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论文

时间:2024-08-31 09:13:04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论文

  在国家倡导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也要从供给侧着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高校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的供求脱节形势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技能型转型任务迫在眉睫。本文在学生就业现状及实践教学理念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对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论文

  2014年教育部组织了15个省份35所地方本科高校及研究机构,对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指出国内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主要途径。在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制定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专业课程真实案例教学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也要达到100%。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演进

  在教育部的2号文件中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要把以前的一知识传授为基础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增强学生素质及能力传授为基础的培养模式。这也给未来的人才竞争提出了指导方针。特别是对于经管类人才,如何在未来的人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呢?本文认为应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抓手,打造核心竞争力。

  经济管理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建国-80年代以前),背景是认为只有理工科才需要有实验室,文科以社会为工厂,以课内课程讲授、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专业实习。

  (二)第二阶段(80年代-2000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实践的思想慢慢演变文科也要建立实验室,也可建自己的实验教学中心,实习主要是毕业实习,通过按计划安排及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第三阶段(2000年-2010年),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企业与学生对时间要求的不匹配及双方期望的错位导致企业并不真心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学生很难接触到真正核心的东西。在企业实习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开始借助综合实训软件,建立综合实习实训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校内模拟仿真实习,如用友公司的VBSE综合实训软件。但再真实的模拟也是仿真,并不能解决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问题。

  (四)第四阶段(2010年以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到来,经管专业实践教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仅仅通过校内模拟仿真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要求。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体会到实践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质量,开始通过企业订单式培养等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

  从演变历程及目前教育领域的几个问题可以体会出未来人才培养的中心转变到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从趋势来看,未来的人才竞争需要在新的模式下培养形成。通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培养模式就会改变,重视应用技能培养的模式就会形成。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转型是个系统工程,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述了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财经类大学定位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导致人才培养缺乏个性

  财经类高校定位从发展规模上,大部分高校在建设上追求一个“大”字,占地面积大,招生规模多,招生专业广;从专业设置上,因教育部对专业申报和专业设置限制较严,财经类高校专业同质化严重,导致人才培养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从学科分类上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该分类方法没有凸显应用型,造成学校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对接不够。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该教学模式已严重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前沿联系。

  (二)财经类大学课程设置需要按照教育部相关专业要求开设,教学模式改革难以进入深水区

  根据调研河南省30所设置经管类专业的高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课程设置上,30所高校无论是公办院校还是民办院校,无一例外的是公共课程占据将近50%的课时,专业类课程占近50%,学生要想成为该专业人才,理论学习必不可少,要求有必须有25%的实践类课程,但事实上,此种课程设置不可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多数实践类课程无法将学生和地方产业进行对接学习培养,仅仅通过校内仿真模拟软件来实现。但校内仿真和真实企业运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导致一直提倡的教学模式改革难以进入深水区。

  (三)财经类大学教师以理论讲授为主,讲授内容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脱节

  目前,财经类大学教师在引进环节上:教师引进条件多以是否名牌院校博士,是否本硕博同专业,发表多少有影响力的论文,承担多少国家级等相关重量级项目等考核是否符合引进标准。导致引进的教师自身属于理论研究型的,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应用技能型的人才。此种矛盾是财经类高校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和社会需求脱节。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专业性、技能性和实践性的教授,需要引入“双师双能型”教师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

  三、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构建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和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关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如校企合作、创新创业、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论述和构建。 (一)以校地、校企合作深化为突破口

  需要转型发展的高校要与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做好对接。需要设计一个共赢、多赢的体系让地方和企业积极地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来,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如大连软件信息学校依托大连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环境优势,构建了产学合作、面向应用的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是校地、校企深化合作的经典范例。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为试金石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生既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又要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高校要承担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特别是设置经管类专业的高校要积极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并对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如西安外事学院率先设立创业学院,开展普惠式创业教育,形成了三个层次(普适、提高、精英)、构建了三个模块(创业理论教学模块、创业技能训练模块和创业实践锻炼模块)、形成创业孵化链的创业教育模式。

  (三)以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为落脚点

  按照地方产业或区域经济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设置新专业的机制。提高复合型、创新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比重。如黄淮学院作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院校的典范,在经管类专业发展建设上,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四)以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加速器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对经管类专业学生应用型技能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可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以“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竞争力

  经管类专业人才就业90%流向企业,如何让企业专业型人才参与高校的教学设计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关键点。“双师型”教师引进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可通过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方法引进双师型教师,也可有计划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挂职培训和实践锻炼。如加拿大学院的教师很多既是教师又是行业技师和工程师。财经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也要争取达到该要求,如会计专业教师具有在企业工作所需要的中高级会计师,能培养学生取得行业职业证照,帮助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

【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3-12

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03-24

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03-12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2-02

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3-02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及对策03-18

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02-28

经济管理类本科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研究11-25

略谈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03-06

经济管理专业论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