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4-08-04 17:19:37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特点,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很大。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但是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

  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根据校情及社会需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新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趋势,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提出思考。如何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办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条件方面都不能和国家重点院校相比,但是新建地方院校却学习和采取与重点院校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这就使得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既无科研优势,也无技术优势。

  专业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期望呈现多样化,而新建地方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明显偏差,缺乏合理的分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盲目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2.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严重脱节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即出现理论多、实践少,基础多、综合少,讲述多、活动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给学生留的发展和创造的时间较少。这直接造成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

  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跟不上。由于受资金.场地等原因的影响,实验室设备更新、数量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落实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该学科的实验要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时很少。其内容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要求单一,没有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考虑也就是项目开发能力,也没有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往往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只为教学而教学。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用人机制欠缺,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使得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受挫,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影响分析

  1.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脱节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建设滞后等众多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现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加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之多,这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加上学生项目经验缺乏,无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面试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用技术、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回答不出来。

  2.就业指导工作肤浅,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因缺乏经验和系统化,还停留在表层。一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毕业班的辅导员兼任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专业化的培训,且对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只注重形式。例如:每年临近就业时,只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大致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特别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3.学生个体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并不乐观,生源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毕业时无一技之长。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而就业准备却不充分。如: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从众性。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总之,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学习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毫无特色,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建议

  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变化了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是提高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而且是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实际,课程设置要立足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出发点。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

  (2)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课程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例如,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财力,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加强与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与内容的安排,且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采用导师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导师不足,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班建制管理,课程也以班建制设计,不过要安排适当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时,课程设计应细化培养领域,重在培养学生技术专项和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在做毕业论文时才选择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导师制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团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因材施教;可让学生提前为毕业论文做准备,有目的上好实验、实践课,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没有经验积累,师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或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教学,为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失时机寻求与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便直接获得校外的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现状,可提升学校在培养创新方面的能力,扩展实际训练条件。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学校进修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3.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大学生社团形式组建计算机科技协会,以社团为纽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学术科技论坛”、“计算机学术论文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Linux大赛、案例制作和项目开发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采用导师制,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学生的的就业工作,将就业理论指导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使学生做好人生理想规划。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事业与生活、个人与集体等各种关系。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是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个人志向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规划。

  四、结束语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虽有诸多弊病,但只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成功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本校特点,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内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内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人才的储备。

【试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文章:

简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03-13

试论大学文化: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内涵基础12-02

浅谈普通本科院校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03-22

高等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究03-29

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3-12

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3-02

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03-12

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探讨03-14

新建本科院校分级管理中二级学院管理模式研究03-14