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论文

时间:2023-07-20 17:08:23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计量经济学论文15篇[合集]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量经济学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计量经济学论文15篇[合集]

计量经济学论文1

  统计学是应用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面的二级学科,与国民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学、金融学等专业并列。以下是“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及对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伴随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无论继续深造还是就业,都应具备利用统计学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要切实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核心课程,也是统计的主干课程。因而,高等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要通过调查搜集获得数据资料,设定适当的模型,经过分析求解,找出经济发展的规律,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已经成为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经济类研究机构分析经济形势、研究实际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常用工具,提高了经济预测和决策的水平。显然,就教学来说,统计学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不容忽视。本文剖析周口师范学院统计学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改进对策。

  1 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

  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

  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

  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 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 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提升教学效果

  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 以"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 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 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

  不应把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在实验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的基础上,分组讨论课题、课程小论文等考核形式都非常值得借鉴。

计量经济学论文2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量经济学论文3

  计量经济学是定量分析研究经济和管理问题的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已经成为本科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门类中开设面最广的几门课程之一。根据调查,设置经济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98%的学校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管理类本科专业的高校中60%的学校开设了该课程。①目前,国内各高校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所差异,授课效果不尽人意。而该课程具有预备知识广、课时少、内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研究现实经济和管理问题,是该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1课程特点

  1.1预备知识多

  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弗瑞希指出,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结合”,“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②这门由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具备相关的预备知识,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等。经济学提供计量分析的理论框架,统计学提供经济统计资料,数学提供模型求解手段。这些预备知识涉及多门先修课程,需要学生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学习中打下坚实基础。

  1.2课时少,内容多

  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课时安排一般为50-60课时,在这样短的时间中,授课教师需要对学生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还要指导学生使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在实践中,有的教师选择全面介绍教学大纲中所有内容,教学中重点不明确,导致学生在课程结束时,似乎对所有内容都有了解,但实际对哪一部分知识都不甚明了。也有教师选择性地讲解,跳过的知识较多,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系统缺乏认知。③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进行教学组织,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其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系统的了解,是对授课教师的一个挑战。

  1.3实践性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该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必须通过教学实践加强理解,以便于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经济问题分析中去。但是,目前许多教材在给出案例时都过分追求简明,忽视了案例的真实性和启发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但在初期对这些案例没有兴趣,而且在学习完这些案例以后往往会将计量经济应用片面化和简单化,导致其在研究生阶段或参加工作后进行定量实证研究时,出现大量的问题和错误。

  2教学对象特点

  2.1数学、统计学基础不牢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财经类院校,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反映他们认为与理科生相比他们的数学基础较差.有的学生在大一、大二相关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只是应付考试,通过之后,学过的内容基本上忘记得差不多了,导致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大三开设后,产生了恐惧心理,害怕重新学习相关数学内容,在学习课程时有一种厌烦情绪,虽然这些课程的内容并没有他们想的那么难,但一些同学放弃学习的态度已经形成。也有一部分同学希望学好计量经济学,但在学习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见到学习过的内容往往回忆不起来,需要重新演示推导过程或进行一定的提示才能够明白,有的甚至要在课下将以前学过的内容再复习之后才能够弄明白,这部分同学往往会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公式上,课后即使弄明白了数学公式,还是不清楚计量经济学的理论。

  2.2学习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快速的大学扩招致使人才市场上大学生供给量增长较快,大学毕业生中能够得到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人数极为有限,这使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在课程学习当中只重视毕业后能用到的课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会问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处,这些同学在得知这门课程可能对将来的工作没有直接帮助时,就把学习目的确定在应付考试上。有的同学尽管对计量经济课程有足够的兴趣,但认为这门课程难度太大,自己不具备将来在这一领域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所以也同样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目标。这种目标的不明确,容易使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产生片面和错误的理解。

  2.3学习方法不当

  本科每个专业的课程性质不同,课程的内容也有难易之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不同课程时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笔者所教的经济管理类学生们在大学比较普遍的学习方法是上课听老师讲课,他们在课前和课后很少做预习和复习。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内容比较简单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来说可以的,而对于偏数理课程的学习就成问题。学生要想较好地掌握计量经济学学习内容,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按时认真完成作业并学会使用计算机软件练习上机习题,这样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很多学生在高考之后就习惯于轻松的学习方式,很难建立起适用于计量经济学的正确学习模式。

  3研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3.1以真实研究案例作为引子

  大部分本科计量经济学教材中,在每章内容开始之前会有一个引子,以案例引出该章的内容。而这些教材中给出的案例过分追求简明性,缺乏真实感。学生在学习引子内容时反映感觉很乏味,不但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倒增加了其厌烦心理。笔者尝试在每章开始前,收集学术界的真实研究案例作为引子,通过引子给学生介绍在该研究中相关计量经济学内容的作用。例如,在异方差一章,笔者通过现代消费函数构建的过程引入,从RichardStone的LES模型开始,到Prais和Houthakkerd半对数和双对数形式提出,和他们对该形式下扰动项异方差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办法的提出,帮助学生了解计量问题在真实科研环境中的面貌。

  3.2穿插计量经济学者研究思路和事迹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无法回避大量的数学和统计公式,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感到最吃力的地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收集了相关统计学家和计量经济学家的科研事迹,先为学生介绍其生平和该公式提出的研究思路,然后再讲授具体的推导过程。例如,在以往的多元线性回归的F检验中,教材中直接给出F检验的统计量表达,学生往往对F检验的构造和必要性不能理解。笔者首先从法国经济学家Visser等在1997年所做的关于葡萄酒价格的实证研究出发,介绍多重假设检验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然后遵循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采用的'统计量,并逐步对其进行修正完善,直至导出F检验统计量的表达;在DW检验学习中,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分布有不确定区域的统计量而感到隔膜,笔者穿插介绍了其提出者JamesDurbin的生平,和他由于此项贡献而获得RSS颁发的金质奖章的事迹。采用这种方法,加深了学生对数理知识的印象,学生更容易对知识进行分类建构,根据学生的反馈,即使对推导过程不能掌握的学生也可以先在课堂上了解主要思路,课下查阅相关数理知识,弄懂推导过程。学生在了解了计量经济学家的思考方式以后,消除了对这门课程的恐惧心理,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

  3.3课后要求学生撰写论文

  撰写课程论文,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和课题论文。在课程进行过半以后,学生可以选择提交文献综述。文献综述要求学生就某一主题查阅一段时期相当数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经过分析、归纳、提炼等作出综合性描述和评价的文章。透过文献综述可以反映该主题及相关研究的过程、现状、代表人物、分析方法、主要观点以及研究趋势和目前存在的不足。课程结束时,学生根据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自行确定主题撰写课题论文,如财政政策效应研究、货币政策应研究、城镇化或新型工业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等。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指导学生的写作问题,通过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训练,在提高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应用同时,也可以为以后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奠定良好基础。

  3.4组织案例讨论

  案例教学是研究式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④在本科计量经济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笔者在案例讨论中采用期末案例讨论的方式,在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中选择部分优秀论文进行讨论,首先由论文作者使用多媒体展示和陈述,使全体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的模型设定、模型估计、模型检验和模型应用有完整的了解;其次,引导学生对案例所研究的经济管理问题、采用的方法、研究的步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陈述的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做记录,最后给出总结性发言。

  3.5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让学生接触到真正的科研研究,也是研究式教学的基本手段。对本科生而言,他们还不能独立承担分课题的研究任务,但往往对科研活动充满了热情。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入到笔者所承担纵向课题的数据收集当中,结果发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会对该课题的研究方法逐步有了了解,开始积极申报校级科研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成功后,学生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了信心,有部分学生由此对计量经济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将其作为毕业后考研和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

  3.6完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

  研究式教学方法要达到好的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与之配套。因此,在目前流行的课堂笔试加上机操作的考核基础上,还应当加入课程论文的考核。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60%:10%:30%的权重,当然,合适的权重分配应当由代课教师根据各项教学内容的时间量和学生掌握情况综合确定。这种课堂笔试、上机操作和课程论文三者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使用计量经济软件的能力,还可以体现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宏观认识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研究式教学法在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提高兴趣和树立自信心,但是,也要注意,由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内容涉及大量数理知识,课程时间短,内容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把握好研究式教学的时间,同时严格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防止研究式教学大量挤占课堂推导讲解的时间,造成学生虽有兴趣,但不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后果。研究式教学法应用于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还是一种初步尝试,今后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关文献和案例的资料库和供学生进行研究使用的数据库等,进一步发挥研究式教学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注释

  ①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xx(1).

  ②庞皓著.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科学出版社,20xx.

  ③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xx(14).

  ④马成文,魏文华.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经济,20xx(12).

计量经济学论文4

  内容摘要:将经济增长引入拓展模型可知,空间位置对区域内经济体制的影响非常大,且其经济类型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空间计量经济在我国发展速度很快,我国各省市行政区纷纷引入了这种经济管理分析模式。基于此,本文将结合数据处理、意义参考、结合分析等方式,深入探讨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对空间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系统分析区域内经济增长的特点。

  关键词:空间计量 经济视角 区域经济增长 研究与分析

  引言

  空间单位行政区内的经济增长模式,通常采用横截面数据处理方式,此类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空间经济增长变化的“缺失”,这种数据变化缺失不仅会造成各空间单位行政区内个体经济增长的差异性,还会使空间计量出现明显的固定效应。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通过对索洛―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空间位置与区域内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考察空间计量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并比较全国和五大区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特点。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概述

  (一)经济学模型

  1.空间权重矩阵。此经济学模型的空间以及位置信息的数据信息表现力非常强,且主要强调其空间位置的关联性。通常情况下,空间权重矩阵会依照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空间区域划分,一种为距离标准,一种为临界标准。两种分类方式都建立在假设距离的基础上,单元距离的经纬信息是衡量距离标准的主要依据,空间权重元素是空间临界判断的主要依据。

  2.线性回归模型。最近几年,线性回归模型在空间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与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相比,该模型的空间依赖性很强,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该模型中的空间变量元素都会随着因变量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当存在误差项的元素引入线性回归模型时,其模型中的各因变量都会存在空间滞后项。

  3.空间误差模型。误差是进行空间经济分析不可避免的一种数据处理现象,任何数据及时经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之后都会存在出现误差的风险,这种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空间误差模型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误差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模型中的变量因数出现空间自回归现象,随即抽取的变量因素会在变化位置上引发函数紊乱现象,造成误差项空缺。

  (二)模型选择方法

  通过上述对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系统分析可知,不同区域特质,引用的经济学模型不同,其主要依据如下:

  1.数据干扰情况。对于区域空间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而言,采用空间误差模型更为实用,该模型可以将空间内各经济数据以及相应的变化参数都如实的描述在模型当中。

  2.数据描述的准确性。对于空间权重矩阵模型而言,在数据描述之后,应对其数据反应的假说进行经济学分析,分析显示假说不能被拒绝,则该计量数据所反应的经济增长情况真实,如果被拒绝,则该空间权重矩阵模型的元素引入分析方式是失败的,并不能如实反应出区域内空间经济增长情况。

  3.使用方法。通常情况下,如果经济学模型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混杂,则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方式来进行数据处理,有时甚至会应用到两种经济学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在模型数据处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测算出的经济增长理论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特点

  (一)索洛-斯旺模型

  索洛-斯旺模型表现出的扩展形式空间计量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发展的主要经济学依据,在空间计量模型中是颇具代表性的经济学模型。其方程式如下:

  式中qi表示在一段时间区域内居民的稳定收入;T表示对区域地区经济情况的考察时间;Ai-r表示在考察时间内经济增长水平;α表示区域经济的总生产值占总体国有经济增长值的份额;s表示国民经济的储蓄率;n表示区域内人口的增长速度;g表示社会市场经济技术含量的增长速度;δ表示相关生产设备的折旧率。

  (二)区域经济增长特点案例分析

  1.研究样本。本文以单元样本为研究对象,对市级行政区内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分析,与省级经济区相比,市级经济区在现代经济建设、经贸发展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客观的反应出经济增长的惯性特点。与县级经济区相比,市级经济区的发展能力较强,影响其经济增长效果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市级行政区可以充分体现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变量选取。人均GDP:本文对全国市级行政区20xx-2012年的人均GDP数值进行了整理,其具体数据见表1。

  资本存量比:资本存量在区域内的GDP比重是衡量经济增长流量的重要依据,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各市级物质资本存量可以增加投资价格的内部结构,保证投资价格处在一个恒定的区间内,使区域内的经济增长速率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

  人口增长率、经济生产设备折旧率、技术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对市级经济区域的劳动力影响很大,众所周知,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折旧率与技术增长率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空间经济发展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市级经济区域内的劳动力份额。

  3.结果。将样本数据以及其他变量引入索洛-斯旺模型之后,得出的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三)基于索洛-斯旺模型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特点

  通过对上述方程式进行分析可知,固定空间内的市场经济份额和空间区域内的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密切关系,通过拓展形式的空间计量出来的结果,其测量值在预期的三分之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经济重心转移等都有密切关系。通过论述影响市级区域经济的因素可知,在特定的模型效应下研究空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必须要充分考虑其变量因素和定量因素,在显著性水平下,开展扩展形式的经济增长研究。其主要分析内容如下: 1.除特定模型效应外,不同模型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性论述结果和论述过程各不相同,其不同点不仅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个别因素上,还表现在影响区域内经济市场的政府政策。

  2.空间自回归模型对误差的检验效果很好,通过LM检验可以精准地测量出市级区域内经济空间发展的特征和水平。将样本数据、变量因数、人口增长率、经济生产设备折旧率、技术增长率引入索洛-斯旺模型之后,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发现经济在空间环境上发展具有一定的误差性。

  3.从拟合的角度上分析,截面和时间效应不仅可以增加其研究模型的拟合程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体模型的特定效应。包含亚变量的空间面板上必须制定相应的传统非空间变量,以满足研究人员对经济增长情况的分析。

  4.资本比重是检验索洛-斯旺模型是否具有有效性的重要工具,因为资本比重是所有经济猜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资本比重指标,研究人员可以清晰的分辨出界面特定相应是否优于该研究模型。

  五大经济区空间计量分析与横向比较

  利用拓展空间计量模型对市级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系统空间计量分析可知,我国各大区域的经济增长特点突出,从空间视角上看,五大经济区都符合空间计量分析标准。

  (一)区域划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全面复苏的时代,以功能性为划分依据,我国被分为4个经济区域,中部、东部、西部、东北部。进入21世纪后,随着西南城市的发展,我国西部经济区逐渐演变为西南部和西北部两部分。五大经济区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政策上、还是在经济建设上都体现出了形态迥异的发展特征。

  (二)模型的设定

  截面固定效应和空间面板模型是分析效果最好的空间计量模型,本文将采用上述两种空间计量模型对五大经济区的空间经济增长特点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五大经济区所表示的`空间误差数据相对真实,能体现出数据在空间形态中的变化特点,在5%显著性水平下,空间误差模型所表现出的经济增长特点,适用于五大经济区。

  2.西部的数据在模型中的拟合程度很高,中部、东北部数据的拟合程度较低,其原因可能在于中部、东北部国有企业所占份额比较大,其经济增长受我国市场的影响较小。

  3.资本比重在模型效应上依旧保持三分之一,可以体现出空间对经济区域的影响力是趋于稳定的,经济体制、国家政策、劳动力等其他因素都不会对其空间经济形态产生较大影响。

  (三)横向比较

  1.特定效应对五大经济区的拟合优度影响非常弱,目前非空间因素在模型中已经逐渐找到了自身的分析重心,并能够在对数似然的水平下完成模型数据对比,这种对比结果可以加大数据系数,提高模型的显著性水平。

  2.从解释能力上分析,空间拓展空间计量分析模型相对于传统经济增长特征分析模型,其在数据条件分析上具有一定的环境优势。东部、西部、东北部各省市经济区域都能够满足非空间经济增长模型,并没有体现较强的经济收敛性。

  3.邻近经济体在模型中的位置非常重要,初始收入水平可以在模型中显现出独特的正效应,体现收入系数在经济体自身上的影响。与此同时,通过数据验证还可以发现,两个相邻经济体可以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看作是空间形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向伟.基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特征与地区比较[J].南昌大学财经学报,20xx,12(7)

  2.蒋伏心,苏文锦.长三角高技术产业同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经济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xx,15(8)

  3.陈华.中国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10(2)

  4.高圆圆.基于空间计量分析的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xx,13(15)

  5.李建豹,白永平,李建虎.基于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以兰新铁路辐射带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xx,13(8)

  6.李航飞,唐承财,徐树辉.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广东省区域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16(7)

  7.张继红,吴玉鸣,何建坤.专利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xx,13(11)

  8.孙健.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财经学报,20xx,13(7)

  9.范月娇,王健.海西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的空间关联性实证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分析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3(11)

计量经济学论文5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集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经济学学科,是本科院校经济学基础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实验是计量经济学从理论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基础,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对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定位和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1998年7月被教育部定位经管类八大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计量经济学中的实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是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经济类各专业也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并开展实验教学,然而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定位和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简单,教学内容不合理,实验学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较一本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众多因素结合使得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如人意。因此改善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迫在眉睫。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上机实习,增强对计量经济理论知识的理解, 掌握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检验和应用。但是,在独立学院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不够明确

  在计量经济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常常被当作理论教学的附属,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时间衔接方面脱节,成为独立而不易协调的两个教学过程,软件运用的实际操作训练仍是薄弱环节,未能达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同时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学完各种估计和检验的方法,依然不知道应该如何运用,或者对计算检验结果无法做出清楚、合理的解释,运用计量经济学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未能有效提高。

  (二)实验教学形式设置不够合理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两种模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验证某种理论认识或者假说是否合理、正确的一种实验。验证性实验的优点在于教学设计简化,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理论,缺点在于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探索性实验主要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利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实验。探索性实验教学优点在于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难点在于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今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过度重视验证性实验,缺乏探索性实验的问题。这样造成学生学习完课程,依然不会独立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缺乏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实验教学内容过多,范围过大。实验的内容即包括经典的回归分析的参数估计,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等内容,还包括非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内容。而非经典的时间序列分析理论内容比较复杂,深奥,独立学院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在学习理论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存在很多理解不透的方面,实验课学习的时候更加是无从下手。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对计量经济软件是首次接触,而广泛使用的Eviews、R语言等都是全英文操作界面,再加上本科学生的统计学专业英文词汇欠缺,造成学生读不懂软件分析过程和结果,甚至读不懂联机帮助内容。

  (四)实验课程考核形式不够完善

  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的考核主要是课堂考勤和实验报告。这种考核形式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师在实验授课时主要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没有足够的精力监控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实验内容;其次由于实验教学的.学时有限,有些实验报告在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需要在课后另花时间完成,这也给了部分学生投机取巧的机会,他们可以在课后抄袭学习较好的学生的实验报告,获得较好的实验成绩,因此实验报告不能充分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

  (五)实验学时设置不够充分

  当前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学时不够的问题。一般计量经济学总共设置48个学时,理论教学学时40个,实验教学学时8个。这种学时的安排严重的影响了计量经济学实验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差别,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操作所需要的时间是不相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设计安排的内容,往往在不少学生还没有练习、掌握好一个操作就进入下个实验操作,这样造成不少基础薄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使得这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降低了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独立学院计量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进的建议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定位和目标

  计量经济学实验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是理论教学的延续。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一种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去分析实际的经济问题。实验过程中注重模型的建立,参数的估计,模型的检验等一系列的流程。

  (二)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形式

  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动性不足的特点,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把验证性实验教学和探索性实验教学相结合。在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教学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软件操作能力,模型的分析处理能力以后,拓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

  根据计量经济学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并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回归分析内容为主,包括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的估计,多重共线性,自相关和异方差。软件的使用上,尽量选择简单易操作的EVIEWS软件。

  (四)完善实验课程的考核形式

  计量经济学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考勤和实验课堂作业三部分组成。学生完成一个实验后,根据上机操作结果写出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结构要完整,包括四个部分模型的建立,模型参数估计,模型的检验,模型的应用分析。实验报告的内容丰富,实验的结果准确、合理。同时为了减少偷懒、抄袭的现象,对学生采取抽查考核的方式布置实验作业,随机抽出一部分学生,并随机抽出书本上的一条习题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讲解整个实验流程,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

  (五)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学时

  根据当前独立学院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一般比较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学时为64个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个,实验学时16个。这样实验学时较充分,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详细的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同时学生也有较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每一个软件操作和实验项目,这样整体的实验教学效果将能有效提升。

计量经济学论文6

  计量经济学是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核心课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对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就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课程是独立学院金融与国际贸易等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计量经济学对于掌握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定量分析工具。通过学习计量经济学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定量分析对于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尤为重要,因此,计量经济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正因为其重要性,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

  虽然计量经济学十分重要,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教学难度较大的学科,普遍反映“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一方面是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决定的。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交叉形成的学科,是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先行掌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内容,其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又要培养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很值得考量。

  对于如何搞好本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针对普通本科教学工作。而独立学院属于本科第三批次,与普通本科的教学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笔者结合自己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提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一些看法与建议,以期为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贡献绵薄之力。

  二、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计量经济学可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前者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后者主要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根据计量经济学的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在经济类专业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都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相应的本科阶段应学习初级计量经济学,研究生阶段根据专业需要学习中高级计量经济学。目前许多学校的本科、硕士与博士阶段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衔接存在问题,导致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内容有许多重复。这表现为对本科生的定位偏高,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弱化了实验教学与计量模型的具体应用与解释。一些教师对数学公式的大幅推导,导致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望而生畏,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完全放弃。

  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理论型人才,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大纲基本都复制普通本科院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在普通本科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楚情况,在独立院校的教学中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解各种理论和方法,对如何建立模型以及利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却讨论较少,对同步运用软件操作也介绍较少,以至学生学习了不少理论方法,却不会实际运用或者不能对实证结论做合理的分析。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缺陷

  现代大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它可把计量经济学中的大量矩阵与公式推导用PPT展示,节约板书的时间;多媒体教学也可方便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趣味性与直观性。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信息容量较大,且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逻辑性较强,幻灯片在瞬间将所有内容一次性播放出来,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导致学生无法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如不及时复习,学生很难消化课堂授课内容。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教师仅仅充当了放映员和播音员,那就容易变成“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教学。

  (三)计量经济学课时少,很难开展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一些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如我校的计量经济学为51课时,且没有实验课。在较短的课时内要向学生讲授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另辟时间专门学习软件操作。

  由于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十分烦琐,用手工计算几乎得不出结论,因而,必须借助软件才能估计与检验模型。如果学生不会运用软件操作,那么对模型估计就得不出结果,也就没有教学效果。在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程,教师只能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操作的过程,学生对计量软件难以操作与掌握。

  (四)课程体系设置存在问题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拥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统计学课程等先修课程扎实的基础。而一些学校对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等课程的课时安排过少,采用考查的方式考核,导致部分学生的前期知识掌握不牢,直接影响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在前修课程中,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联系最为紧密。有些学校学生在大一或大二第一学期修完统计学,要到大三才学习计量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的学习时间相隔较长。很多同学原本统计学的知识就较为薄弱,再加上时间长了统计学的知识遗忘较多,这也严重影响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学习。

  (五)学生的数量基础较弱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及统计学的综合,它运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要弄懂计量经济学的原理、各种模型以及模型存在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数学与统计学知识。独立学院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通常是文理兼招,一般文科生的比例较大,相对于普通本科生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通常要差些。对于许多文科学生来说,由于数学基础较差,觉得较深的数学推导晦涩难懂,随着不懂的知识点增多,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影响了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的经济学知识掌握也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

  三、提升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独立学院主要为地方和区域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复合型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以初级计量经济学为主,重点讲解传统的经典模型,像离散模型与面板数据的内容可以完全略去,主要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突出重点,不可面面俱到,对于同一种检验方法重点介绍常用的方法即可。如异方差,建议重点讲解White检验即可,其他方法可稍作介绍,这样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容易掌握与运用。

  (二)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应以应用为主,注重完善多媒体教学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研究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应着重讲清本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以及它们的运用,并注重讲解它们的经济背景。由于计量经济学实质上是经济学科,因此在教学中,可简化烦琐的数学推导,适当增加与专业相关的案例,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在对学生的考核中,数学推导也应不作要求。当然也需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完全不讲必要的数学推导,讲清其数学逻辑即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多媒体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来说是必备的,但除此之外应辅以板书教学与网络教学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必要的简单的推导可用板书书写,以此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重要的结论与一些常用的公式也可用板书书写,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在多媒体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反馈,某些重点难点可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增加师生的互动,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

  (三)加强案例教学、建设计量经济学的案例库

  案例教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案例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案例教学中,最好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讨论与分析,师生共同分析案例的经济背景,共同建立模型以及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其次,尽量运用新数据新案例,最好能反映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参与调研数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积极性,让学生认识计量经济学的用途。

  (四)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增加实验课

  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可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提高计量经济学的先修课程的要求,例如增加某些课程的学分,把考察的先修课程改为闭卷考试的方式。在课程安排上,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学完统计学课程,接着在大三的第一学期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这样学生只需稍微复习,就能回忆起统计学的知识,课外就不需花更多时间来复习统计学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验教学是计量经济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开展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在鲜有课时的基础上增加课时,这样教师可以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统筹安排;另一方面也可开设专门的实验课,专门讲授Eview软件操作与应用。不管是增加课时还是开设实验课,都需对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安排。

  (五)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提高课程论文质量

  计量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很重要,但课后的复习同样不容忽视。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能消化与巩固课堂教学的知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课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所授课班级较多、学生数量太多的话,教师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将会很大。因此,有必要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或团队,每个小组或团队选择组长,组长搜集组员的各种疑难问题,每周由教师对小组长答疑,小组长再给组员答疑。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性与实践应用性都非常强,如果学生不做一定的练习,很难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练习题分为理论习题与实验习题,这两类习题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前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后者可使学生掌握软件的运用。因此,这两类习题教师都须布置,对于理论性习题教师可建设习题库挂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让那些勤奋有兴趣的同学自行练习。为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进行实验练习外,布置课程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经济热点问题,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别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课程论文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很多同学的课程论文修改后就是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课程论文一般分小组完成,同时也鼓励学生单独完成。为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教师也应进行课外辅导。从选题到建模以及结果分析,教师的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课程论文的质量,

  二是教师的参与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降低学生网络抄袭的可能。课程论文需要答辩,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的最后几节课,每个小组可进行10分钟陈述,然后由教师与同学就论文的问题与缺陷进行点评。这样避免学生的偷懒和投机行为,提高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计量经济学论文7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计量经济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的理论,并运用相关的方法对实际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财经类高校由于专业和学生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该课程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实验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仍然很难将计量经济理论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1]。只有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对这些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才能使其得所学到的计量经济理论真正和以后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等基本的科研素质,为将来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一、实验教学环节的调整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体系学习、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通病,授课中对数学推导和数学知识讲授较多,而实验课程相对简单,理论方法教学与经济问题实例分析、与软件教学相分离,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需要在与理论方法教学内容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实验项目设计、软件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实验的内容。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内容主要是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的基本操作及各种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检验推断,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实验项目设计注重于验证性实验,忽略了综合型设计性实验,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在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

  2.调整实验课程标准。当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标准是根据各个单项的操作练习进行设定,过于固定和形式化,灵活性差,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限制了老师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水平进行具体的实验项目设计的可能性。

  3.进一步加强理论授课与实验课程的结合。由于实验课时和实验教室的限制,当前的实验课程课时基本上都是安排在每一章理论课程授课结束之后统一进行,虽然这样做可对本章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但是在理论授课中,如果学生想及时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或者教师和学生想对某些建模问题进行上机探讨,却必须等到该章结束之后进行,造成实验与理论授课出现脱节现象。

  4.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当前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教学使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是EViews,所进行的实验项目也是基于EViews而设计。而计量经济学的商业软件,从数据的统计、建模和分析,还包括大量的各具特色和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应用软件,从基本的微软的Excel表格统计分析软件,到较专业的TSP、SPSS、SAS等,都是帮助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常用的软件,也都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这些软件学会掌握运用。

  5.调整实验考核形式,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目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是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而实验报告很容易抄袭得到,没有较好完成实验的学生仍能够提交看上去不错的实验报告,因此单凭实验报告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例如实现电子题库进行抽取题目进行实时上机考核的方式、以分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等。

  教育部20xx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因此,改革和完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认为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应坚持原理验证性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基于计量经济学工具软件与建模设计相结合、单项内容重点学习和综合应用实验相结合、规范化实验和案例化实验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具体目标是:通过学习,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方法的理解;具体掌握样本数据获取到处理的方法步骤;能对样本数据进行搜集分类汇总,掌握一般的数据建模分析方法;能对各种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并给出数量结论,实验内容应涵盖经济计量的“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

  1.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当前的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但实际上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应该由两部分构成:验证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4]。验证性实验是通过演示性实验和操作性实验来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处理数据和表达结果的能力。验证性实验的优势在于教学设计简化,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的经济理论、方法和软件操作步骤。虽然验证性实验基本能够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其本质上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模式,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深化,基本上停留在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层面上,它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1)验证性实验项目一般都是内容独立或单一的实验,对于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经济问题现象,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扩展能力不能起到更多作用;(2)验证性实验项目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专门为教学而设计出的,实验方法与实验内容是预先规定的,实验结论也是确定的,而不是根据学生自身学习中的需要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所确定的,无法体现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研究的自觉主动训练,不利于学生今后在面对经济问题时独立进行新的科学研究。而设计性实验是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和目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全过程,如我国房地产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实验中所有的样本数据、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建模过程等实验所需的软件都由学生自行获取和选择,实验方案也由学生自己设计;指导老师只是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需要学生根据具体实验条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同时选定所需要的软件环境。设计性实验常常带有一定的探索性或创新性[5]。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实验方案、实验软件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较高,同时在实验中得到了相应的锻炼。然而,设计性实验往往不会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还需要学生有搜集样本数据能力,并编程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公式拟合方程,对方程进行检验,判别异方差,序列相关,自相关等情况,并利用相关的计量软件进行数量预测,因此设计性实验难度大,涉及基本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不易掌握,设计出能够达到目标的方案较困难。从本科生学习程度看,设计性实验能够使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更高的层次[2][3]。但是,如果将设计性实验作为仅有的基本实验,将难以达到预想的结果。根据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综合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点,研究性实验比较适合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或编程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最好安排在做过验证性实验之后,对各种统计和经济计量软件功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集中进行。

  2.基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课程设计。由于《计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不同,它实际上是一门更加注重应用的方法型学科,学习的是在对应数学模型下完成对统计数据处理、分析和展示的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需要加强学生计算机软件能力的训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侧重面却应该有所不同。《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保险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此课程,学生层次上有第一学位课程和第二学位课程之分。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针对学生的数理基础和各专业课程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需求,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及课时的多少安排教学计划。比如,市场营销方向,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学生今后工作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可针对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等不同用于估计参数的数据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方向可以侧重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应用,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给出对各种政策方案做出评价;经济学、金融学等方向可以注重对经济结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既可以选择与民生相关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区域差距等经济社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货币政策等宏观问题相结合。只有选择合适的实践课题,才能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本文在分析《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和培养创新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了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改革和不断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计量经济学论文8

  1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作者:黄敏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理学院

计量经济学论文9

  私立学校本科主要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在学校不分文理入学的背景下,如何在文科和理科学生中找到一个制衡点,一直是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的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教学改革找出这两类学生的制衡点,使教学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

  一般来说,像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这样民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于应用主导型,其发展目标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而经济学、金融学作为该院校的重点专业,金融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温州金融和经济体系输送应用型人才。而计量经济学作为金融学院金融和经济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对培养学生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综合了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是经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计量经济学以现实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数量分析发现内在规律,是一门经济学科。从教学的角度来讲,相对于本科生而言,特别是文科生而言是一门难度比较大的学科。从课程的性质来看,它的内容比较枯燥难学,学生对它提不起兴趣,老师比较难教。

  一、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文科生先修课程基础薄弱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要求学生有西方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在过往的教学以及其它老师反应的现象是,一个教学班级里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这里面大部分是文科生,他们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学习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拿到学分。归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知识,如果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比较差,则会出现听不懂,有些干脆就不听。理科学生相对来说数学和统计基础要好点,在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要找个制衡点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内容上既要照顾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又要顾及数学基础比较良好的学生。

  2.对课程不够重视

  由于是地方民办高校,经济、金融和国贸专业虽然设有计量经济这门课程,但对这门课却重视程度不够,部分老师甚至觉的这个层次学校的学生没必要修这门课。另外能上这门课的老师也是寥寥数人,这就造成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教学存在师生比严重失调的现象。所有这门课程的教学都是采用大班教学,即使是经济系的学生也是大班教学。大班教学不利于学生和老师的课堂交流,往往大班上课老师本身就比较累,也没精力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另外坐在后排的同学基本上就看不到黑板的板书。

  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学内容要服务于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设置。而现实的情况是地方民办院校计量经济学教学并没有顺应该门课多专业、多要求的发展趋势;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没有与重点大学培养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区别开来,对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了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1.多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应该按照专业和学生的兴趣,实习分层次的教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计量经济学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另一类是偏向于实验教学。第一类的学生中部分学生以后的深造可能和计量经济学相关,第二类大部分学生以后会走上相关计量操作岗位或为写相关计量分析的本科生毕业论文。

  2.加强师资建设

  笔者一直认为提高教学质量最关键的是提高教师素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才能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在三本的`院校,为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我们可以:(1)实习听课制,规定每个老师每周必须听2节课;(2)每学期每位老师上交一篇相关的

  教学论文

  相关信息

  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加强高校思政课大班化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实训平台的设计试论中学生物课堂艺术性教学语言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试论宏观经济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贸易经济专业教学改革与设计中学信息课教学方法初探

  进行讨论;(3)实习集体备课,加强一门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计量经济学是不同于数学和统计学的一个经济学独立分支,虽然计量经济学有一定的学科独立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又是一门服务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作为三本院校在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设置时应该考虑到我们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笔者认为应该把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安排在两个学期。因为只有充裕的时间才能保证在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习题练习时间,同时也能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计量经济学论文10

  近些年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进口额大幅上升,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商品出口额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对对外贸易发展不加以控制,则会出现经济发展失衡的状况,使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因此对于中国进口额影响因素的分析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更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一、样本选取及研究方法

  选取我国1995-20xx年进口总额(IMPORT)数据,并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USD/CNH)、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设定为解释变量,通过R软件建立计量模型,得出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中国进口额的最主要因素。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自变量:USD/CNH: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美元=100)(元)、GDP:国内生产总值(亿元)、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100)

  因变量:IMPORT:进口总额(人民币)(亿元)

  在计算中所实际采用的样本数据为1995年到20xx年间的年度数据,理论上一般回归模型为:log(IMPORT)=β0+β1log(USD/CNH)+β2 log(GDP) +β3log(CPI) +μi

  三、实证过程及分析

  汇率(USD/CNH)β1<0,国内生产总值(gdp)β2>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β3>0

  采用log形式进行建立三因素模型如下:

  log(IMPORT)=β0+β1log(USD/ CNH)+β2log(GDP)+β3log(CPI)+μi

  根据R软件显示,该模型的SSR=0.05449,修正R^2=0.9964,可见,该模型有非常高的拟合优度,而且F统计量为1735,也是极为显著地。进口额IMPORT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USD/CNH系数为4.9172,为正,与前面所进行一元线性回归负相关相悖,而且从经济检验中也说明了两者应为负相关,所以,这说明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需要进行模型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一)多重共线性检验

  1.由第(1)步简单线性回归散点图知,进口额IMPORT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拟合最好,因此以此作为基本方程

  2.加入变量人民币兑美元汇率USD/CNH后,再回归

  进口额IMPORT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USD/CNH本应负相关,而上述回归结果显示log(USD.CNH)系数为4.06031,为显著正相关,与经济检验相悖,说明USD.CNH、GDP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关系,理论上应予以筛除其一,下面继续检验应筛选哪个自变量最优。

  3.对进口额IMPORT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USD/CNH拟合回归

  进口额IMPORT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USD/CNH简单回归R^2=0.7086,明显小于进口额IMPORT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简单回归R’^2=0.9492,而且其拟合的残差标准误明显高于后者,所以选择去掉自变量人民币兑美元汇率USD/CNH。

  4.加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对进口额IMPORT与国民生产总值GDP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拟合回归

  此时,加入变量CPI后,模型R^2由原来的0.9492增加到了0.9505,增加并不明显,却使GDP的P值由原来的4.26*10^(-13)增加到1.71*10(-12),而且此回归方程中虽然R^2很大,F统计量也很显著,但CPI的统计值并不显著(其P值为0.517),因此,为了的到最优回归方程,我们选择去掉自变量CPI。

  (二)序列相关性检验

  1.DW检验

  DW=0.33697,p值显著小于0.05,存在正相关性

  (三)异方差检验

  1.残差正态性检验

  P值为0.2182显著大于0.05,不能拒绝原假设:模型的残差服从正态分布。也即残差正态性检验通过。

  2.作标准化残差图

  由散点图作初步判断,可见散点较均匀的分布在y.ret=0附近,在-1.5—1.5间来回震荡,初步判断不存在异方差性。

  3.bp异方差检验

  由p-value = 0.8865>0.05,P值较大,则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同方差性假设。下面用最小二乘法看看能否优化。

  P值为0.8865,与之前一样,也就是说,模型不可再优化以达到更大的显著性不能拒绝原假设:同方差假设。

  四、结论

  中国商品的进口额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对进口额具有显著性影响,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一个百分点时,进口额平均增长1.14234个百分点。这表明经济总量的增长对我国进口贸易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在长期来看,生产率的提高和要素供给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这一观点是符合经济增长理论的,要提高生产率,必然会涉及到产业调整,规模经济,技术引进等问题,这些都必然与对外进口有关。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即经济总量的增加,在一般情况下,会导致我国进口额的提高,这也是我们小组所建模型力图说明的经济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原博.中国进口总额影响因素分析

  [3]何泽.影响中国进口总额的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论文11

  [摘要]《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既注重研究能力的提升又注重理论实践的结合,在经济学本科生的培养中尤为重要。但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仍面临很大难度和诸多问题,因此,应该通过合理规划整体教学方案、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完善考核标准以及提高实验教学条件等措施整体改革《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进而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研究型实验;创新型人才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主要用于对经济问题采用定量分析解决的经济学学科,将数学、统计学以及大量经济理论融为一体。自《计量经济学》出现至今,逐渐发展形成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内容,在众多经济学科中始终保持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1982年起,我国经济学家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探索才开始起步,到后来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核心课程加速发展,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重视不断加深、教育不断深化。如今,《计量经济学》早已成为经济类本科教学和创新性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计量经济学》既注重研究能力的提升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门学科旨在培养能运用计量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的实践型人才,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所以实验教学在《计量经济学》整体课程体系中显得愈发重要。不过《计量经济学》在本科教学上仍面临很大的难度和诸多问题。因此,笔者就《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该学科在培养全面创新实践型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有关《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设计安排方面的改革意见。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现状及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一)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理解掌握

  《计量经济学》理论成为问题《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的学科,无论是对于教师授课而言,还是本科生对于学科理论的理解而言都成了难题。由于我国对《计量经济学》的研究从起步至今仅三十多年时间,在人才培养方面仍有所欠缺,在国内能担任《计量经济学》授课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又因为《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全国高校经济类本科学生必修基础课程之一,所以必修《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与日俱增,导致授课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同时,《计量经济学》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要求经济学本科生拥有良好的先修课程基础。而经管本科生在高中阶段文科生比重大,在数学基础方面薄弱,所以在计量公式推导等理论知识学习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进而对学科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

  (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严重失衡,学生难以融会

  贯通《计量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和理论性并重的学科,既要求良好的理论教学作基础又需要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根据当前普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情况来看,理论教学一般在36学时到48学时左右,而实验上机教学仅占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出现理论与实践的严重不平衡现象。实验课时不足不仅会导致学生难以完成系统的实操练习和完整地利用Eviews等计量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让学生误认为理论课更重要而忽视实验课,导致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三)缺乏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式教学

  在《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教师一般偏重于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分配大量课时在回归分析和模型检验方法上,缺乏以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建立数学模型以及整体实验步骤的讲解。同时忽略对典型案例的展示、剖析以及讲解,所以造成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解停留在大量繁琐复杂的理论和公式上面从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以至于无法达到《计量经济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以及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预期效果。

  (四)考核方式比较单一

  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数院校普遍采用理论课闭卷考试成绩和上机实验报告成绩加之平时课堂表现以及出勤相综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课考试成绩占较大比重。这种考核方式的设置很难真正检验出学生在具体问题实验操作当中对计量模型运用的掌握程度,更多学生产生应试心理以提高考试成绩为目的,在理论考试上花费大量时间背理论公式,忽略上机实验课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实验教学环节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当前国内各高校《计量经济学》上机实验课程环节的安排一般都不尽合理,就烟台大学为例,实验教学共16课时,每4课时为一次课。目前大多院校计量经济实验采用Eviews软件操作,由于Eviews等软件界面语言为英语且专业性较强,需要教师进行软件认识的初步讲解,所以占用第一次课(前四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软件的操作。实验课课时过少使得课程任务主要是完成验证性实验,仅作为对既定的假设利用简单的理论验证方法进行补充性的验证,而并非从经济问题选题出发通过数据搜集、方案设计、分析操作以及研究验证等一套完整的探索性实验,所以实验教学的真正作用难以发挥。

  (六)实验课程软件运用不够多元化

  计量软件的运用掌握是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只有对计量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充分掌握,学生才能达到利用软件进行计量模型设计、数据分析、模型估计和假设检验等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的基本标准,所以恰当地选择软件对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尤为重要。目前,被广泛运用的计量软件主要有STATA、Eviews、SAS、SPSS这四种,每个计量软件都具备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所以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的性质去选择使用不同的计量软件。但目前普遍看来各高校计量实验课程中仅选用一种软件进行讲授,缺乏对多软件的综合教学,尽管可以满足学生对基础的计量实验的学习,但对于学生掌握综合应用方法来说会产生一定的局限,也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多元化理解把握。

  (七)数据库匮乏导致实验内容重复化

  实验数据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模型建立的基本前提,因为学生人数较多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及兴趣方向提供不同的实验数据,所以多数院校都存在着数据库匮乏,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数据需求,以至于学生根据有限的数据去选择实验的内容和方向,不但不利于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兴趣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进而导致学生选题随意,并且为方便数据的处理,在实验课程的不同操作中仅选用一组数据,使得实验内容重复,学生也难以真正掌握数据分析处理等方式。

  二、《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整体改革意见

  (一)合理规划整体教学方案

  1。提前做好学科之间衔接,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经济学本科生在进行《计量经济学》学习之前必须对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统计学以及宏观微观经济学等学科基础内容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前期的课程与《计量经济学》必须保证紧密恰当地衔接,同时在先修课程的考核方面应提高难度,以确保学生拥有更扎实的理论和经济基础去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对于理论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复杂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过程的讲解,同时,在理论讲解中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更易于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的把握。2。改进课程模式,协调理论与实践课程实验教学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和掌握来讲十分重要,因此增加上机实验课时是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尽可能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使上机实验与理论课程相平衡,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实验对计量经济理论的运用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同时应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替安排,以保证学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通过上机实验进行验证,从而充分练习达到掌握实际操作的流程并进一步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3。加强经典案例的运用,提高教学趣味性为避免理论教学中一味地进行公式推导和理论讲授而使课程枯燥难懂,所以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应部分选用合适恰当的案例辅助《计量经济学》教学。在案例的选用方面,既要选用针对性较强的典型案例以便明确理论的特点,又要基于学生专业背景选用贴近现实的经济问题作为案例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计量理论配合案例教学,能够引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进而融会贯通,将抽象的经济理论带入到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与探索。

  (二)加强对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

  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上机实验,真正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培养运用计量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应根据课程内容重要程度以及难度合理分配课时。具体内容方面首先应包括对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录入以及分析的方法。其次应该在线性回归分析、异方差检验、序列自相关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随机变量与虚拟变量等重点内容上相应增加课时,以便进行充分的实践练习并加深理解掌握程度。最后应根据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实际掌握情况增加选做内容,例如OLS估计、滞后变量等部分,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基础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注重研究型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大多院校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仅仅侧重于对结论的验证。所以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中应适当增加研究型实验的教学,将综合性实验列入实验内容当中,使学生自主地设计实验流程完成模型的假设估计以及检验,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及处理具体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经济数据处理分析和整体设计、组织探索方面的水平,提升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创造力。3。发挥网络优势,完善教学环节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在课前准备方面,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提前发布实验任务,还可以利用网络准备教学案例和实验指导资料上传邮箱或教学平台等方便学生随时下载查看。在上机实验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实验过程演示。在实验课后,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对实验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沟通,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课程的反馈。

  (三)丰富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标准对于普遍学生而言是促使他们自主学习最根本直接的驱动力,因此丰富考核标准能够更加直截了当地达到课程改革的效果。在注重理论课程闭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增加对上机实验考核以及课堂表现程度考核的比重,避免较为单一的考核标准难以真正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综合能力水平。一方面应着力提高上机实验所占权重(实验成绩单独计分情况下应提高上机实验学分),提升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应根据学生平时到课率、课堂互动情况以及实验作业完成程度综合得出平时成绩,以便培养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优化实验教学的外部条件

  1。任课教师进行定期的交流学习当前在我国能承担起《计量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十分有限,现有的教师虽然在计量经济理论上已经有所建树,但在实验教学方式方面仍有相互取经借鉴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的必要性,所以应当定期组织《计量经济学》任课教师各高校间互相走访交流经验并参加学术交流会,以提高我国《计量经济学》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加强计量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以壮大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团队。2。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学生适用实验教学课件由于教材内容琐碎复杂不易理解,所以教学课件对于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辅材料。教师在编制课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对课程理解程度,尽可能使课件内容既突出重难点又简明易懂。在实验教学课件中,应该详尽地突出实验具体操作步骤,发挥教学课件的清楚明了的指导作用,更有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的整体理解以及对实践内容的掌握。3。完善实验教学基础条件首先尽可能调整课程人数,实现小班授课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分成两个实验教室上课,尽可能缩减课堂人数,更方便学生观看示范教学演示的过程。其次,实验室计算机内应提前安装好Eviews等计量实验软件,可节省学生每次课前安装软件的时间用于实验操作。最后,计量实验过程中应保证计算机网络的畅通,以便学生搜集实验中所需的数据材料等。目前,《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应用性的学科性质也愈发彰显。对于《计量经济学》人才培养标准方面,既要求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又强调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所以《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十分关键。根据当前多数高校课程开展现状进行具体问题分析,并结合《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给出相应改革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对课程切实的改进,完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而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司书耀。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J]。教育研究,20xx(7)。

  [2]秦长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及小而精案例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xx(2)。

  [3]洪永森。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J]。经济研究,20xx(5)。

  [4]刘丽艳。计量经济学局限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xx(3)。

  [5]李恒,黄雯。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及其反思[J]。统计与决策,20xx(10)。

  [6]赵爱文。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xx(40)。

  [7]朱靖。网络环境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xx(2)。

  [8]刘晓平。《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_以青海大学为例[J]。社会科学教学。20xx(11)。

计量经济学论文12

  在1980年獲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曾指出:“计量经济学会逐渐成为经济学科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教育中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将计量经济学引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中,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推进作用,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创新和提高阶段,计量经济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重点课程之一,由于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也成为广大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因素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因素主要是针对高校中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在课堂教学设置中主要包括的因素有:第一,是针对计量经济学开课时间的设置;第二,由于高校中上课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也相对较少,在高校中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在高校中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具有合理性,导致教师讲课内容不具有优质性,这与计量经济学本身的教学内容复杂性有关,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与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种课程就对高校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高校中所学的基础内容,才能够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学习得更加扎实,在高校中应当优先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在开设经济学学科的同时,也直接将计量经济学开设进来,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由于高校中学科之间的开设不具有合理性,学生很难在课前进行预习,计量经济学由于没有积累相应的先修课程,不能够扎实掌握课程内容,使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难以开展。

  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的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就有李子奈,潘文卿编著的《计量经济学》,其课程开设时间是70课时;赵国庆编著的《计量经济学》,其开设时间是76课时。但是在实际课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就导致教学过程问题重重。而高校中课时不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对课程的要求是应用性教学,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是用来解决不同专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实际应用当中,如果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错误,导致研究毫无价值。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计量经济学在理论教授课程中,无法将实验课程引用到教学当中,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更好地提高课程的运用能力。

  (二)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包含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计量经济学学习是否具有兴趣,另外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高校中课程设置的原因,有的高校优先学习计量经济学,而对其他课程尚未开设;第二种是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由于文理分科而带来的学科之间的问题,由于经济类专业是综合性招生,既有理科学生也有文科学生,特别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讲,在高中阶段只是简单的接触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统计学,与研究相对深入的理科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经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理论推导过程,很多学生处于茫然不知所措之中,导致学生不能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处于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就与是否对计量经济分析具有兴趣有一定的关系,这与大学课堂教育的环境有关,很多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类学科,难度很大,并且不容易学习,很多学生感觉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不多,不愿意在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中下功夫。由于计量经济学需要运用到公式推导和数据模型,因此,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学习非常重要。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存在的不同之处,还要给学生分析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计量经济经济学的有用之处,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讲述计量经济学在以后的发展中具有哪些重要的应用空间。

  (三)教师因素

  教师方面存在的因素不但是指教师自身的因素,还具有一系列的外延因素,高校教师在授课之中会根据学校所具备的师资条件以及学生存在的综合素质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但是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会逐渐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我国将高等院校分为文科和理科为背景的院校,在理科院校中教師较注重于传授形式和理论推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院校不仅经济学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而在数学专业也相应地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很多学生对于相关应用软件完全不会使用,实证分析更加不会推导。而在文科院校中由于理科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没有基础性学习,计量经济学学习学也学不会的态度,很多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学习更多的是点到为止,而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完全是利用软件进行实证操作,导致学生只能够对数据进行机械性的运算,无法进行理论推导,更不知实体存在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在第一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着重介绍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目的,更要向学生强调计量经济学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实际模型解决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目标

  (一)合理布局培养方案

  如何制定理想的培养方案是计量经济学能否理想授课的主要因素,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当中,应当首先考虑计量经济学在何时能够对学生进行开课,要将学生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对先修课程的掌握情况考虑在内,只有学生首先修读先修课程之后,再开展计量经济学教育学习更能保证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因此,对于本科专业来讲在大三开设计量经济学学科相对合理。如果将课程开设在大四阶段,虽然先修课程能够学完,但由于大四面临着毕业,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考研和就业就会影响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研究生开设中级计量经济学学习,应当开设在研二阶段,这样对于中级宏观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都能够学习到位,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正确引导自身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保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质量。对于许多院校存在的计量经济学课室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授课当中会尽量缩减教学内容,使得教学体系不能够完整的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会精简化,有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到,而没有针对性的学习。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相对空洞化,对于所有理论不能完全的掌握,在运用中经常出现用错的现象,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计量经济学时可适当保证课程学习的完整性。

  (二)理论课实验课综合分配

  在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条件和时间上都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分块传授和分章传授,还应针对相应的知识点开设试验操作课程,并且对于应当引进案例的地方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这种课程教育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应用得到有效锻炼,也可以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巩固。但是学生一般对实验课兴趣相对浓厚,而对于理论课程就感觉相对乏味,但是由于计量经济学存在的困难性导致学生不愿意去动手进行实证研究,导致在实验课程学习当中传授理论知识相对较差,而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得计量经济学课时不够,在这种时间和技术设施不允许的条件下,计量经济学应当分为两个学期两门课程向学生传授知识,第一学期重点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学期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验进行综合运用。

  (三)互动式教学与专业化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学习当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课时内容以及教育方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将计量经济学内容学习到位,而我们所提到的互动式教学其实就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相互结合来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当理论课程讲授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所提到的案例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操作,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更能够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就必须亲自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估算、检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模型知识的运用和了解,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能够和老师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并改进教学方案,最终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好理论知识而且对实证研究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另外在互动式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专业化差异,利用互动式学习与专业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积极性,更快地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专业的大班讲授计量经济学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原因具有多面性,第一,由于向学生传授的基础课程不同;第二,专业线存在很大差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经济学专业和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掌握的程度相对较好,而其他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学习也相对困难。而对班级人数处理当中,以30人左右的小班设置较为合理,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实验学习和理论学习的讨论,课堂效果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1]于婷婷,乔鹏亮.应用型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钦州学院商学院为例[J].新西部(中旬刊),20xx(5):36-37.

  [2]张勇,向茜.问题驱动教学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xx(17):60.

  [3]王锋,陈权宝,吴从新,等.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的有效策略探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0xx,27(1):84-88.

  [4]支小军,刘永萍.关于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xx,23(3):52-54,58.

  基金项目:广东普通高校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20xxGXJK09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编号:GDJG20142304);20xx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李广析(1977,10-),女,汉族,广东梅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人资环方向、经济学方向)在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职称:广东金融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金融学。

  孔荫莹(1979,02-),男,汉族,籍贯:广东广州,博士,广东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职称: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统计、概率统计。

计量经济学论文13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 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 外出旅游成为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内旅游收入作为衡量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指标, 与国内旅游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公路里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对国内旅游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分析他们的定量关系, 构建了计量经济学模型, 给出了多种检验的详细过程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内旅游; 多元线性回归; 计量经济学;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发展与享受型消费, 旅游也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休闲方式。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国内旅游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8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xx年的34195.1亿元人民币, 发展速度惊人。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增加就业, 且旅游业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 能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 研究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的设定

  2.1 国内旅游人数 (X1)

  按照经济学理论, 并根据现实的市场情况我们可知, 当一个市场或行业中的消费人数不断增加, 消费人群的大量集聚, 这个行业的便会蓬勃发展, 收入也会不断增加。旅游业也是这样, 国内旅游人数不断增加, 国内旅游收入就会随之增长,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选择国内旅游人数 (X1) 作为解释变量。

  2.2 国内生产总值GDP (X2)

  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 也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GDP越高, 相对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越好, 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富裕, 从而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外才会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 即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消费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所以我们选择国内生产总值 (X2) 作为解释变量。

  2.3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X3)

  毫无疑问,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与国内旅游收入是成正比的, 旅游的人均花费反映了人们的支付能力, 人们的支付能力越强, 则人们的旅游花费便会越高, 从而国内旅游收入也会不断地增加。而国内人均旅游花费又分为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和农村居民人均旅游花费, 但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 在这里就仅选择国内旅游人均花费为解释变量。

  2.4 公路里程 (X4)

  交通便利与否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交通越便捷, 出行越方便, 则对游客们的吸引就越大,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很多家庭都更加倾向于自驾游, 所以在此选择公路里程作为国内旅游收入的影响因素。

  2.5 其他因素

  2.5.1 家庭财产:

  每个家庭的家庭财产的多少无疑会影响到家庭的旅游消费支出, 但由于家庭的财产数量很难取得数据, 不能够实际的度量, 故将其归为其他因素。

  2.5.2 消费观念:

  消费观念对人们的旅游消费支出也有很大的影响, 消费观念越前卫, 其在未来消费中住房、子女上学等的比重就越低, 而在旅游等其他享受消费上的比重就越高;消费保守的节俭型消费者在未来的消费主要还是住房和子女学业等, 而对精神享受方面的投入较少。

  2.5.3 偶然性的灾害: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偶然性的灾害会影响国内旅游收入, 如20xx年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导致的传染性的疾病使得20xx年的国内旅游消费收入较20xx相比明显的下降。这些因素由于数据搜集等原因不易度量, 故将其归为其他因素, 在本文中用随机扰动项u表示。

  基于以上分析, 初步建立模型为:

  3、数据的收集

  本文收集了我国1996-20xx年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相关数据。

  4、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用最小二乘法, 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可得估计结果如下:

  4.1 统计检验:

  拟合优度:R2=0.9980, 修正的可决系数为R2=0.9974, 说明模型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解释程度高达99.8%, 表明模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

  F检验:在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 F=1853.275, 大于临界值3.06, 其P值0.000000, 也明显小于α=0.05, 说明回归方程显着, 即“国内旅游人数”“国内生产总值”“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公路里程”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内旅游收入”有显着的影响。

  T检验: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 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国内旅游收入 (Y) 有显着影响。

  但由于变量X2、X4的符号为负, 就是说经济增长与交通的发展反而会使我国旅游收入减少, 这明显与理论分析和实践检验不符合, 表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现对其进行计量经济检验:

  4.2 计量经济检验

  多重共线性检验:由于选择的解释变量过多, 所以在进行模型估计前, 应对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以及分析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 利用COR命令进行相关系数检验, 得出相关系数矩阵如下:

  通过计算表明, 各解释变量都与被解释变量之间高度相关, 且解释变量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为了消除重共线性, 将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对Y、X1、X2、X3、X4分别取对数, 采用OLS法估计模型参数, 得出模型估计结果为:

  对双对数模型检验后发现模型中的两个解释变量还不满足t检验时的显着性水平, 同时还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所以需要对该模型进行改进, 在双对数模型中将解释变量X2与X4去除, 再用OLS法重新估计模型得到:

  4.3 统计意义检验:

  拟合优度:R2=0.9999, 说明模型对国内旅游收入的解释程度高达99.99%, 表明模型对样本拟合的非常好。

  F检验:在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 F=14864801, 其P值0.000000, 也明显小于α=0.05, 说明回归方程显着, 即“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人均花费”、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国内旅游收入”有显着的影响。

  T检验: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 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国内旅游收入 (Y) 有显着影响。

  4.4 经济意义的检验

  经检验, 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1%时, 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1.0005%;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每增加1%时, 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0.9986%.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均花费都与国内旅游收入成正相关关系, 符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

  4.5 计量经济学检验:

  (1) 自相关检验:给定显着性水平α=0.05下, 查DW表, 当n=20, k=2时, 得下限值dL=1.100, 上限值dU=1.537.

  因为DW统计量为1.4289, dL

  (2) 异方差检验。从White检验知n R2的P值明显大于0.05, 所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所以本文的最终模型估计结果为:

  该模型表示, 国内旅游人数每增加1%时, 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1.0005%;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每增加1%时, 国内旅游收入会增加0.9986%.

  5、结论与建议

  由于因素选择以及模型设定等问题, 通过计量分析可知国内旅游人数与国内旅游人均花费是影响我国国内旅游收入的最主要、最显着的因素, 并且二者均与国内旅游收入是成正相关的`, 所以为了提高国内旅游收入, 提出以下建议:

  5.1 国内旅游人数: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进行旅游消费, 我国旅游企业可以对旅游客源目标市场进行细分,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的产品线, 将旅游产品及其价格差异化, 来满足我国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同时, 旅游业需要不断地推出新的旅游产品, 如分时度假旅游、古村、古镇与古院落整体开发的旅游、会展与生态旅游等, 以此增强人们旅游的乐趣, 吸引更多的人进行旅游消费, 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5.2 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要增加国内旅游人均花费, 从根本上要提高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增加其可支配收入。在城镇居民中, 要提高并稳定城镇居民的收入来消除其消费预期悲观心理, 增强其对未来收益的信心, 来有效的刺激消费需求。对于广大的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村居民而言, 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的最主要的因素, 所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增加其消费的最重要的措施, 如鼓励农村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振兴乡镇企业来吸收剩余劳动力等来改善农民收入, 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 让人们敢于消费,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xx.

  [2]叶银丹。国旅内游收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 20xx (04) :98-99.

  [3]刘文斌。关于我国国内旅游消费支出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初步研究[J].经济师, 20xx (08) :275-276.

  [4]田力。四川旅游消费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xx.

  [5]李云鹏。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国内城镇居民旅游消费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xx (06) :55-5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

计量经济学论文14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现状与改革创新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思维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实际经济统计工作的需要,也阻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要针对当前的经济统计工作现状,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

  一、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为我国企业发展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和挑战,也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经济统计作为企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辅助手段,不仅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精准的信息和决策依据,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化活动内容,这就要求统计人员要不断优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的功能,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充分的完善。企业发展诈略的制定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经济统计人员设置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从而统计出更加精准、完整的数据内容,同时也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估,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经济统计的创新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企业经济统计现状。

  一是很多企业统计制度不健全。当前,很多企业都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统一的经济统计工作制度,使得企业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精准、完整的统一报表,统计台账和原始记录也比较凌乱,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发展战略和决策时也无法得到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同时,一些新兴的`企业也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壮大,在这些企业中,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建立起标准的企业统计制度,相应的统计部门与人员也没有进行标准的划分和合理的配置,统计报表也没有专业的统计人员进行报送,职员也没有按照相应的统计制度去开展统计工作,进行报表的计算和统计。

  二是企业经统计人员缺乏法制理念。在开展统计工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但是很多企业的统计人员都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在统计中常常会为了自身利益,制造一些虚假数据,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为了逃避税收而瞒报一些重要数据,严重影响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数据不仅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也会给统计工作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三是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目前,很多企业都没有重视起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人员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统计经验,企业也没有对相关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造成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和优化。而在开展实际工作时,由于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一直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运用的统计方法也难以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统计工作也难以顺利进行,导致企业统计信息不断弱化,也使得企业统计工作无法发挥最大限度的积极作用。

  四是企业统计工作手段缺乏创新性。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对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很多企业的统计手段都没有得到及时的优化,企业也没有为统计部门配备符合工作要求的办公设备,不仅使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也导致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直无法取得显着的提高。

  同时,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正确认识到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认为经济统计只是对一些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如数据报表的制作和填写等这种简单的统计工作,造成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常常缺乏真实和完整性,也有很多企业由于严重缺乏统计方面的人才,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统计部门,使得很多企业逐渐忽略了统计部门和开展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内容分析。

  (一)统计思维理念方面的创新。

  传统的统计理念早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的发展需求,因此,企业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开展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而我们也必须要正视经济统计工作中的种种问题,并分析总结出问题的成因,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使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统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还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工作规范,并要求统计人员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统计工作,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统计工作情况,建立其合理的奖惩机制,从而充分调动起统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多为职员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促进统计人员的全面发展,也确保统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

  统计内容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企业活动条件、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等方面的基本内容的补充和拓展,同时还要将一些已经过时的、没有实质价值的原始凭证,以及一些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取舍,同时还要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呈现出来,使统计人员的工作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将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充分反映出来。

  (三)统计功能和方法方面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完整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功能的创新,其功能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重要决策的制定提供更加精准的判断标准与评估数据,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分析功能的创新,主要是指企业经济统计人员能够利用先进的统计软件,以及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对企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而企业统计方法的创新则要求统计人员,要充分整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不断完善企业业务流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统计人员管理方面的创新。

  对于企业经济统计人员的管理,要不断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设置出能够被更多统计人员所接受和认可的管理机制,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同时也要为人员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从而使其能够及时的掌握最新的统计理念和手段,知识结构和统计水平也得到不断的优化和提高,同时也要给予统计人员更多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其自身的优势和潜力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倔,并探索和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统计手段。

  经济统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开展的经济统计工作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使得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也无法得到显着的提升。因此,统计人员必须要深入分析和总结不同阶段统计工作中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实行创新性统计,从而使经济统计工作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得到不断的提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东晟,李晓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xx,12(20):25-32.

  [2] 牟钟捷。探讨我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23(36):12-14.

  [3] 王小红。关于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探究[J].经济视野,20xx,15(21):77-78.

  [4] 林琳。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创新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xx,25(20):23-25.

计量经济学论文15

  空间计量经济学逐渐成为计量学的主流,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及其发展,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处理地理单元( 或由网络连接的个体) 之间空间相互作用效应的学科,它着力解决空间依赖与空间异质两大主题。空间依赖是某一空间单元与其他空间单元的功能性关系,是空间过程与空间( 行政区) 边界不一致的结果。空间异质是空间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它在模型中体现为异方差、因空间变化的系数等。

  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空间计量逐渐从边缘发展成为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主流,被广泛运用至各个社会科学方面,包括社会学、犯罪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最近研究尤其关注经济学领域,涉及的内容包括空间溢出、城市发展和组群经济、贸易和经济增长等。

  本文主要总结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涵义其发展过程,并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做了简要的预测。

  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1、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起源

  1979年,Paelinck和Klaassen出版了《空间计量经济学》,在《空间计量经济学》中,Paelinck和Klaassen全面论述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基本模型,从而标志着计量经济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空间计量经济学起源有两个。一个是可以追溯到地理学的定量革命,这一阶段的代表性著作是Berry和Marble(1968)《空间分析》,并且出现了一些著名学者经典的论文。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定量的地理学家开始研究空间模型的估计问题。第二个起源源于区域科学和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工作,他们把空间效应纳入到模型中。

  萌芽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莫兰指数(Moran's I)检验方法为主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本估计、模型的识别以及模型的识别检验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大量的学者关注模型的`识别和模型设定的检验,这一时期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模型设定检验的方法,比如Anselin(1984,1986)提出的非嵌套假设检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空间计量时空模型的初步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时空模型设定方面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空间似无关回归模型方面的研究。

  2、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迅速发展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这一时期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范式逐步正规化、严格化,尤其对模型估计量渐进性质的证明方面。这一阶段利用各种检验和估计方法对有限样本性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广泛应用的模拟实验方法也为有限样本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这一阶段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模型的设定方面,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模型设定形式,如空间误差分量模型。在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面的进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在计算速度上的技术改进,另一方面表现为其他估计方法的应用,如贝叶斯方法在空间计量模型中的应用、蒙特卡罗模型(MCMC)和吉布斯抽样在模型中的应用。在空间检验方法的研究方面新进展包括:考虑空间相关性与异方差同时存在情况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稳健形式的LM检验统计量,针对不同模型的莫兰指数统计检验方法的扩展等。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广泛应用于实证研究,各种统计、计量软件应运而生,已有的统计计量、软件都相继增加了对空间统计的软件包。

  进入21世纪后,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一种主流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认可。这一时期,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应用于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领域,而且被广泛应用到劳动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等传统领域。空间计量模型估计方法进一步深入。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设定也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入了成熟期,其标志是为了检验和诊断空间计量模型的各种误设情况进行的LM检验有了突出的进展。空间经济预测研究一直是空间计量研究较弱的领域,21世纪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代表性的研究是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预测研究。

  总而言之,这一阶段空间计量经济学发展迅速,在应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普遍地认可。这一时期,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杂志开始刊登关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论文,主流计量经济学教材增加了对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专门介绍的章节。空间计量经济学从边缘逐渐走向主流。

  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未来趋势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方面,空间计量经济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些不足之处是空间计量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空间经济学处理空间效应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空间权重矩阵来描述。然而,在目前的文献中,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几乎都是基于作者的主观判断,且没有一种固定的评判标准。因此,如何较为准确地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检验空间权重矩阵的有效性是空间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其二,非线性模型和限制因变量模型的空间效应设定。目前的文献大多关注了线性模型的空间效应问题,而较少涉及非线性模型或限制因变量模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比比皆是。这就需要学者们更多地考虑除线性以外的模型空间效应问题。

  其三,空间异质性和变结构模型的处理问题。已有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基本上是围绕空间相关性展开讨论的,而较少涉及空间异质性的处理方式。因此,空间异质性的类型、检验方法和处理手段将是空间计量经济学另一发展方向。

  其四,不同估计方法和模型设定的比较研究。目前的文献较少涉及不同方法和模型之间的比较研究,如GMM和ML两种方法的优劣、贝叶斯和非贝叶斯估计量之间的比较以及变系数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在处理空间异质性的优劣性比较等。此外,把贝叶斯引人空间计量经济学,也是未来需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

【计量经济学论文】相关文章:

计量经济学论文07-20

(精选)计量经济学论文14篇07-20

计量经济学论文15篇【热】07-20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11-06

关于教育论文的论文8篇11-06

英语的论文12-28

论文摘要与论文提纲怎么写10-12

论文的规范格式06-21

论文的写作格式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