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论文

时间:2024-06-25 10:05:29 计算机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计算机应用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计算机应用论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1

  摘要:计算机课程中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知识管理是一个知识开发、传播、应用、积累和更新动态过程。本项目将知识管理应用于网络实验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技术,以此优化实验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有利于资源共享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激励,有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知识管理;实验教学;计算机实验

  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其管理过程包括了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和开发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知识管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通过网络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果组织与管理,实现知识表现途径和传播的多样化,保证教与学各用户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从而来创新学习的自我组织行为及实施效果。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而且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验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它也为学生的研究能力、开拓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较好的路径。因此,实验课程在学科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实验教学与知识管理基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各行业的普及,信息化也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教学方式、学习途径与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发展的网络远程学习系统也成为了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网络学习系统的应用,改变了时空的局限,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高校扩展以来所面临的人员快速增长与教学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让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资源共享化和管理自动化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自上而下的向学生传播理论知识,并教会学生实验方法和手段。但在此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交流,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学到的通常是一些显性知识,即那些已经成文的或可以度量的、可以进行计算机处理的知识和信息。而对于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各种经验、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却无从获得。知识管理是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手段,将所学知识作为数字化资源进行存储,通过对知识的强化管理,来改变学习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从而建立起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知识系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果。在传统的网络学习系统中,学习通常是单向的,所提供的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时候通常由于资源的不足而无法获取足够的学习指导,也缺乏一个有效的交流平台与其他学习进行有效的探讨。知识管理是从企业管理中发展起来的新兴理论,对知识的积累、共享、协作、交互、创新以及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等理念对解决课程学习中对知识的有效管理等问题有指导意义。

  对于计算机课程特别是程序语言的实验来讲,由于学习者缺乏基本的程序分析、编写、调试等经验,使得大部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迷茫,无从下手,找不到学习切入点。应该说,学生对程序语言的学习,通常是入门难、难入门,无法适应使用计算机思维而不是人的思维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将教师的知识和学习心得,以一种有效的途径传授给学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所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解决思维。其目的就是要以恰当的方式把知识传送给恰当的人,实现信息的有效应用,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将知识管理与网络实验系统相结合,以此来研究一种优化的、对学生学习有足够帮助的实验辅助系统。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而在计算机教学实验中,知识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要想使得各种类型的知识在网络系统中得到有效传播,首先必须对知识进行数字化存储。

  同时,知识管理对网络实验系统的支持,对于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等级考试过级率的目的。

  二知识管理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一)实验知识的编码和知识库建设。在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传授的就是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显性知识,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管理,可极大提高知识传播效果。显性知识是可以通过书本、语言等方式来传播的知识,借助知识编码,将需要讲授的内容转化为知识,通过实验教学系统进行传递,使其便于学习、共享和交流,进而实现有序化、系统化的管理。在信息时代,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在知识管理模式下的实验教学系统中,知识库是实现知识编码和信息共享的重要前提。使用统一的数据结构来存储知识,通过知识库的建设,从而完成知识储存和信息共享的系统平台建设。在系统平台内,教师通过相关接口,将自己需要讲授的知识及时地存入知识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在系统设计中,增加知识检索功能模块,以此来帮助学习者快速发现和获取学习资源。

  (二)实验项目演示平台研究,实现实验知识的综合转化。在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实验系统中,设计实验项目演示模块,将授课教师的编程技巧和方法,通过情景环境设计、案例分析等手段,实现显性知识文档化。学习者在新知识的学习,通常需要经历观察、模仿再到自我动手实践一系列过程。在观察和模仿的过程中,去学习自己不懂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将老师的实验技能,通过聆听、操作等学习实践,将他人的知识变为自身的知识。

  (三)实验技能交流平台研究,以达到隐性知识的传递。隐性知识是教师在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的技巧和经验,也是在学习程序设计等相关实验项目时学习者最为缺乏的。由于此方面知识的缺乏,从而也导致大部分学习者感觉迷茫,找不到切入点。很多时候都是我们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说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授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差的显性知识,同时,也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学习心得等隐性知识传递给学生,从而帮助学习者能够更快速的掌握所学内容。在本项目的研究中,通过对交流平台的研究,学习者通过论坛、在线答疑以及Blog等方法促进师生之间深层次的对话,以达到隐性知识的传递。通过实时交互,将学生的困惑和教师的心得进行及时的沟通,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教师的经验、技巧等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心得。最后系统再借助于后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形成隐性知识库。

  三结论

  知识管理在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归纳整理、存储以及共享利用,实现了将教师、学生和知识三者构成了一个动态的信息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环境下知识管理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计算机应用论文2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与变革,我国工程项目事业取得宏大发展,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遍应用,为工程项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让工程项目建立的质量及效率得到提升,本文就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讨。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硕士论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计算机技术已浸透至各行各业,其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项目中的新型管理技术,可让工程建立的效率更高,质量更为优秀,而其中主要发挥作用的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升企业工程项目的管理才能及质量,增强工程项目建立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程度的提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变革发展,工程建立项目管理已不再是对工程本钱、质量及进度等的简单管理,需求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控制及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工程原料采购,项目设计,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及财务风险等方面的管理,这些管理仅靠人工是无法完成的,在工程项目管理应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可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及效率,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力。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有助于工程项目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工程项目的建立周期较长,范围比拟大,经济及技术风险比拟大,要提升项目管理才能,需求计算机技术给予保证,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化及系统化,有效改善项目管理措施,应用计算机技术中的数值,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库资源及信息处置方面的才能模仿机及概率统计等措施,有效处理项目管理中的管理问题,让国度的'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化,与国际管理相接轨,这也是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向。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对工程项目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及统计,并恰当处置大量的项目信息量,计算机技术恰恰能做好这方面的数据处置,这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才能的提升,加强国际竞争力。

  二、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应中计算机管理软件的应用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科学复杂的重要任务,其触及的项目内容较为冗杂,单纯运用人工计算法管理工程项目,是一件糜费人财物的事情,运用项目管理软件能快速地绘画工程建立的图纸,计算出相关数据,并合理调整建立方案,运用计算机的管理软件还能合理编制网络进度,对工程项目中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把工程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减低工程项目的管理本钱,确保工程项目的管理程度及质量。

  (二)工程项目管理应中的办公自动软件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应中,有些项目材料及信息较多,会给项目的管理部门形成较大费事,而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中具有办公自动软件,办公自动软件是一种根底应用技术,将该应用技术应用至工程建立项目管理应中,管理部门运用CAD软件进行项目材料的文字及图像等处置,会为工程项目的施工部门提供出最精确合理的设计计划及组织计划。需求留意工程项目的管理部门中,每位成员需求经办公自动技术方面的培训,对文件材料及报表方面完成正轨化及规范化。在工程项目方案统计方面,可运用工程的预算软件及电子表格分离方式,合理制造工程项目中的施工数量及本钱控制等工作,以缓解工程管理部门工作量,减轻报表及表格的制造本钱,存在数据差别时,在电子表格当中略微修正下即可,无需反复编制,动态反映收工程建立的情况,为项目施工提供科学性的材料。

  (三)项目信息资源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控制

  在工程项目的管理建立中,为了有效推进项目活动的顺利施行,需求对整个工程流程提供科技保证,在这样的目的下,工程项目需求以实践的需求为导向,保证项目的信息管理效率,这就需求对项目管理各方面均有所触及,契合项目管理的时间、范围及质量等方面请求,并根据实践工程的功用需求制定管理请求,可树立较完善的项目管理平台及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让项目的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把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管控与录入,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库资源及信息处置方面的才能,恰当运用计算机技术,可对工程项目的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及统计,并恰当处置大量的项目信息量,计算机技术恰恰能做好这方面的数据处置,这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才能的提升可制定出合理的项目管理,树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为项目管理提供便利,管理体系主要包含项目改造的活动计划与执行过程,把项目系统与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管理系统进行有机衔接,以确保项目系统应用及员工职能应用,经过预算查询,以理解项目资金详细的意向。

  (四)项目质量监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的监视管理应中,工程项目的建立周期较长,范围比拟大,经济及技术风险比拟大,要提升项目的监管才能,需求计算机技术给予保证,充沛发挥出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工程施工前,可对工程项目的前期计划进行规划,运用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对施工计划进行实验模仿,经计算机的精细计算,预算所拟定施工的计划,以确保施工可操作性,以提升施工保证性。在工程施工当中,可将计算机技术和项目管理进行有机分离,根据实践状况,构成信息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如人员间的互相谐和,不时完善项目的管理系统,保证项目管理的效率。在工程施工后,可运用计算机的技术对项目施行检测,找进项目潜在风险的要素,合理评价项目质量,确保工程施工的质量。

  三、完毕语

  在工程项目的建立当中,计算机技术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比拟复杂,质量请求较高时,可运用计算机技术,提升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程度,强化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对工程项目的建立行为进行有效标准,确保信息管理体系的有效落实,而且在工程项目管理应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可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及效率,加强工程项目风险的应对力。计算机的应用软件在工程项目的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宽广的。

  参考文献:

  [1]张银才.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xx,05:187.

  [2]徐延强,杨亚萍.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剖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03:4+6.

  [3]唐传娣.讨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xx,13:140-141.

计算机应用论文3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在商业银行审计程序、审计计划、内部拉制测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笔者结合现状分析探讨了计算机在商业银行审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商业银行审计;审计计划;内部控制;审计程序

  一、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

  审计师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执行财务会计报表审计,并不改变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但是,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财务资料的处理和存储,并可能影响被审计银行为达到适当的内部控制而采用的组织和程序。因此,审计师在对会计制度和有关的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所实施的程序。以及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就可能受到电子数据处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审计对象的载体产生的影响。在手工操作下,作为审计对象的载体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和其他各种经营资料,都是可见性的文字、数字记录,并且要求严格按照统一的规程来填写和登记。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除了部分原始凭证和打印出来的账表外,大量会计数据都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被存录在计算机中的,若不经显示或输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们既容易销毁也容易伪造,而且可以不留任何痕迹。审计中即使发现可疑之处,要想进一步追查也是有困难的,还必须补充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才能满足客观需要。

  2.对审计内容的影响。手工处理下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是通过合理分工、明确责任、规定业务处理程序以及加强业务人员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来实现的。审计师只要对被审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全面了解和详细测试并做出评价,就能够据以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制定出实质性测试程序以开展下一步工作。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数据处理集中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改变了账务处,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商业银行审计,理程序,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功能丧失,这样审计师就需要运用一套新的技术和衡量标准,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因此,会计信息处理和内部控制的变革使审计内容和侧重点发生较大变化,审计的重点多放在异常业务的处理及系统变化的测试上,而不在于对相同业务取大样本进行测试上。

  3.对审计线索的影响。审计师必须跟踪审计线索来审核有关经济业务,以搜索审计证据。会计核算电算化使审计线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手工操作下,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记账凭证到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师进行审查时,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审查。但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制作凭证、登账及报表编制,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按一定的程序指令完成,存有会计资料的大多是磁带和磁盘,这些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存在的.,不为肉眼所见。手工系统下的传统审计线索在这里消失了。为了能有效地审计计算机信息系统下的会计数据,除了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外,还必须在会计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提出审计要求,以便这些系统在会计核算中能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上述对审计线索的影响。使得对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控制的测试以及对计算机的操作过程测试成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计划的制定

  (一)充分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

  (二)充分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如果被审计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会计报表整体有重要影响,审计师还应当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并考虑其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的影响。对计机信息系统环境的了解,除上述对系统本身的了解外,还应了解下述内容:

  (1)被审计商业银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利用及态度。如系统是由被审计商业银行购买并经确认证明或自行开发,被审计银行对系统的开发、使用、维护的态度等。

  (2)同行业或单位所处当地企业间的比较。与同行业或单位所处当地环境中的系统使用相比。被审计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及信息技术状况的趋势。

  (3)被审计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及其环境最近的变化及计划中的变动。如系统开发、改变技术平台、改变计算机信息系统领导者或经营方向等。

  (4)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风险的性质和内部控制的特征。

  (三)制定的审计计划内容对上述掌握的情况及所搜集的资料。审计师应认真分析研究,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内容,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1)被审计商业银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概况;

  (2)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审计的目的、范围、重点和起讫时间;

  (3)审计项目的安排、内容和各个项目的具体要求;

  (4)审计工作的方式、组织分工、审计步骤、时间进度和日程安排;

  (5)运用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和问题。审计师在考虑全面计划时,还应考虑:在对内部控制的全面评价中,确定对电子数据处理控制的任何可信赖程序;制定关于何处、何时与怎样检查电子数据功能的计划,包括电子数据处理专家用的工程程序表;制定关于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进行审计程序计划等有关事项。

计算机应用论文4

  摘要:计算机行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计算机产业的发展一定技术发展息息相关,本文就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关键技术的应用对策展开讨论,重点分析了云存储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和VR技术的应用。本文意在推进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网络;关键技术;应用对策

  一、计算机网络关键技术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技术主导的行业,计算机网络关键技术的发展,对于计算机行业本身的发展前景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分析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可以发现,每一个计算机产业发生变革的关键节点,都意味着计算机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认为,计算机网络关键技术的发展,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乃至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不断发展,开发并应用计算机网络关键技术,是当前计算机行业乃至于其他行业在发展运行过程当中所应该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关键技术应用的路径

  2.1云存储技术的应用

  云存储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本身交互性的特性而言的`。自从云存储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来,云存储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各个互联网公司当中被深入的执行了,考虑到计算机行业最终的发展都是需要用市场来验证的,所以各大互联网公司都纷纷推出了云存储相关的应用产品,更加重视将客户体验和客户需求与云存储技术本身的特点相结合,为自己和市场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其中以百度网盘,微盘为代表的应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使用,而他们也由于存储方便,保密性强等特质,逐渐吸引了更多的用户,传统意义上的移动硬盘,优盘等存储方式正在退居二线,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存储方式正在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发展和变革的时期。

  2.2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关键技术在实体经济领域当中的应用第二个表现方式就是GPS卫星定位系统的技术的应用。在以往的技术应用领域,GPS卫星定位系统往往只是应用于国防领域,民用领域应用比较少,使用的方式也比较单一,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支付的手段的不断丰富,加上共享经济理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使用,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网约车的出现,将GPS卫星定位系统的技术应用突破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将之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的高潮。事实上,技术是实现人们想法的一种手段,在已有的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更好的想法,通过整合相关的资源来达到一个新的目标,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移动应用软件的深入使用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同时考虑到技术和市场是一对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因子,技术的发展为市场开辟新的领域和空间,而时尚的发展和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实际上,GPS卫星定位系统的深入发展和研究正是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相关民用软件的深入发展而进行的。

  2.3VR技术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行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当前VR技术的深入发展已经成为了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之一。回望这一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这一技术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VR技术在应用的过程当中也开辟出了新的应用空间和应用领域,以20xx年末王菲上海演唱会为契机,腾讯视频向受众提供了VR技术,付费用户可以使用VR技术来对演唱会的全景式的观看,这种颠覆式的观看体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同时也为相关技术的在更宽广的相片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上面提到了,所有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关键技术的应用都是应该由市场本身来推动的。我国当前正处于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集中在互联网领域,这也使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占据了着很多有利的条件,在当前的条件之下,相关的从业者应该基于市场的需求,根据当前已经有的很多有关互联网行业的知识和积累,根据原有的经验来对相关的技术进行整合和使用。

  三、结语

  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关键技术的应用应该着眼于技术本身的特性,同时也应该深入考虑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融合。当前,尽管计算机网络还属于虚拟经济当中的一部分,但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构建已经越来越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众多的助推作用,属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

  参考文献

  [1]沐士光.虚拟化技术探讨[J].大学教育,20xx(7):78-79.

  [2]秋燕.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与实验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xx(11):12-13.

计算机应用论文5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坚持“立足娄底、服务社会”的办学定位,为地方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高级人才。但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该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需要按照岗位要求,创新建立与市场用人需求更加贴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目标

  20xx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前往娄底博通数码彩印有限公司、长沙视传广告有限公司等九家企业进行专业调研与回访,调研结果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关联度过低,因此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解决的问题。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面向面向数码图文广告及平面设计行业/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数码图文处理、网站美工一线岗位,培养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具备岗位任职要求必备的数码图文处理、平面设计、网站美工专门理论知识创新创业精神,熟练掌握数码图文处理、平面广告设计及网站美工、网站设计与制作、管理、维护与推广、设计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培养具备文化、公益、商业广告设计创意能力、图片编排等综合职业技能,熟悉计算机最新发展技术,把握职业规则及行业准则,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实验实训缺乏前瞻性和先进性,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改革的思路是创新重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项目化课程体系,专业教学环节及考核评估。以行动为导向,深入行业与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能力,明确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根据培养目标及专业方向分解职业技能要素,按照工作过程作为课程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开发以行动导向课程,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按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归类整合职业行动领域,提出典型工作任务,完成每个工作任务的情境描述,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以提升专业群整体水平,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工程导向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教学改革、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技能鉴定、技术开发服务等方面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打造信息技术专业群。

  三、创新“校企融合,产教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团队通过深入信息行业企业调研,对机械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专业发展趋势、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专业职业岗位(岗位群)的结构、职业岗位能力的调研分析,由校内外专家和专业教学团队组成的计算机专业指导委员会研讨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要求对接。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专业技术课程为核心、职业资格证为认证标准,加强与娄底、长沙、江苏等多家企业的合作,实施“校企融合,产教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把计算机行业与企业专家请进校园,把产业经典案例融入课堂,专业课程内容与信息产业企业标准相融合;建设“理实合理,工学共赢”的课程氛围,增加“产教融通”课程比例,基本技能模块课以必需够用为度,核心模块课可以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实现课程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融合。鼓励学生考取数码图文、网站美工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师资格证、平面设计师资格证、网页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需要将考证融入课程体系,做到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融通,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融通。

  四、重构“项目导向、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基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行动导向实施为途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主体”的建设思路,构建坚持系统培养“项目导向、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重点开发以数码图文、网站美工项目为载体,按照“项目化、技能化、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真正实现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在设计实习实训内容时,注重锻练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同时,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理解;将职业技能鉴定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技能证书与专业的符合度保持在100%。尽量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与信息产业相结合,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建设“项目导向、分段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课程特点,每门专业课程选定一名课程负责人,设置相关的实践典型教学任务,不断优化和改进课程标准,构建“以实战任务为载体”的数码图文广告设计与制作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宽基础、高技能、“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培训、企业实践等手段,建立一支专兼合理、理实兼备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校外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3名,双师素质比例达到100%;聘请5名企业技术骨干充实教学团队,兼职教师在专业教师团队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5%以上。本专业课程修满毕业建议学生首先就业,全面转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完善职业素质,正确定位,顺利完成职业人转化。三年内完成本专业的在职学历提升,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全面提升。积极参与企业的劳动竞赛和技能竞赛,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和能力。二学年进行宽基础培训,安排学生进行认知型、操作型小型项目开发;第三年学习应用性课程,进行专向培训,安排学生做工业项目设计(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

  六、结语

  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师把握了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了课程体系,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也更加符合信息技术行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和平.高职通信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xx,7.

  [2]曲昊.校企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xx,4.

计算机应用论文6

  摘要:基于岩土工程设计中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多年使用经验,通过依托计算机所编写的桩位平面布置图中桩位自动编号小程序在CAD中的使用,文章分析了CAD在工程设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引申出自动化控制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设计;高新技术产业;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

  1自动化控制概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自动化控制开始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及现实生活。它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工业、农业、国防等领域。由于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因而发展迅猛,现在已成为了高新科技产业、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起到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使得社会生产率以成倍的速度飞速提高。自动化的出现,使人类走上了省时省力、高效便捷之路。自动化控制理念的引入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得社会生产力与九十年代相比提升了一大截。何为自动化控制?简言之就是非人工控制,即不需要人亲自动手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使被控对象或过程自动地按预定规律运行。自动化控制体现在过程自动化、机械制造自动化、管理自动化三方面,例如我们常涉及的'电气自动化设备、自动生产线、可编程控制及其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及计算机监控管理系统等领域。自动化控制已成为现代化实现的条件和标志。随着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的诞生,自动化控制加快了它的进程,十几年后,工业方面出现了自动开关、自动作业、数控机床、加工中心、自动化仓库、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之后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开始它从机械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变。而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领域,应用最广泛的便属计算机辅助设计了。

  2计算机辅助设计

  2.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及应用

  CAD是ComputerAidedDesign的缩写,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指设计人员在计算机、图形设备界面上进行设计工作。1972年10月,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在荷兰召开的“关于CAD原理的工作会议”上给出如下定义:CAD是一种技术,其中人与计算机结合为一个问题求解组,紧密配合,发挥各自所长,从而使其工作优于每一方,并为应用多学科方法的综合性协作提供了可能。CAD功能强大,多个行业、领域均有用到。如建筑工程、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水电工程、土木施工中的工程制图;精密零件、模具、设备的工业制图;服装加工中的服装制版;电子工业中的印刷电路板设计等诸多领域。它有强大的、开放的用户界面,以此为平台供用户发挥各自专业的技术特点。在建筑工程中,应客户要求,设计通常要用计算机对不同方案进行比选;各种文字的、图形的、数字的设计信息电子格式,都需存储、修改、成图,且能快速检索。设计人员通常利用CAD从草图开始设计,将草图变为工作图,繁重工作由计算机辅助完成;CAD可以完成图形的编辑、放大、缩小、平移、复制和旋转等有关的图形数据加工工作,由CAD自动产生的设计结果,便于设计人员快速作出图形,并可及时快速修改完善。

  2.2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实例———桩位平面布置图中桩位编号的实现

  20xx年3月河北神池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河北省平山县拟建神池商厦项目商业综合楼。高层部分设计采用框剪结构,筏板基础,设计要求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达到430kPa;多层部分设计采用独立基础,框剪结构,设计要求处理后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不小于400kPa。我公司承担了该工程的地基加固处理工程设计与施工任务,设计采用素混凝土桩进行地基处理,经计算,确定复合地基面积置换率为9.5%,设计总桩数为2632根。设计方案需附《桩位平面布置图》,其中每一根桩都需按顺序编号,二千多根桩,我们在CAD中使用编号命令,仅用了一分钟,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准确、快速,使设计人员从单调、重复的编号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关键参数的思考上,快速交出用户满意的作品。而在该工程施工时,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及设计要求,共完成素砼桩4083根。如此大的变更,我们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仅用4个小时就完成了设计方案的修改。在CAD中重新布桩后仅仅一分钟即完成了桩位的重新编号。在CAD中调用一个“count”的程序小插件即完成了此项编号任务,由此可见它功能的强大。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所画的《桩位平面布置图》是通过直尺、三角板、圆规等工具手工绘制的,加班熬夜也需三四天才能完成,若需修改,只能重新再画,远不能满足用户需要,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计算机大范围普及,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三、四个小时便可完成《桩位平面布置图》的绘制,而当时给桩位编号时所用时间视布桩多少一般在三十分钟以内。该小程序使CAD实现了《桩位平面布置图》中桩位的半自动编号,即人工指定编号位置,CAD自动流水编号。虽是半自动,但相比手工绘图编号,已大大节省了人力。而我们现在所用的“count”小程序,已实现了编号完全自动化,编号完成时间快到以秒计算。随着科技进步,外部程序的功能提高、改进后,仍可在CAD中调用。由此可见CAD可以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自身以满足用户要求。

  2.3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意义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在建筑设计中广泛应用,非常普及,已到了缺之便无法工作的境地。CAD在设计领域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用。在建设过程中设计是建设的灵魂,是其必要的前期阶段,施工则是人们理念、目标的实现,是实体的建设。在建筑行业,自动化控制已成为其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3结束语

  分析表明,将自动化控制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强大工具应用到设计工作中,会使得设计人员省时省力,修改便捷,作品准确、美观。因此我们应重视CAD的应用,熟练掌握该项技能,使其成为设计人员的必备技能,让CAD为我所用。在现代社会,高质高量高效,就代表巨大效益,而要实现此目标,自动化控制功不可没。自动化控制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使我们能够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2]ShamTickoo.万水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系列:AutoCAD命令详解与问题剖析[M].齐舒创作室,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3]王孝武,方敏,葛锁良.自动控制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xx.

计算机应用论文7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校对每个学科都有计划的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相对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高校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就是为了将学生们的信息素质加以提高,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本文就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利用加以分析,希望可以为日后教师的教学带来一些参考,也为现代教学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

  任务驱动教法就是以完成任务以及多方面互动式教学为理念。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而变成一个引导者和任务发布者,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围绕着课程的知识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解决。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给予极大的提高。而在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也就是信息技术课程中,就可以利用此种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1对情景与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情景进行创造,最好能与现实基本一致,目的就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完全掌握。在对情景的设计中一定要符合逻辑,要和实际情况尽可能的贴近,生拉硬凑的情景反而让学生没有代入感,对学习知识没有太大的帮助,只有贴近现实的情景才能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对于情景的设置,还要进行多方面考虑的。

  1.1要依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学习

  对于在学习上安排的任务也要根据班级小组的情况进行分配。考虑到高校学生们来自各个不同的省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而对信息技术课程又不具有统一的标准考核,此外,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也不尽相同,家里具备计算机和不具备计算机的`学生之间可能也会有所差异,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相差过大,而这个客观问题也是教育中不能回避的。所以,教师可以进行分组,依据学生情况设置任务难度,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

  1.2对于任务的提出要制定明确的目标

  在目标的设立中可以进行细化,设立小目标。由浅入深,从简单逐渐向困难处延伸,利用层层递进的方式来确保最终目标能够完成。如果将课程的所有目标一次性灌输给学生,学生们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但是如果把任务进行拆分,让学生们在一次一次简单任务的完成中感到喜悦,并且有成就感,那对之后的教学难点也就有了钻研的欲望。比如,在《制作网页—美化网页》这节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能够制作网页并且将网页美化,针对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的进行拆分。第一步,先对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就是对计算机的运用,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来源的收集,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第二步,要将收集整理出来的资料与网页进行设计构想,对布局进行组织;第三步,将整理好的资料放再设计好的框架之内;第四步,开始进行美化环节,可以从背景、边框、字体以及整体页面的布局进行处理,让网页看起来更加美观;第五步,在网页中进行视频、音频、flash的安排。这就让《制作网页—美化网页》的整体教学目标,经过五个任务的拆分,完成课程的学习,这样学生学起来更加轻松,也不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1.3作为应用学科的信息技术不应该单独的被存在

  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一种载体和工具,可以对所有其他所有课程进行融合。因此在为学生们进行任务的布置时,可以将高等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领域内的知识探索,将学生们的自主整合能力进行培养,在学好计算机课程的同时也能对其他课程进行整合学习。

  1.4要对课程进行任务后点评

  在课后的点评中,通常要将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团结协作和自学能力:在任务进行时有没有进行主动的思考,是否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有没有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回答等等,这主要就是对学生在进行教学任务时有没有端正态度的一个评价观察;还有就是对任务情况的观察,任务过程中学生是否顺利完成,完成的效果怎样。这些就是对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学生创造力的情况反映。教师根据每节课程的观察,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进行了解之后,可以依据情况对小组进行调整,争取做到最佳的学生搭配。

  2高中计算机课程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应用误区

  对于计算机信息科技这类学科来说,其特点就是要比传统学科对基本技能的培养上更加的注重,而基础知识就是学生对概念以及定义的准确理解,这种能力是学生们所优先具备的,可在实际应用方面效果却不大。在计算机课程中反而对实际操作能力更加看重,因此教师应该将其与传统课程加以区分,不可本末倒置。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信息渠道获得掌握,可以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对网络协议进行设置等等的学习,会更加具有实际意义,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

  3总结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教学在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应用中还是具有很大积极意义的,课堂中对角色关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以提高。这也符合新课改中对课堂的要求,也让信息技术课程更加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师只有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因材施教,才能帮助学生未来成为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淑然.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应用研究[J].科技风,20xx(03):238.

  [2]范银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统计与管理,20xx(6):160~161.

  [3]左鹏.浅析我国计算机教育开展现状及应对措施[J].电子制作,20xx(4):36~37.

计算机应用论文8

  [摘要]随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与趋势。根据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特点,笔者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结合起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着力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为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计算机入门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旨在为学生提供计算机一般应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使计算机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得力助手。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融入医学专业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介绍如下:

  1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有利条件

  1.1社会发展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发展,我国许多医院已经建立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设备,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诊疗信息和行政管理信息。中职卫校学生毕业后从事医院工作需及早适应和熟悉信息化医院相应软件的操作方法。针对这一职业生涯需求,在校期间,学生更要认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1.2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xx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3中职卫校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投入合作学习中,使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身心和人格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的实施过程

  2.1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设计中,从中职卫校学生实际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医学生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兴趣浓烈这一特点以及学生已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具备一定医学操作技能。故着重突出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与医学的密切联系,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头脑风暴法、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日后实习就业做好准备,更为职业生涯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笔者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MicrosoftOfficeExcel20xx)的“制作数据图表”,教授班级为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教学引入“健康梦中国梦”这一主题,让学生应用医学知识开展健康体检(如身高体重、血型、血压、血糖、体温、视力等)的检查,置之其中获取最直接最真实的数据,同时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联系起来,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

  2.2教学实施步骤

  2.2.1准备阶段

  ①根据学生特点做好课前分组,充分考虑性格、计算机操作基础、医学操作技能等因素,确保分组的平衡性。同时,选出一名学生为组长。②教学实施前一周,发放任务指导书,以“健康梦中国梦”为主题开展健康体检,搜集查阅资料了解健康体检的`常规项目,对体检所得数据进行整理汇总,最终录入计算机。③师生讨论制订学习过程评价量规,采用自我评价、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考察学生表现,从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健康体检、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使评价多元化。

  2.2.2实施阶段

  ①情景导入。结合时事政治和职业实际,播放“健康梦中国梦”视频和护士工作站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医学中的计算机应用,调动课堂气氛。②图表浏览,引入新知。教师用PPT展示多组数据生成的Excel表格与Excel图表,引导学生体会图表的特点与意义。通过应用类比教学比旧出新,自然过渡到教学主题之一:制作数据图表,促使新旧知识的贯穿与迁移,以学生为中心牵引教学。③学生操作,获取图表。小组成员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在课前开展的健康体检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创建相应的数据图表。数据来源于生活并结合医学专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④图表再览,引入新知。教师用PPT展示多组图表编辑前后效果,体会格式化的特点与意义。再次通过应用类比教学比旧出新,自然过渡到教学主题之二:格式化数据图表,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⑤学生操作,美化图表。各小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对已创建好的健康体检图表进行格式化,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⑥成果展示,分享成功。各小组成员展示本次健康体检结果及格式化后的数据图表,提高自主探究性,同时引入过程性评价,使用《学习过程评价量规》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2.3结束阶段

  教师总结学习难点并点评学生表现,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与医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在MicrosoftWord20xx中完成包含本节数据图表的体检报告文档,实现新知与旧学的融会贯通。

  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思考与体会

  3.1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实践探索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自主探究,开展健康体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了传统单一学科教学,采用专业结合法,将计算机与医学专业联系起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3.2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式学习法,让学生投入合作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学主题活动(笔者采用健康体检)、组内交流讨论、成果展示汇报等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3锻炼了学生计算机综合操作能力

  考虑中职卫校专业特点,注意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医学专业相结合,锻炼他们计算机综合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适应当下社会发展和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3.4完善了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

  通过引入过程性评价量规,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考察学生的表现,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同时,多方面多角度地评价方式也有助于学习评价的多元化。

  3.5促进了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思路的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应当正确定位教师角色,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启发引导学生的助推器;转换教学思维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拥有过硬的知识贮备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中职卫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探索把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主探究意识和终身学习上,是中职卫校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计算机应用论文9

  职业教育是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定向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实用型和定向型人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定,职业学校面临着种种挑战,一些昔日看好的专业被冷落,而另一些专业变为热门。目前中职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备受各中职校的欢迎,本文就此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工作进行探索。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积极开展专业设置调研工作,学校目前开设有三十多个与市场经济较为贴近的专业,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就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一、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模块式教学计划

  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具有一定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所以学校一开始就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定位在“应用”两个字上。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工具,在各行各业都非常普遍,除要求会计算机的操作外,还必须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计算机在相应专业中的应用,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做到熟练、实用。如果脱离开相应专业谈应用就只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相当于一个计算机操作员,只会操作不会用,不能或不能很快地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背离的,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缺乏市场竞争力,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分不出去或学完用不上的弊病,最终就是由“热”变“冷”。

  是社会真的不需要懂计算机的人才吗?肯定不是。而是在于我们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社会需求,是否真的实用。为此,学校组织力量深入市各个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并进行研讨,确定了符合宿迁市经济发展规律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能直接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理论、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且相关文化课达到中等教育水平的初中级计算机应用人才。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学校采取了大专业、小专门化的做法,即制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式教学计划。

  模块式教学计划表的执行原则是: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它包括必修的文化课知识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要求学生达到中等文化基础,且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该模块主要是入门模块,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基础模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宿迁市急需的人才规格,选择其他模块中的一块作为必修模块,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专项技能。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在学好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选修其他模块或其他模块中的部分课程,学校通过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安排一些选修课程的教学。这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是很有好处的。

  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自1994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以来,紧密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规格的要求,按照模块式的教学计划,已为宿迁市培养了三种规格600多名计算机应用专业方面的人才。其中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的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人才300多名,与财政局联办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100多名,为国丰钢铁有限公司、银丰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培养的电工及工业控制方面的人才200多名,这些人中有80%已经上岗,一半以上成了相应单位的业务骨干。这些有专长的毕业生的上岗,给我市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了宿迁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也被誉为宿迁市的“小科学院”“人才库”,已跃居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的行列。下一步学校将针对宿迁市的白酒及广告装潢等行业培养装潢艺术与电脑美工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还将按社会需要培养出更多规格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二、根据专业课特点及知识梯度实施区段式教学

  所谓区段式教学是将一个学年分为若干个小的区段,每个区段为若干周,一般在一个区段要集中突破一门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有的课程可根据需要或实际情况,跨越几个区段来完成。为了保持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程区段教学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性、连贯性,可以将某些公共课排在区段之初或区段之末讲授。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即把“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按区段教学,能把安排在一学期的分散的教学训练时间集中到一起,有利于教者的教与学者的学和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掌握,能强化训练,使理论与实际真正结合起来,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能够起到很好教学效果,这也正是区段式教学的特点。

  按区段式教学模式,我们对一些课程安排做了调整。例如,原教学计划中指法课30学时,文字录入40学时,是安排在整个学期内进行,根据这两门课的特点,操作性强且指法是文字录入的基础,均需强化训练,为此,我们做了如下调整:在期中考试前利用两周时间完整指法字录入课在期中考试后用四周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前两周以推进课形式讲授文字基础的使用方法及正确的键入指法。通过一周的集中训练,把分散的时间集中到一起,提高了训练效果,一周下来所有学生都能实现盲打,且都具有了一定的速度,其中80%学生能达到每分钟录入120个正确字符。

  学生的基本功在一周内得到了强化,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以后还可以集中时间学习其他课程,把学生都集中在一起强化训练,有利于专项技能的形成,在文字录入课区段强化了五笔字型录入训练,在前两周集中进行五笔字型理论的讲解、拆分方法,后两周集中进行速度练习,由于有了指法区段扎实的盲打基础,两周后有80%学生能达到每分钟录入30个正确汉字,其中有50%学生能达到40个汉字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文字处理初级工标准。由此可见,区段式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走完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便于把教学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普教模式,走学练或产学结合的路子,不受其他教学活动的分割、冲击和干扰。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这样便于请访问学者、兼职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学、表演和传技带徒、带实习等,使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得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依据技能鉴定的等级标准,实行目标教学,推行“双证书”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的管理、培养,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技能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工人考核条例》和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江苏省劳动厅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在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是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实体(含社会力量办学)的毕、结业生等四类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项内容;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证书制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上岗、任职的凭证,是各单位招工、录用、工资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我国公民境外就业、劳务输出、法律公证的有效证件。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要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逐步走向市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势在必行,也有法律保证。所以学校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推行毕业和技术等级证的“双证书”制,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依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以模块为单位,制定了相应的等级标注。标注的制定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行业用人的实际,实行国家制定的专业技术等级证和地方行业岗位合格证并行的学生技能鉴定体制。有了相应的技术等级标准,并以此作为教学标准,这样就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方向。

  教师备课时根据本模块技术等级标准,认真研究并确定单元(课时)教学标准,并事先告诉学生。由于有了单元(课时)教学标准,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接受新课时能有的放矢,对掌握新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学生也了解本专业最终应达到的目标,除要修完全部课程拿到毕业证书外,还要拿到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有了学习的目标、进步的方向,增强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分阶段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我们按有关技能鉴定标准,分阶段组织考核,形成了以单元考核、学期(年度)考核、等级证书鉴定考核为主线的系统技能考核体系。

  “双证书”制是用国家制定的专业技术等级这一尺度衡量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有利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供了技术等级依据,是一项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具体工作。目前学校培养的600多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生中有90%拿到了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又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90%以上,学校已在其他专业也推行了这一做法。

  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职教中心是一所集职业中专和技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94年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确定了该专业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及在宿迁市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还是一个新兴专业,各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计算机应用论文1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 高校计算机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 提高实践教学、重视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并对当代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知识结构进行详细的说明, 对计算机硬件结构以及构成原理、操作系统的功能以及相关概念, 对计算机技术中的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范围、概念或相关技术进行学习, 熟练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操作。为了应对这一要求的提出,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 除了需要加强学生的培训以及实践外, 还需要学生在课外时间内进行学习,有助于实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的提升。

  1 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特征

  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 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素材、相关资料的积累, 同时要立足于现代网络技术, 构建网络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建设, 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以便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浏览、下载以及使用, 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 且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需要满足科学性、便捷性、开放性和安全性等特征, 以实现统一规划处理, 统一教学标准, 实施科学管理。

  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科学性体现在该资源能够实现多名用户的同时访问, 因此, 该系统需要建立于性能良好的服务器中,以保障系统的运行稳定, 能够为用户的下载以及资源存储预备充足的空间。便捷性体现在资源管理系统的扩充性, 除了系统现有教学资源外, 还能够进行新增教学资源的上传, 并且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能够与其他系统相连, 以实现随时纳人新增教学资源。开放性主要是体现在资源管理系统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网络教学资源, 以此满足不同类型用户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学所涉及的专业范围比较广,使得参与教学的教师以及学生比较多而导致的。

  2 基于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种教育资源的缺乏

  在目前各高等院校中都有提供给学生不同程度的教学资源进行下载, 且各出版社在配套的教学教材中也有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但是这类型的教学资源主要以文章、PPT 文件等类型资源, 只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对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及课后复习不能起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2.2 教学资源建设缺乏交互性

  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与用户进行交流、沟通, 以便了解用户的需求, 并且根据用户需求, 提供相应教学资源。若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没有与用户进行合理的沟通、交流, 那么这种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就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 使得其与传统教学资源收集无本质区别, 只是简单的.进行教学资源的灌输。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教学互动是每一门专业学习中都必须具有的重要缓解。但是在目前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中, 教学仍采用视频教学以及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 对于计算机技能教学, 可以中多于PPT 展示作为教学内容, 通过简单的动画以及文中讲解将重点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在此类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中,多以PPT 讲稿、课题以及习题等教学资料分享至教学资源系统中, 而学生通过校园网进行资源下载。但是在此类教学资源中,只能发挥提供课程知识展示的作用, 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辨别, 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相悖, 与传统教学无本质上的区别。此外, 在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中, 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教师对于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存在问题, 都需要从头将教材通读一遍,导致了时间以及精力的浪费。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中, 对于问题给出的答案通常只有一种, 不能够从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 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僵化。

  2.3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得其在课外时间不能主动参与计算机基础资源的学习。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习在很长的时间内是教师研究的重点。但是, 由于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出现了许多游戏软件以及社交工具,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无法抵抗此类软件的诱惑, 致使学生浪费许多时间在网络游戏以及社交工具中, 部分学生甚至对此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 其主要的原因是游戏软件通过多种方面激发学生对游戏的兴趣, 从而诱导学生主动玩游戏。

  3 提高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水平的措施

  3.1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整合与收集

  由于我国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导致影响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以及实际操作情况, 因此, 需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收集, 实现网络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共享, 加强网络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应用, 并合理进行教学资源的分类与管理, 以此提高教学资源质量, 并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与合作,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有助于提高双方的教学资源建设, 对计算机教学起到推动效果。

  3.2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中的交互性

  由于在现代教学资源建设过中缺少交互性, 导致学生不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针对性指导, 而产生大量时间、精力的浪费。因此,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需求, 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的调查以及分析, 分析学生对于授课类资源、实验类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类资源、学生网上自测资源以及考核资源等类型的需求。通过学校对此类教学资源系统的收集并且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后, 能够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复习以及自学等方面的学习。

  3.3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合理开发网络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但其需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避免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盲目学习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

  4 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并且程序工程的建设能够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收集, 能够涵盖各方面的知识以及习题, 学生能够通过搜索得到自己想要的教学资源。文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的特征, 并针对基于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计算机应用论文11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随着二者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更新和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教育、商业和军事等领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逐渐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共享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1计算机网络技术概况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在结合了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技术。其能利用电缆、光纤和通讯卫星等将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诸多优点,其将通讯和计算机的优势有机结合,从而使运算和存储更加快速、便捷,使传送和管理也更加的快捷、高效。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当前较为先进的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科技的稳定发展[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共享功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数据、信息、软件和硬件资源等方面的共享,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库为资源共享的主要方面。

  (2)协同功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协调,从而确保各个计算机之间的工作能够更加稳定、可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协同工作主要是指计算机或用户之间的协同工作。比如,当网络中某一台计算机的负担过重,无法完成,这时就可以将其工作任务分担给另一台比较空闲的电脑来完成,这样不仅能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也有助于促进计算机网络可用性的不断提升,同时也能促进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3)通信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通信方面。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效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用户之间,以及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通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为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2]。

  2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原则

  (1)从简选择。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设备也随之在不断更新换代。软件和硬件技术是计算机网络设备与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随着软件和硬件的不断更新和开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设备也必须进行快速的更新换代。因此,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在选择计算机和应用技术时应遵循从简原则,选择的设备和应用技术应经得起产品市场与实践检验。

  (2)规范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由多部分组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一个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计算机网络无法正常使用,甚至会导致其瘫痪,对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日常生活工作中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规范进行操作么,从而确保其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相应工作的顺利进行[3]。

  (3)细微维护。对计算机网络的定期维护与保养也是确保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相关技术人员在开展计算机维护前,首先要对其整个设计思路有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针对其经常或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在维护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其潜在问题,确保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分析

  3.1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从目前的信息系统发展现状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为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的诸多优势,能够在信息系统构建发展过程中提供最基本的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其不仅能够为信息系统提供新的传输协议,从而促进信息系统传输效率的不断提升;也能够为信息系统提供数据库技术方面的支持,从而促进信息系统相关数据的存储更加便捷,符合实际存储要求。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其传输技术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使其传输的有效性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2)有助于提升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面对新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信息存储、传输性能等方面的提高。这不仅使信息系统实现了预期的建设目的,也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信息系统的建设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4]。

  (3)为信息系统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不仅使信息系统的性能在整体上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与发展,也使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质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由于信息系统得到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力支持,因此,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也为信息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并且在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2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现状来看,教育科研已经逐渐成为了其应用的关键领域,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为教育科研提供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而使教育科研的整体质量和水平获得显著提升。其在教育科研领域的应用主要体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促进远程教育网络的构建。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拓宽教育范围,从整体上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运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构建远程教育网络,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手段,创新出更多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有效性的`提高。通过远程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实践应用上来看,远程教育体系已经逐渐成为了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形式。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网络构建中应用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5]。

  (2)为教育科研提供了虚拟分析技术支持。从当前的教育和科研实际发展状况来看,在科研和教育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对相关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仅靠传统分析技术很难实现预期的研究目的,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虚拟分析技术,能够使数据分析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可见,虚拟分析技术的应用对于科研和教育研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6]。

  (3)为教育科研提供了计算机辅助技术。从目前的教育科研发展来看,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教学技术都在实际应用中获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可见,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教育科研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为教育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促进教育科研质量和整体效果的不断提升。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科研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其中,从而促进教育科研的快速发展。

  3.3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应用

  在当前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在传统公共服务体系运行中,大部分的服务内容都是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的,同时也由于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水平都有待提高,从而使得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一直难以获得显著的提高。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公共服务体系获得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灵活应用,使其不在依赖于人工操作来实现公共服务,其网络化服务模式已经成为了整个公共服务管理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更加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从而使得公共服务体系效果得到一定提升,促进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管理质量的提高。从当前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公共体系的整体服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当前公共服务体系,在办公管理系统上已经逐步形成了网络话的管理模式,在信息调用、服务咨询等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了公共服务体系各个阶段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促进公共服务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3)有助于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发展。从当前公共服务体系的实际发展需求方面来看,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公共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其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比如,从其提供的管理手段来讲,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为公共体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也为其赋予了较强的技术特性,使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了更加科学全面的发展。

  4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推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而其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挑战。因此,人们应该准确把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将其广泛的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推动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论文12

  摘 要: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计算机在医学应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展示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成果。本文还对计算机与医学结合未来发展趋势作

  关键词:计算机论文

  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对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计算机在医学应用的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展示计算机与医学的结合成果。本文还对计算机与医学结合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1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发展历程

  大约1950年医学领域就已出现计算机的身影,最近十几年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医学领域中计算机随处可见,不论是医学教学和科研,还是医院管理和办公。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仅仅用于医学研究,到了70年代它的应用范围就扩展到了药品监督,病案书写、门诊医疗、卫生统计、病案管理等。所应用的范围几乎覆盖了医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另外据美国医学信息学会网站统计,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70余所大学和国家保健研究所、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疾病控制中心等3所科研机构,设立了专门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或培训班,对进行临床医学研究、医学教学、医院管理等部门中所需的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学习,大大的提高了医疗系统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促进了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而我国也相继成立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对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0xx年以后各类医学院校都意识到了计算机在现代医学中提供的方便于快捷,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医学相结合的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等等。

  2 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

  2.1 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HIS是利用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所属各个部门的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各种信息及自动化的管理服务的信息系统。HIS对于现代化医院的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录入的准确性,达到信息精确化。

  2.2 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EMR)

  电子病历就是把传统的病历计算机化。它是用计算机、储存卡等电子设备存储、查找、提取患者的诊疗经过,替代传统的手写病历。电子病历的内容与传统病例一样,包括患者所有的诊疗信息。 病历记录着患者病情演变的详细过程,是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制定诊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医务人员之间交流的一项重要文件,又是探索疾病规律及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病历对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而电子病历于传统的手写病历相比,有着显著的优势。

  1)易于存储。患者可以将自己的病历保存在一张小小的储存卡里,方便且易于保存;医院可以将患者们的病历存储于计算机无限的存储空间里,节省空间也便于管理。

  2)提取便捷。电子病历系统可以快速的查找提取患者的病历信息,医务人员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病史,为及时准确的制定诊疗方案省下宝贵的时间;此外,电子病历方便医务人员调取大量的临床信息,为科研提供便利,节约人力物力,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3)方便共享。因为有网络的支持,即使相隔千里,医务人员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病历系统对同一患者的诊治情况共享,为医生们进行患者病情的讨论和研究提供了方便。

  2.3 临床支持决策系统

  决策方法对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很大帮助,决策系统与计算机相结合能通过网络收集全面地信息,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临床支持决策系统可以预先输入正常范围的医学数据,从而向医务人员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发出警告。例如在监测某患者血常规时,发现白细胞升高,则可提醒医生注意排除该患者是否有感染。决策系统与医学知识库的连接可以帮助医生解决临床诊断问题。临床上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医生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明确诊断。医学知识数据库可以为临床上疑难病例提供案例参考和解决建议,是医生的好帮手。决策系统通过网络与其连接,为医生临床决策提供帮助。决策系统还能够及时将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物与疾病的联系反馈给医生,帮助医生更好的进行诊疗。

  3 计算机在医学领域应用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领域,给医疗系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计算机的潜能依旧有待进一步开发,我们坚信,在未来,计算机和医学结合,一定会产生更先进的应用,推进医学的进步,造福人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1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又称基因芯片,是DNA杂交探针技术与半导体工业技术相结合的结晶。是将大量生物分子,如DNA分子、寡核苷酸探针、蛋白质等固定于硅片等载体支持物上后与带标记的样品DNA分子进行杂交,通过仪器检测分析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例如通过基因芯片,可以检测同一个个体在正常生理及病理情况下基因表达的不同,借助基因的检测,为临床诊断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对于基因诊断、药物筛选,给药个性化方面的突破也会有重要推动作用。现在生物芯片在临床疾病诊断、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应用还很局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芯片在医学领域一定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3.2 医学影像学的应用

  时至今日,医学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影像技术,临床医生借助影像技术更好的作出诊断及评价诊疗效果。例如,心脏内科行CAG,借助影像技术,直视下直接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情况,为下一步是否需要性PCI提供金标准。现代影像学已发展为MRI,CT,DSA,PET,SPECT等多种技术的组成的医学成像体系,必将对医学的进步做出更大的奉献。

计算机应用论文13

  摘要:在现代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数据分析报告等集体智力活动当中需要很多的可视化的展示与沟通工作。目前很多情况下企业往往是采用传统的PPT方式进行,这些PPT中大部分动画都是单向无实时交互的。随着现代计算机视觉识别和交互技术的发展,可以设计更好的交互展示系统,帮助企业改善复杂问题的沟通。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视觉识别技术;交互技术;会议展示;智能办公环境

  在日常的企业办公管理活动中,有很多时候需要可视化地展示企业市场计划、新产品设计、数据分析报告等。尽管这些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在事前可以经由办公自动化软件处理,但处理结果却很大程度上只能由静态的PPT展示和说明。但很多时候,这些展示和说明往往是多个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于是展示材料制作的水平和质量就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参与者对所展示内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很多复杂的问题或者设计的展示,如果能采用互动交互的方式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问题讨论的参与者对所讨论问题更好的理解。这一点在常规的教育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充分的证实,相关的数据和结果可以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的相关研究中得到。同样,企业中很多方案的讨论,数据分析报告的说明其实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方案设计者或数据研究分析者对相关人员类似教学的过程。采用现有企业常规会议设备诸如投影仪、普通笔记本电脑、电脑摄像头配合相应的计算机视觉识别程序,我们可以将交互的投影演示引入到企业日常的展示讨论活动中,增强沟通效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技术上同样的识别交互的程序配合上相应的员工面部特征的数据库,还能扩展延伸到考勤或门禁系统中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办公环境。对于以展示沟通为主的教育培训企业,通过配合一般人脸数据特征,可以通过摄像头捕捉现场视频并识别其中人脸识别,记录现场关注展示内容的人员的数量,作为日后教学效果的自然客观的评估参考。

  1目前办公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1会议演示文稿展示时多人交互型差

  目前主流的演示文稿制作及展示软件主要大多都集成在套装的办公软件中,其中主要常见的种类分别是MicrosoftOffice系列中的PowerPoint、MacOS系统下的KeyNote、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Openoffice中的Impress。它们主要的功能都是对输入的文字、图片声音等多媒体进行编辑制作最后生成电脑上播放的多媒体幻灯片,尽管它们都具有强大的多媒体数据的处理能力,但最终制作的多媒体幻灯片在演示时都是“单向交互”的,即由播放者播放,而其中的内容及动画按预先设计好的模式显示。如果使用Adobe公司的Captivate或Authware这样的多媒体交互制作软件则会需要有专人进行操作,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是配置专门的多点触摸屏幕,则一来屏幕尺寸有所限制,二来费用相对较高容易造成设备的浪费。

  1.2传统办公考勤与门禁系统的弱势

  目前企业常规的门禁系统与日常考勤系统往往是分离的,两个系统使用了各自独立的软硬件环境,其中门禁系统使用的是摄像监控设备采集信息并通过专人24小时值班,其主要职能仅仅是监控办公环境的人员进出并记录下相应的影像资料。而企业日常的考勤系统则要么采用人工签到的方式,要么采用人工打卡或者指纹打卡方式。如果采用打卡方式管理则需要添置专门的打卡机,这些打卡机多数是独立工作,对于员工的考勤则需要人工根据卡片记录情况统计。无论是员工自身打卡或者是统计考勤都是人工完成,有时还会出现错误和疏漏,同时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容易出现代人打卡等作假的情况。所以,在传统的办公考勤与门禁系统独立的情况下,两个系统各自记录各自的相关数据,同时投入两套不同的软硬件环境,有时这样的办公环境的信息化反而没有给人员带来便利,而是增加一项打卡签到的日常任务。

  2对存在的部分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2.1传统演示设备缺乏交互型功能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硬件以及软件的条件约束,电脑的键盘、鼠标完成了95%以上的数据输入工作,单一显示功能的显示器投影仪也成了最主要的信息输出设备。所以常规软件设计和开发时都是把键盘、鼠标、显示器/投影仪的输入输出组合当做几乎所有使用情况下的模式。但随着触摸屏与多点触控硬件的出现,多点触控、屏幕的直接交互输入输出操作成了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并且相对普通鼠标和单一显示功能的显示器用户交互体验明显提升,人机交互界面更友好直观。但是对于普通办公中使用的投影仪,由于其投影的目标位置情况多样,如果一体化的设计制造具有交互功能的互动投影仪其成本要比普通投影仪更高,对于解决互动操作的'问题经济上不是最优的。而大面积的多点触控屏幕由于设备体积和重量的因素无法在需要灵活移动的新产品推广谈判等活动中使用,如果只是企业自身办公环境中做普通会议展示的效果改进,其投入产出的效率也不理想。

  2.2基于传统输入输出设备的开发

  由于长期以来人机交互都是以鼠标键盘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程序开发设计都只考虑这种单一的输入方式。但对于目前多媒体数据增多的趋势,这样传统的输入输出模式就存在着很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是对于多媒体数据的采集就需要单独使用设备,采集后再人工处理。而为了简化系统设计的复杂度,很多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录入主要基于键盘鼠标的录入,如果出现非键盘鼠标录入的数据则被要求人工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所以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一些企业排斥信息化,因为原本带来效率提升与管理便利的信息系统,反而由于一些数据格式的录入要求增加了人工劳动。如果直接使用现实当中的多媒体类的数据则系统又缺少相应转换的功能。因为系统在考虑使用键盘鼠标录入采集数据时已经默认了操作者来完成数据录入前的标准化工作。但是实际上随着现代计算机视觉以及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过去无法识别的原始多媒体数据现在也可以由计算机识别并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3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改善人机交互

  3.1低分辨率识别情况下改善会议演示交互效果

  采用现代的计算机影像处理技术和方法,可以用普通的图像采集设备配合程序识别影像当中的特定颜色区域的移动轨迹,并对轨迹做出判断实现与计算机的交互。由于该识别只是需要识别图像中的特定颜色的区域的运动,而非具体的形状与细节,所以识别的难度相对不大,可以运用在会议的展示环境下,通过定位确定普通投影区域与特定颜色区域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图形图像的投影与变形运算,实现人与普通投影的交互。在环境背景比较清晰,图像采集设备分辨率与色彩分辨比较灵敏的情况下还能更进一步对人体肤色和手的几何特征进行识别,实现更加自然良好的人机互动交互,并且还能引入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算法,实现多人的互动交互,从而大大改善互动展示效果,实现更加人性化有效的沟通。特别在教育培训行业,在现有普通硬件条件下能够实现更加生动的教学讲解演示,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更多兴趣,改善教学效果。

  3.2运用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技术整合企业门禁与考勤系统

  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配合相对高分辨率的识别与人像数据库,企业可以采用现有的门禁系统的硬件设备配合相应的软件实现门禁与考勤系统的整合,以此提高企业办公环境的智能化人性化的效果,并对员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重要的是,通过人机接口的改进改变以往服务信息系统的面貌,让人在自然的环境下工作提高系统的人性化程度。同时整合门禁与考勤系统可以通过识别企业内部员工与外来人员加强办公环境的管理,而且在硬件上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软件方面可以与前面提到的交互演示系统共用相同的图形图像处理内核,减少代码的冗余降低系统复杂度提高可靠性。就目前的人像识别技术而言,已经在个人电脑的安全保护上得到了应用,所以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并且也有了实际应用的例子。将该技术移植到普通的门禁管理系统与考勤系统中,只需要解决接口的数据交换就能实现,并且随着现代企业办公环境的要求,应用该技术能大大提高企业的办公环境的智能化程度,并且通过门禁系统提取的企业员工考勤信息更加自然和真实,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和管理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提高管理精度。

  3.3具体实现方法与原理

  为了能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硬件设备,并使得附加的程序简单化,这里针对类似会议互动展示这样不需要细节识别的情况采用的是颜色识别的方法,即统计场景中的图像直方图,然后探测直方图上的变化,由于特定颜色的待识别区域的引入可以对整体直方图的特定区域产生峰值的变化,并且通过反向的直方图运算又可以确定特定区域的位置。而直方图的运算属于比较简单的图像运算处理所以能够在很多图像处理的开发工具中直接找到。并且对于细节识别要求比较高的人像的模式识别,采用以上的运算也能缩小待检测区域的大小,提高识别效率,并且人的面部特征采用色识别也能很快找到特征点(眼睛、鼻孔、嘴唇、头发以及头像边缘)。在前面通过色彩识别找到的检测区域中,识别出特征点,并测量特征点的位置关系比例,进而在和数据库中数据对比模式匹配找到最终结果。

  4结语

  在越南河内的机场,为了使乘客能在等待航班时有比较轻松的环境,在旅客的候机大厅专门安放了一台具有互动功能的投影仪,并将互动内容投影在地面,乘客可以在候机时与地面上的互动投影交互,缓解候机带来的单调乏味感。同样我们可以把它引入到日常企业办公会议或者是培训教育类企业的日常教学中,运用现有的投影屏幕和现有的设备实现多人的在投影屏幕上的互动交互讨论。而人像识别系统在单机上的应用也在很多商用笔记本电脑上得到了应用,在一些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人像识别的门禁系统也被应用到了办公环境当中,提高了办公环境的智能化程度;将人像识别技术结合考勤系统则在教育行业能够实现更为方便的考勤管理防止目前比较严重的代签逃课等情况的发生。随着现在对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从日常情况采集到的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还能为今后分析员工/学生行为做出数据的积累。这里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主要只是集中在人机交互界面的一些改进,其实对于IT技术而言这只是一小部分,对于企业而言需要使用IT技术真正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还需要其他很多方面的配合和集成。

  参考文献:

  [1]黎松,平西建,丁益洪.开放源代码的计算机视觉类库OpenCv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xx,22(8).

  [2]陈雪松.基于图像势能理论的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xx.

  [3]李超,许春耀,潘林,余轮.面向投影环境的计算机视觉交互信息获取[J].电视技术,20xx,37(11).

  [4]王修晖,华炜,鲍虎军.面向多投影显示墙的手势交互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xx,19(3).

  [5]张为中.多触摸环境下的软件交互方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xx.

计算机应用论文14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网络信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低逐步成为了评判人才的新标准。受此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前已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调查显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大多数在应用微课程教学时,还存在不足,所制定的教学方案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水平,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将微课程应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之中,相较于传统课程,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等优势,不仅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同时还可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分析探讨了微课程在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就如何更好的发挥微课程教学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中的作用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

  在移动互联高速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微课程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大量研究证实,微课程可通过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计、对教学手段进行优化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微课程还可作为教学辅助资源,通过将课程相关配套资料放进校园网服务器共享目录中的方式,可为学生学习资源的寻找提供便捷,帮助学生解决资源寻找障碍,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面对不断发展的微课程教学,教育领域现行的教学模式将面临着巨大挑战,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必会给传统教育教学带来系列变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改革方向才能确保改革的效果。为此,本文以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出发点,就微课程的计及应用过程中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了分析。

  1.微课程内涵及特点

  微课程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一位学者与20xx年提出,指将教严格筛选和界定后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支撑教学音频或教学视频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课程,微课程具有切入点准确、课程容量小、学习方法灵活、问题核心集中、应用途径广泛等优势,不仅使用与传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同时还适用于网络在线教学,极大的拓宽了教学途径。从微课程特点来看,微课程教学具有微时间、微含量、微容量等特点,具体而言:①微时间。微课程所录制的视频长度通常在8-10min之间,课程时间较短。②微含量。微课程的核心在于对某一学科的具体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解决,因此所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少。③微容量。微课程主要利用微课视频以及与其相配套的微课件、微反思、微评价等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学,上述资源容量均较小,综合不过几十兆字节。

  2.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微课程应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提升学习者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但就现目前的应用现状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如对微课程的开发及概念认识不到位、课程设计不合理等,使得微课程的应有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的发展核心应当是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创意的教学形式为辅,但部分学者、教学在设计微课程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为了“微课程”而“微课程”的情况广泛存在,部分学者或教师设计微课程甚至只是为了应对改革或参加比赛,导致微课程教学流于表面,不仅未能增加课堂效率,反而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3.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3.1课程设计从内容入手

  在微课程教学中,视频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同时更是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点的融合。为更好的发挥微课程在提高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中的应有之义,首先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观念,在设计课程、制作课程视频时做到从内容入手,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论文写作为例,在设计课程之前应当对学生当前的Word软件应用水平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制定微课程视频,确保视频涵盖大多学未掌握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Word写作基本操作并运用软件完成论文格式设计。

  3.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形式

  不同的课程形式往往可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为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应当以学生兴趣为基础、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形式。以论文目录生成操作为例,教师可采用引导式课程形式,首先,教学开始之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然后将目录生成分为几个步骤,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在反复练习中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3.3增进交互性学习体验

  微课程教学主要以新颖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完成更高效率的教学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微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军更加直接、明了。在微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增进交互性学习体验是确保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故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首先应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设计交互型场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加强对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视程度,设计相应的可涵盖远程互动交流的教学环节,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便捷和实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3.4加强教学工作总结

  定时对微课程教学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对教学计划进行不断调整和优化,是微课程教学提升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在微课程教学完成后,应当及时做好总结工作,结合学生意见以及存在的不足来调整设计方案,以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4.结束语

  微课程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为出发点,结合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要注意到,作为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微课程教学在现阶段的应用中还存在不足,究竟适合哪些教学场景还有待探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提高有哪些有益之处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孙慧霞.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xx,(5):118-119.

  [2]赵明.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xx,(34):108-109.

  [3]米娜娃买买提.浅谈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xx,(2):77-77.

  [4]周华.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电子制作,20xx,(10):128.

  [5]黄瑞国.基于翻转课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xx,(9):133-134,138.

计算机应用论文15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课程学习为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奠定基础,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手段。传统意义的课外活动侧重于对所学知识内容的预习梳理和复习巩固。课前学生对照教材学习知识点,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预习的进度和效果缺乏有效的监控;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普遍采用誊抄重要知识点、完成练习等作业形式巩固教学重难点,作业完成后还以教师书面批改或口头讲解为主,呈现出形式单一、思路狭窄、评价简单等特点,而忽略了知识的外延性、拓展性、综合性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笔者对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15级各专业学生进行了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3份。调查结果显示,73%的学生较少进行该课程的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生反馈的课外学习活动:23%的学生基本能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预复习,61%的学生漫无目的,无从下手。如何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好时间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外学习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值得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

  二、基于云班课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外学习活动实践应用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移动教学技术的变革。蓝墨云班课作为一种即时反馈互动教学APP,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保障。教师邀请学生加入自己创建的班课,通过手机端或PC端向学生推送课程信息(通知、调查问卷)和资源(微视频、音频、图片、导学案等),为学生课前预习搭建支架。课前学生通过移动设备或电脑登录班课,通过微视频、课件、图片等资源的在线学习和参与教师组织的答疑/讨论、头脑风暴等在线活动,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初步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课后学生在成果展示、即时测试等活动中增进师生交流,提升自信,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利用移动技术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和内化知识做出积极贡献。

  1.课前铺垫

  (1)掌握学情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学生具备从事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所需的认知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提前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反馈情况,掌握学生知识储备等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2)共享资源

  基于课前学情调查,教师有针对性地制作和整合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资源,如微视频、课件、动画等,及时推送给学生。学生登录云班课,学习微视频、课件等各类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记录,及时提醒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3)答疑解惑

  云班课提供了包括即时测试、答疑/讨论及头脑风暴等师生交互活动方式。教师在学生资源学习基础上组织典型问题的答疑、讨论和测试等交互活动。教师可实时参与答疑讨论活动,对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正向引导,同时通过测试活动的即时成绩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课前内化情况,以便适当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通过课前先学,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初步知道了学习要点;教师掌握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基础及学习难点,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变盲目教学为有针对性教学。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在课前完成初步的认知活动,积极思考遇到的问题,能激发在课堂上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的积极性,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2.课后交互

  (1)多元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成果最终多以电子文档形式呈现,传统教学中难以展示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缺失。运用云班课的“作业/小组任务”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上传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展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则可适当点“赞”。同时教师对学生成果存在的典型问题在“答疑/讨论”模块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在交互中提升自信,激发学习的内驱力。

  传统测试的评价往往滞后且无法面面俱到,而运用云班课平台发布知识点测试,可实现学生即时答题,即时评分。教师在平台上发布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测试题,学生用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测试,测试完成后可以给出成绩并分析总体情况,比如每个学生的分数汇总表、每个问题的正确率统计等。这样教师能够即时看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能省时、高效、全面地分析课堂状况。

  (2)巩固拓展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业因环境限制多以抄写为主,无法达到课堂学习知识的巩固内化及问题反思。教师通过云班课布置作业,根据学生知识与能力上的差异,把作业设计成基础作业与拓展作业两个层次。基础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为学生必做;拓展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由学生量度自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作业素材包括文字、图片、语音、视频、PPT等多种形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学生登录云班课完成电子作业后,教师及时回复学生。优秀作业通过群发的形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而有些批评性评语只能由学生本人看到,以保护学生自尊心。教师利用学习平台指导学生作业,与学生交流情感,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三、基于云班课的课外学习活动实践反思

  作为即时反馈教学APP,云班课为教师分享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课前资源,如微视频、课件等,使学习重点容易掌握,难点轻松突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测试成绩等实时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易监控,成效易检测。除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外,云班课将师生交流从课中拓展到课外,搭建了师生沟通新途径,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融合。

  在体验云班课带来便捷的同时,云班课学习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如课前对发布资源的科学整合、学生课前资源学习的真实效果、讨论等交互活动参与度的有效把控、学生移动设备的科学使用等问题,仍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肖海彬.布鲁姆教育理论对中国学校体育的借鉴与启示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xx(2).

  [2]周云虹.基于云班课平台翻转课堂英语口语教学应用研究[J].海外英语,20xx(3).

  [3]廖素清.课外学习活动的评价与管理策略——以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xx(10).

  [4]张锰.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初探——云班课翻转课堂[J].职业,20xx(2).

  [5]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亚太教育,20xx(5).

【计算机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应用论文02-15

计算机应用论文范文12-10

计算机应用论文15篇02-16

计算机应用论文(15篇)02-16

计算机网络应用论文07-20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11-03

关于计算机销售管理的应用论文10-08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06-07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精选]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