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4-05-18 16:59:09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热]经济学毕业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济学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经济学毕业论文

经济学毕业论文1

  1 高校会计教学引入国际执业资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侨学院国际会计方向班教学实践为例

  2 会计稳健性与现金持有价值效应――基于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的经验证据

  3 谢霖先生银行会计思想研究――以中国银行初创期会计制度改革为例

  4 基于会计文化视角下的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5 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6 M区教育会计核算中心财务会计和预算管理结合问题研究

  7 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研究

  8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视角

  9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

  10 戴尔公司会计舞弊的案例分析

  11 营改增对企业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例

  1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对策研究

  13 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以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为例

  14 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5 ABC广播公司会计报表粉饰案例分析

  16 关于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研究

  17 所得税改革与企业盈余管理――基于会计―税收差异的实证研究

  18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会计应用状况研究

  19 会计公允价值计量若干问题浅析

  20 我国企业养老金的会计问题研究

  21 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会计稳健性

  22 管理会计工具在A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2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

  24 信息化环境下国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研究

  25 云计算环境下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26 推进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问题研究

  27 HX集团会计信息系统优化案例研究

  28 中美商誉会计处理比较研究――基于中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经济学院会计毕业论文题目二

  一、财务会计方向

  1、民营企业会计监督研究

  2、如何提升财务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

  3、浅谈如何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4、小型企事业单位会计监督

  5、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

  6、集团公司会计委派制研究

  7、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的探讨

  8、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9、浅析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10、对资产减值会计有关问题的思考

  11、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12、会计计量对企业会计收益的影响

  13、谈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14、谈如何做好一个出纳员

  15、商誉的计价与会计处理初探

  16、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17、论企业成本核算与分析

  18、关于强化会计监督的思考

  19、论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与对策

  20、浅谈会计诚信与职业道德

  21、浅析如何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22、试论虚假信息产生的原因及治理

  23、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成因及治理对策

  24、对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25、论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

  26、浅谈企业的诚信管理

  27、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初探

  28、新时期企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探析

  29、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探析

  30、或有事项会计处理浅析

经济学毕业论文2

  一、共享经济的本质

  五大发展理念中强调“共享”,强调让人人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共享一词铺天盖地地成为热词。似乎人人都明白共享就是共同分享,但个体怎样实现自己共享的那一份呢?

  (一)共享指向的是私人产品而不是公共产品

  我们在这里讲共享,共享经济是要针对私人产品去强调的新的经济组织模式。

  为什么是私人产品呢?或者我们应该先谈谈与人分享私人产品的必要性。私家车一般每天自己使用3~4 个小时,剩下的20 个小时如果把车租出去,就可以获得租金收益,获得闲置资源的收益。而使用者可以以远低于购买及维持成本的代价实现效用。所以,分享私人产品在根本上盘活了社会产品的存量,提高了资源的节约使用,实现效率。这才是今天我们强调共享经济的真正意义。

  (二)共享重视使用权对效用实现的积极作用

  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经济构成要素之原子不同,共享经济所处的信息文明,其构成要素是比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说传统经济由原子构成,其实是强调传统经济关系对实体经济组织的依赖,百货商店,饭店,图书馆,车站……这些实体店是传统交易实现的必要环节。这些实体店增加了人们交易的成本,还限制了人们消费行为发生的个性化需求或者说从心所欲的便捷性。在传统经济文明中,人们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性引导下,十分重视物品的占有权,通过占有,实现随心所欲的消费。

  换言之,传统经济中人们重视占有权的目的是保障个体效用方便化。随着互联网经济,信息文明的出现,人们的经济活动可以摆脱实体经济组织,各种各样的网上交易平台正在取代实体店,消费者越来越方便地实现了自己的效用:随时随地通过滴滴专车就可以出行,那还何必拥有私家车呢?所以,共享经济使人们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为理性指导,开始重视物的使用权,不必强求占有,只要可以实现效用。

  (三)占有成本越来越高的现象突显了使用权的优势

  在今天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的趋势下,物品的维持成本越来越高。如私家车各种税费,过路费,停车费,油费,保养维修费……如果这些都不算什么,那么在车辆限牌,要通过摇号才能占有一辆车,甚至这种占有没有永久性的城市,付出的占有成本就可以说是高昂了。所以,考虑占有的成本,生活的空间等现实问题的情况下,共享经济强调的重视使用权而非占有权才能获得扎实的社会基础。

  结合上述三点共享经济的特征,共享经济的本质就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或服务者,让他们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产品或服务。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金钱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通过租、借等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享经济是真正实现互助互利的新经济组织模式。

  二、社区发展的本质

  (一)社区成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润滑剂

  人类作为群居的生物,注定个体的力量是微小的,特别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模式,使个体的“原子化”状态增强。而另一方面,国家越来越强大,这个本来外在的裁判机制,权力大到可以改变法律结构,所以,国家在以集体利益为名,不断壮大的趋势下,如何控制它的强制力就成为个体不可完成的.议题。

  这就需要在公民个体自治与国家集体强制之间建立起一种中介机制——社区集体自治。把分散的个体集合起来,同时,又区别于国家的强制,实现的是成员之间的协商自治,对个体利益充分尊重,并代表个体与国家进一步协商对话,推进公共产品(服务)与个体的需求实现均衡。

  (二)社区发展要实现“有序的无政府状态”

  社区的发展,是要把个体组织起来,集合起来,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目的是要形成“有序的无政府状态”,即通过社区成员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实现无需政府机制直接干预的情况下,亦能实现社区的有序发展,提升社区居民整体福利。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实现社区自治,需要各方积极参与,社区就要发挥枢纽的作用,引导不同意见交锋,主持协商议事,社区事实上就要成为公民互助互利的实体组织模式。所以,共享经济与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应推动着社区沿着共享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去确定建设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三、共享经济下社区建设发展的五个方向

  (一)秩序型社区(理清社区与公民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这种资本的作用其实就是要让群体活动产生1+1>2 的合力,实现群体的潜在生产力。所以,社会资本的本质就是集体成员之间互信协作减少内耗的有秩序的“集体道德”状态。

  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加强社区秩序的建设,一个有力保障就是加强居民的参与,培养公民精神的自觉性,最终形成社区内生自律的秩序。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就是适合这个发展逻辑的现实路径。协商民主,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关注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的过程,充分表达各自利益,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产生公共政策或为公共决策提供依据。

  此外,还要加强社区工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建立社区居民和社区居委会相互支持的制度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社区归属感,自觉培育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人意识,主动关心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二)合作型社区(理清社区与政府的关系)

  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存在这样的现实,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的工作基本上是行政活动,这一事实使社区建设“行政化”趋势备受争议。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要如何走向自治,有必要就中国实际提出从“行政型”社区向“自治型”社区转型。

  这其中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行政型”社区将发挥主导作用。社区规划要靠行政力量来推动,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公民对政府的信赖在今后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依然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资本,所以,应积极通过行政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政府本身的积极改革也将使人民的信赖感增强,使行政引导社区发展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其次,在长期的政府机制调节下,市民社会发展滞后,使民众参与意识不足,集体理性事实上缺乏,难以自发地形成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

  第二,“自治型”社区是社区规划的未来,要通过融入更多的“社区自治”元素来成就这个目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工作者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热心,开展包括骨干培训、典型引导、专题研讨、专家咨询、媒体宣传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第三,合作型社区是“行政型”社区转变为“自治型”社区的过渡。合作型社区是指通过政府授权或购买服务,将原先由政府组织承担的社会职能交给社区内的自治组织。这种社区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中国特色社区建设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不断促进社区自治能力的提升。现阶段城市社区自治组织有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团体和文化体育类团体等多种形式。政府应按照物权原则保障社区自治组织实现社区公民对公共财产的自主管理。在城市社区造成一个各种公民自治组织既分工又合作的治理机制,创造条件提高社区公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率,建立和完善社区的民意表达与整合机制,提升社区公民的自治能力。

  (三)生态型社区(理清社区与未来的关系)

  绿色是发展的主题,生态型社区强调社区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避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干扰,即强调今天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作为代价。所以说,发展生态型社区是为子孙后代建设社区的意义。

  事实上,提倡社区绿色发展也不是新事物。但相比于之前传统经济关系中讲绿色发展,在共享经济下强调“绿色社区”则需要更新的理念。要通过让渡使用权,将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减少拥有,也减少生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自然而生。所以,共享经济下打造生态型社区,事实上是带动一种协作的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区。

  当然,生态型社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指在社区建立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培养壮大志愿者队伍,实现社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要特别强调:社区里的孩子是一支积极的力量。通过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影响社区已经被证明是一条环境教育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所以,在生态型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区应主动与社区中的中小学校积极互动,把建设生态社区与建设文明校园结合起来。

  (四)枢纽型社区(理清社区与资源的关系)

  生物进化成功的标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其实就是数量的扩大,范围的扩张。所以,流动性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动力。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的到来,数据流带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资源迅速流动。今天社区建设必须顺应资源流动性的需要,通过社区建设,促进和维护资源流动性的发展,千万不可成为资源顺畅流动的阻碍。

  而社区从来都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拥有庞大的社会网络,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聚集扩散的枢纽。所以,结合社区开放思想的深化,社区的枢纽带动力和连通性也将直接决定地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共享经济下枢纽型社区的建设事实上考验着社区承载资源的能力。如流动人口已经给社区医疗救助,垃圾处理,出租房管理等方面带来很大压力了,而目前打开小区围墙,扩大开放式小区亦会在业主公共财货产权保障方面产生新的问题。毫无疑问,社区只有在扩大开放的情境下才能更好地解决开放带来的问题,发挥社区的枢纽型组织作用,充当好社会稳定器的角色。

  (五)中介型社区(理清社区与市场的关系)

  共享经济是去中介化又再中介化的过程。去中介化,强调交易双方可以直接沟通,“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而再中介化,就需要新的平台“……直买网”这个平台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整合,社区事实上有着比网络更有利的条件。

  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将社区中有共享需要的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收集起来,并以某种形式公布出去并接受咨询,依托社区这个交易平台,人们可以基于位置就近供求技能和服务。从而在生活的小区,办公楼,咖啡厅等地方,大家通过社区这个平台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就近共享给别人,提高技能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知识的价值能够避免闲置和贬值。同样,需求者在社区中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找到专业的服务,节约时间,更能得到价格上的优惠。实现的是让成员实实在在地共享社区发展的成果和福利。

经济学毕业论文3

  随着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加快,产业经济也在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研究表明,区域物流与产业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中外合作办学产业经济学论文

  一、理论基础: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1.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根据波特的定义,潜在进入者是指希望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与之相竞争者的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开始扩招的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个突破,但随着近年来的扩招的放缓,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因此,新的进入者会与现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组织发生市场份额的竞争。

  2.替代威胁

  在波特看来替代威胁主要为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其他组织或者公司所生产的与现有组织或者企业生产的可以相互替代产品,从而导致与现有组织或企业形成竞争性的行为。在此,我们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之间的替代威胁界定为除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视频、境外高等教育的远程教学、国外机构在国内注册的教育培训机构等。

  3.买方议价能力

  在波特的模型中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为消费者、下游组织或者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来获得与其预期相应的较高的服务质量或产品,对行业中现有组织或者机构的营利产生影响的能力。在此,我们认为买方议价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或者家长期望的与交付学费相适应的服务和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等。

  4.卖方议价能力

  在波特模型中卖方议价能力指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即为行业中的上游组织或企业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来影响行业中现有组织或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的营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据此,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卖方议价能力是中外方办学机构利用其资源优势和独特性,对教育对象收取的服务价格(即学费)和提供的教育教学以及服务质量能力。

  5.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在波特模型中指的是行业中现有的各组织及企业为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能力。

  二、基于五力分析框架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我们来分析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稳定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正经历由规模的扩张向以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战略转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态度,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更是如此。如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办学目标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就会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同危机,如果这样,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与国内有关机构合作办学的诉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就会形成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的整体趋势来看,由于世界一流大学一直秉承历史传统和精英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在本地区进行办学,对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兴趣不大,国内的一流大学同样关注国内的优质生源,与境外的教育机构合作的兴趣也很低,因此,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以合作项目为主。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审核将越来越规范,条件将越来越高,因此,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幅度不会太大。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现有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合作项目为主,目前的竞争格局变化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坚持依法办学、突出公益性和鼓励引进优质资源等,新的具有强大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难以出现,因此,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潜在进入者威胁并不严峻。

  (二)替代威胁境外知名大学的教学视频

  远程教育模式和境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以及各种资格认证制度可能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构成替代威胁。一些国外大学通过远程教育方式来对国内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教学,以此来减轻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有的学生在国内的大学学习的同时,通过国外的免费视频教育教学资源来接受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例如,MIT就把本校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免费共享,可以实现在家里接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免费视频对学习者英语学习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的学习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外培训机构在国内进行的培训对于经济要求较高,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可能付出的经济代价更大,这些形式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其替代威胁并不强。

  (三)买方议价能力

  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广大考生和学习者的眼球,以此来招收更多的学习者参加学习。教育消费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和改善人生的过程。在信息处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决定文化教育市场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教育和办学的根本所在。由于高等教育不属于完全公共产品,其消费需要学习者自己进行购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成本需要由学习者进行分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学费进行明确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照国家有关政府定价的规定确定并公布;未经批准,不得增加项目或者提高标准。因此,对于买方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进行议价的空间可言,更多的可能是通过缴费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这就对办学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通过切实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学习者的关注,达到吸引更多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目的。在这方面,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因为拥有其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使自身具有了竞争优势。

  (四)卖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是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向学习者提供切合学习者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提高自身价格水平的能力。中外合作方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首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选择的教育内容,聚焦于当前社会上的热点,设置的专业和项目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最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和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当今以就业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机构选择,注重双方的影响力和实力。如2006年成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名校的选择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增色不少,使得其具有更鲜明的竞争优势。最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师资选择,注重引进世界优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面向全球选聘教师,80%为外籍教师;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引进国际优质教师资源为核心。正因为在教师引进、教育内容和合作机构的选择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做到了价值的提升,因而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五)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竞争的对手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由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须设立在国内,人们认为在国内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国外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感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而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也不低,因此,家庭有条件的家长可能更多考虑送孩子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另外就是国内的一些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开设的一些专业课聘请国外著名教师用英语授课,而学费相对要低得多,因此,也会给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快,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

  三、启示对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反思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环境和发展要素,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切实树立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

  为根本目的的国际化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不论基于何种考虑,最终都应落实到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者都应围绕质量提高,根据国际化教育的思路,在生源质量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以及质量监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如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高等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先进理念,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二)遵循共同治理的理念建构

  适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律的有效的治理结构。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但同时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入了包括外方教育机构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不同国内高等教育的一些特征。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和共赢的思路和理念,建构与之适应的共同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观与质量观

  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彻底的变革,跟上全球化的步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引入资金和先进的教育机制,了解、吸取国际上通行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等方面的经验,这是尽快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外方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和质量观,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提升其国际声誉、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途径。

  产业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二:白酒产业经济学论文

  1赤水河地域价值概况

  赤水河流域气候类型

  属中亚热带-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降水量大的特点。赤水河流域是目前世界上酿造名白酒最多的流域,赤水河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自然景观最美、革命历史最悠久的河流之一,是长江流域唯一没有筑坝并且污染较轻的干流,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全球意义,地位十分重要。

  2白酒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

  2.1白酒工业产值

  据初步统计,贵州赤水河流域白酒企业有1400家,白酒产能达到40万kL,其中酱香型白酒产能约30万kL,现行白酒产量占贵州省的85%以上;现有贵州茅台酒和仁怀、习水、金沙、七星关区、赤水等白酒产业园区,培育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白酒品牌。2012年,白酒业经济产值达319.89亿元,占流域GDP的53.3%,在白酒产业集聚区仁怀市这一比重高达65.4%,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2对人均GDP的贡献

  人均GDP是体现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准的综合指标。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评价和比较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2012年流域各县市统计年鉴统计(102个乡镇),流域内人均GDP为1.60万元,基本达到同期贵州省平均水平,但仅占全国平均水平(3.50万元)的45.7%。上游七星关、大方、金沙人均GDP为1.13万元;下游习水、赤水人均GDP仅1.09万元;中游仁怀、遵义、桐梓人均GDP达2.53万元,超过贵州省平均水平。作为白酒产业集聚区,中游是流域内经济发展最好区域,流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异,与白酒工业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2.3对产业结构影响

  流域国内生产总值为600.17亿元,三类产业产值结构比为14.2∶53.3∶32.5。其中,流域白酒产业占第二产业比重90%以上,基本接近第二产业值。第一产业较贵州省(12.7∶40.9∶46.4)高1.5%,较全国(10.0∶46.6∶43.4)高4.2%;第二产业已超过贵州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从不同区域来看,流域上游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较为贫困,产业结构比为30.1∶39.4∶30.5。中游因特殊的水质与气候环境,白酒酿造业发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效应显著,产业结构比为6.1∶63.1∶30.8。下游区随着赤水丹霞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比为14.8∶44.6∶40.6,但与全国相比仍有10年的差距。

  3白酒产业发展制约因素

  3.1流域水量逐年减小

  赤水河流域贵州境内设置有赤水河站(入境)、茅台站(中游)、赤水站(出境)3个水文站。根据监测数据,2009~2011年各个断面年平均流量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23.7%、34.6%和37.1%。急剧减少出现在2010~2011年。与2010年相比较,2011年入境赤水河站年平均流量减少13.7m3/s,减少34.9%;茅台站年平均流量减少30.1m3/s,减少36.9%;出境赤水站年平均流量减少80.1m3/s,减少39.0%。由此可看出,受降雨减少等因素影响,上游来水量在减少;但从茅台站开始水量减少幅度明显增大,茅台站到出境之间白酒工业取水对水量减少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3.2水质变差

  根据赤水河干流设置的8个水质监测,采用2012年平均水质数据(由贵州省环保厅提供),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各断面水质。赤水河流域贵州段COD值、氨氮、总磷均达到规定表水功能区划的水功能要求,但总磷存在严重超标现象,上游清水浦断面浓度最高,而随着河流流至茅台河段,总氮超标量呈减少趋势,这得益于河流自净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反映该河段总氮污染主要源于云南和四川。同时,贵州境内坡耕地比重大,垦殖率高,施用的化肥部分顺坡而下进入了赤水河,可能致使水体大部分总氮超标。

  3.3白酒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

  根据全省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到2015年底,白酒产量要达到80万kL,赤水河流域为白酒业发展的主要区域,届时从赤水河年取水量将达3200万t,新增废水2560万t;即使污水100%达标排放,到2015年也将新增排放COD2560t、氨氮384t;2020年将排放COD4320t、氨氮648t,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非常惊人。到2020年,白酒产量规划达到135万kL,从赤水河年取水量为5400万t,产生废水4320万t。赤水河白酒工业生产用水高峰时间集中在每年8~10月,也就意味着到2020年在平均流量不减少的情况下,在这3个月,赤水河流量的1/3要被取走。水量减少导致水环境容量急减,而污染物排放增加,流域水质必定超标,水环境必将遭受严重污染。

  4可持续发展方式与布局

  4.1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排污空间

  水质水量作为赤水河白酒工业发展的基础,是白酒产量和品质的保障。应加强流域水资源支配和管理,限定不同河段取水口位置和数量,推行取水收费制度;在保障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下,划定流量安全阈值作为红线,合理分配取水量及安排取水时段;加强白酒工业污染物排放管理,规范排污口位置、数量,实行区域管理责任制;推行污染物排放空间权限管理与控制监管,根据不同河段水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容量、污染状况,推算出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将其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污权空间,并分配到流域内各县(市、区),再分配到辖区各企业,形成流域整体-区域-企业一体化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模式。同时,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取水收费和排污权交易收益可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补偿。

  4.2发展白酒关联产业,延长产业链

  赤水河流域以贵州茅台为领导品牌的优质酱香型白酒,在国内外赢得美誉,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总体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链短,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缺失白酒产区的文化,极易受突发性事件或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依托白酒工业园区、旅游园区、农业园区等工程建设,将白酒产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实现三产业联动,以白酒产业激活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旅游产业促进白酒产业的内生循环,大幅拉动当地的整体经济水平。在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健康酒的背景下,赋予不同白酒以鲜明的品质特色和文化个性,使白酒成为生态、文化、服务等产业价值的重要载体。

  4.3合理整合生产要素,构建白酒产业集群

  以国酒茅台为龙头,带动习酒、金沙回沙酒、茅台迎宾酒等系列优质白酒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参股控股、重组等多种方式,整合流域内白酒企业,培育一批重点品牌和核心企业,带动酱香型白酒的全面发展,形成高中低档产品并举、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仁怀国家名优白酒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习水白酒工业园等园区基础上,带动与白酒产业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包装、运输、物流、商贸、金融服务等上下游企业,形成强大配套能力,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4.4流域整体产业发展布局

  在上游区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农业,保护生态环境。上游区农业生产仍然是当地95.5%的农业人口维持生计的基础,结合该区域的条件,应大力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如毕节核桃在省内外一直享有盛名,曾被评选为2008年奥运会推荐果品,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可在坡耕地中实施林草间种、林粮间种、粮草间种等措施及丰产配套技术,逐渐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水土流失现状。中游区打造国酒生产基地,做大做强优质白酒产业。可根据茅台镇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生物群落资源,以茅台镇-二合镇-合马镇为中心,统一土地利用规划,有序的将该区逐渐发展成以贵州茅台酒经济为龙头的酒业特殊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下游区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区内中生物化石桫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最为完整,丹霞地貌非常壮观,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应科学安排游客数量,合理设计旅游线路,开展科普、探险体验等高品质旅游,确保自然遗迹的保护。

经济学毕业论文4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太阳能建筑的面积日趋增大,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也是当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生长点。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推进建筑节能,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国家发展的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并引导我国建筑业与建筑技术随同世界大潮流迅速前进,太阳能建筑的节能具有很好的前景,大有可为。

  我国地域宽广,房屋建筑规模巨大,约有一半建筑位于北方"三北"地区,由于气候原因,每年约有4- 6个月的采暖期,该地区规定设置集中采暖系统,以往习惯称之为集中采暖地区。中部地区(冬冷夏热地区),即长江流域地区,虽然冬季平均气温高于0℃,但相对湿度较高,冬季湿冷,而夏季又酷热。该地区属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长江上游在内,涉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180万k平方米,人口近4 亿。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40%,人均产值及人均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往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该地区一般城镇住宅围护结构无保温措施,也不设置采暖设施,因此冬夏季室内热环境条件相当差。南方属于亚热带气候,夏季气候炎热,降温则是主要解决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集中采暖地区城镇住宅围护结构保温、气密性较差,供热系统效率较低,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要高得多。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建房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每年全国建成城镇住宅2 亿平方米以上,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建筑热环境的舒适性要求愈趋迫切,中部地区冬季采暖势在必行,各地"空调热"也日渐高涨。所以,如何尽量利用太阳能、合理建筑设计,对北方集中采暖地区可以减少采暖、空调能耗;而对于中部及南部地区,改善室内热环境条件,达到低水平的室内舒适参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国从80 年代起,对城镇多层住宅应用被动太阳能进行采暖及降温技术已有研究,先后在石家庄、滩纺及杭州等处建成了试点建筑,较好的改善了室内热环境条件。当时的技术路线是由热工外算开始,进而建造示范建筑以验证效果。国外从70年代初期起,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进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应用动态模拟计算,进行建筑热工参数计算分析,进而可以预测室内环境参数,获得应用被动太阳能的最佳建筑设计方案,同时也建设示范建筑以验证软件的可信性。这类从合理建筑及热工设计着手,在增加有限的建设投资下,尽量利用被动太阳能来达到低水平的室内冬夏热环境条件的住宅,这里称为"节能住宅"。

  一、各种参数对空温的影响

  为了进行参数研究,首先确定了一个基础方案,即对条状住宅建筑模型,取其南向主立面外窗的窗墙比为30.3%,单层窗,外墙与屋面传热系数均为0.83w/平方米,换气次数为1.1次h,不考虑内部蓄热量。在进行参数分析时,固定其他参数,仅变化一个参数来分析对室温的影响。

  1. 内部蓄热量

  蓄热量会影响室温,特别是对最高室温有影响。冬季,内部蓄热量会使月最高温度降低,而使月最低温度升高,至于月平均温度,则略有升高。显然,内部蓄热量可以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条件。对夏季来说,蓄热量同样也降低了月最高温度及升高了月最低温度,而月平均温度则无多大影响。当建筑模型中一个住户内蓄热量相当于100平方米、200mm厚混凝土墙时,可使八月份住宅最高温度下降3c左右,可使一月份住宅最低温度升高2.8℃,这将对室内热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2. 换气次数

  可以预见,增加换气次数会使冬季室内热环境变差,但能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对夏季来说,换气次数由1.1次h增加到10次h,可使八月份月最高温度降低4.4℃、月平均温度下降4.8℃,月最低温度下降7.8℃。显然,冬季换气次数越低越好,如果园护结构、门窗密闭性好,换气次数可以降低到1.5次/h,此时与1.1次h相比,室温可提高2-3℃,

  3. 增强夜间通风

  降低夏季室温的一个措施是增强夜间通风,计算了三种方案,一是全天以1. 1次/h换气,第二种方案全天以10次/hh换气,第三种方案则采取白天(早6一晚2l时)1.1次h换气,夜间(晚21一晨6时)加强通风至10次h.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内部蓄热量较大时,第三方案与第一方案相比,月最高温度下降3.7℃,月平均温度下降5.2℃,而月最低温度下降达7.7℃。可见增强夜间通风对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是十分奏效的。

  4. 南窗面积

  窗户开启面积既与热损失量有关,也与通过窗户玻璃进入室内的`太阳得热量有关。太阳辐射得热量与窗户朝向有密切的关系,相比之下热损失与朝向的关系就不那么密切了。这里分析南向窗户面积对室温的影响。计算三种不同的窗墙比,它们分别是9.3%、30.3%及60.5%。冬季工况计算表明,窗墙比由19.3%增大至60.5%后,一月份最高温度升高3.6℃,平均温度升高2.7℃,而最低温度提高2.5℃的夏季来说,月最高温度、月平均温度及月最低温度分别要提高1.6℃、0.9℃及0.4℃。

  由此可见,南向窗墙比大且具有较大内部蓄热量时,可以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条件;至于夏季,南向窗户面积增大会提高一点室温,使室内热环境条件略为变差-点。

  5. 主立面朝向

  主立面朝向不仅对冬季有影响,而且对夏季也有影响。主立面朝东及朝西时室温相同,与主立面朝南及朝北相比,室内热环境条件都要来得差。对于冬季来说,主立面朝南为最佳。

  6. 水平遮阳板伸出长度

  夏季除了采用加大通风量来降低室温外,另一条途径是在窗户上方设置遮阳板,以减少太阳入射量。计算了不同伸出长度(水平方向)一月及八月份室温情况。由计算可以得出,水平遮阳板对夏季有明显改善室内热环境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同时也使冬季室内热环境变差。夏季时,水平遮阳板的伸出长度由0,0.4,0.9及1.5m变化时月平均温度可分别降低1.0,2.0及2.2℃,但冬季却也相应降低了月平均温度0.2,0.7及 2.2℃。

  7. 窗户的层数

  增加窗户层数将减少热损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太阳得热量。采用单层宙及双层宙作计算比较,发现双层窗对冬季室温略有改善(一月份平均室温增加0.9℃),但同样使夏季室温略有变差(八月份平均室温升高0.7℃)。

  8. 外墙、屋面外表面颜色

  外墙、屋面外表面涂成白色会有助于降低夏季室温。进行二种方案比较计算,一种采用吸收率为0.8的深色外表面,另一种吸收率为浅色外表面。计算结果表明,浅色表面可使夏季室内热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同时也使冬季情况变差。在二方案中外墙及屋面传热系数均采取0.83w平方米,八月份平均室温可降低2℃,但一月份平均室温也降低了1.3℃。外墙与屋面保温越好,这种影响将越小。

  9. 外墙与屋面热工设计

  采用三种方案进行比较计算。

  第一方案为外墙与屋面的传热系数及均为0.83w/ (℃。m),

  第二方案外墙K=0.83w/(℃。m),屋面K=0.28w/(℃。m),

  第三方案外墙与屋面K值均为0.28w/(℃。平方米)。

  由计算可以看出,屋面保温对降低夏季顶层室温的影响尤其大,第二方案与第一方案相比,八月份月最高温度下降7℃,平均温度下降0.4℃,但月最低温度上升了 6℃。从冬季情况看,保温改善有利于室温提高,第三方案与第一方案相比,一月份平均室温升高1.1℃,5最低温度升高了2.4℃,但月最高温度有所下降 (5℃)。顶层天花板表面温度受屋面保温影响甚大,对于屋面有很好保温的场合K=0.28w/(℃。m3),在年最热日下午14时,天花板内表面温度仅只比室温高0.5℃,但K=0.83w/(℃。m)的屋面来说,要高出3.8℃。如果采用外墙及=0.74w/(℃。m),屋面X=0.63w/ (℃。m),并具有较大的内部莆热量,应用双层窗,加强夜间通风(晚21时至凌晨6时,换气次数为10次/h),此时最热日下午14时室温为37.2℃,天花板内表面温度只有33.6℃,室内热环境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二、节能住宅设计原则

  根据以上参数研究,提出如下设计原则:

  1. 冬季换气次数应该尽可能低,而夏季则尽可能高。

  2. 如果具有较大的内部蓄热量,对夏季来说,较好的方案是白天(早6时至晚2l时)维持较低的换气次数,面夜间(晚2l时至晨6时)宜加强通风增加换气次数。

  3. 内部蓄热量对冬、夏季来说均能减少室温的波动幅度,即降低最高温度,升高最低温度,但对平均温度影响甚小,总的来说,内部首热量能改善室内热环境。

  4. 采用水平遮阳板来降低夏季室温并不是好的措施,因为它同时较冬季室内效环境变差,除非遮阳板在冬季时可以移开

  5. 尽管外墙、屋面外表面涂以浅色可以降低夏季室温,但同时也降低了冬季室温,因面不推荐这种做法。

  6. 采取南立面大比例的窗墙比,并设计成具有较大内部蓄热量境,对夏季稍为不利。

  7. 主立面窗户朝南为最佳,朝东及朝西效果最差。

  8. 窗户、外墙及屋面保温能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特别是屋面保温可以明显地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

  三、几个推荐的节能住宅方案

  被动太阳能(房)节能住宅方案:

  参数研究优化计算了北京地区应用被动太阳能采暖的可能性,即研究了是否可能在不设置采暖设备时月平均室温达到16℃。计算结果表明是可能的,其建筑设计参数如下:

  1. 南立面宙墙比60.5%。

  2. 具有较大内部蓄热量,相当于户(建筑面积73.1平方米)具有200mm厚混凝土墙体的苦热量。

  3. 双层窗。

  4. 外墙与屋面的传热系数K=0.28w/(℃。平方米)。

  5. 冬季换气次数0.5次/h,夏季早6一晚21时换气次数1.1次/h,晚21次/h。

  四、节能住宅方案设计原则

  由参数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设计原则:

  1. 冬季换气次数宜低(v=0.8次/h),夏季换气次数宜高(v=20次h)(借助于打开宙户利用自然穿堂风)。

  2. 从防止出现结露危险性观点来看,冬季换气次数至少保持0.8次h。

  3. 增加内部蓄热量可使室内温度被动减弱,使夏季及冬季的最高温度下降,使最低温度升高,不过,内部蓄热量对平均温度的影响甚微。总之,内部蓄热量可以使室内热环境条件得到改善。

  4. 与较小的南向窗户相比,加大南向窗户面积,并配以相对较高的内部蓄热量,可以较好的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条件。这种做法只是稍微使夏季室内热环境条件变差。

  5. 选择建筑南向主立面为最佳,而主立面东向或西向为最差。

  6. 南向窗户上部的水平遮阳板对改善夏季室内环境的作用不明显,除非在冬季时可以移开。

  7. 为了避免冬季卧室及起居室出现结露,在安排厨房、浴室、厕所位置时要注意与主要使用房间的隔断,并合理利用穿堂风,最好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太阳能建筑的节能具有很好的前景,大有可为。但是在其发展阶段,资金投入是一个主要的障碍。太阳能建筑的长远发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简单来说就是要作到"分担投入、共享收益"。

  所谓"分担投入"就是要从多个渠道解决太阳能建筑节能所需要的前期投入。比如建筑业主承担主要部分,专业化的节能改造公司承担一部分,政府支持的低息银行贷款一部分,这样可以促进太阳能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

经济学毕业论文5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房地产事业快速发展,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很多问题暴漏出来,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并未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而是采用以前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也不能为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发展提供动力。结合此种情况,笔者在充分调查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现状、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经过总结、归纳,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与心得,对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为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房地产发展;工程项目;经济管理

  1.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意义

  房地产建筑工程是在房地产建设的时,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委托业主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对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再请总承包对分包商以及供应商之间的管理和协调。也有同一家公司进行房地产设计同时进行施工工作的情况。合同招标签订,总承包商负责设计施工,选择适当的设计公司或自行设计。

  在房地产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中,经济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内容。而在经济管理中主要是开源与节流。节流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其重要的组成块就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经济成本控制,主要是指自主控制,通过设计,投标,现场施工等方面将成本降低,达到节流的目的。因此房地产工程项目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项目在进行建设的时候,经济管理并未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而是采用以前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为房地产工程项目的发展提供动力,诸多经济问题被提上议程。所以探讨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对房地产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改进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措施及相关创新性意见

  2.1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

  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经济管理工作人员来完成的,提高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与水平,定期不定期的对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专业知识以及技巧性培训,并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培训以及法律相关讲座,提高在职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对于刚刚入职的新晋管理人员,也应设置岗前培训。在日常的管理中,深入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规程和制度,用以约束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规范。安排相关人员普及法律知识,让工作人员了解熟知掌握,将其结合到平日工作里。

  2.2完善房地产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房地产市场尚在发展,各项法律、法规需要逐步地建立和完善,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一套基于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法律体系,以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合法运行。

  房地产行业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因此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有房地产法律、法规条件下,住房业主尚未获得法律方面的确认和保护。应出台相关的'法规,促进相关法律的出台。这些法律、法规将房地产开发、建设、交易纳入到经济管理中,提高房地产行业稳定性,确保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经济管理得以实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3创新性,长期性规划房地产发展

  市场经济下政策时常改变,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明确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长远规划,制定连续性政策和管理目标,满足广大居民的住房需求,缓解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实际居住需求和城镇化建设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和谐、稳定、有序发展。以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科学实现房地产管理的短期发展目标,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控制一些,如炒房、囤房等扰乱房地产市场,破坏社会经济体制的违法行为,使房地产行业能够健康有序的不断发展,为国家社会进步提供动力。

  2.4合理控制房地产工程建设成本

  控制房地产工程建设成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规划设计阶段可以根据工程体量,合理降低工程类别,有些项目,按总的体量必须是一类工程,但可以根据单体体量,降到三类工程,降低总预算造价5%~6%。在工程结构选择中,根据工程高度和体量,如高层,选择纯框架结构,别墅类工程应考虑使用功能的舒适度,多选择异型剪力墙结构。设计中的主材料经济成本控制也需要进行控制,主要是单位面积的钢筋和混凝土含量控制,高层标准层,钢筋含量控制到48kg/m2(抗震级别7级地区),混凝土控制到0.37m3/m2以下。装饰装修方面,尽量减少异型和线条的混凝土结构,若工程品质需要,可在后期用保温材料或预制构件替代。设计图纸中亦不得出现制定品牌的材料和设备,同时慎重选择新材料和新工艺。

  在招投标方面,选择当地有实力的3家以上施工单位公开公正招标,有效降低工程总成本,同时能保证工程质量、安全及进度。以固定总价为优。中标后进行分包,材料采购,做到货比三家,同质低价中标。最后抓好合同管理,减少工程索赔工程现场方面,共同控制经济成本,加强甲供材料的现场管理,合理堆放,减少搬运及损耗,控制工程进度款和结算款的支付节点,加强工程预算与实际工程的比对,及时跟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施工阶段的过程控制和管理是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物资采购方面,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建立区域性的合作商。定制相关建材产品,促进物资标准化。并在严抓工期,使项目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5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房地产经济管理

  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并不是单独孤立的,只有各部门协调工作才能够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多部门联动,相关部门如项目工程部(现场代表、预算、工程经理),建设单位总负责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设计变更和签证的程序和权限要严格把控,加强图纸审查的力度和技术专业性,规避后期签证与返工,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解决经济管理问题,认真做好经济管理,提高管理体系以及经济管理水平,促使各项管理工作得以确切落实。因此,应正确认识政府部门在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职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便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相关管理机制,以促进房地产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6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制度

  我国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制度虽已较为完善,但还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认真核算投资总额,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投资总额进行施工。制作出资金流量表,交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并载入相应档案,为政府制定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依据。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开发的成本,增强房地产项目负责人的成本控制意识,使开支得到有效的节约,通过分析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在房地产项目施工中真正将相关制度落实。

  3.结语

  房地产项目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现阶段发展要求,需要结合基本国情,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弥补经济管理模式不足,同时有效的促进房地产项目的快速发展。总而言之,房地产发展需要全面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健全经济管理制度,构建长期发展政策。本文在充分调查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现状,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房地产经济管理提出一些建议,为房地产工程项目经济管理创新提供借鉴,希望能对我国的房地产经济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使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辉,陈晖.浅谈房地产开发工程项目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xx(04).

  [2]胡运佳.关于房地产经济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xx(14).

  [3]刘辉.中小房地产企业房产项目管理[D].西南交通大学.20xx.

经济学毕业论文6

  摘要: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有重要影响。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农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本文主要对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管理问题;探讨对策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不断加强,并且投入也逐年加大。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探讨,内容如下。

  2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进步。诸如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济结构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了许多制约。特别是经济管理活动中执行力差,管理体制存在不足等现象。这些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整体概念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全面进步[1]。

  2.2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水平有限

  对于农村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才,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改革中,农业经济管理者水平有限,专业知识不高且缺乏培训,导致他们在观念上存在偏差,认识不到农业经济对于国家主体经济的重要作用,再加上本身的执行能力较差,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经验等客观因素,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2]。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3.1管理理念日趋现代化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必将替代保守落后的管理模式。当前,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将越来越注重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3.2管理模式日趋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科技的进步[3]。

  4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

  4.1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是国家对于实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真正实现国家惠民政策的根本保障。首先,农民对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期待值较高,但由于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不足,导致了很多制约经济进步的现象。所以,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就要整合和优化农村农业资源。其次,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实现民主管理的自律机制是十分有效法方法。对于一些普通事务,可以由集体讨论决定,而较重要的事务,由重要决策部门如监事会来决定,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充分整合各项资源[4]。

  4.2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在发展农业经济时,不但需要改革创新,还必须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实现专业的集体合作是有效的发展模式。首先,这符合我国对于保证土地归属问题的政策规定,还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再次,这也符合农民的自身意愿,从而实现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4.3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引进或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强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培训,不断更新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并根据每个人的自身能力进行针对性辅导,使其成为具备农业经济管理高水平的人才,发挥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强化科学技术的支撑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发展农业经济产业过程中,重视科技的推广和运用,加强对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布局等进行指导。不但可以有效实行对于农业经济的科学管理,而且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产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收益[5]。

  4.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首先,要寻找一个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实际发展农业经济管理是,需要顺民意,尊重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从而更好的指导农业经济管理建设的工作。

  5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重视人才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并且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在新时期整体经济引导下,重点关注现代化的农村农业建设,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艳丽.新疆扶贫开发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xx.

  [2]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xx.

  [3]卢金玲.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与企业,20xx(17).

  [4]王中.高端特色品牌农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xx.

  [5]何平均.中国农业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xx.

经济学毕业论文7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 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延伸阅读:

  双学位毕业论文流程

  一、准备阶段

  1、确定论文题目:9月15日

  2、确定指导老师:国庆前,师生见面,互留联系方式。

  3、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大量地阅读参考资料,完成

  ①《毕业论文任务书》(附件1):上交的时候双面打印

  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附件2)

  ③毕业论文大纲(附件3):不需要上交,给指导老师看

  二、写作阶段

  1、初稿与审阅:指导老师通过论文大纲后,在老师指导下,开始撰写论文,通过不同方式(邮件等)送指导教师反复审阅,经过初稿、二稿、三稿以及检测后(检测总相似比不能超过30%),最后形成定稿和检测结果,

  2、定稿与评分:定稿(要求统一样式的彩色封面),指导老师在成绩评定表上给出评语和评分,再返还给学生;学生装订定稿,定稿包括封面、正文和成绩评定表

  三、答辩阶段

  3、年底论文答辩:答辩前公布答辩小组名单,学生答辩时上交答辩小组四本定稿(其中一本为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评分的彩色封面定稿,另三本黑白封面定稿)和档案袋;

  4、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学生自述8-10分钟左右,回答问题10-15分钟左右;答辩小组经过汇总和讨论,在成绩评定表上给出评语和评分,给出总成绩;其中指导教师评分占60%,答辩评分占40%。

  5、材料整理归档:本小组的档案袋(放有论文指导书、开题报告、检测结果和论文定稿)和论文成绩;提交本小组的《毕业论文赋分表》等过程资料

经济学毕业论文8

  摘要:介绍了建筑节能所带来的益处,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对建筑节能投资与成本进行计算,对节能建筑设计与未节能建筑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年费用计算法及现值计算法,对建筑投资经济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节能行业,新型材料,成本,节能率

  0引言

  节能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调之一,节能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而需要做好长期准备,据调查研究发现,1/3以上的二氧化碳都是由于建筑技能不到位导致的,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如何实现节能减排,保证建筑投资合理就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1建筑节能所带来的益处

  建筑节能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业追求重点,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随着建筑节能的应用,在五年内至少可以节省9950万t煤炭,同时也可以减少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国家对节能减排的要求[1]。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建筑行业也因此不断发展,再加上建筑行业是对劳动力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所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得以解决,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建筑节能行业的带动下,至少可以为300多万劳动人口解决就业问题,城市化进程也会随之实现。另外,在研究中发现,在建筑节能行业不断发展的今天,与之相关的产业也会发展起来,尤其是金属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等都会呈现快速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需要使用大量材料与设备,这样一来就会带动这些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建筑节能行业的发展,饮食业也会发展起来,其原因在于众多的施工人员在施工期间需要在工地附近就餐。由此可见,建筑节能行业的出现将给各行各业发展带来好处,更可以有效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因此,应加大对该行业的重视。

  2建筑节能投资与成本估算

  现代建筑注重节能就需要在施工中使用大量的节能材料,而节能材料属于新型材料,造价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一来就提升了建筑工程投入比重,但这只是前期投入较大,从长远角度讲,节能材料在建筑建设中的应用则可以有效减少投入,如电能消耗较少,电费支出降低,同时也可以控制消耗的增多[2]。由于节能材料具有多种优点,是否可以强制在建筑设计中使用节能材料就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基于此,文章将对节能建筑设计与未节能建筑设计进行研究:某建筑为办公建筑,其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共8层,每层楼高3m,需要应用材料的部分为建筑内外表面、屋面等部分,在计算节能率的过程中按照以下公式进行:n=1-P/P0。其中,P为建筑年实际消耗能力;P0为建筑年基础能耗。由于在本次研究中以对比的方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首先,分析的是没有采用节能设计的建筑投资与成本投入。在该建筑设计中应用了3.5cm厚度的水泥涂刷屋面,每平方米的成本为42元,该建筑屋面面积为440m2,所以,屋面的投资成本为42×440=18480元;建筑外墙为采用保温设计,成本投入相对较少,建筑门窗材质均为常规铝合金,此类投资忽略不计。因该建筑总面积为2900m2,因此,该建筑每平方米的投资约为6.3元。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地区进入夏季以后,天气较为炎热,需要通过空调实现降温,每年空调每平方米的耗电量约40kWh,按照以上公式计算,可以得知该建筑的节能率低于国际节能标准,由此可以看出,该建筑不符合现代节能要求[3]。其次,利用节能材料的建筑结构设计。建筑外墙面积为2240m2,为做好节能设计,在屋面板与墙面设计中分别应用了4cm与2cm左右厚的挤塑聚苯板,其价格分别为14元/m2与7元/m2,门窗为常规铝合金,同时还应用了外保护细石混凝土与耐碱布,它们的价格分别为每平方米35元与38元。通过进一步计算可以发现,该建筑在使用了节能材料以后,投资成本为(14+35)×440+(7+38)×2240=122360元,每平方米的投资总量为42.19元。通过节能率计算公式得知,该建筑的节能率超过50%。再者,为进一步提升建筑的节能率,强化结构改造,使建筑更好的满足实际需求,还可以适当提升屋面板与墙面节能材料的厚度,将原来的4cm与2cm提升到后来的5cm与4cm,两者的价格分别为17.5元与14元,门窗材质、外保护细石混凝土以及外网保护耐碱布价格等与以上相同,通过计算可以发现,经过改造后的建筑总体投入有所增加,尽管这样一来会再次提升建筑造价成本,但通过分析该建筑每年每平方米空调耗电量可以发现,要比未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少11kWh左右。最后,在研究中对第三种方案进行了改造,主要是对门窗的热工指标进行了改造,同时使用了断桥铝,强化了门窗的传热系数,经过改造以后,建筑的节能率上升到69%,总体造价成本也有所提升。这是应用大量节能材料的必然结果。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得知,尽管在节能建筑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使用的材料相对环保与节能,所以相信在后期使用中并不会花费太多资金。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建筑投资经济情况。

  3建筑投资经济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建筑投资经济情况,文章主要通过年费用计算法与现值计算法分析与研究建筑的经济状况,具体如下。

  3.1年费用计算法

  年费用计算法也是现代建筑投资经济分析中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计算方法是将建筑建设之初的投入按照建筑使用寿命的长短进行计算的,其中包括建筑的维护费用等。假设一个建筑的使用年限为20年,电费为0.5元/kWh,房屋贷款比例为55,通胀率为2%,那么在本次研究中未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每年每平方米的年费用约为28元,而利用节能材料的建筑每年每平方米费用约为19元,由于节能材料使用的越多,在建筑后期使用中所需要的投入就越少,所以这样一来,每年至少节省下来的资金约为26100元。虽然在计算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电费价格的'变化,但无论电费怎样变化,节能建筑20年内所消耗的资金一定要比未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少很多[4]。由此可见,从长远角度讲,节能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有一定好处,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还能有效减少住户资金投入。

  3.2现值计算法

  所谓的现值计算法实际上就是根据项目在使用期间内会产生的维护成本等折算成现值,然后加上建筑项目初期投入,这样就形成了现值。通过分析现值的大小就可以了解到哪种建设方案合理,一般来讲,现值越小,意味着该方案越经济。根据以上要求分别计算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与未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现值,通过计算得知,没有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在20年内的现值约为360元,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在20年内的现值约为224元,更多的节能材料的运用可以进一步降低建设现值。由此可见,建筑节能材料的应用从长期角度讲好处众多,因此,应重视建筑节能材料的运用。

  4结语

  虽然使用节能材料,建筑初期所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多,但从长远角度看,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综合效果要比未使用节能材料的建筑好很多。尤其是在节能环保备受重视的今天,节能材料更是现代建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应加大对节能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占松林,孙金颖,刘长滨,等.建筑节能投资的综合效益分析[J].建筑经济,20xx(4):97-99.

  [2]罗振宇.建筑节能与投资经济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xx(S1):10-13.

  [3]王玉.建筑节能经济分析及对策建议[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xx(3):62-63.

  [4]赵家敏.公共建筑照明灯具节能经济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xx(Z1):27-28.

  [5]方明露.寒带地区建筑外墙节能改造的投资分析及政策建议[J].门窗,20xx(6):42,44.

经济学毕业论文9

  1.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进路

  2.我国传媒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解读

  3.我国传媒产业的模式与核心竞争力

  4.论传媒产业发展整合所带来的'影响

  5.我国传媒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6.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分析

  7.传媒市场细分化的历程与影响

  8.当前我国传媒业投资机会分析

  9.我国传媒产业进入证券资本市场研究

  10.我国传媒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与走向

  11.媒介产品消费者特征及产品扩展

  12.媒介产品使用价值特性分析

  13.传媒业人力资源市场分析

  14.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传媒全球化

  15.就泛珠江经济圈媒介现象,谈媒介全球化与本土化发展

  16.论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17.论报纸媒体影响力及构成

  18.从报纸价格战看报纸产业的竞争策略

  19.从都市报看媒体市场化运作

  20.美国报纸产业的发展进程

  21.报纸产业化发展组织结构分析

  22.都市报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开拓

  23.电子杂志的平台建设与营销方式

  24.电子报纸的发展及市场预测

  25.论电视传媒产业的资源整合

  26.电视产业多元化经营及资本运作

  27.有线电视产业及运营环境

  28.我国电视记录片市场化探析

  29.电视媒体数字化实践及其对未来的影响

  30.数字电视付费频道经营理念与模式

经济学毕业论文10

  1. ××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调查研究

  2. ××市大学生创业融资现状分析

  3. ××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县不同类型农民种粮意愿和种粮行为调查分析

  5. ××县林权改革前后林农生产行为与生产意愿调查

  6. ××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对策

  7.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8. ××上市公司股票定价实证分析

  9. ××上市银行投资经营分析

  10. ××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模式探讨

  11. ××地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研究

  12. ××市农民外出务工的动因与对策分析

  13. ××市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

  14. 城镇化背景下××省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5. 大数据背景下××省农产品电商企业物流协同配送模式创新研究

  16.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购物的物流增值研究

  17. 地方政府融资性债务问题研究——以××市为例

  18. 电子商务环境下××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

  19. ××师范学院校园外卖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20. ××市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状况调研

  21. ××市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22. 金融支持××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3. 京东商城物流配送模式改进研究

  24. 宽松货币政策对楼市的影响分析

  25. 论××市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

  26. 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创新-----基于××农村案例思考

  27. 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徽州本土文化的保护研究

  28. ××县种粮大户种粮意愿和种粮行为调查分析

  29. 农村劳动力流出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以××市为例

  30.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问题研究---以××为例

  31. 现金流量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32.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意愿研究

  33. 老乡鸡企业经营模式探析

  34. ××景区客流量时间分布规律分析

  35. ××旅游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36.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37.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38. ××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39. ××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40. ××市市民旅游方式特征分析

  41. ××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42. ××科技型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偏好分析

  43. ××企业配送体系构建设计

  44. ××企业物流模式分析

  45. ××市科技型上市公司创新现状分析

  46. ××市科技型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7. ××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思考

  48. ××市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启示

  49. ××县家庭农场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

  50. ××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分析

  51. ××证券公司在二级市场的业务发展与创新

  52. “沃尔玛现象”对我国零售业的启示

  53. “营改增”对××市税收经济的影响研究

  54. “真功夫”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55. ××地农家乐旅游发展情况调查

  56. ××地区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7. ××地区农产品的社会化营销策略探析

  58. ××地区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问题研究

  59. ××地区支柱产业选择分析

  60.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象的调查研究

  61. ××公司低碳之路的SWOT分析

  62. ××公司废旧家电逆向物流模式分析

  63. ××公司自主创新分析

  64. ××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体系研究

  65. ××快递运输业务流程问题分析

  66. ××企业开拓××市场的策略研究

  67. ××汽车售后服务业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

  68. ××汽车物流企业物流服务模式探析

  69. ××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供给机制研究

  70. ××市 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内在优化研究

  71. ××市PP金融发展研究

  72. ××市殡葬服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3. ××市产业集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74. ××市产业结构优化的金融支持模式研究

  75. ××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76. ××市城镇居民消费现状的实证分析

  77. ××市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

  78. ××市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调查

  79. ××市房地产价格变动分析

  80. ××市房地产消费信贷的风险控制研究

  81. ××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82. ××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83. ××市公用事业发展问题研究

  84. ××市金融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85. ××市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86. ××市劳动力供给情况调查

  87. ××市劳动力流动情况研究

  88. ××市老龄化情况调查

  89. ××市利用外资情况调查与分析

  90. ××市连锁零售业物流发展研究

  91. ××市农产品物流的现存问题及建议

  92. ××市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93. ××市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研究

  94. ××市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研究

  95. ××市农民工培训体系建设研究

  96. ××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97. ××市汽车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8. ××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研究

  99. ××市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传到机理及其风险防范

  100. ××市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研究

经济学毕业论文11

  [摘要]行为经济学由于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提出了挑战,在兴起之后就一直受到关注,频频被用于解释相关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就从介绍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观点出发,进而论述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延伸理论,并展示了行为经济学被借鉴来解释现实中一些传统经济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延伸行为金融

  一、行为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其主要观点综述

  行为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对传统经济学的基础,即假设人的行为准则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我利益,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人类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清澈了,但是把人、人的行为、人的精神等非理性方面则舍弃了,并把其简化为一个个的点或一条条的线。人也成为了“扁平的人”。但是,不少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这种以完全理性人假定搭起的优美的理论大厦无法通过检验科学的方法来检验与研究人的内在本性,也无法观察到现实中人的经济行为,因此更无法来解释许多人的经济行为之谜。这种局面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转变。莱布森等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名为“行为经济学”的经济理论新流派思想,向主流经济学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标准经济学理论的科学。行为经济学尝试对非理性行为进行研究,打破了主流经济学的界限及视域,在现实人的基础上发展了主流学派的经济人概念。行为论者并没有抛弃主流理论,而是赞同其注重理性的,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但是,他们坚持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他们认为,经济人也对具有偏见的推理,自我沉溺、自我毁灭的行为和种种其它人类缺陷和长处做出反应。行为经济学理论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因此,行为经济学试图对传统假定进行修正。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马修拉宾(mattewrabin)及已故著名行为经济学家阿莫斯特维尔斯基(amostvesky)是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富有创见,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概括来讲,行为经济学主要就是:预期效用理论;偏好的一些典型特征;偏离理性的特征分析这三类代表性观点。

  二、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延伸范围及领域

  行为经济学之所以盛行,不是因为其敢于对传统经济学提出挑战,更因为是行为经济学能够自圆其说,其一些假设和理论观点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能让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行为经济学在现实中的理论主要延伸到以下领域:

  1.当今市场竞争行为的心理特征

  标准经济理论描绘的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需求规律的适应条件非常有限和严格。而向当今全球市场新格局和竞争合作新特点,许多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品、符合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电信市场、网络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和文化产业等,引起了消费选择行为新的变化,频频表现出明显的偏离价格需求规律的现象:降低价格未必能保住市场占有率,屡屡奏效的一些非价格竞争策略和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供应和秩序、收入和社会则富分布、消费观念和习性、生产力和科技创新水平处于相对落后和低下的情况下,消费选择行为与标准的理论描述相距就史远。无论是消费行为、企业经营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市场竞争行为选择中心理因素的影响特征非常明显。

  2.劳动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非自愿失业——为什么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不包括自然失业率和工作变动时的摩擦失业)?原有理论对此给出了一个“公认”的理由,假定工资是在市场出清水平上预先给定的,以此为标准若劳动力过量供应,就会造成失业。但工资为什么要定那么高,而且还是刚性的呢?为什么有人频频跳槽,而另一些人则愿意终生厮守一个单位?这些不是能用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简单解释的。“有效工资理论”、阿克洛夫(20xx)的“交换礼物”等都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理论和实践似乎证明了在工资和努力水平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并且在长期内是很稳定的。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现实中劳动力市场并不是简单地遵从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供应增加这一规律。如出租汽车司机并不只是由每人收入的高低来决定工作时间的长短;老师让一些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学生们不会仅根据报酬或津贴的高低做决定;幼儿园制定罚款制度是为了让父母亲及时地接孩子,但结果是适得其反。这些是因为当工资与价格变化的行为中包含道德和情感成分时,标准经济理论中的价格交换效应就应予以修正。因为劳动者对劳动与休闲的价值判断是因人、因行业、因时点不同而异的。另外,行为经济学还研究指出,承担风险、经营管理等活动也是一种类型的付出和劳动。

  3.行为金融学

  行为经济学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金融学中,有效市场假设的作用是奠基性和举足轻重的。资产定价的标准均衡模型假定投资者仅仅关心资产风险,并利用公共信息尽可能准确地预测股票收益。这些假设在某些时候确实能做出确切的预测,但当价格变化的自相关性近似为0时,证券市场上却出现大量异常现象。这些不规则现象促使研究具有有限理性假设的资产投资者的“行为金融”(behavioralfinance)论应运而生(Baker,etal.,20xx)。金融学中一个重要的异常现象是“股票收益之谜”:股票的平均回报要比债券收益高得多,为什么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支持这一理论。为了说明其中的缘由,行为经济学假定投资者具有损失规避的行为偏好,这能更合理解释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还发现经验不足的经纪人的反应如何迟滞,而长期操盘手的反应为何又过于敏感。行为经济学还通过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的年成交率的实例来研究资本市场规模问题,关于个体股票交易行为的数据表明,部分投资者的盲目自信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股票市场规模的极度膨胀,股票市场上的许多现象都与投资者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行为金融学的迅速发展,是由于金融理论把“宝”都压在“有效市场假设”上了:投资者有充足的理性以至能够观察和利用历史资料。有人曾将有效市场假设美誉为:社会科学中认识最完善的一种规律性,然而,股票价格波动太捉摸不定了,以至不能反映内在的真实情况。行为经济学发现了一种基于代理人心理活动的过度反应效应,客观、深入地研究一系列异常现象,有助于用事实更精确地检验市场有效性假设。当然,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行为经济学也迫切希望尽可能地减少心理学的内容,正在努力探讨用一种统一的方式来解释金融市场上的异常现象。

  三、行为经济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民工短缺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打破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引起了企业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理论界纷纷对此问题发表看法,并对民工短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综观这些分析,人多是运用市场、结构、信息、制度等分析力一法,基本没有涉及民工的心理与理性,民工是该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在分析民工短缺的成因时,不能完全不考虑主体对劳动力市场的相关要素以及劳动环境的认知而采取的相应的经济行为。

经济学毕业论文12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从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联系出发,指出城乡发展是一个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演进不会固化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城乡融合必然实现。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城乡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决定了“城市乡村化”的城乡关系,工业革命决定了近代“乡村城市化”的城乡关系。马克思指出:“城市化的本质是城乡关系对社会经济形式的从属性表现”,他认为城乡对立只是“生产力水平不够高的表现,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和弊端表明超越城乡间的分离和对立,实现城乡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城乡融合”,认为农村农业人口和城市工业人口的相对分离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够高的体现,通过生产教育、变换工种等方式可以实现城乡逐步融合,使大家共同分享社会福利。城乡融合就是消灭农民与工人间的阶级差别,消除城市与农村间的对立和城乡人口不均现象。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大城市在城乡融合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

  (一)城乡发展阶段理论

  库兹涅茨在1955年提出了居民收入差距倒U理论,指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的长期轨迹是“先扩大,后缩小”。库兹涅茨将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数据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得出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低级阶段逐步扩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分配逐渐趋于平均,居民收入差距长期趋势呈现倒U型规律。库兹涅茨对倒U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经济结构转变和储蓄过分集中于高收入阶层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劳动人口逐渐由农业转移到工业,可以缩小产业间的收入差距,进而缩小收入差距。此外,新兴产业的兴起会减少旧产业财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也能缩小收入差距,因此库兹涅茨主张进行立法干预和政策调节,推进技术革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威廉姆逊1965年发表了《区域不平衡与国家发展过程》,提出了地区经济差距倒U理论。威廉姆逊分析了英格兰东部地区110年的经济发展统计数据,对24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论显示不论时间序列数据分析还是截面数据分析都表明区域间经济差距先扩大,后缩小,呈现出倒U型变化轨迹。该理论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工业和城市的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要阶段,当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存在三个阶段:扩大阶段、持续阶段和缩小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极化现象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

  (二)城乡非均衡发展理论

  1954年美国学者刘易斯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中国家大多同时存在着相对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和较为强大的传统农业部门,现代工业部门虽然弱小,但技术比较先进,资本相对丰富,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农业部门,而传统的农业部门虽然强大,但技术落后,生产效率远低于现代工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劳动力从农业向现代工业转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农业人口向工业转移并不会减少农业部门的产出,增加了国民收入,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农村人口城市化同时发生。当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达到平衡,二元结构消失,城乡差距也随之消失,城乡二元结构的非均衡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经阶段。1957年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二元结构理论,建立了循环累积因果模型,指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存在着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两种作用力。发达地区由于具备技术、资本等优势,在回流效应作用下,通过抑制落后地区发展积聚要素资源,实现自身快速发展,此后,当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扩散效应,开始向落后地区输送要素资源,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缪尔达尔认为扩散效应和回流效应同时存在,二者的效应强度并不均衡,经济水平越高,扩散效应越强,经济水平越低,回流效应越强,但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回流效应通常大于扩散效应,在经济发展中,往往造成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从而形成地理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最终形成空间上的“中心—外围”结构,要消除这种二元结构,政府必须采用相关措施,积极提高扩散效应的影响力。

  (三)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1898年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他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描述了世界各地城乡间的严重分化,表达了对城市过分集中拥挤和农村逐渐衰落的深切担忧。霍华德认为城乡间严重分化的原因在于城市的“引力”大于农村的“引力”,只有找到农村大于城市的引力“新磁铁”,才能解决城乡分化问题。霍华德指出城市生活水平高、就业机会多,但物价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农村环境优美、生活闲适,但就业机会少、相对贫穷落后。为了解决这对矛盾,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是为了健康生活和经济发展而设计的发展模式,包括城市和农村两个部分,城市周围由农村地区环绕,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但城市规模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田园城市理论关于城乡关系的创造性观点是最早的城乡规划理论,对现代城市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美国经济学家芒福德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理论,认为城乡间不能分割,二者同等重要,提倡新建更多的中心城市,组成更广大区域的经济生活统一体,实现城乡间的平衡发展。

  三、两种城乡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

  (一)两种理论的相似点

  第一,两种理论对城乡发展趋势的判断较为一致,都认为城乡关系是由彼此分离向逐步融合转变的,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出发,阐述了城乡融合的历史必然性。西方经济学从分工和劳动生产效率角度出发,指出随着城乡劳动生产效率逐步接近,城乡间必将逐步融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第二,两种理论都认识到城市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理论认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出现,造成了城乡分离和城乡对立,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和农村逐渐连接,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西方经济学的城乡理论认为分工造成城乡间在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城市会吸引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城市,造成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当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病”逐渐出现,城市边缘区逐步增加,加上城市和农村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城乡融合进程加快,并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两种理论的区别

  第一,两种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不同。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理论从城乡发展的内在机制出发,认为生产关系是城乡关系演变的主要原因,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最终实现城乡融合。西方经济学从社会分工、资源配置等方面对城乡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某一特定阶段的劳动生产效率为视角,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很多城乡关系理论。第二,两种理论的深度和体系性不同。马克思经济学从历史的唯物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城乡关系发展的本质,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指出了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城乡对立的根本原因,形成了完整、严密、系统的城乡理论体系,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侧重于对城乡现象的解释和对城乡发展一般规律的.描述,没有阐述城乡关系发展规律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城乡理论,这些理论缺乏紧密的联系,因此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较零散,缺乏统一的体系框架,理论深度不够。第三,两种理论的研究范式不同。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理论以理论范式为基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出发点,提出了城乡关系发展规律,因此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理论性过强,没有提出具体处理城乡问题的对策,缺乏实践性。西方经济学的城乡理论以应用范式为基础,考虑了城乡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如二元结构理论说明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应如何利用二元结构转变发展经济,可见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四、结语

  结论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城乡发展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种理论即有区别,也有一致性,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研究目的不同,两种理论在各自领域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同时,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马克思经济学的城乡发展理论具有完善的体系,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西方经济学的城乡理论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应当借鉴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城乡发展理论的合理部分,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关系健康发展,逐步构建现代城乡发展理论的科学框架。

经济学毕业论文13

  经济学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刚刚结束,接下来考生面对的就是准备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了。那么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都有哪些要求呢?下面几点是我们在准备论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一、选题要恰当

  1、符合专业要求。最好写经济管理与企业管理方面的内容。

  2、选题要是自己相对熟悉的。选择相对熟悉的选题起码有两点好处或必要性:一是有利于写出较高的'质量,二是有利于顺利答辩。

  3、要有新意。要尽可能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跟上时代的脉搏。

  4、选题不要太大。选定一个大致研究范围后,可从一个特定角度、一个特定领域入手,定位到一个较小的具体题目上。例如,江阴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研究就可以细化出许多小选题:江阴市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持体系研究;关于江阴市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提升产业层次的思考等等。

  5、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不能太小。研究对象的地域范围应在县级以上,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以一个乡镇、一个企业作为特定研究对象。

  二、确定具体题目要恰当,安排内容的结构要合理

  选题范围明确后,要恰当地确定具体题目,重点注意两个关键点:其一,论文题目只能围绕一个中心、体现一条主线。其二,论文题目与内容要完全相吻合。特别要重视让题目能涵盖内容,避免“大头戴小帽子”。

  论文内容的结构安排要严谨、合理,每一部分内容相互之间要有密切的逻辑联系。

  三、要有一定深度的理论阐述,从而强化论文的理论支撑

  可以有三种做法:

  1、集中介绍、评述相关理论。

  2、穿插在论述过程中进行理论阐述,用相关理论原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3、建立理论模型。

  四、要强化现实针对性

  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1、进行相关的实证分析或案例分析。

  2、多用事例、数据来说明问题。

  五、重视技术要求:

  1、论文各部分内容序号的标注

  应该用“ 一、 (一) 、1、 (1) ”而不要用“第一章、第一节”作序号。

  2、数据、资料的运用

  数据、资料要新,最好是近三年的,重要数据、资料要注明出处。

  3、年份的标注

  年份的标注要用四位数表示,如1999年、XX年等。

  4、论文的字数

  每篇论文一般应在XX0字左右,不少于18000字。

  5、参考文献

  标列的参考文献不能少于15篇。

  6、论文几部分内容的分布

  (1)封面;(2)目录,一般为三级目录;(3)正文,正文部分首先是题目,题目下面是内容提要(200-500字),之后是关键词(3-5个),再后是正文的具体内容。(4)参考文献,要列出论文或著作、作者、出版或发表单位、时间。

  7、论文打印字体、字号

  一般以宋体、仿宋体四号打印。

  最后的论文准备和答辩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考生不要忽视,用心去准备,把握好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顺利通过申硕考试,取得最后的硕士学位!

经济学毕业论文14

  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中国城镇拥有者大量的劳动力,城镇企业所制定发展战略将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的有效工具。城镇企业的兴起是城镇的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城镇企业的发展优点是带动就业率的增长,促进城镇个人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将迅猛发展,工业化必然导致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必然伴侣,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又是工业化的促进器,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相互制约。因此如何稳定平健的发展乡镇企业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而对于乡镇企业今后发展的趋势将直接影响到城镇经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发展战略 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融资 发展问题

  一、 乡镇企业发展概论

  乡镇企业兴起是经济发展必然的产物,城镇在各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如人口密集度相对较高使得劳动投入充足而工资相对较低等。而如何在城镇长居久安的发展自己的企业则需要排除较多的问题。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企业规模难以扩大,有的甚至出现倒闭的危机,这时候就需要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其发展瓶颈,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其健康的发展。

  二、城镇企业面临的问题

  1、 资金紧张 (融资难、信贷难)

  乡镇企业资金紧张是多因素造成的,在宽松货币政策时期扩张的经营规模、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减缓、物价上涨明显均对乡镇企业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而信贷结构调整是一个因势而变、动态平衡、与时俱进的过程,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结构;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信贷发展格局比如是多元的、均衡的,即使再好的市场也是有限度的,过度进入或过于集中就易引发系统性问题,而为何信贷会出现诸多问题,也成为乡镇企业倒闭的原因呢?由于缺少抵押物,四川眉山“中国泡菜之乡”当地许多小型泡菜企业告贷无门。乡镇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使得民间借贷日趋活跃,民间融资的利息水平相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浙江省多数地区民间借贷利率年息已经在25%~30%之间,企业生存压力明显增大。 乡镇企业融资管理的现状 :

  资金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液,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乡镇企业要想获得顺利发展,就必须解决好资金融通中的各种问题。一般来说, 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条:一是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二是外源融资,其中又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以下本文将从不同融资渠道的角度,对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的状况作以下分析。

  1.1 内源融资渠道分析乡镇企业因为自有资金不足,我国积累有限,风险投资缺乏,导致内源融资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从世界范围看, 乡镇企业在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源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因为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尚小,市场风险较大,外源融资不仅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因此乡镇企业不得不把内源融资作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从我国来看,多数乡镇企业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也是以内源融资作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总体上我国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我国创业基金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实际投入运作的风险投资资本规模小、来源少,风险资本运营效果不理想,远远不能满足乡镇企业融资的需求。

  1.2 外源融资渠道分析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大部分企业尤其乡镇企业难以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所需资金。在我国乡镇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中,商业银行贷款占绝大比重,然而商业银行在向乡镇企业提供贷款方面一直存在着种种限制。据统计,目前乡镇企业的贷款规模仅占银行信贷总额的8%左右,这与乡镇企业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工业增加值的2/3,出口的38%和国家财政收入的1/4的比例是极不相称的。综上所述:我国乡镇企业内源融资贫乏,资源融资的道路梗塞,解决乡镇企业融资问题迫在眉睫。

  2 我国乡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1 金融结构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乡镇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乡镇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还是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较发达。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余缺问题通过银行来调剂解决,银行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刚起步不久,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的完善尚在过程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大金融”很难满足“数量少,批次多”的乡镇企业的需求。

  中小金融机构不够发达,没有形成面向乡镇企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导致对乡镇企业提供的服务不全面,没有针对性。从而加大了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增加了乡镇企业融资的成本,打击了乡镇企业融资的积极性。

  2.2 乡镇企业自身存在着外源融资的劣势

  2.2.1 乡镇企业制度更新滞后 我国乡镇企业在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粗放型快速增长后,未能及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仍停留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上。由于制度更新滞

  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乡镇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大量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大幅度减少,从而使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降低。

  2.2.2 资信状况不佳,难以取得贷款支持 目前,乡镇企业的资信等级普遍不高,50%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信用等级60%以上都是3B或是3B以下,抗风险能力低,而目前银行新增贷款80%集中在3A或2A类企业,因此,乡镇企业由于信用风险太大,取得银行贷款受到限制。

  2.2.3 乡镇企业的负担相对较重 税费负担也相对较重。很多借款项目需要验资等资格审查,其审查的.过程复杂,成本也比较高。乡镇企业本身没有规模效应,不容易降低成本,失败的风险也比较大。借钱融资的方式是比较困难的。

  2..2.3 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地方政府的协调职能发挥尚不到位,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乡镇企业融资能力。

  三、我国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国内背景

  1。目前,乡镇企业直接融资的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我国在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有1000多家,而且大都是国有企业,仅有那些产品成熟、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高科技产业和基础产业类的少数乡镇企业可以争取到直接上市筹资、或者通过资产置换借“壳”买“壳”上市的机会。尽管我国有关部门即将出台企业债券管理新条例,企业债券的发行主体将有所放宽,原先对项目的限制将有所松动,但对乡镇企业来说,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不在众券商备选企业之列。职工集资是乡镇企业的主要融资手段。由于企业在开办初期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所以大多数乡镇企业采用职工集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入股是改制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重要融资方式,大多数已经占总资产的10%。

  2.信用歧视。中央为了搞活企业,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政策,要求银行部门要重点支持大企业,确保大企业的信贷,对乡镇企业就不重视,在确保大企业的基础上才予以考虑,造成了对乡镇企业的信用歧视,导致银行在对大企业和乡镇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不平等。缺乏对乡镇企业信贷需求的重视。据统计,1998年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新增贷款20.85亿元,其中非国有经济贷款仅新增1亿多元,中长期贷款几乎为零。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业务向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部分机构存在“重大轻小”的倾向,个别银行有诸如一定数额以下或注册资本金100万以下企业不贷的规定,恰恰断掉了贷款需求以“急、频、少、繁”为主要特点的乡镇企业融资主渠道。

  3.缺乏为乡镇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体系。就乡镇企业自身来讲,一方面,固定资产较少,不足以抵押,贷款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一些乡镇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屡有逃费、悬空银行债务现象发生,损害了自身的信用度。同时,企业也深感办理抵押环节多、收费多,如在土地房产抵押评估和登记手续中,评估包括申请、实地勘测、限价估算等,登记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绘、土地他向权利登记等,极为繁琐。

  4.对非国有企业融资的歧视。长期以来,在政府和银行方面,都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大型企业都是国有的,贷款给他们是国家对国家的企业,不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乡镇企业大多数是非国有的企业,效益不稳定,贷款回收不好,信誉差,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所以银行一般对乡镇企业贷款十分慎重,条件较为苛刻。尽管现在比以前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这种现象。

  5.一些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规范,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经济中涌现出一批区域性的中小金融机构,本来应以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己任。但在实际中,这些金融机构在业务发展上与国有金融机构有趋同的趋势,不能真正面向乡镇企业,存在一定的信贷歧视现象。很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上存或购买国债,对急需贷款的乡镇企业却不予支持。

  6.缺少为乡镇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现在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乡镇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民生银行原来的初衷是为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可是现在它已经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区别了,其他新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原来也是面向乡镇企业的,可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限制了乡镇企业的融资。

  7.乡镇企业贷款困难,银行也感到放款难。对于乡镇企业来说,取得银行贷款难。主要表现是:一是抵押难。乡镇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少,抵押物的折扣率高,并且手续繁琐,收费昂贵,乡镇企业普遍难以承受;二是乡镇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作担保,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其作担保人,而乡镇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三是一些基层银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复杂繁琐。即使钱到手,可能已错过商机。而一旦借到款后,一些企业宁肯接受罚息,也不愿意办续借手续,免得再经历一番评估、登记、公证等全套贷款手续。这使得许多乡镇企业视银行贷款为畏途,而不得已走上民间借贷的途径。

经济学毕业论文15

  一、选题来源

  新世纪以来,我国财政政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尤其是20xx年金融危机前后。而关于这些财政政策的宏观效应如何,是否促进GDP增长和就业率的提高,对于物价稳定的影响等问题都值得考虑。财政政策有效性也是目前财政理论中的前沿课题,也是关乎中国经济的重大现实课题。看到了天津大学胡琨博士的一篇关于中国20xx年以前的财政政策的有效性研究,我觉得研究一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也十分必要。

  二、课题目的

  对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宏观财政政策进行实证分析,检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剖析财政政策的传导效应,主要从税收和政府购买两方面来考察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三、现实及理论意义

  现实意义:财政政策有效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国家,国有经济占据很大比例,财政政策的作用尤其不可小觑,尤其是国家提出宏观调控策略,财政政策的作用更是明显,20xx年11月的四万亿计划就可见一斑。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财政政策整体经历了一个由紧到松的过程,究竟缘何采取如此策略,又是否得当,应当如何衡量,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而且,了解财政政策作用的全过程并掌握其规律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理论意义:在西方经济理论中,财政政策能否有效促进经济总产出增加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没有定论。整体情况是:上世纪30年代以前,自由主义流派的古典宏观经济学占主导地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认为财政政策不会对产出产生任何影响。30年代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出现,政府干预被认为可以扩大需求,对实体经济有很大影响。然而上个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问题,让以“自由经济”为基调的古典主义重新复苏,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崛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凯恩斯的经济政策有效论提出了质疑,反对干预性政策。同时凯恩斯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在与古典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论战中,凯恩斯主义者吸收了新古典主义的研究方法,发展和完善了自己,形成了新凯恩斯学派。它认为财政政策是一种短期总需求管理手段,即在短期内对经济总量具有调节作用,长期来看对经济总量不产生作用。

  其他西方经济学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等都对财政政策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由此可见,当前西方经济学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仍然是财政理论中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并非无懈可击,至少没有任何一种解释能够得到普遍认可。财政政策有效性结论的成立,还有待于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另外,各种解释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本身都还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四、国内外基本研究概况

  国内情况:199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通货紧缩,财政政策成为最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特别是财政支出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更偏重于财政支出效应分析。如张清(20xx)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根据中国1952—20xx年间的.财政支出和GDP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出总量与GDP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出总量的变动和GDP的变动互为因果关系,并且财政支出对GDP具有长期均衡的正向影响。朱培标(20xx)利用我国1978一1998年样本数据,对财政支出总量与GDP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出水平对产出的作用不明显,但财政支出的变动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

  这说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主要体现为扩张效应。胡荣华(20xx)利用我国1952一20xx年的统计数据,对财政支出水平和各项财政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行了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出总水平和各项财政支出均与GDP正相关。其中,财政基础建设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和地质勘探费两项)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而行政费用、政策性补贴支出以及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郭庆旺、吕冰洋、张德勇(20xx)根据1975一20xx年间中国统计数据,利用时间序列自回归动态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出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而财政支出总水平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

  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抑制了财政生产性支出正的增长效应造成的。结果还表明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率正的贡献更大。而科学研究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最为显著。刚猛、张得让(20xx)对1978一20xx年期间中国政府投资、政府消费与GDP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政府投资性支出和政府消费性支出的变化均与GDP增长率呈正向关系,但政府消费中的转移支付支出的变化与GDP增长呈负向关系。张海星(20xx)利用我国1978一20xx年的统计数据,对实际GDP增长率与各项财政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基本建设、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国防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增拨流动资金、地质勘探与工交商事业费、行政管理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及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马拴友(20xx)对1981一1999年间中国各项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的税收项目,包括所得税、农业税、包括关税的工商税等,都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这说明增加各种税收对经济增长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财政支出方面,国防支出、基本建设和挖潜改造及科技三顶费用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作用不显著;支援农业和农业事业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政策性补贴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但不显著;地质勘探和工业、交通、商业部门事业费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支援农业和农业事业费支出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

【经济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经济学毕业论文05-17

经济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南11-17

经济学博士毕业论文致谢词11-24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辅导11-20

2012届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02-27

经济学毕业论文范例15篇05-17

经济学毕业论文致谢(通用15篇)02-15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11-21

经济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致谢信03-29

经济学硕士毕业论文致谢词4篇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