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时间:2024-06-10 14:31:14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经济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济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1

  摘 要:市场经济背景下,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为提高工程造价预测准确性,应对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有深入了解。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关键词:工程造价;宏观经济;互动影响。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无标底招标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实施已经多年,建筑产品的工程造价成为各利益相关方在决策时关注的中心。

  然而,我国的建筑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定额计价和取费指标一直是国内建筑企业的传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标取胜,必须改变这一习惯,并提高工程造价预测的准确性。因此,探讨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变得十分迫切。

  一、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关系研究的意义。

  在欧美发达国家,工程造价预测受到重视,例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设有专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它们擅长积累和分析历史资料,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程造价资料整合制度,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十分健全。而在我国,定额和取费指标是造价管理机构长期使用的工作方法,工程造价预测研究并未真正展开。与之对应的是,依据固定定额完成的工程造价预测也成为了业主、承包商和工程咨询机构的依赖,价格变更则通常是指令行为。

  近年来,我国工程咨询机构越来越多,但其存在的不足较多,如价格信息失真状况时有发生。在理论界,关于从建筑产品投入品价格指数研究对建筑工程造价的预测和控制的探讨较多,对项目本身特征外的其他影响工程造价因素的研究较少。工程造价预测离不开对价格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而价格信息与宏观经济形势,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可分割,因此,掌握宏观经济变化与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它可以为计算工程造价提供重要依据。

  二、宏观经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国内生产总值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许多体现经济社会状况的因素,例如 GDP、恩格尔系数等,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建筑产品的需求状况,并进一步左右其价格,即所谓的工程造价。若 GDP 上涨,或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时候,表明可供人们消费的总值正在增加,当人们解决了自身的基本温饱问题后,人们的需求则会转向精神方面,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舒适度的较高要求,例如住宅,人们对建筑产品需求会逐渐增长,一旦需求大于供给,会有更多资金不断流入建筑行业,这时便会对工程造价构成影响。

  (二)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建设成本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是人材机等物价浮动的影响,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运输费等。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意义在于,它是某时间段里商品零售价格变动状况的反映,包括程度的变动和趋势的变动,在工程造价方面则主要指建筑材料价格,例如建筑装潢材料、燃料等。因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体现着物价波动,其波动必然会对建筑工程造价带来或多或少地影响。

  (三)失业率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失业率与建筑产品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下降,建筑产品需求增大;失业率上升,建筑产品需求减小。在建筑产品存量固定这一前提下,如果需求逐渐减小的话,那么根据市场规律,租金会有所降低。这一结果会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建筑产品的价格,建筑工程造价也会随之压缩。失业率上升会直接影响人的心态以及对经济的预期,多数人会丧失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人们对此后房地产资产安全性、可靠性表示怀疑,甚至是建筑产品资产,都会遭到更多的风险损失的质疑。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和建筑产品保值力将不像以往那样令人信赖。这一现象会反映在房地产价格上,表现为其价格的下降,实际建筑工程造价也将最终遭受其影响。另一方面,失业率上升,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金融机构便会采取措施,提高利率,使信贷规模收缩,建筑行业会遭受巨大冲击,其开发成本会大幅增长。开发成本增加会直接带来建筑工程造价上涨这一结果,或者出现项目开发建设减少的状况,物业市场上存量会有所降低,存量供给降低则必然导致租金的增加,建筑工程造价会因此而被推高。此外,失业率与劳动力供给直接相关,失业率的增长必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上的供大于求。而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程造价的相当一部分属于人工费,当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时候,人工费会有所减少,这对工程造价的降低十分有利。

  (四)通货膨胀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但通常来说,经济泡沫的增大是其中主要原因。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也会改变着建筑行业的生存环境。例如,原材料的价格、机械设备的价格也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要小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所受的影响。这时候,工程造价会随着相关价格的上涨而增加。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属于一种虚假繁荣,它使高经济增长率徒有其表。如果在工程造价中使用通货膨胀下的原材料价格,那么必然会导致工程项目造价的偏差,使其与真实造价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计算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必须把通货膨胀的因素考虑在内,根据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确定要不要剔除或者在合同中约定通货膨胀的风险归属。此外,通货紧缩与之是相同的道理,都应在工程造价中进行深入探究。

  三、工程造价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效应分析。

  (一)供给冲击效应。

  从总供给视角出发,工程造价会对宏观经济形成一定的供给冲击效应。当建筑工程交易价格增加的时候,投资环节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一定数量的资产能够可投入的项目数量会有所降低,能源、材料、劳动力等开发商所需要的资源会相应地减少,这时候劳动生产率以及总产出会明显降低。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如果劳动力过剩,那么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受到影响,会有明显下降,然而考虑到名义工资的向下黏性,减少劳动需求成为多数承包商或开发商的选择,此时会抑制产出,GDP 减少,失业率上升。当工程交易价格增长时,最终消费品价格也会随之上升,也就是说,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承受部分建筑成本的转嫁,这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不利的,因其净损失会有所上升;间接地,消费者对建筑产品有效需求会随之不断降低,宏观经济发展会因此而遭受打击。

  (二)消费传导效应。

  按照财富效应相关观点,人们所占据的财富会随着建筑工程造价上升而增加,人们的消费支出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社会消费品生产的`火热。当社会消费品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其直接影响是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率升高,居民收入增长,这对刺激消费具有积极作用。与之类似,对于打算购买建筑产品的人而言,建筑工程造价的增长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有所降低,这会使消费有所减少,社会总消费会随之不断减少。总消费与生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总消费的减少会抑制生产,这有损于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就业状况也会遭受其不利影响。当失业率增大时,居民收入会相应地减少,消费会受到抑制。因此,建筑工程造价的上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复杂多面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对消费和失业率的正、负两类叠加影响。

  (三)投资效应。

  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取决于多种因素,通常能够对企业或个人是否投资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项目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二者之间的比值。当二者的比值大于 1 时,即项目市场价值高于重置成本的时候,多数决策者会积极投资新建项目。众所周知,在新建项目投资中,建筑工程造价通常占有较高比例,如果建筑工程造价增加,经济趋势发展向好,人们对市场保持乐观,认为项目资产市值会增加,外部资金成本降低。社会投资较为繁荣,必然会刺激市场需求,就业率会随之升高。

  (四)成本效应。

  工程造价是房屋建筑中住房成本的主要构成,与此同时,住房成本决定居民的生活成本,是其生活成本的主要部分。根据美国商务研究协会的相关研究,在各城市生活成本指数里,住房成本指数占有较大比例,为 29%,企业的工资成本则受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很大,而住房成本对工资成本的影响亦不容小觑。从普通居民的角度看,生活成本会随着房价的上升而变大,无住房的流动劳动力更愿意迁出,劳动力规模会有所减小,失业率降低;与之类似,而房价上涨会给企业施加压力,使企业不得不增加员工工资,即劳动力成本增加,企业更愿意退出该市场,转移施工地区。企业的变动会牵动就业市场,其迁出会使劳动力需求下降,减少当地就业机会,居民就业、收入、生活水平会发生变化。

  (五)转移效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会受到建筑工程造价波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工程造价增加的情况下,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有效投资会有所降低,可开发项目减少,这会抑制部分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力需求,尤其是材料生产单位和机械生产单位,其他行业或其他部门会成为这些剩余劳动力的新的归宿,而以租用或购买建筑产品的单位为代表的行业、部分与之不同,对资本的需求逐渐增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转行的过程中,专业技工需要承担更多成本,而短期内不同部门间资本重置并不容易,失业率由此会不断增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由此增大。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宏观经济对其的影响不容忽视。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相互之间能够产生复杂的、多重的影响,国民生产总值、建筑市场、建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投资等都会影响工程造价;反之,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和造价的大额性也会反过来作用于各行业发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宏观经济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 赵田,查京民。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xx,(3):23-24.

  [2] 徐辉,梁娜。浅析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6):66-68.

  [3] 曹文佩。关于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xx,(7):103-104.

  [4] 辛悦昌,尹顺。浅议宏观经济变量对工程造价影响的动态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xx,(21):20-23.

  [5] 赵田。宏观经济与工程造价互动影响的关系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xx.

经济论文2

  1医师开具医嘱

  传统的手工摆药替换成机械自动摆药,在审方时间大大缩短的情况下,如何纠正因医师计算机操作失误或知识面不全导致的不恰当医嘱,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院计划引入医院专用审方软件,以期自动筛选错误医嘱和失误医嘱,使医嘱更加规范合理,从源头上阻断错误医嘱的分包。比如对于用法用量错误和具有药品配伍禁忌的情况,医师常将“1片*qd”错开成“10片*qd”或“100片*qd”,或是同一患者开具2种甚至多种同类药物,比如同时出现奥美拉唑片与埃索美拉唑片等。目前在尚未引入软件的情况下,除了部分包药机能通过设定包药数量上限而自动提示部分不恰当医嘱外,大部分医嘱仍旧由药师负责审核、发现并处理不恰当医

  2全自动包药机使用

  2.1设定药物填充量及预警量。为保证包药机在工作中的顺畅运行,需要提前填充药品,每天填充量视使用量大小而定,可通过查看消耗量统计表而确定。对于一些消耗量大的药品品种,做到填充满够用即可,以减少在包药机运行时填充的次数。对于一些不常用、消耗量低的药品品种,做到用完再填充,既方便查对库存量,又可保证裸片的质量,防止久置变质。每次填充药盒中药品时,必须双人核对,核对手中药品与需填充的药盒上标示的药品名称是否一致、规格是否一致、颜色与盒盖上样片是否一致、与药盒中剩余药品是否大小完全相同、剩余药片与填充药片颜色有无差别,全部符合后才能填充。有时不同厂家生产同规格药片颜色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甚至同一厂家生产同种规格的药片,由于生产批号不一样,导致颜色深浅、大小也不一样。因此应将填充的药片名称、规格、数量、有效期、填充药品的人员、核对人员等相关信息均输入计算机留作记录,以便追溯药片来源。

  2.2药盒标注清晰规范。机器发生错误分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药品种类、药盒名称与落位号三者是否一致。由于医院药品种类繁多,常有同种药品来自不同产地、同种药品不同规格的情况,填充时很容易混淆,需要提高警惕。而在包药机的每个药盒上标注填充药品的商品名并使其醒目了然,能减少错误填充的概率,如在头孢克洛缓释片药盒上标注“帅先”,在头孢克洛胶囊药盒上标注“希刻劳”。我科的做法是剪取原外包装盒上商品名粘贴于药盒下方,不但形象直观且易于区分。在操作中,必须认真核对,做到药品设定的位数、药盒位数、药盒落位号三者统一,如:塞来昔布胶囊,机器设定01号位,在机器外部药品一览表上注明“01塞来昔布胶囊”,每次填充该药品,需核对所填充药盒是否是标有“01”的药盒,该药盒又是否落入标有“01”药盒落位号中,以免发生填充错误。

  2.3避免机器卡药及裂片。某些药品因自身剂型工艺或是药片与药盒出药口径大小不配套,会出现多漏或少漏1~2粒的情况。如麻仁软胶囊遇热易软化而出现粘连,出药时易出现多漏的现象;处理方法:将软胶囊提前密封冷藏,待机器运行时再填充至药盒中。有些药片由于本身制片工艺或是在药盒内芯旋转过程中摩擦易产生粉末,出现卡药,从而影响落药速度,干扰机器正常运行,这就需要提前将药片过筛而且填充时量不宜过多。例如大黄碳酸氢钠片,容易产生棕色粉末,粘附堆积在药盒内壁和落药口,影响内芯旋转,出现卡药。还有某些易裂片药品,如培哚普利片(雅施达),容易在内芯旋转过程中断裂,产生半片,会被机器误认为是完整的1片而落入包药袋中。因此,必须定期检查包药机中药盒,筛除半片药,保证分包袋上医嘱与实际落药种类和数量的统一。

  2.4定期维护机器,控制环境温度。机器的错包率与机器维护质量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机器内药品掉落的粉尘堆积越多,机器内部计数系统识别度会降低,错包率就会升高。我科除了每3个月工程师要定期维护机器外,每周还要定期清洗落药槽、漏药斗2次,用干布擦去粉末,后用95%乙醇擦拭清洁。全自动包药机是较为精密的设备,要求应安放于相对恒温、恒湿的环境,在使用中央空调的情况下,每天应记录温度、湿度,确保房间湿度保持在45%~75%,在湿度比较高的月份,需开启除湿机。

  3药师操作

  3.1操作流程明确分工。要做到有序调配,必须明确分工。我院共配备2台全自动包药机、2台计算机、2台打印机、2台剥药机,另备加湿器、吸尘器,以及包药使用的物品如药品、包装袋、色带、打印纸等,设置了1间专门用于剥药的房间。正常工作状态下,每台机器配备1名药师,分别负责病区医嘱处方调剂、机器运行过程中的备用药槽的添加、药盒药品的填充、包药袋的整理、包药袋墨盒的更换以及各种故障的排查。另有1名药师单独负责所有病区医嘱未注册药品单的打印及手工摆药(未注册药品即无法用自动包药机包药的.药品品种,包括口服颗粒、口服溶液、贵重药品以及小部分无法制备药盒的药品)。在包药机程序操作中,如在“已包病区列表”中选中某病区医嘱打印未注册药品单后,经常会出现该病区医嘱再次弹回至“待包病区列表”的情况。为防止包药机再次重新分包同一组病区医嘱上的药品,我院对每组添加至包药机分包的病区医嘱另作登记,在表格中罗列所有待包药病区,随时标记添加至机器分包的病区,在每次分包前先确认该病区医嘱是否已分包。此法非常有效地控制了重复分包的情况。待同一病区的包药袋和手工摆药全部调配完毕后,由1名药师核对登记上架,最后投放配送。如此流水作业,不但分工明确,且减少了包药袋错投病区的可能。

  3.2手工半片药槽添加。全自动包药机对软件要求相对较高,将医院信息系统与包药机软件对接,对于没有配备药盒的不常用品种或使用量不足1片的剂量(半片、1/3片、1/4片等),可放入包药机的托盘中,利用其手动控制功能,由操作人员手工放入托盘中,仔细核对药品名称、剂量。床位号与药品托盘上相对应格数一致,将药品包入药袋。如卡托普利片(12.5mg)由于片剂体积过小(片剂长约5mm,宽约1mm,厚约1mm)、重量过轻,无法制备药盒,必须靠手工制备成半片后放入药槽中进行调配,其用法每次2、1、0.5片均有可能,需要操作人员每次添加时细致核对所投药量,确保准确。

  3.3重复医嘱处理。住院医嘱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出现重复医嘱,如2条或2条以上同种药品的医嘱,有时是医师开具的临时医嘱,有时是2条不同用法用量的长期医嘱,这需要区别对待。在包药机系统程序APPS系统参数配置中,重复医嘱处理方法有2种:(1)删除最后一条医嘱;(2)对重复医嘱进行单独分包。我院选择的是第2种方法。这种方法对含临时医嘱的重复医嘱是可行的,但对含2条不同用法用量的长期医嘱的重复医嘱是不可行的。后种情况下,应与开具医嘱者及时联系沟通,在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剂量的前提下,对2条不同用法的长期医嘱删减其一。

  3.4超量医嘱处理。包药机对于超出常规用量用法的医嘱可以设定限制,尤其适用于一些高危药品(如华法林,2.5mg,设处方上限3粒)以及一些粒径较大的药片(如碳酸钙片,药用炭片等)。粒径较大者单包数量过大会导致分包后包药袋膨胀,从而难以通过热封包装机通道甚至压碎药品,需要在包药机系统程序ATF登记药品列表中设“处方上限”。对于因医师失误开出的超量医嘱会在自动包药机控制台处方内容中显示蓝色字体以示提醒,再分析处理,以消除隐患,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高危药品如地高辛片,我院采用手工独立分包的形式,以降低风险。

  4护士分药环节

  我院包药机处理医嘱的方式是按餐次排序的方法,即系统设置一组病区药袋的出包顺序按临时医嘱、晚餐前、晚餐时、晚餐后、睡前、早餐前、早餐时、早餐后、中餐前、中餐时、中餐后先后顺序排列,每个时间段内排序再细分至患者床号,与其他医院的按患者床号排序的方法相区别,即总体按床号排序再细分至各餐。这极大地方便了护士分药的工作,时间连贯性强,只需到时间点按患者床号分药即可,无需再将每个患者每次的药一一挑出。后者不仅费时而且易出差错,如此改变对包药机的风险控制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全自动包药机的优势与使用经验[2]

  全自动包药机最大的优势是集约型工作模式,不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可减少差错,在连续使用的情况下其包药速度可达到每分钟50包。根据我院经验,原先手工摆药30个病区需8名工作人员至少3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新院65个病区只需4个工作人员集中工作4个小时即可完成。另外,由于药袋即时密封,减少了药品在各个环节被污染的机会,也省去用一次性药杯摆药的烦琐,方便携带,且不易发生在送药途中将药杯打翻或药品丢失、混配等情况,包封的药品非常整洁、规范,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在使用全自动包药机的初期,由于技术不熟练,错误分包的事件时有发生,但随着风险控制的实施及经验的不断积累,错误分包的发生次数逐渐减少。以我院2台包药机近4个月平均每天7500袋的工作量为基础,进行了错误分包发生次数的比较(控制前的数据统计日期为20xx年12月1日-20xx年1月31日,控制后的数据统计日期为20xx年2月1日-3月31日),详见表1。

  6结语

  实践结果表明,在采取各相应措施后,明显减低了风险,优化了自动包药机的使用过程,提高了我院总体医疗质量及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在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下[3],调剂工作的模式也在由传统的配方发药向全面的药学服务转变,自动包药机的应用优化了药品调剂的流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医疗差错,切实保证了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升了服务水平。因此,自动包药机虽然存在某些缺点,但只要合理操作、规避风险、优化使用,总体上可以显着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经济论文3

  一、财税制度的构成

  对于税收制度而言,一般我们说必须有以下几个要素:税收主体、税收客体、税率、纳税地点与时间、减免规定、违章处理。税制要素中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样的标的物来征税,课税对象不同,税收种类也不同。每一种具体的税种就是一种税收制度安排,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

  由某一类别的单项税种构成的集合,就是税系制度。

  二、我国现行财税制度建设中的成就与不足

  (一)现行财税制度建设中的成就

  1.财税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家通过购买性支出发挥在资源配置领域的优势作用,新中国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国防科技力量壮大,文教科卫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其中,转移性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意味着政府开始关注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与此同时,从扩张性财政政策,到紧缩性财政政策、再到积极财政政策,以及现在“稳健财政政策”理论提法和实践工作思路的及时转变,都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财政作为宏观调控工具认识上的提高。

  2.制度内容更加清晰

  在财政收入方面,政府更清晰的规划了收入结构:以税为主体,再有专卖收入、规费收入、国有资产权益收入、公债收入等,而且在税收制度方面,形成了以商品税和所得税为主、多个税种构成了较完整的税种体系。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有了专门的国资委机构和相关的法规保障。同时公债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了更为灵活的运用。财政支出方面,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职责分明。前者当中的投资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项目比较完备,转移性支出则开始关注社会民生事业方面的投入。

  (二)现行财税制度建设中的不足之处

  1.财政的职能作用仍待加强

  税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发挥了“劫富”的效果,却没有财政支出“济贫”效果的配合,使得国家财税制度的公平性被扭曲成单纯的“仇富”面孔。我国目前对公平的实现过于重视财政收入环节,从转移性支出占总体财政支出的比重看,仍然低于世界上很发达国家的水平,忽略了财政支出中对民生事业的扶持。在有利于实现起点公平的教育事业上的'投入尤其不足,义务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尚待提高,高等教育在“产业化”的指导方针下调节收入公平的意义更加弱化,同时高等教育开支当中的内部结构也不合理,资源过多地向少数发达地区和名校集中,出现了一些院校经费太过充裕而热衷于搞“花园式”校园环境建设,从而使一些高校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吸引高素质人才。

  2.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协调性有待加强

  建国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从最初的高度集权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直到1994 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但现在回头看,已经有人质疑国税、地税分家的利弊究竟哪个大,地方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是否实现了较好的匹配。目前看来,当初的分权做法并不完整,地方政府获得了更多的事权,但财力和财权却上收到了中央。要体现财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必须要改革现行的国家财税体系。从近几年房价形势来看,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过大已成为了公认的事实,而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地方政府热衷于卖地,与房地产商结为了利益同盟,严重阻碍了中央调控房价政策。

  三、对我国现行财税制度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倡导公平原则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从最初对结果公平的关注转向了规则公平,这是进步的一面,但不足之处是漠视了起点公平的意义,而教育是实现起点公平和规则公平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国民公平的实现首先就要保证教育机会的均等化,在这一方面财税制度责无旁贷。目前教育产业化、学术行政化和考试标准化已成为中国追求公平道路上的一大败笔。

  (二)中央与地方的协调

  通过前面对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介绍和分析,我们能充分地感受到二者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中央政府在集权和分权选择问题上的困惑。由于之前我国政府组织形式集权色彩过重,上一次重大财税体制改革还是以“分税制”为主要手段,但对于分权的消极影响政府的疑虑依然存在。我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财权”等同为“财力”区分开来,区分财权与财力,既可以满足中央政府通过控制财权以控制地方政府行为的要求,又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制度的安排满足地方政府行政的基本资金需要,这样就能促使地方政府向着真正提供公平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靠近。

  (三)增加制度的完备性和稳健性

  1.公民参与进来

  具体而言要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表达渠道和 博弈平台以及进入该平台的机会。具体从财税制度来讲,比如新税种的开征必须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在财政收入的使用上要更加尊重纳税人的意见,关注民生福利等。 2.要体现对公民财产权的尊重 税收的开征是以承认纳税人对课税对象的个人所有权为前提的,表面上税收分割了公民的财产,但它隐含的是对公民财产权的

  一种间接承认。所以相比强制拆迁的占地行为,相比垄断定价等超额政治利润,税收形式也许更反映了财税制度对个人产权的一种尊重。

  2.赋予公民知情权

  知情权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是保护公民自身利益的需要,财政收支的信息披露要在每个财政年初的预算和决算环节,让公民知晓各个职能部门,各项政府事业的细节信息,这样监督就能准确切入。而且这也不是政府的施恩,而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必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和必要的组成部分。

  四、总结

  总而言之,要完善我国财税制度是财税领域最重要的、最复杂的的一项工程,我们相关部门人员还应在实行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管理体制为目标,真正发挥税收管理体制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巨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2]张少春.着力完善建筑节能财政政策[J]住宅产业,20xx,(04).

  [2]王恩胡.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xx,(30).

经济论文4

  [关键词]合并商誉 减值测试 所得税

  [摘要]当今国际上对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普遍都采用减值测试的方法,我国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20xx)》中也明确了对合并商誉采用减值测试的方法进行后续计量。一旦采用减值测试对合并商誉进行计量,自然而然的会导致合并商誉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不一致,进而对所得税产生影响,本文将粗浅的介绍一下减值测试下的合并商誉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一、合并商誉初始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定义,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准则所规范的无形资产。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商誉实际上只是企业的合并商誉,也就是企业在合并过程中所形成的商誉。在新准则体系下,只有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才涉及商誉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主体下的控股合并一律采用购买法,并且,采用IASB 和FASB的一贯做法确认合并商誉。若合并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则应当将其差额确认为商誉。

  二、合并商誉的减值确认

  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至少应当在每年年终进行减值测试。由于商誉难以独立产生现金流量,因此商誉应当结合与其相关的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 以下统称资产组) 进行减值测试。具体做法是:可对包含商誉的资产组进行减值测试,比较其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如果包含商誉的资产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按差额确认减值损失。具体账务处理是:按包含商誉的资产组的账面价值减去其可收回金额后的余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与商誉价值两者中较低者,贷记“商誉减值准备”科目;按该资产组的减值损失高于商誉价值的差额按比例分配应计入其他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贷记其他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科目。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包括商誉减值在内的多数非流动资产的减值损失一旦被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三、合并商誉减值的所得税影响

  在会计上,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不进行摊销,而以初始确认的价值减去减值准备后的余额进行后续计量,直至企业清算或被其他企业吸收合并、或成为其他企业全资子公司且重新确认商誉时为止。计提商誉减值准备时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而应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才能将其价值转入成本费用。现行所得税税制不承认商誉减值损失,也就是说,商誉应以其初始确认的价值作为计税基础。因此,商誉一旦计提了减值准备,其账面价值就低于计税基础,直至企业整体转让或清算时,这一差异才可以转回。商誉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 号所得税》的规定,符合有关条件时,即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在计提商誉减值的当期,按确认的减值损失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商誉”科目,贷记“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科目。由于商誉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再转回,因此,对应于商誉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企业存续期间应该是只增不减,或者不增不减,当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与其对应的商誉初始确认的金额相等,即商誉的账面价值为0 时,除非经复核认为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而冲减递延所得税资产账面价值,否则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应一直保留,直至企业被整体转让或清算。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存续期间,如果税率发生变动,应按照新税率进行调整,调整的金额冲减或增加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四、合并商誉终止时的所得税会计处理

  合并商誉应在企业被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终止确认,其价值作为收入的减项计入被转让、被清算企业的转让、清算成本。对于已提减值准备的商誉,其应转销的账面价值或者为0,或者小于商誉初始确认的价值,这与商誉计税成本显然存在差异。按税法规定,已在计提减值准备时调增应纳税所得额的资产项目,在其处置时应作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在商誉按规定于企业被整体转让或清算而终止确认时,应按其初始确认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进行纳税调整,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对于所得税,应按与转销的商誉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此外如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则再按税法规定计算当期应交所得税金额,借记“所得税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同时,还应在收到或确定转让或清算所得价款时,转销商誉、商誉减值准备和企业的其他资产、负债账户余额并确认清算收益,具体会计分录应为:按收到或应收的转让或清算所得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商誉减值准备账户金额,借记“商誉减值准备”科目;按转销的资产的备抵账户金额,借记各备抵科目;按商誉账户金额,贷记“商誉”科目;按支付的转让或清算费用和应转销的资产金额,贷记有关资产科目;按以上借、贷方发生额的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或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此后企业终止经营时还应按照转让或清算净收益计算并缴纳清算所得税,最后由股东对剩余款项进行分配。

  参考文献

  [1]潘兴旺:《外购商誉相关会计处理之浅见》,《财会月刊》20xx年第7期

  [2]王兴焕, 耿喜华:《新会计准则下对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年第5期

经济论文5

  一、辩证的看待两个问题

  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等问题,需要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原则进行解析。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xx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在经历了长时间资本市场泡沫积聚后的一次负能量的猛烈释放,是在虚拟经济畸形发展,攫取大量虚幻财富在西方人心里生成的“幻象”破灭后的集中爆发。把虚拟经济看成虚幻经济,游戏经济,完全脱离其现实存在的根基,任意创设虚拟的金融衍生产品,其本质已经完全脱离了唯物主义所坚持的世界观,当时的华尔街金融体系推崇‘游戏经济’,金融衍生品成为锻炼人的意志与想象力的工具。从马克思唯物主义本体论上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不能理解为一种“直观对象”的存在关系,而是一种感性互动的存在方式,是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彼此独立而又统一的子系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应该存在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动的过程,虚拟经济需要实体经济作为基础,实体经济也需要虚拟经济加以激活,正常情况下,张力内的经济的波动可以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与此相对立的“原像—镜像”关系实际上割裂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导致虚拟经济从应该坚持事物发展规律引向唯心主义的危险行为,当张力被强行拉伸,虚拟经济本身的风险性就会因为过度的投机行为加深,不确定性变得难以被认识,这势必产生极其惨烈的后果,“作为财富的社会形式的信用,排挤货币,并篡夺它的位置。正是由于对生产社会性质的信任,才使得产品的货币形式表现为某种转瞬即逝的观念的东西,表现为单纯想象的东西。但是,一当信用发生动摇———而这个阶段总是必然地在现代产业周期中出现,———一切现实的财富就都会要求现实的、突然地转化为货币,转化为金和银。”实体经济以实物或服务的流动作为其运行的形式,而这些形式都是以资金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虚拟经济中,资金是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出现的,如果资金的信用化膨胀进入到实体经济中的生产循环,则就形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紧密互动。由于这种虚拟的信用资金弱化了实体经济所需要资金的作用,因此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虚拟经济的膨胀及波动促成了金融泡沫的生产,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因此,发展虚拟经济,并不是否认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是忽略社会因素任意虚设,更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跨越发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质而言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既然把虚拟经济放在唯物主义视野中考察,就应承认它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承认其的现实基础,完全脱离现实基础的“虚拟经济”就其本身而言不是虚拟经济,是游戏经济和虚幻经济。虚拟经济是对现实基础的抽象和放大,且放大的比例应该在一定限度之内。承认虚拟经济的现实基础是实体经济,也就承认了虚拟经济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都是社会经济领域内的问题,二者之间联系密切,既具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矛盾的特殊性,在对待二者关系上,尤其应注意研究特殊性,特殊性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原因,是事物之间区别彼此的根据。既不能用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发展虚拟经济、评判虚拟经济,也不能因为虚拟经济的特长就否认实体经济的存在意义,忽视其存在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就是一种崭新的制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在中国,无论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的,在发展中必然碰到许多问题,对于这些带有特殊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国外的或过去的经验去套,唯物史观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把所有问题都放在我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全面把握,中国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所有问题都应该在这个有机体中通过实践加以分析解决。或许,哲学的“贫困”在于它无法为所有学科提供该学科本身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哲学的魅力正在于它可以对所有学科进行批判和衡量,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和道路。

  (二)虚拟经济的经济安全性和风险性

  乌尔里希贝克曾说过:“风险和不确定性是一种经济行为的‘准自然的’组成要素。”因此,虚拟经济也具有高风险性,这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虚拟经济并不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其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但却可以对实体经济创造出的.财富进行再分配,这也是其虚拟性的表现之一。随着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地扩大,势必会增加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我国现在的市场经济中的也面临着微观性、不确定性与盲目性等消极因素。“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资产,包括期货、期权、掉期等衍生工具的价值,具有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因此虚拟经济对经济系统中出现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能够有效地予以克服或减少,并由此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对于现代化风险投资和规模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三点原因:

  1、随着经济虚拟化程度的加深,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逐渐取得相对独立,不再依附于实体经济,但是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由于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产生影响,从而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的影响却越来越强。

  2、实体经济的价格主要受自然资源的制约,呈现出稳定的态势。但是,虚拟经济交易的载体是虚拟资本,而虚拟资本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其价格主要受到人为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虚拟经济极容易产生频率较高的波动性。

  3、虚拟经济的重要功能体现在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提供的风险定价和交易机制,并提供了一个降低了交易费用的稳定环境,从而使得经济得以稳定增长。虚拟经济既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性,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对现代经济增长起到了相当大的贡献,这实际上加强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异化”。基于以上原因,现代经济的危机发生主要并首先来自于虚拟经济领域,虚拟经济导致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从而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因此经济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虚拟经济的安全。虚拟经济的安全运行能有效地抵御来自内部及外部的系统风险,确保国家的经济和国民财产的持续稳定的增长。当我们还在庆幸08年金融危机没有大规模波及中国的同时,一些经济学者把这些庆幸归功于中国尚未融入国际资本市场,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打开等因素,但这种庆幸不能成为束缚虚拟经济发展的理由。虚拟经济本身就是二律背反,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消极因素,当前很多经济学者热衷于从如何消除这些消极因素进行研究,这在哲学上是否犯了蒲鲁东式的错误?“任何经济范畴都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益处和害处加起来就构成每个经济范畴所固有的矛盾。应当解决的问题是:保存好的方面,消除坏的方面。”马克思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谁要给自己提出消除坏的方面的问题,就是立即切断了辩证运动。”由此可见,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消极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对市场经济体系的风险,建立起虚拟经济的风险预警系统对于问题的处理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何在日后避免金融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从哲学角度考虑,那就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如何引导、转化、控制这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负能量,把它的破坏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负能量带来的冲击做到最小化,从而降低风险,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不要企图消除它,消除了消极因素,就消除了虚拟经济本身。

  二、基于历史哲学维度的审视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虚拟经济的性质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美元再一次被抽象,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发行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用虚拟经济的方式掠夺发展中国家,带来资本的急速增殖和财富的大量累积,发达者愈达,贫困者愈贫困,资本主义的掠夺方式变得更加隐蔽和抽象。“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地球变的越来越小,整个世界都纳入到一个交织联接的网络中,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难以置身其外……各个领域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瞬息万变’通常只是一种形容,如今许多已经成为了现实。在这种形式下,任何闭关自守、试图封闭起来求发展,任何为我独尊、企图称霸天下,任何固步自封、陶醉于以往成绩,任何因循守旧、拘泥于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都必将被时代潮流做淘汰”。对于虚拟经济性质批判的观点,笔者对其本身并不否认。但马基雅维里早就深刻的认识到,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应当怎样,而是实际是怎样,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这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哲学高度的深刻思考,是马克思对自身的超越,是马克思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某些固守在观念中的不适时宜结论必定会被历史所淘汰,与其义愤填膺的坚守马克思所做的某些结论,不如用马克思的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以此获得自身的利益,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谈论人性一样,任何人性的都要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考量,我们在评判一种经济形式时,也应放在现存的社会关系和国际环境中考察,是拒绝融入国际资本市场,失去话语权,用一种阿Q精神的批判来自我安慰还是接受这种新兴事物主动与世界发达的资本市场对接,赢得话语权,参与世界资本市场蛋糕的分配,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08年的金融危机虽未大规模波及中国,但直到现在中国也不得不为发达国家“埋单”,这本身就是一个事实。克罗齐指出,历史就是在善与恶之间不同转换,进化并非由恶而善的转变,而是由善而更善的转变,在这转变中,从更善那个阶段看去,恶也就是善。这里的善恶不是伦理道德维度的善恶,而是历史哲学维度的善恶。新兴的事物在起初总是以“恶”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冲击着人类的活动和思维方式。当今世界,虚拟经济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所生成的虚拟生产力和虚拟生产关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们获得财富的观念,对于虚拟经济的“善”和“恶”,即虚拟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有待人们重新认知。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虚拟经济在带来重重危机的同时,也酝酿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增长。20xx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其洪水猛兽般的“恶”带来了世界性的灾难,但是,就是在这种“恶”中,“善”的萌芽开始发育,人们更加理性的思索虚拟经济的未来,当这匹脱缰的野马被重新拉回正确的轨道,能否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空间,历史终究会给出答案。问题不仅仅在于解释和批判,“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能不能既立足本国、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又具有世界眼光、加强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能不能既保证自己的经济安全、有效抵御各种外来冲击,又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能不能既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事情、不急于求成,又高瞻远瞩、准确地把握世界的发展变化;能不能既保持优秀传统、继承和发扬前任留下的好东西,又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改革创新……”[14]这才是当下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真正思考并加以实践的责任。

经济论文6

  中资保险公司上市有何意义?上市的条件是否具备?有哪些上市方案可供选择?上市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在我国,保险公司作为大量资金的供给者,以投资者的角色“入市”得到普遍认可之后,保险公司作为资金需求者而“上市”,即进入资本市场寻求资金的问题又出现。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都曾表示欢迎保险公司发行上市,而保险公司发行上市也已被保险业界认为是筹集更大的保险资本,从而保证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发展的最优策略选择。那么,中资保险公司上市有何意义?上市的条件是否具备?有哪些上市方案可供选择?上市需要考虑哪些问题?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保险公司上市的意义

  保险公司上市两年前就被业内外人士所关注,保险公司如果成功上市,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公司的品牌知名度,增强客户对公司的信心,有效提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实力,而且对于公司的规范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保险公司上市问题之所以为人们所密切关注,也不仅仅是因为上市可以为保险公司解决融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保险公司的机制问题。通过公开上市,分散股权,建立起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可以规范保险公司,使其向现代保险企业的方向发展。可以说,通过上市解决保险公司存在的多种问题是保险公司上市的真正目的。

  (一)可以扩充资本金融资渠道,增强公司自身竞争力

  资本金是企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实力及信誉的象征,而保险业的有关法律规定更使资本金在保险公司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本金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的高低。对承保能力,我国《保险法》第98条和第99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的自留额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财产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费不得超过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之和的4倍。”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在第六章中对偿付能力作了详细规定,其中第81条及第82条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为其会计年度末实际资产价值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承保能力不足使保险公司即便拥有巨大的市场份额,也不得不通过再保险降低风险自留额,从而使到手的承保利润易主。而偿付能力有限不仅影响保险公司市场形象及其保险产品的吸引力,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危及保险公司的存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但融资渠道却十分狭窄。对国内保险公司来说,目前扩充资本金的主要手段还依赖私募和合作,与公开发行股票相比,其募集范围小、股权流动性差、变现难等弊端十分明显。而资本金数量不足,来源渠道单一且不稳定正是国内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始终难以提高的关键所在。偿付能力的不足往往又会直接降低保险公司对风险的抵御能力。目前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正成为困扰中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此外,目前国内保险公司普遍存在着资本量较小、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问题,这使得保险公司在拓展新业务或增设分支机构时,常常面临资金短缺的窘迫。保险公司如果成功上市,将可以募集到大量的新的资本金,获得优质资产注入企业。而优质资产的注入,可使公司股本结构更趋合理,从而大幅度提高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承保能力,满足保险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大大提高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在国内,保险资金只能间接进入资本市场,总量很小,渠道也十分狭窄,“瓶颈”尚难突破,从而要大幅度提高风险防御力、竞争力还存在较大的困难。一旦保险公司上市成功,可以预计保险资金人市的量肯定将会有效放大;并且,由于保险公司上市筹集了更多的资金,随着资金规模的扩大,保险公司在安排投资组合策略时将更加从容,这不仅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股市融资为广大保险机构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途径,能够实现资本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形成良好的资本补充机制,同时还能带动保险公司经济效应和安全性的相应提高,增强其竞争能力。

  (二)上市有利于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与完善

  保险公司上市的目的,除了融资以外,更重要的是解决保险公司的机制问题。目前中国保险业存在股权结构单一导致的微观经营治理低效问题。从目前已经提出上市申请的保险公司来看,主要是股份制公司,而股份制公司的国有股在总股份中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可以说是国有股“一股独大”。其在内部控制、激励与约束、经营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而就三大国有独资保险公司而言,国有独资制度阻碍了现代企业制度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行政干预使三家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经济效率的提高远远滞后于现代竞争对其提出的要求。保险公司上市后,就要按证券市场法规要求进行改制,通过公开上市引入社会股东,可以降低国有股比例,建立多元的股权结构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成规范的委托代理关系;其运作不仅要严格遵守《公司法》的规定,同时要遵守上市条件、收购合并条件,定期向投资者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投资者通过“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激励和约束经营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管理层之间职责界定十分清楚,各司其职,而且其行为要接受公众监督,有很高的透明度,这将极大地推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此外,通过境内外股票上市,可以改变资本结构,这体现着一种重大的制度安排。

  (三)上市将提高保险公司的经营透明度和社会监督力度

  保险公司上市意味着我国保险企业资本投入只有国有资本、企业法人资本和外商资本的现状将得到改变,民营和私人资本将大量涌入。因此,保险公司上市后,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如各种投资咨询机构和证券分析员的监督,审计、会计和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督,证券交易所以及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督等等。在广泛的监督下,任何一个重大失误都会立即导致公司股价下跌,减少公司价值;任何一次违规操作,都随时有可能被发现和公开,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甚至被驱逐出证券市场。保险公司要按上市公司的要求定期公布自己的各种数据及经营状况,公司经营活动的透明度随之提高。而随着经营透明度的提高,保险公司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财务状况等方面都必须更加规范,公司必须加强管理,以减少各种浪费和成本,通过科学决策认真分析产品市场,评估投资风险。公司还必须注重财务结构,保持利润稳定增长,保持企业的稳健经营。同时,理性的保险公司也将会更加关注保险监管机构的各项政策规定和调控干预,这将大大提高保险监管机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促进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运用,从而可以促进保险公司稳健发展。,上市还有利于保险公司本身商誉的提高,使客户对保险公司的知名度有所认可,有利于上市保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扩展业务范围,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上市为保险公司资本营运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目前国际保险资本正进行大规模的兼并与重组,这将大大提高跨国保险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也使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面临着极丈的压力……保险公司上市使其资源运用的领域大大拓展,使保险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分拆股票、配送股票、发行新股、发行认股权证、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进行再融资,为公司开展资产营运创造高效、便捷的前提条件。此外,保险公司可以组合运用多个金融专业市场的资源,积累横跨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运作的宝贵经验,熟悉收购兼并、股权置换、资产重组等各种资本营运手段。过去 5年中,全球保险业并购案达5114件,涉及金额达1100亿美元。这些并购交易,绝大多数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中国的保险企业本身实力就弱,上市后通过市场力量的兼并和重组将为构筑中国的“保险航母”创造有利条件。

  (五)保险公司上市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多样化及多元化发展

  由于金融行业的监管较严,金融类上市公司一般都是业绩优良运作规范的公司。国际经验表明,金融板块股票往往表现颇佳,很多金融股(如香港股市的汇丰银行、恒生银行;纽约股市的大通曼哈顿、美林证券)都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蓝筹股”、“龙头股”的角色。截至1999年年底,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金融类企业约有90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0%;在NASDAQ上市的也有900多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9%;东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而现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多为制造类企业,金融类上市公司只有7家,金融业在证券市场极低的比重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使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发展严重失衡。保险公司上市可以改善金融企业的上市结构,有助于形成一个完整的金融企业上市板块,促进市场规模的扩大,刺激股市升温和改善市场结构。由于金融企业具有总股本大、流动性好、业绩相对稳定等特点,故其对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境外上市还能架起国际投资者与中国保险市场的桥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分享中国保险发展的商机。保险企业上市还可分流部分储蓄存款,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完善投资者投资组合。

经济论文7

  近年来,上市公司纷纷投资参股券商,且此股风潮有愈演愈烈的倾向。目前,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已经在证券市场形成一个板块,如梅雁股份、新锦江、深圳机场、大众出租、中青旅、雅戈尔、浦发银行、深发展、宏源信托、鞍山信托、陕国投等等纷纷宣布投资参股证券公司,数额从数百万到数亿元人民币不等。鉴于上市公司与券商是证券市场两个至关重要的主体,有着截然不同的地位和职能,发挥不同的作用,而由参股造成的两者主体角色的部分融合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和引发出许多问题,为确保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对参股而诱发或可能诱发的若干问题及其法律对策进行研究就成为当务之急了。

  一、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中的现存问题

  (一)、内幕交易问题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满足了券商增资扩股的要求,券商增资扩股的目的之一在于达到综合类券商的要求。就综合类证券公司而言,它一般在内部既设有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信息的部门,同时也设有负责咨询、投资、经纪业务等部门。前者负责收集信息,后者利用信息,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流动是广泛存在的,因而也是极容易发生内幕交易。目前上市公司向券商参股很多超过5%的股权或股份。如中辽国际持股辽宁华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60%,青海百货持股青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92.6%,鲁银投资持股齐鲁信托投资公司55.385%、持股德州信托公司16.7%等。显然这种大比例持股的地位必定能对券商的经营管理决策产生重大的影响,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其股东身份获取券商所拥有的信息,这些信息当中当然会包含若干内幕信息。然而现有管制内幕交易的规定却不足以涵盖上述行为。

  首先,《证券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各项所列的内幕信息人员不包括非上市公司券商的股东(其第二项明确为持有公司百分之五以上股份的股东,此公司从立法旨意上为上市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尤其是券商为有限责任公司时,更无法归入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的内幕知情人员。

  其次,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作为股东享有知情权,包括财务会计报告查阅权、帐簿查阅权、检查人选任请求权等。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更可通过其股东地位的影响力获取券商的各种信息。但上述情况亦很难将之归入“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其他人”。这种情况毕竟与证券法上所称的“泄露”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

  (二)、操纵市场问题

  1、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

  在上市公司与券商两者主体完全独立的情况下,承销股票的券商负有核查义务,要对招股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上市报告文件、年度报告、中期报告、临时报告有无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负连带保证责任。券商为避免承担连带保证责任而受到损害,必然会兢兢业业地尽核查义务,起到对不合格上市公司的筛选作用,使之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监督制衡机制,从而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而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后,尤其在双方相互参股的情况下,双方的独立地位发生了倾科,主体角色部分融合,监督制衡机制被打破,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券商在利益的驱动下,会积极地在核查义务的灰色地带尽最大努力为上市公司的包装,甚至于放弃核查的责任,导致信息失真影响投资者的判断。可见,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造成了原有的监督制衡机制部分失效,证券市场角色独立构架的功能无法发挥。

  为防止券商凭借其股东地位在承销过程中通过灰色边缘地带的走险牟取不正当利益,《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股票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当券商持有企业7%以上股份或为前5名股东之一,该券商 不得为该企业的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但是相反,上市公司股东将股票承销业务交给其参股的券商时,完全可以达到前述目的而又不属于《管理办法》第15条的规制对象。事实上,上市公司将股票交给其参股券商承销,券商通过承销获利又可以红利、股息形式返还给参股的上市公司股东。

  2、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在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

  上市公司参股券商情况下,既有可能操纵券商炒作自己的股票牟利,也有可能联手炒作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牟利。这种操纵行为与内幕交易一样,都是对公开、公平、公正为基础的证券法律制度和自由、有序、竞争的证券市场的侵蚀与破坏。对于上市公司与券商之间可能产生的操纵行为,我国《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作出规制:上市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持有该证券经营机构10%以上股份的,该证券经营机构不得自营买卖该上市公司的股票。然此规定在“老练资深”的机构投资者看来有如形同虚设。

  首先,10%的持股比例,极容易被上市公司以各种方法规避,最典型的有如持股9%,甚至于9.9%,且10%显然过于宽松,不足以避免参股券商所带来的操纵后果。其次,该条仅规定为上市公司或其关联公司持股10%以上的情况方能适用,也就是说,上市公司与其关联的非公司企业甚至于个人持股10%以上的情况就显得鞭长莫及了。

  (三)、参股主体问题

  目前,从参股上市公司的不同主业来看,可区分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两大类,《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暂行规定》等现行法规对此作了不同的限制。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经企业行政主管机关或董事会的批准;(2)使用自有资金即严禁以银行贷款向券商投资;(3)经营业绩良好,按期足额归还银行贷款,近三年连续盈利;(4)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30%,但对券商的投资累计金额加企业其他投资累计金额不得超过企业净资产的50%。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则须同时符合以下条件:(1)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投资累计金额不超过资本金的20%;(3)投资来源限于超过8%以上的资本金部分以及公积金、公益金结余。

  从上述具体的规定来看,对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要求经营良好、业绩优异、资本稳定,这样就排除ST板块、PT板块和一些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投资券商的可能,保证了券商的股东有可靠的.投资经验和经营水平。而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则受到更多的限制,不仅要求8%以上的资本充足率,而且限定投资累计金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20%,而且金融类上市公司参股券商还需关注“竞业禁止”问题。此外,我国目前尚严格管制金融领域的外资参与度,表现在参股券商问题上则为外资、中外合资上市公司不得向中资券商投资参股。但是,在我国“入世”后,必须要一揽子接受《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规范证券业的条约和协议。

  二、对上市公司参股券商中现存问题的法律对策

  (一)、对内幕交易问题的法律对策。

  1、引入“中国墙(Chinese Wall)”制度

  《证券法》第132条规定了综合类券商必须将经纪业务与自营业务实行业务、人员、财务帐户的分离,不得混合操作,在信息隔离上有一定的效果,但无法根本阻止内幕信息在券商内部(包括与股东之间)的流动。而证监会、证券商协会、证交所的外部监督很难对券商内部的知情交易进行持续有效的监督,因而有必要加强对券商的自律(内部)管理。为防止内幕信息在券商内部流动致使知情交易发生,中国墙制度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选择。该制度的精华在于综合类券商内部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现隔离不同业务部门之间信息流动的控制,防止一部门利用另一部门的内幕信息进行交易。但此制度仅限于对券商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管制,而上市公司股东不在券商中任职便无法适用。因而有必要扩大中国墙制度的规制范围,将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包括在内。

  2、通过立法扩大内幕交易的主体范围

  鉴于《证券法》第68条的内幕人员不足涵盖上市公司参股券商的情况,可以通过扩大内幕交易的主体范围,将可能利用内幕信息的上市公司股东也列为内幕人员。而该知情人员只需持有券商5%以上股份或股权的股东即可构成,从而与第68条第一款第二项持有5%股份的上市公司的股东规定双向配合,实现全方位管制。在立法上可以借助《证券法》第68条第一款第七项的口袋条款,把参股券商股份或股权达5%以上的上市公司视为“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知悉内幕交易信息的知情)人员”,以司法解释或证监会规章形式予以实现。

  (二)、对操纵市场问题的法律对策。

  1、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方面。

  建议在《证券经营机构承销股票业务管理办法》第15条增加第二款;企业持证券经营机构7%以上股份或是前5名股东之一,证券经营机构不得为该企业的主承销商或副主承销商。以有效防止该上市公司股东对券商承销行为的操纵行为危害证券市场,重建券商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制衡机制。

  2、上市公司参股券商在交易过程中的操纵行为方面。

  针对以上《证券经营机构证券自营业务管理办法》规定的不足,建议:(1)降低《管理办法》第15条对上市公司对券商持股的比例,可考虑参照《证券法》第41条的持股报告标准的5%比例规定。(2)为防止规避“关联公司”应扩大规制范围,有必要改“关联公司”为“关联方”,从而涵盖关联公司、关联非公司企业及其他关联人,具体的“关联方”定义可参照财政部1997年5月23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4条:“在企业财务或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

  (三)、对参股主体问题的法律对策

  根据国际法上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一个合法缔结的条约,在其有效期间内,当事国有依约善意履行的义务。因此,我国“入世”之后应严格依照GATS、《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的规定,对外作出证券市场准入承诺,自动地部分放弃我国的金融主权而与国际惯例接轨。因此,我国当前应尽快修改有关立法,规定允许中外合资上市公司参股中资券商,但对其参股比例在初期可设定为不得超过该券商总股份的10%。

经济论文8

  摘要:在消费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到自身消费理念的支配和制约,因此,正确认识消费理念的性质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消费理念又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了解正确的消费理念及其表现,同时认识错误的消费理念及其危害,才能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在现阶段,更要提倡和发扬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以实现经济社会的持久、健康发展。

  关键词:消费理念,性质和作用,分类和表现,可持续消费

  消费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在消费活动中人们总是受到自身消费理念的支配和制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人们会形成不同的消费理念,而且作为意识的反作用,不同的消费理念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更需要不断提升消费理念,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消费理念的性质和作用

  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对物品和服务的消耗和花费。理念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对事物比较稳定、普遍和持久的看法。消费理念也可称为消费观念,是人们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主观评价和价值判断。

  消费理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会反作用于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一方面,消费理念会影响消费行为。正确的消费理念会导致理性和适度的消费行为,而不正确的消费理念会导致偏激和过度的消费行为。因此,不断提升消费理念对完善消费行为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消费理念也会对消费方式产生反作用。正确的消费理念会促进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提高,不正确的消费理念会阻碍和限制消费方式的改进和完善。因此,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克服错误的消费观念,这样既能使自己的消费行为理性化,又能促使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消费理念的分类及其表现

  从总体上来说,人们的消费理念可分为两类:一是正确的,二是错误的。正确的消费理念是积极、健康、合理的,而错误的消费理念是消极、偏激、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对消费理念有全面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使它得到提升。

  (一)正确的消费理念

  正确的消费理念,在质上表现为重视消费质量,在量上表现为消费适度,因而是可持续的消费理念。

  第一,要重视消费质量。消费质量是指人们消费的品质和收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个体上说,人们要以健康为目标,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合理选择消费对象和消费方式,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使消费的结果有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有效增强人们的幸福感;二是从总体上说,高质量的消费,不仅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保护程度,并使人们的消费收益和满足程度达到最大化,而且要使消费形成巨大的社会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要注重消费适度。消费适度就是要求人们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消费,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人们应以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按照“量人为出”的原则,选购和消费自己喜好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人们的消费要控制在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更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适度消费并不是抑制消费,而是使消费水平与自身收入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因此,适度消费应该包括有理性预期和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实践表明,只有全社会都注重适度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可持续消费既要注重生活质量,又要遵循适度原则,所以是正确的消费理念,是需要提倡和发扬的。

  (二)错误的消费理念

  与正确的消费理念相反,错误的消费理念是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念,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度节俭,二是过度奢侈。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了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因而是需要反对和克服的。

  第一,过度节俭的消费。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人们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人们普遍崇尚节俭型消费,只要满足吃饱穿暖就可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大大解放了生产力,经济迅速发展,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但是,人们受传统的消费理念影响,有了钱或者是不舍得花,或者是不会花,或者是不敢花,这就形成了过度节俭和消费不足的状况。本来,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广泛提倡,特别在经济还不很发达的历史时期,更要大力发扬。但是,我们也要划清勤俭节约与过度节俭的界限。如果该花的钱不花,该消费的不去消费,那么对个人来讲,会影响生活晶质和人的素质提高;对社会来说,会削弱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因此,过度节俭于国于己都不利。

  第二,过度奢侈的消费。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社会的消费需求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对住房、汽车和高档奢侈品的需求增长很快,这一切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按理说,奢侈消费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在自身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这里要划清适度奢侈与过度奢侈的界限。如果仅仅是为了相互攀比或炫耀富有而穷奢极侈,大肆挥霍,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那是必须反对和限制的。这种过度奢侈的消费行为不仅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破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可见,不论是过度节俭,还是过度奢侈都是不正确消费理念的表现,都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正确理念。

  三、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重大意义

  正确的消费理念实质上是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实行可持续消费,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要求,其核心包括适度、绿色、健康、公平、文明五个方面。当前.提倡可持续消费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持续消费有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我国总体资源丰富,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因此,树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有助于人们合理地使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可持续消费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财富不断丰富,满足了人们的现实需求,然而由于环境的污染,人们并没有享受到最好的物质生活。这是由于人们在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忍受恶劣的环境污染,如工业废气造成空气质量很差,被污染的河流直接影响人们的饮水质量和身体健康,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反而使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因此,积极倡导可持续消费,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才能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可持续消费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之一——适度消费,要求人类把消费水平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实现消费行为的自然和谐,使无底的欲望回到自然承载力的现实基础上来。历史表明,人类对自然界的每一次侵犯,都受到了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人与自然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生存,才能谋求发展。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有助于人们重视环境保护,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能实现可持续生产和可持续消费,促进人

  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消费有助于提高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可持续消费的核心理念之一——绿色消费,是指生产的商品要符合健康和环保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在生产中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在消费中也不会危害身体健康。现在,国际上越来越注重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绿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成为科技攻关的首先项目。我国的商品要跨出国门和占领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要求。所以,倡导可持续消费,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生产更多的、高质量的绿色产品,从而增强我国商品在国际上的占有率和竞争力。

  四、提升可持续消费理念的措施

  经济发展需要人们的积极参与,可持续消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把可持续消费理念根植于人民群众,还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去做。

  第一,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引导消费者了解可持续消费理念。理念是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它将长期植根于人们的思想中。全面树立可持续消费理念,关键是要改变人们原有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宣传方式,让人们了解可持续消费的实质和意义,其中包括:什么是可持续消费,为什么要倡导可持续消费,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消费等,在人们的思想中逐渐确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从而代替那些过度节约和过度奢侈的错误观念,使人们的生活既有高质量、高品位,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二,建立和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可持续消费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对不可持续消费行为应负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使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从消费到回收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可持续消费的法律法规,对缺乏自觉性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法律法规带有强制性,会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力,有助于改变人们的错误观念,并使他们逐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使可持续消费从不自觉的行为,变成人们的主动要求和自觉行动。

  第三,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可持续消费提供产品保障。一方面,企业应大力从事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以便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应建立节约型生产模式,不但要做到尽量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等生产资料,而且要尽可能地实现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从而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让每个消费者都能买得起绿色产品,为全体人民的可持续消费提供物质前提。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xx.

  [2]陈承明,陈绮,蔡志刚.经济的浪潮[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20xx.

  [3]傅娜.可持续消费的基本理念[J].淮海文汇,20xx(06).

  [4]朱永红,高晓峰.循环消费理念的培育[J].中国商贸,20xx(11).

经济论文9

  一、农产品贸易纠纷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也在不断的增加。首先,在农产品贸易纠纷发生以后,最先影响到的就是农民的经济收入。在只考虑经济的直接影响时,贸易额减少一个单位,农民的经济收入就会减少一个单位。在考虑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的乘数效应,可能会导致农民的收益额减少量大于一个单位,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的生产量减少,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正常发展。

  二、产生农产品贸易纠纷的原因

  1.农产品贸易操作复杂、限制繁多

  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需要经过许多方面的限制,并且操作过程也非常的复杂,如市场准入、动植物的安全检查、卫生检查、国内的支持等,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引起贸易纠纷,并且解决起来也比较复杂。如欧盟国家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抗生素含量超标,从而禁止我国动物源性食品的贸易,使我国失去动物源性食品的市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2.技术差异的限制

  农产品贸易中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贸易的直接限制减少,但是各种间接的限制却日益突出,如卫生标准、安全标准、技术标准等。其中技术的差异已经成为农产品贸易的重要障碍。就以茶叶为例,茶叶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的比重比较大,它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但是欧盟提高了茶叶中禁止使用的农药的种类,有原来的29种增加到了现在的62中,并且有些农药的标准较之前提高100倍之多。

  3.农产品贸易的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出口市场相对比较集中,一般分布在亚洲的各个地区。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至亚洲各地的占据整个中国农产品的68.9%,日本市场就占据了亚洲市场的41%,可见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的程度,直接结果就是国内的各个企业之间相互竞争,降低价格,造成各国提出倾销申诉。

  4.贸易自由化中产生的必然结果

  WTO在农业方面制定了《农业协定》,它对农产品的自由化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这些相关协议制定不完善,造成这些协议在执行上有一定的偏差,形成各种矛盾,进而造成各种农产品贸易纠纷的产生。

  三、解决农产品贸易纠纷的措施

  1.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战略措施和制度措施

  为了保证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的顺利解决,我国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战略措施和制度措施,对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首先,要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产品贸易战略,保证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如鼓励种植和养殖各种有机的、绿色的农产品,保证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同时还要保证市场的多元化,解决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问题,如可以不断的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分散贸易市场,避免出现农产品的恶意竞争。其次,不断完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制度和技术体系,如制定农产品贸易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动植物的卫生检疫体系;建立完善的预警、保障以及应诉机制;严格按照WTO规定的规则实施,保证我国农产品贸易纠纷及时解决。

  2.农产品贸易的相关企业积极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积极的应对各种农产品贸易纠纷,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农产品的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以廉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其次,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坚持以WTO的相关规则以及现在一直倡导的绿色产品为先导,不断吸取其他各国国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规范企业的管理。第三,积极开展绿色营销,保证农产品的环保。第四,农产品的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认证标准。

  3.充分利用商会、行业协会的促进作用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各个地区的商会、行业协会之间要相互协调,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自律行为,保证出口贸易的秩序稳定,并且还能保证行业内部之间相互监督,减少农产品贸易纠纷的发生。同时,商会、行业协会之间的协调还能及时为各个企业提供反倾销的信息、技术信息等,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五、结语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农业经济甚至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产品的贸易纠纷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的避免各种农产品贸易纠纷的产生,当贸易纠纷产生时,我们应该积极的应对,保证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稳定发展。

经济论文10

  一般意义上的逆向物流,是一种政府主导的循环经济方针,对于全社会中的所有生产经济活动产生的不可再利用物质进行综合的规划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的社会工程,往往涉及到国家的行政力量。这里所说的逆向物流,指的是某一市场主体为了达成他的市场经营目标,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外部市场环境信息对所生产的产品在一定的循环周期内进行有效的统一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例如在大学校园中制定逆向物流处理的经营主体,来实现大学校园中电子垃圾的资源最大化利用。逆向物的全部环节包括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现有产品的循环使用,以及代谢废物的二次处理等。

  逆向物流的概念起源于逆向分销,这是一个物流学的概念,指的是商品在在产品的销售渠道中在消费者到经营者之间的流动,因此,很多商品流动就成为了逆向分销的一部分。这个概念表明了学界对于产品的社会流动方向所提出的质疑和相关的流动对于企业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如何利用的问题。早年有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认知报告中提到逆向物流的构建是多个环节组成的,包括了产品的回收,相关材料的替换,回收产品的再利用,不可回收产品的处理以及二次处理,新产品的维修与制造的全套流程。同时,也有人提出了产品再使用和物料、部件再循环的概念,将逆向物流定义为从消费者到生产者,让现有的二手产品重新焕发出活力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的一切物流体系。

  由此来看,逆向物流的运作包含这样的一些基本步骤:首先是对产品的回收,将超出预期的产品拿来分销,对无法利用的产品进行处理,同时做好二次回收的准备。本质上来看,逆向物流要实现的是社会资源的增值与再次利用。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我们计划按照逆向物流的运作流程来设计相应的电子垃圾处理体系,形成一座桥梁,沟通大学校园的主题大学生和校外经济处理的主题和二手上架以及相关的市场经营主体,形成一个完成的循环,将循环经济的视角彻底的贯彻到逆向经济建立的二手电子垃圾处理体系当中。首先搜集管理环节,具体的方式是在校园中建立一个管理中心,将我们覆盖的所有的用户的资源电子垃圾进行搜集,使整个系统运作的基础,搜集的方法分为上门处理和等待用户送来,具体的办法的采用取决于大学校园中电子垃圾的'类型和内容。管理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在于在整个逆向物流的系统中承担着一个搜集和输入的任务,通过输入状况,我们可以决定物流系统的下一环节的任务量与物流系统在整个循环经济的流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如果搜集中心的运作决定了我们的运作的最基本的成本,换言之就是加入没有搜集到整个系统需要的物件,那我们的整个系统就难以继续良好的工作其次是运输环节,这一阶段主要是将校内的搜集中心和校外的市场主体之间建立联系,把我们搜集到的电子产品运送到市场的接入点即相关的运营商。

  运输任务的意义在于中转,通过中转的运输环节,我们可以将我们所搜集到的废旧电子产品运送出去,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实现电子垃圾的校内处理与校外的市场经济的主题相结合的任务。是整个环节和核心部分,能否优化决定了效益的高低。

  然后是检测环节,由于二手电子产品的特性,想要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就要进行检测,电子垃圾的损坏程度决定了它能否继续发挥价值和所能变现的价值量。如果损坏程度过高,就不可能实现本身的增值要求。通过对电子垃圾进行检测维修,并进行相关的估值为现有的电子垃圾的处理和循环提供基础条件。

  最后是销售环节,销售环节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一个部分,这一环节通过我们将电子垃圾运送到市场的主题,进行检测和维修,让它们焕然一新之后,在市场中直接绽放他们的光彩。销售环节的任务是与市场发生联系,将现有的成本转化为资金,用于下一步的扩大运作和持续发展。

  从建立校园电子垃圾处理的逆向物流循环点的角度探究大学校园电子垃圾处理的问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探索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在大学校园的电子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利用调研,了解高校中电子垃圾处理的循环经济实现的可行性,结合不同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个以电子垃圾处理为核心的逆向物流系统,从而实现解决校园电子垃圾处理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在调研中继续论证的课题。

经济论文11

  一、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

  通过计算后可以发现,虽然人均实际农业GDP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在时代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其不平稳性,但是其彼此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关系。其四者之间的变动模式受对方影响,形成了当今农村金融业的现实影响结构。也就是说农村人均GDP是否增长,与金融规模、金融结构和金融效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在Granger因果检验的过程中,其分析结果显示,包括了农村金融规模、结构其是均与农村经济增长没有直接明显的关系。然而农村金融效率却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虽然农村经济增长并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金融规模与结构有所变化,但是不得不关注的是,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效率的积极促进影响。其二,与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金融效率有异,农村经济规模等对农村经济增长并无明显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从而影响了我国农村金融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脚步,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甚至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都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目前金融发展滞后的影响因素

  (一)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首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的不完善。目前,商业性的农村金融组织在其职能上存在缺失,从而导致了金融体系扶持农村经济建设的稳定性严重缺失。举例来说,中国农行原本是政府特定的支持与扶持农村建设的商业银行,然而,由于农业当前在经济发展中存在落后性与弱质性,从而导致了农业银行自身运营的机制产生问题,迫使其不得战略调整,最终减小了对农村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当然,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相比,政策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则偏向了边缘化。这种边缘化表现突出的是农村发展银行其建设初衷并未与现行状态达成一致,只进行农副产品放贷服务的发展银行,已经大大滞后了农村金融发展。当然,金融工具的缺失与服务手法的单调也大大影响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完善性,从而造成了金融发展的滞后现象。

  (二)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契合

  与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相对比的`,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则是目前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另一诟病。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无法契合的主要缘由有两点:其一时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体的布局上无法达到合理化。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东部发达地区分布较为密集,相对的,中西部比较落后地区的密度反而较小,这样与经济结构需求完全不符合的金融机构密度,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协助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其二农村贷款的发放结构不合理也造成了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契合度不够的现象产生。在普遍经济学上来说,经济发展水平将决定金融发展的水平,而对于农村经济这种封闭式的经济形势而言,其所建设的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封闭性。而正是这种封闭性,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上不得不考虑农业经济的滞后性现象与弱质性特征,而将贷款形势发放到一些乡镇企业中,从而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受阻现象的产生。

  (三)农村金融机构效率不高

  农村金融机构效益不高,也是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目前农村金融运营环境而言,其环境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目前,越是落后贫困地区,贷款需求主体的居住环境就越为扩散,这种扩散性在中国地大物博的广大农村而言,为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发放与监管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与地域性广带来的麻烦相比,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金融机构自身内部的缺憾,正是这种管理体制的落后,造成了部分农村信贷业务技能的失灵,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价值大打折扣,机构的工作效率也无法提升。当然,农村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过差,是影响其工作效率的又一大隐私。由于从业人员水平不高,从而使很多相关政策无法有效落实与开展,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低工作效率。

  (四)政府干预方法不科学

  政府干预方法的不科学,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政策因素。传统意义上来将,政府的有效促进与引导对于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建设将拥有有益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管控上尚属于国家严格管控范围内。者不但失去了利率自身调节的杠杆作用,同时也是农村金融资本变得调动不灵活,使整个金融资源形如死水,不利于其与社会资本合流,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另外,政府对农村内部非正规性的金融资本管控的严格,也是造成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又一干预不科学政策。目前,政府之所以排斥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其主要原因在于该资本存在一定风险,而另一原因则是非正规性金融资本干扰了政府对农村金融的管控工作。然而就目前看来,非正规性资本的顽强生命力已经使其资源走入了“灰色”的误区,从而变成了更加危险,滞后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金融发展滞后影响因素疏导办法

  (一)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

  面对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象,合理有效的疏导办法将可行之有效的改善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并且推动整个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在改善农村金融滞后的众多因素之中,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应为重中之重。之所以如此强调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因为其是整个农村金融的建设基础,只有农村金融体系得以完善,整个农村金融环境才可以得到改观。所以,在构架金融体系之时,首先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有效应用政策、商业金融机构,规划发展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形成国有资本与民有资本互相扶持,共同促进,从而达到金融机制的合理化与现代化,保证了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创建全新形式的农村金融产品,丰富化农村金融工具,将信贷、信息等与网络系统结合,并退出小额贷款的多种新形势的农村金融产品,从而达到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结果。

  (二)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关系

  确保了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调节当前金融机构现状,使其与经济结构达到合理化契合,是目前调节金融机构组成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在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应该大力扶持与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的合理建设与运营操作,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中西部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经济发展脚步。另外要重视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与生命力,肯定与理解其发展的必然性与推进性,通过正视与积极引导,最终达到其与国有金融资源主体的共同作用,保证其安全性、稳定性与规范性,从而促进其金融结构合理,并与经济结构构建成良好关系,推动整个金融机构与经济结构彼此促进的结果。

  (三)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过程中,首先要重视地域性广这一物理性难题,如何有效的架设合理的监管、扶持网络,从而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扶持政策有效落实到农业经济之上,是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走访调查各地区形式,建立统一的农村金融信息网络,将可以高效的了解到目前农业经济实际状况与农业需求,从而更快速高效的反应,提升金融机构效率。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加强也是确保机构效率提升到重要手段。充实当前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其内部管理与金融管理手法技巧,对于整个金融机构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科学化干预政策

  科学化干预政策,是以当前政策转型为主要依据,其看中的并非政府的强制干预,而是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进行的适合性干预。要充分考虑目前干预政策弊端,以活化金融资本为主要目的,顺应形势发展,是干预政策变为扶助政策,将有效的提升整个金融资本的流动性,从而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此同时,政府应注意其控制力的减弱,使非正式金融资本融入到整个金融机构中来,从而实现现代化金融体系,才能反映出科学化干预政策的实际作用。当前,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应在金融效率上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同时要在各方面规划与完善农业经济构架与相关内容,从而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存在价值,达到农村金融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

经济论文12

  【摘要】本文以山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在山东的现状,并分析了其对山东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有针对的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区域经济;经济增长;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在我国的规模不断增长。山东作为沿海省份之一,在1990s开始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截止到20xx年底,山东省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57.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1.6亿美元。FDI的流入弥补了山东省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进出口事业的发展。不仅极大的促进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投资的倾向性是的FDI在山东地区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等,因此更好的理解FDI对山东省经济的影响能协调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FDI在山东投资的现状

  1. 投资以山东半岛东部为主,同时地区差距有所减弱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特性,使山东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分布在青岛、威海、烟台沿海地区,形成以青岛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情况。20xx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28.6%、24.0% 和31.0%, 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50.8%。而起他地区所占的比较较少,据统计山东鲁西地区的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四市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总和仅是青岛市的1/3左右,东西部地区分布不平衡状态明显。

  随着山东经济的发展,山东各地之间的FDI的差异有缩小趋势,由于鲁西地方政策的辅助及发展活力的吸引,其对FDI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而青岛三市所占的比较出现下降趋势。因此,从整体上来讲,山东省FDI地区分布之间的差异有不断减少的趋势。

  2.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但第三产业潜力巨大

  20xx年山东省三大产业吸收外资项目数依次为66个、726个、641个,实际的FDI投资分别为32213万美元、701031万美元、382778万美元,因此FDI在山东省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这与我国制造大国的形象相匹配。

  3.投资来源地集中

  据统计发现FDI来源于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对山东省直接投资前十名国家(地区)分析发现,这十个国家所占的比重高达95%以上,而且以亚洲发达地区和国家为主,其他国家多为欧美发达国家。20xx年亚洲地区对山东省的直接投资占山东省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70.95%,20xx年占72.56%,20xx年占7426%,20xx年占79.82%。

  4.投资规模基本逐年增加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的FDI规模非常小,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山东省的FDI达到迅猛发展。1984年之前实际利用外资基本都为0,1985年实际利用外资仅为559万美元,仅占全国的029%;20xx年实际利用的FDI达110.1159亿美元,占全国的1473%,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其后两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到20xx由逐渐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总体来说是逐渐增加。

  三、山东省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1.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分布问题

  虽然FDI能优化山东的产业结构,但其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含量低、耗能高等,且大多是以中小项目为主,这些都是原山东传统优势项目,而对于急需发展的第一三产业及新兴产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

  2.外国直接投资区域分布问题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知,FDI在山东的分布及其不均衡。截止到20xx年,流入鲁东地区的FDI所占比例高达72.99%,流入到鲁中的外资占到了 15.72%,流入鲁西的仅占到11.29%。这种FDI分布的不均衡造成山东的外资政策不统一,同时也造成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

  3.外国直接投资管理问题

  虽然FDI的规模不断增加,但由于我国相应制度和法律的缺失,造成了对]FDI的审批、评估、监控等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和管理问题。一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足,导致实际FDI与协议的FDI数额相差巨大。二是由于FDI对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使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业绩而盲目竞争,将一些高耗能低产值的产业引入,不仅阻碍现有产业的发展也造成环境影响。三是一些FDI企业利用政策漏洞进行偷税漏税拖欠工资等。

  4.FDI来源地过于集中

  通过以分析可知,山东的FDI主要来源于亚洲发达地区和国家,所占比例高达近80%,而来自其他地方的投资较少。这样造成了山东的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如若发生地区性经济风险时对山东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同时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在投资、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同时亚洲国家的投资溢出效应较低。

  四、山东省利用外资的建议

  1.改善FDI产业流向,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改变以往的投资结构,增强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强化FDI技术溢出效应;二是积极引导FDI向新兴产业和服务行业的投入;三是要扩大FDI的来源,吸引不同地区的.投资。

  2.优化投资环境

  外商的进入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不仅需要配套相关的硬件设施,同时也要按照国际和国内的规定健全法律法规,同时也要优化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在这些措施做好之后也要做好社会服务,及时解决外籍职工的住房、女子教育等问题,在保障外籍人员的权益同时也为外籍人员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3.提高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与质量

  为了提高FDI的作用,需要缩小亚洲国家所占的比例,积极开拓欧美及其他市场,进一步的扩大FDI的流入规模和来源。同时要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投资,转而向高端科技和新兴产业投入,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也要加大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积极引导外资从房地产行业向文化娱乐、旅游开放等行业转移。而且要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分布,对此鲁西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建立坚实的政策基础,减少投资者的成本,提高其收益,从而积极吸引FDI的进入,

  4.提高安全意识

  针对有些投资者的不法经济行为,山东应该加强对FDI的监管,建立相应的经济预警机制,减少投资者的不正常撤资及经济波动对山东的影响,增强自身经济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红玲.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6):38-40

  [2]林雨,周慧.FDI对山东省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xx(9):8-10

经济论文13

  1核桃种植技术综合运用

  1.1核桃种植过程中的栽植技术

  1.1.1整地的时候必须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进行核桃栽植的时候,首先必须进行土地的整理,因为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进行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土壤表面状态以及耕层结构能够适合核桃树的生长。在云南地区中,核桃生长的海拔一般在1600~2300m之间,年平均温度在12.7~16.9℃之间,年降雨量在1000mm左右的地方。在进行核桃种植整地的时候会优先选择梯田修筑以及抽槽换土的办法,除此之外还会选择一些措施来熟化土壤,增加土壤本身的肥力。此外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还必须重视其中的细节,征地规格应该是80cm3左右,并且在开挖定植穴的时候还必须将表层土壤以及下层土壤分开进行放置,对于挖出来的表层土,应该将其和土粪混合起来,并且在保证混合充分之后,将其填在坑穴的底部位置。而分开放置的下层土,应该将其和速效肥料混合在一起,并且在混合充分之后,将其填在定植穴的中上部位置。

  1.1.2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

  在选择核桃品种的时候应该参考专家学者的筛选以及培育的工作经验,并对核桃品质进行总结,了解核桃的品质、产量以及结果时间,这些因素在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的时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在那些种植核桃比较合适的地方,地方相关组织机构必须重视选择合适的核桃品种,这样才能够给核桃种植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在很多专家学者在优化核桃品种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在选育开发之后已经获得了一些优良品种,如薄壳香、林系、本地泡核以及云新系列等。

  1.1.3选择合适的苗木,做好定植工作

  在进行核桃栽植的时候,应该选择壮苗来嫁接,并且苗龄一般情况下要达到2~3年。在栽培的时候,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来进行栽培方式的选择,一般情况下,使用比较广泛的方式有矮化以及密植两种。核桃的花本身便是单性花并且雌雄同株,在进行授粉的时候也是通过风来进行,很多核桃树都需要进行异花授粉,为确保每株核桃树授粉都比较充分,在种植授粉树的时候就必须分散,应该确保范围内都有授粉树。在进行定植的时候也应该根据相关的技术进行,比如说在进行矮化、密植的时候,栽植方式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好栽植密度,若是种植的地方是山地,那么其密度应该是4m×5m,这样的距离在山区种植的时候是比较合适的,并且在选择定植穴的时候,比较合适的大小也是60m3左右,在定植穴挖好之后,需要进行施肥,一般情况下肥料是1kg过磷酸钙和50kg的农家肥料。在选择定植时间的时候,应选在核桃树萌芽之前,最佳的定植时期应该是12月到次年1月之间的时间。为了更好的提高核桃苗的实际成活率,避免出现旱苗的情况,还应该在定植结束之后将地膜使用进去,覆盖好树盘周围,保证核桃树根部的水分比较充足。此外,还应该进行涂白剂的涂抹,并且在涂白剂中还应该将杀虫剂添加进去。

  1.2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做好核桃树的定植工作之后,还必须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化,给核桃树更好的生长奠定基础。主要分析的是除草、松土以及间作方面的技术。

  1.2.1除草、松土

  在进行核桃园管理的时候,松土以及除草都是每年都要进行的,在进行松土程度以及除草次数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这样才能够保证松土的针对性,帮助其更好的生长。若是核桃园还属于幼龄园的时候,最合适的除草次数是一年3~4次,在除草的时候,也可以同时进行松土,一般情况下,松土的深度应该在10~15cm左右。若是核桃园已经成为了成熟园,进行除草和松土的时候,次数应该和幼龄园相同,但是每年还必须根据苗木须根的走向来对其边缘进行松土,在松土的时候,范围应该是须根向外的40~50cm左右,并且松土的深度应该在60cm以上。

  1.2.2林粮间作

  在进行核桃树种植的时候,要真正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将以耕代扶的方式运用进去,就应该考虑林粮间作这种方式。但是在进行林粮间作的时候,必须深入的了解核桃园的实际情况,并保证林粮间作的针对性。若是核桃园中的核桃苗处于幼龄期,那么最好种植一些杆比较低的作物,并且不要种植那些漫爬的农作物,比如说豆子、薯类以及瓜类等;若是核桃林中的核桃树处于中龄期,那么比较适合种植的作物有洋芋、魔芋以及虫娄等;若是核桃园中的树木是成年期的树苗或者老树林的时候,在确保果树以及间作作物水肥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麦的种植,这个时候果树以及林地的.情况能够实现小麦和核桃的双丰收。

  1.2.3树枝整形以及修剪技术的运用

  核桃树在栽植的时候,选择的方式是矮化以及密植,所以,在必须根据需要对核桃树进行一定的修剪。在整形和修剪的时候,主要方法有疏枝和截短两种,这两种方式运用的目的存在明显的差别,截短指的是将一年生的枝桠剪掉,其目的是将顶部新生的幼芽剪掉,这样能够让果树抽出新梢,其分枝数目会有明显的增加,这对树体更新以及壮大非常重要。疏枝指的是将那些发病的枝条、干枯的树枝等一些和果树更好的生长没有关系的树枝去掉,将那些结果能力比较强的枝桠保留下来。对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较大,并且生长条件比较好的果树,一般情况下整形修剪的时候,方式是主干疏层形,若是树苗离地面的距离达到1m或者一点2m的时候便能够将其修剪掉,并且还应该利用两年时间来修剪好定干整形带中的枝桠,确保第一层主干枝应该有三枝发育情况比较好的枝桠;而第二层枝桠和第一次枝桠之间的间距应该在1m到1.2m之间,并且通过2年或3年的时间做好第二层主干枝的修剪工作。对于那些栽培密度比较小或者是生长条件比较差的果树应该在定植2年之后,确保其主干高度在1m左右,并且上方可以保留一些长势比较出色的枝桠,并且主干枝数量应该在3个或4个,培养主干侧枝应该在2年之后,并且数量应该在2枝或者3枝。在修剪完毕之后,其高度应该在3.5~4.5m之间。这样在4~5年之后便能够形成心形的树冠框架。

  1.2.4在核桃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果林种植的时候,病虫害防治是非常重要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果林的实际经济效益。针对病虫害,可以将防治结合的技术应用进去。果农应该做好对核桃树的常规检查工作,做好核桃树的对比和观察,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2核桃种植技术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在云南地区,核桃的产值已经达到了120亿元,不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极大的提高了云南省农民的平均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活水平。随着核桃种植的不断推广,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核桃适合种植的地方,为了更好的进行扶贫工作,帮助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进行核桃种植技术宣传的时候,可以将集中讲课和基层宣传的手段使用进去,这样能够很好的将相关技术传授到农民种植户,这样便能够很好的传播核桃种植技术,并且在实践的时候,农民也会有意识的使用这些技术。对于那些地理条件比较适合核桃种植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重视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将核桃种植技术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契机,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核桃种植业的推广,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核桃种植技术的运用高效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农业的发展,在那些适合核桃种植的区域,政府也必须重视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帮助农民更好的掌握核桃种植技术以及种植过程中的要点,提高核桃的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结语

  由于信息阻塞,很多农村及山区核桃种植还不成规模,种植技术比较传统,产量低,所以现代核桃种植技术,尤其是科学的种植技术值得在农村推广和宣传,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经济论文14

  资金供给、泡沫与“庞氏骗局”供求关系决定价格,股票市场也不例外。如果流向股票市场的资金过度充裕,股票市场的价格就会全面脱离企业未来的业绩,市盈率就会太高,泡沫就出现了。泡沫的出现会增加股市的风险,因为投资者的长期回报没有保证。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的股市就被认为积聚了越来越多的泡沫,直接原因就是资金供给过分充裕,不但美国国内的养老基金、共同基金急剧膨胀,而且国际上的许多游资也涌向美国。中国的股市资金供给同股价波动的关系更明显,过去的经验表明,在资金上开一个口子就会推动股价的明显上涨。但是,这只是问题的表象。如果经济的总体资金供给过多,应该引发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总体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出现,就会反过来提高投资者所期望的收益率,投资者会要求更多的风险升水,这将会使市盈率下调。如果只是股市的资金供给量过多,从而引发股市的“通货膨胀”,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资金要在股市“扎堆”而不流向别的地方呢?这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股市比别的地方更有“吸引力”,二是“热钱”除了股市以外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

  一些学者通过对美国股市的系统研究后发现,美国股市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反馈机制,除了媒体诱导的心理强化以外,还存在着所谓的“庞氏骗局”(PONZISCHEME)(罗伯特。希勒,20xx)。骗局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叫查里斯。庞氏的美国人。庞氏骗局实质上是将后一轮投资者的投资作为投资收益支付给前一轮的投资者,依此类推使卷入的人和资金越来越多。股市中的庞氏骗局就是依靠一轮又一轮的资金投入来不断抬高股价,依靠后一轮的资金投入来给前一轮的投资者提供收益,并以此来不断吸引新的资金。

  我们中国人对这种骗局并不陌生,这实际上是一种金字塔游戏,许多钱庄的欺诈性集资和传销实际上就属于此类。在中国的股市上,庄家们形成了中国股市的“庞氏群体”,这样就将中国的股票市场引入“类传销市场”的方向,进入股市的人并不在乎股票本身的未来盈利率,而是期望“吃下家”来致富,所以已进入者希望有更多的新进入者,也就是说,“下家”越多越好。由于这种期望的发酵,中国的股票比其他金融资产更具“吸引力”,股票所能吸引的资金也更多,这从投资基金所受到的冷遇就可以略见一斑。中国股民的心态也类似于传销者,他们明知道这是一个骗局,但是你如果戳穿,他们会亢奋地、振振有词地同你争辩。他们希望经济学家、股评家、媒体来帮助发展“下线”,因为要维持这种“类传销市场”,必须要一线一线往下传,而且一线要比一线的人多、资金量大。如果要取缔,他们可能会奋起反抗,他们希望在自己找到“下家”之后再取缔并庆幸自己。

  但是,“类传销市场”终究要崩溃,稍有数学知识的人和没有数学知识但有健全直觉的人都知道。中国股市的庞氏骗局要比美国的更容易崩溃,因为美国的资金供给比中国充裕得多,股市“玩家”也要多得多,即使它的基本面差一些,国际上的资金仍然要往华尔街涌。而在发展中国家,崩溃来得更快。如果涉及的人太多,还会酿成社会问题。1996年至1999年,阿尔巴尼亚发生过这样的骗局,吸引了相当一部分人和20亿美元的资金,这相当于阿尔巴尼亚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0%,当1997年这些骗局败露时,愤怒的抗议者抢劫了银行,焚烧了建筑物,政府不得不动用军队来平息动乱,一些肇事者被杀(罗伯特。希勒,20xx)。

  即使过多的热钱聚集在证券市场并不导致市场崩溃,但至少会导致价格高估,股票价格高估导致企业价值高估,许多企业因此而对实体经济不屑一顾,热衷于在虚体经济中搞纯粹的“资本运作”,都愿意上市、包装买卖,一夜暴富。这对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都是一种损害。

  就我们的证券市场而言,似乎流入的“热钱”太多了;对于这些“热钱”,我们当然应该堵住不合法的来源,同时还要向合法的“热钱”提供者指出股价过高的风险和庞氏骗局的伎俩,并适当增加股票供给特别是绩沈股的供给,以及改善市场结构,开辟多种金融产品,使投资者有更多选择,并使社会上对金融产品的投资更多地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投资,避免股票二级市场的资金量过分超过“头寸”需要。

  投资、投机与“设机”如果人们购买股票等金融产品,特别是当他们主要是为了获取短期买卖价差收益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呢?如果股价脱离了企业的盈利,市盈率很高,仍然不断有资金流向股市,那么这些人是在投资呢,还是在投机呢?如果他们是在投机的话,是不是就属于非理性的行为,政府应该制止呢?其实,所谓投资和投机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他们完全可以重合。所谓投机,是指利用市场价差从事买卖(特别是短线买卖)而获利的行为。投资如果指的是经济学中的概念的话,当然是指资本形成,如厂房的建设、设备的购置、存货的增加等,股票二级市场上的买卖自然就不是投资。但投资如果是指居民的日常理财行为的话,购买金融资产如股票等,就是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是通过投机来实现的。我们说过,聚集在二级市场的.资金相当于银行系统的“头寸”,在经济学的概念中,银行存款被贷给企业用于生产的那一部分资金叫做投资,而对居民理财行为来说,不管他的资金是贷出去了还是留下来作为“头寸”(其实这对于某个人来说是不可能区分开的),都是投资,而且这种投资有时也会在投机中实现,譬如说,从低利息的银行取钱存在高利息的银行,甚至在同一银行将资金从储蓄帐户转移到支票帐户。证券市场的投资与投机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平时贬投机而褒投资,可能是因为二级市场聚集的资金远远超过了“头寸”需要,以及因为对虚体经济(NON-REALECONOMY)的投资不能转化为对实体经济(REALECONOMY)的投资。

  而且,由于证券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分散功能的重要性,投机就是必须的。只有通过投机,才能发现和形成真实的价格,才能使发现真实价格者得到报偿,因为这种投机者对资源配置作出了贡献,它搜集、整理、分析、判断了信息。证券定价的一些模型恰恰是建立在所谓的套利行为的基础上,这种套利实质上就是投机。即使是者,他也至少对信息做了简单的决断,如果决断是对的,也应该得到报偿。其实,这种纯粹的者是很少的,他下一次就会思考为什么会押对,就会开始分析信息了。投机对于分散风险也十分重要,所以市场上出现了专业投机的投资机构,如对冲基金等,他们是风险接受者。但重要的是,这些风险接受者往往是富裕阶层和专业人员,而且建立在市场专门化的基础上,所以风险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正因为如此,普通股票市场等基础市场上的风险反而更小了。

  所以,投机甚至都并不可怕。那么可怕的是什么呢?所谓投机,是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所带来的价格波动中获得利益,但如果信息不完全的话,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完全的,价格波动对每个人的机会是一样的、公平的;如果信息不对称的话,政府就应该管制内幕交易。如果有人故意造成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故意进行信息误导,使价格波动并从中牟利而无法被管制,这就非常可怕了。这已经超出了投机的范围,我们可以将其称为“设机”。所谓“设机”其实就是价格操纵,我国的庄家就是“设机者”。我们厌恶投机,其实质是厌恶由“设机”而导致的“频繁短炒”,因为庄家的“设机”使小户投资者焦躁不安、无所适从、朝买夕卖。

  因此,大户和机构投资者并不一定就是庄家,甚至高比例持股者也不一定是庄家(尽管我国证券市场上大户做庄的比例较高)。庄家的概念虽然比较含混,但一般是指那些通过信息误导等方式来操纵价格的高比例持股者。由于庄家的要害是“设机”,所以我们需要打击的是“设机”行为而不是投机行为,更不是笼统地打击大户、打击机构投资者。

  事实上,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无论在一级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的价格发现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有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中,一级市场的发行价和二级市场的交易价都更接近真实价格,一般个人投资

  者成为机构投资者定价的追随者。在国际上,由于共同基金的兴起,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主导者,因而不依赖证券交易所的机构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量越来越巨大,这也是美国私募证券能够迅猛发展、基本能够避免欺诈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机构投资者正在成为积极的战略投资者,我国证券市场上也有一些“长庄”正在转轨成为“设机者”和积极的战略投资者的混合物。在美国,机构投资者曾经联合起来兴起“倒阁”运动,更换所持股企业不称职的经理层。积极的战略投资者除了发现价格、寻找价值被低估的投资对象,还会“培养”、“调教”有前途的投资对象,从而从证券升值中获益。重要的是,其持股行为、“培养”和“调教”行为都是重要的信息,都应该披露,这样才能防止“设机”行为。

  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位置证券市场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果这些功能不能实现,被埋没甚至被人为地抑制,证券市场就不是健康的。因此,政府并不是要片面地重视融资功能,更不是为了帮助特定企业如国有企业融资从而损害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因为这样将会扭曲经济结构。政府也不是为了促进融资功能而引导证券市场的价格,不应该动不动就“托市”,而应该让市场有效性发挥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证券市场中没有位置。相反,政府在证券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监管(RECULATION)。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仅仅依靠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如公司章程、中介入担保书、各种和约等)并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格莱泽等人(20xx)的研究表明,政府监管比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及在此基础上的法庭裁决更重要。

  毋容讳言,对证券市场实现有效监管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由于证券市场交易量极大,成交十分迅速,导致对违法行为的查证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被控方的举证责任被提出来了。一些学者认为美国证券法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实施,关键就在于其被控方的举证责任。其实,美国的证券司法主要还是原告举证,只不过著名的20A、21A条款是被告举证,而用得最多的10-b5条款还是原告举证。同时,由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一定程度上兼有行政、立法、司法的一些职能,被称为是“第四分支”,具有很大的权力,而这是在美国政治体制的长期运转中形成的,别的国家未必能也未必要效仿。为了克服查证的困难,各国都在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来监控和记录交易行为,如美国的那斯达克市场就设置了“股票监控自动跟踪系统”(SWAT),任何异常的交易都会被提示,监管部门也可以依法进行询问和调查。

  同时,也并不排除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干预证券市场的价格总体水平。我们已经分析过,证券市场的“热钱”太多、“庞氏骗局”的出现等等,都会使价格水平过高。另外,社会心理的不稳定,也会导致价格异常。当证券市场价格影响到宏观经济走势的时候特别是当影响到金融稳定、社会稳定的时候,政府就不能袖手旁观了。像美国的联邦贮备委员会就可以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来影响股市价格,甚至通过“喊话”来影响股市价格。1998年香港证券市场上惊心动魄的“官鳄大战”更是政府在特定情况下干预证券价格的经典之作。

  总之,政府是不能缺席的,政府的缺席和政府不恰当地影响证券市场一样地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经济论文15

  随着我国房地产产业的蓬勃发展,县域房地产越来越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发展县域房地产业不但是房地产事业的新热点,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县域房地产经济开发事业中,必须结合县域房地产开发的特点,通过合理的改造,把县域房地产经济开发打造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1 在房地产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以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为主。但是近年来,随着大城市房地产市场逐渐饱和,县域房地产开发正在成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新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县域地方经济开发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1 重利润、轻公益。部分开发商在进行县域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追求利润,不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导致一些开发的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量不合格,建设品位低。

  1.2 物业管理意识淡薄。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开发业的持续,属于房地产开发业的一个序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业。开发企业存在重开发,轻管理,重盈利,轻服务,重宣传,轻兑现的现象。物业管理不配套,发展严重滞后。物业管理发展的水平是衡量“居者优其屋”一个重要的指标要素。

  1.3 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县域与城市需求客群对价格的理解不同,厌恶昂贵与花哨,其价值与价格的矛盾突显。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和县城都存在结构性供需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在县域房地产开发中,房产开发往往首先以中高档住宅小区为主。中小户型等中低价位的住宅小区稀缺,而高层、小高层、联体排屋等高档住宅占市场份额过大,住房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通常开发商都习惯的把城市的项目开发模式直接带入县域,在缺乏了解和充分市调的情况下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档次。其实县域房地产开发不必盲目追求高档。一是县域范围内的城市建设落后,居住理念保守,购房者对档次、品味乃至房型的优劣还没有形成鲜明概念;二是大部分县城还处在城乡结合的半农村,县域人均收入低,先解决居住的问题,才能再谈起提升住宅品质。

  2 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房地产经纪开发现状,笔者认为进行县域地产经济开发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规划先行,注重社会综合效益。县域房地产开发,必须与教育、医疗规划结合发展。

  我国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在社会中,教育配套也成为很多家庭选择楼盘的主要考量之一。房地产开发中的教育设施规划,结合县域地方特色,可采用新区教育配套、学区旧城改造以及自建学校等方式。虽然县域房产开发与大城市房产开发有很多不同点,但是在进行教育设施规划时刻借鉴时下大城市流行的“教育地产”概念。房地产是一个支柱性产业,而教育也在走向产业化。当房地产与教育两大产业结合的时候,教育地产应运而生。作为中国原有的教育模式,学校是政府主办的,办教育是政府的事情。房地产企业作为民间资本,在房产开发过程中,可把教育配套当做投资教育产业。这样即解决了房产开发过程中的`教育设施配套问题,又缓解了政府办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我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对于医疗资源的需求尤其强烈,因此除了教育设施以外,医疗资源也是很多家庭在选购楼盘的考虑因素。因此在县域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周围的教育设施是否完善和医疗资源是否丰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卫生服务需求愈来愈呈现多样化,但是百姓就医还存在诸多不便之处,因此以社区为依托的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可以提供方便快捷、直接进入社区家庭的基本医疗服务。

  2.2 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要求必然不断改变。在正常的发展状态下,城市更新是伴随经济增长自然实现的。旧城改造为房地产开发提供土地和需求。旧城改造将使城市土地功能发生改变,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提供了土地新兴功能的房地产项目进行开发,同时被拆迁的居民也需要房地产的居住产品来安置。旧城改造是历史必然的过程,旧城改造不但改变了县域的破旧面貌,也提高了县域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房产开发对县域进行重新布局,将一改原来城区内陈旧杂乱的状况,提升土地价值,促进整个城市升级。房地产开发必须以尊重公共利益为首要,探索出旧城改造开发的有效模式,充分展现了它所承载的区域优势和自然禀赋。房地产开发与县域旧城改造相结合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社会价值。在全新的旧城改造模式中,土地的利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除了应与当地县域特色相适应以外,更应把旧城改造融入当地经济。产业特色是旧城改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可以说产业特色是旧城改造的重要依据。要推动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仅有高楼大厦和优越的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富有活力的经济环境是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脱离开经济支持的旧区改造活动很难成功。因此,在探寻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新模式的过程中应以发挥产业特色为目标,以解决破败地段和人民生活质量问手段,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2.3 房地产开发与自然环境和民居特色等当地特色相结合。所谓地域特色就是某地区在历史积淀、文化背景、空问形态、民风风俗、物质构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人们的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特点。

  历史文化特色是体现县域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社区的同时,保持并发展县域既有的历史文化特色,给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和怀旧情结提供载体。

  地理特色和空间形态特色。县域的地理特征和县域原有的空间形态也是地域特色的重要内容。在房产开发中,应充分体现县域的地理特征和原有的空间形态,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县域的面貌和整体形象不仅仅取决于一幢幢单独的建筑,而在于和谐的外部环境、建筑物之间良好的相互关系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在民间的体现,是体现县域特色的现实途径。

  每个地方蕴涵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从房产开发中发掘和保护特色民俗文化是房地产经济开发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如在两广地区突出骑楼建筑的建筑特色,可以让居民在享受现代生活便捷方便的同时,又延续商业功能和民俗特点。

  2.4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在进行县域房产开发时,不管是政府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应积极倡行绿色开发。绿色房产开发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的舒适度,还降低了能耗,助力了国家节能减排的任务。绿色房产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传统的太阳能光热系统、风电系统外,应加强新产生的地源热泵系统、污水源热泵系统的技术推广,促进合理的投资、规模、功能、施工和装修标准。从经济角度来说,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全生命周期内建筑成本最优化。根据我国刚刚通过的节约能源法,开发商在进行房产开发时应承担建筑节能减排的责任。

  房产开发节能减排,同时也是居民的需求。随着房地产业不断地发展,消费者除了注重硬性需求的同时,对建筑空间和使用的科技含量、舒适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节能性,在合理的投资下实现经济运行费用;长期使用可靠性,保证运行的稳定、安全。配合室内装修,突出文化品位与智能化,使居住空间具有丰富的控制和计量功能。

  20xx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在“国十一条”严控开发商囤地、力图降低企业杠杆率的监管框架下,对房地产开发领域的信贷将更加严格谨慎。由于一线城市各方面的压力和政策的调控,未来中国城市化重心将更多转向中小城市以及县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将为县域房地产经济开发带来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

【经济论文】相关文章:

民族经济论文11-28

如何写好经济论文03-02

如何写经济论文11-20

全自动收费经济论文11-28

公路工程经济论文、12-02

环境化学与家乡经济论文11-19

新时期农村经济论文12-02

产业经济论文参考文献12-01

经济师经济论文特征论文12-02

经济论文:发展战略对比差距发展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