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分析论文
我国的海洋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了较大的发展动力。然而我国各沿海省区在开放力度和政策、产业基础、科技水平、自然资源禀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地域差异。本文对海洋经济的地域差异及其演化过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不断提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
一、研究的样本和方法
1.本次研究的样本和数据
本文将我国的沿海省区分为3个主要地带:①南部地带:海南、广西、广东、福建。②中部地带:浙江、江苏、上海。③北部地带:山东、天津、河北、辽宁。在本次研究中基本空间单元的划分依据是省(直辖市)级行政区域。本次研究中对各区域间经济状况进行衡量的单项指标具有人均性质,这主要是由于各区域在人口和范围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海洋产业产品量和海洋经济产值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使用人口比重加权和人均海洋产业产值来对区域海洋经济的差异进行测度。本文选取了1996年至2005年我国沿海省区的海洋产业的相关数据作为数据样本。
2.研究方法
可以从相对差和绝对差两个方面来表现区域经济的差异,相对差异包括艾克森指数法、综合熵指数法、塞尔指数法、基尼系数法、无权重或有权重的变异系数法等等。绝对差异包括标准差、平均差、极差、绝对差值等等。本文主要是对区域海洋经济的相对差异进行量化,使用的差异系数有基尼系数和塞尔指数两种。①塞尔指数。塞尔指数的L系数和T系数是两个主要的指标,其中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可用系数T来表示,经济发展的差异越大,系数T就越大。②基尼系数。将每一个地区的平均值作为基尼系数的标准,从而对所有地区的加权偏差值进行计算,然后就可以对其进行加权求和。如果各个地区具有均匀的产业空间分布,则基尼系数为零。如果各个地区具有差异极大的产业专门化水平,则基尼系数为1。
二、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的变动情况
从总体而言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呈上升趋势,具体到每个省份也是如此。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海洋经济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我国的主要海洋产业的总产值在2005年已经超过了16000亿元,其中价值也超过了7000亿元,与2004年相比同比增长超过了12%,在当时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4%的比例。从1996年到2005年,我国的海洋经济人均GDP增长超过了4倍。尽管如此,我国的各沿海省区在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上却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广西省的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天津、广东省的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直至2005年,天津的人均海洋经济产值已经超过了广西省的50倍,广东的海洋经济总量也超过了广西省的20倍。我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的变动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扩大的区域海洋经济总差异
用赛尔指数和基尼系数来对我国1996年至2005年的区域海洋经济差异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区域间海洋经济总体差异缩小的时间段为1996-1998年,其中赛尔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最小值也出现在1998年。到1999年至2002年,区域间海洋经济总体差异虽然仍然在缩小,但变化已经比较平缓。经过了2003-2004年的急剧动荡之后,2004年各省的塞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0.379和0.461。到2005年,差异扩大的趋势有所放缓。总体而言,从1996年至2005年,我国的区域间海洋经济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在21世纪之前,海洋经济差距呈缩小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虽然部分年份有所波动,但其总体呈扩大趋势。2003年和1998年是两个突出的拐点,在这两个特殊的年份中,海洋经济受到了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例如2003年的非典和1998年的大洪水,以及中国加入WTO、亚洲金融危机等等。
2.对总体差距造成影响的支配力量
本文对我国南部、中部和北部3大地带的海洋经济发展差距以及地带内部的差距进行了简要的分析。1996年我国,南部地带内差距为0.1076397、中部地带内差距为0.1128437、北部地带内差距为0.1071735。2005年我国南部地带内差距为0.1078642、中部地带内差距为0.113987、北部地带内差距为0.1127957,3个地段的那差距均在扩大。尽管期间一些年份存在小范围的波动,但是总体数值在不断下降。其中波动最大的是中部地带,波动最小的是北部地带。在海洋经济总体差异中,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率也在不断增大。1996年体总体差异中地带内差异的贡献率仅为0.78546,到2005年已经达到了0.954364。尽管各地之间有所差异,但是地带间的贡献率仍然在不断下降。中部地区的地带内部贡献率最高,南部地区最低。这也说明地带内部的差异是造成我国海洋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海洋经济差异会受到中部地区省份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3.不同的省市带动作用
南部地带的人均GDP一直居首位,然而自2004年开始,中部地区开始赶超南部地区。尽管每个地带的人均GDP都在不断上升,但是不同地带之间的增长幅度具有较大的差异。南部的增长幅度最小,其次为北部,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中部。这充分说明中部海洋经济发展迅速,而南部海洋经济具有较好的基础,但是没有获得快速的发展。通过对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度量,能够对区域经济分析的格局进行分析。南部地区的中心省份是广东省,而广东省的中心为珠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是天津,天津的中心为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是上海,同时也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中中部和北部的海洋经济都会受到上海和天津的带动作用,上海和天津也成为了该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相对而言广东在海洋经济中的中心地位带动作用较弱。这也造成了南部地区的省区间海洋经济具有较小的差异,而中部和北部地区的非均衡性和区域空间差异在不断扩大。
三、我国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
本文将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在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综合起来,称之为海洋产业。海洋产业也就是人类对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进行利用而从事的服务和生活活动。可以将海洋产业分为5个具体内容:①服务管理活动,包括海洋科学技术、教育和研究活动。②对海洋空间和海水进行直接利用,将其作为基本要素来进行服务和生产活动。③对海洋进行直接应用的服务和产品生产活动。④从海洋中获取产品之后,再对其进行一次性加工的服务和生产活动。⑤直接获取海洋产品的服务和生产活动。因此海洋产业也可以称为海洋经济,当前我国已经对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业、海洋盐业、海洋砂矿、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水产业等海洋经济进行了统计。
1.分析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各产业基尼系数进行计算,可以发现我国主要海洋产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态势。①海洋产业的集聚状况。2005年,我国的滨海砂矿业的集聚程度达到了0.8,海洋石油天然气业的集聚程度达到了0.893,形成了优势产业。这两种产业比较依赖自然条件,如果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我国在勘探和开发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尽管我国具有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但是仍然具有较小的开发规模。当前我国的南海西部和渤海是主要的海底石油天然气开发区域。地貌气候条件、基岩条件都会影响滨海砂矿的形成,因此北部地区的滨海砂矿业发展较好,而中部地区则十分贫乏。总体而言这两个产业的区域不均衡性很强,具有很高的产业集聚程度。海洋水产业的集聚程度为0.407,滨海旅游业的集聚程度为0.26,这两个产业的集聚程度较低。这是由于海洋水产业是大部分省区的支柱产业,因此出现了均匀分布的现象。旅游业具有门槛低、利润高、见效快、投资少的特点,各省区均比较重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各省区的发展程度比较平均。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造船业、海盐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居中,其既会受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②对各海洋产业空间集聚变化程度的动态分析。基尼系数变化比较平缓的产业是滨海砂矿有海洋石油天然气。其余产业也出现了几次波动。
2.不同省区海洋产业的结构变化
当前的海洋产业中,第三产业有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第二产业有海洋造船业、滨海砂矿、海洋石油开采、海洋盐业;第一产业有海洋水产业。从1996年至2005年,海洋水产业依然是大多数省区的支柱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与此同时,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河北、浙江、广东、上海、天津等省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和第一产业。相对而言第二产业的发展比较薄弱,这是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会受到自然和技术的双重影响。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的仅有上海和天津等发达城市。与陆域产业相比,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对缓慢,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第三产业有赶超趋势,第二产业发展相对薄弱。
四、对我国海洋经济地域差异造成影响的机制
1.稳定性因子
在区域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因子包括地理条件和区位条件,气候、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外生变量决定了产业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这些因此都是比较稳定的。因此各省区可以根据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不同来建立不同的海洋产业系统。例如上海、山东、广东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海南、福建、上海以多种产业为主,浙江、广西、山东、辽宁主要发展海洋水产业。
2.海洋经济地域差异的动力机制
可以从区域的扩散和集聚两方面来对区域差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空间差异的产生是空间集聚造成的,一些具有优势的地区会吸引区内的经济、企业等部门,从而出现了区域内的边缘和中心分化,造成了区域空间的非均衡性和差异性。在初期,起主导作用的是集聚机制,逐渐造成了区域之间的空间分离。在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扩散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成熟之后,二者同时发挥作用。当前处于从发展上成熟过渡阶段的地区主要是长江三角洲。
3.外部影响机制
区域发展政策和外商投资是两个主要的外部影响机制。我国的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政策最为灵活,促进了该地区的地区集聚,也使其具备了较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外资是南部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随着浦东经济开发区和长三角的开放,在政策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外商投资会对经济产出产生较大的影响,外商投资逐渐向中部沿海地区转移也促进了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使中部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五、结语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区域差距是一个伴生现象。造成我国海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式也与陆域产业有着较大的不同。各地区都应该将自身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实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海洋经济地域差异分析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