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商品价值新说
商品的价值从何而来呢?一是它的效用性,二是它的稀缺性。这二者共同决定了商品价值,二者都与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可用公式表示如下:价值=效用性×稀缺性?
所谓效用性,指的是商品的用处,即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御寒,诗词歌赋可以陶冶情操,等等。
效用性是价值的第一属性,任何物品或项目,不满足这一属性,也就是说没有效用,那它的价值为零。效用性也叫作“使用价值”,它与商品的化学成分、物理结构、文化内涵等等相关,表现的是商品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能给人提供某些功能、满足人的某些要求,其立足点主要是商品。所包含的主要是商品的属性。比如废纸、变质的蛋糕,它没有效用,只有扔进垃圾箱,你要出售,一定不会有人要,因为它的效用性为零,所以价值为零。——当然,废物利用那另当别论。
效用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某人不能发现和利用物的“效用”,那这物对于他现实的效用也将为零;如果某人只能部分发现和利用物的“效用”,那这物对于他现实的也只有部分效用。所以对于特定的人,效用不仅与物的特性有关,还与人的能力有关。比如绣花的针线对绣花女有用,对钢筋工则无用。
人们在度量效用时,有时可以象测量人的身高或体重那样,用数字来表示,这就是所谓的基数效用。比如个人机和电视机的稀缺性相同,你用5000元买来计算机,1000元买来电视机,自然计算机对你的效用大于电视机。这里是基数的比较。
但许多效用并不能用数据来衡量,人们便把它们排出先后次序,以后先次序来比较它们的重要性,这就是所谓序数效用。比如上午9点你要参加一个会议,但你女朋友也是上午9点乘火车出远门,是参加会议还是去送你女朋友?这两者的效用无法用数据来计量。假如二者对于你的稀缺性相同,但你决定去为你的女朋友送行,这说明“为女朋友送行”的效用被你摆在了第一位,而参加会议则被摆在了第二位。这就是序数效用在起作用。
稀缺性是指这东西很缺乏,稀罕、少见、难以得到,或者你想得到你得付出代价。你想填饱肚子你得去找食品,你想抵御寒冷你得去找衣服,食品和衣服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唾手可得,而是要付出代价才可得到。它与人的文化、兴趣、偏好和活动相关联,表现的是人对商品的态度、意愿、欲望,立足点主要是在人。所以它包含的主要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可以说,凡是物品,都有稀缺性,没有稀缺性,其价值为零,自然不成其为经济物品。
经济学中的稀缺品是指一切可以通过交换取得,但又不能充分满足各人欲望的物品或服务。
稀缺性是价值的第二属性,任何物品或项目,不满足这一属性,也就是说它不稀缺,那它的价值也为零。
比如太阳光、空气,它有效用,但并不稀缺,不会有人用它来卖钱,因为它的稀缺性为零,所以价值也为零。但如果你能收集太阳光,留着阴天或夜晚出售,那它就是稀罕物,当然就有了价值。
可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关系,是物(事物)与人的关系,是商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的表现。任何事物,无论是不是商品,相对于它的使用者而言,都存在是否有用、用途大小和有用程度强弱的,也就是存在是否有价值、价值多大的问题。而且价值的存在有客观的、不依主体意志为转移的一面,但价值又以主体(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作为表现形式,以它是否能满足主体的愿望作为归宿。任何一物,只要存在,就自然决定了它对主体是否潜在有用性,但其价值只有通过主体的主观感受和实际占有才能得到实现。所以,不能因该物对某些主体无用就否定它对于其他主体的存在价值;也不能因该物对某些主体有用,就将其价值强加给另外的主体。单纯强调价值的主观感受性,会否定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单纯强调价值的客观实在性,则割断了价值与主体感受的必然联系。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稀缺性表现为“供求关系”,但马克思把它排斥在价值之外,以致使得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严重脱节,所以无法解释现实中诸多的价格问题。
马克思把劳动看成商品价值的源泉,那是因为劳动可以创造“效用”。劳动能创造价值,但并非价值就是劳动。金子能闪光,但闪光的并非就是金子。劳动创造“效用”是有条件的,当劳动的创造物与人们的需求脱节时,那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并不表现为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说法,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是正确的。即当劳动既能转化为“效用”同时又能保证“稀缺”时,劳动凝结为商品的价值,当社会经济特征表现为卖方市场时,商品生产者往往能够做到这二者兼得,这在十九世纪及其以前是常见的。当劳动不能转化为“效用”或者不能保证“稀缺”时,劳动便不凝结为商品的价值,当社会经济特征表现为买方市场时,商品生产者很容易遇到这样的情况,这在二十世纪及其当代社会是常见的。生活在十九世纪的马克思,未能发现劳动创造价值的局限性,那是条件的限制。苛求古人和迷信古人都不可取。就如牛顿发现力学原理后,曾有人以为他终结了物,其实物理学远未终结。
还需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价值都是来自人类的劳动,自然资源显然有巨大的价值,包括土地、水源、矿物、植物、动物、景观、地形和化石资源等等,它们都不是劳动产品。人们一般不会否认其价值的现实性,但往往就是不承认它们的经济学价值,实在令人难以思议。应该是现实的,为什么要强迫现实去适应理论?再说,即便是人类劳动,也不可避免的包含着某种资源的元素,因为人本身也来自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绝不能把人的自身,把人自身的肌体含有的物质成分剥离到自然之外。比如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人有不同的“天份”,肌肉和脑细胞会有不同的内质,不同的人的劳动千差万别,决不可能有相同的“抽象劳动”,所以不能够用劳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其价值大小。即便是一张漂亮的脸,一口好的嗓音,一双较长的腿或一头金发,都有可能成为价值的源泉。那些影星、歌星和明星,不正是依托他们自身的“自然资源”,加上后天的努力,来取得大大高于普通人的商业价值吗?不承认自然资源的学价值,其必然脱离现实。
劳动、活动、运动、行动等这一类概念的含义相近,如果把“体育运动”与“生产劳动”相比,应该更加规范,更加便于测度。既然“劳动”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那“运动”又表现为什么呢?谁能理解“人类无差别的运动”。谁能说得清长跑100米与举重100公斤包含的“人类无差别运动”是否相等?又怎能用“必要运动时间”来说明其“抽象运动”的大小?——尽管它们有共性:都是体能的消耗。总之,劳动能创造价值,但劳动不是构成价值的本质,谈到价值,我们必须想到效用和稀缺,二者缺一不可。
关于价值,为了便于理解,也可借助数学模型来表示,这与牛顿力学第二定律有类似之处。众所周知,牛顿力学第二定律是: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与它自身的质量成反比。可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a=F/m
【商品价值新说】相关文章: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06-01
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劳动价值论解析04-21
王维诗的美学价值02-23
浅析跳出劳动价值论再看劳动价值论05-30
如何提升客户感受价值08-28
当公允价值向我们走来06-03
浅谈中华道德的文化价值11-17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04-20
价值之真与假的界限05-28
试析海洋生态价值的特点及补偿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