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范例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1
一、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其主要功能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二、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 世纪60 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的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 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及其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器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器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3、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 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 CIAS),是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5、绿色化
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6、系统化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
四、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1、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的问题,但不可否定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
2、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的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的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做贡献。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原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
五、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1、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的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商重复,生产上撞车。
2、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难题。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结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抑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3、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为产业提供方便,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4、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非常广,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做 到机电一体化。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张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2
1加强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基础。”若想充分实现我国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便需优先转变教学思想,强化一体化教学的思想意识,从教师到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迎合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和学生均要认识到机电技术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社会实践均需要与社会需求进行准确对接,建立学以致用的而教学思想。此外,教师须认识到唯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效益才能发挥教学的价值所在,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便需将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细化改革,并大胆的付出实施[1]。
2构建精准严密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在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中,必须将实践教学进行细化分类并付诸实践行动。笔者主要讲其分为基础性实践教学和创新性实践教学,在实践推进过程中要完善专业课程标准和实践标准,让教学工作与各个环节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将机电技术一体化改革得以全面推进,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和系统的技术。
2.1完善机电技术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的课程主要包含着案例分析、辩论赛和情境演示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其有效贯彻与落实能够极大的影响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前进步伐,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中全面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以技术水平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值得强调的是,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在任何教育阶段都要将实践作为教学的关键进行把控,严格规范学生的实操课训练,让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得到保重,使得学生在新增的综合性实训中得到锻炼,并在毕业后的企业实践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2]。
2.2校、内外的实训标准结合。
2.2.1校内实训标准。校内的实训锻炼主要指学生在校内接受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课训练,这是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必须要为学生构建科学、完善的实训教室,并规范实操课的相关规定,让学生能够在最基本的工程技术和操作技能方面得到良好的锻炼。校内实训课的标准制定要符合机电技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设备的使用及保养、生产工艺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与之相对性的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均能都在个人需求上对某一技术活操作进行集中训练,从而扎实的掌握相关技能,并为校外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2.2校外实训标准。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接触校外实训,唯有让学生接触企业需求的工作任务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以及学生的对实际技术运用的了解。此外,在校外实训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顶岗实习能够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企业对机电技术运用的实际标准,以及让学生更加明确现代企业设备、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方面的现状,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之进行融合,从而最高效率提升自己,并为学院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积累宝贵的经验。
2.3强化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标准的制定,一方面是深入社会实践中去,另一方面是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学生在深入社会实践中时要充分利用本身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训练进行良好的融合,在各个工厂和企业是单位等包含机电技术类工作的岗位进行实际操作,借此来提升个人的才干,以及培养个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社会调查:学生需要对本地区或家乡的机电产品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请款、人民生活水平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做好详细的记录,从而在实践学习中打开眼界,了解机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发展前景,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投身与机电技术的学习中去[3]。
3强化机电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3.1完善开放性实践教学环境与内容。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要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将开放式的运用贯穿于实践规划教学任务中去,让学生能够严格遵循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并全面吸收开放式的规划和设计任务,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让学校与校外企业进行系统交流,并模拟企业的正常运转模式构建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校内亦能够轻松实现社会企业对其岗位的实际要求,以及实现虚拟的“校企联合”,使得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企事业单位所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在开放性实践环境的确立基础上,还应对机电技术专业的实践内容进行细化填充,使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进行吻合。首先,教师可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重组和重构,实质形成六个阶段的技能模块,并在不同模块中构建出不同专业的方向选修内容,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内容,实现全方位的教学内容开放。
3.2革新实践管理主体,提高管理质量。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优先革新实践管理主体,从根本上提高管理质量。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学校可以构建网络管理平台,将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料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实践项目能够让学生在网上实现约课和选课等选择,并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构建出周密的电子档案[4]。学校亦需要按照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求开设实践项目,并在网络管理平台中进行发布,给予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选择性,在此教学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突显,对学生日后的实践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健全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保障体系
4.1优化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环境。强化教学环境的重要性在我国素质教育中早已提出过相关教学标准,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能让师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钻研,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还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模式,正因如此,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优化过程中便难以有效的推进,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已经在多年的教研工作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革新与转变。为此,这不仅需要教师要克服重重困难去完善自己,更要学生们认识到优化一体化教学环境对他们的益处所在,从而让师生之间携手共同努力,为一体化教学环境的优化作出努力。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影响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无法得到保证便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自身必须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整合,优化教师资源,积极创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即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操作技术水平协调同步,并能完全满足现代化机电技术专业教学的标准。学校可通过教师资源的“周期交换”实现不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水平均衡发展,另一方便,亦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中去,保证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能够及时得到更新。唯有如此,才能让机电技术专业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推进一体化教学建设的稳步实施。
4.3规划教学器材与教材,推进教学的顺利实施。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当前我国各个高校在该专业的教材设备和器材运用上还未完全跟紧教育的发展步伐,使得众多学校的机电技术专业教学工作没有得到顺利的实施[5]。为了能够满足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必须周期性的对教材进行及时更新,切实完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内容,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尽可能使其他院校进行统一,保证机电技术人才实现均衡发展[6]。此外,笔者认为在教材的编排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中穿插上一定的实操课训练图形,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从而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我国机电技术工程的良好发展,在机电技术工程日益成熟的背景下,社会机电技术工程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标准。笔者认为,高校要切实推进机电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努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作出系统的结合,并积极更新教学内容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对接,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作者:张帆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超.技能大赛引领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J].机电技术,20xx,34(5):158-160.
[2]张启福,赵红.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实训室设计与实施[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xx(10):113-114.
[3]袁建锋.基于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分析[J].广东科技,20xx,23(24):170+146.
[4]郝巧梅.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调研报告及改革建议———进行课程整合、实行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xx(17):165-166.
[5]吕栋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技术,20xx(8):23.
[6]尚新军.机电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之探索[J].科技视界,20xx(20):249+269.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3
摘要:全球经济不断的发展,科技也在不断的进步,为了减少资源压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然成为了我国工业生产的一种动力,促使我国工业生产水平不断地提高,机电一体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它融合了计算机、机械自动化等技术的优势,将两者的优势完全地展现出来。在智能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机电一体化的的使用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应用研究
引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一个十分具有高科技性能的技术,它结合了计算机与机械自动化,让机械工程有了质的变化。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机械工程的主流技术。应用于智能制造生产中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让工业生产更加智能化,更加人性化。本文主要就机电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地阐述,希望能够对以后的机械一体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发展有所帮助。
1智能制造的含义
智能制造主要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智能制造技术,另一方面是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主要是指技术人员通过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分析,节省人力,节省资源。智能制造可以集成应用,也可以作为智能制造模式展现的主要载体,对社会生态学有着重要影响,借助计算机实现人工智能的控制,让设计加工管理等各个阶段都能实现人工智能化,知识体系在智能制造中的注重度较高,所以智能制造将会引领着未来社会的工业生产的潮流,为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作出贡献。
2机电一体化的优势分析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工作效率高,生产能耗低的技术。它还可以提高工作精度,降低生产强度,并且还方便设备的维护和管理。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水平,减少了企业生产中的人工数量,并且对工人的工作强度也减少。在实际的生产中,工人操作可能会出现疲劳,而机器不会,只要工作熟练地掌握了机械设备的操作技术,就能省时省力地进行生产。机电一体化不仅可以机械自动化生产,还能自动检查设备,可以说是对人工的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所以说是科技决定着生产,从机电一体化这一种技术中就可以看出来。并且机电一体化所需要的能耗低,这就很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具体用应用
3.1应用于数控生产中
在我国的机电一体化的生产过程中,最开始是应用在数控加工技术中,这就对我国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机械制造的`发展水平直接会关系着工业生产制造的水平,这样就对机电一体化有了更高的要求,数控生产对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的要求是十分严格,要严格的控制加工精度,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到数控中去,这样就可以大大地提升机械的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于数控生产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就可以为数控生产提供重要的依据。
3.2应用于自动生产线和自动机械中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大自动生产线中,并且利用自动生产机械进行生产。通过借助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从而实现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全面控制。由于自动生产线和自动化机械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在一些产品上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制造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进行融合,并且有序的将生产融入到制造系统中,实现了数控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的一体化管理,这样就可以将机电一体化更好的应用到具体的生产中。
3.3应用智能机器人的生产
在如今智能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应用中最为先进的,它结合了众多的先进技术,是一种多学科技术结合作用生产的新型成果。机器人在当今科学技术中作为研究重点,它的各种技术都应该是最为先进的,我国在机器人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强度上都有进步。在工业中的机器人在具体的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点,可以甄别信息资料,还可以快速地完成人工完成较慢的工作流程,并且机器人的生产精准度高,能够完成复杂的工作。智能机器人也可以运用到军事生产的制造过程中,得到了多方的认可。
结语:
总之,机电一体化对中国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要予以重视。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大规模应用可以足够证明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将其在制造行业的运用不断进行优化,专注技术层面的更新,提高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的应用。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工程设备的管理,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这样才可以发挥机电一体化的真正作用与实力。
参考文献
[1]谷静.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xx(32):163.
[2]李本冬.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20xx(14):172-173.
[3]王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实践研究[J].内燃机与配件,20xx(09):133-134.
[4]王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xx(10):160-161.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4
高等职业教育可分为研究生、本科、专科教育,其中最多的是专科教育。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业、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等专门人才,掌握机械技术和电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设备的应用、维护、安装、调试、销售及管理的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同时,许多学校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有关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使学生毕业时能同时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因此此类专业学生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为了机电专业学生能更好的吸取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更好适应与满足市场需要,对在校时的课程设置应该逐步改革。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
以往的教学计划没有针对性,千篇一律都是运用本科生教育的教学计划。使高职专科的课程偏向于普通高校,理论偏多一些,操作性偏少一些。高职专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更多是动手能力,所以教学计划应该与普通高校区分开,要设定毕业时要达到的学生目标、三年的总计划、学年的总计划、学期的计划,使学生毕业时能独立完成关于机电产品和设备的一些操作。使教学计划更具体化、人性化,改掉以往的以课程为主的教学计划,改为以培养目标为主的教学计划。
二、培养目标的设定
1、按机电产品的分类确定培养目标
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繁多,目前还在不断扩展,但仍可以按产品的功能划分为以下几类。数控机械类——数控机械类主要产品为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发动机控制系统和自动洗衣机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机械装置。电子设备类——电子设备类主要产品为电火花加工机床、线切割加工机床、超声波缝纫机和激光测量仪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电子装置。机电结合类——机电结合类主要产品为自动探伤机、形状识别装置和扫描仪、自动售货机等。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机械和电子装置的有机结合。电液伺服类——电液伺服类主要产品为机电一体化的伺服装置。其特点为执行机构是液压驱动的机械装置,控制机构是接受电信号的液压伺服阀。信息控制类——信息控制类主要产品为电报机、磁盘存储器、磁带录像机、录音机以及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在这些分类中,拿出几个市场需求大的方向,平均分配学生来学习自己的目标。这些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包含所用到的基础课程的知识,从而学生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学会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与完成任务的能力。
2、按就业岗位的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方向很明确,并且校企合作是必然趋势。在校期间直接定岗定位培养学生,会更鲜明化培养目标,既提高了设定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企业也减少了培养毕业生的时间与精力。企业定岗、学校设定培养目标必须合理化、人性化、专业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各基础知识,不要片面化。
三、课程讲授的范围
以往讲课不是针对于总教学计划,而是针对每个课程。每个课程的教学计划与总培养目标没有协调性与连贯性。导致学生学完之后无法运用到实际,缺乏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所以确定总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之后,每个老师应该是负责培养毕业时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不是每一个片面的课程。所以学校应该改革授课的片面性,教学任务不是学时,应该是负责的学生质量,把自己负责的学生毕业时能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才是完成任务。
总而言之,课程设置应该适合高职专科培养人才的需要,把学生培养成应用性、技术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专科的课程设置的改革指日可待。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被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工程机械的运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价值。本文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机械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指出其应用方式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应用展望,期望推动我国机械工程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工程机械;应用分析
当前,机电一体化技术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仍然有很大的应用空间,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应用,从而让现代工程机械事业更加发达。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分析
1.1保障工程制造过程中的监控功能的使用
在现代机械工程制造的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保障工程制造过程中的监控功能的使用。在现代机械工程制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什么问题,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及时做出警报,并且精确的确定好故障的位置,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在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的运行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实行监控功能,并提高工程制造的工作效率,降低现代机械工程制造的应用和保护的成本,减轻人们维护工作的压力。所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保障了工程制造中的监控作用,保障了工作的运作效率和生产效率[1]。
1.2减少工程制造能源的浪费
由于工业流水线的缘故,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总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在传统的加工行业运作中,如果加工和制作的成本太昂贵,就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利润,这对于制造行业的正常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如液压挖掘机在工作时,其对于能源的利用率仅仅有百分之二十二,这极不利于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节约能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日本在对小松挖掘机的应用过程中,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那么它在挖掘时,工作效率提高了将近百分之二十。如此看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的运用过程中,可以减少我国能源资源的浪费,同时,机电一体化技术还可以有效利用能源,从而提高各个产业的利润效益。
1.3帮助工程制造实现半自动化和自动化作业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的应用过程中,有两方面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是机械和设备本身的制造和购买,另一方面是人工服务的资金。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深入制造行业,很多机械和设备能够实现自动化或者是半自动化,从而降低机械设备购买的成本,人工服务成本,减轻人们的工作压力、并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比如说,在理清水泥混凝土搅拌的工程中,需要很精准的加工,我们就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机械称量。如此一来,通过自动化的电子称量,路面的平整度达到了最精准的标准,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人工的劳累程度和压力。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制造行业的运行中,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和工作效率,促进了我国经济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与进步,有效造福了人们的生活[2]。
2现代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方式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床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床中的应用中,最寻常的软件是Z80-CPU,研发该软件系统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该软件在数控机床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纵观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特点,其由很多先进技术所组成,然而在所有系统中,Z80-CPU的制作成本最低,并且也能促进工作的正常运行,所以顺应了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需求。和其它相似的技术比较起来,利用这一技术可以有效的减少能源的浪费,并且降低能源污染,最最重要的,该系统非常的可靠稳定,可以让后续的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3]。数据机床的现实应用中,对工作台和道具要有很精准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坐标轴一定要是工作台和刀具的运行方向,也一定要确保插补功能的连续控制存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机床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有效的发挥氟塑贴面导轨功能,导轨一定要是比较小的摩擦系数被很强的耐磨性,如此一来,数据机床在运行的过程中才能高效的运作。如果没有低速的状态,数据机床运行中的成本不高,如果反向运行,数据机床运行中不仅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有较高的准确性。现在,有关我国数据机床的主要传动方式主要是滚珠丝杠复传动。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在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作业中的应用
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作业在运用于现代工程机械的过程中,不仅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制作设备的成本,减轻了人们的工作量。与此同时,我们在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中,人为因素的误差在逐渐减少,现实的'生产也不再主要依靠人们的经验。比如说,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作业的功能,就应用于三菱企业的挖掘机中,在应用这一功能后,挖掘机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工作者仅仅需要根据挖掘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用再动手操作,挖掘机会自动进行发送信号等进行工作。如此一来,自动化作业和半自动化作业可以让很多领域的工作效率提高,有利于我国经济和人才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展望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的发展运用中,是工程机械制造业发展中的一项创新,与此同时,在创新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工程机械事业得到了发展与进步。和传统的工程机械制造业相比,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运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该技术不仅从外观体积上对生产产品进行了改观,同时也提升了生产的产品质量,提高了制造产品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是传统工程机械事业的一个重大突破。为了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医疗、人才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需要进行不断的革新和改造,从而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需求[4]。
3.1微型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的发展运用过程中,有一种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该技术是我们研究的新兴技术,是纳米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的共同产物。运用微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它们的体积都少于1立方厘米,这种新型技术如今运用于许多领域,并且其发展的产品大多体积小,耗能低,并且高效运转,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微型机电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术。当今社会,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致力于研究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并在不断的进行创新与进步,他们结合纳米基础的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从而创建了一系列微型化的机电一体化系统。利用微型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我们所生产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小,这也会应用于我国的医疗事业和军事事业等各个事业领域,同时这些体积颇小的产品也会革新并取代从前的产品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能源的消耗,促进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与进步,从而造福全人类。
3.2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现阶段全球很多产品都实现了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机械工程的发展运用过程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该技术在理论方面得到实现,也就是说,相比较传统技术,该技术更偏重智能化。在现如今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正在朝着探索人类智能模拟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十分美好的发展前景。当今社会,我们的日常生活发展都已经离不开智能自动化,比如说智能手机、自动取款机等等,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更好发展所必备的技能。当然,我们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依然离不开理论基础知识的支持,只有这样,智能化才能更好的应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手机指纹解锁,还有虹膜识别都是智能化运用在生产中的结晶。它可以通过真实的模拟人类的体观和思想,从而提供人们所需要的。再比如说,我们居住楼的声控灯、传感器等,它们都是最真实、准确的智能化模拟人类,从而达到最终的有效目的。由此可见,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的过程中,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造福人类的必经之路,其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意义。
4结束语
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如果能合理的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那么我国的现代机械工程制造业一定能够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会带动我国多个事业和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精准性、高效性、灵敏性等特点,可以保障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说是我国发展事业过程中的一项很大的创新。对于全体公民来说,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有关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开拓创新,从而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现代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及使用维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xx(2):202-203.
[2]张敏,刘凤根,高伟.湖南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株洲工学院学报,20xx(2):110-114.
[3]安阳民.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分析[J].南方农机,20xx,49(12):60.
[4]刘尚林.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xx(9):126-127.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6
教学工作中理想的模式是学习者能自主、灵活对重难点知识、要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和应用,花费的时间还不多,高职高专这个层次的学生,自身基础不是很牢,在利用学习材料方面缺少主动性,但动手能力较强,又喜闻乐见,给老师教学提出了一定难度。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体、影视效果日益增强,“微”时代的现实影响广泛而深入,微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电影、微小说、微生活等微型文化形式也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现代教学中也普遍引进了“微课”这种灵活的微形式。“微课”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在课堂听讲情景中的微课通常是指微视频,包括视频、动画等多种微型资源,而在非课堂听讲情景中的微课指的是微课程,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因而说一个微课就是一个知识点,根据学习情境设计、开发微课,能使所用的教学媒体恰当、实用、高效。美国在教学上有教学设计师,在推广普及上有学院在线服务,20xx年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最先提出了“微课程”概念,20xx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授开始倡导微课教学。微课的高效、短小、精悍在实践性、动手能力要求高的专科这个教学范围上的应用尤有价值。
1微课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使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现代化。生活中手机小巧、实用、多样、全面,具有信息性、及时性、高效性的特点。课堂上微课可以很好整合教材内容,使知识点重组,碎片化、情景化,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定位是机电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和维修,学习的主要课程有电工与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学习中注重对机械、电子技术的紧密结合,专业技术性强,学习的材料相对深奥些,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如果充分利用“微课”,使这种在传统教学课例、课件、设计、反思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能具体形象,以小见大地显示,效益是很多的。(1)成功导入新课,课前放一段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合适视频,往往能使学生迅速安静下来,而且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到新课的学习氛围中。课前让学生有兴趣和期待,课中让学生有收获和满足,课后让学生有留恋和回味,才是一堂好课。(2)高效示范作用,把重难点内容做成微课,用微课作以放大或强调,学生能看清要点、过程、说明,可以高效培养学生一丝不苛、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思考和操作都有信心。(3)改革传授方法,“微课”是一种直观、视觉、动态的教学形式,应用和互动使教师的电子备课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课后反思的促进性使教学、教研、测评的方式大有改变。(4)突破教材解读。高职高专的专业课教材以教学情境编排居多,各章节内容都有一个中心线索,把一个个知识点做成一个个的微课,让学生学习、领会、应用。学生悟透了,应用操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掌握能力加快。
2微课的多元化教学研究
具体、形象、充分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感知和掌握学习对象,使学生对新观点、新知识领悟快,动手的器械和设备应用得快。“微课”5~8分钟的精华内容,核心要素是教学视频,还包含相关的课件、反思、练习及点评等教学设计,以一定的逻辑形式“营造”了一个主题式的资源应用环境,在播放过程中可随时暂停。微课在教学中切实、可行,其高效性和实效性可从如下角度来分析和考核。
2.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以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关的教学理论、稳定的学习理论建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进行的方法体系,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稳定的框架和程序。模式的选择依赖于语言环境,如概念性强的可以用“感知-记忆-理解-判断”四段模式,拓展性的可以用“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五步模式,实践性强的可以用“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做中学模式”以及翻转课堂、讲听式、先导后学——问题评价式、先教后学、当堂训练等。
2.2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下评价体系是多层面的,从形式上讲评价教学效果可以有课堂作业、课堂测验、课堂打分表、作品打分表、课堂观察记录、档案袋评价等。2.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评价——这是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评价方式,用适度有效的表扬进行评价,可以让课堂充满热烈;自评——是学生的反思与赏识,运用自评可以建立自信;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学生间合作,共同发展;顶岗实习阶段的学习还可加上社会企业的评价。
2.4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具,有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之分,教学方式是教学手段的运用形式,用得较多的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还有录相教学、计算机作图、现场测绘指导、现场读图与应用指导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条件,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使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为一体,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易巩固,掌握程度好,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
2.5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在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的专业能力有阅读一般性英语技术资料,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工程计算能力,机械、电气识图与计算机绘图能力,机械加工、测量和机械拆装能力,电工电子技术技能应用能力,单片机、PLC技术应用能力,仪表应用与检测技术能力,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调试、机电一体化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等,社会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环保、质量、安全意识,一定的劳动组织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任务安排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解决现场问题能力等。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在机电类专业大有应用,还常用的有过程导向教学、模拟教学法、多媒体组合应用教学、实例解析法、启发式教学、练习指导法等诸多方法使职业素质训练贯穿于实训教学各环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3微课的开发
微课开发很多基于系统化的PPT课件,各门课程基本上都有比较完整的PPT辅导课件,根据课堂知识点的表现需要,进行截取和加工。知识的深入和企业现实的发展使得录制软件CamtasiaStudio也大量使用。声音录制软件GoldWaveV5.57、视频音频处理软件会声会影X5的学习和应用也不断增多。微课在教学范围上有广泛应用空间。
作者:战丽红 靳鹏 甘龙辉 郎海艳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20xx(6):95-96.
[2]张蕊.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可靠性探讨[J].工程技术,20xx(6).
[3]王宏波.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微课的多元化教学研究[J].神州,20xx(14):57.
[4]靳鹏,战丽红,甘龙辉,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科技展望,20xx(23):361.
[5]智慧.微课程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xx(7):116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7
摘要: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一体化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应用极大程度上有效规避了机电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脚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针对于此,文章主要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特性,阐明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运行中的实际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说明其未来的发展走向,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动化;发展趋势
0前言
所谓的机电一体化主要是指结合机械功能设计理念与具体应用特性,在机械结构信息处理方面引入电子信息技术,致力于将控制装置与电子化集成设备或者相关控制软件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机械系统在应用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系统内部程序预定功能,完成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工作内容,确保各个系统结构得以实现智能化控制,即辅助各个单元完成协调运行工作,规避以往运行力度或者系统失误等情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国内机电一体化技术体系基本已经初步形成,并向着多功能化、高质量化的方向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特性
1.1自动检测功能
自动检测功能主要针对机械运行过程中的检测工作而言。机械正式运行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自带的自检属性会作用于机械各个子系统当中,操作人员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当前工程机械的运行状况。如果在自检过程中,工程机械出现运行异常等隐患情况,自动检测装置将会第一时间启动自动报警系统识别故障点位置,辅助操作人员进行决策,便于后期维护。
1.2高精度、实效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高精度以及实效性等应用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规避以往工程机械运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在正式应用的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全面提升机械工作效率与精准度,无论是在运行时间,还是运行效率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举个例子来说,在混凝土搅拌设备中安装电子称量系统可以确保混凝土摊铺均匀,有效提升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
1.3自动化运行功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手工工程机械存在的不足情况,并适当地将工程机械完全转化成为半自动化或者自动化状态,目的在于减轻建设成本以及工作量,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难度。以往人工操控机械往往会受到操作人员技术能力的影响,而出现人为操控失误等情况,给工程机械的平稳运行带来不利影响。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基本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并实现自动化运行,降低人工操作的压力,且便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运行中的实际应用
2.1确保施工准确度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机电一体化技术有效融合多项技术内容,如自动化技术、机械化技术等,并于大体上初步实现机械自动化。如此一来,使得工程机械运行效率大大提升,施工准确度也得到相应提升,对于机械设备寿命的有效延长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实际操作方面,不需要配以较多的技术人员进行完成,全程只需要技术人员启动开关或者关闭开关即可,运行过程由自身体系进行合理控制,有效节省运行成本。
2.2实现自动监控目标
机电一体化设备可以全面作用于工程机械运行当中,通过控制执行装置、传动系统以及制动系统等结构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除此之外,还包括液压系统。一旦系统内部出现异常情况时,机电一体化设备可以第一时间完成自动报警工作,并准确识别故障点发生位置,并结合故障点的实际情况给操作人员提供科学决策。可以说,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于工程机械当中,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维修时间,从根本上提升工程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
2.3半自动化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工程机械通过实现半自动化及自动化作业基本上可以达到减轻工作量、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与此同时,引入自动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异常问题,确保精度。举个例子来说,某些厂家在挖掘机生产方面,选择应用挖掘轨迹控制系统等类型的自动化系统,预先设定好铲斗运行轨迹,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者微机控制进行直接操控,如自动化地控制铲刀与动臂杆的运行效率,以便更好地提升作业准确率。
3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发展趋势
3.1可持续化、智能化与系统化
从实际角度上来说,我国工业化进程在不断推进的同时,存在的污染问题不容小觑,对国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该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该降低资源浪费情况,确保生产过程生态化、合理化。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应该适当提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力度,结合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智能化与系统化方向驶进。
3.2网络化、区域化
综合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理学等理论研究,全方位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确保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该适当增加工程技术的'融合效果,确保自动化技术得以合理应用。如此一来,我国工程机械将会获得长足发展,并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实现预期应用目标。
4结论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能够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机械领域的建设与发展。针对于此,相关人员应该及时明确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应予以改进的地方,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网络结构,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向着节能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工业进程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挺.现代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情况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xx(04):150.
[2]黄结荣.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01):39-40.
[3]马永薪,许永行.工程机械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xx(08):110.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8
机电一体化作为机械与电子技术集成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对推动工业智能化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且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影响。①在机电一体化不断推广与应用的形势下,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职业技术学校均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要求不只是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还要综合运用机电技术知识,从而更好的完成工作。②然而,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与创新,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与市场发展的需求。
1部分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1.1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职业技术学校在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的时候,主要把课时安排在“机”、“电”上,但学生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机械类课程设置较多,导致电类课时设置较少,使得相关人才培养无法达到预定目标,与机电一体化教学目标相违背。③在此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的现象非常严重,导致课程专业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在职业技术学校设置机电一体化课程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校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未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很多学生均未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只是了解知识的表层含义,尽管知识丰富,但却未能灵活运用。针对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其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机床设备安装、机床设备调试、电气线路等有关工作,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倘若在学习中,未能接受良好的培训,就无法有效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而出现一些弊端。
1.2专业教学内容不完善
现阶段,机电技术发展越来越快速,但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设置却未能跟上机电技术的发展步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④其一,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教材未能得以及时更换,内容相对老旧,并且教学设备不先进,导致部分教学内容无法落实。部分职业技术学校使用的依然是旧版教材,内容与现代社会脱节严重,学生根本无法学到先进知识,使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而被淘汰。其二,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只是按照教材内容予以讲解,很少涉及项目教学,虽然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却无法灵活运用。比如,在“电力拖动”教学中,教师讲解重点为电路工作原理、电路接线方式等,而未对元件选择、故障检修等内容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应用能力较差,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低。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充分结合工作岗位需求,非常容易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实践操作能力较差,进而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1.3机电一体化教学设备陈旧
现阶段,因为经济条件有限,许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设备都比较老旧,特别是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设备,数量非常少。现阶段只有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学校才会配备一些必要的数控机床,如加工中心、控制柜等,为PLC实训一体化的落实提供了可靠保障。通常而言,在机电一体化实践教学中,相关设备的作用非常重要,是有关教学活动得以落实的基础与前提,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如果相关设备配置不全,就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降低教学效果。⑤
1.4教师队伍素质需提升
在机电一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此,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然而,现今许多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均未达到相应的标准,普遍存在着教师知识体系陈旧、落后的问题,致使学生未能学到先进的知识,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时,部分年轻教师均是刚毕业的学生,未从事过有关工作,也未对市场需求展开调研,进而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使得学生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2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2.1构建标准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职业技术学校教学中,应积极构建中国式“校企双制”,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出发,加强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深入研究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工作要求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重新设置符合机电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体系,以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⑥在设置课程体系的时候,必须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予以充分考虑,以此设置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课程设置目标,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术学校是用人单位技能操作岗位人才储备的重要场所,其发展与用人单位的认可与好评息息相关,所以,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目标与考核应和用人单位的要求相统一,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作为构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技能为支撑,突出专业性,以此设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同时对教学设计、准备、组织、评价等环节予以改革,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进而获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更好的适应与完成工作岗位内容。
2.2完善教学场地与设备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教学场地与设备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此,在实际教学中,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一定要建立一体化的教学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以此确保教学活动的全面落实。在实际教学中,应加强实训一体化体系的构建,明确“教、学、做”的要求,保证模拟教学全面展开,从而完全“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即“教学、生产、培训、鉴定”,有效增强学生的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⑦与此同时,在场地、资金等因素的限制下,致使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未能构建完善的实训一体化体系,此时,应遵循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和用人单位沟通,设立校外实习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进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3创建多元教学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具有信息量大、理论性强、抽象等特点,教学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所以,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应重视实训、多媒体、现场教学的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学习“按钮和接触器双重连锁正反转”这一内容的时候,以往教师需要利用3-5分钟的时间将电路原理画在黑板上,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容易走神,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但是如果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展现电路原理,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就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节省画图时间,还可以在短时间内讲清电路各种元件等,进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2)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验等环节。因为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实训方案,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予以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而使其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要求。
2.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职业技术学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⑧因此,学校可以组织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到用人单位实习,并且对其教学能力与职业技能进行定期考核,或聘请用人单位的专家到校兼任教师,以此提高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学校也应鼓励教师继续进修,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到用人单位参观学习,积累实践经验,进而在讲课的时候,能够更好的融会贯通,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可以灵活运用,以此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机电行业市场越来越繁荣,对机电技术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要求职业技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以此培养复合型机电技术人才,更好的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发展要求。为此,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场地与设备,创建多元教学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作者:董文学 单位: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
注释:
①袁建锋.基于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项目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分析[J].广东科技,20xx(24):170-170,146.
②伍映红.优化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体系[J].广东教育(职教版),20xx(6):106-107.
③林灵,刘昌铭.机电一体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新课程下旬,20xx(11):459.
④唐凤.基于一体化教学方式培养高职学生化学综合能力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xx.
⑤张群宣.“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电气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体会[J].广东科技,20xx(24):166-167.
⑥钱晓静.关于机电一体化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课堂内外教师版,20xx(9):54-54,56.
⑦崔婷婷.浅析信息技术在中职机电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xx(2):111-111.
⑧沈侨.研究系统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应用[J].电子制作,20xx(24):106-106.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9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我国工业生产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文章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电子信息技术、机械技术、信息、光学、控制等各项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的综合技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有效的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制造系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可对机械设备进行无人操控就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这是工业生产中的一项全新改革。在这种形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智能制造的结合应用,会再次打破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现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已经实现了广泛的应用,这对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1.1传感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传感技术是信息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传感技术主要是通过传感器来获取自然信息,经过信号的预处理、后置处理、特征提取以及选择等信息处理,最终提取出有效信息。传感器具有敏捷性和精准性的特点,所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避免外界因素对设备产生的干扰,可以确保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和精准性。因为传感器具有这些优点,所以在智能制造中应用可提升智能制造技术,通过远程操控可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目的。传感技术在智能制造中应用,能够构建传感器网络系统,可以确保信息传输的连续性,而且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从而为制造中心下发智能化生产命令提供有力的依据,提高智能制造的效率。在结合计算机技术后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从而增强对智能制造过程的控制力度,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传感技术在智能制造设计中的应用,可降低设计难度,提高设计的效率,降低设计成本。
1.2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数控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完美升级的重要技术,利用数据控制技术进行机械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对促进智能制造系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数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数控技术中数据模拟和信息处理技术在智能制造中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智能制造的精准性和高效性。第二,数据技术通过信息处理、数据模拟和感应技术等能够及时发现智能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够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智能制造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智能制造的管理水平。第三,在智能制造中,数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功能软件技术相结合,可以形成三维仿真动态画面,能够更加明确的掌控生产流程和各项数据信息,实现可视化生产,提高对智能制造生产过程操控的精准度,提高生产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1.3自动化生产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自动化机械和自动化生产线是机电一体化生产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人机界面装置、光电控制系统以及可编程控制装置的利用,即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比如印刷包装生产线,电子产品组装生产线等,都是利用了自动化生产技术。与自动化相关联的柔性制造的系统技术,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来实现智能化制造,把计算机、自动仓库、数控技术及工业化机器人等基本的生产要素,进行完整的生产网格构建,以实际的生产力需求为基准,进行随机的'、实时的自动化操控。确保智能制造能够满足产品多样化的生产需求,快速高效的完成生产。
1.4智能化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现阶段,智能化、信息化、数据化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中,有效促进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工业智能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比较高级的技术,其在智能制造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智能机器人融合了多项技术,包括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所利用的理论和学科包含了仿生学、机构学、信息及控制基础理论等。工业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技术水平较高,在智能制造中可有效提取数据信息和资料,为智能制造的管控提供有力的依据。因为生产效率高,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复杂的工艺流程制造,确保智能制造生产流程的有序运行。智能机器人的应用,为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因人为操作失误而产生的安全事故。因为智能机器人制造的产品精准度高,所以在建筑、军事等诸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智能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结语
机电一体化是现阶段我国工业生产中应用的主要生产技术和方式,在促进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有不断的成熟,逐渐向模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中很多先进的技术具有的优势应用于智能制造中,可有效促进智能制造的发展,在提高智能制造生产水平的同时,还可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各种技术水平也会不断的完善,为促进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xx(10):15.
[2]华爱琴.关于企业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分析与应用探讨[J].时代农机,20xx(09):28.
[3]姜淇铭,李韶文,何月漫.智能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J].南方农机,20xx(02):15.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10
工程机械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正在向智能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发展,产品已成为机械、电子、微机、光电技术、激光、通信、传感器等新型技术的集合体,产业的升级换代与向前发展,需要机、电紧密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储备。机电一体化专业系统的中高职衔接培养,对产业动态调整以及高端人才技术储备需求有更全面的覆盖,能明确服务面向和岗位指向,以及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但就现阶段而言,其培养内容及规程还不完善,在本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改进。因此,本文将针对该现状,进一步讨论所面临的问题和科学的解决方法。
1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目前,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职课程的准确衔接已经是发展中高职联合培养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一大瓶颈,从目前的调查以及各方面资料显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课程模式的转变,主要表现为模式中心由学科转变到工作分配;
(2)教学模式的转变,具体为从理论转变到实践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湖南省到其他省市都存在中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衔接体制和范制不成熟的共性问题,主要概括起来有如下三点内容。
第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设置不规范。生搬硬套等现象层出不穷,雷同程度非常大,在课程的结构设置上没有差别,不能使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的的人才体现自身的价值特点,甚至有些中高职院校的衔接课程完全就是根据其他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课程自己就开设什么的专业,因人设岗,完全不考虑在课程设置上的'规范性以及科学性[1]。
第二,中高职衔接内容复现较多。整体上看,一定程度上的复现是需要的,可以增加对知识层次的认知及明确学习目的,然而对于中职对口生而言,在进入中职院校后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教育还是在技能方面的培训上,学习的知识面都特别窄,而且对口专业上进行一些基础性质的理论学习也是有必要的,可以巩固之前的知识,但相应的中职课程应该减少加入提升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的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层面,并增加规律性总结知识。目前很多学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结构设置以及课程名称都十分类似,而且讲授的内容都重复,而且内容交叉太多,更甚的是有些中高职教学采用了一样的教材进行教学[2]。
第三,中高职衔接的传授方式已然跟不上时代、课程的发展。在前一阶段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学者都会反映目前的中职学生基础不扎实、存在很多地方脱节的现象,同样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也存在该现象,教育教学方式陈旧,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同学反映很少或没有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尽管这类教学教育方式不能使用在所有的教学当中,但就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有很多课程是适用的,如:单片机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等等。
2中高职课程衔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
为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技术培养领域所面临的各种技术综合因素、需求以及面向的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建设可分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衔接以及核心课程建设三个方面。
2.1建立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根据对企业机电设备各部门的在岗岗位人员调研发现,中职主要注重在基础能力、基础素质、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而高职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提升,如组织协作能力、书写表达能力、计划管理等;知识融合,高职的学生需学习机械、电子、控制、管理等多门课程;能力提升,高职的学生需掌握装配、编程调试、设备操作等技能。从而,中高职需建立“纵向延伸,横向拓宽”的中高衔接的课程体系,主要从公共课、专业课、拓展课以及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建立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和知识能力层次上的提升。课程体系在设计的过程中,将中职课程作为引导教育的基本,而将高职课程作为提高、升华的主要教学体系,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明确。中职侧重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侧重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和相关专业技术能力的训练。
2.2建立中高课程内容衔接模式。
中高职衔接公共课程主要是在中职教育中以基础为主,而高职则更为侧重应用。在中职公共课程主要是语数外、体育、计算机及社会适应性的德育课几个方面,高职人文课程则为更高层次的语数外、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哲学、职业道德方面进行教学,并通过学校团学,社团活动等其他校内活动方式,引导从中职院校过渡到高职院校并进入社会的能力培养。以中职教基础和基本技能,高职则重技术和创新设计专业课程。中职以金工实习培训、电气自动化基础理论等作为最基础的培训课程,以“机械图样识读与绘制”以及“液压和气动回路装调”等相关理论知识较强的课程作为核心教学课程,在设备操作、电气液等方面的基础实践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实践。高职则注重以电子及PLC、Sensor等作为基础课程进行能力学习和能力培养,在课程教育方面以“液压与气压回路控制与调试”“机械制图与测绘”“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作为其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核心教学课程,在培养机械、电气、液压、气动等系统进行更为细致的培养。同样在岗位能力建设上,则需要在中高职的教学课程中增加类似的拓展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像营销类的,管理类的以及涉及到现场电气方面的技术课程,比如“机电设备市场营销技术”“机电设备管理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等。选取“自动化生产线装调”为贯穿核心课程体系的载体,引入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赛项技术标准、维修电工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装配生产线等相关的岗位标准,融入现场总线、人机界面组态设计等新技术,以机械和电气两条分支课程为支撑,构建了中高职核心课程内容体系。
2.3建好衔接的核心课程。
充分完善与建立校企联合的中职与高职衔接中核心课程的发展模式,结合高校与企业的相互人力人才资源优势整合,组建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建设团队,主要建设包括机械制图、液压气动、电工技术、PLC应用以及自动生产线5个核心课程,并执行小组负责,以项目式教学,实施“三统一”原则,即制定和调整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在课程教学实施方面进行统一的安排和协调组织,中高职衔接培养从开始就对所有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统一的汇总以及讨论后续的整改方案,及早介入并处理之间的矛盾,确保方案有效的实施。通过调查以及信息的收集,根据学生群体对于的自身确定的期许目标反馈,选定以下内容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教学课程(见表1)。
3结语
中高职课程衔接需要涉及到两级院校的相互协同,在这方面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方案设计上更倾向于理想化。因此,在设计课程衔接方法的实施途径是如何将两所两级学校更好地融合、相互协同也是需要在科学性上进一步完善的,避免过于理论空洞。同时,期望通过共同努力,能够推动两级院校之间的平台搭建、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提升双方的教学教育质量,实现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出努力,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xx]9号.
[2]李玉珠.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育与职业,20xx(7).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11
一、机电一体化概念
机电一体化概念是由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第一次提出来的: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1996年,美国IEEE/ASME给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定义:“对机电一体化初步定义为‘在工业产品和过程的设计和制造中,机械工程和电子与智能计算机控制的协同集成’,包括11个方面:成型和设计;系统集成;执行器和传感器;智能控制;机器人;制造;运动控制;振动和噪声控制;微器件和光电子系统;其他应用。”机电一体化概念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两方面。
二、机电一体化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从第一次提出机电一体化概念到现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前的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第二阶段为“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第三阶段为“智能化阶段”。随着机械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产品得到了各国的关注和支持,并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目前,学界对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法阵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机电一体化的应用领域
1.计算机数控机床。计算机数控机床(CNC)是一种由计算机或专用电子计算装置控制的高效自动化机床。数控机床发展至今,经历了从电子管数控、晶体管数控、集成电路数控、计算机数控到微型计算机数控等5代演变。工业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数的30%-40%。近十年来,我国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2.汽车的机电一体化。汽车的机电一体化是以微机为中心,通过自动控制来改善汽车性能,增加汽车的功能,实现汽车降低油耗,降低排气污染,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可靠性、操作方便和舒适性。近几十年来,在机电一体化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汽车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和发展都有了质的飞越。
3.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工业机器人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可编程、拟人化、通用性等。工业机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典型应用。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工业、自动化生产等民用及工业生产领域。
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是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制造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有机集合起来,形成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实现整体效益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制造系统。
(三)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纵观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结合目前国内外高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微型化。微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在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是机电一体化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体积小、耗能小、运动灵活等特点,在生物医疗、军事等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是机电一体化将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2.智能化。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就是智能化,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重要应用体现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的智能化方面。
3.绿色化。随着工业的发展,现有资源的减少,以及近年来回归自然理念的产生,绿色化是机电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三、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进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本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应用、发展趋势,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理论、方法和相关的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开发流程。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其先修课程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电动技术》和《电子技术》等。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理论教学内容重复。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综合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其主要内容在前期的先修课程中都有专门课程讲授,比如,机械本体机械技术的相关知识在《机械设计》和《机械原理》等课程种有专门学习;《机械工程测试技术》中有专门学习检测传感技术的相关内容,包括各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及传感器的应用等知识;《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有关于控制理论与控制器设计的相关内容。而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中,这些内容的回顾和重复,虽然是对前期的回顾和重复,但对大四学生的务实性而言,这些知识的学习对他们并没有多少吸引力,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2.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方法。目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还是以教师的课堂授课为主,整个学习流程为: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关键技术的理论学习→结合几个常用实例讲解其具体应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机械手应用等实例)→结合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流程讲解具体设计案例。最后以考试的方式来考核整个学习效果。从上述介绍的课程学习流程看,整个学习过程中涉及学生动手的环节很少,而且应用案例分析和设计案例讲解都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会造成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讲解的理解认知比较抽象,不够具体化。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是在于让学生能够综合所学相关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分析、设计产品的能力,为学生后期的毕业设计甚至是工作奠定基础,建立一定的设计思路和培养其动手能力。但从整个现状分析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堂教学改进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进。调整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协调好各部分理论知识与前期先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可以适当减少与前期先修课程设计理论知识重复的部分,让学生保持对知识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加大相关技术前沿知识和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重,让学生对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有一个感性认识,争取做到课本知识与现有技术和现状良好衔接,尽量避免出现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做到与时俱进。
2.课程设计环节的改进。课程设计环节方面,可以在单纯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环节。对于课程实践教学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要仅限于几个课时的实验课,而是真正让学生做到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见解。3.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两方面。理论教学方面,可以不拘泥于PPT和单纯课本知识的讲解。可以利用现有的比赛项目或科研项目,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在实际中感受知识的应用。比如,北京工业大学在20xx年时,利用机电一体化综合教学培训系统,将该培训系统应用到本科生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中,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出了一体化项目教学的概念,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来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
四、结语
本文结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提出现阶段《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不足,就理论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环节和教学方法三方面提出改进方法。
作者:李敏 张巍 单位:武昌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培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3]杨明,路琴.机电一体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xx,8(8):38-40.
[4]陈辉,王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机械,20xx:7(35):1-4.
[5]杨春光.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促进发展,20xx,3(28):6-8.
[6]孙树文,杨建武,张慧慧.机电一体化教学培训系统分设计与实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xx,6(52):79-80,84.
[7]王田苗,陈殿生,吴永亮.《机电控制基础》一体化项目教学实践[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科学版),20xx,21(2):77-80.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12
摘要::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进而引入企业的先进理念,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职业岗位能力评价
一、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高职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成为了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工学结合是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有效途径,即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人才。现阶段,大部分院校都能够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但如何对于所培养的人才从企业的角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各个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只有企业的评价才能够真正的评判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只有企业的评价才对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建立合理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于现代高职的教育质量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传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弊端
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学生学业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
(一)考核模式单调、方法单一
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按比例构成。其主要表现为:理论考试多,素质能力考查少;终结性考核多,过程性、诊断性考核少;无法准确考核出学生真实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
(二)考核内容片面呆板,缺乏科学性
考核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主,只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检测,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三)试题库建设滞后欠完备,考核质量难以控制
试题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标准,难以形成保证教学质量和符合学业考核要求的试题库,起不到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四)考核评价机制失衡,定位不当
考核评价机制陈旧落后,一般通过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测评学生学业。忽视技术能力评价,缺乏诊断性评价,只重终结性评价的单一评价机制,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发现,机电行业从业人员主要从事的岗位是机电设备操作、机电产品安装调试、机电系统运行维护维修、生产工艺人员等。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各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按照能力递进和岗位升迁的规律,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合理的序化,基于工作过程(岗位)进行设计。具体为:第一学期主要培养机电设备操作、维护人员;第二学期主要培养机电设备安装调试人员;第三学期培养机电设备改造、维修人员;第四学期培养机电生产工艺人员。第五、第六学期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企业需求,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设计成为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阶段学业成绩、职业岗位能力测评。1.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主要从学生的政治表现、思想品德、组织纪律、社会实践、集体活动、日常表现、奖惩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2.阶段学业水平评价该项成绩为阶段所学课程的平均成绩*40%。每门课程的成绩由专业任课教师负责评定。其中包含学生课堂表现(课程项目完成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考勤、课程考试等几部分构成。3.职业岗位能力评价通过与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交流、座谈,项目组遴选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作为职业能力评价的载体,第一阶段是车刀刃磨机的零部件更换,第二阶段是X/Y轴简单搬运装置的安装与设备调试,第三阶段是普通车床的PLC控制改造,第四阶段是柔性生产线物料分拣单元的设计。每个培养阶段,学生自主完成阶段测评任务,引进企业生产技术评价标准,从安全生产、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方面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反映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水平。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优点
(一)全员参与
在运行过程中,参与学生培养的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包括企业技术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二)多方位评价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每个阶段,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更加全面。
(三)量化的评价标准
结合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按照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构建了量化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学生阶段学业成绩评价标准、职业岗位能力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结果更便于进行分析。
五、结束语
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应该是高职专业才培养关注的核心,是否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应该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评判标准。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xx(13).
[2]熊发涯.高职院校落实诊改制度完善质量保证体系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6).
[3]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动员大会[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01).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工程机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工程机械运行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大大提高工程机械运行效率,为经济效益提升提供保障。因此,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机电一体化技术属独立学科,涉及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工程机械的发展。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机电一体化即机械电子学,属于新兴边缘综合学科,涉及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及信息技术,等等。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微电子技术应用到工程机械中,可将微电子技术中的动力、控制与机械主功能等加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工程机械的利用技术。而且,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也可大幅改善工程机械面貌,促进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随着施工的变化,工程机械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需要逐步提高工程机械的性能。在使用性能上,工程机械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第二,提高工程机械的自动化水平,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与精度;第三,实现工程机械设备操作简单化和稳定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安全性;第四,延长工程机械使用的寿命。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有助于实现上述几个目标。
2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2.1工程机械与机电一体化的关系
与传统工程机械相比,目前的工程机械中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改善工程机械各方面性能,比如操作舒适性的提高,且机械功效增加;工程机械的耗能大幅下降,且安全性与可靠性不断提升;工程机械的作业效率与精度也有所增加。
2.2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工程机械的改进
现代工程机械对性能要求比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工程机械的功效高,且能耗下降;系统具备监测运行状态的功能,可自动诊断与报警,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实现工程机械的自动化与精度的提升。在现代工程机械中,与电子控制相关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控制柴油机促进柴油机技术的发展,必须解决最低耗油量与发动机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在工程机械中利用电子节能液压泵系统,可降低系统能耗。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可根据负荷条件,实现柴油机油门的自动调节,同时满足经济指标、排放量指标,对于节约能源、提高效率及实现净化排气等均有重要意义。
2.2.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现代工程机械的发展,对高能量利用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工程机械的燃料利用率较低,仅仅有20%左右。如果在新型挖掘机上利用日本小松生产公司生产的新型节能系统(OLLS系统),可提高节能效果,与传统工程机械相比,节约能源约为23.0%。这一OLLS系统可利用发动机功率,满足发动机转矩与泵吸收转矩最佳性能的要求,提高工程机械的生产效率。
2.2.3提高成品的作业精度在某些工程机械设备中,引入电子控制系统,可满足系统对于称量精度的要求。同时,在工程机械中引入电子控制系统,可降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并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人工称量的误差。比如在混凝土拌合机械设备、沥青拌和机械设备中,引入电子控制系统基本实现计量功能的自动化。在电子计量系统中,微机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2.2.4电子监控、自动报警与故障自诊工程机械的发动机、液压系统与传统系统等运行状态,经常发生机件或设备损坏事故,在系统运行中,利用电子监控与故障诊断专业系统设置各种类型传感器,可进一步保证作业人员与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并在故障发生之前自动报警,可提醒工作人员及时解决故障。
2.2.5作业过程的半自动化与自动化为了提高工程机械运行的水平与效率,在工程机械中利用半自动化或自动化方式,可降低操作者的工作强度,并保证作业精度不受操作人员技术、生产经验的影响。
3工程机械一体化技术的前景
3.1电子控制理论
利用以电子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是工程机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应用与推广高新技术,在参考相关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可满足系统智能化设计要求,实现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等等。
3.2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工程机械中,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在发动机上利用机油压力传感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等等,可检测并控制发动机运行状态;在沥青摊铺机上利用传感器技术,可提高作业精度,满足平整度、厚度与坡度要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工程机械上,高性能与稳定性的传感器将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4结语
在工程机械中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可提高工程机械的效率与安全性,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本文从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14
1传感器概念分析
传感器是一种在现代科学中通过仿生学的角度,使机械能够像人类或动物的感觉器官一样能对外界环境变化进行感知,传感器通过对变化的检测和感受,并通过编写的程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外界环境转化为电信号或数据信号,同时将这类信号传送到接受元件或装置中,这类模拟感觉器官的器械称为传感器,为了更精密的探测某些外界因素,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传感器的敏锐程度和探测广度早已超过了人类的感觉器官,可以探测到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紫外线,也可以检测到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所以对于传感器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人类也对传感设备更加依赖。各式各样的传感器有很多,我们通常依据其使用情况来对它们进行分类,比如说可以按需要测量的对象来分类等等。不同类别的传感器用途也不一样,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提高其自动化水平。传感器技术是利用传感器可以将光、震动或者其他一些刺激动作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特有的一种输出信号来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的检测。有效的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系统,其核心部件就是传感器,所以传感器技术也就是该系统中的核心技术。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角色就好比人体的感觉器官,它能够通过对目标实物的感知测量来获取目标的相关信息,并快速、准确的将这些信息传递给系统控制模块,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在对目标测量过程中,传感器能够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准确、快速的提供维持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的相关数据信息,最主要的是能够帮助系统实现对自身的自动化检测,传感器在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性能方面,所以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3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3.1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在机械加工中,传感器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加工产品的精度和质量,首先,在工件加工前,要对其毛坯件进行自动化检测,看其是否满足加工的要求,如果满足,再进行加工过程。加工过程中传感器的应用更为重要,每一道工序的加工精度控制都是通过传感器来实现的,当加工到一定位置时,传感器检测到这一位置发出的信息,将这些位置信息迅速的转换成其特性的信号,快速的传递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快速的做出判断,开始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加工。多次重复后,为了保证工件的加工精度,还可以通过传感器技术,对加工设备在工件加工过程中的进给速度、切削力,进而保证其质量。
3.2数控机床中的应用。传感器技术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其目的主要是实现机床的高度自动化水平,同时对加工精度的有效控制。通过传感器对加工轨迹的检测,可以实现工件的模拟加工,做到加工误差的有效控制。并对其做出合理的调整,确保加工精度,实现工件的全自动加工。为及时发现数控机床加工中存在的问题,需对机床轴动过位等开展实时调查。比如在数控机床当中,可使用压力传感器检测工件夹紧力,如果夹紧力比设定值低,则会产生工件松动问题,系统提示警报,中断走刀。此外,还能运用压力传感器对车道切削力实际改变进行检测。通过上述分析得知,在数控机床上合理应用传感器,适时引入传感器技术,可有效处理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故障发生率,为保证生产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4传感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未来的几年里,传感器控制系统的研究将会继续进行,使其在未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其主要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①向高精度发展。在新型的传感器研究中,要将精度、灵敏度、响应速度作为研究重点,确保未来的工业化生产具有可靠性;
②向微型化方向发展。再利用新型的材料与纳米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对传感器的结构进行优化;
③微功耗、无源化发展。当前的电气设备以及传感器设备的运行都需要在电能的支持下才能正常运转,因此为了提高传感器的工作性能,开发微功耗的传感器及无源传感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④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智能化是当前国际上广泛关注的焦点,也是未来传感器重点开发领域。
5结语
总而言之,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的逐渐提升,对自动监测水平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需要加强对传感器的研究,以促进机电一体化向着更加自动、更加智能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对传感器有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使传感器能够检测的信息范围更为广泛,同时对信息的检测精度也需要得到相应提升。
参考文献
[1]江海.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分析[J].科技风,20xx(9):194.
[2]安培成.浅析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内燃机与配件,20xx(1):82~83.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15
1前言
中职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向社会提供具有专业技术的职业人才。所以,教育策略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教学是中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操作技能的维修电工和编程控制师,既需要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加以应用和扩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职业院校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支持,也向职业院校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出很多新问题。积极探讨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电子工程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践中去的一项综合性技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对这一类人才的培养。就目前而言,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较少,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对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资源,建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学新模式尚待开展研究。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备缺乏进行机电一体化教学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备作为教学支撑。要想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就必须注重教学设备的更新,以跟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步伐。而现今一些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电机电器为主,并且计算机主机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不能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偏低对于中职学校的机电一体化建设,要想适应社会的需要,除了需要更新教学设备以外,还需要更新教师的头脑,加大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讲授能力,还需要具备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现今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普遍素质偏低,有的教师只是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缺乏实践和信息化教学经验,不能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的缺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偏低,制约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致使不少学校的机电一体化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通过“模仿”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在讲解中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行掌握,不需要学生进行创新和改造,只是“依样画葫芦”。这种教学模式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没有动力,最终使得教学效果偏差。此外,一些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而不是指导学生去进行实验,更不是让学生亲自实践后进行问题的探究。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发展,也不能很好地与企业接轨。
3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应用型的跨学科技术,这就首先要求教学过程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具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将未来工作内容和现今的学习内容结合,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内容为今后工作的实际服务,以更好地增加课程实用性。所以,针对社会的'新要求,提出下具体的改革方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崇尚实践,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和专业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充分合理地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中,有效整合专业实践教学资源,以“行动研究”为主,在专业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丰富实践经验,形成初步的理论成果[1]。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专业实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教学方法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首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注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具有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能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提高教学效率。如“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原理”的教学,如果用语言讲清楚电动机是如何转动起来的是非常困难的,学生不易明白;如果把其原理制成课件来说明,学生既有兴趣,也容易理解了。其次,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加快重视理论知识学习向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对课堂教学重新定位,确立起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战略。注重将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未来工作中的实际需要引进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刻体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第三,要将虚拟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强化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充分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合理利用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来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在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树立中职学校师生的良好形象。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发展,就需要对教师进行具体的划分,也应该划分出具体的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得将教师的自身优势发挥出来,还可以提高教师上课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将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和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真正地对理论和技能进行良好把握并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可以把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以及电工技能和电子技能有效地整合成电工技能与培训和电子技能与培训两门课程,这样不仅可以把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理论教学的效率,也给学生减轻不必要的理论负担。
4结语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由此可见,把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总之,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的课题,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相关文章:
(经典)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07-09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02-22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06-07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必备)07-27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优秀】07-29
(集合)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08-01
(热门)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08-03
[优选]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07-30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热】07-31
(精)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