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时间:2024-05-20 19:50:02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基础,也是农民生活水平成倍提高的关键。2002年,江西省农民人均收入2334.2元,在调查的2450户农村住户中,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的小康收入户有1267户,占总调查户数的51.3%,还有将近50%的农村住户的收入处于低水平。[1]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的农村住户只占调查总户数的6.6%,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相去甚远。在新世纪头20年,要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从制度上、体制上彻底解决农民增收,推动农民收入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差异促使农业劳动力发生转移,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又进一步推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增收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提高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一、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1、外在动因: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世界各国部门结构的统计分析表明,农业部门劳动力所占的比例对人均收入的上升反应非常敏感,当人均国民收入持续上升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迅速下降,而和服务业部门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份额逐步上升。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的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将呈现出由正三角形向桶形再向倒三角形的结构变化。[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国内生产总值不断上升,2002年达到2450.8亿元,是1978年的28倍多。这说明我省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呈持续上升态势。同时,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也有大幅度的增加,2002年人均GDP比1978年增加了5553元。 

2、内在动因: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收入差异 
配第-克拉克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克拉克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人们总是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这是很的。配第认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就会促进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转移。也就是说,造成就业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是不同产业部门创造的价值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直接表现为不同产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低不同。而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自然会从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 
刘易斯认为农业部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农业生产率远低于非农业部门,进而导致农业部门收入低下。工业部门较高的工资收入吸引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作用分析-以江西省为例】相关文章:

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两种转移模式思考03-19

产业链中的知识转移研究:以电信产业为例02-27

积极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财政机制03-21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战12-07

欠发达地区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分析:以廉江市为例03-20

探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03-20

农民增收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素质03-22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03-15

社区治理满足度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