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

时间:2024-07-26 14:37:31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

论文关键词:个体能动性;社会结构演变;互动模型
  论文摘要:从行为主体的微观行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形成宏观的社会结构的经济学视角出发,利用制度经济研究范式,结合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构造了社会结构演变的微观经济模型,认为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是促成社会结构演变的主要力量,阶层的社会潜能决定了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取决于能动的社会个体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下的生产力。   (一)引言
  从社会结构演化的视角出发可以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与水平。转轨期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发展,社会流动机制不断演化,阶层间经济与政治关系发生了变化,利益认同明晰并差异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体制逐渐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籍身份和行政身份的分化体制。新的社会阶层结构镶嵌于经济结构中,并逐渐融合于现代经济结构,从而使社会整体和谐。
  社会分层结构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占有社会中有价值的事物,揭示的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社会流动则是一定意义上社会分层结构的动态化,不同社会地位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变动说明的是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
  社会流动的原因,Lipest和Bendix归因于供需方面的变化,随着社会变迁,社会层级中人们需求的改变,居高位者排挤有能力的低位者造成社会紧张和对传统声望的打击,导致新的群体出现;而且由于智力资源的分布天然不均匀,社会流动机制的存在使高智慧的人成为新群体的核心。社会流动促使社会结构演变,从而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将促进或阻碍社会流动,使社会结构形态多元化。韦伯、帕累托、帕森斯、索罗金及达伦道夫等则研究了分层的标准、机制、起源以及分层存在的合理性。李强则从理论与实际两个层面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阶层结构变化进行了总体研究。陆学艺提出的农民八大阶层,李路路研究的新时期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状况,李培林等人对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演变的系统研究,郑杭生对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以及吴波、许欣欣、陆学艺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分析等。
  然而如何从行为主体的微观行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形成宏观的社会结构的经济学视角,却鲜有文献。本文利用制度经济研究范式,结合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构造了社会结构演变的微观经济模型,依据理论做出合意的逻辑推理。
  
  (二)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
  人类社会的结构是由利益和社会关系联结的,现代西方经济关注于利益的分析而忽视社会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近年来经济社会学的崛起使得社会科学中核心命题——微观个体互动与宏观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得以重新表述:宏观的社会结构是微观个体互动的结果,预先存在的宏观社会结构约束个体行为并决定个体行为模式,受制于特有情境与知识积累,个体互动改变着一系列的规则与社会秩序。新古典理性选择模型中,个体面对既定的资源、技术、禀赋约束,其行为独立于社会系统而存在,不受社会文化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是一种思想上的跃进,同样对于演化博弈模型中单纯以适应性单调递增假设构建模型,个体缺乏能动性也是一个认识维度上的拓展。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将制度、社会文化、认知模式及语言纳入经济学分析范畴,又将个体策略行为、心智模式与学习行为作为对个体能动性的延伸,从而拓展了个体微观模型与宏观加总模型单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
  现代经济学中的理论陈述往往是建立在公理化的演绎逻辑体系上,对实证性要求严苛,由于社会调查数据的非完全客观性,渗入了个体的价值判断,即使理论被证实也不足以完全支撑总体理论推演的正确性。作为知识积累过程的经济演化与社会结构演变,它需要认知主体与社会结构约束互动关联来阐释社会演化。正如何梦笔所言:经济学理论必须给予能力主体于心智一客观世界的镜像,指导人们的行为,心智的非偶然性谬见是演化动力。能动个体与社会结构约束在历时一共时的变迁中互动,丰富地展现了经济变迁的内在动力机制。行为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异质化个体行为间的不可化约性,使得个体加总的现代经济学方法舍弃掉微观异质性,加总模式无法正确揭示行为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从微观个体行为直接过渡到宏观社会结构的现实世界的某种简化和抽象略显突兀,需要在微观个体与宏观群体间引入异质类型群体,每个异质类型群体聚集着相同特质个体,类型群体的创设、维护、变化与个体策略的互动,类型群体与宏观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微观行为与客观存在的宏观结构的关系。
  1.预设性前提
  (1)制度假设;
  (2)类型假设;
  (3)信息外溢与资源共享假设;
  (4)阶层间流动性假设;
  (5)社会结构变迁假设;
  (6)存在不变报酬的主导阶层与报酬递增的从属阶层,既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生产活动是我们考量的惟一因素(生产关系的考量),劳动力是惟一投入要素并可自由流动,从属阶层中人口皆为劳动力。
  2.基本模型
  也就是说社会总人口较大规模时,劳动力的社会流动与集聚行为不会引起社会总体结构的分化。
  
  (三)结语
  我国转轨期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并镶嵌于社会经济结构中,阶级、阶层的分析以及社会流动的分析,有助于梳理社会紧张度并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构造和谐社会。本文从行为主体的微观行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形成宏观的社会结构的经济学视角出发,利用制度经济研究范式,结合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构造了社会结构演变的微观经济模型,认为:
  (1)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是促成社会结构演变的主要力量,工资率差额的大小决定了社会个体成员在阶层间的跃迁,既定社会结构下个体的生产率决定了工资率差额;
  (2)阶层的社会潜能即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宏观的社会结构变迁取决于阶层的社会潜能中的社会个体劳动生产率;
  (3)在社会总人口较大规模时,劳动力的社会流动与集聚行为不会引起社会总体结构的分化。

【论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结构演变的互动模型】相关文章:

论个体生命和谐与社会和谐03-19

探析社会网络结构与互动对知识转移的影响01-06

论IP电话模型03-05

再论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政治发展03-19

论个体道德产生的条件03-18

论个体道德选择的意蕴03-18

论企业资金结构12-08

论负债资金结构03-07

浅论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音乐职业与媒介的互动关系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