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化的教学研究论文
一、背景资料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决定》同时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工程技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联系基础课与实践教学、专业课之间的纽带作用。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国家标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和贯彻国家标准,使学生掌握有关互换性的国家标准、常用零(部)件的精度设计与检测,为今后从事机电类各岗位工作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传统教学方法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的特点是标准多、符号多、概念多、术语多,知识点抽象且实践性强。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知识学习为目标,按知识逻辑讲授课程内容:在学习方式上,以课堂学习作为主要学习形式;在评价方式上,以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课程成绩。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系统全面、整体性强,但侧重的是知识讲授,忽视了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加上学生普遍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这种方式沿用了本科院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偏离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完该门课程后虽对有关互换性的国家标准有了一定了解,但仍然不知怎样去用。
三、项目化教学优势
行动导向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职业(行动)能力。“行动”是达到给定目标的有意识的行为,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项目化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融合在“项目”中,教学形式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一个完整的“项目”。传统教学方法是“让我学”,而项目化教学模式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地位,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项目的工作任务中学到了相应知识和技能。
四、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1.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从事机械零件测绘、加工与装配、质量检测与控制、装配与调试、设备维修与管理等工作。以上各岗位均在不同程度上用到了工程技术语言——机械工程图样。而机械工程图样主要包含表示零部件结构的视图,以及表示零部件尺寸精度、形位精度、表面粗糙度等的“精度要求”。可见,明确产品的精度要求是各岗位(群)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
2.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知识体系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知识体系如下图所示,主要内容是机械零(部)件的互换性与测量。在实际教学中,主要讲述基础模块,提高模块作为选学内容。
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充分结合现有实训条件,选择典型的、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零部件作为项目的载体,并考虑所选择的'载体在课程体系中具有前后衔接作用。该课程一般在第3个学期开设,该学期同时会开设数控加工实训,在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中会开设减速器拆装课程设计。结合实际,笔者选择二级直齿轮减速器及数控实训零件作为项目的载体。教学内容围绕着典型零件的精度检测进行,项目任务由单一到综合、简单到复杂,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精度设计与检测的方法与技能。
五、项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学生积极性,挖掘学生潜力
目前高职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部分学生动手能力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训条件,将课堂搬到实习、实训车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项目设定的任务,查阅相关资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任务。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2.改革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是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模式,平时成绩依据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来确定,在总分中占约20%;期末成绩主要根据卷面成绩确定,在总分中占约80%。在项目化教学中,主要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情况和任务完成情况等来评价学生成绩,平时成绩占约80%;期末考试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占约20%。
六、小结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符合教学改革要求。目前,项目化教学研究正在各高等院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项目化教学模式必将由目前的探索阶段转为成熟阶段,从而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李陆星 许振珊 单位: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项目化的教学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