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论文(优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育教育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美育教育论文1
在兴趣化学习的推动下,学生对音乐有了感觉才能有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走进音乐世界内探秘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则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曲家的意图和心态,进而理解音乐表达的“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在第一堂音乐课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作曲的独奏曲《思乡曲》,曲子悠扬婉转,使之很多学生静静聆听,音乐的力度、情绪等对比很容易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最终以实现音乐欣赏的审美教育。
关于“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里,有学者提到音乐情感体验的三个作用:一是多重感情体验可使高中生具有一种探索未知的驱动力,毕竟通过优美或熟悉的旋律才接受音乐是肤浅的,只有了解作曲家的心意,才能在情感驱使下进一步探索音乐的美妙;二是通过认真的态度通过音乐手法去了解作品的内涵,驱使学生认真对待音乐的基础便是真实的情感体验;三是情感体验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以外天地的向往和关爱。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美感,如果连最起码的情感体验都没有,何来“审美”?在艺术欣赏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在艺术里,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
在音乐欣赏课中欣赏了多部作品,体验了多体情感的时候,活泼好动的他们,自然会在实际生活中寻找那份真情,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才是音乐教育的根本。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多种学习方法,学生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可以放飞想象力。如果师生间没有宽松和谐的气氛,学生就难以发挥本身的自主性。如果学生在紧张和不安中接受知识,又如何迸出思维的火花?如果只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得不到学生的互动及参与,既让学生觉得音乐课无聊,又减低了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音乐课还要培养“美”的宗旨没有得到实现,失去了培养审美情趣的价值。
有句谚语是“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富于艺术性的风趣语言才可能粘住孩子的心,帮助尚处于发育时期的孩子发现美,启迪思想,激发其兴趣爱好,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增长其智慧。
语言就是讲究抑扬顿挫之感,随着课堂情绪高低,始终贯穿着课堂,是知识点连接的纽带,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以某种声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着学生的听觉,如课堂包括了音乐的声响,老师语言的声响……等,幽默、想象的语言,总能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心田,使课堂气氛和谐统一,师生共同完成审美体验的课堂。语言的锤炼,又是我们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来表达。
音乐教育的根本就是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现,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窄、封闭的课堂为开阔、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引向自然、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角色的扮演,就应该是授人与渔的.本事,将音乐中带有的美好情感表现于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态度对待周围事物,音乐教学就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的发展,真正地走进时代,将以前封闭、难懂的内容转变,以内容活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回归学生的世界,增加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内容健康向上的通俗音乐、电脑音乐等,解决学生与“高雅音乐”形式的鸿沟的障碍。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通俗音乐。特别是对一些积极向上、充满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将某些优秀的通俗音乐文化尤其是一些励志方面的有动感、有生活的器乐音乐尝试带入课堂,活动课堂气氛。即不让课堂内容呆板,也能培养学生审美体验。
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中,怎样使情感体验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欣赏、歌唱、表演、朗诵等形式和手段,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发自内心对音乐情感的真切体验与真挚感情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和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向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知识进化的源泉。”
总而言之,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到了,不只学生要学,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要更加巩固地学习充实自己,只有本身做到了对音乐的了解、想象、发挥、创造才使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引领学生走进想象、创作、表演等各方面。音乐欣赏的过程,是对艺术作品想象的空间。音乐教育对美感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用心与音乐交流,学生有丰富内心世界,才会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负责。从音乐手法中延伸思考、强化审美体验,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类。养成一种宽容与仁慈的情怀,从而成为真正意义的现代人。符合新课标指导下的教育宗旨,最终使学生通过音乐欣赏,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感受“美”的力量。
美育教育论文2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在英语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儿童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激情、以美育人,让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把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一、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悟美。
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美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本身就具有语言美。在字里行间,英语语言本身音调的升降,读法的暴破、连读,犹如一首和谐婉转的诗歌,散发着无尽的美。在课堂教学中,我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音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I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Ihelp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OK.”这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
二、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英语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代替我们的辛劳,用多种美育形式打开儿童的心扉呢?多媒体教学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收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Whatcanyousee?Whatcanyouhear?句型时,我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把学生带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英语教学中还常常借助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的魅力实施教学。如在学习“Theseasons”时,让孩子们画画四季的美景:大自然的山川湖泊,鸟语花香,都走进了孩子们的画幅中,接着再进入Let’stalkabouttheseasonyoulikebest.版块,在画画、说说中,孩子们身心获得的巨大快乐是无可比拟的。音乐、舞蹈本身具有美的感染力。把英语句子融于歌曲之中,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可以把枯燥、机械的反复操练变得有声有色。课前的热身,课堂的'调节,课后的巩固都可以由此来完成。如当响起“Areyouhappy?Doyouknow?Clapyourhands…”的歌曲时,孩子们一边唱一边跳,优美的旋律、优雅的舞姿,让孩子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其乐融融。这些“美”的教学手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美的鉴赏能力。
三、动情朗读,感悟美
一个情感真挚充沛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让课堂充满浓浓的情意,更要把学生的心灵陶冶得圣洁、美丽。营造多种形式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中,去领略作品的艺术情感。《桂林山水》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初步阅读感受到的美,只是粗浅的美,要想形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交融,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精读细读,深刻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领悟为什么桂林山水的美能位居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究竟美在何处?
为了营造情感阅读氛围,调动学生深入阅读情感,我用诗情画意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这里山秀、水清、石美、洞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陈淼先生《桂林山水》中,水是怎样的水?山又是怎样的山呢?”这样的导语产生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奇特功效,把学生的思路迅速引入桂林山水的秀美景色之中,此时,学生情绪昂扬,情不自禁地深情地齐声吟诵道:“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的山是怎样的‘奇’‘秀’‘险’,展示漓江的水是怎样的‘静’‘清’‘绿’。此时此境,学生的情感饱胀得呼之欲出,不时发出惊叹赞美之声!教师抓住时机指导朗读:漓江的水真清啊nga,漓江的水真绿ya,桂林的山真奇啊ya,桂林的山真秀啊wa,接下来指导朗读感悟:“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这样”的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节奏美,桂林的山因水而秀,神姿仙态,漓江的水因山而绿,如情似梦,读来气韵流动,语势圆转,“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茫,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百里漓江一路风景如画,泛舟江上,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时播放同步动态录像来展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丽景观。最后组织学生男女对读、师生对读、领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将感情朗读推向高潮!形式多样并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朗读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将文中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四、品读写法,创造美
《课标》指出,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教师要透过优美的语言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桂林山水》语言优美而生动,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如:在描写桂林山水特点时,作者成功地运用排比句式,使的句子对称工整,再看第二、三自然段,作者写漓江的水,却并不直接写漓江的水,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也不直接写桂林的山,却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通过对比突出桂林山水别具一格的特点。为了巩固阅读效果,达到学用结合,我趁热打铁,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一定被林林山水的美所感染了,下面老师给你们一些时间,请你们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你自己的感受,相信,小诗人就在我们中间!”接着孩子们一个个思索着,动起笔来。我在一旁巡视,竟然发现几个同学写的不错,如杜晴雨同学的《桂林颂》(桂林山美如画,千山各显奇秀险。漓江水绿如玉,游山玩水不思归。)刘晓琳同学仿照《忆江南》写的《忆桂林》(桂林好,山水甲天下。水静水清绿清澈,山险山秀山奇特,能不去桂林?)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语言竟然如此富有诗意。
美育教育论文3
一、美育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是必要的,有着重要的作用。美育教育的运用将利于物理教学的高效开展,将利于物理学的持续发展,同时利于物理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中物理主要研究的是物质构成、转化与运动等,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物理概念、模型、公式与抽象的思维方法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教师讲解的难度,同时物理的枯燥性,致使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不足,对其内容的掌握也相对困难,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将其对称美、统一美与和谐美等融入到教学中,将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受物理的美,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与学习效率。其二,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素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美育教育,将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吸收,从而使其具有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同时,美育教育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从而让学生通过美的`熏陶,其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
1.挖掘物理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物理学科发展的过程中,物理规律在不断研究与探索,这不仅体现了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物理学家的崇高精神美德。如哥白尼的地心说,在当时,哥白尼面对艰苦的环境,仍旧对其学说不放弃,执着的追求,其专心研究三十载,最终使其学说更加系统,让人们对世界形成了新的认识;同时,自然界具有统一性与和谐美,物理学家对其研究,其思想也体现了和谐美,从而让人们对物理学所具有的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法拉第的理论中,统一了电与磁;在广义相对论中,统一了物质、空间和引力等,这些物理知识将统一美与和谐美真实地展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让教学与学习中蕴含了无限的美学精神与美学内容。同时,物理学的美还表现在色彩、形状与声音等方面,其一,在色彩方面,光的干涉试验中,将出现一种分布均匀的彩色条纹;其二,在形状方面,物理学中的形是由点线面等组成的,其中的蛇行线是最美的线条,这一线条在简谐振动图像中便可以观察到;其三,在声音方面,由于光波与声波在其传播过程中有着奇异性,在声波中极易形成衍射现象,主要是其波长相对较长。
2.了解物理学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有着众多的物理学史,这些内容有着无限的价值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其内容,还要对物理学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挖掘,同时教师要对物理学史进行积极的利用,从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学习物理的热情,进而实现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将利于学生养成优良的品格。在对行星三大运动规律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开普勒的生平事迹,对其中有趣的事情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其思考,并让学生对开普勒的科学精神进行学习与感悟,从而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家产生深刻的印象,并受到诸多的启迪,进而再进行物理内容的讲解,将利于学生的吸收与掌握,让学生对物理学的美得到准确的认识,并促进其学习,为其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
3.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从而丰富其教学手段。在众多物理现象中,对其观察有着一定的难度,从而制约着教师的讲解,学生对其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但在教学中,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通过多媒体实现教学,将声音与画面进行有效的结合,将通过审美情境,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多媒体教学,将利于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让其保持高度的集中,从而提升教学的效果,保证了学生的高效学习。
三、总结
高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注重其教学。由于高中物理教学中蕴含着统一性、对称美与和谐美等众多美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物理美,充分发挥物理美的作用,美育教育的实施,要对物理美进行挖掘,对物理学史进行掌握,对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利用。相信,通过美育教育的全面实施,高中物理教学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美育教育论文4
摘要:随着新课改发展需求的不断深入,广大教育界人士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强。现阶段,在教育界中,各种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同时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所在,同样,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可有效促进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不断挖掘幼儿的音乐潜力所在,切实地提升了学前教育教学水平。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诸多优势,本文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进行分析,同时阐述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美育应用的相关策略,望为相关在学前教育的工作人员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前教育;美育应用;策略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作的一种教学体系,该教学手法主要突出的是多种艺术形式互相融合为一体,实现综合化的音乐教育形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不受年龄限制,此种教学法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来学习音乐。
一、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1.即兴创作性
现阶段,学前教育教学中愈加重视对幼儿多方面才能的培养,而音乐教育教学更是为了有效树立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为幼儿将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产生即兴创作的兴趣,对幼儿唱歌及舞蹈进行有效指引,以即兴创作为前提基础,实现对自身的情感和心理活动进行更为直观的体现,进而有效促进幼儿各项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发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树立自信心,培养与他人和谐合作的意识。
2.参与性
音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表演者与聆听者之间产生精神的共鸣,实现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表演者通过音乐表达出自身的精神意愿,实现情感的抒发,而聆听者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表演者的精神灵魂所在,进而形成自身的感悟。因此,音乐的过程是由演奏与聆听两个部分组成,更加注重于参与的过程,表演者将自身的情感寄托于音乐之中,在表演之中传递自身情感思想。在学前教育教学中,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充分调动幼儿们的学习热情,促进幼儿积极参与到音乐的.教学活动之中,同时突出幼儿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自身角度分析、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提升幼儿的音乐体验,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有效提升幼儿的音乐知识和技巧,同时更促进了幼儿各项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教学的美育应用策略分析
1.强化音乐教学师资队伍
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各类院校的教学应用实践表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有效运用需要音乐教师具有过硬的音乐技能及较高的音乐素养。然而,目前我国很多工作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人员其专业素质及音乐素养相对较弱,同时缺乏一定的音乐教学技巧,另外,在教学理念上也较为落后,以致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上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不断加强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教师音乐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定期组织音乐教师技能培训,为音乐教师争取职称提升机会。
2.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基于学前教育中的学生年龄多处于三到六岁之间,孩子们正处于一个对任何未知事物都存在好奇的心理阶段,同时也是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黄金时期,而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通过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可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际运用中,音乐教师需根据幼儿实际情况,针对幼儿制定一系列的教学计划,摒弃传统固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学手法,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游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通过创新各类教育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如教师在教一首歌谣“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脚底下”,教师前两句从低音到高音,后两句从高音到低音,然后动作是从坐在地板上,到腿屈膝、脚平放,双手从脚随歌声做出上爬动作,双手到头顶后再唱下两句,通过这样边唱边做来提升幼儿对高低音乐的理解,同时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3.加强即兴创作教学的开展工作
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幼儿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及思想会因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见解。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需注意加强幼儿们对音乐的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即兴创作的方式来表达幼儿对音乐的感悟,或可在此过程中改编歌词、音乐及舞蹈等来增添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实现幼儿们音乐创新能力的发展扩散。如在对“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进行歌词改编,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理解创新歌词,为其提供想象发挥空间,并针对改编的歌词说出自己改编歌词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促使幼儿树立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同时还能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传统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严重影响,其教育评价体系仍较为固化和死板,同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幼儿的综合成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中,应注意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创新。首先,教师需注意以审美教育为评价体系当中的核心,重视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文化;其次,在对幼儿表现的评价中,切勿单纯的考查其学习成果,而是应加强对幼儿创新能力、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学习成果等相结合为参考的评价体系;最后,教师需加强对幼儿的表扬,运用适当的激励方式来提升幼儿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工作的工作重点已经逐步转向素质教育,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满足了新时代幼儿的心理需求特点,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较好地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服务于学前教学工作,提升幼儿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素贞.浅谈幼儿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5,19.
[2]杨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9):217-217.
[3]张羽程.试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大科技,2016(23).
[4]丘宝玉.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分析[J].北方音乐,2015,35(15):121-121.
美育教育论文5
一、语文美育教育的内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古老的中国谚语告诉我国,教育是人类最重要、最艰辛和具有重大责任的一项事业。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语言文字的教育,这是承载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没有了语言和文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人文教育是我国文化教育的根本。
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是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由于小学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关键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一个学习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语文教育承载着塑造人生的重要任务,语文中包含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是小学生阶段重要的美德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孩子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同时,也给孩子打开了通往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的大门,让孩子领略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这对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语文通过育德的方式向孩子传授中华美德故事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了孩子以后的行为和品质。
可以说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开端。语文与美育结合起来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这种教育内容的结合能够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同时也让孩子在受到美育教育的同时,增加对自身能力的认可,提高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孩子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样也会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平衡发展,使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时能够加强孩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培养和增强孩子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语文美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重在小学语文阶段对孩子的熏陶。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升华学生。这是美育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美育教育主要让孩子在现实中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学会感受美,认识美,接受美,并且创造美。课堂教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形式,所以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要注重教育形式的改变和融合。总体上来说,语文教育与美育教育的结合大致有四个方面:
(一)注重课堂教学与室外教学相结合,营造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多重环境。课堂教学是我国传统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一些不足。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老师,教学的'重点是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所以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导致孩子对于知识的接受兴趣不高,这样很难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语文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去感受美育教育的内容和内涵。世界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让孩子走出去,让她们睁开自己的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她们去感受,同时把语文教学的内容融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春天组织孩子到花园里去玩耍,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气息,然后让孩子写一篇作文,或者口头表达自己对于春天的感受。或者举办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文化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这样不仅达到了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目的,同时也让孩子真正地领略到大千世界和语文的魅力。
(二)注重对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学氛围的营造。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体会语言的旋律美,体会字体的形态美。所以语文教学与美育结合应当重点营造出优美和丰富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和升华。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其他工具比如音乐播放工具,选择较为优美的音乐进行播放的同时,选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由老师亲自来为学生朗读,这都是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语言教学环境,把孩子的感情全部调动起来,活跃课堂的氛围,让孩子真正体会到语言和语文的美。
(三)注重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和能动性。对于孩子来说,自身的能动性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所以,老师应当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孩子对文章和诗句的鉴赏能力,并且让孩子在鉴赏的环节中学会如何去鉴赏,如何欣赏美,如何体验美,如何描述美表达美。比如在阅读理解的环节教学中,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作者写作的心情、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中所运用的表现方式、表达手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如何鉴赏文章,领略文章的精神内涵。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创造美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是让孩子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到创造美的方法,并且能够表达出自身对于美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把自己身边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并且拿到课堂上朗读和展示,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让孩子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发现美并且创造美的事物。同时结合书本文章内容让孩子画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绘画不仅能够让孩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同时也让孩子切实地去创造新的美的事物。
三、结语
语文教学与美育教学的结合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让孩子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培养了孩子的人文底蕴。语文与美育的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创新,让孩子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世界。
美育教育论文6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美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被应用进来,但如何将美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将从语言美、形式美、内容美三部分分析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渗透策略
前言
在互联网较为发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良思想,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承担着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起该责任,将美育教育与学生教育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之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文章都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好处,为实现这些文章的价值,教师应发掘教材,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然后将自己所获得感受与学生分享。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文字刻画与塑造形象的,然后通过这一形象反映现实,所以,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为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语言美,为增强学生的感受,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由于古诗词是语言文字的压缩,很多学生会感受到理解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动画影片或图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学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欲断魂”的含义,这时教师便可将该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看一下自己为什么这样写作,学生在学习了该知识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是怎样的,也可以看到古人在用词上的准确性,让他们感受中国语言的.美感,这也是值得小学生学习之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之形式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利用美育教育实现形式美,这也是学生产生美感的前提。为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能力,经常需要应用到联想与想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良好地感受,但由于小学生联想能力较为有限,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用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做好该部分教学,教师可以将图片、插画等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再配上文字语言解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很多学生无法直观的看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只能依靠想象,但由于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并不易于理解,这时教师在网络上下载《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资料,然后再配上文字,学生可以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多么艰辛,他们也会被小蝌蚪的精神所感动,并认识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一下自己看完影片的感受,从小蝌蚪的身上都学到了哪些精神,并简单说一下自己还存在哪些不足,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教学价值,还能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也是实现美育教育目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之内容美
通过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内容美是其主要特征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多数文章都带有美感,同时也不乏对小学生教育的内容,让小学生在学习与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产生良好的感受,在美育教育理念下,为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内容美的体现。教师可以联系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让学生感受内容美。一般来讲,在教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的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为自由阅读,也可以为集体阅读或范读,每种阅读方法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联系教学内容合理运用这些阅读方式。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为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体现的内容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速读课文,让他们在速读中画出与小兴安岭景色相关的句子,在学生画出这些句子以后再让他们重点阅读一下,让学生简单的说一下自己在读这些句子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以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录像,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小兴安岭是怎样的,教师再为学生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自己在阅读中的语调与语气,让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课文。然后教师再画出与小兴安岭景色相关的句子,让学生看看自己所画是否有遗漏之处,并让学生齐读这些句子,由于学生之前观察过录像,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应的画面也会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在齐读以后,教师开始本节课的授课,教会学生掌握各种知识,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自由阅读,做到熟悉课文内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想象录像中的画面。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画下来并仿写,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想象能力也有一定好处。结束语总的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实现美育教育价值,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从语言美、形式美与内容美三方面着手,且注意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联系,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苗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新校园(中旬),20xx(03):115
[2]程莉.搭建审美教育平台,促进美育无声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培养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xx(01):41
[3]张红丽.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探析[J].课外语文,20xx(14):139.
美育教育论文7
1中职学校图书馆美育教育现状分析
1.1办学理念有偏差,对美育教育不重视
一直以来,提到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人们都认为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劳动技能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目前,许多中职生除了职业岗位需要的实用性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对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精神世界的人文知识几近于无知。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见,美育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图书馆是学校美育的重要课堂,也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场所。通过图书馆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就目前情况看来,图书馆的美育教育仍有大量潜力可挖。
1.2受多元文化冲击,部分中职生审美观念已发生偏离
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信念,养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这既是德育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美育教育的任务。当下,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有些人盲目信奉“享乐主义”,不以劳动致富为美,反以不劳而获为荣。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富二代”、“官二代”现象,他们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而一些低素质的歌星、影星则热衷于炒作个人隐私,或以大尺度曝光来吸引观众眼球,对于丑陋的东西,不以为丑,反以为美。这种美丑不分、善恶不辨、真假混淆的社会乱象,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教育,造成了部分中职学生审美观念的偏离。通过美育教育,可以使中职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锻造自我、完善自我、明辨是非,从而培养起正确的审美观点。
1.3图书馆设施和馆藏跟不上时代潮流,无法满足师生阅读需要
就目前情况看来,中职学校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仍相对滞后。大多数中职学校图书馆的馆舍规模较小、设备陈旧且更新缓慢,生均占有面积、生均阅览座位没有达到教育部要求,其服务设施和安全保卫设施无法让读者感到舒适、安全、满意。同时,图书馆的影像资料和电子图书依然短缺,无法满足师生阅读的需要。造成图书馆软硬件建设落后及以上问题的原因有中职学校本身客观因素,如:资金短缺,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是图书馆建设意识不强,认为只要图书馆的藏书量达到评估册数就行,至于图书馆的硬件建设和环境美化是否达标,则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2加强中职学校图书馆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是从普通中学“筛选”后分流出来的,多数人综合素质和文化底子较差。中职生群体现状告诉我们,中职学校的美育教育势在必行。图书馆是美育的课堂,也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场所,现在各级党委政府都在提倡正能量,强调素质教育,其中美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必不可少。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美育对促进身心健康、培养高尚人格和完美个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中职图书馆的美育正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地。庞大的中职生群体很容易陷入迷惘的泥淖,容易被喧嚣、庞杂的社会卷入污浊危险的暗流,他们需要真善美的引领。如果我们还一味单纯地进行职业技能的教育而缺乏对其进行人性、人情、人格、人生的有效引导,那势必使他们永远在混沌中摸索而不能触及人生的真谛。由此来看,加强图书馆的美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好。
3充分挖掘图书馆美育潜能,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多做贡献
3.1改善阅读环境,积极营造图书馆美育教育的良好氛围
知识也需要一种外在的表达方式,一座环境幽雅、造型宏伟的图书馆舍会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读者可以从图书馆周围的人和景物中去感受生活中的美,由此激发自身不断努力学习,立志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图书馆除了建筑能带给读者一种赏心悦目的美,任何一个空间、一个方位、一个修饰都能体现它的美。如:图书馆大门板报内容的阶段性更新,可提供给读者一种全新的视觉美;各楼层的交通通道、走廊、电梯以及作为交通枢纽的大门和出入口等都是我们制造美的有利区域,通过张贴青春活力无限的影星偶像、动感十足的球星、奔腾飞驰的汽车画册、大腕有型的经济达人图画,可提供给读者感官美。还有柔和、舒适的自然光可令读者身心愉悦、心态平和,让读者充分感受阳光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3.2丰富馆藏资源,让读者在泛舟书海中得到美的享受
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要有丰富多样化的文献资源;另一方面又要体现中职学校自身特色。①要严格把好文献收录关,认真鉴别、精心选购内容健康、品位上乘、格调高雅、适用性强的文献。要坚持正确的阅读导向。②根据学生对美学信息的需求,特别购置一些知识与趣味并重、美感与情趣相长的图书,以及一些能提高学生美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的美育书籍,增加图书馆美育的知识原动力。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源,特别是文学艺术文献来感染人、鼓舞人,使读者在泛舟书海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熏陶和启迪。
3.3提高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用形象美、语言美和行为美去感染学生
图书馆美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图书管理员高质量的服务来实现的。①所有图书管理员都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要有高度的责任心。②管理员要注重仪容仪表,做到举止庄重、服饰整洁、态度热情,要善于与读者沟通交流,主动去了解读者的所思所想,并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管理员要用形象美、语言美和行为美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3.4举办美学知识讲座,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图书馆应当从本校实际出发,根据《中职学校德育大纲》要求和学生美育需要,举办审美知识讲座,重点讲解阅读中的审美、网络中的审美等有关美学理念和美学知识。教育学生学会鉴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审美观点。
3.5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向往美和追求美的激情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如举办多种形式的读者报告会、读书明星座谈会、精品书目推荐活动、专家指导阅读活动、书画和书刊展览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选择思想性、科学性和适用性强的图书文献,发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激发向往美和追求美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总之,中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图书馆美育教育工作,并为其提供更多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条件。图书馆作为学校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应当积极挖掘馆藏资源,优化阅读环境,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探索美育教育规律,不断改进美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广泛开展美育教育活动,为全面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的职业教育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美育教育论文8
一、培养健康的审美观
在信息交流如此发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观念、潮流势不可挡地涌入大众的生活,对于思想远不成熟的孩子们来说,判断是非美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养学前儿童健康的审美观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在这一方面正有着先天的优势。学前体育首先需要帮助幼儿认识身体美的标准,学会欣赏运动中的技术美。自古以来体育所表现和歌颂的一直是健美的体格和蓬勃的生命力。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向孩子们介绍有关身体美的知识,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现场比赛观摩,邀请运动员联欢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端正审美观,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形体姿态,展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自然的天性,用鲜活的形象激发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体育运动中融合了力量、智慧与美感的技术、技巧,以及运动员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人格魅力。
二、进行审美实践
对于诸如乐器演奏、绘画、诗歌等诸多的艺术活动来说,参与者除了具有先天的才能外,往往还需要接受极为专业的训练。因此大多数普通人也许只能作为欣赏着来感叹这些艺术家的杰作,却罕有机会投入到这些活动中,体验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激情。体育在美的实践方面则相对这些活动能给予参与者更多的审美帮助。在学前教育中,体育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个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感性认知为主的阶段,大部分的知识是在亲身实践活动中获得。学前体育应以户外体育为主,通过教师的帮助让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尽情玩耍的过程中掌握走、跑、跳、投这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体育运动塑造健美体魄的作用,有意识地从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等方面入手,帮助学前儿童养成良好的身体姿态,让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和自如的实践身体美。学前儿童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加之此阶段孩子的身体柔韧性普遍好,轻盈不易受伤,对于一些运动技术的掌握有着先天的优势,并且这些运动经验往往是终身难忘的。体育活动能够为他们的兴趣开辟一片广阔天地,为其今后的运动休闲爱好打下坚实的基础,释放他们创造美的潜能。教师有必要尽量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和项目,多设计和组织一些娱乐性强、具有鲜明时代感的课程,激发孩子们学习和参与的兴趣与持久性。比如乒乓球、游泳、幼儿体操等项目既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又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年时如果能掌握这些运动技术,在其成年之后就有更多机会运用这些技术发展自己的爱好。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观察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优势与劣势,最大限度地帮助其发展运动兴趣、运动技能,使其在运动中感受超越和成功的欣喜,感受自由发展的畅快与满足;培养其良好的休闲观,使体育真正成为他们一生中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塑造完美人格
审美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精神的关怀与提升,弥合现代社会中人类理性与感性的分裂,从而最终实现其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对于具有丰富美育价值的学前体育来说,在帮助儿童“健身”的同时,也肩负着“健心”的重任。在我国社会进步的背景下,现代儿童一方面智力水平显著提高;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人格障碍。比如对竞争与压力的恐惧,在与人沟通、协作和相处方面的障碍,以及创造力、想象力的缺乏。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学前体育教育可以充分利用体育的游戏特质来加以解决。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比赛机制,帮助学前儿童设立目标,尝试去超越自我、挑战对手。其次在课堂上提供儿童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比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特别是一些球类、接力等这些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更能够令他们在学习与人协作方面受益匪浅。同时,学前体育教学不能像专业运动训练那样刻板严肃,一个让孩子们在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量多地创设集体活动和比赛项目,指导孩子们自己组织比赛、分工协作,挖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能。美育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领域之一,体育美学以其独特的美育功能使学前儿童在体育游戏中感受美的教育。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发现和认识体育美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前提,幼儿教师在体育活动的教学中要注重开发美育元素,激励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促进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的基础上,为其艺术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育教育论文9
一、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1.美词美句的点缀美
语文课本中到处都是优美的文章,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从细节入手,注重美词美句的品读,从细微处理解整篇文章,升华情感。带领学生多读,体会作者词句运用的精妙之处,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其入情入境,达到情感的陶冶。使学生在品读词句中发现美、创造美、升华美,借助词句,在课本中领悟生活态度,规范自己的思想品行、言谈举止。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词中,短短几句话,就将离别的千万种愁绪通过环境气氛的熏陶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瞬间体味出了朋友之间的浓浓情意,了解到了人世间还有这么一种美妙的情境,悄然中达到读诗怡情的效果;通过《桂林山水》中的优美词句,带领学生走进想象地带,感受山水画卷般的美好,净化心灵,领悟祖国的大好河山;等等。在小学这个初级阶段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操,带给他们思想上的启蒙,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2.散文式的情感启发
美词美句就像学习中的线,要想将美育发挥到极处,还需要散文式的情感启发,体味学习中的面。散文式的文章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塑造的是整体的情感意境,在学生面前塑造出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多面体,指引学生的情感向纵深处发展。另一方面重要的是,它有着单纯的美词美句所不具备的古朴风格,如果说美词美句是在天上飞的,那么散文式教学就是在地上走的,贵在“接地气”,培养学生务实、实事求是的朴素精神,是帮助学生在武装精良之后学会走路,会走路才能到达目的地。
3.诗词朗诵的亲身体验
利用教材之便,带领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诗歌的设置为我们美育教学提供了实践的场地,可以利用诗歌本身的特点,进行诵读比赛。只有情绪饱满了,学生才能在比赛中名列前茅。利用比赛的名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要想取胜,就得多读、会读,为了争取好的成绩,于是很多学生都付诸行动,无形中就将诗歌读了个透彻,丰满了情绪,诗词本身的生涩难懂也悄然消失。以生动有趣的竞争形式,隐性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诗歌,消除了往常诗歌学习的障碍。因为诗歌在情感领域是最纯洁、最原始的文学形式,所以,当学生对其理解透彻的时候也就顺势体验了一把原生态,感受了纯洁的极致。于是,美育教育真正地美到了骨子里。
二、重视训练,完善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创造力。要想将美育教育发挥得更完善,教师还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语文,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真正地走进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施展空间,将他们从课本中解放出来,带领他们去真正地施展自己的拳脚,这就需要借助训练来发挥作用了。因为只有在训练中,他们才能找到自身隐形的弊端,对症下药,从而完善自己。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文的学习,根据班级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展开各种训练,带领他们进行创造美的活动。如,写作练习,可以是仿写,可以是续写。趁热打铁,将学生的美学意识进行锻炼,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完善地把握美、认识美,将审美情趣进行升华。
三、结语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把握好意识与能力的双向互动,将美育进行渗透。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展示美、欣赏美的过程,要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学生实现由内而外的人格升华,实现审美教育由线到面再到体的完善。
美育教育论文10
虽然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或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证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学修养,更不意味着真正了解美。作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责无旁贷的。可是,做起来却很不容易。
一、初中生“美育”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对“美育”的认识不够。家庭美育是美育的基础,家庭美育实施是一个逐步熏陶、潜移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将贯穿人的一生。偏偏“美育”的缺失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对“美育”的认识不正确。比如,认为“美育”不如文化课成绩重要;认为“美育”就是培养孩子的特长;认为“美育”就是美术;家庭美育由于受家长自身文化知识、美学修养、艺术趣味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因而各个家庭间的美育活动相差很大。
2.学校教育对“美育”的重视不够。学校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教育中缺少了美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学校美育工作,沦落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这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几乎完全挤走“美育”的应有地位。
3.教师对“美学修养”的重视不足。美育既不是凭空进行的,也不是仅靠说教所能奏效的。学校美育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影视,以及剪纸、版画、地方舞、手工制作等,除了各艺术部门教育外,它多半是渗透在各种教学中进行的,比如,数学、物理等科目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悟能力,政治可以培养学生体会社会之美,体育更是能直接让学生感受人体的力与美。可是,除了美术和语文课之外,又有几个老师有意识的培养过学生对这些美感的感知能力?不是教师不给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而是,教师自己也没注意过,大家的注意力都停留在文化成绩上。
二、本人在“美育”方面的有效尝试
1.从学生的外貌入手,提高学生的环境美意识。初中生到了青春期,从生理到心里成长极快,可伴随而来的还有“青春痘”。抓住学生爱美的心里,从“青春痘”如何防治入手,抓本班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班级卫生建设。培养学生维护自己整洁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环境的意识。效果比以前的罚做卫生,写检查好的多。学生愿意接受,而且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不仅脸上的“痘痘”少了,班里乱丢垃圾的现象也少了。
2.从学生的形体入手,提高学生的身体美意识。初中生在青春期身体长得很快,可随之而来的还有肥胖,或者瘦弱等问题。利用学生爱美的心里,让胖的学生动起来减肥,让瘦的学生动起来健美。
3.从学生的穿衣打扮入手,提高学生的形象美意识。初中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对自己的外表更加在意,尤其是在穿衣打扮方面。可是他们并不是很懂发型和服饰要如何搭配,只是厌恶穿校服,喜欢穿奇装异服。个别女生还喜欢化妆,涂抹指甲油,打耳洞什么的。为此,可以专门上网查找相关的知识和图片,并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请教,经过前期认真细致的准备,给学生讲讲“脸型与发型的关系”“身材、色彩与服装的搭配”的内容,使学生在穿着打扮方面有了高一级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美学修养。
4.从学生的言谈入手,提高学生的语言美意识。初中生在接受语言方面,容易受到家庭以及电视、网络传媒的影响。对新奇的说法尤其偏好。可是流行语中有很多是“污言秽语”,听起来不堪入耳。为了让学生“净口”,我想了很多办法,我发现用激励的方法比惩罚的方法更有效。比如评选“语言美之星”。
5.从学生的身边人入手,挖掘心灵美的素材。以往讲到模范人物时,都习惯于讲高大上的例子。可是,那些人物离我们学生的生活太远,感触没那么强烈。不如让学生长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身边找美好的心灵。自己的同学,老师,家长中,一定有可以学习的榜样,或者在自己身上找闪光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塑造自我。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也许美好早就种在心里了。“春风化细雨,润物细无声”。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我一直不断的反省、充实、提高自我,让自身变得更完美,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美是一生的追求。让学生都在老师们充满美的教育中变得“美”起来!
美育教育论文11
摘要:纵观可知,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人文性的学科,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在于将基本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使之语文综合素养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自身德智美体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素质教育环境背景,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实施美育跟德育等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深化开展,意义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与美育渗透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教学工作实施应与时俱进,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德育与美育教育,不再死搬教条,应注重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及审美情趣的有效培养,使之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品德。
一、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教育策略
1.基于語文课堂的良好构建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够通过主题式教学,将支离破碎且呈现分解状态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有机整合在一起,保障知识人文内涵整体性,使之形成集块化模式,而后立足“由个及类”与“由类及理”等逻辑形式的合理运用,在个性以及公性基础上实现某个主题总体的有效组成。如此一来,当学生针对相同系列话题内容进行阅读时,能够通过多领域以及多空间、多角度就具体知识实现全面获取,若是处在相同语境中,则可以积极找到审美教育的相关引导点跟情感的'实际熏陶点。就学生语文可研学习运用领域实施优化拓展时,应重视对现代化科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并强化培养使用跨学科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基于不同层面实现知识交叉学习,并在对应交叉点上全面延伸以及渗透并融合具体的知识,最终让自身视野获得深化拓展。此外,若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做到显著强化,在教学中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日常实践能力,使之学习效率得以充分确保,而后,有机整合语文教材详细内容,完善构建主题式课堂教学框架,确保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全面渗透美育以及德育教育。譬如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我国古代诗人杜甫的《春晚》这首诗展开讲解时,其在针对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进行表达时,能够有效链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相关内容,有机整合这两首诗,通过一系列比对,促使学生倍感强烈震撼,在诗中找到诗人的情感思路,强化渗透课堂中的美育与德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显著提高。
2.通过教学情景的合理创设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纵览小学语文主要教材内容,其中很多均是针对我国名山大川以及名胜古迹进行细化描写的游记以及散文、古诗等,就此类型课文展开课堂教学工作的时候,建议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就教学环节中相关的视频以及导语、结束语、图片等进行精心设计,旨在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激发出来。譬如说,教师进行《桂林山水》这一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在为学生展示跟桂林山水相关的景色图片时,向其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奇山秀水、旅游胜地众多的国家。在我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国内外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水相连、景色奇特,令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流连忘返,它就是以山水清秀而闻名世界的桂林。今天,我们就随陈森先生一起到桂林一游。”如此一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教学情境当中,促使之迫切希望深入了解我国伟大祖国神奇景观,引导其立刻拿起语文课本,情绪高昂且热情地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且积极,而后,教师指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鼓励其勇敢发言,学生由于受到前期熏陶,纷纷发言,为祖国美景而深感自豪,爱国热情全面获得深化,基于此,教师可进行相关结束语的设计,比如,“伟大祖国拥有很多神奇山水,富饶的大兴安岭和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巍峨的黄山和陡峭的华山、雄伟的泰山,我们为之骄傲的黄河与长江等,作为其中的有一份子,我们真为自己的祖国倍感自豪”,在教学中,正是因为老师慷慨激昂的结束话语,使得学生学习中的情感渐入高潮,起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跟美育的全面体现。
3.利用人格魅力的充分展现全面渗透美育与德育
就日常开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活来说,跟小学语文教师接触最多的东西则为情感以及道德、任性以及伦理、性格等,在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人格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学生而言,其人格可谓是学生的灿烂阳光,如沐春风之所感。教师授课中,需注重整洁大方的着装,通过庄重且自然的着装突显时代气息,彰显蓬勃精神;作为教师基本功之一的板书,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为此,教师需重视板书的美感,美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之情操被陶冶,心境被调节,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提前构思好板书,条理清晰且结构整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展现同样重要,其表情以及手势、眼神等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教学,譬如说,讲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文时,教师能够带感情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跟主人公一样的思亲愁死,深深感受独处异乡的无助感觉。除此之外,教师需将热情饱满的情绪引入课堂中,善于挖掘学生个性特征,不打骂,通过自身魅力在语文中渗透美育与德育,推动高效课堂的完善构建。
二、结语
综上可知,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强化渗透开展美育及德育教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新课标理念要求的全面贯彻实施,促使学生知识储备有效增加,思想获得净化熏陶。
美育教育论文12
摘要:学校教育过度的满足社会需求导致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出现“淡化”, 教育呈现大众“模式化”结果。美育教育作为教育短板的补充, 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通过功能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分析美育对教育的意义, 以此探究美育的重要抓手,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策略, 为今后在院校的推行提供深层次依据。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审美短板; 美育; 素质教育舞蹈课;
A Discussion on Applic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Dance Class for Quality Education
Abstract:The school education excessively satisfies the social demand, causes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of the educated person to appear “to fade”, Education presents the Mass “pattern” results. Aesthetic Education as a supplement of educational short Board plays a role in perfecting personalit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functional analysi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descriptive research.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mportant hand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quality-oriented dance lesson, in order to provide a deep basis for the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quality education; aesthetic short board; aesthetic education; dance class for quality education;
“教育究竟是应该满足于社会需求, 还是满足于个人发展”?
一定时期内, 我们的教育界提倡“社会本位”教育观, 倡导并积极培养专门性人才, 教育者认为教育的全部活动终点是对社会需求的服务, 并最终服从于社会化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段时间, “社会本位”教育观被普遍接受, 中国的教育都在为政治, 经济服务, 是典型服务社会的以社会需求为本位的教育观。“社会本位”观的教育理念使得越来越多的专门技术人产生, 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小的的贡献。之后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逐渐的从“社会本位”转移到“个体发展”上, 但仅仅是探索阶段。
1、美育“短板”与人格“淡化”
20xx年以来, 使受教育者成为越来越多的“某类人”, 还是个性独立的“某个人”?将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培养放在社会需求的次要位置, 还是以“完整的人”存在于社会?这些矛盾不容当代教育界忽视。
完全以社会需求培养的人与依照个人发展培养的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格的养成。“人格”在现代心理学中指的是“非智力”因素, 是人在社会进程中不停顺应潮流与社会导向的方式与行为, 受自身遗传、外部生存、教育环境的影响。广义的人格即个性, 是独立人有别于其他独立个体的心理与心理倾向性的综合态, 狭义的人格则是个性的最高价值映现, 是经过德行与社会化的自我精神[1].本文探讨的“人格”是广义与狭义结合的一种高阶“个性”人格。依照个人发展养成的人才, 最大程度上形成完善的人格, 全面发展;而以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则是社会需求至上, 其个性人格已在所受教育环境影响下逐渐“淡化”, 教育的大车间生产出庞大数量的“模式化”的人。
以“木桶理论”分析, 其核心内容是:木桶盛水有量, 其量的大小最终决定于桶壁短的那部分。“短板”是“木桶论”思想产生“非完美”结果的重要阻碍。如果将普遍认知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一说德、智、体、美、劳) 比作“木桶”的四块板, 多年的学校教育使得“智育”板块最长, “美育”板块最短, 德育、体育板块参差不齐。个体受教育程度不均衡, 导致文化教育充分实施, 相应的素质教育不及, 很难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 补齐“美育”短板, 最大化的平衡教育之间的差距, 养成个性化的人格是当代教育者们应该要落实的问题。
2、美育---“艺术:让人成为人”
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 教育的进一步升级, 德育、体育等都已经贯彻到了学生的日常教育之中, 成为了必修课。美育虽与德、智、体育等并列, 相辅而行的关系, 却甚少得到教育界的重视, 推行相当有难度。美育在整个教育大系中仍然是较为薄弱的环节, 部分学校或个人在美育的育人功能上认知不足, 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够均衡, 美育师资的队伍建设不完善, 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美育是审美的再教育。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 单纯的将缺失的“美育”短板部分补齐作为审美教育是极为片面的, 前文提及的“木桶理论”可以这样继续推论:假如木桶的桶壁组成中有任何一部分不能达到完全高度, 木桶盛水量就不可能在最大值;假如木桶的桶壁组成都是完全统一高度, 盛水量才能出现最大值。因此, 更为积极的审美教育是各个板块之间的互相融合与促进, 以美育牵引, “德、智、体、美”共同发展。正如《意见》规定:面向社会, 面向大众, 以美进行人的教育。
长久以来美育的缺失使得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美育就是音乐和美术, 其实美育≠美术, 美育≠音乐, 美育≠戏剧, 那么真正的审美教育是什么?是融合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 并能做到“以人为本”, 以身体为媒介的一种综合体教育。更通俗来讲就是以自身的参与, 以自身完成的一种艺术美, 通过外部的各项“刺激”, 结合身心的自我意识与运动而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产生美的教育效果。舞蹈教育恰恰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最能以身体为媒介, 综合运用音乐、戏剧、美术等形式, 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发展全面能力, 具有人文性与综合性特点。并且, 舞蹈教育在补美育短板的基础之上, 可以与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促进、融合, 完善人格, 成为美育实施的重要形式。
首先, 对体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舞蹈是一种动觉艺术, 除了包含美术、音乐艺术所具有视、听感以外, 还存在着自我的主体动觉感受。拉班指出:“我们全部感觉是人们独一无二的触觉引起的结果。”舞蹈的动觉感受是最接近人体本原的感受, 是原始生命的体现, 人们通过动觉去感知世界, 完善生理感官意识。舞蹈以人体为本源的.艺术, 通过律动形态与体育的作用功能相似, 在对人的身体的训练---肌肉、韧带、神经与各项反射系统---起着与体育同样重要的作用。
其次, 对智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人的左脑与右脑分工协作, 负责各自的“领地”, 左脑分管理论与思维, 右脑促进想象力与创造力。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左脑过度开发, 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缺少艺术修养的“高智商”人才, 这类人缺少创造力与想象力。素质教育舞蹈课 (“素质教育舞蹈课”由原北京舞蹈学院院长吕艺生及其团队创设, 来自于20xx.3-20xx.12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 作为舞蹈美育实行的手段, 其紧密围绕培养人的五项能力之一“创造求新能力”正是对右脑的开发体现。左、右脑共同协作, 科学与艺术结合, 逻辑能力与形象意识并存, 使人从“半脑人”转为“全脑人”.
再次, 对德育的促进与融合方面。学校教学不仅是智力教育, 还应该是一种人格与情感的“德行”教育。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可以进行鉴赏能力和美的培养的教育, 审美教育可以在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与感性思维能力上达到较为和谐的作用。美能够使感性的人进行逻辑性与形式性的思维, 通过美的养成使感性的人回归到原始的感性世界[2], 通过美育达到理性与感性的互相融合, 和谐发展。马斯洛在后期理论中将人的发展需要划分从五个上升到七个阶梯型的层次:生理方面、安全与保护、爱和归属、尊重、自我促成、求知与理解、审美需求。他认为人的最终需求是审美, 这是人的最终目标, 也是人格的最高价值。这与席勒的“艺术游戏说”是统一的, 席勒将艺术与游戏类同, 更为狭义来讲是将具有舞蹈特性的活动与游戏等同, 他说人之所以成为完整的人是因为他能够“游戏”, 而在其充分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时, 他才会游戏。“艺术:让人成为人”.舞蹈美育使人的个性心理完善、情感丰富, 促使人的真、善、美的养成, 在“让人成为人”的道路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舞蹈美育的实施---素质教育舞蹈课
3.1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五项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舞蹈课作为舞蹈美育, 乃至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实施手段, 形成了覆盖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模式, 面向此阶段范围内的全体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普及, 开发学生“五项能力”:其一, 是学生在观察与模仿行为上的能力;其二, 是学生在即兴与表演行为上的能力;其三, 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行为上的能力;其四, 是学生在创造与求新行为上的能力;其五, 是学生在综合与融化行为上的能力。素质教育舞蹈课以“五项能力”为目的[3], 以提高学习者完善的艺术素养、能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3.1.1 观察模仿能力
从观察生活、大自然、社会人生到模仿同学、老师、舞蹈家, 素质教育舞蹈课由此开始, 给零接触舞蹈的孩子一个进入的缓冲空间, 易于接受的基础起步, 在模仿上获得审美的快。
3.1.2 即兴表演能力
人体运动具有先天性, 是基因里带来的, 如何开发这一人体基因的“原型”, 是素质教育舞蹈课所应培养的能力。教师引导, 学生自由舞动, 用肢体释放情绪, 外化意象, 既作为舞蹈创作的组成部分, 又能极大的改善学生的性格以及个性人格。
3.1.3 交流合作能力
舞蹈形成过程中, 不论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演员与编导之间都存在着沟通交流, 在长期的合作中默契配合。集体观念养成, 团队精神建立, 学会理解、尊重。
3.1.4 创造求新能力
舞蹈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 通过视、听、动觉的练习, 开发思维打破惯性, 不断的拆解与重建, 创作欲望迸发, 获得美的鉴赏与判断能力。
3.1.5 综合融化能力
素质教育舞蹈课不是孤立的舞蹈艺术, 是一种融合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 甚至可以融合诗歌、散文、物理、化学等文化课的综合性课程。在课堂, 舞蹈与这些课目相融合, 应引发学生的想象, 将知识运用到舞蹈上, 知识之间进行迁移、嫁接、创造性整合产生美的教育效果。
在幼儿至高中阶段课堂实施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五项能力”进行课程的安排, 着重加强教学中的内在联系与融合贯通, 形成一种立体、多维的教育模式, 以养成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为常态, 促进优良素质的获取与习得[4].
3.2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实施方式
3.2.1 进行主体性与主导权的转换
普遍意识里的舞蹈教育模式讲求“言传与身授”, 以教师为主导, 运用身体“一笔一划”的临摹方式进行舞蹈教学。而“素质教育舞蹈课”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自己根据某个提示进行自我编创并跳出自己的所见所思。例如,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一年级所展示的高中课例《蓝》中, 教师通过单一的“字”或“颜色”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引导学生用肢体表达情感。在这堂课例中, 舞蹈教师扮演的角色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 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更加明显, 个性突出。
3.2.2 进行编与演的角色转换
在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中, 作品的编创者是教师, 教师将想法付诸于学生的实践, 学生将教师的思想完善, 并将教师的编导作品进行演绎。而在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进程中, 学生成为编创者与表演者, 教师需要做的是在学生的构思上进行合乎动作美感与情感表达的建议与指导。展示课中,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未来科技城学校初一年级的原创作品《花儿·阳光·少年》是全班学生在对课例《快乐节拍》的学习之后, 思维延伸, 自己经过对音乐的感知、对3/4拍节奏型的运用, 灵活使用舞蹈肢体完成作品。北京景山学校五年级同学表演的《博物馆奇妙夜》则是通过《魔纸》课例的学习, 以“纸”为主题激发学生的想象, 产生的肢体动机, 从而产生了这个作品。这就促使了舞蹈美育在借助舞蹈的同时超越了舞蹈本身, 进行了更多的创造与创新
3.2.3 少数人到全体人的变化
传统的舞蹈教育是职业艺术教育, 目的是对“高、精、尖”人才的培养, 必然传统舞蹈教育面对的只是少部分的人。马赫尔曼在《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说指出, 学生在繁杂的艺术门类中对不同艺术呈现不同的掌握程度, 能力表现不一, 有一定的差异表现, 而这种差异却不等同于没有资格享受艺术, 艺术面前人人平等[5].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对象是真正的面向全体, 不分男女、身高、年龄、体重, 都有适合自己的舞蹈课。
3.2.4 隔行如隔山到融会贯通
一切创造都来源与不同要素的重新组合和排列, 艺术创作更甚。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共通性, 时空、韵律、结构等等都可以作为相互之间的联系因子, 不同学科之间也可以跨越式综合。素质教育舞蹈课打破了常规的艺术与文化的界限, 课堂上不同的学科之间碰撞产生不一样的美育效果。在这里没有“隔行如隔山”, 只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
4、结语
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普及目前涉及幼儿至高中阶段,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趣味、格调、理想, 丰富审美体验, 开拓人文视野。普通高校与职业院校的应该开设艺术鉴赏与实践结合的课程, 舞蹈欣赏课、舞蹈游艺课等都可以作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高校衔接手段, 设计上应该依托本校相关的学科专业优势, 拓展舞蹈教育教学手段, 采用选修课与必修课同时进行, 最大程度上面对全体学习者。内容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了解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同时对身体形态再塑造, 对身体意识再增强, 对精神世界再升华, 完善人格修养, 终极目标是达到发现美、鉴赏美、开创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国宾, 平心, 矫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xx (2) :1-12.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3]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xx.
[4]彭红。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综合性特征[J].北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xx (3) :13-18.
[5]约翰·马赫尔曼。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刘沛, 译。北京:舞蹈, 1999 (2) :52-55.
美育教育论文13
本土美术资源是经过漫长的沉淀和发展形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开发不仅能起到塑造学生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冲击,地域文化发展受到了阻碍。本土美术资源也逐渐失去了其应发挥的效果。美术教育作为青少年接受地域文化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但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于地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致使教学失去了创新,也导致本土美术流失严重。因此,需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本土美术资源,更好的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本土美术资源的概述
(一)内涵分析
本土美术资源是一种美术文化资源,其成长和成熟的环境与地域往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特色的美术资源。这种美术资源是一个地方人们生活的结晶,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传承,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从而使得其自身能够体现出一种文化固有的特征以及精神面貌。
(二)特点分析
本土美术资源有三个主要特点,首先是美术资源的多样性特点,主要是指美术资源的显现方式以及客观存在的多样性。由于本土美术资源形成于不同的地域,其形成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因此,美术资源的存在和构成也会不相同,可利用的美术资源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其次是资源的潜在性特点,它不能直接被应用到教学中,需要通过挖掘其主要教学价值来在教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最后一个是资源的间接性特点,必须经过一定的筛选以及加工使其变为真正的教学资源,有助于美术教育的实施。
二、本土美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美术教育作为学生艺术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促进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并丰富对知识的了解,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资源的开发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美术教学中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是促进本土美术传承以及发展的主要途径,只有将本土美术教育根植于学校教育中,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文化的发展,保持文化的传承。
三、本土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实践
(一)传统节日中美术资源的开发
春节和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热闹、隆重的节日,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就会将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在大门上粘贴新年祈愿,在室内张贴各种寓意吉祥的年画,还会在玻璃上贴窗花,窗花是中国剪纸文化中最为传统的美术作品。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于本土美术资源的开发可以窗花作为开发对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采用欣赏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剪纸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让他们欣赏剪纸的美,从中感受剪纸的艺术,来提升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同时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其次利用剪纸教学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态度,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
(二)民间艺术中美术资源的开发
雕塑艺术是我国本土美术资源的一种形式,最先的雕刻艺术是以各种石窟的构造存在着。例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都是一种潜在的美术资源,需要对其进行深层开发。对于这种美术资源的开发,其主要教学形式是采取实践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课外时间安排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并且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石窟的概况以及艺术成就,从而增强他们对我国石刻工艺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对作品进行分析与鉴赏,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独具美感的石窟作品。例如,龙门石窟的装饰性特点是什么?怎样用艺术的眼光鉴赏石窟?让学生在感受作品的同时进行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对这样古老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四、结束语
通过对本土美术资源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对促进美术的传承及发展有着重要的意思。
美育教育论文14
【摘要】高校舞蹈教育在国民素质的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搞好高校舞蹈教育,必须完善美育教育理论系统的教材体系,注重人才的培养方法,为国选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创造性
一、美育教育的舞蹈教育的现状、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现美育教育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美育教育的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投资。从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把美育教育列入德育,智育,体育教育的行列中,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智力开发,发掘人对美的创造力和潜在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说明美育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国外相比,我国的艺术美育水平还有待提高。长期以来,我国美育教育缺乏创造和突破性的进展,人员素质,工作经验和体制也没有得到提高和及时改善,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大量引进科学教材和方法外,关键是培养教育性的专业人才。诚然,舞蹈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体系,在当今高校艺术教育中更应受到重视。
高校舞蹈教育即大学舞蹈教育,是富有一定专业性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本身对舞蹈教育体系的自我认识,改善及发展。从专业舞蹈教育大体来看,当今高校的教学整体体系处于不完善状态。
首先,舞蹈教育内容不完善,舞蹈艺术是最古老的一门艺术,舞蹈教育也堪称是古老的教育形式之一,它应当早已进入科学殿堂。然而,由于这种艺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理论的滞后使舞蹈学的形成要大大缓于其它姊妹艺术。当然,实践与理论的不平衡现象近年来有所缓解,当今一些高校艺术学院自身历史的发展也跟踪了这样一个规律。如果在教学中缺乏理论的指导学生只能盲目性的学习,缺乏科学性,学到的东西没有真正的内涵,久而久之,其舞蹈意识形态便是残缺的,在一定场合、环境下主观发挥也受到限制。
其次,缺少规范性教材。系统理论和教材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无科学理论作铺垫,教材内容也空洞。当今系统理论教材中缺乏的是系统科学的规范性专业艺术教材体系,如:思想和艺术性较高,有训练价值的中外舞蹈作品教材,在教学中没有积极稳妥地引进舞蹈新技术和没有采用优秀的舞蹈新作品以更新教材,随着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学科在内容上不断拓展的更新,所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教材需要较为成熟的新的教学成果来填充。
第三,缺乏专业的教学人员。人才是作好任何工作的原动力,放在教育中尤其重要。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哪些具体方面进行修养的提高呢?一般来说,在进行文化基础知识,舞蹈基础理论、舞蹈基本技巧学习的学生时代是谈不上人才富有艺术修养的,因为这个阶段还是一个学习一般文化知识和接受舞蹈艺术遗产与基础知识的阶段,舞蹈有着极强的艺术修养,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舞蹈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理论修养和创作技巧,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并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神韵和意韵的作品。
一名好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理论技能知识。其一,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一般文化即非舞蹈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社会及自然学科中和各门类艺术间相互影响促进的知识,还有舞蹈文化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在这三类文化素养中,专业文化较多受到重视。
然而,一般文化是所有艺术文化的基础,各姊妹艺术文化是整个大树上与舞蹈专业文化相互影响,交互生产的分支,两者都潜在地影响到专业文化的生产与发展。虽然舞蹈教育者的专业技能一般都能达到一定水平,但在艺术表现力上的深浅则往往体现对舞蹈艺术审美感应的差异上,舞蹈的感受力,实质上是心灵中对舞蹈文化底蕴的文化审美,文化素质始终围绕着艺术感受力。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不是手脚工夫的问题,而是头脑文化空白了。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工作。乔治桑曾深刻指出:“技巧是一种才能,但必须去体验生活,寻找真理,经过锻炼才能获得,同时又要不执拗的工作,在抽刀向敌之前必须彻底学好剑术。”文化素养直接制约着舞蹈者的整体水准,制约着有深厚文化素养所构成的精神内涵。
其二,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舞蹈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的技能技巧更趋繁难。作为一名舞蹈教育者要想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创造就必须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只有高超娴熟的技巧才能将胸腔注入内在生气和将韵形象变成手中具有生命力的舞蹈艺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说过:“不受一番冰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练功如打铁,打了再烧,烧了再打,打尽一切杂志,白炼而后成了纯钢。”可见,精渗的具有独创性舞蹈技巧和创造才能是从艰苦的长期磨练中得来。
其三,具备一定的组织、策划、编导能力。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舞蹈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教育者来说,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积累,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往往容易激发欲罢不能创作的冲动,从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地构思和创作出内涵深刻的东西,把它运用于课堂中,带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潜能,提高学习舞蹈的整体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一个很有才能的教育者,长时间远离了生活或对要表现的对象不熟,体验不深刻,也是会失败的。当今高校中一些专业舞蹈老师,实际离专业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由于理论知识没、专业术语和技能方面的缺乏,对于学生的问题不仅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也直接影响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而且长期培养起来的职业习惯意识和无意识作用,无形中使他们不能从专业角度解决。
二、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的宽泛性、狭义性美育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育,舞蹈教育作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与其它教育有着紧密关系。
从宽泛性来说,舞蹈教育涉及的对象较广泛,当今不仅限于年轻人,许多年龄较大的群体,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也有他们自己的舞蹈方式,或多或少不同程度进入到这个队伍中;教育形式多样化,可以有专业课程,安排,也可以培训的方式来教育,或是编排舞蹈参与各种有关活动来实践性地学习舞蹈,有助于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用新的方式来看待和把握人生。
从狭义上说,首先,高校的舞蹈教育涉及到生活、历史、自然等广泛知识领域,这就要求接受者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一定理解能力,才能有美的观念,对美的作品产生美的感受,积累经验。其次,美育中的舞蹈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相当作用。例如,在德育方面,一个作品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使受教育者通过可感舞台形象领悟较好的品德,它对直觉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和对人的智能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也许美育教育、舞蹈教育的同时,促进作用最为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它能培养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再次,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丽;居必求安,然后求乐”。总的来说,舞蹈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在健全完美人格的大学生涯中,通过学习和掌握舞蹈艺术的基本知识,将更加具备现代人的精神风貌。
三、高校美育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改革形式及发展作为艺术知识和作品传播的中介环节,在舞蹈教育中,第一是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能使接受者在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方法;第二是强制性,对于接受者来说,是否认真去欣赏一个作品,完全取决于内心对事物的兴趣度。但学校的艺术教育则不同,它有固定的时间场合,有相应的强制性纪律促使接受者学到相应的知识。第三是基础性,学校艺术教育中是从人类已有的艺术传统精华部分传授给接受者,这样使他们学到的往往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它的作用在于为接受者未来接触大量复杂的、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提供必备条件。
以上述条件为基础,还要在手段上做整体性贯穿。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注意学生的智力活动,相应提高理论水平;认真学习中外优秀舞蹈文化,学术上鼓励不同流派的交流学习,不断总结经验,贯彻思想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情形并茂的原则,重视学生基本训练、理论实践相结合;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表演能力,培养出高尚的舞蹈审美观和正确鉴别能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为我国舞蹈艺术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04).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艺出版社,20xx,(01).
[3]张东明.素质教育新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xx,(09).
美育教育论文15
一、让学生通过视唱来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一)要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所有的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无节奏或节奏混乱,只能是噪音,而不是音乐。要让学生有节奏感,首先得激发他们感知节奏的兴趣,从简单的游戏开始。记得教一年级音乐时,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快慢,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听两段音乐,来分辨他们的快慢、时值的长短,而是在课件上做成了游戏,哪个同学答对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笑起来,如果答错了,课件中的小人就会哭,学生参与这个游戏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还有在教学一年级第一首歌《你的名字叫什么》时,单让学生跟着音乐唱,有些学生兴趣就不浓厚了,但是让他们拍着手走到自己喜欢的同学跟前唱时,他们唱得就特别起劲。所以说,把感知节奏融入到游戏当中,采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确实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地感知节奏、掌握节奏。
(二)音准训练是提高音乐视唱能力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没有音高概念的学生来说,音乐再美,也是对牛弹琴,因为他感知不到,体会不到,更创造不出音乐的美。所以,我们对学生,必须要加强音准训练。
1。首先要进行音阶练习,把握音准。在音乐课堂上,每次唱歌前要稍微练一练声,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口型、换气方法来唱上行的音阶r、m、f、s、l、t、d′,唱完再反过来唱下行的音阶,让学生学会用科尔文手势来找音高。
2。其次对学生要进行识谱训练。只有学生的识谱能力提高了,才可以去感知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所以,让学生全面掌握乐理,能识别各种音乐符号、标记,并了解它们的意义,准确辨认出乐谱的调与拍子、音高与时值、音的强弱等,就很重要了。例如,教唱《两只老虎》这首歌,在反复聆听中学生已建立了初步的音高感,教师再让他们看歌谱,说说歌谱中的数字要唱成哪些音名,学生再把记住的这些音名随着伴奏套到歌曲里唱,慢慢地,学生就能自己视唱歌谱了。识谱训练没有好的办法,只有多听多练,熟能生巧。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要自我示范,榜样的作用最大,学生模仿力来源于教师,教师足够优秀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教师的示范要贯穿整个音乐课堂。音乐课堂导入后,教师的示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间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和指导;末尾部分的示范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强化和总结。
三、让学生通过朗读歌词来感受音乐中渗透的文学之美
一首歌词就是一首好诗,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讲求声律和格律,富有深远的意境、诗意,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小学音乐课本里的歌曲不仅具有容易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达到了内容美、文学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吟诵,可以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学起来也会变得轻松。例如,教学一年级歌曲《跳绳》时,我发现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读起来很带劲,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先拍着手,按照节奏来反复朗读歌词,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一场朗读比赛,结果,学生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的',两段那么长的歌词很快就记住了,然后再反复听几遍歌曲伴奏,学生就能轻松地唱出此歌。我曾在同年级的一个班试了试不读歌词直接用听唱法让学生学唱歌会怎样,结果效果不好,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不会唱,歌词总也记不住。这就说明学生只有体会到了音乐的文学之美,学习音乐才能变得容易。
四、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肢体语言演唱,抒发音乐美
教师要给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尽情抒发情感的机会,使学生的情感在美的熏陶下,不断深入。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尽量尊重学生的想法,可以是小组、个人、男女生演唱或加入伴舞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让学生在编创活动中体会音乐的创造美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所以,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编歌曲或乐曲(主要是打击乐),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已掌握的音乐技能,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三度创作的尝试,或尝试利用电脑等设备自己创作新的作品,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提高创编能力,享受音乐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随便给学生一个音乐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头有的任意的物品或乐器,合作创编打击乐,结果收效显著,五年级的学生,有的组甚至还把自己创编的打击乐划分好了段落,加入一些引子,有强有弱,有快有慢,有时声势浩大,有时如涓涓细流,他们演奏完,脸上的愉悦之情都溢于言表,可见,学生确实能够通过创编活动体会出音乐的创造美。综上所述,百尺竿头,还需更进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美育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吧!
【美育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美育教育论文06-11
【推荐】美育教育论文06-11
初中美育教育探索论文12-09
高职院校学生美育教育分析的论文11-29
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及舞蹈本体价值分析论文10-31
从基础教育的美育现状谈立德树人论文12-11
初中历史之美育的意义论文11-06
美育与德育外国文学论文11-24
化学学科中的美育教育03-18
论文:融美育教学于音乐课堂之中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