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重量的空间

时间:2020-10-06 19:30:23 计算机网络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没有重量的空间

  网络空间存在于哪里?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疑问。网络是一个非物质的、没有固定场所的空间。这个空间的社区、城堡和路径都没有固定的实体。利用鼠标和键盘的导航,多数人沿着光缆或者电话线爬入这个空间。输入网站的名称如同念出一串神奇的咒语:须臾之间,网络洞开,豁然开朗――一个奇特的天地显现了。地球的开疆拓土已经终结,网络空间突如其来地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区域。进入网络空间,渺小的个人一下子挣脱了地域对于命运的限制。鼠标、键盘与屏幕之间,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不期而至。许多人如此迷恋这种生存方式,以至于开始上瘾――这被称之为"网络综合症"。这种生存方式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名称:上网。

  我并没有夸张其辞――的确,我是从生存方式的意义上谈论上网。一方面,网络空间的生存与地球的众多角落相差无几,政治、财富、性爱或者战争同样是网络空间热衷的主题;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生存又是如此奇异,以至于政治、财富、性爱或者战争均呈现出一种迥异的形式。

  用尼葛洛庞帝的话说,网络空间是由比特构成的:"比特与原子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法则。比特没有重量";我愿意将这句话扩充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网络上的生存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生存。

  物理世界是一个有重量的世界。一块石头、一张桌子或者一幢房子之所以各安其位,即是因为它们的重量。重量已经是这个世界秩序的一部分:重量的差异决定了位置的高低上下。人们无法看到一座纪念碑矗立在一个鞋盒之上――后者承受不了前者的重量。通常,重量与体积成正比。工业社会诞生了许多雄伟的巨型景观。摩天大楼、巨轮、疾驰的火车、钢铁与水泥混合的桥梁,这些巨型景观的吨位是惊人的。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工业社会是一个制造重量的社会。然而,进入网络空间之后,一切景观都迅即化为没有重量的比特。比特可以复制,移动,或者远程传送,就是没有重量。活动于网络空间的人物也仅仅是一些没有身体重量的比特。因为没有身体――面容、四肢、骨骼、血肉之躯――的到场,种种个人信息失去了认证的可能。所以,比尔·盖茨俏皮地说,上网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这是一场相当彻底的革命。正如太阳微系统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所说的那样:"我们正在使各种媒体乃至商业往来数字化。我们欣赏音乐不再需要光盘,看影视节目不再需要录像带或数字光盘,看报不再需要新闻纸,买礼物不再需要乘车去商场。这对我们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乔治·卡林曾经幽默地指出,房子是用来摆放物品的,如果没有那么多物品,我们就可以在房间里到处走动。随着数字化把物品的重量降低到几乎为零,我们的生活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大。"(1)或许人们必须意识到,这种革命已经威胁到传统社会的种种组织原则。从宫殿、官邸、监狱、海关到子弹、刀刃、服装、食品,这一切均是相对于有重量的身体而存在。如果个人仅仅是游走于网络之上的某些比特,那么,围绕宫殿或者子弹而产生的规范和法律必定失效。网络之上的国境线又在哪里?什么能够吓住聊天室里那个大放厥词的匿名者?不少人发现,网络空间的自由平等突出地表现为发言权――这个空间的讲坛不再由一批文化精英把持,官衔与财富的数目亦非权威的证明,所有的人都有权力将自己的"帖子"公布出来。不少网民都有这种体验:看到自己键盘上敲出的文字转瞬之间发表在聊天室里,心中惊喜交加。这意味了一种权力的回归。然而,如果网络上的比特可以轻易地追溯到某一个身体,追溯到管理这个身体的所有部门,这种发言的自由还存在吗?

  网络空间不仅改造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并且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1936年的时候,本雅明曾经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表示了极大的惊叹;然而,如今却是谈论艺术作品电子复制的时候了。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废除了作品的"原真性",作品脱离了独一无二的时间与空间而成为复制品。这些作品不再神圣,不再具有宗教式的礼仪意义,作品的展示价值远远地超过了膜拜价值。电子复制比机械复制远为容易。因此,电子时代的艺术复制品更为廉价,同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艺术垄断的解除产生了更为开放的文化民主。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具体地描述了他的电子复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