练必不可少,基础舞蹈动作、姿态、步法、技巧的学习和重复必不可少,舞蹈艺术理论和音乐常识学习也是必不可少。对于一个“舞蹈艺术家”来说,必不可少的素质太多太多,美学修养在其中,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对于一个舞者来说,他的艺术水准的评价,实际上是艺术技能、艺术才能、艺术智能三个评价维度共同决定的。艺术技能是舞者在舞蹈领域,熟练运用舞蹈语汇的能力,是一种外在的舞蹈技巧表现形式;艺术才能是舞者领悟和创造舞蹈艺术魅力的能力,是一种能够把感受自如展现表达在艺术形象中的能力;艺术智能则是舞者认识、理解、概括舞蹈艺术现象的能力,也是舞者审美能力高度凝练和升华的产物,代表了舞者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经历了感性、理性和灵性的思考修炼,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一般来说,舞者的成长是从技能到才能再到智能逐步发展的,然而,这三者并非决然的时间发展关系,高低也非绝对。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前文讨论的基本功训练,而想要进一步提升,也无一不需要深厚美学认识的介入。舞蹈的举手投足间,充满了话语,无论是欲语还休,或是单刀直入,都需要舞者用自己的舞蹈语言表达出来,传递给观众。而如何表现,就需要至少具备艺术才能的舞者在演出中自由发挥了。从这种相对“功利”的角度来看,一个称得上舞蹈人才的舞者,必定有自身对于舞蹈美的深刻理解。他从初学者,逐步成长为一个舞蹈艺术人才,离不开舞蹈基础教育中的美育。舞蹈美的认识,既决定了一个舞者对于舞蹈的理解掌握程度,更决定了未来他更深远的发展,而对于舞蹈基础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重视,实际上也是对于舞者未来发展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夏帆.试论中国舞蹈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49.

美育教育论文14

  一、绘画艺术的潜移默化之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绘画艺术有着感性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实现在人身上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感化。绘画艺术之于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影响,不存在任何形式规定以及束缚,其存在是自然而然的,即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染中受到熏陶乃至影响。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抽象的形式,如同知识的灌输一样,或者道德说教一样,也不像行政命令一样。绘画艺术欣赏与实践犹如空气一般,包围着接受教育者的人群,让学生可以在不自知中感受和体会,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是我们‘可观照,可用感官接受的东西’。”这说明绘画艺术在大学美育教育中乃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去感化人,而不是强制的理性说教。孔子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绘画艺术欣赏或者实践过程是非常快乐的,不但不是强制的,并且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在大学艺术教育中设置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就是要让大学生可以“乐之”的美学教育。在当代的大学生中以“乐在其中”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使他们在心理和精神方面发生改变。学生在快乐状态下,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这个过程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习绘画艺术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大学生可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二、绘画艺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现都和感性形象的运动密切相关。绘画的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己的。绘画艺术这种不可抗拒的特点,是动因于内的,学生看到绘画作品或者参与绘画实践,皆需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出发,或者用作品打动别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动。例如,学生看漫画展览,在幽默的画面前,会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伤的画面,学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泪。这些都是绘画内外主体发生情感共鸣的真实再现。此外,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愉悦性,这就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满足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还可以满足欣赏者自身的独创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中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发着人的`创造力,使人对事物产生兴趣。黑格尔曾说:“审美中存在着个人的解放。”所以,我们认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令主体产生愉悦来达成进一步的激励作用,这也反映了绘画艺术对成就全面发展中大学生的作用。

  三、绘画艺术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首先,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其次,要具备专业才能;最后,良好的道德和品质也必不可少。美育对于学生心理与生理全面健康发展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手段与教育内容所无法替代的。我国古代就重视艺术的熏陶与教育,早在东汉时期,著名的“鸿都门学”就曾开设过艺术课程,唐、宋时期的书院、画院则更是注重绘画艺术的教育,这些做法不仅培养了艺术家的才能,更培养了艺术家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在当下的大学美育教育中,也应重视绘画艺术化育万物的作用,通过绘画艺术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一般来说,绘画艺术可以有两种途径来实现这种转移,并最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综合修养的提升:一是从浅层的生理兴奋到深层的心理愉悦之转移;二是从主体个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举例说明,一个人看到一幅“泰山青松图”,首先,通过视觉感知画面中的青松苍翠欲滴,迎风矗立,由此感知松树的品格,这就完成了第一个转移途径。然后,联想到松树立于泰山之巅,顿觉人生即如山顶青松,虽然高处不胜寒,却可以一览众山小。由此会以青松自勉,坚强达观。这是第二种转移途径。可见,可以大学美育教育中设置绘画欣赏与实践的课程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综上所述,艺术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而且培养学生的气质和精神面貌,对于其今后的生活、创作都有着重大意义,不仅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美育教育论文15

  在新一轮教育改革的背景下,20xx年9月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促进了全民中小学美育素质教育的逐步展开,为更好地塑造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开启了新的里程碑。美育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把人的社会性同生理性融合在心理中,使一个人达到人生境界的最高标准,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客观世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情趣品位,使人们在思想及人格上全面健康地发展。舞蹈艺术的美育作用在于,按照美的规律和审美意向,创造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借以完善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追求。舞蹈和其他姊妹艺术一样,具有审美功能、创造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其美育效益也在于此。因此,舞蹈素质教育是培育人的全面综合素质的重要美育手段,可全面激发学生的天资潜能,充分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一、美育教育的理念与舞蹈艺术关系

  人们对美育教育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即通常所说的“审美教育”;狭义的美育,又称“艺术教育”。广义教育观点的人认为美育不仅要有艺术教育的作用,而且要有心理教育、伦理教育的功能,借助于人文环境、自然界中许多美的事物、形象,提高人们审美教育与审美追求,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思维观念与艺术素养。美育教育培养新时期的青年人感受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美,培养他们欣赏美、观察美的眼力与兴趣,并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育在构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中,有其独特的功能,发展美育教育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国初期,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对美育教育比较重视。如:对学前的美育教育是:“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中小学的美育教育是:“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这些要求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它指引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轨。近几年来,美育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更体现了人们对美的需要与追求。美是人们生活追求的目标,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社会及学校进一步重视美育教育,注重对学生艺术审美、艺术鉴赏的培养,真正理解肢体美、舞蹈美及认识美好的客观世界,适应和推动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舞蹈艺术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再现,是在流动中产生的艺术造型美。舞蹈中的情感表达更丰富、更强烈,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认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通过舞蹈素质训练的学习和掌握,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肢体表达和美好情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运用充满表现力的肢体动作、准确清晰的空间知觉、舞姿,来表达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美育教育包含舞蹈素质教育,舞蹈素质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舞蹈艺术素质教育中,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艺术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完善人肢体语言的表达与运用。使人的肢体得到艺术上的美感、情感上的满足。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团结协作能力及思维与创新精神。

  二、舞蹈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美育教育的不断发展,舞蹈素质教育观念也随之发生着质的变化。在以往的舞蹈素质教育教学中常以舞蹈技能和舞蹈表演为主要教学内容,而现在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与养成。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充分感受舞蹈艺术带来的快乐。在学习舞蹈中获得人格的完善、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及开放的思想和创新实践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育人之本。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有力地推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舞蹈素质教育在全国还没有得到普及与实施,国内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单独开设舞蹈课,国内仅有几个大城市将舞蹈素质教育普及到中小学并配有专职舞蹈教师,而大部分城市的中小学、乃至高中,舞蹈课程都是由音乐教师担任,没有专职的舞蹈教师。不能真正地通过舞蹈训练课程达到开发学生思维能力、肢体能力及创造能力的目的。缺少对舞蹈素质教育的正确认识。舞蹈素质教育,是其他艺术教育取代不了的艺术教育形式,是美育教育中无法替换的教育手段,目的是培养现代社会普通人应具备的相关素质,完善人格,全面发展。

  三、舞蹈素质教育对培养全面人才的作用

  法国近代著名美学家席勒认为:“要达到人的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即要造就能够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人才,所走的途径就是美育”。中国近代明确倡导美育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与人的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舞蹈素质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塑造人的内在美、外在美、形体美,是培养复合型全面人才不可忽视的手段。英国著名学者培根曾经说的:“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舞蹈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舞蹈在养成学生文雅、端庄、优美等一系列良好风度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我们每个人来说,心灵美是内在的,体现了人的思想、境界、品行等方面。身体美是外在的,体现了人的形态、仪表、举止等方面。通过舞蹈美育教育使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美。学生既可以通过鉴赏舞蹈、提高审美意识,又可以通过舞蹈肢体训练,表演舞蹈,体验优美、高尚、细腻的感情,以陶冶情操;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艺术形象中提高审美认识水平;全面提升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享受舞蹈美与生活美的情趣。美育所提倡的也是现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教育迫切需要的,通过美育教育中的舞蹈素质教育,磨炼学生的意志,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让学生在认识美的过程中感知世界,重振精气神,凝聚民族气魄。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运用舞蹈艺术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使学生拥有更加完善的人格以及审美心理结构的健全,培养具有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每一个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们应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提高舞蹈素质教育的地位,通过国家教育政策以及人们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改变,使舞蹈素质教育得到普及,让美育教育走进学校、走近学生。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舞蹈素质教育会全面地渗透于人的生活中,走向大众,面向全体。

【美育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初中美育教育探索论文12-09

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分析的论文11-29

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及舞蹈本体价值分析论文10-31

从基础教育的美育现状谈立德树人论文12-11

美育与德育外国文学论文11-24

初中历史之美育的意义论文11-06

化学学科中的美育教育03-18

论文:融美育教学于音乐课堂之中12-03

高中物理教学在美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