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
一、引言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表明,伴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将发生规律性转移。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随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克拉克(1940)利用不同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对这一规律作了验证,该规律被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律”。在此基础上,库兹涅茨(1971)、钱纳里、艾金同、西姆斯(1970)。钱纳里、鲁宾逊、塞尔奎因(1986)又分别进行了国别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定律。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二者之间应该呈现什么样的演变关系,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政策建议。
二、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产业结构演进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苏州在改革开放后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大潮中抓住机遇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不断演进的过程, 1978年至今苏州地区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已经由28.1%下降至2.2%;第二次产业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但经历了几次波动;第三产业也基本呈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达到了37.6%,此后又略有下降。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符合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上海市在2000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已经达到50.6%,基本实现了从原来以工业城市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城市的转变,相比之下苏州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则显得相当缓慢。
三、产业结构调整对苏州市就业的影响分析
1、从GDP及就业的产业构成变化看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表1、从业人员及GDP在各产业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苏州市2005年统计年鉴,Ⅰ、Ⅱ、Ⅲ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下同
从各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幅与GDP比重的增幅看,1978年—2004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幅仅比GDP比重的增幅高出3.8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幅比GDP比重的增幅高出2.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的增幅比GDP比重的增幅高0.56个百分点。这说明第二产业平均每单位产值的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由表1我们考查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联系,会发现苏州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很不相称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讲,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
2、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角度看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的影响
表2选择年份产业结构偏离度、相对劳动生产率及人均GDP变动
前面的分析告诉我们,苏州就业结构水平大大滞后于产业结构的水平。为了更深入地考查三次产业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情况及就业增长的变动趋势,我们采用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两个分析工具。
表2显示:(1)第一产业在改革初期结构偏离度已为-0.55,说明当时已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问题。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化,偏离度逐年偏离零值越来越远。2004年,该值为-0.84,说明第一产业农业不仅不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相反成了使劳动力源源不断流出的部门。(2)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且愈来愈向零值靠拢,这说明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向均衡状态靠近,在这段时期从其他部门转移出的劳动力大部分被第二产业吸收。(3)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但不大,这说明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正在向均衡状态靠近。在这段时期从其他部门转移出的劳动力有一部分被第三产业吸收,在未来,第三产业仍有继续接纳劳动力的能力。
3、从增量角度看三次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
为进一步说明各产业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下面引入就业弹性及不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两大经济指标。就业弹性就是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就业的弹性计算公式为:;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为:某产业计算期与基期相比的就业增量/同期全社会就业增量。
表3 不同阶段三次产业就业GDP弹性系数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
从表3可以看出:(1)1978年--2004年苏州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分别为-3.24、0.62、0.68,其中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小。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最大,这表明这期间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强,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由于1985-1990年、1990-1995年、1995-2000年苏州市的劳动力数量增长为负,所以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正,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负,尤其在1985-1990年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不能弥补第一产业所减少的劳动力,1978-1990年间第一产业大约释放了84.57万劳动力,1990年以后情况有所好转,但每年仍以较大速度递减。(2)第二产业在1978年-1990年间的就业弹性较大,说明这期间第二产业对劳动力还有较强的吸纳能力。但进入1990年后,其就业弹性急剧下降,只有原来的1/4。在1995-2000年间,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数都有所增加,尤其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增长较大,但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的就业弹性为负,这说明随着第二产业内部资本和技术对劳动替代趋势的加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从2000年开始情况有所好转。(3)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较.第三产业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就业弹性,即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一直保持了较强的吸纳能力,尤其是进入1990年后,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是第二产业的2倍,说明第三产业带动就业的能力是同样发展速度的第二产业的2倍。(4)但从对就业增长的贡献来看,从1978-2004年第二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到了224.62%,也就是从第一产业释放的劳动力大部分都流向了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第三产业的就业GDP弹性系数最大,但其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远不如第二产业。从全国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从1990年后已稳定地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苏州市的情况则不同,这于苏州市工业发达,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一致的。第三产业则在劳动力的吸纳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次说明了现阶段要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就业,就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相关文章:
浙江产业结构的经济分析论文04-12
内部审计外包影响因素分析06-06
分析西晋初期儒学对文学的影响05-11
影响粮食产量的相关因素分析04-18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艺术原创性分析论文07-25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04-22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02-24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05-30
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评价的因素分析04-17
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论文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