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已走过近二十年的路程,在取得巨大业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文章在总结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对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方向,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绩效。【关键词】金融信息化;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已走过近二十年的路程,在取得巨大业绩的同时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历程
金融信息化是指构建在由通讯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系统互联在一起,创造银行经营、管理和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改变了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服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大幅度地提高了银行业的企业绩效。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基本已形成比较完善的IT金融服务体系:第一,初步实现了数据集中,将生产运行集中到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将独立发展的各类业务系统统一到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或全功能银行系统中,将多种服务渠道集成至综合应用前置平台中,构建了新的渠道应用支撑环境,基本形成了以综合业务系统、前置系统为核心的基础技术平台;第二,沿精细化、科学化和集约化方向,IT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IT管理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和执行力度有了较大的发展;第三,以集中信贷管理系统、数据仓库技术等的顺序推进和应用为标志,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业务操作层提升到管理决策层,IT的管理决策支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已成为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第四,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了持续的金融服务创新;第五,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了注重可操作性的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制定了注重信息安全的保障策略,实行了信息安全等级管理,通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性安全技术措施,构建了安全技术防范的基本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与西方发达国家银行相同的路程:经历了计算机辅助业务处理、联机业务处理、综合业务处理三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扩展阶段,开始进行数据集中与业务集中,进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全面开拓包括网上、手机、电话、自助等多渠道的金融服务。“诺兰模型(Nolan Model)”认为,信息系统的建设一般要经过六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最终走向成熟。这六个阶段是:初始化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阶段和成熟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目前正处于信息化发展的“蔓延阶段”。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战略设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信息系统标准规范的制定、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建设缺乏全局规划
信息化建设全局规划包括战略规划、总体规划和信息资源规划三个方面。战略规划的缺失将导致信息共享障碍、系统性能受限、生命周期短,不能满足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战略规划不等同于IT规划,前者是研究企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管理的问题,而后者只是研究企业技术实现层面的问题。总体规划是对信息系统框架和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即规划出主系统与各级子系统的结构,设计出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配置,使之形成高度协调的统一整体。信息资源规划是指银行对所需要的信息,从采集、处理、存放、传输、整合到标准制定进行全面规划,以避免系统内出现编码差异、精度不一致和数据库标准不一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