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意识与其它活动的关系
意识心理学 第三节 意识与其它活动的关系一、活动的分类和活动间的关系。
1、人体活动理论。人体活动理论是动态心理学的支柱。它是讨论人体各种活动一般性规律的理论。为了方便以后的讨论,我们先简单说一些活动理论的几个重要观点。详细的讨论请参阅动态心理学的《活动理论》一章。
第一、活动的发动理论──需要是活动的发动力。我们在认识的需要是意识活动的发动力一段中有所介绍。
第二、活动能力理论──能力形成的三阶段:活动学习阶段、积累经验阶段、自动化阶段。活动能力形成的这三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活动发展的三个水平。
第三、一种新活动生成──试图理论。我们在意核生成过程中有过介绍。
第四、活动的基本规律──相互作用定律。
第五、活动间关系理论──讨论各个活动间相互关系的普遍规律。
2、人体活动的分类。人体的活动是不能分割的。在进行肢体活动时,各种心理活动同时在进行,帮助肢体活动的完成。感觉在帮助检察肢体活动的情况,记忆在为肢体活动找过去的经验并积累着现在的经验,思维在帮助肢体活动制定方案、修改方法、纠正错误等。各种心理活动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真正分开进行。
尽管人体的活动是不能分割的。但是为了很好地研究各种活动,我们还是把活动分成各种类型。人体活动可以分成肢体活动、感觉活动、记忆活动、需要活动、情感活动、言语活动、思维活动、意识活动、意志活动等。而且把感觉活动、记忆活动、需要活动、情感活动、言语活动、思维活动、意识活动、意志活动又合称为心理活动。
在现在通行的心理学(我们称之为定态心理学)中,对人体活动分类后各活动的独立功能注意较多,而对各个活动间相互影响注意得较少。比如,西方心理学家对知觉做了很多研究,还进行了大量知觉方面的实验。但是他们很少讨论到这样一个问题:知觉中很多现象都和记忆有关,知觉是感觉接收的信息被记忆保存后产生的,知觉首先是对感觉信息的记忆,其次是对感觉信息的简化,最后是对再次接收到的信息的识别(无意识状态的识别)。从这些角度解释知觉中的各种现象,心理理论就会流畅得多。割裂地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讨论,是现在通行的定态心理学致命的缺点。
3、人体活动间的关系。为了能够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看待各种心理活动,我们要讨论活动间的关系。
我们划分出的活动种类,大多数可以再分解为小活动或操作,在大类活动与小活动间出现一种分解关系。小活动与大类活动间、小活动之间、大类活动之间都可以组合成更大的活动,出现活动间的组合关系。大、小各种活动间都可以相互参与相互作用,又出现相互参与关系。下面我们将介绍各种活动间关系的一些类型,详细的讨论将在动态心理学《活动理论》中进行。
人体的活动之间有相互参与关系,它意味着一种活动不能单独进行。例如肢体活动不能没有感觉、记忆、言语、思维、意识等活动的参与。手要拿起玻璃杯,眼要看玻璃杯在哪儿,手的触觉要触到玻璃杯。记忆要把拿玻璃杯的动作记下来,或者回忆上次准确拿玻璃杯的动作。如果没有拿到,思维要考虑这是怎么回事?怎样能够顺利地拿到?意识在整个活动中起监视、控制作用,使你知道手在怎样动,玻璃杯拿到没拿到。再例如,感觉活动往往也需要肢体活动的协助,眼睛的眼球要靠肢体活动转动,耳朵要靠肢体活动寻找声源。感觉获得的信息要由记忆保存下来,经过简化成为知觉表象。心理活动间的相互参与关系不胜枚举。
活动之间不仅要相互参与,还有更复杂的组合状态。以上面的划分出的活动为起点,活动的关系可以按向下和向上两个方向讨论。向下,先把上述的活动分解,再讨论分解后的活动间的关系。向上,先把上述活动互相组合,再讨论组合后活动的关系。先介绍向下的关系。
4、活动的向下关系。前面分出的每一种活动都可以分解为一些小活动或操作。操作也是一种活动,但它的对象比较单一。在分解后的小活动组合时,其关系又有很多状态。
一种是分解组成关系。前面划分出的每类活动分解为很多小活动,这些小活动往往又可以再组成一些活动,就是分解组成关系。肢体活动就可以分解成手、臂、腕、肘、颈、腰、胯、膝、脚腕等等一些肌肉和关节的动作。这些部位的活动又可以按同时、顺序、交叉进行的方式组成一套肢体活动。例如,跑步就是四肢的诸活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一套活动。再例如,跳一种舞就是四肢和腰的诸活动按一定顺序组成的一套活动。思维也可以分解成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演绎和归纳)、抽象等思维操作,还可以分成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这些分解后的思维操作可以按不同顺序,组成成套的思维活动,组成具体的思维方式或更具体的对某对象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分解组成关系。
一种是分解配合关系。在一类活动分解为很多种小活动后,这些活动有时不能组成,只能互相配合。例如感觉活动可以分解为视觉、听觉、触觉、痛觉、温度觉、运动觉等种活动。这些种感觉相互间是配合活动的,而不能相互组成一套感觉活动。再例如从记忆中分解出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永久记忆也是分解并列关系,它们之间不能组成一套记忆活动。
还有一种是分解顺序关系。例如记忆可以分成识记、回忆、再识三种操作,它们需要先完成识记,再进行再识或回忆。分解后的活动之间有一定的顺序。
再有一种分解层次关系。例如需要活动、情感活动就可以按由低级到高级分成很多层次,分解后的各种活动有水平高低不同的层次关系。
5、抽象向上关系。向上关系中有上述各大类活动之间的组成和上述活动分解出的各种活动、分解又组合的活动跨类的组成。其中又有抽象向上关系和具体向上关系之分。先介绍抽象向上的关系。
一种是串联关系。组成后的活动是甲活动作用于乙活动后产生的活动。例如培养习惯是一种活动,被培养的又是一种活动。其组成的活动是培养习惯这种活动作用于某具体活动后产生的活动。用具体例子说,培养早睡早起的习惯,是培养习惯的活动作用于早睡早起的活动,结果产生“培养早睡早起的习惯”的活动。培养习惯的活动与早睡早起的活动的关系就是活动的串联。串联关系不能反向进行。
一种是自反关系。就是活动作用于自己。例如意识对意识的控制(即意志活动),是意识这种活动作用于自身形成一种活动。再例如学习对学习的作用(如学习学习方法)、记忆对记忆的作用(如对记忆方法的记忆)、情感对情感的作用(用感情表达对对感情需求的满足,如对安慰的感谢)。都是活动的自反关系形成新的活动。
在我们研究学习理论时,发现甚至培养习惯的活动、训练熟练的活动也可以有自反关系,它们自反后,分别出现“培养自动培养习惯的习惯”和“训练自动训练熟练的熟练”。以培养习惯的自反为例,就是如果你进行每种活动时都注意把它培养成习惯,培养习惯的活动进行次数多了,就会产生培养习惯的习惯,这种习惯产生后,再进行一种活动时,你不用再注意培养这种活动成为习惯,培养习惯的习惯会自动地使你把这种活动培养成习惯。
活动间还有相互作用关系。它表现为甲活动可以作用于乙活动,乙活动又反过来作用于甲活动。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的活动有时会产生相互促进现象,甲活动的发展促进乙活动的发展,乙反过来又促进甲的再发展。例如,思维和记忆可以相互作用。记忆作用于思维是由于思维要依赖记忆提供的资料和思维方法;思维作用于记忆,是由于记忆要依靠思维帮助加强记忆和改进记忆方法。记忆的发展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记忆的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综合活动也会与组成它的活动发生相互作用。如,言语、思维、感觉、记忆、意识、意志、需要、情感、肢体活动都是参与学习活动的活动,它们都可以作用于学习,学习也都可以作用于它们,形成相互促进现象。如,记忆促进学习,学习(包括对记忆方法的学习)又促进记忆,形成相互促进。思维促进学习,学习(包括对思维的学习)也促进思维,形成相互促进。等等。
这种相互促进关系可以产生正向循环现象,造成能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个孩子原来学习不怎么出色,突然间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进步,就是这种正向循环造成的突变。这种相互促进关系也可以形成逆向循环,如果环节中的一种活动出现较大幅度的退步,就会对其它活动起促退作用,这种作用也是相互的,结果就形成大退步的逆向循环。有些孩子一直学习很好,突然一落千丈,往往就是学习中某个环节出现大的故障,使他进入逆向循环。
6、具体向上关系。下面介绍三种具体向上关系。
意识活动是以意核为核心功能的,肢体活动、感觉活动、记忆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需要活动、意识活动和部分器官活动(如控制呼吸)参与的综合心理活动。意识活动与参与它的活动的关系就是具体的向上关系。在这种综合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各个活动间的关系不是平列的,它是以意核为综合活动的核心。这种以某一活动为主其它多种活动为辅的组成综合活动的向上关系,叫做主次组成关系。
智力活动是以思维活动为中心的,由除情感活动、意志活动、需要活动外的其它活动综合成的活动。参与智力活动的还有记忆、感觉、意识、肢体活动等。在智力活动中,参与的各个活动也不是平列的,后面的几种活动都是为思维活动服务的。智力活动也是主次组成关系。智力活动不仅是一种综合活动,它还是一种不独立进行的活动。它只能出现在学习活动、成套的肢体活动、决策活动、研究活动、创造活动之中,你不能找到单独进行的智力活动。有一个时期,人们为智力的定义、智力的范畴争论不清,智力活动不能单独进行是原因之一。
学习活动是以人类个体由不知到知(对情况、内容、经过、知识而言),由不会到会(对动作、操作、技术、活动方式方法而言),由不认识到认识(对概要、本质、特点、细节、全貌而言)为目标的综合活动。广义的学习包括简单的不知到知、简单的不会到会、也包括复杂的认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桑代克的迷笼、斯金纳箱、迷津等实验,都是对广义的学习的实验。狭义的学习仅仅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中研究的一般是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活动是由言语、思维、感觉、记忆、意识、意志、需要、情感、肢体活动参与的综合活动。这种综合活动并不以哪一种活动为核心,它们都是为学习这个目的服务的。这种各种活动在综合活动中为同一目的服务的关系,叫同目的向上关系。
二、意识和其它活动的关系。意识本身是一种活动。它与其它活动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讨论:一是意识与其它活动的相互作用;二是意识参与其它的活动的程度。
1、意识与其它活动的相互作用。意识与言语、思维、感觉、记忆、意志、需要、情感、肢体活动都有相互作用关系,而且大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例如,意识促进思维方式、方法、方向的改进,思维又促进意识监视、控制作用的发挥。意识对记忆的控制促进记忆的改进和提高,记忆保存的认识资料会加强意识对活动的监视、控制等等。
意识与其它活动的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着发展,是我们的动态心理学基本思想在意识方面的应用。动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把心理活动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事物讨论,而相互促进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人们把意识当作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心理活动看待,对其它活动受意识促进而发展考虑得很少,也不关心其它活动对意识的促进作用。因此,意识与其它活动的相互作用不是作为一种问题来讨论,而是作为一种思想提出。关于意识与每一种活动相互促进的详细情况,我们以后将一一专题讨论。
我们顺便指出:对于初级记忆、初级感觉、初级需要、初级情感的存在,流行的心理学也不重视。大多数心理学家是把成熟的记忆、感觉、需要、情感作为研究对象的,他们的试验也是对这样的活动做的。但是,记忆、感觉、需要、情感甚至思维都是人类个体的一些发展中的活动,人类个体在发展中依靠学习使这些活动由初级到高级,学习的环境不同,这些活动的情况就不同。因此不考虑发展因素,心理学家们的试验就不可能准确。我们把这类心理学研究叫做定态成熟心理学。
我们主张从由初级到高级发展的角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心理试验要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人进行,对不同生长环境的人进行,由此得出相应的结论。我们把这种心理学叫做动态发展心理学。例如记忆,人类生来就有记忆能力。研究表明,甚至还在母腹中的胎儿就可以有记忆能力。但是一个人刚出生时的记忆与后来的记忆有极大的不同,这不光是记忆随发育而增强,还因为记忆随学习而越来越向高级发展。刚出生婴儿的记忆与动物的记忆差不多,他不能借助思维的帮助使用好的记忆方法,不能由意识控制记忆的方法、方向(要记什么,不记什么),不能记忆语言资料等。孩子对语言资料的记忆是与他语言能力发展同步实现的。由于言语活动与记忆活动有相互作用关系,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孩子的思维对记忆改进是与他思维能力发展同步实现的。由于思维活动与记忆活动有相互作用关系,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孩子的意识对记忆的控制是与他意识的发展同步实现的。由于意识活动与记忆活动有相互作用关系,它们在相互促进中得到发展。这样,研究记忆和进行有关记忆的实验,就一定要考虑记忆随环境、随学习进展、随其它能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因素,研究和实验的结果才能较为准确。
2、意识参与程度对其它活动的影响。前面指出的无意识状态活动、有意识状态活动、转意识状态活动和意识弱控制状态活动就表明意识参与其它活动程度的不同。无意识和转意识状态属于意识的不控制;有意识状态则包括意识的强控制状态和意识弱控制状态、压抑状态。无意识状态大多是意识无能为力去控制,此状态活动大多是先天就有的。例如初级记忆、初级感觉、初级需要、初级情感等。这些活动产生于意识之前,意识无法对它们进行控制。转意识状态是活动在意识控制下多次进行后,摆脱意识的控制而自动进行,意识虽然不知道活动的过程,但是活动具有很多意识促进发展后的特征。这些问题前面已经讨论过不再累述。
过去,人们认为活动由意识控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有人会奇怪,意识不控制活动,怎么可能?我们首次提出意识参与活动程度问题,正视了意识的控制状态的变化,同时提出意识的不控制、弱控制、无意识、转意识等新概念。它不仅是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也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提出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意识有时候控制不了身体活动,表明了意识监视、控制能力的局限性,破除了意识万能论的思想基础,也破除了对意识的很多唯心主义的、迷信的说法的理论基础。
三、意识与思维的关系。
1、思维不是意识活动的标志。很多人认为思维一定是意识的标志。它的意思是说,通过思维的存在,就可以确定意识的存在。思维能否作为确定意识存在的标志,要看思维是否能够脱离意识独立存在。两方面思维脱离意识独立存在的例子表明,思维不是意识的标志。
从荷勒对大猩猩的观察开始的一系列动物实验,都表明有一些动物能够进行简单思维。本文把动物的思维和人生成意识前的思维叫初等思维。既然没有意识也可以有思维,因而,思维不是意识的标志。
那么,能不能说,人类的高等思维是意识的标志呢?我们知道,计算机能够模拟思维,但计算机没有意识,它模拟的思维是可以脱离意识进行的。而且它模拟的可不是动物的初等思维,而是人类的高等思维。显然计算机能够模拟的这些思维不是意识的标志。如果再说,“计算机不能模拟的那些思维是意识的标志”,显然是一句没有意思的话了。
意识的唯一标志是以“我”的面目监视、控制全身活动的能力,即意核功能是意识的标志。
2、思维在意识生成中的作用。在意识与其它活动的关系中,意识与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没有思维,意识就不可能产生;没有意识,思维不可能发展到高级。
那么思维是如何促使意识生成的呢?在没有思维时,大脑里只能记忆,包括对全身活动程序的记忆和对感觉获得的信息的记忆。这些记忆只能用两种形式记录:一种是现在人们还不能解读的大脑信息代码;另一种是用对感觉信号简化后形成的知觉(即形象)。这些记忆是原样记录,没有任何认识特征。当初等思维中的初等想象、初等判断、初等抽象等操作生成后(详情请看本文的
【意识与其它活动的关系】相关文章:
探索状语和其它词语之间的修饰关系03-20
道德意识03-03
气是古代中国人的意识及审美意识的基因03-22
身体意识与知觉美学03-18
感恩意识的缺失与唤起03-26
试论意识胚的演化02-27
浅谈园长管理意识03-06
胡塞尔:意识本质的结构03-18
试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