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浙江产业结构的经济分析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浙江产业结构的经济分析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的经济一直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况,无论从民富还是经济增长都是列入首位的。浙江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改革创新之路、富民强省之路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本文重点分析浙江经济在形成过程中的产业状况,制造业的发展路程和今后浙江产业的发展路线。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演变 影响因素 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经济实力不断的提高,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多年来居于全国前列。工业经济效益在全国中业保持着一点的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一组数据,2006年,长三角16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1∶55.0∶40.9调整为3.7∶55.0∶41.3,其中,浙江三者结构为5.9∶53.9∶40.2。 (西方传统经济理论把各类产业分为三类,分别称为第一、二、三产业,其中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泛指服务业。一般来说,农业的比例越低,服务业的比例越高,说明经济越发达),而1978年的浙江产业比例为38.1:43.3:18.6。由数据可以知道,1978~2006年之间,浙江的发展重心倾向于工业的发展和服务业的提升。浙江省产业结构多年来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产业开始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具体分析浙江产业结构由一下几个特点:
从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为15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高于预期目标3.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3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8438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6288亿元,增长15.1%。人均GDP为316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975美元),增长11.6%的数据可知:1.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2.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3.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从工业整体上来看:
中小型企业是浙江工业发展的主体。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是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占全部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7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9.8%,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非公有制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其生产增长较快,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6%和20%;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7.4%,所占比重从上年的31.8%上升到33.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分别为2271和1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和23.4%。
劳动密集密集型传统产业是浙江工业的支柱。浙江劳动密集型工业中轻纺、机电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纺织、服装、皮毛羽制品,体育文化用品制造、石油加工、化学纤维、普通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利润占中国同行业利润的1/5以上。涌向出的一批产品覆盖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的优势企业, 如娃哈哈集团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浙江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小商品成为浙江工业产品的核心。近些年支撑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工业产品都是些平常而简单的小商品: 服装皮革、低压电器、打火机等等。浙江小商品以小取胜、以量取胜、薄利多销, 由于高回报, 一跃而成为大市场, 成为国内名牌, 乃至世界第一。
浙江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优势。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产业集群)迅猛发展,形成了专业化竞争优势和特色优势。以嵊州领带、永康的小五金、乐清的低压电器、瑞安的汽摩配件等为代表,浙江省现在已有40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产业集群区域,大大小小集群的总产值已占浙江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浙江产业结构的演变
产业结构演变在理论上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后期,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由升转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第三阶段是后工业化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比重趋于稳定,第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从浙江的情况看,经过改革开放26年的发展,第一阶段的任务目前已基本完成,目前正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第一阶段浙江产业结构的演进大致走了四步。
第一步是1978—1984年。这是浙江工业化全面启动时期。工业增加值及第三产业比重经过几年的波动出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
第二步是1985—1991年。这是浙江工业化全面推进时期。这一阶段, 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在20%至30%的区间里继续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稳步下降,从1985年的29%下降到1991年的22.7% ;工业增加值比重稳定在41%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并在1987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在1991年跃上30%的平台。这7年浙江的GDP从322.1亿元增长到1081.8亿元,按可比价计又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0.9%。
第三步是1992年一2000年。这是浙江工业化全面扩张时期。9年问,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在
10%至20%的区间里继续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以及工业增加值比重快速提高,并在1998年达到54.3%和49.0%的历史最高点。这一阶段是浙江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全省GDP从1081.7亿元增长到6036.3亿元,按可比价计增长了2.42倍,年均增长14.6% .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8% 。
第四步是2001年以来。这是浙江工业化全面提升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从2001年的
9.9%下降到2006年的5.9%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小幅上升,2006年分别为53.9% 和40.2%。对照产业经济理论,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产业结构的演变总体上是符合规律的,但也存在着几个明显的约束因素。
浙江产业结构的限制
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 得益于大量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部门转移到了第二产业部门, 但是第二产业内部各部门的相对变化较为缓慢。七八十年代, 浙江省的主要工业部门是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和建材工业。这种状况延续至今, 纺织、机械和化工这三大工业部门的地位基本没有变化。浙江省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需求结构的变化缓慢, 其二是供给结构的变化缓慢。
随着经济的发展,浙江的产业结构不协调已日益明显,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主要有: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经济增长, 主要产业集中在以低技术含量、低档次为主要特征的浙江省传统产业、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 参与区域和全球产业分工水平较低, 产品附加价值较低, 品牌形象薄弱, 产业链较短, 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WTO的加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浙江省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将逐渐减弱,而资源缺乏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劣势将日益显露出来。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 而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争端日益增多; 浙江人多、地少, 矿产资源贫乏导致基础性资源约束凸现,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产值和数量, 转变传统增长方式已成必然趋势。
城市化滞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严重偏低,制约了浙江省第一、二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增长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判断现代化进程的一项主要指标。若按"英克尔斯的评价体系"进行测算,在实现现代化的10项指标中,第三产业和农业占GDP比重的标准值应分别大于45%和小于15%。而根据最新数据,浙江2006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至5.9%;而第三产业的相对比重仍仅为40%左右,虽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明显低于上海、北京、广东等先进省市。浙江目前产业结构的层次,大致上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还略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浙江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创新动力较弱,一些地方产业结构出现某种程度的被锁定的路径依赖的状况, 厂家主要工艺技术与关键设备都依赖国外。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不强,技术创新整体水平不高。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总数指标来看,2000年浙江省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2.41件,列全国第8位,仅相当于北京市的5%,上海市的19%。而且,浙江省发明专利在三种专利中的比重偏低,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浙江省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
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大企业、大集团,单个企业竞争实力不强,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日益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浙江省企业机制活、掉头快的小而灵的先发优势正在部分丧失。遍布浙江省的众多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浙江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竞争力的劣势,但从长远发展看,中小企业集群毕竟无法代替大企业,大集团,因而增加浙江省大企业的数量势在必行。
浙江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浙江先人一步的农村工业化以及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路径很难在未来16年时间里实现。其原因在于先发性的体制优势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产业结构快速调整所必需的技术优势;先人一步的农村工业化也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所依赖的高度城市化;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构架更很难在短期内转化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所需要的产业基础。因此,推进产业升级,必须突破传统的路径依赖,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选择并构建新的路径。这一新的路径从宏观上看主要是四大战略:
近几年来, 浙江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大中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一批县域中心镇迅速崛起, 省内四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 通信普及率达较高水平, 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地带和浙中一些地区, 非农化程度已相当高。2003 年, 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3%。杭宁温等大城市强化了集聚和辐射功能, 制造业开始向周边及欠发达地区转移, 总部经济逐步兴起。大中城市及其附近地区, 正在日益成为浙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领头羊、加速器和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平台。
国际化带动战略。面向2020年的结构调整,其中最为艰巨的任务是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浙江的实践证明,在以传统产业为主、中小企业为主的结构框架和发展格局中,以自然演进方式发展高技术产业是相当困难或相当缓慢的。反观广东、江苏等省份,通过大规模引进外资,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科技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北京、上海。外商投资高技术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可能数倍于其投资本身:一是外商投资型高技术产业创造的高薪岗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二是外商投资型高技术产业在与本土经济融合过程中其配套效应、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拉动力。三是外商投资型高技术产业其生产经营中的大量信息对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和实现国际化的推动力。通过国际带动以优化资源配置,弥补国内要素供给特别是技术供给不足对产业升级的制约以及国内市场需要层次较低对产业升级的制约。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国际化带动战略。
创新带动战略。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从浙江的实际看,技术创新主要体现为成果获取和成果转化两个方面。
大企业带动战略。以中小企业为主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特色,但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有许多不利因素。一是不利于集聚人才、增加投入。二是不利于实施对产业升级有重大推进作用的大项目。
参考文献
1. 吴中超.《浙江产业结构升级中金融的关键作用》.浙江.浙江金融,2006.11:54-55
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90.
刘亚玲.《浙江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浙江.财经论从.2005,5(3):12-21
拓展
"十三五“浙江经济结构变化分析:民营经济占GDP比重提高至66.3%
“十三五”时期,浙江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加快理念转换、动能转换、结构转换、效率转换和环境转换,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拥抱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功实现从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向现代服务型、创新型、数字经济的转变,经济发展持续向高质量迈进。
一、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实力连续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从总量看,2020年全省生产总值达6.46万亿元,是2015年的1.5倍,超2019年居世界第17位的荷兰,占全国份额为6.4%,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稳居全国第四位。从增量看,“十三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加4221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从增速看,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位居沪苏皖鲁闽粤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前三。从效率看,全省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4.9万元/人,比“十二五”时期提高47%。
2020年受新冠疫情冲击和大国博弈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省委省政府的精准部署下,浙江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0.5%)由负转正,全年增速(3.6%)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领先优势比“十三五”前四年平均水平提高0.7个百分点,走出一条漂亮的“V”型曲线,实现了二季红、半年正、三季进、全年赢的决定性胜利,在重压下凸显了扎实的经济底盘和超强的经济韧性。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提质增效态势良好
“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一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产比重上升,一、二产比重下降,形成“三、二、一”的现代化产业格局。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2015年的4.1:47.4:48.6调整为2020年的3.3:40.9:55.8。第三产业增加值于2016年首次突破50%的比重,2016-2020年保持7.9%的年均增长,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工业内部结构不断升级。工业仍是GDP占比最大的行业,比重超35%。浙江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抓手,不断推进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实现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的蝶变。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至15.6%和44.2%,比2016年分别提高4.1、5.4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产业占比降至33.2%,比2016年下降0.8个百分点。
三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信息传输等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9.6%,高于传统服务业年均增速4.9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63.6%上升到2020年的70.6%。四是新动能保持高速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2016-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157、4906、5452、6229和7020亿元,年均增长15.8%,高于GDP现价增速6.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提升至10.9%。“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5年的21.6%提升至2020年的27.0%,年均增速13.2%,高于GDP现价增速6.7个百分点。发挥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日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三、需求结构深刻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时期,最终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2015-2019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为55.1%、36.7%和8.2%,比“十二五”时期分别提高9.5、-14.1和4.6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从48.1%提高到50.4%,消费超越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31509亿元,比上年增长8.2%,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59.5%。其中,居民消费23572亿元,是政府消费的3.0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42.3%,比2015年提高13.5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银行中介、保险服务等高品质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不断提升,消费市场由政策刺激的发展模式转为内生增长模式,经济发展后劲充足。资本形成总额26841亿元,增长5.7%,占GDP的比重(43.0%)比2015年下降1.8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流出4112亿元,增长3.6%,占GDP的比重(6.6%)比2015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四、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体制机制优势凸显
浙江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地,率先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我省在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以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腾飞,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挥作用,形成鲜明特色的“浙江经济”。
国有经济进一步做大做强,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整体实力居于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全省国有经济创造增加值14054亿元,占GDP比重22.5%,比2015年提高2.1个百分点;营业收入2.1万亿元,利润总额1559.4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0倍和1.6倍。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6.9万亿元,净资产4.6万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2.0倍和1.3倍。
民营经济仍是浙江经济最靓丽的金名片。面对新冠疫情等各种不利因素,民营企业秉承浙商精神,适应市场“化危为机”。民营经济份额不断扩大。2020年,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42800亿元(初步预计数),占GDP比重66.3%,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尤为迅速,2015-2019年个私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0.3%,比GDP现价增速高0.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59.5%提高到62.1%。发展质量不断趋好。2020年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96家浙江企业上榜,连续22年居全国第一,涌现出吉利集团、阿里巴巴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十三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民营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3.2%,分别高于规上工业年均增速0.6和1.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的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2%,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8.1%,分别高于规上服务业年均增速1.4和4.6个百分点。社会担当不断提升。2020年,三分之二经济体量的民营企业贡献了60%的固定资产投资、65%的研发投入(2019年数据)、74%的税收收入、82%的外贸出口和88%的就业岗位,对我省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作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
【浙江产业结构的经济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毕业论文-酒店市场定位及分析03-03
分析金融开放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意义论文02-03
中国物流产业结构分析03-18
对孤立点分析方法在现代审计中的运用技巧分析经济论文11-17
住宅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论文11-29
经济师经济论文特征论文12-02
经济论文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