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思考
[摘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本文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总结发展我国制造业要面临的约束因素,并提出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战略建议,旨在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关键词]制造业;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不仅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行业,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而且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左右,我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制造业,我们必须根据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差距,制定振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制造业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大背景下都重新审视制造业,高度重视制造业。尽管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但制造业依然是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在我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基本建设的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二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以东莞市为例,作为世界电脑资讯产品重要制造基地,制造电脑整机所需零配件的95%以上都可以在这里配齐,齐全的配套企业使东莞成为全球电脑商的采购基地,在电脑业已享有“东莞制造,走遍全球”的美誉。同时,许多跨国公司也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以家电为例,2001年7月,松下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波炉,将其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上海;同年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显像管电视,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统计资料表明,早在1999年,全球彩电销售量中40%是在中国生产的,世界上的复印机在中国生产的大约占六成。
尽管如此,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还为时尚早。我们的制造业生产的产品数量甚多,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制造业大量是来料加工,突出表现在电子工业,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我们没有掌握,因此附加值很低。据统计,我国制造业虽然排名世界第四位,但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强;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仅为美国的22.14%、日本的35.43%;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07%、德国的5.56%。所以说,中国距离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我国制造业的制约因素
1.产业结构不合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机构明显表现出轻型化的特征,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0.52%、34.29%和33.63%,其中机械电子制造业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影响了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
2.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自主开发能力薄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基本上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美国等发达国家典型产品中技术源于本国的达98.4%,而我国仅为43%;主导产品平均生命周期美国为3年,中国为10.5年。由于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致使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制造业处在低端位置,国内企业只能获取少量的加工费用,增加值率因此被限制在较低水平。
3.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单位产值能耗远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我国GDP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我国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倍,其中钢材是5.6倍,铜是4.8倍,铝是4.9倍。我国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来自石油化工、金属冶炼等资源行业。
4.相对优势逐渐减弱。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地价和商务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迅速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不明显,加之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纷纷制定贸易保护政策,仅靠低价格竞争很容易遭到反倾销报复。
5.制造业人力资源缺乏。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外流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职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能力。据悉,中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由此造成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
6.贸易摩擦增多。我国近些年来遭受到反倾销调查和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的阻挠,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认证制度)、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过去还主要集中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而现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也在增多。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1.统筹区域发展,构筑“制造中心”。从区域结构上看,中国制造业已经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三足鼎立、四分天下的局面。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已经形成了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区域制造中心,而整个中西部地区和这三个区域各自的制造业生产总值又大致相当。这种格局已经为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区域要突出特点、强化优势,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为将我国建设成制造业的世界工厂而努力。
2.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中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中国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远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科技工作必须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政府的引导加强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系,把产、学、研紧密地连接起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个要素互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培养企业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
3.继续鼓励和吸收外商投资,并加强对资金的利用。要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继续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争取更多的技术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继续吸引外资的基础上,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外资的力度。在引进外商资金和技术之后,要注重消化吸收,为中国制造业所用。 4.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推进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且现阶段这种优势比较突出,所以中国应在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此外,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能力为本,全方位培养制造业人才,在培养高科技、高知识层的人才同时,也要加大培养实用型和操作型人才。
5.培育走向国际市场的大型制造企业。我国规模大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企业很少,缺少可以和国外巨型企业抗衡的大型企业,这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国政府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适当给予企业政策和智力上的支持,使企业加速发展壮大,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的大型企业也应积极地将资金和技术投向国外,在国外投资建厂,实行跨国经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水平与国际声誉。
6.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人类制造业历史上经历的第三种生产模式,也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是一种兼顾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制造模式。绿色制造的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7.以品牌塑造为核心,实施创名牌战略。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占有国际市场很大份额的中国商品,主要是在中国进行贴牌生产,我们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很多由中国制造的产品,使用的却是国外品牌,结果分配给我们的利润还不到产品利润的10%。我们要推进中国的名牌战略,通过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打造百年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知名品牌。
8.促进我国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制造业飞速增长,但在“模块化”国际产业分工面前,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分化和市场化改革政府产业政策失衡,民族工业与中小企业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出手无力,坐失良机。因此,我国制造业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给民族工业和中小企业更多的支持,普遍提高它们的核心竞争力,让它们在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向高端跨越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思考】相关文章:
产业融合下的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思考03-20
关于我国制造业物流改革的思考03-23
我国物流企业面对跨国竞争的战略思考12-04
对我国外向发展战略的分析与反思03-22
试论网络营销在我国的发展及其思考03-26
加快我国个人征信业发展的思考11-08
对我国网络财务发展的思考03-22
发展完善我国国债二级市场的思考03-20
对我国责任保险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