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开发技术课程体系的重构与研究的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作为新兴交叉性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既有管理能力又有计算机开发和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可见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在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为顺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对计算机类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势在必行。
1整合计算机开发技术类课程
根据计算机课程知识结构,结合信管专业课教学内容需要,将计算机技术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算法综合设计,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用于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和理解,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及C语言编程;专业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综合设计,开设在大二或大三年级,主要让学生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让学生学会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建议选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Web程序设计、移动互联开发技术,在掌握了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必要知识储备之后这个阶段重点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求的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的高级技能和分析应用能力,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方法和移动互联软件开发技术,与就业崗位无缝对接。这十一门课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结构环环相扣,与医学信息学方向其他专业课内容息息相关、承上启下。
2优化教学模式与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研究计算机开发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体系,采用核心课程为主导(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以提高学生的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为导向,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部分较好理解的教学内容,例如“信息系统的规划”,课前由任课教师在吉医在线学堂上建立班级,布置在线教学内容,学生在线观看视频,将视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班级讨论组中,然后教师总结知识的重点和学生反馈的疑、难点,在线下课堂中再次进行剖析和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后学生完成在线知识点测试,教师根据吉医在线学堂的成绩分析统计功能再次总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其带到线下课程中强化练习,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线上线下教学,虚拟和现实教学有机结合。教师根据在线学堂的统计功能、学生在讨论组中的反馈及线下课堂的交流,及时地梳理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法、Web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积极讨论的学习氛围。以专业课程知识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学院积极组织开设与信管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和第二课堂,各种软件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四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层次,初级实践。主要指教学大纲实验内容。任课教师依据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重新编写了实验指导,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近两年信管专业学生在吉林省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及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二层次,中级实践。主要采用课程设计模式,以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选用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具有实用性的小型系统为课题,提高学生创新、创造能力,通过每学期两周的综合实践周,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反思并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三层次,高级实践。主要包括专业选修课、兴趣小组、与公司合作软件开发和参加学科竞赛,具体包括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和“互联网+”等赛事,意在历练学生的量化执行能力,算法分析能力,设计实施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参加多种形式的竞赛,开拓了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层次,专业实习。在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了北京、成都、沈阳等多家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规模化、企业化、系统化实践能力训练的途径,让信管专业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鼓励学生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实践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的实习过程培养了学生基本技能和职场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认识和信息化系统实施、管理及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素质。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软硬件研发和应用能力完备的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因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41教学活动方面
一是注重备课制度,每学期开学课程组教师都要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备课不仅要备授课内容,还要备学生,教师根据所讲期班学生特点和专业培养需要,选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二是坚持听课制度,同行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在定期的教学研讨会中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便于及时解决,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坚持观摩和试讲,教师在教授一门新课之前都要进行试讲,要求教师一方面熟悉课程的知识脉络,更好地把握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另一方面是加强课程设计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观摩活动是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以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
42教师培训和进修方面
加强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师培养模式,将教师派到专业建设较好的高校去学习,到专业对口企业去进修,提升教师应用能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将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企业的最新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同时引进校企合作模式,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讲座、授课,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更好地制定自身的职业规划。
43建立“传帮带”教师培养机制
为了延伸高职称教师的教学成果与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课程组的教学科研水平逐步提升,教研室实施高职称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青年教师跟班听课,积极参与到高职称教师的教科研项目中,使青年教师在不断的历练中各项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5搭建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推进课程资源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建设
整合了课程中的各种优质资源,优化配置,搭建网络教学平台,网站中包含了计算机开发技术类所有课程,分别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电子教案、样题、经典程序算法动画、重难点知识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在线学堂,供学生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同时在课程讨论组中,学生可以随时在线请教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即时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學生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共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调试优化的方法,形成分享合作的在线学习环境,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6建立多层次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课程考核制度
以往的信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考核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期末试卷内容占到60%,个别课程有课程设计环节占20%,平时成绩占20%(主要考核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新一轮教学大纲修订之后,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期中考试和实践环节的考核(包括实验课堂的电子档作业提交、课堂表现、参加竞赛获奖情况),而且通过校企合作,我们要求企事业单位将学生在见习或实习期的表现进行量化,使其成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样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广庆,翁苏湘,方胜吉信管专业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5)
[2]李广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6(6)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编号:JGJX2015C84);吉林省教科办(项目编号:GH150419)。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开发技术课程体系的重构与研究的论】相关文章:
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08-05
试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的开发10-21
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08-30
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的融合研究07-19
论生态伦理本体的反思与重构08-21
论民事诉讼调解的重构08-13
论重构财政运行机制05-24
论酒店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研究08-03
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初探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