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开放条件下中国的产业定位

时间:2022-12-05 23:38:15 经济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开放条件下中国的产业定位

     【论文关键词】:产业结构; 定位; 调整对策; 升级策略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考察与分析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及其特点,揭示了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进而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对策。 
   
  一、引言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除了享受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复关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权利以外,我国也必须遵守当初做出的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各项承诺。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加入了WTO以后,我国产业将直接面临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能否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能否从WTO中获益,关键取决于 
  产业结构能否顺利调整与升级。 
   
  二、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地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 GDP 的贡献率基本上在 6 0 % 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70%;第三产业对 GDP 的贡献率在 20%~35% 之间摇摆。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2003 年为73.93%)来自重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农业基础地位薄弱,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产业结构向着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强度更轻的方向发展,但从整体来看,形势依然严峻,产业结构整体能源消耗强度还比较高。我国产业发展日益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但是仍然处在价值链的下游,主要集中在低附加价值的非核心部件制造和劳动密集的装配环节中。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下降。 
   
  三、我国产业发展的国际定位分析 
   
   (一)第一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以现代指标体系来测度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标准来说:即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GDP比重在12% ~15%;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在45%以上;非农业就业者占就业人口比重在70%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50%以上。 
   通过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1978年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3年的14. 6%,基本接近英克尔斯所提出的现代化指标。但第一产业的就业标准却与现代化的标准相差甚远。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占整个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70. 5 %,2003年仍高达49.1%。20世纪80年代,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日本、美国和英国,第一产业的产值在三次产业构成里面分别为3.6%,2.1%和2%,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里面日本只有11%,美国为3.8%;到2001年,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里面日本只有4.9%,美国为2.4%,英国为1.4%,德国为2.6%。中国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高出发达国家40多个百分点。通过我国与中等收入国家(人口4000万以上国家)的农业产业部分指标(人均GDP;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农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相比,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上中等收人国家的平均指标6. 2%高出11. 8个百分点,农业人口占全部劳动力比重高出35个百分点,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低近40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从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来看,受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产业产值结构的变化主要反映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缩小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不断上升,第二产业侧重于内部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产值比重里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种调整基本符合产业发展演进规律。但我国第二产业的调整没有和就业结构的优化更好地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偏低。2003年我国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2%,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但就业比重只有21.6%,而日本、美国、英国和德国在2001年的就业比重分别达到30.5%,22.4 % , 24.9%和32.5%。 

【试论开放条件下中国的产业定位】相关文章:

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家的十大观念08-23

试论禅宗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观念的构建05-02

试论中国动画存在的缺陷及发展滞后的原因08-24

艺术试论08-23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06-01

试论早期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及其历史地位08-28

试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价值(精选12篇)07-28

论我国当前社会条件下的诉讼调解08-26

试论人的生态化问题08-09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