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时间:2024-07-17 15:25:54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摘要:基于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实证方法,研究中原经济区2000年和2013年的全局与局域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结果表明,从全局看,2000年和2013年均为“背空”就业格局,除初始的3个中型就业聚集中心外,未形成大型就业聚集中心,就业核单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7%。从局域看,中原各市2000年存在显著的东进效应和不明显的南下效应,2013年则存在显著、势均的北上、西进效应。因此,中原经济区应加强地区协同合作来改善就业格局。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卡斯特经-纬度空间扩张模型;就业格局

  中原经济区涵盖5省30个市,人口1.79亿(侯永志, 刘云中,2013),区域就业格局决定地区繁荣或衰落。实际上,地区就业格局早已引起了学界关注。如Blanchard等(1992)、Carlino等(2002)发现美国地区就业呈现经济繁荣时劳动力流入,衰退时流出;Giuliano等(2007)发现Los Angeles region from 1980, 1990 and 2000, we identify employment,洛杉矶主要就业区呈现内部稳定、向外扩散趋势,需要用动态模型进行刻画。此外Holm和Qstergaard (2013)、Mameli 等(2014)、Dutsch和Struck(2014)等都通过描述、计量等方法揭示就业格局演变。国内学者大多仍沿传统就业转移主线研究就业转移,但也有学者关注就业格局。如殷李松、卓翔芝(2010)采用生物系统论研究方法研究发现东部正遭遇“就业难与招工荒”并存;蔡窻(2013)从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两大群体角度,揭示了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风险;牟宇峰(2014)运用产业格局分析法研究发现长三角核心区的就业格局正向多中心演变;罗奎等(2014)采用地理加权回归发现中国地级市就业以大城市为主导、快速增长并向周边扩散。虽然文献研究成果丰富,但至今没有文献对中原经济区的就业格局展开研究,有鉴于此,本研究综合地理统计、核密度分析其格局演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 研究方法

  1、全局空间就业格局研究方法:核密度分析制图法

  核密度分析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目的是对给定数据x1,x2……xn,估计出概率密度函数:

  [^][p(x)]=K()(1)

  式(1)中:h为带宽(步长),主要是为了控制核密度估计的平滑程度, 一般可由软件自动选择。n为观测值个数,K(u)为核密度函数,其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均匀核、二次核、三角核、三权核等,ARCGIS软件中以Silverman(1986)描述的二次核函数为基础。其公式如下:

  k(u)=(1-u2)I(|u|?1)(2)

  2、 识别局部空间就业格局特征的空间计量法:卡斯特经-纬度空间扩张模型

  对空间就业格局,来自解释变量的低阶近邻效应将高于高阶近邻,局部空间就业格局特征难以从全局就业格局中推导出来。对此要采用局部空间计量扩张模型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卡斯特经-纬度空间扩张模型,从解释变量沿经度方向(南至北)与纬度方向(东至西)在近邻域上分解空间依赖或外部效应,模型形式如下:

  Li=α+Pi+β0+PiZXi βxi+PiZYi βyi+εi(3)

  ε~N(0,σ2In)(4)

  式(3)、(4)中i代表地市,L代表就业,P代表人口,ZX代表经度,ZY代表纬度,参数β0、常数项α代表非扩张变量影响,βxi、βyi则代表解释变量在经-纬度空间中对就业的扩张效应,βxi为沿经度(由南至北)的扩张效应,即北上效应,若为负,则是南下效应,βyi代表沿纬度(由西至东)扩张效应,即东进效应,若为负,则是西进效应,ε为正态分布。 [2]

  (二) 数据来源

  本文最小统计单元为地级市,2000年就业数据来自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3),2013年就业数据来自省级统计2014年鉴,地区面积数据来自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数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12);经纬度数据来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

  二、实证分析

  (一) 中原经济区全局空间就业格局演变分析

  对全局空间就业格局演变,采用核密度分析法(搜索半径100公里)估值就业密度,形成平滑的空间曲面。栅格�色越深说明就业密度越高。若出现2个以上核单元形成深色的圆形或带状区域,则表明出现了区域性就业聚集。对核单元,色彩加深核在成长,反之衰减。[3]

  面向正北方位,中原经济区全局空间就业格局为:①2000年为“背空”就业格局,南阳、信阳、运城与三门、阜阳、邢台与邯郸、亳州至淮南连成就业带,开封与周口为空心,历经13年,至2013年仍为“背空”格局,不过,2013年相比2000年各地级的就业核有所成长。②各单元就业核分散成长,除初始的3个中型就业聚集中心,即邢台―邯郸、郑州、漯河―周口―驻马店,并未形成区域性的大型就业集聚中心。③无论是核单元,还是3个中型就业中心成长十分缓慢, 2000年为314.42人/平方公里,2013年为384.13人/平方公里,年复合增长率为1.37%。由此可见,13年来中原各市单元就业核成长缓慢,成长差异微小,没有出现大的就业中心。

  (二)中原经济区局域空间就业格局演变分析

  1、实证结果

  卡斯特经-纬度空间扩张模型中,均以就业为因变量、人口为解释变量,借助MATLAB估计模型得到基准模型为:

  式(5)、(6)中参数含义为:①常数项代表是否累积了充足资本保持就业的增长。②人口前的系数项为非扩张的就业效应,由区域内的资源禀赋状况引起。正号为增溢,表明人口增长有相应资本深化,引起就业增长,反之亦然。③为人口沿经纬度方向对就业的扩张效应。经度方向从南至北,正号为北上效应,负号为南下效应;纬度方向从西至东,正号为东进效应,负号则为西进效应。若大量地级市扩张效应同向,表明受到共同干扰,并且对增长的核单元不利,因为资本资源充裕,劳动力被吸出不利于经济成长,反之亦然。[4]

  2、实证分析

  (1)中原经济区局域空间就业格局基准效应演变

  式(5)表明2000年中原地区就人口而言:①资本广化能为就业提供支撑(214.3293);②受资本深化制约,就业存在衰减(-1.7467),不过影响不显著;③人口沿经度方向对就业的基准扩张效应为负,即存在南下效应(0.0072),不过不显著;④人口沿纬度方向对就业的基准扩张效应为正,即存在东进效应(0.0053)且显著。由此中原在2000年受到东部经济的强大干扰,以及不显著的南部经济的干扰,使中原各市就业核的增长缓慢且无法进行核聚集,没有出现大的就业中心,只有邢台-邯郸、郑州、漯河―周口―驻马店3个中型就业中心。

  式(6)表明2013年中原地区就人口而言:①资本广化不能为就业提供支撑(-9.3254),这是至2013年累计资本投资慢于人口增长引起;②得益于资本深化,就业存在增溢(0.4476)但不显著,资本投资快于人口增长,但仍显不足;③人口沿经度方向对就业的基准扩张效应为正,存在北上效应(0.0155),0.1水平下显著;④人口沿纬度方向对就业的基准扩张效应为负,存在西进效应(0.0443)且显著。由此至2013年,西部经济圈的强大干扰,以及北部经济圈的显著干扰,使中原各市就业核的增长依旧缓慢且无法进行核聚集,从2000年至2013年的13年后,还是邢台-邯郸、郑州、漯河―周口―驻马店3个中型就业中心,当然有所成长。

  (2)中原经济区各地市核单元的就业格局效应演变

  表1表明,①2000年中原各地市就业格局为南下与东进,东进为主,南下不显著,南下差异不大,东进分化严重。②2013年则演变为北上与西进,均显者,其中西进略强于北上,北上差异小一些,西进差异大一些。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原经济区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局就业格局演变表现为:2000年至2013年均为“背空”就业格局;除2000年初始的3个中型就业聚集中心外,至2013年未形成大型就业聚集中心;总体上全局就业成长缓慢,年均复合增长1.37%。②局域基准效应表现为:其一,2013年资本广化不能为就业提供支撑(-9.3254),这是至2013年累计资本投资慢于人口增长引起;其二,2013得益于资本深化,就业存在增溢(0.4476)但不显著,资本投资快于人口增长,但仍显不足。③局域地市效应表现为:中原各市2000年存在显著的东进效应和不明显的南下效应,2013年则存在显著、势均的北上、西进效应。政策上,中原经济区应加强地区协同合作来改善就业格局。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创建中原经济区地区人力资源协同合作开发平台。中原经济区很难有一个城市能主导本区的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在此情况下中原经济区应创建地区就业协同合作开发平台,这种平台提供:①本区人力资源培训;②各分支平台的培训资源共享;③各平台人力资源库的人才共享与交流;④就业协同合作开发机构总部委员会负责人由各分支平台分支机构轮流担任,以加强各区间的平等合作;⑤制定就业协同合作开发机构总部委员会平台章程,对内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合作,共同提升人才的经济产出效率。

  (2)创建中原经济区地区合作招商银行。中原经济区2013年资本广化不能为就业提供支撑(-9.3254),这是累计资本投资慢于人口增长引起。因此中原经济区要创建地区合作招商银行,共同招商引资,“同一声音说话”,以此防止恶性招商引资导致的被动接受不合理的附加条件,同时利于制定因地制宜的招商引资政策,使各地产业形成互补态势。[5]

  (3)创建中原经济区资本投资评估与风险预警平台。中原经济区2013年得益于资本深化,就业存在增溢(0.4476),资本投资快于人口增长,但仍显不足。因此中原经济区要创建资本投资评估与风险预警平台,一方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降低资金投融资风险,确保资本使用效率在提升基础上充分激发其带来的就业溢出效应。

  (4)创建中原经济区农村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并以治理“农村空心化”为首要目标。中原经济区各地市“农村空心化”是共同难题,对此要创造中原经济区农村综合治理服务平台。做到:第一,通过拓展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第二,发挥政府在稳定农村劳动力市场方面的导向作用。第三,优化农村劳动力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劳动力资源流向农村就业市场。第四,针对农业基础整体薄弱、农业新型企业或农业劳动者抗风险能力有限的实际,应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保护农村劳动者扎根农村就业和创业的积极性。第五,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搭建劳动者青睐的就业和创业平台。

  (5)构建中原经济区信息共享平台。为确保中原经济区上述平台的高效率运转,加强各地市间的即时信息对接连通,增强沟通协调的实时性,中原经济区应借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实施广播、电视、用电村村通的有益经验,逐步实现网络信息村村通,特别是在农产品集散地建立农业信息发布中心,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信息融通;最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通过打造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宜居乡村等专项工程,让更多的劳动就业者和创业者青睐农村就业市场,实现劳动资源的良性流动和合理布局。[6]

  参考文献:

  [1]田刚,庄晋财,王建华,孙华平.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联动发展中利益分配的实现机制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98-103.

  [2]卢文泽,彭佑元.中部六省高技术产业R&D绩效评价研究――基于两阶段序列DEA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5):47-51.

  [3]吴海兵,李华,王建平.FDI对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72-76.

  [4]赵慧卿,周国富.中国劳动市场一体化测度与利益评估[J].经济经纬,2012,(04):136-140.

  [5]刘广东,朱剑峰,张雪梅.安徽省物流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2):37-41.

  [6]刘珂,汤颂.产业支撑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41-45.

【中原经济区空间就业格局演变研究】相关文章:

中原经济区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现状调查12-03

建筑材料的演变对空间塑造的影响03-27

城市景观格局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03-16

西北电网公司安全发展演变机理研究11-19

西江三滩河段河床演变及其河相关系研究03-07

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03-21

天津市产业结构和区域功能演变研究12-10

提高郑州市在中原城市群融合中地位的对策研究01-08

空间转向文学研究的论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