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资本看就业问题

时间:2024-07-22 00:01:25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社会资本看就业问题

摘要:社会资本作为嵌入在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具有信任和规范的机制,是行为主体调动网络资源实现行动目的的能力,成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列的第三种资本。在当前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与信用制度不完善,社会资本在就业中所起的传递信息和解决摩擦性失业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通过中介组织的介入,加大普通求职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弥补其先天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和物质资本,这对于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无疑会产生促进作用。  关键词: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弱关系;强关系
   
  当前,就业问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就业难既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又有劳动者自身技能、观念不适应经济环境的因素。本文拟从社会资本角度探讨一条解决就业问题的可能途径。
  
  一、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1.社会资本的定义
  简单地说,社会资本就是个人或组织间通过长期交往而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基础之上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其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的一种资源性力量。作为与物质(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并列的第三种资本,社会资本是一个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新解释范式,是对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团体、非正式群体、宗族组织、帮派组织、市民社会、社会规范等相关现象的一个抽象的提升,也是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个体、社会发展中的补充,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资本。
  由于角度、生成条件、机理和方式不同,社会资本类型也会呈现多样化:(1)按照社会变迁的时代性不同,可分为传统意义的社会资本(传统性社会资本)和现代意义的社会资本(现代性社会资本)。前者一般基于传统性因素如血缘、裙带、地缘、人情等,可以将之细分为家族型社会资本、宗族型社会资本、亲族型社会资本、乡土型社会资本、情感型社会资本和交易型社会资本等,多带有先赋性的特殊主义特征;后者往往基于现代法理因素而建构,如基于业缘或趣缘关系自然建构同事型社会资本、同学型社会资本、战友型社会资本、兴趣型社会资本,也有基于某一公益目的或行业利益目的而形成的,如现代公民型的各类社会团体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各类行业协会、社区共同体等法理型(契约型)社会资本,带有学界所说的第三部门、市民社会、公民社会等普遍主义色彩。(2)从社会资本所承载的主体及其层次,可分为个人间所有的社会资本、组织所有的社会资本和整个社会(国家)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乃至国际社会联盟型社会资本。(3)关于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基于国家文化的根深蒂固,将其概括划分为家族型社会资本、宗族型社会资本、乡土型社会资本、亲友型社会资本、宗教型社会资本等几类。
  
  2.社会资本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社会资本具有以下特征:(1)无形性。即社会资本与大多数经济资本的形态比起来是看不见的,这是其外在根本特征。(2)增值性。这是社会资本的内在本质特征,即社会资本可以为其拥有者带来利益,并且因其通过主体间长期交往而具有累积叠加的生成趋势,即密度和强度的增加。一次成功的合作就会建立起联系和信任,这些社会资本有利于未来在完成其他不相关任务时的合作。(3)低成本。即社会资本一旦建构,在各方面通过圈内的信任和熟悉其代价的成本相对较低,简化了复杂的社会程序,事半功倍。(4)闭合性。即社会资本对圈外人必然具有一定的排斥,并且对网络内部成员也具有负面作用。社会资本不仅促进了某种行为而且压制了其他行为,这说明社会资本具有剥夺性、局部性,社会资本并非与整体上社会资本成正比例。(5)公共性。即社会资本具有不同于物质(经济)资本那样的可分割、可转让性,可以占为私有财产,而社会资本实际上是不可转让的,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为其群体内成员所共同拥有和支配使用,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6)时代性。即所处时代不同,社会资本的表现形态也各不相同,其偏重点也不一样。(7)空间性。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域,社会资本的表现类型及其密度不一样。(8)主体性。即针对不同的主体,社会资本的功能效果不一样。
  
  二、社会资本与中国就业问题
  
  1.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在就业中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率先突破物质资本的局限,将个人的教育水平、职业培训等也视为一种投资,并认为这种投资将形成个人的人力资本。自舒尔茨和贝克尔等人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后,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进行了大量有关人力资本的经验研究,对人力资本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也基本形成了一套公认的标准。一般认为,人力资本存在于个人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中,它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如健康状况)等价值的总和,其一般的操作化指标有教育水平、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等,以及通过受教育年限、有无接受职业培训和改变工作单位的次数这三个变量来反映人力资本。此外,也有把人力资本分为先赋因素和自致因素的,并将先赋因素分为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父亲的政治面貌和职业声望;将自致因素分为文化程度、普通话水平、工作经历、职业技能和本人的政治面貌。
  人力资本在就业中所体现的是一种个人特征,而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嵌入社会网络的资源,体现的是一种群体特征。在一个信息不充分、信用制度不完善的就业市场,仅依靠展现个人特征,很难获得需求方的青睐。其原因主要是存在虚假信息,并且对这些虚假信息难以短时间识别。由于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情况严重,求职者在进行自我推销时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夸大自己技能的倾向,当若干个企业受到这种虚假信息损害时,这种情况会在互有联系的企业间迅速传播,影响他们对企业外部求职人员的信任。但是,这种信任危机却不会在短期促使求职者重塑自身形象,因为整个劳动力供给市场缺乏对虚假信息的惩罚,所以导致企业在聘用员工时,尽可能寻找可以信赖的途径,也就是加大对其拥有的社会资本的考察,减少对其人力资本的依赖。
  
  2.社会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对于就业的影响因其强度不同产生的力度也不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和边燕杰的“强关系力量假设”。格兰诺维特于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首次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并根据关系的互动频率、感情密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数量将其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种,认为互动频繁、感情较深、熟识和信任程度高、互惠交换多且广的关系是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根据“弱关系力量假设”,强关系是在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间发展起来的,因此,强关系中的个体所获信息重复性较高,社会资本彼此重合,形成的集合总体范围较小;而弱关系多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以及个体特征不同的个体间发展起来的,它是将处于不同等级社会地位的人群衔接起来,这样形成的社会网络相对较大,嵌入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也相对丰富,在就业方面,弱关系所提供的信息也要广泛一些。但是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首先,弱关系的形成。不同社会经济特征的个体的集合存在障碍,这种关系本身的建立缺乏稳固的基础。这就带来第二个问题,即为什么把信息提供给联系较弱的人而不提供给联系较强的人,因此,弱关系中的人交往时交易成本偏大。与“弱关系力量假设”相反,边燕杰认为,在中国社会,亲属和朋友等熟识程度高的强关系对于就业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这个家族观念较重的社会,家庭在就业中的地位非常突出,但这样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势必会形成层次相当的社会网络,保持自己的下一代仍然在同一社会地位上,而社会下层群体,由于其所接触到的也多是类似的群体,又没有足够能力拓展弱关系,因此,拥有的社会资本就极为有限,反映在就业上,就是在同等或优势条件下,获得的就业机会较少。
  
  3.提升社会资本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议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人力资本和不同强度的社会资本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劳动者在提升自身人力资本的同时,加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在目前买方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对社会普通群体和下层群体而言。如上文提到的弱关系固然对于扩大个体交往空间、获得信息流量有利,但弱关系的建立存在难度,也就是如何使社会资本相对欠缺的人群和与其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网络关系,当其自身对形成这种关系存在困难时,就需要有外部力量帮助其形成这样一种弱关系,如就业中心等,通过这种组织拓展信息不充分群体的信息量。但是,如同前面所说的企业信赖通过考察求职者社会资本所得到的信号,是由于在就业市场存在难以识别的有关人力资本的虚假信息,那么,让企业相信这种弱关系体现社会资本就需要弱关系传递的信息具有可靠性。如建立分类就业推荐中心,对求职者的基本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查,确保求职者信息的准确。当这种模式被企业认可后,中心与求职者的弱关系就会逐渐变为中心与企业的强关系,这种关系力量的转化势必会提高求职者、特别是弱势求职者的社会资本力度,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求职中的优势。
  在更普遍的意义上,加强对求职者提供的求职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监督,对其信用进行评价分类,对于重塑企业对人力资本的信任同样重要。但是,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构成求职者的信息,当社会资本所起的作用较大时,那些欠缺社会资本的人就会夸大其人力资本。所以,要想获得较准确的人力资本信息,要么减少对社会资本的依赖,要么使拥有同等技能的人拥有的社会资本大致相同。
  
  参考文献:
  [1] 颜烨.转型中国社会资本的类型及其生成条件与机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64-70.
  [2] 周长城,王培刚.定义社会资本:一个整体视野的分析与考察[J].甘肃社会科学,2005,(2):76-79.
  [3] 武中哲.我国弱势群体的制度特征及制度化保障[J].理论学刊,2005,(6):80-83.
  [4] 刘祖云,刘敏.关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流动农民社会经济地位关系的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研究,2005,(6):118-123.

【从社会资本看就业问题】相关文章:

谈社会资本与党群治理的内在逻辑03-18

社会资本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12-06

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企业成长模式研究12-04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居民就医行为探讨02-26

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组织管理研究述评03-19

社会资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03-21

集群式创新的社会资本激励效应分析03-28

关于组织社会资本对个体知识分享的影响机理03-17

论析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诚信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