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对比分析论文

时间:2024-09-01 10:42:49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对比分析论文

  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基础上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在计算机和传媒等技术发展基础上,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同时,信息化在工业化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之上,也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

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对比分析论文

  18世纪中叶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发展方式的出现,也标志着社会进入工业化。工业化第一个阶段(1782--1845 )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第二阶段(1845-1892)以铁路运输技术和炼钢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以上两个阶段常被视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 (1892-1948)以电、化工技术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带来交通运输的大发展以及小汽车和电动火车的广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 1948年至今)以电子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而正是在这一阶段,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其高能耗、高消费的缺点充分显露。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匾乏和社会贫富分化等成为传统工业化发展的极大障碍。此时信息化悄然发展起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由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出现T“反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 ) ",工业地位下降。在计算机和传媒技术的推动下,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步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信息化的程度常从一个国家信息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去衡量。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进的过程,两者仍有诸多方面的区别,其中主要区别有:

  一、形成的墓础不同

  工业化产生于蒸汽机技术,而信息化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

  世界工业化进程己近250年,从18世纪中叶,在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以机器大生产代替工厂手工业的变革。1784年,蒸汽机应用于纺织工业。从此,大机器生产摆脱了对自然力的过分依赖状况,集中的工业生产和工业化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引发了冶金、机械制造、采煤和交通运输的大发展,从而使许多国家进入了工业化社会。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群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今天,光纤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更为人类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障碍提供了先进的手段,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的信息基础结构,并向创建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即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前进。

  二、信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在工业化时代信息是生产的要素之一,而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不仅是一项生产要素,而己成为生产的支柱和主要产品。

  在工业化时代,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工农业生产和服务业。此时,信息在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生产的必要因素之一,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曾经做过这样的估算:在1948—1982年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3.2%,由于科技进步而获得的份额高达85%,而只有15%是依靠增加资本、设备取得的。在依靠科技进步获得的85%中,50%是由技术革新创造的,35%则是来源于提高教育水平即提高劳动者素质获得的。到了二十世纪末,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步入信息化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己提高到50%以上。由此可以说,信息化是工业化在更高科技水平下的对工业化生产方式和观念的更新,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生产要素的构成和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三、生产过程不同

  工业化经济生产过程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上,而信息化经济生产过程是建立在知识应用和智能开发利用的基础上。

  在工业化社会,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有了大幅度上升,开始向大自然大量索取,尤其是机器大生产的发展为这种索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走向了掠夺式的索取,因此资源的大量消耗是不可避免的。

  在信息化社会,许多以资源一劳动消耗为主要特征的生产过程将向智能化为特征的方向转变,生产和整个经济活动由依靠资源和劳动投入转变为只依靠知识、技术。不仅高技术产业是高智能低物质消耗的产业,而且传统产业也发生质的改变。不仅对现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是节约的、洁净的,而且高生产力和高科技不断发现和创造地球上本来没有的或己经绝迹的各类资源,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因此在信息化社会,人类将依靠知识智能合理地、科学地、节约地、创造性地利用资源,使信息化成为一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四、对国民经济结构的作用不同

  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为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使得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就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传统产业,改造了传统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使传统产业增添了巨大的活力。据统计,在美国凡采用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公司产品质量提高了40%以上,生产率提高200%--500%,而工程设计费用和人力费用却分别减少了15%--30%和5%--20%。我国22个省使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5,个别的甚至高达1:10。工业化生产经营是以大型化、高速化、标准化、批量化为特征的,而信息化生产经营是以更重视个性化、多样化和高质量为特征。

  工业化经济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代替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主体或主导为其特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地位不断上升丁并占据主导地位。

  在工业化社会,社会成员组成中主体是劳动(工人)大众,而在信息化社会中,主体则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分子。由于信息化发展和知识作用的提高,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即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多。

  五、企业在管理方面的不同

  工业化社会与信息社会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同样存在差别。前者重点是对产品生产、经营和有形资产的管理,即注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后者重视对科研的开发、职工培训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即注重企业创造知识的能力。

  六、结语

  总之,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信息化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也为工业化的延续开辟了新的道路。从物质含义而言,信息化是工业化在科技发展基础上的自我扬弃。从生产的角度而言,信息化扩大了工业化的发展空间,使市场交易的范围更加广阔和有序。

  当然,现代社会中,信息化经济不可完全取代工业经济。工业化尚未完成的不发达国家更不可越过工业化而直接发展信息化。即使对于己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而言,工业化经济仍然是社会经济中的重要部门。正如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代表工业化经济可以完全取代农业经济一样。工业化经济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是不能动摇的,它是信息化经济的基础。

【信息经济与工业经济对比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中英文化风俗对比与分析论文06-15

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分析07-21

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理论分析论文10-09

非语言交际的跨文化对比分析的论文(精选8篇)06-28

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论文10-03

存款保险制度的信息经济学分析09-19

电化教育与现代化教育技术对比分析论文07-25

中美物理教学的对比分析07-08

中日酒文化对比论文08-12

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的教育理论论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