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SWOT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4-10-12 06:03:11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武汉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SWOT分析及对策

内容摘要:制造业转移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的必然现象。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武汉需要抓住这一机遇,主动引进国际制造业,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武汉承接国际制造业的区域环境和条件,提出了三大主要对策:在吸纳过程中,以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为保障;在产业发展上,以解决垂直分工为切入口;在空间布局上,按板块经济的模式来进行布局。
  关键词 :武汉 国际制造业转移 SWOT分析 对策
  
  重要的具体工业项目的引进和实施是工业化进程的基本途径。长期以来,湖北武汉都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武汉在21世纪要想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就必须坚持着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把武汉建成全国乃至在国际上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但是,武汉市在结构调整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正在丧失,新兴制造业还未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尚缺乏称雄国内的名牌产品和企业;专业化的产业群始终未能形成规模,产业的关联度和配套能力不强;适应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工人岗前培训机制还未建立健全,难以形成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等等,这些都是武汉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为振兴武汉现代制造业,必须抓住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契机,依托武汉现有优势与条件,集成资源、发挥特色,高起点、专业化培植武汉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新区发展,使高新区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缩小与世界级科技园区的差距。
  
  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分析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的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区域中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价值链理论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明。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
  将价值链理论直接连接到全球经济或产业组织中去,就出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它是作为一个更加成熟的理论在结合全球商品链和价值链理论等的基础上,经过多学科众多学者的共同努力创建出来的。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统筹配置资源进行生产经营。在这种条件下,跨国公司原有的垂直一体化的组织体系已经不再是最佳的的生产组织方式。为了强化自身的地位,跨国公司必须根据国际分工的特点,构建新的全球生产网络,产业转移随之发生。
  
  武汉吸纳制造业转移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本文仅就武汉市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第一,从全国来看,其地理位置居中,经济影响力最强,是华中地区经济实力最雄厚,经济腹地面积大,内销市场大,辐射影响强的城市。第二,从长江流域来看,是长江中游地区的重心。第三,从特大城市这个级别来看,武汉距离北边的北京、东边的上海、南边的广州、西边的重庆都超过1000公里,直通东西,辐射南北,得中独优,实际上体现的是内地市场优势。
  2.为迎接制造业转移进行的战略准备。针对现代制造业从全球向中国转移、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区逐渐转移的态势,武汉近年已着手建设支撑工业体系的“五大产业基地”。特别是在策划和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过程中,武汉市率先提出了“发展高技术产业群、形成产业链”的新思路,“产业集群”思路被国家计委采纳,并列入国家“十五”高技术产业专项规划。
  3.产业发展环境。武汉具有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武汉产业发展具有营商成本优势:水资源丰富,拥有较低的工业用水价格。土地资源存量相对丰富,房地产价格低廉。有长期工业化过程中培育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劳动力工资相对较低。
  (二)劣势
  劣势主要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还不够厚重,具体表现在:武汉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缺乏规模优势,缺少现代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助动乏力;工业结构转型较慢,工业对GDP的贡献率相对较低;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业外向度低,国际竞争力差;创新投入不够,创新能力弱,新兴产业成长有限;缺乏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和环境,高层次人才与科研成果流失较为严重;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延伸有限;城区开发区产业结构趋同,远城区产业发展不足,区级经济脆弱。
  (三)机会
  现阶段现代制造业从全球向中国转移、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区逐渐转移的态势,特别从国际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来看,产业链呈现连锁转移当一家大企业转移后,会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如提供物流、后勤服务的中小企业随之转移。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了与之有产业联系的上下游企业的相继流入。这种新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区位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它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整体企业的竞争力。
  (四)威胁
  现阶段武汉面临国内若干城市的激烈竞争。目前,武汉在全国城市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是,比东部沿海多数同类城市有差距,有些方面的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在中西部同类城市中领先,但面临西部城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大力追赶的考验。同时还应该看到,制造业是一个消耗性、占用性、破坏性很强的产业。其消耗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其占用性主要表现在对土地的占用,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破坏。   武汉吸引制造业转移的对策
  
  (一)在吸纳过程中,以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为保障
  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工业项目的建设,需要有健全的各项制度做保证。武汉要增强对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吸引力,有效地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亟需强化一些关键性的制度建设,完善对国际制造业转移项目的寻找与承接的体制安排。
    1.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就是明确产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这有利于解决企业资产法人化、终极财产所有者多元化问题。当前,武汉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问题非常突出。要结合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优化骨干企业的产权结构,积极开展向外资和国内大企业转让股权,以此吸引优质资产的进入,尽快参与到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去。
  2.完善资本流动转让制度。就是使产权的流转顺利通畅,这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武汉应该争取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使资产、资源价值化、证券化、市场化。吸纳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就要遵循国际制造产业的发展方式,采用风险投资、跨国并购、特许经营、股权转让等国际通行方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鼓励外商参与建设制造业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
  3.重新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两大平等主体,政府不再作为对企业进行资源配置的主体,也不再是企业制度设计的主体。政府更加不能作为国有产权的代表存在。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对经济改革提供支持的平台。政府要做的是集中力量搞好产业规划,特别是搞好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
  (二)在产业发展上,以解决垂直分工为切入口
  武汉市要通过吸纳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参与到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去。从参与以劳动密集生产环节为主的分工,逐渐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的过渡。
  此外,应需要深化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垂直分工,要围绕骨干企业,依托龙头产品、关键技术,推动上游企业与产品的联合,实现产业链延伸。既要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分工复杂细密的电子信息、生物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此带动整个城市工业水平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发展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以此增加就业。对于石油化工、汽车工业、机械制造等产业,需要通过延长产业链,细化产业内部分工。通过深化垂直分工,拓展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市场空间。
  
  (三)在空间布局上,按板块经济的模式来进行布局
  划分方案见表1。这种空间布局反映的是武汉经济呈板块增长的一种模式,主要特色在于,它既是一个静态的模式又是一个动态的模式。从静态来言,它表现了城市内部地域结构和经济聚集的空间结构;从动态而言,它说明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增长的过程和方式。今后的主要对策是:
  1.成熟型基础板块。因为它们是城市现在的核心,是主导产业的聚集区,要保持旺盛的活力。例如,沌口小区要以神龙汽车工业为龙头建立相关的产业,发展成高效率的工业板块。
  2.成长型基础板块。这是目前武汉的新经济增长区域。通过建设适应现代化生产和贸易需要的宽带网络平台,从而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增长极。
  3.形成型基础板块。它们一般位于城郊结合部,如从行政区来看,大多在郊区。形成型板块的发展壮大是城市空间扩张的方向,是城市规模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关键的是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曾璐.国际制造业转移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产经论坛,2006.9
  2.高越,高峰.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国际贸易问题,2005.3
  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孙志毅.我国制造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探析[J].中国软科学,2004.8

【武汉吸纳国际制造业转移的SWOT分析及对策】相关文章:

武汉汽车制造业利用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03-19

南京科技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03-21

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及对策03-20

网络环境下核工业图书馆生存与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03-0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SWOT分析和对策选择12-10

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障碍与对策分析03-19

中岳嵩山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与营销战略03-23

基于SWOT的物流园区战略定位分析03-24

基于SWOT分析的地下超市营销策略研究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