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究性学习已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并指出“研究性学习”应有以下三个特点:(1)开放性:主要指的是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因此涉及的范围广泛,可以是多学科综合,也不局限在课堂,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2)探究性:主要指学习方式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自主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3)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改革思路,并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上述改革举措体现了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的“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一切都说明了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改革已经从考试改革、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发展到开始发动教学的模式改革。以“研究性学习”为标志,从传统的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革,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新的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素。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法)是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两位教授伯尼·道格(BernieDodge)和汤姆·马奇(TomMarch)首创,其主要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目前全球已有很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了实践。我国不少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积极倡导,许多学校也正在努力尝试WebQuest应用。WebQuest在使用中往往被设计成网页(Web)形式的六大模块,如(图1):(1)情境模块:对背景和信息活动步骤作一个介绍,以激发学生的兴趣;(2)任务模块:任务是真实的、可行的和有吸引力的;(3)资源模块:提供完成任务可能需要的信息,WebQuest本身要提供一些资源,作为上网查找资源的定位点。这些信息包括网络文件,专家的电子信箱或实时会议,网上可查找的数据库,书籍和其它实物文件。由于对要查找的资料已经有了一个定位,可以避免学习者在网上漫无目的地瞎闯。(4)过程模块:对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过程有一个预设的描述。这个过程要分成几个相互区别的阶段;(5)评价模块:每一项WebQuest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标准必须是公正的、清晰的和一致的,并且适合特定的任务。(6)总结模块:教师和学生都要对探究过程有一个总结,让学习者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并鼓励他们将这种方法用于别的领域。显而易见,WebQuest做为一种教与学过程中的工具,也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而且运用WebQuest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①这个意义我想比学习内容本身的意义更加重大。
事实上,我校早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之前的2000年春季,即开始了“研究型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全省范围内看,我校先行了一步,这也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秋,新学年伊始,我校“研究性学习”在高一年段全面铺开。我有幸做为带领四个课题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参与其中。
选题后,我把我的课题“关于恐怖主义的研究”和《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进行了一番研究后,确定采用WebQuest模式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因为从WebQuest的六大模块中,我们可以肯定它可以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三大特点。同时也符合本课题的研究特点,即大量的资料除了可以从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更多更快更新的应该是从网上获得。而且我校拥有先进的校园网络和电子阅览室,完全具备进行网络探究学习的环境。
按照WebQuest探究模式,我首先制作了一个WebQuest,如(图2)
其主要栏目有:课题背景(情境模块)、研究任务(任务模块)、相关资源(资源模块)、活动过程(过程模块)、成果评价(评价模块)和活动总结(总结模块)。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来看,本课题应属于“抛锚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要求把学习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②
在WebQuest中,课题背景的提出,目的就是创设情境以便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并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大胆假设、一则有意义的新闻,一道没有答案的数学题等等,只要是可以引出学生将要进行探究的问题,都可以是创设的情境。新学年刚刚开始,美国就遭受恐怖袭击,“9·11恐怖袭击事件”无疑最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基于此,我创设了如下情境:“9·11恐怖事件”震惊了全球,让人们不禁想起近年来不断发生的恐怖事件,1999年苏丹、肯尼亚美国大使馆爆炸案,1995年的美国俄克拉马州爆炸案,1988的的洛克比空难,1978年美国900名人民殿堂的狂热教徒集体自杀,1972年恐怖分子袭击奥运会等等。一次次触目惊心的恐怖活动造成了大量生命无缘无故地消失,恐怖主义向人类的生存提出了挑战。“9·11事件”后,美国和英国称为了打击恐怖主义,终于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美英称一定要置塔利班和本·拉登于死地,而本·拉登也发誓让美国永无宁日,人们猜测恐怖主义新一轮的攻击将可能使用生物武器甚至核武器,这不禁使全世界人民对未来世界的安全感到担忧。同学们,你们在恐怖主义面前绝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果然,本课题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在学生选题时备受青睐。
创设情境让学生选题后,接着以任务驱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谓“任务”,简单说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在研究性学习中,“任务”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几个特点:
①真实性: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是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而不只是“纯属虚构”的问题。“9·11事件”反映出的是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恐怖主义问题,也是同学们最关心的热点时事问题。这样的任务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②整体性:任务要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比它们更大的任务情境联系起来,完成这个任务不只需要一个知识点或一点技能,而是需要将若干相关的知识技能组合起来。建构主义主张给学生一些完整的任务,为了解决这一任务,学生要自己去分析需要哪些知识、方法,需要先完成什么,再完成什么。任务太琐碎,学生就难以有探索的空间;
③层次性:一个主题的学习开始于一个完整任务,教师要明确提出任务要求,可以提供一些样例,比如编一份小杂志。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大任务做分析,引出若干子任务,比如要制作一个网页,就需要文字录入、图片插入、动画制作、音视频剪辑,页面整体策划等,从而找到适当的子任务水平,作为学习的基本环节。而各个子任务的完成都指向大任务,这样可以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分层推进,最终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④开放性:一个任务涵盖了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却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最后的产品也可能是多姿多彩的。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千篇一律就不可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我给本课题各研究小组提出的任务是,大家不仅在研究中要弄清恐怖主义的历史、分布、种类、罪行和危害,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在研究性学习过程还要学会剪报、做读书笔记、上网查找资料、网上交流、社会问卷调查、信息分析整理、论文撰写和网页制作等技能。
任务一布置,同学们发现不仅可以对恐怖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且还可以学到许多技能,特别是网页制作,他们就更来劲了,恨不得马上就开始进行研究。这时,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浇点冷水,告诉他们不要觉得好玩就上,一旦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所以我告诫同学们选好适合自己的子课题和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要努力达到以下目标:①获得亲身参与探索研究的体验;②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③学会分享与合作;④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培养科学态度和信息素养;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在WebQuest的资源模块设计中,我为了避免同学们在网络探究过程中漫无目的,特地为他们提供了20多个相关网址和100多篇相关文章。但同时也提醒他们完全可以打破这个限制,自己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甚至还可以采用其他如读书看报、调查访问、收看电视录像等方式来获得相关资料。WebQuest采用了网页模块的形式,只是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但绝不排斥信息来源的各种渠道,这一点在运用WebQuest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研究性学习突出地表现为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四种角色: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指导者、协作学习问题的设计者和协作学习过程的辅导者。③ 探究过程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正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前,我们四个课题小组召开了一个课题活动方案讨论会,要求各小组写出课题研究活动计划,并按照活动计划有序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活动计划的样板如下: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分工与协作都十分重要,分工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能自主探索。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所有的学生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因此,小组内需要明确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让每个成员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知道小组中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以及每个人的进度;同时,可在小组间(或组内)进行评比竞争,让每个小组(或个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报告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体会,由教师和各组代表评定各组(或个人)的成绩。这样就可以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而合作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有关的先前知识,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信息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表现出来,学生会感受到观点、方法的不同,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彼此的想法和做法。另外,真正齐心协力的合作可以各取所长,通过合作来解决单个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真正体现“团结就是力量”。
WebQuest重视学生对网络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再创造,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越来越呈加剧趋势,据不完全统计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网页已达30-40亿页,而且每天还在以300多万页的速度增加。所以用“海量”两字来形容互联网信息的丰富绝对恰当。教师在这里扮演的应该是导航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浩瀚的网海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尽可能利用网络互动的功能,进行网上交流、网上协作、网上共享。这一下同学们各自的E-mail和笔者个人主页http://detian.k12.net.cn)上“留言板”可派上了大用场。
然而探究学习过程既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也不应把探究领域仅仅局限在网络上进行。探究过程的实质是模拟于科学研究的过程,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还必须引导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例如抽样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的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及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等。在与社会现实生活联系的问题上,同学们煞费苦心,因为恐怖主义似乎很近,但却又很远。近的是报纸电视天天在说,远的是自己离中东和阿富汗确实太远。最后找到了“人们对恐怖主义的关心程度和认识程度”为突破口,设计了如下一份社会问卷调查表:
通过问卷调查活动,同学们感触颇多,体验了被拒绝、遭白眼的滋味,也接触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有的热情、有的冷漠、有的博学、有的无知、有的通情达理、有的不可理喻……,这看起来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无关,却是十分难得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体验,学生普遍反映说现在成熟多了。
至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根据教育部《实施指南》提出的要求,其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它可以是一篇研究论文、一份调查报告、一本研究笔记、一次口头报告、一件模型、一块展板、一次主题讲演、一个网页,也可以是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因此,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也必须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与教师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要努力做到因不同的探究类型和课题,设计好评价方案,包括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评价的内容必须与学习的目标一致。当同学们拿出初步成果时,我给了他们每人一份自我评价表,让他们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可以只评优点,不作检讨,不计缺点。每位同学的自我评价中,尽可能地列举自己在这次活动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哪怕是一次失败,如果从中得到了某种启示,这也是收获。在自我评价中,要充分体现重过程的全新学习理念,充分肯定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当然,做得多的同学,他在自我评价中自我展示的东西就多,反之就少。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同学相互之间缺少差距,自我评价优点、收获的多少,实际上已经反映了学生间的差距相信他们自己也将会意识到这种差距,以后会引导他们缩小这种差距。小组互评是小组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当然做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参与其中,由于在一开始就注意记录和收集小组内部的各位同学的活动情况,因此开展小组互评实际上就很简单了。每个小组在活动结束阶段交来本小组的活动记录,记录本上有小组的各个成员在各阶段的活动表现,包括他提出了哪些问题,承担了哪些任务,完成了哪些工作,出了些什么好主意等等。在活动的结束阶段,小组宣布这些记录,这就是评价,这些记录就反映了小组的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因此,就不再有传统的子虚乌有的评功摆好了。甚至有的同学还“斗胆”指出了我的不少不足之处。这样的评价就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修正自己的研究成果。
最后,WebQuest中的课题总结应该由师生共同进行,由个人代表总结个体在活动中的收获,由小组代表总结小组活动的经验教训,老师也应该总结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会以及自己在这一次活动中学到了些什么。我认为老师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为学生作的一个表率,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应贯彻于始终,包括老师在各阶段的表现、态度。同学们在总结和心得体会中大都表示,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学到这么多课本上根本无法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是他们开始时万万没想到的。这次研究性学习也令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在教学中常常以一个学生答卷上的最终答题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凭证。这次活动中,有些在平时考试中成绩偏差的学生却态度积极、表现出色,同学们对他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精彩表现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相信这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正面影响。我深深感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的的确确只培养了一种埋头苦读的“人才”,而许多本也应该是“人才”的同学,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给有意无意地扼杀了,这是多大的罪过啊。-------------------------
①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③李克东:《基于Web学习模式的研究》
论文出处(作者):
光缆开剥与接续多媒体课件制作
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开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和实践
【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相关文章:
高中研究性学习报告07-20
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1-07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08-02
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问题论文05-26
目标规划及其在经济中的应用05-11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通用5篇)07-21
气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05-29
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论文11-02
高一化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