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卓炯的经济思想
摘要:卓炯在经济研究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同时也主张全面深入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有破有立,敢于在批判中阐明自己的见解。卓炯先生在许多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在我国经济思想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关键词:卓炯;经济思想;商品;市场经济
一、卓炯经济研究方法探析
卓炯在经济研究中,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是一个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方法论体系,具体和抽象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等,都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卓炯在经济研究中,特别运用了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方法,在他的经济理论中对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经济范畴、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方面,都做了一般与特殊的分析。
不过,卓炯并不把马克思文义当作不变的教条,他主张全面深入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他强调恩格斯说道的一勺话:“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观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28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接着说:“我们要学习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学习他的某些字句。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实际研究中,卓炯对此可谓身体力行。
例如,卓炯一直批判教条主义。在商品经济是否适合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上,卓炯并不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一句话。马克思曾说过社会主义要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这一句话曾在很长的时期内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一些反对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人把这句话作为重要的论点,主张取消集市,“割掉资本主义的尾巴”,严重误导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卓炯在认真分析之后认为,经典作家所说的要消灭的货币是指狭义的货币,“就是向一切劳动者征收贡物的凭据,就是昨天的剥削制的残余。”消灭货币、实际上指的是废除剥削制度。我国在进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这种货币老早已经被消灭了。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卓炯研究社会主义理论问题,不是从抽象的教条出发,而是以活生生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为基础的。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的第一篇文章是1961年写的《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在广东省德庆县风村公社写成的、当时署名“于凤村”。这表明,他的理论是对基层实践的深刻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体现。
卓炯进行经济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鲜明特色是有破有立,敢于在批判中阐明自己的见解。在他的每一篇文章中,几乎都要点名批判一些人的观点。他不仅批判国内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骆耕漠、孙冶方、于光远、薛慕桥等、还批判革命导师恩格斯。他在《关于社会主义的商品和货币》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恩格斯的一个思想:“如果会计以自然的劳动尺度——时间,即以工作小时为单位来计算,这就比他原先把工作小时转换为货币简单得多。实际上,交换是纯粹实物交换;一切过分的要求都可以容易地和简单地用转移到其他公社的办法协调起来。”卓炯认为,“恩格斯的这个假设是和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的假设相矛盾的。实践已证明是行不通的。这种实物经济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受卓炯批判最多的是斯大林。卓炯几乎是对斯大林“产品经济”思想的全方位的批判。卓炯在当时就看到了前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可谓切中要害。
二、卓炯在许多重大经济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在我国经济思想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首先是他的商品经济思想和重视与提倡运用价值规律的思想。卓炯首先提出了“计划商品经济”的概念并系统地加以论述.这对我国商品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卓炯就认为,“商品的本质形态只是一个社会分工问题,而商品的特征形态问题才是一个所有制问题。”他认为是社会分工决定了商品性质,所有制决定了商品的社会性质,所以,“商品经济不但与社会主义不矛盾,也与建设共产主义不矛盾,它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有力工具”。同时,他认为:“商品经济的中心问题是一个价值规律问题”,他把价值规律概括地表述为:“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的交换必须以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基础进行”。卓炯认为:“只有利用价值规律,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卓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既要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也要发挥国家计划的作用,即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卓炯还利用《资本论》的体系,创造了独特的“扩大商品经济论”,把商品生产分为简单商品生产和扩大商品生产两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商品经济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