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

时间:2023-03-21 21:40:2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逐步建立国际化的生产战略把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在全球进行部署,以得益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生产要素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方面的差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获得了不断的发展。为了实现产业升级的目标,我国制造业应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逐步提升其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历史沿革  跨国公司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产生发展到今天,从其国际生产体系自身的属性来看,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二次大战之前,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是为了促进贸易。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和流通,生产主要在本国完成,而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国际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间贸易,体现了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   第二个阶段,二战以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即向国外以资本流动转移资源的方式进行国际生产的直接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全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45年的约200亿美增至1978年的3693亿美元,1983年更增至6000亿美元以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对投资对象的直接控制权,满足生产国际化的需要,避开贸易壁垒,取得原材料的稳定供应等。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四个方面。国际贸易中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逐渐上升,体现了产业内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   第三个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自由贸易的推进,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在全球实行统一战略部署。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主要覆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四个方面。当今的跨国公司不再像过去由母国的人力资源为主导进行技术开发,而是根据不同东道国的自身条件与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有组织地安排研发活动,从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全球化战略部署。在生产方面,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进入到更深的层次,围绕着一类产品将它的零部件进行专业化分工,按照各环节所需要的要素优势找寻其最优区位,并在各区位进行投资(垂直一体化),或外包某些环节给最优区位的其他企业(垂直分离化)。跨国公司在组织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等。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国际生产体系是国际企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作出反应的产物,是国际生产在新的条件下的制度表现。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以跨国公司为中心,几个国家参与一个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的制造过程,最终形成国际化生产网络。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将不同的生产阶段分布在最有效率和成本最低的区位,利用不同区位上成本、资源、物流和市场的差别来获取利益。与早期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和战略不同,在地区和全球两个层面上,国际生产体系的一体化程度更高,而且更强调整个生产体系的效率。总之,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是指跨国公司控制下的国际价值增值活动的区位安排。这里,生产的含义被拓宽了,它指的是广义的增值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制造过程。在制造业领域,增值过程包括从研发、制造、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在服务业领域,增值过程更是贯穿于服务提供的全部阶段。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他指出,价值链是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包括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它体现了价值增值的过程,而且体现了产品价值在各环节上首尾相联。价值链主要分为基本活动与辅助性活动。基本活动包括生产、营销、交货和售后服务;辅助活动是指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外购投人、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企业事务职能以相互支持。企业的辅助活动并不与特定的基本活动相联系,而是作用于整个价值链,影响价值创造。   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研发、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寇伽特(Kogut,1985)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国际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国家比较优势决定了整个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在国家或地区之间如何空间配置的时候,企业的竞争能力就决定了企业应该在价值链条上的哪个环节和技术层面上倾其所有,以便确保竞争优势。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这一观点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全球价值链理论后来经过克鲁格曼(Krugman,1995)、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 and Kierzkows-ki,2001)等人的发展越来越完善,他们的观点可以汇总描述如下: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可以通过跨界生产网络组织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是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产权的分离是跨界生产组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如果产权分离无法实施,那么跨国公司和外国直接投资就有可能是一个首要选择,即“垂直一体化”。如果产权分离是可行的,那么委托加工方式就会提上日程,即“垂直分离化”。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态   1.垂直一体化   垂直一体化形态可以描述为跨国公司以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模式,把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环节按照最有利的区位分布于世界各地,使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统一形成一个一体化网络。该网络是一个等级制,各个环节的衔接在跨国公司内部完成。该形态具备两个特征一方面是资产的完全一体化,另一方面是交易的完全内部化。例如日本家电业巨头索尼公司,它所奉行的经营理念是“全球化策略,本地化运营”,它主要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子公司和工厂,2005财年中的合并销售额达639亿美元。   跨国公司连接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是通过企业组织实现的而非通过市场交易完成,首先取决于跨国公司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工艺上的可分性,如果生产的各环节在技术工艺或者在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上具有较强的不可分性,因此必然将各个生产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进行。其次取决于交易费用。影响交易费用的因素包括两方面,一是机会主义Williamson(1985)。随着资产专用程度的提高,资产挪作他用的难度加大,即使能挪作他用,也会引起很大的损失。这时,交易双方的交易关系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如果占有有利位置的一方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如改变价格,减少、终止供应或购买,另一方将蒙受很大的损失。二是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影响未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人们能够把握的因素总是十分的有限,而且,即使人们能够穷尽所有影响因素,也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测。人的有限理性导致交易的不确定性会提高交易费用。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和我国制造业发展策略】相关文章:

浅析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策略06-03

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10-29

论我国能源·电力的未来发展05-29

浅析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04-20

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之策略06-03

我国国际私法立法不足的原因分析06-11

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探讨06-03

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的思考11-0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06-04

对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进行分析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