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 积极为研究史志服务
在内蒙古图书馆建馆三十五周年馆庆的时候,自治区主席布赫同志为馆庆纪念文集写了“办好图书馆,开展地方史志研究,为提高各族人民科学文化水平作出贡献”的题词。布赫同志的题词为内蒙古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服务对象指明了方向。内蒙古图书馆是一所省级公共图书馆,省级馆藏书兼有综合性、科学性、地方性特色;除了搜藏综合性、基础性的中外书刊以外,要重点搜藏民族地方文献,加强藏书特色,以便更好地为开展地方史志研究服务。我自己结合工作实际,仅就加强民族地方文献搜藏问题,谈一些浅见。
(一)
藏书是图书馆的主要物质条件,是图书馆开展服务工作的工具,是满足读者需要的基本保证。所谓馆藏特色,即本馆的重点藏书,是图书馆为重点任务和重点服务对象配备的专门图书。文化部1956年7月召开的全国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工作会议上,当时的文化部付部长刘芝明同志指出“内蒙古图书馆应成为搜藏蒙文图书和与蒙古民族有关的图书资料最丰富的图书馆”。其后不久,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在一次关于开展蒙古学研究的会上也强调“内蒙应成为研究蒙古学的中心”。由此可见,内蒙图书馆的`藏书重点就是民族地方文献。
三十五年来,内蒙古图书馆搜集民族地方文献已取得一定成绩,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藏书特色。
馆藏民族地方文献应首推蒙古民族文字的图书。目前,内蒙图书馆搜藏蒙文图书四万二千二百余册,其中蒙文古旧图书为五千二百八十余册。另有与蒙古族历史文化有关的藏文藏书九百九十余册,满文藏书三千二百七十余册。珍贵图书有:十四世纪初依纳尔坦新版蒙译、于十七世纪完成、十八世纪初雍正年间依奈塘新版用朱字在北京重印的御制本《甘珠尔》(108帙)、《丹珠尔》(225帙),这是两部装帧精致、内容广泛的稀世佛教经典。此外,还有清代蒙古族杰出文学家尹湛纳希继其父完成的《青史演义》和他的文学名著姐妹篇《一层楼》、《泣红亭》。名贵版本中蒙文古籍百分之八十为抄本。馆藏有蒙古史名著《蒙古源流》以及《黄史》、《青史》抄本,有《蒙古史》、《元史》稿本,有《白史》、《蒙古语法》等抄本,还有极为珍贵的金字本《金刚经》。
民族地方文献馆藏最多的是汉文图书,计有九万一千二百余册,其次有日文图书二千零六十余册,西文图书三百二十余册,俄文图书一百八十余册。此外还有汉文旧期刊二百多种,一千六百五十余册,日文期刊十五种。还完整地搜藏了历年的地区出版物约一万余册。近年来还又从外地复制了有关民族地方文献缩微胶卷二十五种(主要是地方报纸)。应特别提及的是馆藏有我区地方志六十七种之多。方志中馆宝为二三十年代不少文人学者参与纂修、至今尚未印刷出版的《绥远通志稿》,全书一百卷、三百余万字,是研究内蒙古西部地区历史的独一无二的珍贵稿本。少见的方志抄本有:《归绥道志》、《归化城厅志》、《古丰识略》《归绥识略》、《公主府志》、《五原厅志》、《临河县志》、《绥远旗志》等。还有较为珍贵的刻本,如:《朔漠方略》、《藩部要略》、《八旗通志》、《八旗氏族通谱》、《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等。馆藏最早的志书为《河套志》,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编纂的。
馆藏民族地方文献为我区史志研究做出了一些贡献。多年来,区内高等院校,历史语文、中蒙医学研究等单位和个人利用馆藏蒙文古旧图书资料和蒙文经卷,解决了不少蒙古历史、语言文字、民间文学、天文医药以及蒙译汉文古典文学(如《水浒》、《红楼梦》)等研究中的问题。如内大编的《蒙古史辞典》,内蒙教育出版社编的《蒙古地名译名辞典》等我馆都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有的新版图书是直接使用我馆原书,如《三十二个木头人的故事》、《成吉思汗的一匹骏马》、《一层楼》、《泣红亭》等。新出版的《内蒙古交通史》、《内蒙古自然灾害史》都是利用馆藏民族地方资料出的成果。前者费时一年之久,每天有四五人来馆查抄资料;后者用两年时间,每天有三人来馆上班抄写资料。此外,《自治区妇女史》、《呼和浩特市教育志》、《包头市志》、《兴和县志》、《托克托县志》等史志都利用了馆藏大量文献。这些民族地方文献对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了一般文献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