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论文 篇1
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是建立在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强调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垄断优势。因此这些理论特别适合解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行为。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并对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与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大批新的直接投资理论纷纷涌现。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邓宁(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威尔斯(L·T·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Cantwell)和托兰惕诺(Tolentino)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拉奥(S·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
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不仅取决于其O.I.L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其净对外直接投资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函数。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区分了五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足够的区位优势及所有权优势,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其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等于零或是接近于零的负数。
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加大。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但投资水平仍然很低,净对外直接投资仍呈负数增长。
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后,国内企业凭借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另一方面,国内技术力量的增强以及劳动力工资水平的提高,使该国的东道国区位优势逐渐丧失。在这一阶段上,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仍大于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速度明显快于吸收外资的速度,因此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不断缩小。
第四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于5000美元。在此阶段上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仍持续增长。本国企业的所有权不断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更加熟练运用区位优势。
第五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一步提高。其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仍然大于零但已呈下降趋势。各国的投资地位趋于平等,这正是目前发达国家所处的阶段。
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中国目前正处于邓宁所划定的发展中的第二阶段,中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呈明显下降趋势,此现象正和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的预测完全一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的科学性。
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1977年威尔斯发表了著作《第三世界跨国企业》,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来自低生产成本和反映母国市场规模的特点。这种低生产成本是与其母国的制成品市场需求有限、规模很小紧密相关的。威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相对比较优势。
拥有为小市场提供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这个市场空档正好被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所利用,它们以此开发了满足小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颇具优势。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海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海外某一种团体的需要而建立的。这些民族产品的生产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
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产品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成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有力武器。发展中国家企业营销费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适于中低收入水平的阶层。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英国里丁大学著名专家坎特威尔(Cantwell)教授与他的弟子托兰惕诺(Tolentino)共同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可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他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即技术能力的存在和累计不仅是国内生产活动模式和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国际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因此得出结论:某一特定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变化的,并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
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一体化生产活动。从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张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的影响,首先是在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充分利用种族联系;随着海外投资经验的积累,种族因素重要性下降,逐步从周边国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展直接投资;最后,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获取更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开始向发达国家投资。
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特征表现在规模小、使用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这种技术的形成也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正是这些创新活动使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形成了、具有了和不断发展着自己的“特有优势”。
拉奥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特有优势”的形成,是由四个条件促使和决定的:在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发达国家的环境下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适合于他们自身的经济和需求。换句话说,只要这些企业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改造,使他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要的话,这种创新活动就会形成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特征上,发展中国家企业仍然能够开发出与名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国内市场较大、消费品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能力。
正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对成熟技术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而是积极主动地改进、消化和吸收,从而形成了一种适应东道国环境的技术。因此这种技术的形成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而恰恰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了其独特的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的意义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简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变量。中国不仅要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应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由单纯的资本输入向资本输出与输入相平衡的战略转移。这是克服国内资源矛盾,打破贸易保护的现实需要,也是利用两个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学会两种本领的客观需要。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6年10月发布了《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位列第17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636.4亿美元,累计成立境外投资企业9900多家,分布在全球近170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投资流向地亚洲,占有当年投资流量的54.6%。其次是非洲国家。投资行业主要流向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制造业及批发和零售业。中国对外投资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上,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比例一般是1:1.2到1:1.4之间;而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是在1:0.2到1:0.43之间。中国连这一水平都未达到,因此还远不是一个对外投资大国。
(二)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意义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如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他把一些“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有力地解决了资源分配问题,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通过对外投资可更好的发挥中国优势产业。中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近500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许多产品在技术水准和质量档次方面都要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
通过对外投资提升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投资,通过直接投资或并购的形式,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管理模式,使自己的产业能跟上世界前进的步伐或超越现有的这种被动模式。完全变成主要由资源型对外投资转变为技术依赖型的投资。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论文 篇2
【摘要】
国有资本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专业化的优势。本文从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与原则的角度,分析了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类型,提出了构建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理体系合理化建议,从而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理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提高政府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和监管效能,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持续推进,地方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组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主要是接受政府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委托,履行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参与国有企业资本配置和日常经营决策,改组后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资产规模增加,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发生很大变化,对公司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目标与原则
(一)财务管理目标
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减少财务风险,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其财务管理目标主要包括:一是转换国有资产管理理念和思路,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本监督和管理。新形势下既要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要优化地方国有资产合理配置,提高国有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引导地方国有企业、优质民营企业参股,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加强与优质民营企业合作,运用市场化手段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同时实现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利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市场化、专业化的优势,通过调整公司产业结构、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有效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和价值创造能力,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同时,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发展方向要与当地经济战略规划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战略引领作用。
(二)财务管理原则
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改革,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对开展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具有重要作用。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一是依据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的原则,明确出资人职责边界。投资运营公司依据《公司法》《公司章程》等法律法规,根据出资关系履行国有企业股东职责,合理界定所有权和经营权,加大对持股企业授权、放权力度,赋予企业更多自主权。投资运营公司不干预持股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通过实施国有股权运作和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理即通过派出董事代表、监事代表对持股企业的预算管理、成本费用、投融资规模、偿债能力、绩效评价、收益分配等重大财务事项进行监督管理。二是按照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要求,组织实施财务管理。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要求加强董事会建设、发挥监事会功能。财务管理权力的实施必须经过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同意,以正规红头文件等方式授予相应管理权限。实践中主要通过召开股东大会、监事会会议、董事会会议等形式,对大会讨论议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在闭会期间采取发送函件等方式对企业管理层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地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一)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实行财务管理的基础,是规范财务行为的根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一是为了充分发挥投资运营公司调控、配置持股企业财务和业务的功能,公司应合理制定统一、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持股企业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行业特点及生产经营情况,在制定的框架内建立适合有序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在投资运营公司的管理框架内,建立内部资本市场,科学有效配置资源,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二是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将资金集中管理和统一核算,发挥规模化资金优势,实现资金有效整合和科学调控,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践中,使用资金要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全面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对于有项目投资的持股企业,资金结算中心要与持股企业项目管理部门沟通,合理确定资金使用规模,确保项目在权限内使用资金,让投资项目有序运行,实现持股企业利润最大化 。
(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全面预算管理应遵循战略性、全面性原则,为公司战略发展服务,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不仅能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更能保障资本合理配置。投资运营公司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充分发挥预算的预测、控制作用,作为对持股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的依据。一是全面预算管理要在符合投资运营公司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公司及持股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合理制定年度所有资金收支计划,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控制额外支出,切实做到不随意调整预算,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和合理性。二是全面预算管理涉及经营全过程,主要包括经营预算、投资预算、成本预算、资金预算、财务预算,预算指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动态监控机制,提高预算执行力度。三是建立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发挥预算约束与激励作用。将开展预算绩效评价与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结合起来,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
(三)完善内部审计监管机制
内部审计在财务管理监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公司在财务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降低公司财务风险,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一是成立内部审计部门,由董事会明确职责权限,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二是定期、不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如对重大决策实施情况等进行专项审计等,有利于提高公司财务管理水平,推动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三是对持股企业董事会建立情况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情况进行内部审计,督促持股企业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四是评价持股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科学性、有效性,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四)建立综合性绩效考核体系
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应建立综合性绩效考核体系,充分调动持股企业自主经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一是建立综合性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在制定考核体系时,应合理确定考核评价中与财务有关的指标,重点关注国有资本回报率与运营效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财务效益等方面,合理确定持股企业的资本回报率、利润指标等。二是定期开展财务评价指标分析。通过对财务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查找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进行整改,从而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个性化指标和限制性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政策,提高政府对国有资本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国有资本控制力和影响力。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将考核结果与职员晋升、薪酬、奖惩相挂钩,引导企业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和经济活力。
(五)完善财务管理信息机制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理应当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和理念,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提升投资运营公司财务风险监测与预警管理水平,提升财务管理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一是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公共平台,实现国有资本资源共享、统筹管理资金使用。二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持股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反映,同时选择能够反映国有资本运营情况的投融资项目和资金管理等敏感指标进行监管,如果发现有接近临界值的警示,立即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整改,从而降低财务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企业财务风险最小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高建新.浅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财务监督重点及措施[J].中国市场,2019(22):138-139.
[2]施德清.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财务管理体系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8(15):81-8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论文】相关文章:
综述肿瘤护理论文07-05
护理论文综述参考文献08-30
顺应理论和语言哲学综述论文08-07
化学理论考核改革综述论文08-09
品牌理论研究综述10-08
行为会计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论文10-15
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综述08-20
法家以法为本的法治理论文献综述10-29
医学综述类论文09-30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