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

时间:2024-10-14 18:40:54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

【摘要】改革开放后,苏州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业结构呈现出中间(第二产业)大,两头(第一产业和服务业)小的局面。服务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由此而引起了人们对苏州产业结构,乃至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文章指出苏州产业结构演化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演化的相似和差别之处;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对如何优化苏州当前产业结构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服务业;苏州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现状
  
  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条件与特定环境的产物,它总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深化而不断演变。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呈现出产业结构的中心按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服务业的顺序转移的一般趋势。具体说来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存在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首先是迅速增长,然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则趋于不断增长。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一般规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苏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苏州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三次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55.7:16.2演变为2004年的2.2:65.7:32.1(参见图一)。
  
  注:根据苏州市历年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公报数据绘制
  
  很明显,苏州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基本上符合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从苏州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苏州的产业结构又与这一“一般规律”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
  按照历年汇率计算,苏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1978年仅为48.15美元,1992年首度超过1000美元,达到1153.24美元,到200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升至7006.83美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二。按照“一般规律”,苏州市的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远小于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48.4%;又有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为37%。但是,苏州市当年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却高达65.7%,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位居第一。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
  西蒙·库兹涅茨模式中人均GDP为1000美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 1995年,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为426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平均为53%。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为7006.83美元,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2.1%。显然,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与其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适应的。同时,与国内其他大中城市相比,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第十,仅比全国平均水平31.8%高0.3%。
  
  (三)第二产业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差呈扩大趋势
  苏州市第二产业产值与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差自1978年的39.5%逐步缩减到2001年的18.9%后出现了开始扩大的趋势,到2004年已扩大到33.6%。同时,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2年的37.4%开始下滑,到2004年已下滑至32.1%。但是,根据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判断,苏州当前经济处于第三阶段,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按照国际经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应呈明显上升趋势。苏州当前这种“逆常规”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则完全“背离”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二、苏州当前产业结构的成因分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苏州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局面,且第二产业比重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与世界范围内的一般规律有着很大的偏差,下面就
  着重探讨一下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
  
  (一)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大的成因分析
  1.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2004年,苏州新增注册外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6%,两项指标均连续两年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而外资在苏州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参见图二),这势必会给第二产业带来高额的产出。2004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三资工业总产值达4689.05亿元,占64.2%,同比增长41.4%,增速居各经济类型首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4%,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25.8%。
  2.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04年底,苏州市504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有2795家,占55.4%,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08.4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1.6%,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0.4%。而苏州的民营经济又主要以工业经济为主,服务业领域的民营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苏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进而扩大了苏州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苏州服务业发展慢于第二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随着工业向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重型化发展,重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2398亿元和4910亿元,分别占32.8%和67.2%,同比分别增长29.7%和41.1%,重工业产值是轻工业产值的两倍多,重工业的增速高于轻工业11.4%。在重工业内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4年完成工业产值2561亿元,同比增长45.5%,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5%,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5.0%。
  
  (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小的成因分析
  1.产业定位与政策导向。苏州紧邻上海,开放的市场环境使苏州在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都受到上海的辐射带动,同时,苏州也必须承担由区域经济分工所带来的与上海重点发展服务业形成错位与互补。因此,在苏州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各种方针、政策都更多地倾向于发展第二产业,从而在无形中淡化了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对服务业的投入相对不足。以近五年为例,苏州市服务业累计资金投入仅约为第二产业的一半,从而导致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显得缓慢和滞后。
  2.生产性服务业本地需求不足。苏州外资企业对本地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依赖程度小,对本地研发或技术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零部件依赖于进口,外资企业产品的营销也多由跨国公司或地区性总部负责。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以及资金、技术和产品的外在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苏州的制造业与服务业,限制了产业链中为生产过程中提供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建设和规模化发展。
 3、发展现代服务业存在资源缺口。现代服务业在服务范围、功能、手段、经营方式上都提出了高层次的要求,而苏州市在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中人才、技术等资源缺口则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苏州投资企业所需的现代服务业,很大一部分是由上海等城市的企业来提供的。资源的缺乏制约了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整体层次的提升。
  4、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率偏低。通常,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大致是后者是前者的75%。而苏州1998年约为35.9%,随后几年连续下降,至2004年降至24.9%,与常规形成了相当悬殊的差距。2004年,苏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7992元,居长三角城市第一,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14451元,居长三角城市第五。同时,苏州消费率偏低,约为30%,而我国平均约为50%,服务业发达国家则在75%以上。因此,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率的偏低影响了本地消费市场的培育,经济增长未能与本地消费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服务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需求不足的限制。
  
  三、优化产业结构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但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制造业资本的流动以及劳动就业市场存在的压力,必然会使制造业继续处于领先发展的优势。苏州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区位条件,优先发展第二产业并不一定是件坏事。但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必须具有长远的发展意识,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这里主要有以下两点建议:
  1.资源集约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资源获取程度的逐渐加大,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要发展好循环经济必须强化各类资源的集约利用。苏州目前经济增长仍属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模式,从长远来看,这样的经济增长终将失去其动力,而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可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2004年由台湾电子电机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与风险调查》报告中,苏州首次滑出了14个A类城市的榜单,在这一报告中指出,缺水和缺地是苏州该次落选的主要原因。
  2.注重环境保护。以苏州的水体环境为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了极大的破坏,2003年,内城河总体水质超过了地表水Ⅴ类标准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河道属劣Ⅴ类水,工业园区的独墅湖和金鸡湖两大湖泊总体水质劣于Ⅴ类。因此,苏州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时,要注重发展污染小的产业,同时,必须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排污控制。另外,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垃圾回收再利
  用项目。
  
  (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苏州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苏州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急剧膨胀,而苏州当前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的服务业不仅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也受到制约。针对苏州当前服务业的现状,这里主要有三点建议: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的国际营销是聚集营销人才、进行研发产品、产品运输与储存、广告、保险、会计和法律服务等开发市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伴随产生对服务业的需求。没有相应水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第二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苏州作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本身对生产性服务业有着极大的需求,要满足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做到本地需求本地供给,进而辐射周边地区。
  2.扩大开放,鼓励外资、民资投资服务业。要进一步放宽外资、民资的投资领域,鼓励外资、民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允许外资、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如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文化、科研、医疗、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企业起步阶段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在引资政策上对各类资金的进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3.加大力度培养和吸引服务业人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信息技术等的综合应用,众多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苏州高校资源相对缺乏,科研力量和培养人才的人力显得不足,因此,苏州不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人才的引进,要大力吸引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方面的优秀人才,多渠道地吸引高层次服务专业人才,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与现代服务体系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参考文献】
  [1]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洪银兴.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苏州市统计局.苏州统计年鉴(1996~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演变】相关文章:

探析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及其成因与建言03-20

天津市产业结构和区域功能演变研究12-10

当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的现状及特点03-10

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影响分析03-20

当前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成因研究03-18

营销理论的最新演变12-07

成本管理:发展与演变03-22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03-19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