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的初步设想

时间:2022-12-09 10:55:39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的初步设想

摘 要 全面实施成本核算对加强高等院校的内部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势在必行,这是市场条件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具有深远的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高校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为依托,剖析了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弊端,提出建立新的教育成本核算模式,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 高校 教育成本 模式 核算

  旧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通常只核算经费支出,至于开支是否合理和必要,则无人问津。高校既无筹措经费的压力,也不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成了经济核算的从动者,从而淡化了效益意识,忽视了经济效益考核,也排斥了教育成本核算。因此,高校对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只是简单地支出数,并以此作为向国家申请预算的数据资料而已,长期处于“年初报预算,年终报决算,支出靠拨款,不足伸手要,教育成本不计算,经济效益无人管”的状况,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人、财、物的极大浪费。虽然后来国家对高校财务制度进行的改革中取消了预算内外割裂核算和使用的办法,实行了“核定收支,定额或定向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但由于其仍局限于计算预算收支余超的阶段,并未真正实行教育成本核算,从而致使高校降低教育成本、提高办学效益变成了一句空话。而这种教育成本核算的滞后性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弊病,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使高校有限的教育经费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这与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发展有特色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新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1 确立教育成本的概念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随着产品交换而产生,又随着产品经济发展而不断改变其表现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外延具有了全新的意味。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在教育活动中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耗费的物质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总和,并且这些资源的价值是那些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价值。它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教育成本是指培养一名合格人才,国家、家庭和社会所耗的全部费用,其中包括:第一,有形成本,即可以用货币计量和表现的耗费。它又可分为:社会成本,即国家和社会直接承担的教育费用;个人成本,指学生家庭负担的教育费用,包括学生在校期间交纳的学杂费、住宿费和必要的生活费用等项开支。第二,无形成本,指学生由于把时间用于求学而引起的机会成本。狭义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培养每个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目前主要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①传授知识消耗的活劳动报酬,如教职工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部分、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支出等。 ②学生助学金(包括学生奖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困难学生补助费)、物价补贴、医疗费用等。③传授知识所应具备的物质技术条件消耗费用,如实验器具、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等的消耗。④教学和行政管理费用,包括办公费、实习费、水电费、取暖费、差旅费、行政仪器设备费、校园绿化卫生费等。⑤其他费用,指除上述耗费以外的其他开支,如外籍专家费、外事活动费、学生活动费等。
2 确定教育成本的核算对象
  根据高等学校的特点,应分别按照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核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专业、各层次学生生均教育成本和教育总成本。高校成本核算对象按专业性质划分为:理工、农医、文史、、财经、师范等;按培养学生层次划分为博士、硕士、学士(本科生)、专科生等等。划分成本核算对象,有利于教育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以便于准确地计算各级各类学生的培养成本。
3 明确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的划分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教育成本按计入方式不同分为直接成本项目和间接成本项目两大类。直接成本是指适宜于直接计入培养对象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①学生费用。指直接用于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学生物价补贴、特困生补助费,以及学生实习实验费、医疗费、学生活动费、招生费、毕业生派遣费、维持费等等。②教学费用。指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教辅等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医疗费及教学差旅费、水电费、资料讲义费、其他业务费,和修缮费等等。间接成本是指不适宜直接计入,但为了组织和协调整个学校正常的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活动而开支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①管理费用。指从事教务管理、图书管理及党务、行政、后勤等部门人员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医疗费、办公费、差旅费、师资培训费等。②社会保障费用。指学校离休、退休人员的工资及各项福利待遇等费用。③固定资产折旧费用。④其他费用。
4 选择成本的核算
  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有学年教育总成本、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三种方法。
  (1)学年教育总成本是指某一学年在校学生所发生的全部教育成本。其公式为:
  教育总成本=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
  通过对教育总成本的核算,可以了解和掌握学校教育成本总水平,便于从宏观上控制学校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2)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是指某一学年在校学生的生均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学年生均教育成本=(直接成本 间接成本)/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
  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的计算方法: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以本科生数为标准,将各类在校生折合成标准单位数,即本科生为1,硕士生为2,博士生为3,专科生为0.5,据此计算出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年在校生折合人数=某学年在校本科生人数 某学年在校硕士生人数×2 某学年在校博士生人数×3 某学年在校专科生人数×0.5。
  学年生均教育成本是高校培养某届毕业生正在发生的教育成本,它为高校通过对不同年度教育成本的比较,升降原因,找出差距,及时提出改进措施,降低教育成本提供了可靠依据。
  (3)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是指某毕业生在校期间全部的生均教育成本。其计算公式为:
  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毕业生在校期间每个学生生均教育成本之和
  某届学生生均教育成本是培养某届毕业生已经结束的教育成本,将这一指标在同类高校这间相互比较,可以促使高校开展降低教育成本的经验交流,起到降低高等教育整体教育成本的作用。
  运用以上3种方法核算教育成本,对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5 建立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5.1 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实际成本是指培养不同层次人才实际投入的人、财、物的货币表现值,按实际成本计价方法核算,方法简便,结果也较准确。
5.2 会计期间学年制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育成本核算期间的划分不同于会计期间的划分,不能采用日历年制,而是采用培养周期学年制。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我国学年制是指从每年的8月份至次年的7月份为止的时间。
5.3 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学生培养期间,培养投入与收益对象的培养进度往往是不同步的。如教学仪器、设备、房屋、图书等,在一定时期内均为一次性投入,这些投入可以培养很多届学生。一般情况下,投入在先,实施培养在后。因此,先开支的费用应按照比例计入当期和以后各期的教育成本中去,而不能将当期开支的所有费用全部计入当期的教育成本中去。为此,须增设“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累计折旧”三个总账科目。“待摊费用”账户,是用来核算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次性投资可在本学年和以后各学年重复使用但又不构成固定资产的图书资料、低值易耗品、小型仪器、仪表等的购置费。该费用需要分摊到以后各学年的成本中去。“预提费用”账户,是核算应属于该学年成本负担,尚未支付但预先按规定提取计人本学年的费用,如应付税金、提取的职工福利费等。“累计折旧”账户,是用来核算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过渡性科目。

1 李彤.高等学校会计[M].北京:物价局出版社,2002
2 刘善敏.人力资源会计[M].广东:广东出版社,2002

【建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的初步设想】相关文章:

我国刑事诉讼中管辖权异议制度建立设想06-08

高校反思型钢琴教学模式初探论文04-30

高校公共管理模式优化策略分析论文04-25

成本核算方法的比较研究06-02

关于创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完善教育体制08-09

浅析环境变暖的危害及对策设想05-11

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论文(精选7篇)07-12

建立互补型团队06-04

试析高校网络道德教育05-29

高校电子商务教育的发展论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