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
[摘 要] 人口因素与体制性因素造成了辽宁省巨大的就业压力。缓解辽宁省的就业压力对于辽宁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辽宁省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在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空间,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容量,发展教育培训,提高就业率,推广非正规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促进机制,扩大就业范围等方面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 就业压力;就业增长;对策
一、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
辽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然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进程中,老工业基地的特殊历史条件导致劳动就业的总量供需矛盾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辽宁省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截至2005年底,辽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6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7%(见表)。而根据辽宁省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全省实际失业人口137.7万人,失业率为10.89%[1]。辽宁的实际失业率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经济发展自然失业率7%的警戒线,形势严峻。
目前,辽宁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1.新增劳动力人群。新增劳动力人群主要包括刚从各个等级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完成学业后进人劳动力市场成为新生的劳动力。根据省教育厅发布的信息显示,2007年辽宁省预计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9.44万人,较2006年的增幅为12%,再加上前面未能就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新增劳动力群体造成大量的摩擦性失业。
2.农村剩余劳动力人群。辽宁的城镇化速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在加大。据估计,辽宁省农村外出劳务人员超过200万人,有2/3的外出务工农民集中在省内,每年由外省净迁入约30至40万人,这更加剧了城镇就业市场的压力。
3.就业后的失业人群。就业后的失业人群就是下岗职工人群。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辽宁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推行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措施,原有就业模式囤积的大量冗员在改革的过程中被大量释放出来,使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隐性失业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显性失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了大批下岗职工,仅2001-2003年全省有175.5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辽宁的多数有色金属和部分煤炭采掘企业早已处于资源枯竭状态,不得不采取关闭破产措施,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辽宁这类国有企业破产11户,涉及国有职工14.5万人,集体职工7.3万人。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职工享受着“高就业、低工资”的统包统分待遇,没有任何就业压力,职工缺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动力,造成了下岗职工群体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为有限,这部分群体是影响辽宁地区就业形势的主要因素[2]。
二、缓解辽宁省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
1.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空间。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扩大就业容量、拓展就业空间的基本条件。辽宁应推行能够让经济增长与就业良性互动的经济政策。首先,从经济制度上讲,调整国民经济布局,促进非国有经济发展。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仍然在吸纳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型国有企业、优势国有企业、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采取保障政策,通过下岗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债转股项目的实施、国债贴息项目的开展、主辅资产分离等方法,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能力。对一般竞争性领域采取退出政策,将有限的国有资产向关键性领域集中,以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同时鉴于辽宁国有经济将进行战略调整,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无法承担创造就业主力军的任务,应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混合经济。其次,从企业规模方面讲,应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重视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中的作用,逐步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新型的分工协作关系,促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3]。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辽宁省就业压力分析及其缓解策略探讨】相关文章:
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及其缓解对策03-19
探讨品牌形象代言人的作用及其选择策略03-19
服务补救策略及步骤探讨03-07
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与缓解03-28
探讨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策略03-18
企业的品牌定位与广告策略探讨03-21
企业事件营销传播策略探讨03-20
对护士现存的压力及应对措施的探讨03-18
探讨钛合金的特性及其应用03-19
医务人员职场压力缓解对策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