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论文

时间:2024-06-26 16:10:18 教育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学前教育论文合集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前教育论文合集15篇

学前教育论文1

  摘要:分析了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所选用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此教材不太适合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选择上侧重方法学习,与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二是内容组织上侧重理论讲解,实践能力突出不够,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本着突出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目标,基于课题工作程序,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及新结构作初步探索。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编写;新理念;新设想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蓝本。它以学生的经验为出发点,按照有关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而成。虽然,当下比较强调对教材的超越,但是教材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其地位依旧不可抹杀。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师生而言,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决定了教与学的内容,更影响了教与学的方式。从近几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来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畏惧心理。此种心理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教材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新教材”编写的意义

  (一)“新教材”编写是幼儿园工作的现实需求

  “新教材”是指根据提出的新思路新结构所编写的教材,其在结构和内容上均区别于当前所使用的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教材。近几年,为数不少的优质幼儿园,将“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新教师招聘的条件之一。这说明幼儿园已经意识到了科研在培植园本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幼儿教师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就具有了思考的自觉性,就能主动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较好的理性思索与反省,并能做出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一些新的策略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理念和素养,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而根据有关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目前,在幼儿教育一线的教师科研能力明显不足。对教育科研必要性的调查显示,“在湖南省10个地(市)30所幼儿园的270位幼儿教师中,有25.7%的幼儿教师认为根本没有必要,有31.9%的人觉得比较必要,有48.2%的人选择了考核、评职或完成工作。”[1]由此可见,提高幼儿教师的科研素养与能力刻不容缓。而职前培养是提升幼儿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幼师的高职院校是重要场所。因此,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改革“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教学。

  (二)现有教材不适应五年制学生学情是新教材编写的缘起

  笔者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关键词,搜集到专门讲述“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的书籍,主要是自考、高职和大中专教材,获得有效样本8本。翻阅表中的教材,除杨世诚、王向东主编的教材结构略有不同外,其余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大体一致,主要以各种研究方法为主;内容组织上用章节形式将各部分内容讲述得非常完备,侧重理论知识。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选用的教材也基本属于此种类型。[2]笔者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立足学生学情审视此类教材,认为现行教材与学生学习之间存在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1)现行教材内容选择上比较传统,侧重各类研究方法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科研工作过程联系还不够紧密;(2)现行教材内容组织上侧重理论,注重理论知识的严密体系和完整呈现,实践环节内容还不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这门课程太难了,听不懂,学不会”的情况,课程学习难度明显高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

  二、教材编写的新理念

  (一)内容体系上,以课题工作程序为主线

  教材在选择各项目时,首先,依照课题科研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编排,以课题选择、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为主线;其次,根据研究开展的过程安排科研方法的项目内容,在科研方法的选择上,不求囊括所有方法,只选取学前教育领域常用的主要方法,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等。以课题工作程序为主线,以主要研究方法为补充,旨在让学生学完课程后能完整认识到课题研究的过程,工作后一旦接触到课题研究工作能比较容易上手,能较好掌握最常用和最主要的几种研究方法。

  (二)内容选取与编排上,以“一减两增”为基调

  所谓“一减两增”即减少理论难度,增加实践操作,增加幼儿园实际科研工作实例。首先,每个项目的内容都选取最精要的核心理论知识,不强求理论知识的全面和系统,这样,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最核心的知识内容。此外,为尽可能避免理论知识的减少所带来的知识结构缺陷,在内容编排上可适当增加“知识拓展、案例分析、即学即思、知识链接”等内容作为补充,以帮助学生丰富和深化对核心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在减少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增加实践操作和幼儿园科研工作实例。一个项目内容中,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分解成3~4个任务,为强化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必须增加实践训练。因此,要根据理论知识的内容,设置适宜的实训内容。比如,在课题选择与论证的项目内容中,可在每个任务内容后面设置1~2个实训环节)。与此同时,在理论知识部分,为增强与实际工作的紧密度,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根据内容选取一些贴近实际,易于理解的幼儿园科研工作实例,对理论知识起到一定的注解作用。

  (三)学习方式上,以团队合作学习为原则

  “学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它要求学生不仅通过学习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能运用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如在学习中学生仅仅是了解了一些理论知识,但不能学以致用,显然无法达成课程学习目标,也无法实现培养“具备初步科研能力”幼儿教师的目标。因此,在教与学中,要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突出学生的实训环节,让学生开展初步的科研实践。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本课程的学习难度无疑比较大。教学中既要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又要能适应学生的学习基础,这就必须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改革。因此,立足教学实践,我们提出采用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化解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益。建议教学中组建8~10人规模的学习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各教学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协作完成各项目任务,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本课程中的团队合作学习要注意如下五个问题:

  (1)合作团队组员应基本保持不变,使团队组员能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2)合作时间应持续整个课程学习,便于任务分配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3)合作内容贯穿课题工作过程;

  (4)每一项任务的合作分工体现总—分—总的格局,既能确保团队成员对合作任务的整体把握,也能更好化解合作任务的难度,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5)合作中教师要进行有效指导,关注团队实践完成情况,确保合作任务的顺利推进。

  [3]比如:在文献综述撰写的实训环节中,团队的合作任务与要求包括团队商讨综述报告的写作提纲,分配任务;各组撰写分配的综述内容;汇总并集体商讨修改。

  三、教材编写结构的新设想

  (一)教材模块构成

  教材模块构成可简单概括为“三步四法两补充”。“三步”即课题研究工作过程中的开题论证、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主要体现了课题研究的工作流程;“四法”即幼儿园科研中常用的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和作品分析法,选取幼儿园科研工作最常用的几种方法;“两补充”即选题论证和研究论文撰写,选题论证是课题研究很重要的起始环节,而论文撰写也是除课题研究外,幼儿教师经常要进行的一项研究工作。因此,补充两个内容,能使学生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

  (二)项目内部组成

  基于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教材编写要充分体现理实一体化的理念。就其中某一项目而言,第一级构成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任务分解和作品展示。其中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这两个部分均已较简要的语言提炼出具体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对本项目学习目标和要求有很明确的认识;任务分解栏目是主体,下分几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内容均有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实训操练构成;作品展示是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一是对学生优秀作品的认可,二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本项目内容。综上所述,教材编写应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需求,综合考虑学生特点,遵循学科内在逻辑。唯此,教材才能更好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参考文献:

  [1]张晓辉,张传燧.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素养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xx(5):43-45.

  [2]杨世诚.《学前教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做”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xx(2):29-32.

  [3]马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实施的“双团队”构建设想[J].江苏教育研究,20xx(3):68-70.

学前教育论文2

  内容摘要:园里把知道家庭教育,强化“家园合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增强家庭与幼儿园的联系,本文根据了家园合作的意义,家园合作的目的,家园合作的具体方式和家园合作的新思路进行张开论述。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进行家园合作,能有效地密切家园之间的联系,增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保证幼教工作质量不断提高。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地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做到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意义合作方式新思路

  家园合作是当今教育的趋势,倒退十年幼儿教育就是吃的饱穿得暖,家长们也不太重视孩子的,智力、体能、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造成很多孩子的天赋没有被开发,也让很多孩子失去了与自己的爱好相互交流的机会。而现在家长们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补习班。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家长们不管孩子们是喜欢或不喜欢,只要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就一定要会,这样攀比的心理让孩子的压力之大,那么怎么样帮助家长们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念。实行家园共育,老师要和家长共同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家长要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老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愉快的发展。

  一、家园合作的意义

  根据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就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

  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处于主导地位。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论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时所说:“学校应当领导家庭。”这是因为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在于: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但以往由于我们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教育家长“作为家长工作的目的,常常出现教师教育家长、埋怨家长、指责家长的现象。随着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甚至超前于教师,家长已不再满足于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转,使家园配合出现裂痕,这种裂痕的出现迫使教师反思当前家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起了做家长工作的新观念,建立与家长的新型关系,变教育家长的单向活动为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共同商量教育幼儿方法的平等的双向活动,这种平等关系拉近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发挥了家长的能动作用,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对幼儿实施教育。了解教育目标、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

  通过实践,教师认识到要使家园配合一致,就必须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目标,并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使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

  二、家园合作几种常用方式

  在长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家园合作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

  (1)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幼儿园视家长为促进其孩子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合作者,保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发动家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并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要向幼儿园提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对幼儿园为孩子提供的一切作反应。

  (2)家园合作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家园合作围绕的核心是儿童,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

  (3)家园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对幼儿园乃至整个教育的信任与支持,为了更好的发挥家园合作的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方式:

  1.设立“家长开放日”。我园根据幼儿园的工作进程或阶段性成果展示,不定期的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有:进入班级听课,检查幼儿饮食卫生情况,参加幼儿观看幼儿的文艺表演,参加幼儿家庭趣味运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了解幼儿受教育的情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如我园在幼儿素质教育实验中,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了配合我县素质教领导和教育工作者都来我园参观,我们借此向全园的幼儿家长开放。家长参观后很受鼓舞,育经验交流会的召开,我园举办了全县氛围内的“幼儿素质教育成果展示会”,各级配合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又如不少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子女在幼儿园吃不饱、吃不好,影响生长发育。而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目睹了幼儿的伙食安排、幼儿的进餐情况及教师照顾幼儿进餐的程序后,将担心变成了放心。

  2.设立“家长接待日”。我园每月设立一次“家长接待日”,家长接待日活动每月举行一次,时间定为25号。由园长和教师代表组成接待小组负责对家长的接待工作。接待组成员主要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反应,征求意见或建议,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达到相互配合。改进工作的目的。

  具体活动安排:晨间活动——各活动区开放,重点指导美工区,投放橡皮泥、泥工板,供小朋友们制作海底世界;投放裁好的蜡光纸供小朋友剪小鱼、螃蟹、章鱼等,培养孩子们想象和动手能力。早操活动——幼儿能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活动。户外活动——《喜洋洋战胜灰太狼》:练习跳过障碍物走、跑,提高动作的灵敏性;积极参与游戏活动,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勇敢精神和同伴间合作能力。——小朋友们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所内自己活动,可以玩活动区里的自创玩具,也可以玩滑梯。盥洗加餐活动——小朋友能认真打肥皂洗手,愉快安静的吃水果。午餐——要求孩子能够安静有秩序的自选饭菜,不挑食,不剩饭,安静进餐,饭后自觉漱口擦嘴。整整一上午,小朋友和老师、爸爸妈妈在一起,惬意的享受着快乐无比的亲子时光,收获了一大筐的幸福和快乐!由园长和教师代表组成接待小组负责对家长的接待工作。接待组成员主要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反应,征求意见或建议,与家长进行及时沟通,以达到相互配合。改进工作的目的。

  3.开展家长咨询活动。我园根据家长在教育幼儿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这一情况,由园长保健医生、有经验的教师联合聘请来的幼儿教育专家组成解答小组。定期为家长解答教育幼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咨询活动使幼儿家长掌握了正确、科学的教育幼儿的方法,深受家长的欢迎。近日,崇福幼儿园小班组为协助家长教育好孩子,特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咨询日”活动,就家长在日常教育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筹备这次活动,该组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向家长宣传活动的目的,发放调查表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家长们在日常中碰到的难题,教师们为增加内功而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活动咨询日一早,小班组的教师们在操场上拉好横幅、摆好桌椅,等候着家长们来咨询。由于这样的活动是第一次,所以很多家长对于前来咨询还是不太好意思。7:45时,终于有一位爷爷就自己孙子的问题前来咨询了,他这一开头,后面的一大批家长就紧跟着过来了,现场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每位班主任都在认真地和家长探讨教育问题,很多家长也趁机和旁边的家长聊了起来,各自交流一下自己的育儿心得。此活动该组老师初步的设想是每月举行一次,活动第一次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对老师们鼓舞是非常大的。既然这样的活动深受家长的喜爱,而活动本身对家长的帮助也是真正体现了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更加坚定了大家将活动继续进行下去的决心。

  4.开张面向全园家长的宣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教育质量,我园不定期地开展一些面向家长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家庭教育知识竞赛,或将家庭教育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编成小品,表演给家长看,然后让家长进行座谈讨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育儿观。此外,我园还开展了经验交流、专项展览、家园联系等活动,为提高家教质量,促进家园配合起到了良好的作用。4月27日下午,大丰幼儿园组织召开了家长座谈会。会上,幼儿园将20xx年教育部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宣传重点。蒉园长介绍了《指南》实施的背景、目标和功能、内容和结构及《指南》实施的原则,并结合早上的亲子游戏和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等实例,分析了《指南》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提出的目标及教育建议,使家长了解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学习发展目标,建立合理期望,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们如何在生活中,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当今幼儿教育“小学化”日趋严重的现象,将“小学化”可能产生的各种危害一一告知,引领家长走出学前教育的误区。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提高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加强了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实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和谐发展。

  5.活化多种联系方式。一是设立“家长信箱”,常年挂在幼儿园的门旁,家长可随时将意见、要求、建议等投入箱内。我园设专人负责按时开箱,并把家长提出的意见、要求或建议,在园委会和家长委员会上进行认真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在家长会上反馈给家长,有效地调动了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二是各班设立“家园联系园地”和“家园联系本”。利用文字的形式将近期内幼儿在园或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家园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有效的对幼儿进行教育。三是随时联系,各班都有专人负责与家长取得联系,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时机沟通情况:一般是早晨了解儿童在家的情况,傍晚向家长反映儿童在园的情况。这种联系虽然时间很短,但能起到及时沟通信息,达到协调教育的目的。

  6.适时进行家访。家访主要是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主要是探望生病的儿童或需要特别关爱、教育的儿童。佳妮小朋友近段时间经常和苏琦栋小朋友呆在一起,本来很乖的他变的得上课不专心听讲,午睡时两个人凑在一起讲悄悄话。考虑到她爸爸妈妈工作较忙,我们就电话联系了她的妈妈老师:朱佳妮的妈妈,你好!近段时间,你家朱佳妮小朋友经常同苏琦栋小朋友在一起玩,无论干什么,她们两人总喜欢粘在一起,现在,朱佳妮小朋友上课时比以前少认真了许多,总是乘我们老师不注意偷偷地同苏琦栋讲话,午睡时也是如此加。老师,你好!我们最近比较忙,感谢你们与我们及时沟通让我们了们与我们及时沟通让我们了解了他在学校的情况,我们会与他沟通了解情况,同时我们也会进行适当的教育。通过这次的电访及我们对佳妮小朋友的家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佳妮小朋友在上课时能认真听讲,午睡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现在朱佳妮小朋又成为了原来班上那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对其家庭情况、家庭环境进行了解,协助家长解决儿童保健或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探索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园合作的必要性,但教师和家长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家园合作,还存在很疑惑,现在就家园合作的新思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树立主体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家园合作的出发点是获得家长的配合,充分调动家长资源,实现双方共育,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在一切实践开展之前,双方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家长要摒弃“教育孩子仅是幼儿园的事”的观念,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应该经常补充育儿知识,经常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作为教师,也不应有主要依靠自己完成保教的任务,应该充分和家长合作,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孩子,使幼儿教育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

  2.家长要督促幼儿巩固在幼儿园所学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家长要注意帮助其巩固下来。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各种好的行为和习惯,家长要注意帮助其保持,在家里也要不断得到练习和巩固。如幼儿园要求孩子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要尊敬老师、团结小朋友、待人要有礼貌等,家长要注意配合、严格要求,只有这样,幼儿园教育才有成效,也有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另一方面,家长要经常与幼儿沟通交流,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如问问孩子认识了哪些新朋友、教师今天讲了什么、玩了什么游戏、学了哪些新知识等,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对于孩子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幼儿园多开展活动,家长积极参与。组织家长多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是家园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如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家长表扬栏、家长志愿者活动等。这样一来,家长可以更深入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科学的育儿知识,也可以了解幼儿园的发展规划、近期工作计划、教学目标等。同时,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建议,共同做好家园菜育。而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活动可以让他们不断反思自身不足,从面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家园合作是双向的,双方都要树立主体意识,经常沟通和交流,共同分享教育成果。通过家园共育,家长真切看到了自己的付出促进了幼儿素质的提高,参与热情必然增加,而且也学习了很多科学幼儿知识,有助于巩固幼儿在园所学。对于教师而言,正是有了家长的配合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才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和良好资源。双方要互相适应,只有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才真正为幼儿创造了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园沟通、目标一致、协同对幼儿进行教育,营造了一个家园共同关心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正如有位家长所说:“一个孩子身后一定站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和一个尽心尽力的好家长。”强家园之间的沟通与配合,保证幼教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逸慧,《家长学校――家园教育同步的桥梁》,《幼儿教育》,20xx年7月第11版 。

  2. 胡灵,《bbs与家园互动》,《幼儿教育》,20xx年7月第2版。

  3.邹艳娜,唐慧,梁淑贞,王慧,《关于“家园沟通”的调查与思考》,《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6月第2版。

  4. 王娟,《家园合作新视角》,《幼儿教育》,20xx年10月第8版。

  5. 许舒敏,《换个角度看家园合作——浅谈家长的主动参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年7月第5版。

  6. 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xx年9月第12期。

学前教育论文3

  摘要:儿歌弹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出了综合性的要求,学生要同时具备弹唱的技能,懂得相应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儿歌的唱法。本文主要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歌弹唱;教学现状;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一、前言

  良好的音乐教育是幼儿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平时的日常教学还是游戏活动中,都要用到教师弹唱这一技能。儿歌的弹唱能力直接体现了幼儿教师的音乐水平,其是现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之一。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弹唱能力,则需要专业教师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且行之有效的训练。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培养现状

  (一)课程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课程设置对教学目标不甚明确,定位也不甚清晰。尤其是在弹唱课程设置中,没有明确说明接受教育的群体的学业方向和需要学会的专业能力,只是泛泛地提到了所要提升的艺术修养、专业赏析能力,以及学科基础背景,并没有明确规定幼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样的技能和本领,将来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要实现怎样的效果。

  (二)教师教学方法遵循传统,趋向保守

  笔者在与高职院校教师交流时发现,很多专业教师表示,现在任课教师的弹唱教学理念相当保守,还保留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与现在的人才需求、学生特点、课程目标相结合,也缺乏对先进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借鉴,更不知现在的幼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他们大多数都在“闭门造车”,也就难谈与时俱进。很多教师由于受自身专业能力与教学经验的限制,不仅在教学理论上缺乏探索,在教学实践中也缺乏整合,难以就优秀的教学方法展开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很少对幼师专业学生音乐弹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推陈出新,教师整体的弹唱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三)学业评价机制及课程考核标准有待完善

  笔者在调查中对针对幼师人才的弹唱课程及学生弹唱能力考核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在考核学生的弹唱能力方面,过于注重学生对弹唱作品掌握的`数量,而轻视了基础的对儿童歌曲弹唱即兴能力的考评,课程考核标准不合理,没有兼顾到学生全面的弹唱知识和技能的拓展。而参与考核評价的主体也比较固定,几乎都是本班或者本年级的专业教师,少有其他专业的教师参与进来,容易忽视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正确性。同时,在高职院校的弹唱课程考评中,经常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测量学生弹唱能力的主要方式,很难全面地检测出学生的真实弹唱能力。

  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幼师专业学生的弹唱考核数据进行抽样分析,发现学生们几乎都能通过学校的考试测试。这不禁让笔者心生疑虑,幼师专业人才的音乐基础薄弱,甚至有些学生都是零基础,他们是怎样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原来,一些教师为了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的评判标准宽松,其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训练中,对自身的弹唱专业技能要求不高,只为了应付学校考试,没有进行深一步的弹唱技能拓展,以应对将来的就业所需。

  (四)教学设备已达标但后期维护略有疏忽

  现在,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对教学硬件的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增添舞蹈教室、数码钢琴教室、音乐教室等,每间教室都培有钢琴、多媒体等;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配有电脑、音箱、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建立奥尔夫音乐室,购置奥尔夫教具;打造幼儿仿真实训室,配有投影仪、桌椅、教具、玩具等。从以上的教学设备配置的丰富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无论是原有的教学设施,还是正在筹建的教学设施,已经能够满足幼师专业的弹唱教学所需。但笔者在后期的调研中发现,学校对教学设施的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对于教学工具在承受了大批量的教学实践后,对于教学设施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少有人重视。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对公共教学设施的使用缺乏科学的使用意识,难免在弹唱练习中损坏教学工具。而对于这种状况,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并没有对其予以重视,受损教学用具没有得到及时保护和维修,长此下去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伤。这不仅对幼师弹唱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影响,也造成了学校教学资源的浪费。

  (五)学生对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重视度尚显不足

  笔者针对学生对弹唱课程的认识进行了调查,发现七成的学生对弹唱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这部分学生也并不是很了解幼儿师范院校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不太了解弹唱课程在整个课程建设中的价值,更没有意识到交叉学科对于自身弹唱能力的积极作用。这部分调查数据也可以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即幼师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将来就业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不甚理解,也未意识到自身所具备的弹唱职业技能与优秀的幼师人才存在的差距。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还发现,有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并未有浓厚的兴趣,仅仅只是为了有学上,所以学生们根本认识不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所需要的弹唱技能的重要性,这也为学校弹唱课程教学的开展增加了难度。

  三、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歌弹唱能力的路径

  (一)提高学生对于弹唱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弹唱能力在今后幼儿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拥有扎实的弹唱能力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必备基础技能,也是今后求职和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技能。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上从被动转为主动,将学习中的困难化为学习的动力。

  (二)重视前期基础学科的教学,加强基础能力的训练

  儿歌弹唱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乐理及视唱练耳知识,以及熟练的钢琴和声乐技能。因此在前期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练习。理论知识方面,让学生能熟练掌握调式调性的判别方法,以及常用调的转调和移调练习方式。声乐技能方面,应加强对学生气息和咬字吐字的练习,做到歌唱时声音的连贯及发音的字正腔圆。另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背后的艺术感和表现力进行探索,让学生唱歌时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钢琴技能方面,教师应重视学生基本音阶及琶音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大小调音阶和和弦连接的练习。尝试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不同风格乐曲需要怎样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做到自我归纳和总结。

  (三)弹唱能力中“协调”的培养与提高

  彈唱能力中“弹”和“唱”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协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只有真正地将弹和唱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做到边唱边弹,才能熟练掌握弹唱技能。在弹唱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唱”放到主要位置上来,“弹”作为伴奏,不能主次颠倒。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有意识地把握儿歌演唱的特点,要表现出儿歌的生动形象之感,还应符合幼儿的听觉审美和喜好。在钢琴伴奏方面,要注意结合歌曲风格选择合适的伴奏织体,前奏和间奏上,琴声要突出,主旋律进行中,琴声不能盖过歌唱的声音。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注意这些方面的协调练习,做到有的放矢地练习。

  (四)强化弹唱能力的教学实践环节

  扎实的儿歌弹唱能力,不仅需要较强的器乐演奏能力,还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一定的演唱表演能力。幼儿教学环境并不是单一且一成不变的,在进行幼儿教学时,幼儿教师不仅要兼顾自己的弹唱,更要注意课堂儿童的心理和情绪互动,有较强的课堂把控能力,这就需要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弹唱技能,更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在培养学前教育学生弹唱能力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学实践这一环节,如在课堂上模拟教学环境,到幼儿园进行实训练习都是行之有效的提高之法。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模拟幼儿课堂的上课环境,从心理建设入手,加强学生对幼儿课堂教学的预期把控。此外,,应多进行实训教学,将学生真正带到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去历练,感受真实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多跟幼儿接触,体验幼儿课堂中可能发生的状况以及应对之法,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解决方法,找寻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提升弹唱教学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儿歌弹唱在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较强的儿歌弹唱能力对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幼儿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儿歌弹唱能力,需要教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从基础着手,有意识地让学生明确儿歌弹唱能力的重要性,多加强综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技能科目的训练。其次,重视儿歌弹唱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能一味地纸上谈兵,而是更多地让学生多去实践,多去感知真实的幼儿课堂环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真正让学生从书本知识中走出去,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儿童歌曲伴奏与弹唱教程[M].北京:现代出版社,20xx.

  [2]李倩.幼儿歌曲弹唱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学前教育论文4

  一、坚持“两主导、五为主”的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导向

  在“以人为本”以及“两主导、五为主”思想指导下,某某市开展了三次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前教育改革。

  1、扩资源、调结构:“某某模式”1、0版。当国家提出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民生问题后,某某市根据自己的传统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双主导”的“某某模式”1、0,奠定了某某市供给学前教育的制度路径选择。在这个版本中,只是提出了政府投入为主、公办园为主的制度设计思路,只是一个简单初级的原型制度。

  2、保运转、建队伍:“某某模式”2、0版。以政府主管领导协调和背书为特征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政府部门间工作机制。经费保障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保障,高层协调是“某某模式”2、0版的决策过程,规划先行是“某某模式”2、0版的核心创举,人事代理是“某某模式”2、0版的难点突破。

  3、建机制、提质量:“某某模式”3、0版。xxx年2月《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镇政发〔xxx〕8号)正式出台,明确:到xxx年,全市幼儿园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0%以上,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就读的幼儿达90%以上。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的同时,大胆探索投资体制多元和经费来源多渠道的“混合所有制幼儿园”,努力盘活学前教育办园体制,这不仅有利于公办园的体制改革,也有利于民办园的多样化发展。“某某模式”3、0版提供的是一个在公办园和政府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中,政府对市场的开放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二、探索创新“强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发展实践

  (一)优化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1、构建纵横结合的行政管理体系。纵向层面:健全市政府统筹主导、县级政府统筹主办、镇(街道)共建的管理体制。某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市委常委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学前教育改革工作,市政府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学前教育处,将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明确到具体的人、时、事等,形成在市政府分管领导下的以教育部门为主管、各部门联动的学前教育改革工作运行机制。横向层面:建立教育部门主管,财政、编制、卫生、公安等18个部门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

  2、转变政府服务理念,管理遵循“有进有退”原则。“进”体现在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必须保障,各级政府负责学前教育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制定、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努力通过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使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尽可能均等化;“退”体现在理顺政府、市场、学校三者关系,对于市场,在形成制度性规定后,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政府的权责逐步上移,转向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对于幼儿园,政府简政放权,幼儿园独立建制,赋予其更多自主权,鼓励幼儿园特色发展,进行专业化建设。完成由“强政府”到“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法制型政府”的转变。

  3、建立执法、督政、考核、奖励相结合的督查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执法职能,有效推进各地《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及五年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充分利用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省市优质园创建项目,整体提升区域办学水平,目前全市7个辖市区均已创成江苏省改革发展示范区,省优质园占比达78%。将是否存在非法办园、公办园及省优质园占比、公共财政投入、教师合格率、《指南》推进情况等重要指标纳入全市督政考核中,考核结果与辖市区政府的考核挂钩。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对群众满意度高、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行政及资金引导效能,鼓励支持辖市(区)政府及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满足入园需求。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严格执行登记注册、抽查年检、收费管理制度,建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制度,严格规范幼儿园各类办学行为。

  (二)持续加大学前教育资源建设

  1、超前布局规划学前教育资源。借助人大执法检查契机,出台适应二孩政策和城镇化建设的资源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修订《某某市五年行动计划(xxx年-20xx年)》《某某市区学前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结合某某市人口分布规律,规划预留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用地,审查各辖市区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完善方案、落实规划。全面梳理现有居民区幼儿园学额配备情况,将缺额纳入规划尽快补足配齐到位。实现每1万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优化幼儿园布局,鼓励各县(市、区)建立由多部门参与的学前教育资源预警制度和生源提前登记制度,引导有教育需求的人口有序流动。建立学前教育施教区制度,打造5-10分钟生活圈(人口密集区形成5分钟生活圈,城乡集合地区形成10分钟生活圈),满足幼儿就近入园需求,目前某某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以上。

  2、加快发展公办园和非营利性民办园。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设,确保各辖市(区)公办园占比不低于60%,其中农村地区占比不低于80%;90%以上的幼儿在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就读,其中农村、城市幼儿在公办园入园的比例分别达80%、60%以上。主动应对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研究出台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相关政策,培育一批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有效监管社会资本集中收购幼儿园谋取高额利润的行为,维护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3、严格按照《某某市区住宅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四同步”管理,在完成对xxx年之前小区配套园逐步过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小区配套”及“划区配套”相结合的改革尝试。

  4、加大农村园的建设力度,完善农村幼儿园市级统筹、以镇为主、镇村共建的管理体制,督促各辖市区政府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推动县域内农村和城镇优质幼儿园占比差距不超过10%。对新建的城镇和新农村居民区配套幼儿园,明确举办成公办幼儿园或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确保每个镇(街道)有1所以上达省优质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积极探索农村中心园分园、办班点的服务半径,保障偏远地区孩子的就近入园。

  (三)着力提升师资队伍建设

  1、把好教师的“入口关”。根据《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苏编办发〔xxx〕3号)要求,动态配置教职工队伍,幼儿园“两教一保”配备率达100%,公办园教师中编制内教师占比50%,专任教师大专率达95%,本科及以上学历达40%以上;教师资格持证率达100%;落实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政策,到xxx年确保每个农村办园点至少有1名编制内教师。积极探索幼儿园男幼师培养,研究基于幼儿发展需求的幼儿园教师性别占比。

  2、解决好教师的“待遇关”。落实《关于幼儿园非事业编制教师实行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县域为单位统一的聘用、配置、管理及待遇保障等制度,解决短期内编制不能扩充的情况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办幼儿园教师中的非在编教师纳入财政预算,努力实现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

  3、解决好教师培训关。出台《某某市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培训计划》,明确各地教师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比例达到1、5%,幼儿园年度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培训的部分超过5%;将民办幼儿园专任教师纳入培训范围,建立园、辖市(区)、市、省骨干教师培养、选拔、管理和考核工作体系。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考核体系,确保省、市级“名、特”专家达10名,辖市(区)级幼儿园教坛新秀、骨干教师达200名,园级骨干达1000名。

  (四)加大学前教育财政保障力度

  1、落实各级政府学前教育投入主体责任,保持学前教育经费实行财政预算单列,确保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5%以上。将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

  2、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与运行保障机制。测算基于质量的生均培养经费标准,建立财政、家庭、社会合理分担比例,以及省、市、县、镇各级财政分担比例。

  3、统筹制订多元化的学前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建立健全保障幼儿园日常运转及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成本、物价水平、材料情况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

  (五)规范均衡发展提升保教质量

  1、以国家、省、市、区四级实验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园、《指南》实验园、园本课程建设园项目推进中,以实验园辐射其他园的方式,整体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2、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制订某某地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立健全课程方案实施的督导制度,引领幼儿园课程发展指导,组织科研院所教研合作,开展市级、区级、园级三级培训以及建立市级骨干教师联盟、乡村骨干教师联盟、《指南》实验园联盟、男教师联盟等方式,协助支持幼儿园所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园的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与特色建设。

  3、构建质量发展的专业队伍。某某市教育局专门设立学前教育处,各辖市区也相继成立了学前教育管理科室,健全了专、兼职教研员责任区制度。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科研机构与某某建立定期、定向、定点、定量的合作指导关系,建立了“伴随式”教研新机制,激发了幼儿园和教师专业发展活力、合力、智力、内驱力。

  三、回归“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改革价值追求

  (一)“五为主”的幼儿园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1、办园体制以政府举办为主。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有幼儿园236所,每所幼儿园平均覆盖常住人口1、29万人,其中公办园占比保持在69%,普惠性民办园占比18%,呈现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和“有特色、可选择、可持续”的多元发展格局。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所有隶属中心小学管理的幼儿园全部实行独立建制,实现编制、核算、管理“三独立”。截至xxx年底,某某市拥有独立法人资格幼儿园213所,占幼儿园总数的90、3%,公办园独立法人机构占比90%。

  2、幼儿入园以公益普惠为主。xxx年-xxx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0所,其中公办园82所,民办园28所,新增学位1万多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全市平均班额从xxx年的36人下降到現在的34人,农村、城市在公办园就读幼儿占比分别为91%、73%,基本实现了施教区的服务制度,适龄就近入园,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基本解决。

  3、经费投入以公共财政为主。xxx年-xxx年,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分别达3、06%、5、66%、6、23%、6、20%、6、56%、6、64%,其中扬中市率先达到8%左右,并率先建立了学前教育分担机制(明确了保障生均营运成本1、2万元/学年,生均完全成本1、5万元/学年)。

  4、教师队伍以公办教师为主。近五年来,累计新增进编教师456人,公办园教师占全部幼儿园教师的比例达72%,公办园中在编教师占比达50%。xxx年-xxx年有1108名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已进行了人事代理,占非在编教师总数的51%,教师队伍稳定,整体师生比从xxx年的1:12、9下降到现在的1:10、4。

  5、学前资源以省优质园为主。从xxx年起,某某市省优质园比例及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比持续上升,现省优质园占比达78%,在省优质园就读幼儿占80%。7个辖市区全部通过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达标验收,建成省级《指南》实验区1个、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7个、市《指南》实验基地38个、区《指南》实验基地67个。

  (二)“整体、均衡”的发展方向逐步建立

  1、强调改革的“整体性”。某某市着力推动学前教育改革从扩大资源转向扩大资源与内涵建设并举、从重点建设转向重点建设与全面建设并举、从项目推进转向项目推进与机制创新并举。

  2、强调改革的“均衡性”。重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名幼儿都能就近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目前,某某市各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资源相对充足,基本能实行施教区政策就近入园;各辖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同级财政性教育总投入均在5%以上;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及师资配备得到有效重视,城乡间、地区间、园所间差距逐步减小。

  某某学前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正是坚持求“变”,带来了某某学前教育的全方位的变化,政府管理由“缺位”到“到位”、教育导向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儿童游戏由“假”游戏到“真游戏”再到“好”游戏的转变,正是不断地“变”带来了学前教育的整体升级。而坚持学前教育“不变”,即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不变,教师要看见、看到、看懂孩子的目标不变,学前教育是为了儿童发展的事业宗旨不变,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的正确方向,为某某地区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优质、均衡、公平、规范”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论文5

  一、引言

  上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的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师生(幼)互动这一研究课题,研究主要聚焦于师生(幼)关系的模式和课堂师生(幼)互动及其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上。到上世纪末,师生(幼)互动逐渐发展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而且有关互动角度和互动类型的分析已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呈现多元化的研究特点,研究成果丰硕。幼儿园的教育主要通过师幼互动和幼幼互动的形式,促进幼儿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它是社会活动的特殊体现。其中,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主要的人际互动之一,幼儿在互动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教师则在互动过程中实践专业技能,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总之,师幼互动是双方相互受益的过程,既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教师不断进行实践反思,获取专业成长的养分,从而实现师幼双方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我国师幼互动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该领域的探讨也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并逐渐开始作为评估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师幼互动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教育质量,同时,有关师幼互动的研究有助于唤醒教师作为主体的反思性意识。因此,了解师幼互动的基本现状,聚焦师幼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和推动学前教育改革都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有关师幼互动的理论层面以及实践层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相关述评,期望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二、对师幼互动研究的回顾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开始重视有关幼儿园的师幼互动,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是有关师幼互动的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主要包括:①师生(幼)互动的概念界定;②师幼互动类型和内容划分研究。二是师幼互动实践研究,主要包括:①师幼互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研究;②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与指导策略研究。

  (一)师幼互动的内涵分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模式,我国学者吴康宁认为:师生互动就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种情境中,包含多种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互动体系。”庞丽娟认为:师生互动是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是教师和学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刘晶波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出发,提出“广义的师幼互动包括幼托机构的教师与3岁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幼儿园教师与岁幼儿之间的互动,而狭义的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幼儿园中的教师与岁幼儿之间的互动。柳卫东等人强调师幼之间的接触行为,认为: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师幼之间以接触为基础的双向人际交流。”黄娟娟认为: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师幼之间发生的各种性质、形式、程度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上的相互影响。”本文将师幼互动的基本内涵描述为如下几个方面:1.师幼互动的发生是以教师和幼儿为主体的、双向的人际交流;2.师幼互动的行为既包含教师主动发起的,也包括由幼儿主动发起的;3.师幼互动是聚焦某一主题或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发生的;4.师幼互动的过程应该是师幼双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如符号、姿态、表情等)交换信息或行为的过程;5.就师幼互动的结果而言,师幼双方都有可能通过反馈在行为或者心理上发生一定的改变(如情感体验、满意程度等);6.师幼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隐性与显性相统一的系统。

  (二)师幼互动类型和内容划分国内外关于师幼互动类型的分析呈现出跨学科、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研究特点。R.Lippitt等研究者认为师生互动可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互不干涉式”和“师生协商式”三种。B.J.Ashley和其他研究者认为师生互动行为应划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Planta的研究团队认为师幼互动的类型可以按照参与性与依恋性的程度划分为:依赖型”、“积极参与型”、“机能障碍型“普通型”“愤怒/依赖型”和“不参与型”等六类。后来,他们根据发展理论的研究发现师生间互动是影响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并研究制订了CLASS课堂互动评估系统,提出从情感支持(ES)、课堂管理(C0)以及教育支持(IS)三大维度对课堂互动进行观察评估DeKruif等人运用质性分析方法根据教师一儿童互动的行为把互动类型归为三种:引导一回应性;引导一非回应性;非引导一回应性。我国学者也对师生(幼)活动的类型提出了新观点,如吴康宁按照师生比例将师生互动划分为: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三种类型;同时他还依据师生行为的属性提出了三种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即“控制一服从型”、“控制一反控制型‘相互磋商型”周欣认为,按照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可将师幼互动类型划分为:外部干预式‘平行式”和“合作式”。刘晶波将主动性与依恋性作为分类指标,依据实际的观察分析将师幼互动的类型划分为:“假相倚型‘非对称相倚型”、“反应相倚型”、“彼此相倚型”。姜勇、庞丽娟基于互动目的、情感性、宽容性、发现意识、互动方式等方面将师幼互动划分为:严厉型”、“民主型”“开放学习型”和“灌输型”四种类型。可见,师生(幼)互动的类型和内容划分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分析角度进行的归纳,呈现出多样化的分类形式,这些多元化的互动类型和丰富的互动内容呈现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值得广大的一线教师和研究者进行深入地观察和探究,从而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深化学前教育改革。

  (三)影响师幼互动质量的主要因素与提升策略第一,关于师幼互动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主要从互动主体——教师和幼儿的主观因素,以及客观环境因素(外部条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首先,幼儿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性格特点、气质类型、性别、个体能力(如自理能力、理解能力、言语能力等)。Rudasill等人的研究发现幼儿的性格和语言能力会影响到其师幼关系的质量。例如,性格外向但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容易与教师发生冲突,师幼关系可能会不和谐;性格内向但语言发展较好的幼儿会易于与教师产生依恋关系。[13]Rudasll通过追踪研究发现过于害羞的幼儿很难与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他们很少主动地发起互动行为,但是他们可能会获得更多来自教师发起的互动;此外,他还指出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的幼儿能更多地获得来自教师发起的互动。其次,来自教师自身的主观因素包括:价值观和教育观念、教师期望、学历、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等。Kagan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坚持‘儿童中心'见的教师比坚持‘教师中心'见的教师与幼儿展开互动的频率更高、时间更长,教师敏感性较强,对幼儿行为的反馈更为及时,师幼关系也比较亲密。”Brophy研究发现教师期望会对师幼互动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这种期望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待不同儿童的差别行为。Howes在随后的研究中指出,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也会影响其师幼互动水平,如果教师能够意识到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幼儿成长的意义,那么她就会为幼儿提供积极的情感和行为支持,逐渐与幼儿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反之则不然。最后,客观环境因素包括:班额大小、师幼比例、幼儿园环境等。H〇wes的研究发现班级规模大小也会影响师幼关系的模式,班级规模越小,师生间较可能形成安全依赖关系。C1aws〇n研究发现,当班级人数较多班容量较大时,教师无形中会经常以组织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为主,这就极大程度地影响师幼互动发生的频率。18]Mashburn等人指出班级人数较少的环境下,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采取的有效地组织策略对其自律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第二,关于师幼互动质量的提升策略。研究者大多根据影响因素,如教师、管理、相关培训、加强教师反思、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营造积极的班级情感氛围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其中探讨教师方面的策略较多。周欣针对浙江省某幼儿园提出了师幼互动的四个步骤:“1.了解——观察幼儿的需求,为互动做好准备;2.取舍——寻求幼儿的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平衡,判断互动的价值;.推动——借助有效策略,推动互动进程;4.反思——通过分析反思,不断调整互动策略。”黄娟娟基于社会学视角对幼儿园半日活动中师幼类型的展开研究,提出要发挥幼儿主体性,建立平等型师幼互动类型的建议。[]还有研究者从情感支持的视角对师幼互动进行分析研究,指出要形成积极的师幼互动,应该进一步明确积极情感型师幼互动的构建方向。此外,幼儿教师还应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可见,有关师幼互动质量提升的策略是需要基于特定的师幼互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支持,而并非模式化的交流,这样才会促进教师师幼互动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从目前我国师幼互动的研究现状来看,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师幼的理论研究、师幼互动的结构、类型以及特定活动情境下的师幼互动分析,经验描述得多,实证性的资料较少,很少涉及多角度全面分析。

  而在实践中,师幼互动也确实存在着差异问题,主要表现在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机会等诸多方面,师幼互动的这些差异客观上对幼儿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与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对师幼互动研究的展望

  (一)拓宽师幼互动的研究视角综合我国师幼互动的已有研究来看,多数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和分析师幼互动的基本问题,例如有研究者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和探讨了师幼互动的类型划分和成因;还有研究者从教育公平的视阈探讨师幼互动的机会均等问题;此外,还有研究者从心理学视角探析影响师幼互动的主要因素,以及师幼双方在互动过程中的主体建构。要想更深入地研究师幼互动问题,拓宽研究视野非常必要,如可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生态学等视角开展研究。

  (二)丰富师幼互动研究主题我国学者关于师幼互动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探讨师幼互动的内涵、结构、内容和类型划分以及在某些特定活动或情境中的师幼互动分析。总的来说,有关师幼互动的研究主题还不够丰富,主要表现为经验类的描述较多,触及师幼互动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师幼互动评价的研究较少,缺乏实证性的研究资料。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师幼互动在互动频率、互动内容、互动方式、互动效果等方面还存在着众多的差异,这些差异客观上会对幼儿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及情绪情感带来一定的影响。由此看来,有关师幼互动研究的主题需要深入拓展,以显着丰富该领域的研究。

  (三)关注幼儿教师对师幼互动理解研究目前,虽然有研究者关注到幼儿教师对师幼互动的理解和反思,但多数研究主要还是从幼儿教师之外分析,探讨幼儿教师对师幼互动理解和反思的应然状态,有研究者对幼儿教师对师幼互动的理解和反思进行访谈调查,但是这类研究较少,对教师自身对师幼互动的理解和反思的实然状态的关注较少。幼儿教师是师幼互动的主体之一,他们对师幼互动的理解和反思越深入,才能越有效地提高互动的水平,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多关注一线的幼儿教师对师幼互动的理解和反思,增强幼儿教师对师幼互动理解和反思的针对性以及实践价值。

  (四)逐步形成师幼互动理论体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的教育研究中,师幼互动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研究领域,而我国有关师幼互动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师幼互动的研究主要是聚焦在某些主题或情境中的描述性研究,缺乏共识;同时,已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期刊论文,专门探讨师幼互动的书刊着作极少;高等师范院校也没有设置专门分析和探讨师幼互动的职前课程。总的来说,有关师幼互动理论缺乏宏观把握,部分内容也缺乏明确阐释,关于教师的师幼互动理解和反思也没有形成明确引导方向。因此,在师幼互动研究上既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还要考虑到文化适宜性,研究者应多深入教育现场,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从而逐步推动师幼互动的理论建设,促进幼儿教师的实践与反思,引导幼儿教师开展高质量的师幼互动,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论文6

  摘要:茶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够让学前教育内容更具文化底蕴,而且也能够推动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促进茶文化与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技术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与价值,为此,如何利用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本文在对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中的优势做出论述的基础上,对利用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教育技术;茶文化;学前教育;融合发展

  1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也是教育下一代的启蒙书。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德育还是美育方面都展现出了重要价值,推动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丰富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幼儿素质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学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路径做出探索,并积极运用教育技术推动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成效的提升。

  1.1丰富学前教育资源的要求

  我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在我国茶文化漫长的发展,茶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大众生活当中,并成为了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茶文化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且也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经验体现出了贴合性。在学前教育当中,幼儿所具有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决定了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越容易被幼儿所接受,而我国茶文化则正是幼儿能够亲身体验与感受的教育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尊重幼儿所具有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对我国茶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通过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学前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以及学前教育成效的进一步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我国茶文化所具有的茶文学、茶画、茶联、茶艺、茶故事等形式,都能够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茶文化内容的挖掘与选择提供广阔空间。以茶故事为例,我国茶文化中的茶故事十分丰富,利用这些茶故事推动茶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是引导幼儿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与理解的重要方式,如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黄帝与茶的千古奇缘”、“朱元璋给泡茶师傅连升三级”、“乾隆帝嗜茶如命”等兼具历史性与趣味性茶故事,引导幼儿对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做出认知,也可以利用铁罗汉的传说、虎跑泉的传说等向幼儿讲解乌龙茶、龙井茶等名茶的由来和典故,从而深化幼儿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总之,重视挖掘与幼儿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相契合的茶文化内容,并推动这些茶文化内容与学前教育课程的整合,对于丰富学前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2推动幼儿素质发展的要求

  推动幼儿素质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而我国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对于幼儿素质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我国茶文化中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对于幼儿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发展能够发挥出重要的推动作用。茶文化中的茶文学、茶画、茶联、茶艺、茶故事与学前教育的整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素养、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等,而且也能够让幼儿在开展茶文化学习和茶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在学前教育过程中,重视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对于提升教育成效具有重要意义,而我国茶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由幼儿进行亲身操作与亲身经历,如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茶艺表演、采茶舞中选取一些简单的内容,并渗透到学前教育当中,这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而且也能够在强化幼儿对茶文化的体验基础上深化幼儿对茶文化的了解。由此可见,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拓展幼儿的文化视野与艺术视野,这对于推动幼儿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推动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可以在引导幼儿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幼儿的文化自豪感,继而强化幼儿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觉。在推动茶文化和学前教育实现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无论将茶文化的何种内容引入学前教育当中,都不仅需要引导幼儿对茶文化知识做出了解与掌握,而且也需要重视挖掘与呈现茶文化所具有的魅力。与此同时,在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对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做出介绍,从而让幼儿看到我国茶文化以及不同地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这对于强化幼儿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以及幼儿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2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中的优势

  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结合,对于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以及幼儿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展现出了明显优势。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灵活的教学模式、生动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培养幼儿创新精神、推动师生共同发展。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茶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渗透,能够克服传统学前教育工作中教学模式欠缺互动以及吸引力的问题。如在利用多媒体开展茶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能够在讲解茶文化的过程中强化与幼儿的交流,从而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幼儿对茶文化的理解程度,继而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推动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成效的提升;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面来看,相对于传统学前教育中以图文呈现和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声频、视频等信息呈现形式的继承,而这也让现代教育技术在茶文化的呈现过程中展现出了更为直观和生动的优势,这种呈现方式不仅更加符合幼儿所具有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而且能够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中茶文化内容所具有的吸引力,从而有效激发幼儿接触茶文化的兴趣、提升幼儿了解与理解茶文化的效率;从教学手段方面来看,现代教育技术仍旧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因此,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也在持续丰富。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呈现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可以在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过程中进行应用的教育手段包括演式教学法、参观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让幼儿在获得多重感官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茶文化的了解,从而有效实现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

  3利用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

  3.1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能力

  在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因此,为了提升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成效,提升学前教育当中茶文化所具有的吸引力,学前教育工作者重视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过程当中。当然,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首先,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了解茶文化、挖掘茶文化、彰显茶文化在学前教育当中的价值。茶文化能够在丰富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幼儿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为此,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茶文化素养。在这样的要求下,学前教育机构不仅需要重视引入茶文化人才并对既有学前教育人才开展培训,而且有必要引导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书籍、网络等对茶文化做出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机构还有必要以讲座的形式,对茶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做出宣传,从而促使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了解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意义,并具备推动茶文化向学前教育工作渗透的积极性;其次,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提升自身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从而为现代教育的运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此方面,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组织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多的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并引导学前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提升教育效率与教育质量过程中的意义,从而既能确保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符合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需求,又能确保学前教育工作者在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具备更高的积极性。另外,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学前教育机构还有必要引导学前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育技术做出准确的定位,即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直观性、趣味性,但是现代教育技术仅仅是一项教学工具,在茶文化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辅助作用,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避免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茶文化教育,而应当做到适时与适度。

  3.2依托网络资源,开发园本教材

  我国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与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在我国茶文化中,具有教育意义且与学前教育目标相契合的内容数不胜数,然而,一方面,幼儿作为学前教育对象,并不具备到图书馆或者使用互联网对我国茶文化资源进行查找与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国茶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如果总是在开展教育之前才进行茶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则难免会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为此,在利用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依托网络资源,开发校本教材。从网络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方面来看,互联网为学前教育中茶文化的收集与整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学前教育工作者通过在互联网中检索茶文化资源,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当然,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开展的茶文化资源收集与整合工作,需要避免出现盲目性的倾向,为此,学前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对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做出考虑,而且需要以此为依据制定资源库目录,从而有选择的将互联网中的资源添加到茶文化资源库当中,如学前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茶文化资源库目录分为茶类别、茶专著、茶艺表演等。在设计好茶文化资源库目录之后,学前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将收集到的茶文化内容添加到目录之下,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情况,学前教育工作者之间需要开展合作、交流与沟通。在茶文化资源库建设完成之后,教师则需要利用各类现代化教育技术,将茶文化资源呈现于课堂之上,并根据幼儿所具有的反应以及教学效果,对茶文化资源库中的内容进行调整;从园本教材的开发来看,茶文化资源库的建设能够为原本教材的开发构建良好的内容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仅需要将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茶文化资源纳入园本教材当中,而且需要重视收集本地文化中与茶文化相关的内容,从而确保园本教材内容能够与幼儿生活经验体现出关联性,从而促使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体现出尊重幼儿认知规律的特征。

  3.3重视教研工作,培养学科带头人

  在利用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依托于教育技术以及茶文化资源所开展的学前教育实践,能够为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探索出更为丰富且系统的理论,与此同时,教研工作也是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理论的重要来源,为此,学前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引导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展教研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首先,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围绕教育技术在茶文化教学中的运用这一课题,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并要求科研小组通过阅读文献、开展教育实践等方式,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其次,为了提升科研效果,充分彰显教育技术在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学前教育机构还有必要在中青年教师中培养学科带头人。在此方面,学前教育机构不仅需要重视针对培养对象开展师德教育与教育技术理论培训,而且需要重视不断提升培养对象所具有的茶文化素养。另外,学前教育机构有必要要求学科带头人定期利用各类教育技术开展茶文化教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所具有的示范作用。

  4结语

  促进茶文化和学前教育的融合发展,对于丰富学前教育资源、推动幼儿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过程中,学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运用教育技术促进茶文化与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与此同时,学前教育机构也应当通过转变学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提升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能力、挖掘茶文化资源、开发园本课程、重视教研工作、培养学科带头人等策略,为茶文化与学前教育融合发展成效的提升以及教育技术优势与价值在此过程中的彰显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暖.探析中国茶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J].福建茶叶,20xx(6):172-173.

  [2]张玉暖.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探究[J].福建茶叶,20xx(5):176-177.

  [3]孟亭含.学前教育融入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及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xx(9):258-259.

  [4]龙世杰.中国茶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探讨[J].福建茶叶,20xx(6):307-308.

学前教育论文7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设计

  一、引言

  幼师声乐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服务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具有较强的课程驾驭能力,以便有效开展课题教学,传授知识和技能。在声乐课程教学的设计方案中,遵循个性发展、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使他们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发挥积极主动性。

  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从内容、时间、知识、技能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目标时间安排方面,首先要确定学生二至三年的教学总体计划,然后再依次设计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从整体到局部,每个步骤和环节丝丝入扣,确保幼师阶段的教学计划清晰明了;在教学目标内容方面,声乐教师的设计,既要包含演唱技巧的训练,更要加强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两者都需要兼顾;在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综合考虑教学涉及的知识点,每次课培养的目标,如声乐的原理、歌唱的基本方法、科学的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技巧、歌唱共鸣的认识、歌唱吐字咬字清晰、嗓音保护基本知识等等;在教学目标技能方面也要通盘考虑,分阶段实施,从易到难,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幼师声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声乐实践两部分。声乐实践课是学生掌握声乐技能能力的课堂,构成了声乐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在声乐实践课程中,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声音特点、演唱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差异,选择适合其声乐学习的、个性化的曲目,再通过演唱过程中注意气息的流畅、收放自如,形成胸腔和口腔的共鸣,并咬准每个字的发音,使学生逐步驾驭基本曲目、不同风格歌曲的演唱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逐个指导,使他们都能正确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声乐理论的学习是以课堂集中传授的形式进行,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对声乐理论课程有清晰、科学的认知,积累丰富的声乐知识,为后续的声乐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声乐课程的教学,其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逐步深入,并且要求学生学会坚持,投入真情实感,刻苦训练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有效开展声乐课程的实践和理论课堂教学与训练,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首先要明晰教学重难点,注重课堂互动。声乐教师在课堂教学或训练中,要明确教授的重难点,然后引导学生对教授的理论和演唱的训练进行课前分析,特别是声乐演唱作品的深入分析,让学生把握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充分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理论学习相对枯燥、乏味,教师要依据所授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进行讲解和有效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课程中,鼓励学生从理论层面先分析作品的特点,演唱的重点和难点,再用感性的思维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并在演唱过程中尽可能完美的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把握学生心理,促进学生学习。声乐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态度要端庄,更需要全身心投入,特别是情感的投入,只有用心去感受作品,表达作品,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了解其动态。在学生状态比较好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向更高标准冲刺;在情绪不稳定,状态不佳的情况下,教师要保持耐心,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调节心态,掌握学习和训练内容。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供教学实践,确保教学质量。声乐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以学生的演唱能力的高低为衡量标准,而要保证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必须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声乐训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教学实施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另外,除了课堂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时机,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给学生争取更多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实践,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兴趣,又能锻炼学生的声乐表达能力,使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拓宽知识面,补充教学内容。声乐教学就是使学生能通过演唱来对曲目进行有效诠释,以此来感染人、教育人。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演唱达到应有效果,除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唱功之外,还需要真实的情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还有鼓励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知识,如与声乐学科相关的知识、各种文学作品,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各种体验,从而夯实基本专业素养和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声乐素质。

  四、合理采取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主要以实践训练为主,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应以活动为主,而非满堂讲授。因此,在教学中应以活动课为主,集体授课为辅,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个别指导模式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方法,其主要适用于实践训练课。在实践训练过程中,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特质存在差异,如果没有针对性的统一授课,很多学生的演唱最佳效果难以显现。实行个别指导模式,教师围绕个别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到量身定制,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小组教学模式就是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对小组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在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声音条件、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方面相似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便于学生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进行比较性学习,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共同提高演唱能力。实践训练模式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模拟演出的形式进行训练和教学,让学生能大方自然的面对全班“观众”。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文娱活动,借助学校舞台,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县市部门主持的一些唱歌比赛,借助活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集体合成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组织各种合唱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各自在合唱中的内容,理解各部分的内涵,突出集体共鸣声音,达到互助协作的效果,提升学生合唱能力。儿歌唱游模式。由于幼师专业的学生将来的工作对象就是幼儿,经常进行儿歌唱游教学,能使声乐教学与专业紧密结合。在唱游模式中,可以把学生的舞蹈、琴法、活动课程的内容柔和在一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大量的幼儿歌曲,还可以掌握在歌唱中快乐游戏的方法,提高学生演唱和教学能力。

  五、有效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声乐理论和技能课的教学,因授课内容不同,只有采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理论课,以讲授法和示范法为主;而训练课则以示范法、练习法、个别指导法、评价法为主。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六、资源媒体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声乐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能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视频资源,借助“班班通”进行有效教学;实践课通过教师解读、视频资料中专家示范进行讲解,以及演唱家作品演唱,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作品效果,训练方法,演唱效果,让学生对声乐训练有科学、深刻地认识。另外,也可以利用媒体设备,录制学生自己训练和演唱的视频,通过观看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改进,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学前教育论文8

  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省级骨干专业,办学3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幼儿园保教人才。学校在本专业的发展建设中虽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①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不够完善,缺少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还有待继续提升,缺乏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指导。③教材内容还不能够完全与幼教职业岗位相对接,适应岗位需求的特色教材亟待开发。针对以上问题,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幼教机构的调研及毕业生的反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前教育专业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创新课程体系,开发专门课程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引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门化课程的开发,更加适应学生的要求和岗位的需求,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能力,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深入企业调研,探索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合唱、欣赏、表演)、专门化方向选修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按照人才培养的三个方向,开发专门化方向选修课程。每个方向开发两门专门化课程,采用课程套餐或课程超市的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上,根据兴趣和特长进行课程选择与课程搭配,在第四学期自主选择一个提升专业能力的选修课程套餐,强化就业方向的技能,以适应多种幼教岗位需求。校“园”合作共同开发“钢琴”“声乐”“舞蹈”“美术”“幼儿园活动设计”五门优质课程,按岗位需求制定出课程标准。

  二、重组课程内容、取得资格证书

  以学习领域理论为指导,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相结合,整合资源,建立新的学习领域,使其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上的实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就学期间除了通过学习获得必需的毕业证、计算机等级证、英语过级证、普通话证、教师资格证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通过选修课程考核后获得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育婴师、早期教育指导师等证书以及参加声乐、舞蹈、钢琴等过级考试,提高自身素质,并取得相应等级证书。

  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组织形式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其他专业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奠定了基础。行动导向教学的诸多方法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组织形式,学生易于接受。幼儿舞蹈创编中,我们使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当老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创编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歌曲教学中,教师首先使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收集、选择幼儿歌曲,并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体会学习幼儿歌曲的特点。采取独唱、角色对唱、表演唱等来演绎幼儿歌曲。幼儿手工制作中,采取模块式菜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来进行作品的制作,教师进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己的专业技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来充实自己。

  四、编写校本教材,整合规划教材

  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我校对于教材进行了改良与重新编写,编写出适合学生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国家规划教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校际和社会开放共享,发挥了专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幼教岗位技能要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专门化方向课程系列教材,在原有《儿童歌曲弹唱》《儿童歌曲演唱》《视唱练耳》《手工制作》《礼仪讲义》等校本教材基础上,主编和参编了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音乐》《幼儿卫生学》《幼儿教师礼仪》《舞蹈》四本教材,在全国发行使用。

  五、理论技能一体,提高行动能力

  充分调动不同兴趣爱好、特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细化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其职业行动能力。通过模拟教学大赛、幼儿歌曲自弹自唱过关考核、技能大赛(钢琴、声乐、舞蹈、讲述幼儿故事、绘画等)、童话剧表演、手工制作展等形式激励学生在专业技能训练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在20xx年辽宁省首届“师联杯”学前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声乐组第一名,舞蹈组二等奖等。我校作为本地区最早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学前教育专业很好的课堂组织形式,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学习形式不但能提高其专业技能,也能提高其职业行动能力。将工作过程导向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前教育论文9

  摘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所以还需要开展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际上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人们很容易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艺术技能的培养混淆,这也导致很多教师缺乏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想要保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还需要对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转型,以此更好的培养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学前教育函授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对教育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师范院校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而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其实践教学是整个工作开展的重要部分。想要保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进步,还需要对其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此构建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学方式,下面本文重点探讨和分析在转型后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如何构建,找到最佳的开展方式,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和进步。

  一、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实际上在传统的观念和意义上来看,很多人都会把实践教学和艺术技能的教育相混淆,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幼儿教师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技术性的表演,或者是单纯的幼儿养护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教师,也很难在教学过程中把专业的知识传授给幼儿,因此还需要找到最新的教学开展方式,加强实践课程的整体构建模式,更好的凸显这一教学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赋予的重任

  现阶段大学校园中,一般都是以创新性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也需要由传统的教育理念向最新的教育方式转变。目前我国的社会中,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成为向社会输入幼儿管理和教育人才的主要途径。所以能够看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任,更是对未来工作上所监管的学生负责任。因此在这一专业教师培养的整体体系中,还需要关注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针对学前教育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特点,构建出合理的教学目标,以此促进学生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人才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高师校园中,针对学前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社会对人才输出的基本需求,主要就是要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校园内部还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体系。但是在我国教育事业长久发展的过程中,很多高师校园中都出现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情况,所以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利用理论知识找到合适的工作,这就表示校园中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应该是同样重要的。这也是目前我国社会中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需求。

  (三)高师教改的要求

  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师范院校所沿袭的教育方式都是一般本科、专科甚至中专的体系,但是实际上经过调查和分析能够看出,本科的教育工作更加侧重理论内容的研究。在近十年的阶段中,师范教育工作已经逐渐由原来的三级师范向一级师范过度,这也对其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最新的要求,需要保证其教育工作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完全符合一级师范院校的目标和要求。实际上在师范院校过渡的过程中,其在社会上也完全承担起培养幼儿一线教师的任务,也就是说整个社会中的幼教很大一部分都由高师院校输出。这种情况也迫使高师院校必须要对其教育方式进行改革,以便于满足目前社会的需求。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高师校园中的学前专业想要构建出合理的教学体系,还需要保证其能够和前期制定的教学培养目标吻合,并且需要和校园中的定位,以及办学的特色具有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高师专业的发展和进步,高师学前专业中的培养目标主要就是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全方面的发展,并且合理的掌握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以此拥有较好的教育管理工作能力,能够在毕业之后胜任幼儿教育工作,这也是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师校园中,学前专业的实践课程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方式。针对这一专业的特点,还需要有效加强其实践课程的建设,并且合理增加实践课程的时长与教学的强度,以此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其中该专业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等。所以在这三项课程内容进行中,其主要的实践内容就是强化学生外语、计算机、普通话和三笔的教学技能,还需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师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际上其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首先成立实践小组,统一对学生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并且加强其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落实情况。其次可以增加学生信息反馈平台,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及时反馈在平台上,校方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以此更好的调整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计划和内容。然后就是重视实践教学运行过程中的管理,不管是专业课程还是活动课程,或者是素质课程,都需要完善其中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此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的实践。

  (四)高师学前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学前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整体教学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实践教学的质量,还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就是保证高师学前专业在教育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受到有效的教育内容,同时通过评价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开展。在这种科学公正的评价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和主动性,为教师全面准确的找到教学开展的方式和手段,并且教师也能够通过这一专业学生学习评价的结果,了解到学生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其后期教学体系的构建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科学的依据。

  三、高师学前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路径选择

  (一)确立学前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是学生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这一教学内容也会伴随着学生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想要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还需要加强必修课程的实践教学,针对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课程,可以适当压缩其中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有效增加学生实验和实践课程的时长,并且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合理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找到校外的专业人才,以及学术上的领军人物和优秀教师等,开始相关教学内容的专题讲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力度,合理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有利的实践教学保障体制

  在高师校园中,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建立起一套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组织保障机制,这一机制主要有校园管理,这样能够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在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中,保证教学体系的正常运作。同时针对校园的实践教学发展,还需要制定出合理的学前教育专项实践活动,有效加强教学监督工作,并且以此成立起专家的教学工作方式,重视对实践教学开展情况的评价,合理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在其中总结和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实践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三)构建高素质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想要保证学前专业学生的进步,老师的素质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高师校园可以带领老师进行断脐的培训,以及到其他校园访问的方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此把更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可以找到合作的幼儿园进行教师的实习,这样教师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够更好的把实践课程进行完善。所以实际上想要加强学前专业实践课程的专业性,还需要把幼儿园教育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之中,保证教师能够重点对幼儿教育工作展开探索,使其能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这一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途径,以此更好的应用到实践课程之中。

  (四)实现现代化教学场所设计

  在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高师校园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要求,统筹规划,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并且把校园中能够使用的资金,投入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也能够在强大的设备支持下进行实践学习,更好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保证自己能够发展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结论

  根据以上探讨和分析得出的结果能够看出,现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最新的要求,特别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就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是对学前的幼儿开展教育,因此教师的资质直接影响到幼儿后期的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内容中本文则针对转型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式展开研究,同时找到了其具体的实施路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的提升实践能力,以此更好的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为我国培养出一批高等学前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米庆华.基于“融园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以阿坝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xx,(08):64-67.

  [2]吴小贻.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内实践教学的思考———兼论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池州学院学报,20xx,(05):126-129.

  [3]高闰青.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大学(学术版),20xx,(06):61-64+56.

  [4]柳国梁,郑庆文,何文忠.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宁波教育学院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xx,(01):1-5.

学前教育论文10

  精细化管理作为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和流程协同再造重要的管理理念及应用工具,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工程提升社会分工精益化、整体服务质量精细化及部门综合能效的必然趋势。精细化管理立足常规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推进流程细节及精益环节,把细节精细化应用于常规运行环节和过程管理中,进一步促进组织的整体效能提升和服务水平。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不仅涉及到幼儿园的规范运行及幼儿保教保育质量,还直接关乎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快乐成长,具有重要的应用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精细化管理要求各个环节构造严谨落实责任职责,明确岗位任务及具体工作,在管理理念及常规行动上力求尽职尽责、追求完美。精细化管理彰显了宏观战略管理的科学合理、日常管理环节步骤的精益求精,把细节精细管理及责任细化渗透到组织结构的全过程运行管理中。幼儿的保育保教质量和服务效能是幼儿园整体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幼儿处于每个家庭组织的中心地位,幼儿身心健康及保育保教水平关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幼儿工作无小事,细节环节是大事”这种管理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幼儿园精细化管理定位于管理理念的精细化、实施育人的细微化、具体管理的细节化,精心完成保教保育的各个环节内容,精细提升幼儿服务综合水平治理,打造以幼儿为中心的精品幼儿园。

  一、建章立制精确职责,实现园务管理精细化

  (一)建章立制,政策保障,规范制度细节

  幼儿园的规范运行和科学管理需要制度进行整体规范、章程宏观引导,制度规范保证幼儿园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依法治园,政策章程保证幼儿园保教保育行为依法执教、有章可依,建章立制精确职责对于实现园务管理精细化具有重要保障功效。根据园所的规律特点和具体情况,完善园所制度建设、保教保育管理制度和后勤规范细则,特别是与幼儿身心健康和育人环节密切相关的教学保育守则规范(《保教保育细则》《幼儿活动细则》《幼儿园一日工作规范》等)、食品安全等饮食管理制度(《幼儿园食品安全守则》《食堂卫生安全制度》《幼儿园饮食管理办法》等)、卫生保健制度(《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总则》《疾病防治制度》《卫生消毒规范》等),从制度机制和规范管理方面着手,调整修正、改进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及章程细则,促使各项制度切实制约个人规范及监督管理行为,加大幼儿园各项制度规范及章程政策的执行效果,促成优良园风的形成。

  (二)纵横结合,分层管理,健全多层管理网络

  幼儿园工作队伍有管理人员、幼儿教师、卫生保健教师、保育员、营养员、后勤管理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构成,根据岗位职责和职位要求,要切实推进精细化分工制度,协作联动、权责明确、分级管理。既要明晰纵向的管理岗位及分工任务,又要精细横向的职位责任及工作目标,在纵横结合与综合权衡中层层落实工作重点及细则,步步推动政策决策落实到位,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分层次的细节网络,充分调动工作者的主动性、专业性,不断理顺职责关系及管理职责,有效推动幼儿园各项事业的效果性、效率性及管理水平。

  (三)主次明晰,综合评价,完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幼儿园整体的宏观决策、顶层安排及日常管理等内容,分级制定工作目标计划,明晰重点任务、主要工作及日常规划;综合权衡和总体度量各级岗位的工作性质、职责内容及基本要求,制定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估制度体系。围绕幼儿园制定的宏观战略愿景和微观细则管理进行考评标准及实施指标的设定,依据幼儿园不同岗位职责、性质内容及主次要点,定性与定量联动结合的原则选择评估工具(360 度绩效考评、平衡记分卡、卓越绩效等),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过程性考核及综合性评估。通过评估体系的精细化制定、评估工具的精准化考评、评测结果的精益化反馈,奖惩优劣,激励后进,促使各级工作人员把工作实绩与考核标准切实结合对照,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专业水平,真正把个人目标与幼儿园整体愿景有机结合,推动幼儿园整体性教学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引进“6S 现场管理法”,科学推动幼儿园保教保育质量

  随着精细化管理在各类组织的广泛应用和经验融合,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核心和应用杠杆也由最初起始于日本企业的“5S 管理”向“6S 现场管理”能级提升,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构建了6S 的主要内容和关键释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90% 以上的企业组织运用6S 进行现场管理及日常运行管理,实现“企业管理规范化、常规工作部署化、人员素养提升化、厂区面容清洁化、安全运营持久化、物资储备标识化”。而幼儿园根据自身环境特点、保育保教特征及园所文化科学实施应用“6S”可以有效推动幼儿园组织管理规范化、保教保育工作有序化、园所环境清洁化、卫生保健(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园所物品设备摆放有序化、教师素养综合化。

  (一)规范执教,严谨育儿,确保保育保教工作精细化

  “6S 现场管理”对于“素养和整理”有着深刻的内容寓意和理念延伸,对于整体6S 正常运行发挥巨大作用。保教保育工作贯穿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始终,科学合理的规范执教是确保保教保育工作质量的前提,规范执教与严谨育儿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幼儿学习生活能力,合理对应幼儿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培养幼儿综合素质。通过6S 管理的应用,不断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水平,加强学习培训与提升综合素养,创新教师执教方式和教育理念;在规范执教中“整理整顿”,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与创新,综合分析幼儿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主观诉求,在保障教师执教质量和保育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的终身发展保驾护航。

  (二)优化环境,保障安全,落实园所日常运行的“6S 现场管理”

  幼儿班级和活动室有很多玩具、书本、物品、设备及设施,6S 管理可以有效促使各类物件保持清洁整齐、规矩摆放,各种物品有属于自己的标签与位置,这种规范行为在减轻教师工作任务和压力的同时,也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和协同能力;对于办公区域、游戏区域及食堂后勤区域而言,6S 现场管理的有效落实可以促使用具、办公设备、游戏设备等硬件设施规范存放、有序摆放,保持洁净与清爽的园所环境;在卫生保健和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中,严格遵守消毒和疾病防控制度,确保园所食品卫生安全、校园治安安全等底线要求,确保幼儿在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中快乐成长。运用6S 现场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园所环境、教学环境及办公后勤区域整洁规范,提升全体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及服务效果,为保育保教工作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育人氛围。

  (三)规范细节,立足常规,逐步形成特色教育文化

  6S 现场管理应用幼儿园管理规范,力求实现科学的育人格局:“幼儿园组织管理规范化、保教保育工作有序化、园所环境清洁化、卫生保健(后勤安全管理)工作常态化、园所物品设备摆放有序化、教师素养综合化。” 这些都有赖于制度的持久遵守及格局的持续稳固,细节决定成败,规范重于泰山。只有规范细节、立足常规,才能确保幼儿园各项环节工作有序、有效、持久,全面贯彻落实章程制度的同时,以幼儿为中心,做好保教保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卫生保健工作、校园安全工作及后勤管理等常规规范性工作,综合应用绩效评估工具,及时反馈更正,有效整理整顿误差,保持中心工作和核心教育内容有序开展。在精细化管理的推动及促进下,根据园所特点、区域特征及家长幼儿需求,逐步打造富有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开展富有成效的育人课程,形成彰显园所特点的教育文化。

  三、构建柔性化及人性化的和谐氛围,推进人本管理精细化进程

  (一)以人为本,以情动人,理解尊重教职工

  每个教职工都是幼儿园事业发展的建设者和推进者,对幼儿园发展贡献自身应有的力量,人本管理的.精细化要求重视人,尊重人,关注每个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及个人情感。从宏观顶层人力资源建设到微观个体性人文关怀,体现对于教职工价值尊严的重视,尊重理解教职工个体性差异及人格特征,关心理解,细致入微,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重视教职工的工作成果及劳动付出,真正让教职工以自我实现需要的态度融入幼儿园保教保育工作中。通过教代会、教职工座谈会、研讨会及班组会等形式倾听教职工全方位诉求和需求,教职工感受到被认可与尊重,由衷地产生工作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主动融进幼儿园整体规划与发展中,积极用心地完成布置的每项工作。

  (二)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体化优势

  教职工是幼儿园各类岗位的人才资源和建设主人,要创造条件为教职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SWOT 分析、KPI 关键指标、360 度绩效考核等技术工具全方位分析各个教职工的不同特点、优势特征及岗位适合度,充分挖掘和激发教职工的岗位潜能和综合效能,发挥每个教职工的优势长处及兴趣爱好,细致入微,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位教职工,在幼儿园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中不断形成人尽其才、同心共进的和谐氛围。通过才艺展示、教学技能比武、课题研讨、成果汇报等形式关注教职工的优势特点,及时进行反馈总结,着眼于教职工整体性发展和个性化差异,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个体化优势,调动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构建幼儿园积极向上、人尽其才的职业发展平台。

  (三)探索精细,增强凝聚,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文和谐氛围

  幼儿园精细化管理本质上是管理责任和职责的具体化、人文化、规范化及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也是环节和流程精细化的过程,精细流程、精心氛围,不断融合人文关怀,才能促进精品文化和精英教育的不断形成。幼儿园在探索精细管理的过程中,要重视教职工的心理诉求和基本要求,人文关怀及以理服人的过程也是增强凝聚的过程。在制度遵守和政策实施的刚性过程中,也要关注教职工情感上的柔性管理和人文投入,切实关心关注教职工的工作情况、家庭困难及利益诉求,增强工作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教职工的团队意识和共进态度,提高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和主动进步意识,互助友爱,使教职工爱园如家,主动融入,成果共享,人才共育,营造团结友爱、互助共赢、协同发展的和谐氛围。

学前教育论文11

  一、用脑思考———Head

  1.音符的认知

  高职学生生源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学生大多来自县、乡、村。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钢琴的演奏基础几乎为“零”,有的学生甚至于从未见过钢琴。学生在初次接触五线谱时都会很茫然,不知该如何下手。于是,我在给学生上课的初期,就告诉学生五线谱的线就像我们的手指,而间就是我们的手指间。通过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了解线与间的关系。

  2.拍号、节奏、节拍的认知

  作为音乐的基础组成部分,节奏是学生必须要清楚的问题。首先拍号,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拍号的知识,用到四二或四三或四四拍的时候,告诉学生其强弱规律,如强、弱、强弱弱、强弱次强弱,同时因为这样的拍号以四分音符为一拍,可以数1、2、3、4;八分音符1234。培养学生正确的节奏感要让他们看清谱子上拍号、节奏、节拍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提示、提问,所以教师不要心急,如:弹《春之歌》,汤普森曲。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要引领学生看拍号(四三拍),调号(A大调),音符(例:5—3),休止符(四分休止符)附点,连音线,渐慢,等等这些谱面上的音乐标记然后范唱,让学生对旋律熟悉,对节奏熟悉,对标记熟悉。所以学生练习总需要一个过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果。

  二、用心体验———Heat

  乐谱是作曲家对生活的感悟,激情的迸发,悲伤的宣泄,爱情的向往,所以学生在初次接触到乐谱时教师应该给一个示范,让学生从乐谱的整体上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音符、力度标记、休止、快慢等音乐标记,并通过这些标记去领会和表现音乐中作曲家的情绪,然后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步的用科学、全面地了解乐谱中的标记,以及音乐中的情绪。

  三、用手表达———Hand

  音乐的旋律始终是流动的,音乐也有起承转合,起———开始,承———推动,转———小高潮,合———结束,把这些音乐语言表达清楚,就能像人在说话。我们在说话时是有情绪的,我告诉学生比如快放暑假啦,大家的心情是激动,越临近放假时大家越激动;然后终于放假啦,大家的心情虽然还是那么激动,但是这时已经有些平静啦,音乐中也是一样,每个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动脑筋,用心去体会,如果演奏时心里有感情的,那么演奏时你所弹出的音乐也是有感情的。

  四、用耳倾听———Hearing

  对于“零”基础的学前教育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良好的音乐感觉呢?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培养你的耳朵,让它帮你演奏。”就是说学生在弹奏时不单纯用手来完成音乐,还要加上耳朵这个听觉器官。钢琴作品中和声的模进,色彩,声部,都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耳朵。如:弹《小赋格》,齐波里曲。所谓赋格,是根据一个主题进行模进进行发展得来。学生在完成这首曲子时,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要看谱面上的标记,还要告诉什么是主题,什么叫模进,什么叫多声部,如弹到最后的位置左手是4拍,而右手还在弹两个声部,这时要告诉学生试试能不能听到两个声部中的比较上面的音,这时学生就要有个心理准备,静下心来去准备好仔细的听,但如果我们不告诉他这个地方是多声部,他们就不会去静下心来去找这个多声部的音。教师要给个信号,让学生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去听,使他们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聆听和声的模进,乐句的衔接,多声部的“立体”的色彩变化,引领学生完成演奏,感受音乐的美。

  学生只有感受了音乐的美,才会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多练,在练习过程中再不失时机的给予表扬与鼓励,学生基础再差,也会有所提升,在学业进步的同时自信心也有了增强。通过运用多层同心圆钢琴教学法让教师钢琴教学的初期就要把所以的因素融合进去,使钢琴教学的形态呈网状,而非单一的点状或线状,使音乐不再只属于音乐学院学生的专属品,让学前教育专业“零”基础的学生也能通过教师的努力,自身的兴趣,来完成自己对音乐的诠释,让音乐充实自我,快乐自我。

学前教育论文12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及其成因

  知书达礼,是古代对高素质人才的美誉,同时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礼仪。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很多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在校园内穿着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在上课时随意开小差、不尊重教师、在公共场合出口成脏等。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教师的形象,无法体现出学生受到的良好教育风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家庭方面,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关心和溺爱,没有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是学校方面,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和礼仪教育,仅仅注重概括性的道德发展教育,而忽略了养成性道德教育,大道理讲的很多,实际上的实践教育却很少;其三是社会方面,以学生结业成绩进行评价考核的硬指标作为学生能力的评定标准,常常是“一俊遮百丑”,不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方面的考察。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品德通常是在六岁之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幼儿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礼仪修养严格说起来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作为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必须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师工作时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的成长。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新思路

  随着最近几年以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导致学校内部风气非常不好,学生行为粗暴、出口成脏、逃学逃课的问题常常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做好文化礼仪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一)端正认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校之后,学校可以举办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活动的启动仪式与开学典礼同时举行,让学生都知道了解这个活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之后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研讨活动。通过学校网站、留言板、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利用宣传作用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对文明礼仪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明白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另外还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落实,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提高对礼仪的认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文明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善良、礼让、尊重、诚信、谦虚等良好美德。另外还应该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的分辨是非丑恶和善恶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身体力行,严格以以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

  学前专业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他们未来将要教育的是犹如一张白纸的幼儿,担负着塑造幼儿心灵的重要职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师生在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礼仪教师可以在幼师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文明公约、常见不文明现象等,以此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能够遵循这些规范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

  (三)加强管理,举办科学有效的活动措施

  随着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的开展,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出台一系列礼仪宣传检查活动。比如校园整洁情况检查、教室学习情况检查、寝室生活情况检查等。还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文明习惯检查岗、礼仪评比奖励等制度等对学生的行为礼仪养成情况进行检查。有了制度以后关键就在于落实,礼仪教师必须要坚持每天检查,检查结果当天公布;每周监督进行一次礼仪评比,一个月结束之后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除了用明确的制度来约束学生,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够自觉的遵守各项制度,才能够更加注重自己的礼仪规范,用和谐的理念来指导自身行为。

  (四)积极更进,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

  为了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礼仪培养教育中,中职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以礼仪教育为主体的活动。比如说观看中国传统美德的电影、举办礼仪黑板报大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礼仪相关的主题班会等。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召开讲座;定期举行文明礼貌演讲比赛,从而让学前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且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借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礼仪内涵的理解。

  (五)检查评比,构建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一般由课堂教学、学生行为管理、礼仪习惯的养成这三个方面组成。自从礼仪培养课程开展之后,学校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课堂教学的负责人是礼仪教师,由教务科负责进行管理;学生的礼仪习惯养成则由学生会和团委负责管理。礼仪课程教师是各种礼仪培养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同时也是活动的制定者和直接发起者,在开展某项礼仪教育活动之后都应该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统一的评比,评出文明礼仪标兵和先进班级,对于做得好的班级或学生要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总之,大部分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美好的仪态以及良好的外在形象都是非常向往的,只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礼仪课程教师能够正确的引导,把教师的礼仪培训和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通过礼仪课程教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健康美好的形象,掌握培养礼仪的方法,纠正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教育论文13

  论文摘要:

  现在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0~3岁的婴儿正视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接受正确的早期教育对婴儿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早期教育的参与者来说,掌握正确的原则和方法就尤为重要。

  论文关键词:

  早期教育,原则,方法

  1.1早期教育的定义

  早期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婴儿各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字面意义上对婴儿的提前教育。早期教育的主体不单单是指婴儿,其更需要养育者(父母)与教育者的参与。

  1.2早期教育的内容

  从早期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其内容不是提前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对于婴儿教育并不需要采用特别完整而正规的教材,它需要的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与外界互动的活动。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婴儿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一飞跃期,在0~3岁期间,婴儿的神经系统、语言、感知动作、情绪和社会化都有质的发展。在早期教育中,父母的处事态度、社交技能、聪明智慧、情感风格和人格力量都融化在婴儿的每日接触之中,也都在“无声”地熏陶着他们,给婴儿洁白的心灵世界涂上某种基调。

  早期教育的原则

  3.1情感化

  0~1岁是母婴依恋的关键期,依恋是一种积极的、充满热情的相互关系。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着这种情感上的联结。如果婴儿早期缺乏关心、爱抚,就很难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影响他们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特别是父母,他们需要用感情作为载体来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进孩子的内心。当爱的教育能够充满在孩子的身边,孩子也能习得一些良好的品质。

  3.2主动性

  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1~3岁为儿童早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婴儿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埃里克森认为,这时的婴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们已不满足于狭窄的空间活动,而是渴望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这段期间,父母要特别注意对婴儿的态度,一方面要把婴儿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给予他们适当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要仔细观察和帮助他们塑造宽容和自尊的性格。婴儿不是父母的玩偶或宠物,他们是有思想、有生命力并且不断发展的人,父母要了解他们内心的需要,并帮助婴儿发挥主动性,促进其身心发展。

  3.3社会化

  教育是一种将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活动。而在0~3岁,婴儿已经开始出现社会化的发展,婴儿通过自身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自身的社会经验也在增长。这里的增长是以成长作为中介来获得的,父母在此阶段应该正确引导他们,使婴儿习得亲社会行为。

  早期教育的方法

  4.1身教重于言教

  0~3岁的婴儿对于语言的理解有限,他们获得信息最大的来源主要是观察与模仿。虽然婴儿对于他们看见的景象还不能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却都将所看到的一些行为印入脑海,并可能进行模仿。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礼仪,其实并不需要特意教授,平日成人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年幼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将来一生都是受益匪浅。

  4.2爱的教育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的爱实在是太沉重了。不少孩子因为溺爱,而养成了不良的习惯,甚至是性格的缺陷。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全家都必须围绕着他转,成人的溺爱让他们成为了温室中的花朵。爱,不是溺爱,而是一种正确的教育态度。父母正确的爱是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4.3适当的锻炼

  婴儿出生后,他们个方面都在迅速发展,首先是躯体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运动能力的发展是为了思维发展作铺垫。在婴儿初期,可以让婴儿多游泳,也可以伴随音乐,给孩子做一些肢体锻炼,适宜的锻炼有利于婴儿智力、思维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20xx):发展心理学。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2 梦昭兰(20xx):婴儿心理学。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前教育论文14

  所谓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在择业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对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就业岗位、就业地区及薪水、福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期望标准,反映的是就业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果低于此标准就不会接受这一工作1]。本研究旨在发现我国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期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理性思辨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从而进一步丰富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结构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价值观教育等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衡水学院20xx级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和20xx级学前教育专接本毕业生。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法,总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为88.9%,符合统计学要求。运用此问卷对衡水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可以直接收集毕业生就业期望的现实数据,为撰写论文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基础。

  二、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共涉及就业目标期望、就业行业期望、就业单位期望和就业职位期望四个维度。

  1.就业目标期望。

  调查发现,普本和专接本毕业生中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一项的人数最多,占66.00%左右。这表明,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比较现实。与此同时,16.25%的毕业生选择一次性就业和15.00% 的毕业生选择先择业后就业。这表明,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目标的选择上依然受到所谓铁饭碗的'影响。此外,有极少数的专接本毕业生选择不想就业,可以看出他们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态度略显消极。没有大学生选择直接创业,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和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缺乏自主创业的勇气和魄力。

  2.就业行业期望。

  多数普本和专接本大学生毕业后最想从事的行业是事业单位,占总人数的80.00%左右,选择其他行业的人数则相对较少,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的选择还是比较保守,选择范围狭小,就业面窄。通过访谈了解到,他们之所以会选择事业单位作为自己理想的就业行业,主要是因为事业单位工作相对稳定,没有太大压力,竞争力较小,薪水、福利和工作环境较好。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女生为主,男生很少,所以他们在就业行业的选择上呈现出非风险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一般都想找一个工作相对稳定、待遇较好的行业。但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面对社会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低,缺乏创新意识,缺少竞争激情。

  3.就业单位期望。

  首先,在就业去向方面有52.50%的毕业生首选去公立幼儿园,而由于部分专接本毕业生接本之前所学并非学前教育专业,因此他们的就业去向与普本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略有不同:前者选择去中小学当老师和改行的人数比普本学生多。此外,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毕业后的去向,比较迷茫,对自己的就业还没有进行规划,态度消极。其次,有77.50%和73.75%的毕业生选择每周工作5天和每天工作4—8小时。由此可见,多数当代大学毕业生比较倾向于8小时工作日,并要求每周有两天休息日,可以劳逸结合,反映出他们对个人自由和时间的要求,不希望有额外的工作负担。此外,对薪水的期望状况方面,多数专接本毕业生选择初始月薪在1000—20xx元,这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严峻就业形势下他们对初始月薪的期望值还是比较理性和务实的;而普本毕业生对初始月薪的期望值为20xx—3000元则稍稍偏高。工作一段时间后,近一半的专接本毕业生期望薪水能达到20xx—4000元,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而普本毕业生中选择4000—6000元的人数占63.33%,他们对工作一段时间后薪水的期望值偏高,与目前的现实状况不太相符。最后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毕业生选择的比重从高到低依次为: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市,没有人选择去农村。

  4.就业职位期望。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去幼儿园后,63.33%的普本毕业生选择一线教师的职位,而专接本毕业生中则有58.00%的人选择管理者的职位。不管是普本还是专接本的学生,都没有人选择保育员的职位,从中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期许向往和壮志豪情,但对于管理者有如此高的职位期望,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衡水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结果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和政府三个方面进行干预,促使毕业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

  1.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就业观。

  毕业生自身内在的因素,是解决其就业期望问题的关键。在目前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不能只考虑用人单位能提供什么条件,还要权衡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正确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特长等个性因素,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避免盲目自信或过于自卑等就业心态问题的产生,造成就业期望偏高或偏低。此外,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观念,适当放低自身的期望值,做好从基层干起的心理准备。最后,平时要多关注国家的就业政策,更新就业信息,了解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

  2.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加实践机会。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自身的基础和关键。从大一课程开始,学校就应该不定期地邀请一些相关学者和幼儿园一线教师、园长结合实际给学生做本专业的职业规划讲座。临近毕业学年,除开设固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外,还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宣传工作,及时向毕业生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使毕业生切实了解就业的实际情况,从而准确、合理地定位自己的就业期望。除此之外,高校应尽可能地与用人单位建立积极联系,提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招聘会,积累就业经验。

  3.改革学前教育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政府应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改革学前教育的管理体制,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其成为其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不是把它当做可有 可无的附属品。其次,应积极规范和扶持地方私立幼教机构,提高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最后,应在政策上扶持农村学前教育,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并为其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保障。此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免费指导和相应资金援助。

学前教育论文15

  构建一个功用齐全、界面友好的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努力为乡村学前教育效劳,是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开展的重要方向。交互模块作为平台中的交流互动功用模块,是为乡村幼儿园教育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停止教研与业务指导的有力保证。如何经过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的交互模块停止有效的培训与研修,帮扶指导乡村学前教育开展,是本文研讨的重点。

  一、幼教员资培训现状及问题

  目前主要的幼教员资培训方式有两种,一是传统的面授式培训,二是网络远程培训。传统的面授式培训根本上以提升教员专业素养为目的,停止完好的学科学问传授,在方式上主要采用讲座的方式,使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在短时间内承受较高密度的学习,这对他们获取系统性的学问的确有很大协助。但是,这样的培训方式最主要的问题是培训内容太过单一,关于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而言缺乏针对性。培训主要传授理论学问,但在传授理论学问时无视了教员已有的经历,在大多数状况下脱离了教学实践,招致很多幼教教师固然参与过培训,但却由于无法停止实践应用而选择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进而淡薄了课程变革的认识。

  固然目前,传统的面授式培训在过程中也逐步交叉了小组讨论、专题研讨、跟班听课等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但依然无法调动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与培训教员或同伴停止讨论与交流,因而得不到显著的培训效果。应用网络停止远程培训,对广阔幼教教师而言不失为一个便利的培训方式。网络远程培训最主要的优势是让师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停止学习与交流,保证了参训学员与教员的及时沟通,同时也为培训的资源共享、学问获取提供了便利。当然,网络远程培训也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培训教员的监控力度不够的状况下。

  由于没有直接地与教员面对面,加上参训学员的认知水平不同,很多学员容易呈现无视学习活动的现象,特别是在实时培训时,很多学员仅仅是将培训页面翻开,就自顾自地去做别的事情,这样的状况是教员无法控制的。而在停止交流互动时,多数学员也由于没有听课或不想听课而形成在互动讨论中偏离学习主题,停止与学习无关的话题讨论或毫无意义的闲谈,招致培训互动方式单一,或没有思想的碰撞与观念的交流。这样的培训在总体效果上的确无法得到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的普遍认同。

  二、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交互模块设计准绳

  为了可以更好地促进幼教教师在停止网络远程培训时的互动与交流,确保培训任务的完成,并可以将所学的理论学问有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中嵌入“教、学、研、训”一体化的交互模块,让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有一个讨论、答疑的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与指导。为了到达上述目的,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的交互模块在设计上应遵照以下几个准绳。

  (一)交互方式多样性常见的交互模块主要有实时聊天、视频会议、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交互模块作为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平台,专家、教员与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在设计中要思索其自身的运用便利性,采用多种同步交互、异步交互方式,支持培训学员的协作与探求,让其可以尽可能快地获取专家、教员或其他同伴的协助,及时处理问题,同时可以促进学员的深化考虑与学问建构。

  (二)交互战略灵敏性交互模块是参训学员停止讨论与研修的平台,除了硬件技术外,还包括隐含其中的教学战略与教学形式。为了更好地树立参与培训的幼教教师的学习主体认识,主动投入到培训学习中,积极停止协作学习,交互战略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因而,“以学为主”的教学形式是其主要的理论根底,让学员可以灵敏选择本人喜欢的方式与进程停止学习,同时发挥主体认识,在学习过程中停止自我监视与管理。

  (三)交互工具适用性由于参与幼教员资培训的人员程度良莠不齐,关于计算机的运用也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能让广阔幼教教师都能应用学前教育远程效劳平台的交互模块停止学习、研修,运用到的交互工具不只要有简单的运用方式,并且交互效果要比拟良好,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员与学员的交流与互动。在本平台中主要采用的交互工具为QQ、电子邮件、在线论坛及论坛的站内短信等,运用办法简单,交互及时,方式多样,适用性较强。(四)交互界面简约性良好的交互界面要导航明晰,用词精确,使人了如指掌。明晰的导航可以协助学员在运用平台停止交互时,一直明白本人所处的位置,并可以快速地找到下一目的地的链接,以免迷失在复杂的网页中;精确的用词可以使学员在应用交互工具时不产生歧义,从而可以降低错误的点击率,大大进步学习效率。此外,交互界面中增加个性化的设置,也可以充沛发挥学员的学习兴味,加强培训效果。

【学前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学前教育论文05-24

学前教育选题论文02-21

学前教育舞蹈论文11-04

学前教育舞蹈论文06-24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11-15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03-04

学前教育论文15篇11-04

学前教育论文(15篇)11-11

学前教育舞蹈论文【优秀】06-25

学前教育的论文范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