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资产评估增值的探讨
按照《准则》的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本钱计价。按照本钱记账的会计原则,企业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一般不能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调账,否则,由于计量基础的不一致,不同会计期间产生的利润将没有可比性,轻易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报表使用者,从而他们的决策;按照《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除根据国家规定对固定资产价值重新估价外,一般不能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资产的账面价值。固然随着市场的,交易行为的增多,资产评估事项也越来越多,企业在进行公司制改制、购买股权、企业吞并、资产置换、以非现金资产抵债、以非现金资产投资、债转股、企业清算、增资扩股、将资产抵押、质押或担保、公司制企业变更、法人股拍卖等往往都需要进行资产评估,但国家规定的可以调整账面价值的事项仅限于下列两种情况: 一是国有企业按照《公司法》规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规定,应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并按资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企业相应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二是企业吞并,也就是购买其他企业的全部股权时,假如被购买企业保存法人资格,则被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假如被购买企业丧失法人资格,购买企业应当按照被购买企业各项资产评估后的价值进账。 这两种情况之所以可以调账是由于改组后的企业和被吞并但保存法人资格的企业均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相当于一个新企业的开始;而整体吞并不再保存法人资格的企业相当于吞并企业买进了被吞并企业的净资产,应当按被吞并企业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账。 对照规定,很显然贵公司固然资产评估增值了,但不属于上述任意一种可以调账情况,因此你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假如办公用房评估一次,你调一次账,那同理你公司其他资产也可以评估,也可以调账,其他企业也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的资产评估,调账,再评估,再调账,这样,会不断膨化公司的资产和权益,带来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相关连接:评估增值如何调帐,如何纳税 (一)原则规定(具体参见财会字〔1998〕66号 、16号有关规定) 资产评估增值部分计提的折旧在会计制度中是答应,而且也是必须的,但是不答应在所得税前抵扣,即应做纳税调整或做相应的会计处理。 一般以为,在资产评估基准日至新企业注册登记日期间,企业实现利润而增加的净资产,原则上应上交原股东,转进“应付利润”科目,经原股东同意,也可列进股份制企业的资 本公积,留待以后增资扩股时转增原股东股份。 在资产评估基准日至新企业注册登记日期间,企业因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如由原股东承担的,应借记“应付利润”科目,贷记“利润分配”科目,由原股东当期或从以后分得的 股利中补足。 企业因评估基准日与新企业注册登记日存在时间差,导致依据评估结果进行调账的日期与资产评估基准日、确认日不一致的,在评估基准日到调账日的期间,原评估资产数目减少 的,减少部分原评估确认的差额,不再调整账面价值;如资产价值增加,增加部分则按照取得资产的实际价值,确认其账面价值。 (二)具体处理 因资产评估而引起相关资产价值的增减变化在实际帐务处理时可以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企业选择按评估价值计提折旧,增值部分的折旧按递延税款处理。 1、将评估价值进帐时: 借:相关资产评估增值额 贷:资本公积 贷:递延税款(评估增值额×所得税税率) 2、计提折旧、使用或摊销,结转计进应纳税所得额时,其应交的所得税: 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第二种:选择按评估价值计提折旧,增值部分的折旧在纳税申报时做纳税调整。 1、将评估价值进帐时: 借:相关资产评估增值额 贷:资本公积。 2、纳税时,调整每一纳税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超过10年。 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按照每一项目的实际增减值情况逐项调整。 简单的说:对整体资产改组,例如由有限责任公司该为股份有限公司,从角度来讲,原来的有限责任公司不存在了,新的股份有限公司成里了,新的公司要建新帐,当然要按评估重新建张了 吞并是原企业不存在了,资产负债并进了吞并企业,吞并企业当然要按评估价值进帐了。 这两中情况只所以要条帐是由于,原企业不存在了 对于评估是否调帐,有两种情况要调的,1是吞并,2是整体资产改组。 注册税务师讲义如实说:有4种评估增值 1清产核姿中的评估增值。不计进应纳税所得额 2.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交易发生时缴税,增值计进应税所得额。 3.产权转让中净损益。计进应税所得额。 4.股份制改造中资产评估增值,不计进所得额,但在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因评估增值而多提的折旧和多摊销的本钱,调整方法2种,据实逐年调整,综合调整。【资产评估增值的探讨】相关文章:
论资产评估与会计的关系08-08
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评估价值及方法探讨05-02
土地增值税筹划探析06-09
土地增值税的基础知识08-28
药学毕业集中实践探讨07-27
探讨西瓜嫁接育苗技术05-29
行政诉讼目的探讨06-03
控制税收征管成本的探讨06-01
关于行政侵权之探讨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