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近日河南郑州举办的2002年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年会上,复旦大学世界经济钻研所所长华民教授对于全世界化与高科技时期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做了阐述。
1、世界经济的时空结构变化
现今的世界经济正在产生两大结构性的变化:其1,是空间结构的变化,这类结构变化的学术语言就是所谓的“经济全世界化”;其2,是时间结构的变化,这类结构变化的习气用语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经济全世界化的主要动力是:宏观上经济体制趋同、微观上跨国公司的全世界性套利流动、和有助于降低远距离节制与交易本钱的信息技术革命。因为全世界化的运作机制是市场,因而,全世界化的推动进程也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全世界规模内的扩张进程。市场经济是解放出产力的,由于它把为自己消费而进行的出产流动变为了为别人的消费而进行的市场流动。因而,全世界化的发展,必将会致使全世界性的供给多余与通货收缩。
如果说全世界化增添了全世界的供给,那末新经济则扭转了需求的结构。新经济源于信息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造就了1个新的产业部门,那就是IT产业,IT产业的突起致使了全世界性的需求结构的变化,即至关数量的有货泉支付能力的需求正在从传统经济部门流向新经济部门。其结果是,传统经济部门的供给多余问题将会变患上更为严重。
2、谁能够成为国际竞争中的赢家
在全世界性出产多余的情况下,只有两类国家(地区)可以活的比较轻松,简单地讲就是1高1低的国家(地区)可以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这1高,就是具有拥有垄断性质的高科技的国家(地区);这1低,就是拥有全世界最低出产本钱的国家(地区)。前者由于可以借助于高技术的垄断权而维持经济的增长,后者则由于拥有绝对于的本钱竞争优势而使经济的增长成为可能。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更为早些时候的德国与日本,都曾经由于具有可以垄断的先进技术而成为世界上增长较快的国家。目前的中国则由于具有全世界最拥有本钱竞争优势的国家而长时间维持着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然而,跟着原先公认为是先进的技术日趋走向成熟,先是日本、后是德国,现在是美国,前后走上了经济衰退的道路,究其缘由就是由于它们再也不拥有可以垄断的高新技术,也没有便宜的劳动力来介入国际竞争了。后来又有东亚国家的经济危机,其实这场危机的产生也是本源于这些国家再也不具有可以有效地介入国际竞争的便宜的劳动力。
3、中国经济如何维持可延续增长
目前,有至关多的经济学家(包含国内的与国外的)正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不是真正的问题而进行着热闹的争辩。其实对于于这个问题的争辩存在着方向上的过错。就中国目前实际财富的不断增添这1事实而言,中国官方宣告的每一年7-8%的增长实际上是没有疑难的。然而还应增添的更快。
那末是甚么因素造成为了今天正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中国年均增长不能更快呢?咱们的回答是,中国这架飞机的两个翅膀太繁重。这架飞机的左翼是低效力的国有企业,其产出占国民出产总值的30%不到,然而它们占用的现金流量却要超过全社会现金流量的50%以上。这架飞机的右翼是正在发生大量多余人口的农村,中国农村的产出占国民出产总值的30%不到,然而农村人口却要占到全国总人口的64%。其结果是,今天的中国既有资金的挥霍,又有劳动的大量闲置。如果咱们能够把被国有企业挥霍的大量现金流量与农村闲置的人口有效地结合在1起,那末中国每一年的国民出产总值再增添1倍也是不难的。
环顾今天的世界经济,IT产业已经经进入成熟技术的本钱竞争,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3个火车头(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已经经前后熄火,拥有绝对于本钱竞争优势的中国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因而,只要咱们能够斗胆地推动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以及让农民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城市化改革,从而把处于潜伏失业状况的农民与被国有企业滥用的货泉资产很好地组合在1起,那末咱们就能够真正迎来1个腾飞的中国。
【拓展】经济全球化论文
摘要:随着国际分工深化,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应当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综合考虑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将经济全球化看做客观发展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体现为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应当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加速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资源;发挥企业力量,提高企业法律意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建设。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发展策略;社会主义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家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国家的经济发展早已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而是各国间形成荣损相依的经济网络。一个国家不了解经济全球化、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经济上的出局,甚至政治上的淘汰。对于中国来说,应当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以及阶级立场等差异造成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应掌握以下几点:
1.应当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方式定义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的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谈及经济全球化时,如果只强调生产力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就只呈现出客观发展的趋势,只是标记着贸易额、外汇储备量、GDP等数字化的全球化。但事实上,经济全球化也同时受到各国意志的影响,是各国家根据自身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忽略了生产关系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就只会看到经济全球化的一片繁荣,看不到强国对弱国的不公待遇。相反,如果只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将全球化等同于西方化或美国化,就会忽视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性,导致对经济全球化的排斥和抵触。因此,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合起来正视经济全球化。
2.应当将经济全球化理解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经济全球化不是自始就存在,而是伴随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及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而兴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 在普遍交往、相互依赖的基础上,世界性的交往代替了国家内部的交往,世界相互依存的经济状态代替了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状态。
3.应当注意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关系
在谈及经济全球化时,时常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等同,甚至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类推到政治和文化方面,但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传统以及政治主权等因素的制约,是不可能形成政治一体化或文化一体化。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不可能取代全球化,也不能强硬涵盖到政治和文化上,但要承认经济、政治和文化几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指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在国家间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体现的各国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
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国际贸易,各国间的商品、技术、服务等得以交换和交流。国际贸易是各国间实现经济交往、经济分工和经济合作的基本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贸易全进程获得快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贸易依存度超过了20%,21世纪以来更是接近25%。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重要因素。
除了世界贸易额增长、各国贸易依存度增强外,当今的国际贸易的格局也在发生着变化。电子商务及网络采购在国际贸易中成为主要方式,非实物的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大。
2.生产全球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形态。生产全球化包括直接生产过程的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化。直接生产过程全球化是衡量生产全球化深度的重要指标,它不仅使世界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真正成为全球性的,而且使各国的直接生产过程成为世界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统一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和一体化的再生产循环系统。正是以直接生产过程全球化为中心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和再生产循环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市场经济、资本经济、知识经济三位一体的全球综合集成经济系统 [2]。
3.金融全球化
在国际贸易大发展、国际生产广泛推行的同时,金融全球化的势头更加迅猛。国际金融流量巨大,远远超过国际贸易额。据统计,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一天的流量是6万亿美元,每天仅外汇市场的平均交易额就达2万亿美元。如果说生产和贸易是建立在有形资产和现实价值基础上,国际金融则更像是在虚拟世界里所进行的数字游戏,在伴有巨大诱惑力的同时也带有风险性和投机性。
随着各国放松金融机制监管,“国内金融”和“国际金融”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各国的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三、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及中国发展策略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融入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是一致的,是逐步开放、逐步走出国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许多发展机遇。
(1)大量外资的注入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国际品牌的连锁经营店随处可见。外资的注入不仅解决了国内资金短缺的问题,也给中国营造了一个竞争市场;不仅繁荣了国内经济,同时也给中国的百姓带来了实惠。
(2)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奠定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还不能很好解决就业问题。通过外商在中国建厂以及国外招工,有效解决了我国就业问题,缓解人口众多带来的社会问题,把中国也打造了一个面向国际的世界工厂。
(3)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帮助提升国内整体生产力水平。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技术,缩短了国内研发时间,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技术领先,从而整体提升国内生产力水平。许多跨国公司已经开始不再将中国定位于生产基地,而是定位为技术研发基地。我国也有许多自主研发的品牌在国际领域享有知名度。
(4)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创新战略的推行。由于我国将外资主要集中于第二和第三产业,特别是外资把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当作投资获利的“领头羊”,因而缩短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降低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成本,推动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携先进技术、雄厚资金、管理经验和高级人才落户中国,也有助于中国企业进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并提升自身的国际竟争力[3]。
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
(1)因服从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的规则,导致部分经济主权让渡。中国加入WTO后,必须遵从统一的国际贸易规则,履行双边或多边条约的规定,这就意味着国家经济主权的部分让渡。
(2)跨国公司的强势导致民族经济受到威胁。融入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消除贸易壁垒,允许国外企业在本土经营,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掌握雄厚资金和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将构成民族企业的有力竞争对手,一大部分民族企业一旦失去竞争力将面临被兼并或破产。
(3)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导致发展中国家边缘化。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还主要是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他们不但形成经济集团,还控制许多国际经济组织,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以及经济摩擦的裁决上都有严重利益倾向,这就导致国际社会两级分化趋势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面临边缘化等问题。
(4)经济全球化导致国内政治主权受到干涉,价值文化受到冲击。经济全球化提倡经济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妄图将经济上的自由化和一体化思想也贯彻到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常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干涉我国内政,影响我国政治稳定。同时,西方国家也寄希望以西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我国传统文化,达到扰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
3.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应采取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要认清利弊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趋利避害,从而有效推动本国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尽管还会受到许多不公正待遇,贸易条件也时常显失公平,但仍然要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的历史过程,融入经济全球化是必然的历史选择。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是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两级分化,发展中国家边缘化,因此,必须始终坚定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只有融入其中才有可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形成经济联盟,共同抵抗发达国家的经济霸权。我国应当积极加入区域性经济组织,尤其是要与亚洲国家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其次应当充分发挥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力,充分行使权利,敢于提倡自己的主张,对于不公正的待遇应当充分利用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条约,通过协商、调节乃至法律诉讼解决问题。
(2)加速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两个市场的资源。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兼容的问题。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促使政府逐步放宽经济管制,但与国际市场的统一要求还有差距。我国应当加速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营造健康有序的投资环境和竞争环境,在扶持民族产业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的无形作用,有效协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融合的过程中,应当发挥两个市场的优势,合理调配市场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以建立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为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的依存度。
(3)发挥企业力量,提高企业法律意识。应努力提高国有及民营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改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不断树立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名牌。融入经济全球化不但意味着要引进国外投资,吸引国外企业到中国建厂,而且意味着中国也应努力走出去,发展更多数量的跨国公司,从劳务输出转向产品输出,让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借助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努力摆脱加工初级产品的市场定位,转向技术研发、开创自主品牌。除了提高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外,政府也应加强宣传,帮助企业熟悉国际规则及法律救济措施,提高国内企业整体的法律意识。在面对反倾销及反补贴案件时,政府能够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联合起来共同主张权利。
(4)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建设。鉴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政治稳定和文化传承。中国的最高利益是稳定,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是改革的目标,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始终维护政治主权,强调全球政治的开放性、平等性和民主性,反对自我中心的封闭保守性,反对借全球化之名的沙文主义政治侵略,建设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在文化上要构建以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现代文化体系,构建一个兼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确立共性和个性兼容的文化发展方向,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创新机制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论文】相关文章:
新经济下网店与实体店的矛盾与互利共赢论文04-20
全球化挑战与文化认同危机02-23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现代规划的溃败`06-05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新世纪世界格局05-30
谈企业管理在新经济形势下的发展趋势08-22
浅探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新观念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