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设置现状简析
(一)课程内容程式化,灵活度不够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中职生都是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学习,课程的设置趋于程式化,没有特色,专业课所用教材多是大专教材的缩减本,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有些学校课程门类过多,其内容交叉重复,在教学形式、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突破,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缺乏灵活性。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很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充分激发学习的自主性。
(二)各学科的知识相对独立,渗透性不强
计算机应用的各门知识是相互依存、互为所用的。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要用到几方面的专业知识。然而目前计算机应用的各门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渗透性。中职生由于年龄关系,理解能力有限,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各门知识整合在一起,所掌握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应用能力差,不能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考评体系不完善
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考评形式与评价主体单一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使学生被动地应付考试,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并发展自身的职业潜能方面始终处于劣势。
二、计算机应用课程优化、整合方案的措施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及发展的条例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应该及时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强专业适应性,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设置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要使优化与整合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取得实效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根据中职生的特点设置课程,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要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人才,必须建立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和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中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课有厌学情绪。但喜欢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对实践课、上机课以及其他一些需要实际操作的课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促进专业知识与学习方法互相渗透及三观教育与职业素质相结合的综合性原则,加强课程实际操作,满足中职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合理优化课程结构。
(二)根据市场需求,增强课程设置的目标性
教育家黄炎培先生认为,各地设立职业学校,须教育和职业两方面极端联络。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职业界的需要,符合职业界的习惯。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设置趋于模式化、固定化,知识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IT业发展的节奏,导致学生在就业中无法与人才市场接轨,学以致用。因此,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化、动态化、特色化,面向需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梯度,结合国家教学计划,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及时增设相应的教学课程迫在眉睫,亟须重视专业课程的细化,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适合不同岗位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人才。
(三)紧密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
以前教育机构曾提出,中职学校学生接受的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及实践课的比例应为3:3:4。由于这种课程设置过于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使得实践课及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不利于中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加大专业课、实践课的分量,如可将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调整为二比三比五,使其更为合理和切合实际。调整文化课的所占比例并非否认文化课的重要性,相反,计算机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学生的文化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如英语能力、数学能力以及语言应用能力,抛开这些基础学科的知识而孤立地谈发展计算机教育好比空中楼阁,是不切实际的。
(四)完善考评机制
构建富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课程考评体系是中职生从被动应试、接受填鸭式教学转向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首要途径。对课程教学的考评应侧重于考评其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在考试方法和形式上要改变以前以考记忆为特征的笔试方式,增加开卷、机试、模拟演示、总结性考试等方法,着重突出开放性和实践性。
【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03-02
浅析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改革03-07
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03-18
课程改革工程材料论文11-12
课程改革与教育公平的论文12-11
浅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03-21
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论文11-20
浅谈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论文02-07
关于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与中职生人文修养提升03-07
论文: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