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浅谈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衍生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大量涌现,对财务的核心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引起了国际会计界的高度重视,而我国由于金融市场较晚,金融工具交易金额不大,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因而相对较少。然而,一系列震动世界的金融危机与风波足以说明,在会计核算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反映和不规范反映都将引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完善资本市场,衍生金融工具也必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因此,加强对现有会计模式基础上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研究,尽早出台有关的会计准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就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的扩扩展略陈意见。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 据合作与发展组织所下的定义,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是一种双边和约或交换协议,其价值是从基本的资产或基础性的利率或指数衍生而来。因此衍生金融工具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相应的原生性工具,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衍生金融工具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①杠杆性和高风险性。在以衍生金融工具为投资对象时,只需交纳较少的押金或保证金,从而以小博大,具有杠杆性;而杠杆性也使衍生金融工具的收益与风险被数倍放大,从而具备了高风险性。②契约性。衍生金融工具实质上是以金融工具为对象的经济合同,是尚未履行或正在履行中的和约,并且该和约一般不得取消。③高技术性。衍生金融工具可以是对原生性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组合,还可以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组合,其中体现了较多的技术含量,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核算和监管的难度。④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衍生金融工具出现的根本动因是为了规避金融价格波动的风险,而由于其以小博大的特点,使其同样成为了投机套利的工具。⑤较高的价值波动性。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制于原生性金融工具的价格,并受多种因素的,呈现较高的价值波动性。 正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这些独特性,传统的财务会计处理已无法真实反映其风险与收益,从而无法行使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决策有用性,动摇了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为了保证会计职能的行使,就需要进一步扩展传统会计理论包括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的内涵与外延。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的扩展 1、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确认原则的扩展。 财务会计传统的确认标准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强调以权利和责任的实际发生作为会计计量的基础,而对未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则不予确认,因此将衍生金融工具排除在会计确认项目之外,但由此就无法反映其对未来财务状况的重大影响,财务报表因此而产生了残缺性甚至虚假性。衍生金融工具对权责发生制的纵深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权责发生从形式上扩展到实质上,即从风险和报酬的实现原则扩展到以风险和报酬的实质性发生和控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原则。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以对某项金融资产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的控制权作为实质性风险和报酬的判断标准,这样也更符合会计中的可控制思想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有较高的价值波动性,因而有极高的风险。为了反映它的这种不确定性,以降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风险,在每一会计报表结算日有必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进行再确认。因此,根据扩展后的会计确认原则,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主要包括初始确认、终止确认和再确认三个基本过程: (1)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在签订和约时,虽然和约所约定的风险和报酬并未实现,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契约性,使其在签订时就已经拥有了对未来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因此符合扩展后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达到会计确认的要求,在和约签订时即可进行相应的会计确认程序。 考虑到衍生金融工具巨大交易额的确认会不合理地扩大资产和负债的规模,在账务处理时,就只以实际交付金额计价,即以取得该项资产所付出或产生该项负债所得到补偿的实际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入账金额。 对于签订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可以区分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分别进行处理:对于金融资产,交易费用可以视为取得合同的利益而支付的对价,直接计入“衍生金融工具”借方,即作为资产入账,并在实际履约时与有关收入相配比,转入“衍生金融工具损益”科目;而对于金融负债,交易费用与日后的交易不存在配比关系,也并非收到的对价,所以根据谨慎性原则,可以在发生的当期即计入财务费用。 (2)衍生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当合同约定的未来交易发生时,企业也即丧失了对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就要进行衍生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由于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和报酬的可分割性,其交易也可呈现两种状态:①已确认的衍生金融工具资产或负债已注销或全部转移;②衍生金融工具资产或负债已转移,但转移方保留了与之相关的部分风险和报酬。第一种情况符合传统的终止确认标准,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为了防止风险和报酬的分割带来的任意性,建议与第一种情况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在转移发生时,即对原衍生金融工具全额进行终止确认;而转移方所保留的与原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部分风险和报酬可作为新的衍生金融工具资产或负债重新加以确认和计量。 在账务处理方面,在衍生金融工具终止确认时,要将交易目的浮动盈亏全额计入资产及损益科目,即假设是公允价值上升的金融资产,则借“衍生金融工具”,贷“衍生金融工具损益”,公允价值下降作相反分录;最后将“衍生金融工具”科目余额全部转入“期货准备金”,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3)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衍生金融工具从签约到最终履约其价值并非恒定不变,而呈现了较高的价值波动性,为了及时反映市场参与者所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真实价值,传递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动态信息,在每一会计报表结算日,有必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再确认。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复杂多样,对其进行再确认的账务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美国FASB就曾经发布了名为《衍生金融工具及其避险活动的会计处理》的准则公告草案,将衍生金融工具按避险与非避险目的即套保与投机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对因投机目的而持有或发行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的变动列入当期损益,而对于套保目的而持有或发行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变动不列入当期损益。我国在准则制定中,应该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实际情况。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虚增利润和粉饰报表的情况较为严重,因此在准则制定中就要加强准则的规范性和严密性。虽然美国FASB的草案使得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趋于单一而完整,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由于不同归类对损益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规范不严,势必为企业的利润操纵打开了渠道,而且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所产生的损益金额通常都是巨大的。因此我国在借鉴这一处理方法的同时,应当首先对套保与投机进行严格的界定,避免企业的人为因素影响。 以套期保值为目的衍生工具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这也是界定套保与投机的基础:第一,受到套期保值的应是承担价格或利率风险的工具;第二,该衍生金融工具应当与受到保值的项目高度负相关,并且是专门为避险而设定的。第一条标准用定性的即可确定;对于第二条标准,建议使用定量的方法避免操作上的任意性。 在账务处理方面,主要还是借鉴美国FASB草案的处理方法,在每一报表结算日,对于投机目的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列入当期损益,即借“衍生金融工具损益”,贷“衍生金融工具”,或作相反分录;而对于套保目的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变动则不确认为损益,只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会计一旦对衍生金融工具予以确认,随之而来的就是会计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再确认和终止确认中,都涉及到了如何合理地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量化反映的问题。 2、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计量原则的扩展。 长期以来,成本一直以其数据易得,客观性强而占据会计计量的主导地位,但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性决定了其势必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历史成本原则;而且随着金融工程技术的和环境变动不确定性的增大,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更加关注的是和约标的的现时价值而非签订时的实际价值。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作用将逐渐增强,并且不只是单纯地作为历史成本的辅助计量方式出现,而将成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重的计量方法。 所谓公允价值是指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基础上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的金额。公允价值本身并非是指某一具体的会计计量方法,它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表现形式主要有: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等。虽然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活跃市场中的公平市场报价仍然是公允价值的最好依据;如无法获得报价,就要在充分考虑会计环境与交易事项特征的前提下,采用合理的估价技术来估计被评估对象的可变现净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虽然公允价值的获得有一定难度,但衍生金融工具的独特性,使得只有公允价值才能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主导计量属性。关于这一点,国际会计界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美国FASB就规定“公允价值是对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而对衍生金融工具来说可能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属的金融委员会也指出只有公允价值才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可行的计量属性。 但是在我国,由于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规范,资产评估的公允性和性还存在较大欠缺,各种交易价格还难以作到真正公允,所以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中,对有关经济事项的处理都尽可能地回避了按公允价值计价,而改按账面价值入账。但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对公允价值的回避已不是办法,只能积极地对其加以和,才能保障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具体而言,在我国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也分为初始确认时的计量、终止确认时和再确认时的计量,并根据扩展后的会计计量原则,呈现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并用的局面。在初始确认时,为了防止资产和负债规模的不合理扩大,以实际交付的金额计价,从本质上说,这一时点的计量仍然采用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方式,而在再确认和终止确认的计量则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方式。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取得可以直接从市场上可观察到的价格或类似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来获取,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尚缺乏活跃性、不够健全,而且交易规模较小,在市价的公允性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加以估计确定。 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是相辅相成的,合理的对衍生金融工具加以计量为解决会计确认中套保与投机的定量划分问题提供了可能。目前一种估计套期保值工具与受到保值的项目间相关程度的方法是累计金额抵消法,即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与被保值项目价值变动的比值为依据,最优比值为-1,可以规定一个适当的比率幅度如为-80%~-120%,那么所得比值为-0.8~-1.2之间即可断定为属于套保目的而持有的衍生金融工具,其价值变动不当期损益,只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鉴于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带来的金额一般较大,在规定相对数的同时可以规定一个绝对数,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价值变动与被保值项目价值变动超过这一绝对金额的部分以计提“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准备金”的方式予以递延处理,以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当然,具体比率与金额的规定主要是兼顾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三、结语 衍生金融工具以其有别于传统资产和负债的独特性,突破了原有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原则的范畴。笔者对如何对传统会计原则加以扩展,从而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确认与计量体系进行了上述探讨。当然,这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公允价值的确定还有待现值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等。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制度的建立,为企业提供避险的途径和方法已经迫在眉睫,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已是大势所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理财学对金融工具计量模式研究的完善,各种相关的技术问题也必将获得解决。我们要积极看待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将其作为对传统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契机,在加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建设的同时,以交易的经济实质为基础,完善整个财务会计准则体系。 「参考」 [1]曾鹭坚,陈守德。对金融期权会计问题的探讨[J].四川会计,2000(1)。 [2]赵晋琳。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对会计发展的影响[J/OL].http://www.chiaacc.com [3]付平平。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与会计问题[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4)。 [4]陈引。国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2(6)。 [5]朱保军。论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2(10)。【浅谈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相关文章:
有关资产确认、计量的案例分析06-08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确认与计量05-25
老会计浅谈会计人生10-14
财务成本计量研究06-09
浅谈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关系论文04-26
浅谈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05-30
浅谈管理会计的发展中的问题论文05-26
浅谈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结构研究02-04
物权法应确认间接占有制度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