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时间:2023-03-24 22:22:54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内容摘要:国有企业创新活跃程度不如非国有企业,也与其所拥有的创新资源不相称。推行股份制改造以改进公司治理,改革科技人员的身份制度,鼓励竞争而不是强化垄断,启动不具有公共性的国有科研设计院所的改制或与制造业企业重组,国资委牵头组织国有企业之间的联合研发平台及建立企业创新评估制度,对于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自主创新?  一、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状况的大体评估?  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6063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9%。中央企业在全部国有企业中占有支配性地位。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资料(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2005年,169户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67300亿元,实现利润6276亿元,上缴税金5413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企业的58.4%、69.4%和54.4%。  (一)国有企业拥有创新资源优势?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在获得科研资源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大量的科研人才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根据有关调查汇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获得的调查资料。),2004年底,中央企业有科技人才73.1万人,占我国全部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22.3%;有国家级科技人才6146人,占全国国家级科技人才总数的12.3%;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79人,占全国两院院士人数的11.6%。中央企业有各类技术研发机构476家,涉及军工、石油石化、钢铁、有色、机械、汽车、船舶、轨道交通、电信、建筑、建材和医药等行业,其中许多科研院所的研发力量和研发资源都处于行业的龙头地位。?  (二)国有企业创新活动日益增强?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增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2005年秋到2006年春,就国有企业知识产权等问题所做的获得了2700多份回收问卷的专门调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陈小洪所长主持的调查。),54.5%的接受调查企业设有专门的研发中心;55.7%的接受调查企业的主要产品及其工艺含有专利技术,其所依托的专利技术由企业自行开发的占76.7%;62.8%的接受调查企业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中央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也日益活跃。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资料(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2004年中央企业科技开发投入额达到768亿元,比2002年、2003年分别增长了218%和76%,2005年也保持了两位数增长。2005年,中央企业申请专利10031项,其中发明专利4462项;授权专利4948项,其中发明专利1657项。2002年到2004年间,中央企业投产的新产品达22943个。?  (三)国有企业自主创新活跃程度不如非国有企业?  虽然国有企业过去几年进行自主创新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总体而言,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活跃程度不如非国有企业。?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6年秋天对中国四千多个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形式、经济政策、经营环境及改革热点的判断评价和建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54.3%的企业当年研发投入比上年增加,只有8.2%的企业有所减少,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所占比例比研发投入减少的企业所占比例高出46.1个百分点。但是,其中非国有企业要高出48.0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只高出32.0个百分点。显然,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现象比国有企业更加普遍,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积极性明显不如非国有企业。在同样的调查中,企业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比重增加的占52.0%,减少的占8.6%,增加的比减少的高出43.4个百分点。但是,其中非国有企业要高出45.4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只高出27.4 个百分点。显然,国有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投放市场的活跃程度明显不如非国有企业。在过去几年里,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和净利润连年大幅度增加,而且国有企业拥有大量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普遍程度不如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新产品投放也不如非国有企业,说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严重不足。?  (四)汽车行业:中央企业自主创新不如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  对典型行业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的比较分析很能说明问题。汽车行业可以作为一个典型行业来分析,因为我国汽车行业既存在中央国有企业,也存在地方国有企业,更存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同时,汽车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是中国汽车工业目前正处于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阶段。2006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了我国50个工业行业 “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司提供的资料。)。通过对每个行业的涉及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产出绩效等方面的十一项指标,如研发费用支出、拥有发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所占比重等,进行综合评比打分,从而对自主创新能力作前十位排名。尽管这种排位方法不一定能完全反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状况,但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其中汽车整车制造行业最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排名见表1。?  表1  整车制造行业最具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排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司提供的材料。?  在这十家企业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是1950年代建立的中国第一家汽车企业,是一个集中了大量的创新资源的中央国有企业。而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不过是成立于1990年代末的一个地方国有企业;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是一个生产重型卡车的地方国有企业;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合资企业;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是一个几年前才设立的民营企业。显然,实力最雄厚的老牌国有汽车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并没有占优势,排名第一的是一个几年前才设立的地方国有企业,而历史很短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也能排名第六,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只排名第三,而另一家中央汽车企业并没有进入自主创新前十位排  相反,整车企业按产销量和按利润额排名,老牌国有企业却占明显优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见www.auto-stats.org.cn.),2006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见表2。?  表2  2006年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企业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  老牌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落后,并不是它们不拥有自主创新资源。相反,它们的自主创新资源远比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丰富。巨大的销售量意味着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巨额的利润,它们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无疑优势明显。而且,它们有着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技术手段,设有国家级的汽车技术中心或汽车研究院,这些条件是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望尘莫及的。
?
  二、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当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表面文章多、形式主义多,开展创新活动是评奖导向而不是市场导向。许多国有企业有大量的科技人员,也设有齐全的研发机构,但是,许多科研活动的首要目标仍然是为了评奖而不是为了取得市场绩效,科研项目陷入“立项目-要资金-出成果-搞鉴定-评奖项-调职称-立新项”这样一个闭循环,这个闭循环无法与市场接轨,从而浪费了大量的自主创新资源。许多国有企业可以列出不少所获重大奖项,甚至也有不少专利,但这些所谓的成果到底有多少转化为投放市场的产品、转化为可应用的新工艺,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  (二)僵化的人才机制?  国有企业其实是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但国有企业人才机制仍然比较僵化,仍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大型国有企业中科技人员的待遇仍然没有真正摆脱官本位制度,许多科技人员最强烈的追求就是行政职务的提升。即使不追求行政职务,科技人员在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时,也存在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国家严格规定的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根本无法适应企业面向市场的要求。而民营企业,则可以抛开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制度,创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科研成果面向市场的环境。在华为技术公司这个著名的民营企业,一个刚毕业学生到公司后两天就升为工程师、两个月后便升为主任工程师的神话在国有企业基本上不可能出现,大型国有企业更难以像华为技术公司那样规定“任何学历的人到公司一个星期后学历自动消失”这样的制度。?  (三)缺乏足够的市场压力和长期行为倾向,研发投入不足?  研究表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大企业集团发展年度报告2006”,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销售收入排序的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大多数是国有和国有控股——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78%。而且过去4年这一比重一直在下降,2002年为1.05%,2003年为0.91%,2004年为0.79%。这与5%的国际水平相差极大。汽车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而且我国汽车制造业正处于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的关键阶段,但这个行业研发投入比重也很低。在1998~2004年间,中国汽车工业的R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和建议】相关文章:

规范自主创新税收立法建立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06-01

浅谈企业绩效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09-16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06-0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人才评价研究06-15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05-31

谈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08-24

中职物理教学问题及措施建议08-05

现代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现状论文09-23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迫切需要05-30

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的有关问题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