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瓶颈与改进问题探究

时间:2023-03-22 21:37:14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瓶颈与改进问题探究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本文利用鱼骨图将这些影响因素表示出来,并通过阐述中国制造业转型的方向与中国已有的转型基础,针对各个发展瓶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 中国制造 发展瓶颈 鱼骨图

  一、引言

  如今,千变万化的国际局势为我国制造业带来很多的机遇。此前的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与发达国家的差异进行分析,指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的不足在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另据研究表明:中国日益表现出一个理想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的特点。因此,本文从分析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因素着手,提炼出主次因素,针对各个瓶颈对制造业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对各个发展瓶颈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二、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写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递增,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却面临着国际社会对其制造的商品存在隐形质量问题的指控。针对这些影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因素,我们利用质量管理学中的“鱼骨图”来显示:

  由图中可以看到,使得中国制造业水平低下的最主要因素有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能源利用效率低、管理粗放这四大因素,下面我们予以一一分析。

  1.技术含量低

  纵观当前市场,中国制造的商品多为价值低、附加值也低的产品。尽管中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R&D经费)逐年递增,从1995年的不足14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250.3亿元,但在比较各国研究经费占GDP的比值时中国仍显出不小的劣势。2002年日本的R&D经费与GDP比值已达到3.12%,2003年中国该比值仅为1.31%。此外,中国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竞争能力不强。同样以日本为例: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向日本出口额为118.4亿美元,而从日本进口额为237.6亿美元。如此大的贸易逆差反映出中国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具有较强的对外依附性。

  2.创新能力薄弱

  从技术改造力来看,自2004年至今,中国大中型企业科研活动的技术引进经费多维持在300到500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只维持在100亿元。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是衡量产业对引进技术的学习及二次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据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制造业该指标平均值为14.9%,而两大重点产业IT和汽车的平均值在10%。再以日本为例,日本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正是由于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增加消化吸收新技术的力度,其历年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大致保持在1:3的水平,而我国制造业平均水平仅为1:0.15。从技术本土化环节来看,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与引进经费支出之比是衡量国内技术竞争力以及产业对国外技术依赖程度的指标。尽管国家大力支持技术创新,2006年我国两大重点产业IT、汽车购买国内外技术经费比分别为2.75%、15.65%,均低于制造业19.87%的平均水平。

  3.能源利用效率低

  2009年的哥本哈根大会上,温总理承诺中国的碳强度减排40%-45%。根据碳强度公式“碳强度=碳排放量/GDP”,该承诺的实质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中国近年来该指标均值多维持在0.7,而2005年能源消耗的速度首度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该系数突破1。其次,作为中国 “立国之本”的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极低:尽管中国GDP只占全世界总量的6%,却消耗了全球原煤的40%、水泥的48%和玻璃的33%。即中国占用世界1/3的资源却只产出了1/20的产值。而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低端产业产能过剩,高端产业产能不足。

  4.粗放式管理

  粗放式管理对制造业的影响分为:人均劳动生产率和设备生产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交货期不能保证。尽管中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从1990年的528美元/人提高到2002年的1646美元/人,世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也从1990年的8738美元/人提高到2002年的10669美元/人,但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仍然很大。

  三、中国制造业改进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认为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应符合以下标准:

  1.GDP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超过10%。我国GDP在2008年达到7.14%,与标准尚有差距。

  2.若干行业在技术水平上居国际领先地位:2006年中国居民申请专利122318件,为日本的1/3,德国的1/4。可见,中国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层。

  3.跨国公司标准。根据2008年财富全球500家大公司名单,共有43家中国企业,美国有140家,其中制造业公司为31家。

  四、中国制造业已具备的改进基础

  首先,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丰富。中国是人口大国,且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劳动力供给上显示出巨大优势。其次,中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不断增加的在华投资。2007年,国内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的数值突破24万亿元。外商在华直接投资额以每年近1%的平均增长速度,由2001年的不足470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47万亿元。最后,加工制造能力强大。除了在少数几个高新技术领域,中国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品加工体系。

  五、中国制造业的改进方向

  1.提升科学技术水平。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设备的投入,另一方面加强对科研技术经费的投入

  中国制造业能在前20年快速发展,多是凭借国家闲置土地、廉价的自然资源等。而如今,企业软实力建设的着力点应在于创新商业模式。

  2.转变技术创新模式

  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制造业技术研发投入。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注重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研发投入,加大自主开发创新的力度以实现国产化,带动中国传统制造业转换升级。

  3.建设“绿色型”中国制造业

  建设“绿色制造业”的措施有:出台政策鼓励并加强产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依法关闭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防止其盲目扩张生产。

  4.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管理”

  将靠加大生产要素投入量来扩大生产的方式转变为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经济基础,依靠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人员素质来获得高产出、低耗能的生产模式。

  5.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2008年,我国出台了4万亿投资方案,并陆续推出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钢铁、汽车等8个重点产业共安排中央投资156亿元。2010年,中央投资继续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作为支持重点,支持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各方面的努力与促进下,我们期待中国制造业能抓住机会,完成自身的转型,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杨 辜丽娟 余铃:浅谈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之路.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01期

  [2] 胡树华 孙思远:浅析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瓶颈与对策.e-works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http://articles.e-works.net.cn/manufacturing/Article64061.htm ,2009年2月28日网讯

  [3] 中国成为制造中心的潜能巨大世界制造中心. 中国叉车网,2004年12月21日网讯 :http://www.chinaforklift.com/news/detail/200412/3107.html

  [4] 推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机遇难得.中国新闻网,2010年7月19日网讯,http://www.chinanews.com.cn/cj/2010/07-19/2410768.shtml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瓶颈与改进问题探究】相关文章:

当代钢琴艺术发展的几个特点探究06-14

浅谈新课改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范文04-25

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的论文04-11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问题及发展趋势09-19

爵士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论文04-24

企业财务分析存在问题及其改进05-18

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探究论文04-14

关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05-31

中国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困境探究论文04-11

水利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思路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