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比较的现实启示
时间稍纵即逝,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比较的现实启示毕业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从经济发展的要素来看,后发国家不仅存在着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后发劣势。对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只有立足于基本国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劣势;模仿;创新
2000年杨小凯教授从宪政改革的角度提请国人注意中国的后发劣势问题,林毅夫教授依据比较优势原理与之进行了全面的商榷,郭熙保等人则试图调和二者的争论,认为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并存,其中后发优势是主要的,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来赶超发达国家。本文就结合我国的国情做具体的研究。
一、后发优势的内涵与表现
通常,由于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种益处先发国没有而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共生的,来自于其落后本身的优势,我们称之为后发优势。该理论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因为后发国可以直接吸收和引进先发国的技术,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研究和开发的国家低得多。在同样的资金资源和技术成本条件下后发国家还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只要在国家的保护下达到规模经济阶段,后发国家就可以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其传统的资本或技术密集的分工领域内追赶或超越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可见,后发优势并不意味着凡是后来者都必然居上,只是指一种可能存在的发展潜力,后发国只有发挥这种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从经济发展的要素看,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制度、技术、资本、劳动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1、制度后发优势。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是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它主要指后发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先发国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经过本土化的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是基于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的制度差距和后发国的制度短缺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潜在优势。这种潜在的后发优势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制度模仿。制度模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过程,而是一个有选择的学习过程。由于先发国为后发国提供了制度安排的路径、经验和智慧存量,从而节省了后发国制度安排(试错)成本,同时也减少后发国制度需求诱导时间和探索的时间,所以制度模仿对后发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一个“百年跨越”的例子,日本通过学习模仿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一下子从二流国家变为世界列强。
2、技术后发优势。技术后发优势是指由于后发国和先发国之间存在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上的较大差距而产生的潜在优势。后发国一般通过“干中学”模仿先发国的科技推动本国的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东亚奇迹”就是技术后发优势的明显例证。后发国可以通过“干中学”模仿先进科技,引进先发国的机器和设备,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产生内在增长机制,实现知识积累,最终达到新经济阶段,经济得到迅猛增长和发展。技术后发优势也是学界讨论较多的后发优势。一般认为,大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先发国花费大量的时间、物资和人力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的科技通常被认为是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对于科技比较落后的后发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后发国一般不需要投入巨大资源重新研究和开发这些已存在的先进科技,通过引进外资、机器设备和国际技术转让,只需要花费很小的成本和时间就可以将这些先进科技直接运用到生产中去,这样节约了后发国的大量资源,缩短了与先发国的科技差距,从而可以使后发国比先发国发展得更快些。另外,后发国在技术模仿的同时还可以适时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在一定条件下跨越科技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进入某些科技前沿领域与先发国展开竞争。例如,日本的现代化就是绕过了蒸汽动力阶段而直接进入大规模水力电气阶段,因而只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现代国家200年才完成的历程。
3、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一般来说,先发国的资本比较丰富,劳动力素质水平高但劳动力数量通常没有后发国丰富;后发国一般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比较短缺。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因此后发国可以形成资本后发优势。后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只要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和水平就可以产生较大的劳动力后发优势。经济全球化和教育的国际化使先发国输出资本和技术,加上知识溢出效应,大大加快了后发国的人力资本提升速度。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发国的快速增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经济结构后发优势。先发国一般拥有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各部门的生产效率都很高且差异较小,而后发国多为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不高,部门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也就形成了重要的后发优势。后发国通过工业化、城市化把劳动力从落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率较高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仅就经济结构转换而言就可以产生先发国不具备的较高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将会促进后发国的经济结构实现较快的转变,促进后发国资源配置效率以更快的速度提高。有人测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仅仅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换对经济的贡献增长率就高达20%。可见后发国家的经济结构的后发优势也是非常明显的。
二、后发劣势内涵与表现
已故美国经济学家沃森提出了著名的“后发劣势”理论,即落后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容易而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难,落后国家倾向于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管理而不去模仿发达国家的制度,这样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经济获得快速的增长,但是会强化制度模仿的惰性,给长期增长留下很多隐患,甚至使长期发展变得不可能。从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实际看,这个观点是不无道理的。根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820—1992年间世界七个主要不同地区在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排序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并没有改变,最繁荣的地区仍然保持他们的优势地位,最贫困的地区仍然贫困。这个时期西方衍生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均GDP增长了17倍,西欧居次,增长了13倍,南欧10倍,拉美7倍,东欧和亚洲及大洋洲6倍,非洲3倍,地区之间的差距在近二百年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可见后发国也确实存在着后发劣势。
1、制度后发劣势。杨小凯等人认为制度模仿特别是宪政改革对后发国的发展有根本的重要性,是经济转轨的核心。尽管后发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制度的落后或短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当今一个日益开放的经济系统内,一国的国内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短缺可以通过适当的政策从国外引进加以弥补,但制度上的严重缺陷不仅影响外部生产要素的流入而且直接影响流入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先发国和后发国的制度的差异主要在制度效率上的差距。后发国的分配制度往往不合理,政府活动有较大的随意性,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寻租普遍存在,财产权利和契约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司法体系不健全,经济结构不合理并引起经济的过大波动等。由于利益集团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阻碍低效率制度变革和新制度的推行,后发国的低效率制度往往因为供需两方面的原因会长期存在。即使通过外力强制制度变迁,但由于外来制度与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冲突和矛盾,可能出现新制度水土不服、制度低效率或无效率。另外,制度变迁中还存在着自我增强与路径依赖机制,后发国的某些低效率或无效率制度一旦走上正轨将会在以后的发展中自我强化,甚至长期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状态。初始改革倾向为后续改革划定了范围,特定制度建立之后,其各种转制和退出成本高昂出现自我强化机制,使制度变迁陷入既定轨迹而难以改变。
2、技术后发劣势。后发国采取“干中学”与技术模仿实现经济速效增长是嫁接在他人研究和开发的基础上,从短期看后发国似乎节省了研究和开发的风险,但从长期来看同样也丧失了参与这种研究和开发的能力。譬如说,如果Intel和Microsoft仍在替IBM委托加工产品的话他们就不能实现超额利润,所以他们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产品或软件版本来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后发国只凭技术模仿是不可能赶超先发国的,因为存在着技术的后发优势陷阱。事实上,在先发国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和限制新技术转让谋求垄断利润的前提下,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最后的技术差距难以逾越,所以只有不断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在技术引进和模仿的基础上实现独立自主的技术创新便成为后发国的必然选择。
3、资本和劳动力后发劣势。由于后发国与先发国在制度和科技等方面的差距,先发国较之后发国的资本产出率和劳动产出率都要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和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由于集聚效应,先发国和后发国之间出现了资本和人才的“倒流”现象,先发国资本和人才资源日益集中丰富,后发国在资本和人才方面却出现了“双缺口”,这将会进一步恶化后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因而,如何克服资本和劳动的后发劣势是摆在每个后发国面前的紧迫任务。
4、经济结构后发劣势。后发国往往存在着经济结构性弱点、经济波动且产业结构通常不易顺利转换的缺点。主要表现为:工农业发展失衡,生产结构单一,生产和分配呈现严重的瓶颈状态,外贸严重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经常出现波动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收入分配严重不均造成的两极分化,导致国内需求结构畸形,造成对国外市场的双重依赖,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而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严重落后,经济容易出现泡沫等。此外,后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惯性使其城市化和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三、理论对比的现实启示
通过前文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后发国并存着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对于一个后发国家来说,最重要是在充分认识本国存在的后发优势和劣势的前提下,抓住机遇,克服后发劣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对先发国家的赶超。否则,后发国潜在的后发优势就一定变为现实的后发劣势,阻碍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现在与发达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就必须把握时机,在客观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分析我们作为后发国家具有的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以及潜在的后发劣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克服与弱化后发劣势,扬长避短,适时创新,不断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优势,才能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
1、充分发挥制度后发优势,克服制度后发劣势。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都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的因素。在国际竞争中,好的制度安排不仅能够吸引资金和人才,引进技术,而且能够节约各种费用,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社会效益。甚至,诺思和托马斯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当前,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制度转变,从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制度的高效率。要实现这种历史性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发挥制度后发优势,借鉴、模仿先进国家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吸取和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存量,消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另一方面还要克服制度后发劣势,重视改革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实现制度创新、创造适宜制度,而绝不能对西方的市场制度盲目移植,照搬硬套。否则会造成新旧制度、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矛盾和冲突,损害制度效率,阻碍经济发展。
2、充分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克服技术后发劣势。1956年著名经济学家索洛教授在其经济增长模型中证明了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更新。1957年他利用统计研究证明了美国经济增长有大约80%源于技术创新,仅20%左右源于资本积累。因此技术创新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目前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我们不仅要发挥好我国的科技后发优势,借鉴、引进和模仿先进国家的先进科技和尖端技术,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同时还要抓住时机,在缩短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差距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研究,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争取和实现在高科技领域对先发国的赶超和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后发国的科技后发劣势从而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科学技术的追赶、创新与超越,坚持信息化引导工业化、工业化推动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科技经济发展正确选择。
3、充分发挥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克服后发劣势。经济发展史表明,资本积累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要解决经济发展中资本短缺的困难我国还需要大力引进外资。好的制度安排对引进外资和发挥资本的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把创新制度安排、引进技术、技术创新和引进外资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资本的规模和效率,充分发挥资本的后发优势克服资本的后发劣势。事实表明,最近几年中国每年引进的外资数量占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总量的40%,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另外,发挥劳动力的后发优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数量最多的国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素质水平不高,只要我们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劳动力后发优势就将会发挥巨大效益。需要指出的是,发挥资本和劳动力后发优势,加快劳动力的转移和提高劳动产出率,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提高资本产出率都要和我国的经济产业的结构优化重组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因为资本和人才的“双缺口”产生的后发劣势,提高整体经济效率从而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
4、充分发挥经济结构后发优势,克服经济结构后发劣势。当前,合理调整和转换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积极推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率和水平与先发国的较大差距是我国潜在的后发优势。要发挥经济结构的后发优势就必然要求我们扩大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溶入到整个世界经济体系。只有溶入到世界经济体系,通过和先进国家展开竞争,才能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才能更快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新时期我们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郭熙保,胡汉昌。技术模仿还是制度模仿[J]。学术月刊,2004(4)。
2、韩东屏。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J]。浙江社会科学,2004(2)。
3、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3)。
4、杨小凯。经济改革与宪政转型——西方研究中国经济的两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A],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马良华。经济增长差距:比较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03(5)。
6、吴敬练。路径依赖于中国经济改革[A]。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7、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
8、杰佛里·萨克斯。技术变革与经济增长——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演讲[A]。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报理论部:观点交锋:效率和就业孰先孰后——我国就业问题讨论[N]。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报,北京,2004-3-13。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理论比较的现实启示】相关文章:
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05-29
国际借款费用准则比较及启示05-17
国外社会保障税制比较与启示06-01
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11-18
对即发侵权的再思考06-04
浅探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05-30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08-03
答辩后的致谢辞范文(精选23篇)05-05
我国引进股指期货后的相关题目探讨04-28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初探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