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金融保险专业毕业论文
金融保险,证券简称:金融保险指数。金融保险指数是深证行业分类指数13个门类指数之一。金融保险专业毕业论文如何写?
金融保险专业毕业论文 篇【1】
[摘 要]本文使用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对我国的金融保险业进行了中间投入分析、使用情况分析及产业关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两条建议。
[关键词]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中间使用率;信息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052-03
金融保险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尤其是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对金融保险业的关注与监管程度日益加深,因此,以作为我国主导产业部门的金融保险业为研究对象,通过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7年6个时点投入产出情况的分析,正确把握其发展方向,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对于当前的经济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分析
由于投入产出表数据的限制,本文选用了6个最近的时点进行研究,即使用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我国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后续分析,研究的最新时点数据为2007年的数据。
第一,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分析。从总投入来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总投入为194810240.06万元,其中42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总投入为60497405.44万元,占总投入的31.05%,增加值为134312834.62万元,占总投入的68.95%,增加值比例位于各产业部门的前列。
按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情况,分别将我国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有关数据进行整理。
将数据中各年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量、各产业对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总量以及各产业所占的比例做成如下双轴图(见图1),可以看出,各年相比,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比重以及二、三次产业的投入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投入结构中,消耗第一产业的投入为0,与2005相比,消耗第二产业的投入比重下降了超过5个百分点,而消耗第三产业的投入比重则上升了超过4个百分点。另外,在全部6个时点上,第三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明显大于第二产业,占全部中间投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将数据中各年金融保险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数量的比例做成图2中的双轴图,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金融保险业在经营活动中对固定资本消耗价值的补偿。由于金融保险业为服务性行业,对资本投入的要求不高,所以其固定资本消耗比例较低,除2007年外,各年都在8%以下,而2007年之所以出现大幅增长,是因为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各家金融、保险机构都在加大力度进行网点选址与建设,这就意味着要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在使用过程中,大额的折旧也便产生了。与2005年相比,2007年金融保险业对于劳动者报酬的投入与固定资产折旧的变化趋势完全相反,比例下降了约25个百分点,这说明近几年来人力资源规模不断上升,成本不断下降。1990年以来,金融保险业的中间投入、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者报酬这三部分比例平稳中略有波动,而生产税净额则呈现出大幅波动,所以总成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生产税净额上。从绝对数值来看,生产税净额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其投入比例则显示出剧烈的波动。由数据可知,1990年金融保险业生产税净额为76.99%,到1995年,出现了大幅下降,2000年上升到24.03%,随后的2002年又大幅下降至只有1.56%,2005年则再度上升至9.4%,2007年下降到不到1%。另外,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则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2007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是全国营业盈余总额的10.26%,居于42个产业部门之首,这表明金融保险业的活力日益增强,是高利润行业。
下面将三次产业细化为42部门计算其中间投入结构,结果如图3所示。在42个产品部门中,金融保险业自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造纸印刷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为金融保险业的正常经营提供了主要的产品及服务。其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占到其中间投入总量的80%以上,而剩下的34个部门的投入仅占到不到20%。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得到金融保险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金融保险业内部各机构间的依赖程度很高。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金融保险业对自身投入的消耗占中间投入总额的20.67%,居于42个产业部门消耗的首位。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金融保险业由于实行分业管理、分业经营的制度,因此他们的竞争仅仅局限在了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而在银行、保险及证券这些不同类的金融机构之间,他们的相互依存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2)金融保险业营业网点建设力度仍然很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投入量是仅次于金融保险业本身的三个高投入产业,这些均与金融保险业的网点建设密切相关。1992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因租用营业场所等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1838291万元,而2007年,对房地产业的消耗额为5145476万元,比1992年增加了280%。从这一大幅增长中我们可以看出,营业网点建设仍是当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3 2007年金融保险业中间投入的产品部门结构图
(3)信息的价值在金融保险业中逐渐提升。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及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入量是另外的几个高投入产业。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信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金融保险业对信息化在低成本扩张、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有了充分的认识,纷纷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原有的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努力使信息化渗透到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第二,金融保险业的使用结构分析。从三次产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消耗结构看,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第一产业提供4063622万元的产品,向第二产业提供76324961万元的产品,向第三产业提供65173834万元的产品。它提供给第二产业的产品占总投入的一半以上,明显大于对第一、第三产业产品的投入。
表1显示了1990年、1995年、2000年、2002年、2005年及2007年三次产业部门对金融保险业产品的使用情况。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延续,从总量来看,金融保险业提供给三次产业的使用量迅速增加,2007年比2005年翻了接近一番;从分项数量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对保险金融业产品的使用量也都在增加,而第一产业对其使用则在经历了增加阶段后于2002年开始减少;从中间使用的分布情况看,与之前几年相比,2007年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表明金融保险业为生产提供的服务正在向第二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中的各部门已经意识到要通过对金融保险信息等的利用,指导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中间使用率与中间投入率分析。中间使用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使用和该产业部门总使用之比。它反映了某产业部门的产品中作为其他产业的原料比例。总需求是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率高而最终需求率低,意味着该部门具有提供原料产业的性质;反之,则具有提供最终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是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它反映了各产业部门在其生产活动中,为生产单位产值的产品,需从其他产业购进原料在其中所占比重。总投入是中间投入和附加价值之和,一个产业部门的中间投入率越高,该部门的附加价值就越低,因而高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低附加价值产业部门;反之,低中间投入率产业就是高附加价值产业部门。
以中间需求率为横轴,中间投入率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以社会平均数为分界线,则可把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形成一个产业立体结构(见表2)。
2007年,我国金融保险业向42个产品部门提供的中间使用量占金融保险业总使用量的74.7%,基本上与2005年持平;金融保险业使用的其他42个部门的中间产品占总投入的31.1%,比2005年略低。综合这两个指标可知金融保险业属于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接近75%的中间使用率表明金融保险业对各产业部门具有极高的支持度,是以提供生产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如果发展不好,则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只有31%的中间投入率表明金融保险业是高附加值部门,应继续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以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2 金融保险业的产业关联结构分析
对金融保险业与其他部门的产业关联结构的研究可通过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完成。
其中,影响力系数反映了该部门最终使用需求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各供给部门产生的需求波动及程度。第j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越大,对各部门产出的拉动作用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该部门生产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超过各部门影响力的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反映了如果各个部门都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第i部门受此感应而产生的需求影响程度。感应度系数越大,第i部门受到的需求压力也就越大,当其大于1时,表明各部门的生产使第i部门受到的感应影响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感应程度。
将上述两个指标进行综合,以感应度系数为横轴,影响力系数为纵轴,并以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1为界,同样可以把所有的产业部门归类于四个象限中,如表3所示:
这里我们使用2005年和2007年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来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以进行产业关联效应分析。经计算得到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影响力系数为0.53,低于各部门的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最后一位。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影响力系数为0.41,数值较2005年有所降低,排名上升至倒数第三位。这两个值表明我国金融保险业最终使用的变动对国民经济总产出变动的辐射力、拉动力是非常小的。而2005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45,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1,在42个产业部门中位于倒数第3位,这说明2005年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的程度较小,国民经济对金融保险业的推动作用较小。同样求得的2007年的感应度系数增加为1.20,比各部门平均水平高出20%,在42个产业部门中排在第14位,这是一个相当靠前的位置,说明两年来随着金融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产业受其他产业产出变化的影响较大,其他产业的生产需要这个产业对其提供较多的支持,这个产业的供给推动力较大。综上可知,金融保险业处于产业关联效应矩阵的右上角位置,即需求拉动力较小,而供给推动力则较大。
3 金融保险业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我国金融保险业投入产出情况及特点的分析,提出我国金融保险业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进一步加强行业内部合作。金融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产业是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它一方面为经济服务,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成长和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由前面的投入产出分析可见,金融保险业对其自身的消耗和使用都占有很大的份额,其主动发展可以拉动自身的增长,所以金融保险业应该重视自身的发展,加强行业内部合作,在银行代理保险,托管基金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关系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更好地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率。良好的内部协作机制的形成将有助于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共同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第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前面的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金融保险业的感应度系数为1.20,这说明金融保险业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第三产业部门。因此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贯彻“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以促进金融保险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起运,陈璋,苏汝.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璋,张晓娣.投入产出分析若干方法论问题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
[3]许宪春,刘起运.中国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论文精粹[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4]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强,刘起运.当代中国投入产出实践与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6]蒋燕,胡日东.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5(11).
金融保险专业毕业论文 篇【2】
摘要:推进实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走出办学困境的重要途径。在分析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已有的实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立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支持保障四个维度,构建金融保险专业实训教学"四维"体系。
保险行业目前的人才现状及其成因
保险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随着业务的发展,保险业内涌现了大量技术含量颇高的产品,需要多层次、各方面的人才。市场主体在人才培养上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长期采用拿来主义的选人政策,没有培养出众多懂管理、善经营、具有敬业精神的专业人才,如今面临着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退化的窘境。目前保险市场从业人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全国各类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二是从其他行业转向保险业的人员;三是原来保险行业的存续人员。这三部分人员在数量构成上呈橄榄球状,即学生和原有存续人员较少,其他转行人员较多。
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由于保险人才培养体系滞后。全国仅有不到50家高校开设保险专业,每年保险专业毕业生仅在2000人左右,成人高等教育保险专业几乎空白。各院校保险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有关金融、投资、税法等与资金管理相关的课程很少。保险教育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我国保险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其二,学界与业界的联系和沟通不足。目前中国保险教育存在两难:一方面,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工作难觅;另一方面,保险企业人才难求。原因在于学界和业界相互脱节,保险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保险教育与保险业发展和保险经营规律不吻合。其三,保险教育的面太窄,国民保险知识普及程度较低。目前我国保险教育出现了一些偏差,表现在:重学历教育轻继续教育;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轻基层业务人员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保险教育基本上是空白,保险教育缺乏广泛的基础。相当多的保险从业者缺乏专业知识,要么跑街乱敲房门,要么扫楼闯办公室,要么托人找关系,有损保险业形象。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是:保险企业需要的所有人才并不是保险专业的学生都能胜任,一些理赔查勘、计算机、财务等专业性强的岗位往往需要其他相应专业的人才,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保险专业以外的学生很少开设保险课程,这就导致了这些人到保险企业工作以后,难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保险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大了保险企业自身的培训压力。最后,缺乏统一的培训制度,培训市场混乱。蓬勃发展的保险业对保险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和培训产品纷纷涌入市场,由于出发点和水平的限制,很多机构只能提供保险营销、组织和管理等边缘性的保险教育培训,核心业务的培训很难涉及。参加保险培训的人员水平不一、基础不齐,难以设计和安排课程。
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能胜任工作的毕业生,是其重要的任务,但它的.处境也最尴尬。从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无非是:对于专业性的金融职业学院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来说,由于高职金融专业开设比较细,其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面向的部门往往比较集中、单一。而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或多学科性的职业院校来说,其经济类专业院系往往只开设一个高职金融专业。这个专业面对的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部门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这就决定了这类院校的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要面向“大金融”,也就是要面向银行、保险、证券三个金融部门,这是由学院性质和教学资源决定的。同时,由于金融行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职员卖保险、代理基金、代理证券业务或相反的代理已经越来越普遍,理财业务越来越多地成为金融行业各部门共同的主业,因而面向大金融也是行业发展的要求。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培养模式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形成第三种保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嫁接”,即我们经常说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第一,知识特征:(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复合型保险人才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基础。(2)知识的交融。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还要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第二,能力特征:(1)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2)能力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所以,专业“嫁接”要求保险专业不能只局限于金融这一版块,而应该与各种专业合作。比如,我们可以在汽车维修与服务这个专业中开设财产保险,重点是汽车保险与理赔内容的学习;也可以与土木工程合力开设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保险等。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开设保险专业,应加强与各种专业合作,将保险专业“嫁”到外专业,让它发扬光大。
【金融保险专业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金融保险专业毕业论文致谢词11-17
浅析金融保险专业建设02-28
哲学专业毕业论文03-19
机电专业毕业论文06-02
高职教育金融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策略12-12
农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03-21
教学专业毕业论文提纲12-11
医学检验专业的毕业论文01-01
儿科护理专业毕业论文06-11
美术学专业的毕业论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