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部崛起的出路
摘要:中部崛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在对中部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为中部的发展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制造业;区位熵近年来全国经济保持了新的快速发展势头,但是,地区经济越来越显露出新的发展不平衡格局,曾经设想的经济发展的东、中、西“梯度递进”的格局并没有形成,相反中部经济却有“凹陷”之忧。如何发展中部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中部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主要从制造业角度为中部崛起找寻出路。
一、 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1. 经济增长缓慢。GDP、投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6省在这三大指标上与沿海发达省市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作为全国重要“双基地”的优势急剧减弱。
首先从GDP来看,2001年~2003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低于东部1.8个百分点,低于西部0.4个百分点。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
其次,反映在投资增长速度上,2001年~2003年,中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已由22.3%下降到21.6%。
最后,在居民收入方面,2001年~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国平均水平的85.3%下降到8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由全国平均水平的92.2%下降到了90.8%。
到2004年,中部经济发展速度略有提高,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这些重要经济指标仍远远落后于沿海省市,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协调等方面。
首先,表现在产业构成方面,总体看,中部的产业结构层次已越过“一、二、三”,“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但第二产业的优势不明显。2004年中部6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17.8∶47.7∶34.5,与全国的15.2∶52.9∶31.9比,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突出地反映了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内部矛盾突出。第一产业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粮食生产类型,难以形成产业化。第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缺乏后续和替代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虽有所提高,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
另外,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比较慢。2004年中部非国有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9.4%,明显低于全国平均57.6%的水平;国有工业企业数量与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之比偏大。
3.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2004年中部城市化水平为36.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5.7个百分点。中部六省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待提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实力和辐射能力的大都市,难以带动和整合区域的资源和优势。2004年中部地区城市数量160个,其中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有41个,超大、特大城市只有1个。在2004年我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中部排名最好的武汉和长沙分别列于24名、25名,远远落后于沿海一些大都市。(2)中部地区都市圈中极化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健康的城市生态群。例如,现正在构建的武汉“1 8”大都市圈,仅武汉一个城市的GDP是其它8个城市中最高GDP的近4倍,是最低的91倍,这种极化现象严重影响都市圈内部产业转移及下一级城市的接收能力,导致都市圈内缺乏合理分工合作关系,难以形成连接整个地区的产业链。
二、 中部崛起的必要性
中部崛起不仅仅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必然延伸,更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世纪世界经济呈现出产业集中化、经营全球化、技术高新化趋势,全球制造业中心正在寻求新的着陆点,中国凭借快速发展的经济势力很有可能或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第四次转移的着陆点。我国东部地区经过二十多年的优先发展,工业投资体系已经趋于饱和,急需将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具有良好的承接工业化扩散的能力,可以而且应当成为接受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未来我国工业化和区域发展的重点地区。
从全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察,中部就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挺直了,才能立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只有中部崛起,成为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均衡、协调发展的坚实支撑,“逐步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全国现代化战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三、 中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中部崛起的出路主要在工业。本文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用大量数据计算了全国各省的比较优势,从而确定了中部六省的比较优势产业,以期为中部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现实的依据。
使用β指数来表示地方专业化指数(区位熵),具体形式为:βij= 。
其中qij表示地区j的行业i的产值,qj= qij是地区j的全部工业产值,qi= qij是产业i的全国总产值,q= qij是全国工业总产值。。因此β指数的分子是地区j的产业i占该地区工业的分额,分母是产业i占全国工业的分额,它能够测度该地区的生产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借此可以评价一个地区的专业化水平。一个地区某产业的β指数大于1,且该地区该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则该产业为这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根据β指数公式,分别对2001年和2004年中部六省2位数分类的制造业行业的地方专业化指数进行了计算,并遴选出中部六省的地方化优势产业,结果如下(括号内为该省的比较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名次):安徽——烟草制造(4),橡胶制造(4);江西——有金冶炼(4);山西——黑金冶炼(2),石油加工(5);湖南:烟草制造(3),有金冶炼(7);湖北——交通运输(4),烟草制造(5),饮料制造(6),黑金冶炼(7);河南——专用设备(1),非金属矿物(2),造纸(4);食品加工(4);食品制造(4);其它制造(6),化学纤维(7),有金冶炼(9),橡胶制造(10),烟草制造(11),饮料制造(12),木材加工(13),医药制造(17)。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中部六省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和传统型产业。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有色金属、磷化生产基地,煤、金、银、铜、钨、铝土等重要或稀有的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并有一定的加工能力,中部应该利用这一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煤炭、有色金属、机械等具有一定优势和规模的产业。
确定了各省的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就有了重点。根据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李嘉图从分析各地区在行业间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不同出发,认为各地区应该优先发展那些成本相对低廉、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中部地区应合理利用区域社会分工,大力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当然,各地的优势产业应该是动态的,是就今后一定时期发展趋势而言的。
四、 中部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1. 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中部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传统产业的比重很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一下子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因此,中部地区首先要着眼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用高新技术对机械、轻纺、食品、建材、冶金、化工、能源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可以有选择、分阶段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领域,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2.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核心增长极。中部地区要实现其经济的跨越式增长目标,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缪尔达尔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全面投资和发展各个地区,否则会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中部地区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也要有选择的培育自己的核心增长极,以提高投资效率和发展速度。要充分发挥武汉特大城市在中部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郑州、长沙、南昌、合肥等大城市在省区和中部经济的中心作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逐步建成大中小城市互动发展的城市群增长极。中部地区目前已经形成了几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如武汉城市圈、中原郑州城市群等,对这些都市圈要着重完善其发展环境,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
3. 发挥联合科技优势,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要实现中部地区的整体崛起,必须本着“资源共享,联合互动”的原则,对六省各自为政的科技优势进行整合优化,促进科研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将中部地区潜在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另外要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人才,借用“外智、外脑”更好的发展中部经济。
4.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新发展环境。中部地区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发展。要积极调整外经贸结构,以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带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的时机,做好利用外资的结构性调整。另外,中部要积极创新发展环境,抓好软硬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开放服务体系,树立全过程和全方位的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琦.产业集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陈建.谈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经济问题,2006,(2).
3.王影,经济专家陈栋生.中部崛起要靠区域协调发展.财经时报,2006-08-19.
【中部崛起的出路】相关文章:
论中部崛起如何促进中部城市的发展03-22
中部经济崛起中城市群的选择与培育03-20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湖泊03-07
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03-19
中国农村 出路何在03-18
中国刑事辩护的困境与出路03-23
我国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出路11-14
税收筹划在中国:困境与出路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