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1
[摘要]
本文从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影响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因素,指出国家规模和发展程度、人均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方式、市场结构、贸易壁垒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策略。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产业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没有特色且技术含量低
所谓差异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我国产品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技术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由于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较低,所以无论是对水平差异的产品还是对纵向差异的产品的生产都不能达到其所要求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且技术含量较高的差异性产品。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
由于本国的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很多发达国家能够生产具有很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技术密集度产品,而我国却处于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也只有汽车、机床等,但是它们所占的比重也很有限。这表明中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高贸易保护下,也是进口多出口少。产业的分工首先是从产业的国内分工,发展到产业间的全球分工,又发展到产业内的全球分工,当这种分工所需要的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
3.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
受传统贸易理论的影响,一方面导致了人们对水平型国际分工的意义认识不足,过分强调比较优势与经济互补在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该指导思想也影响了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信心和有效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从目前看,我国劳动力和部分自然资源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可以生产和出口一些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仅仅按照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国际交换中,初级产品和低加工产品的贸易条件正相对的甚至是绝对的下降,而且,由于我国人均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较低,立足于以资源和劳动密集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会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滞后,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4.缺乏产业内贸易的支撑型产业和产业群
国外很多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产业群,而我国的很多产业主要集中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属于加工型的贸易,只是单独生产某一种产品,缺乏技术含量,没有发展其相应的产业群。要提高我国的产业内贸易,仅仅从单一的产业来说是不可以的,应该和其他产业密切联系起来。
5.缺乏高度内部化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
贸易内部化是跨国公司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跨国公司为了克服外部市场的不完善,以内部化市场作为外部市场的替代,通过内部交易和转移定价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我国许多企业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问题。企业技术研发投入很低,产品出口的能力差,缺乏规模经济,自然贸易内部化程度也很低。这种状况,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国家来说,都缺乏合理的经济性,影响出口效益的提高。
二、促进和发展我国产业内贸易的对策
1.大力发展国内产业内贸易,实现规模经营战略
我国为了达到产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先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进而推广到在国际上实现产业内贸易。凡是国内能够生产,而且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技术水平的产品或工序,都可以在同一产业内进行交换,从而在国内实现产业内贸易。同时,国内不能生产的产品或者是还没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生产的产品还需要进口。主动适量进口部分先进的产品既可以对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形成压力,也可以更好的引导国内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高级化。从国内产业内贸易到国际产业内贸易,不失为发展规模经济的好方法。
2.实施差异产品战略,促进国际产业内贸易发展
产品的差异化是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一般地说,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要受到消费者收入的制约;而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则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因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应考虑到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者偏好的因素来加强和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从而促进我国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而向发达国家出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与中国同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动方向相反,我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质量的产业内产品,向这些国家出口高质量的产业内产品。由于中国企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不大,产品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因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
3.实施产业化战略,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低水平是制约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根本原因。实行产业化战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促进贸易结构的升级,对于推动产业内贸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要特别重视调整和提高工业结构,致力于缓解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并加快支柱产业的发展。为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结构,使其能更好的适应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应调整产业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密切出口产业与国内产业的联系;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业层次和产业水平。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我国现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我国应该尽快实现由产业间贸易为主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到以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转变。
4.培育和建造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
跨国公司是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结果。我国企业的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无论是规模还是竞争能力都不足以与国外的跨国公司抗衡,这对我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中,中国的企业只有尽快将自己打造成跨国集团公司,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我国培育和建造由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巨型企业提供了机会,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规模都为建造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经济的强大需要一批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推动外向型企业向跨国经营和跨国生产转变;其次,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稳妥地转向跨国公司;这些都需要企业和国家的共同合作。
5.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技术创新与高新技术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没有科技进步的产业发展只会使低效益的,必须以科技进步作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使其能自我发展与提高。举个例子,由于在机床工业中大量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德国、英国和意大利所生产的机床在准确性、可靠性、和适应性方面均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而我国的机床产业则没有运用这些高新技术,因此处于落后的状态。正因为我国技术水平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反应迟缓,所以实行科技创新战略就显得非常迫切。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创造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的水平。在发展高新技术、高新产品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经济潜力巨大。为此,应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改善劳动力队伍的素质,不仅可以提高本国资本的利用效率,加快技术吸收和创新,而且可以为发展产业内贸易奠定重要的基础,最终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相文曹亮:国际贸易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J].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版
[3]石静:中国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基于国家特征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2006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2
提要:
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产业内贸易反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的深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因此,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对于一国整体外贸发展水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外贸产业显性比较优势的分析,说明我国现阶段不是基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然后通过对GLIIT指数的计算,表明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我国外贸都是以产业内贸易为基本格局的。
关键词:
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产业内贸易(IIT)是指某一时期内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进口和出口的活动,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国际化导致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步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九十年代末,产业内贸易约占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的2/3,产业间贸易只占1/3左右。产业内贸易增加反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的深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节约成本,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在对里昂剔夫之谜的阐释中,诞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自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在其重叠需求理论中首先提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后,美国学者弗农、基辛、巴格瓦蒂分别从产品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了产业内贸易。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出版了第一部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度量》。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兰卡斯特等人用垄断竞争理论研究了相似产品产业内贸易。八十年代后,法尔维进一步对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我国经济学者杨小凯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外生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和博兰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于分工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速了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样,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先天的或者说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能获得内生比较优势。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从动态出发进行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为前提,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更符合现在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该理论将符合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分为两类:同质产品(相同产品)和异质产品(差异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包括: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的贸易;大量的转口贸易;政府干预产生的价值扭曲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从而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季节性产品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等。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体现在产品的水平差异、技术差异(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和垂直差异(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三方面,这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角度存在的规模经济,从需求角度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
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通过对我国外贸各产业部门外贸显性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水平状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索外贸产品出口实质性增长的潜力和途径。
二、外贸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
在国际经济研究中,产业的外贸显性比较优势常常被用来描述该产业在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中的竞争力状况,其竞争力指数(RNX)是通过该产业净出口 值占其外贸总额的比值大小来反映的,即:RNX=X-M/X+M,其中X为该产业的出口值,M为进口值。当RNX=1,意味着该产业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处于高显性比较优势;当0.8≤RNX<1,表明该产业具有较高比较优势;当0.5≤RNX<0.8,表明该产业有比较优势;而0≤RNX<0.5,说明该产业有低比较优势,且当RNX越接近0或等于0时,比较优势很低或几乎完全丧失。同样,-1≤RNX≤0时也有类似的定义,RNX越接近于0或等于0,表明该产业已没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当RNX越接近于-1或等于-1,表明该产业比较劣势逐渐加重,直到完全处于外贸显性比较劣势,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的状态。
根据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1990~2002年间9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初级产品,从1990年到1994年RNX虽然比较低,但为正数,这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初级产品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从1995年至今,RNX一直是负数,显示了初级产品总体上已完全丧失了比较优势,处于低比较劣势的水平。具体来看,第0类和第1类的RNX在近十几年都在0.5附近,说明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第2类、第3类和第4类的RNX长期以来接近于-1,表明比较劣势逐步加重。关于工业制成品,总体上虽处于较低的比较优势水平,但有明显的上升趋势。RNX基本上都是负数的有第5类、第7类和第9类,且第5类的比较劣势有加重的趋势,而第7类和第9类的比较劣势呈下降趋势。第6类的RNX有正有负,徘徊于0附近,也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只有第8类,其RNX一直大于0.5,显示了较高的比较优势。
三、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实证分析
当一个产业在两国之间都没有明显比较优势时,即两国间在该产业上的外贸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NX接近或等于0,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间就进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分工模式中。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是1975年由Grubel和Lloyd给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IITi=1-|Xi-Mi|/(Xi+Mi)。其中,IITi表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出口值和进口值,IIT的取值在0~1之间。两种特殊情况是:当IIT=0时,即有X=0或M=0时,该类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当IIT=1时,即有X=M时,该类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内贸易。而衡量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则采用以下公式:IIT=1-∑i|Xi-Mi|/∑i(Xi+Mi)。IIT>0.5,则表明该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从公式中可以看出,IIT与RNX两者对应的关系是:IIT=1-RNX(RNX取绝对值)。按此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我国外贸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布,即各年IIT的总体水平和各类产品IIT的平均值。
1990~2002年每年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都在0.8以上,表明我国的外贸完全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十三年里,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是0.936067。从内部来看,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IIT的平均值都介于0.8和1之间,表明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第0类、第2类、第3类、第5类、第6类和第7类的IIT平均值都大于0.5,只有第1类、第4类、第8类和第9类的IIT平均值小于0.5,说明只有这些产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
四、结论
综观我国外贸产品的显性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布状况,用比较静态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外贸产品中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不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这与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外贸的比较优势正在流失,但并没有丧失。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RNX数值都很低。第二,总体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高。1990~2002年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是0.936067。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IIT平均值都大于0.8。十大类产品中,IIT平均值大于0.5的占60%,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第三,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初级产品中第0~4类的IIT平均值都不是很大,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高。第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基本格局,IIT平均值都在0.6以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第6类产业内贸易水平非常高,IIT平均值接近于1。同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第8类产业内贸易水平却很低,IIT平均值还不到0.3,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表明随着对外贸易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渐提高,带动了工业制成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要快于基于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所以,我们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更多地注重和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我国在国际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位次的提升,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0-33.2002.
[2]徐康宁,韩剑.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4.
[3]林琳.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2.
[4]刘琦.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2.10.
[5]宋玉华,刘春香.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2.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篇3
摘要:
随着国际贸易迅猛发展,基于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已成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如今国际贸易的主导形式。为此,本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进行理论分析,简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从国际经济视角,给出促进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简要对策。
关键词:
规模经济产业内贸易发展对策
国际贸易有两种模式,一是建立在要素禀赋差异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二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产业内贸易已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如今国际贸易主导形式。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长期以来都强调伙伴国之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并以长期产业间贸易为基本贸易模式。这对提高我国外贸易竞争力、获取动态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一、经济规模与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
(一) 产业内贸易的正规模型
这个模型是在垄断竞争市场下进行的,模型中,AC是平均成本曲线, D是该企业产品的需求曲线, MR是边际收益曲线,MC是边际成本曲线。
(二)对产业内贸易模型的分析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需求曲线很有弹性:由于是同类产品,各产品的替代性很强,也就是说需求曲线是相当有弹性的,价格很小的变动会导致企业销售额大幅度变化。
2、MR<p。因为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企业要想增加销售量就必须降低每单位商品的价格,这样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收入减少,所以边际收益曲线在价格曲线之下,mr <="" p="">
3、MC<ac。ac向下倾斜,所以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增加的成本一定比原来小,不然会使平均成本上升,导致规模不经济,所以边际成本在平均成本之下。 <="" p="">
在MR=MC时企业获得最大利润,所以该垄断竞争企业最优的产量是3单位,均衡点是E点,Q=3 P=AC=4,该企业只获得了长期投资回报。
该模型表明一厂商生产差异产品,想获得更多利润就要售出更多产品,这就需要降低价格必须降低平均成本,降低平均成本必然扩大规模,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各国只能专业化生产一部分产品,并从他国进口差异化产品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即产业内贸易。从模型也可看出产业内贸易是基于规模经济和差异产品。
二、我国产业内国际贸易现状分析
产业内贸易又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它指一国进口出口同一类产品。目前用于测度产业内贸易的最权威公式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公式: [2]。该指数越接近1,说明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越接近于0,说明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小。表1是1980-2003年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
第一,尽管在某些年份有些反复,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上升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在相同的、可比较的口径下,未调整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从1980年的0.295上升到1991年的0.460,从1992年的0.494上升到2003年的0.653;调整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从1980年的0.313上升到1991年的0.485,从1992年的`0.507上升到2003年的0.674。
第二,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中国的贸易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从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向产业内贸易为主(1994年,未调整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首次超过0.5,为0.501;1992年,调整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首次超过0.5,为0.507)。
第三,考虑到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份额的变动,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的较快发展主要是依靠工业制成品带动的。在1980—1991年期间,初级产品的份额从43.5%下降到24.4%,而工业制成品则从56.5%上升到75.6%。在1992~2003年期间,初级产品的份额从15.1%下降到10.2%,而工业制成品则从84.9%上升到89.2%。
三、我国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经营推动各地区企业间的吸收、兼并与联合以达到基本规模,提高产业部门的集中度,规范扰乱市场秩序的竞争行为,培育有利于规模经济发展的市场结构。
(二)加入跨国公司供应链体系。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加入外国跨国公司的供应链体系来发展壮大自己,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向外国跨国公司供应链的高端环节转移,应成为我国企业提升贸易竞争力的竞争战略之一。
(三)实施品牌化运营战略。品牌是实行“差别战略”的重要手段。品牌代表着—个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产品的市场定位、文化内涵、消费者对其的认知程度等。事实上我国目前的许多产品在垂直差异上已经不逊于东亚其他国家(地区),但由于缺乏著名的品牌和可靠的销售渠道而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应有的利益。
参考文献:
[1]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朴贤玉. 产业内部贸易理论及实证分析. 财经研究[J]2001.9,P22.
【我国产业内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相关文章:
我国高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论文04-15
我国房地产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04-24
跟踪审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05-27
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探讨06-03
我国酒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论文05-04
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1-06
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05-13
分析我国竞争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